国际投资理论大全

合集下载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和原因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说明。

该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摒弃长期以来流行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所惯用的完全竞争假定,根据厂商垄断优势和寡占市场组织结构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

但该理论无法解释不具有技术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也日益增多地向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无法解释没有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对外投资行为。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贸易方面,随着产品从“创新”到“标准化”,创新国会由出口国变为进口国,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则由进口国变为出口国。

而且新产品的周期演进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投资方面,具体内容:投资国生产、技术等优势,而东道国拥有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等的区位优势,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投资者就可以克服到国外生产所引起的附加成本和风险。

对产品周期理论评价对产品周期理论评价对产品周期理论评价对产品周期理论评价三、市场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是英国学者巴克利和卡森以及加拿大学者拉格曼以科斯与威廉姆森等人的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内部化理论来解释企业跨国投资的原因。

内部化理论认为由于中间产品市场的交易成本过高,因此企业才选择跨国直接投资的方式,将中间产品交易内部化,即把本来应该在外部市场交易的业务转变为公司所属企业之间进行,以维持垄断优势和降低交易成本。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核心是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特定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

所有权特定优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独占无形资产所产生的优势,另一是企业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

内部化特定优势,是指跨国公司运用所有权特定优势,以节约或消除交易成本的能力。

内部化的根源在于外部市场失效。

区位特定优势是东道国拥有的优势,企业只能适应和利用这项优势。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所产生的优势,如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方便等;另一是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政策法规灵活等形成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的基础设施等。

国际投资学国际投资理论课本精炼知识点含课后习题答案

国际投资学国际投资理论课本精炼知识点含课后习题答案

国际投资学国际投资理论课本精炼知识点含课后习题答案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第一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西方主流投资理论(一)垄断优势论:市场不完全性是企业获得垄断优势的根源,垄断优势是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市场不完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偏离完全竞争的一种市场结构。

市场的不完全包括:1.产品市场不完全2..要素市场不完全3.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市场不完全4.政策引致的市场不完全。

跨国公司具有的垄断优势:1.信誉与商标优势2.资金优势3.技术优势4.规模经济优势(内部和外部)5.信息与管理优势。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主要来源于其对知识资产的控制。

垄断优势认为不完全市场竞争是导致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

(二)产品生命周期论:产品在市场销售中的兴与衰。

(三)内部化理论:把外部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的过程。

(纵向一体化,目的在于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的外部市场,从而降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并取得市场内部化的额外收益。

)(1)内部化理论的基本假设:1.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2.企业可能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3.内部化跨越了国界就产生了国际直接投资。

(2)市场内部化的影响因素:1.产业因素(最重要)2.国家因素3.地区因素4.企业因素(最重要)(3)市场内部化的收益:来源于消除外部市场不完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包括1.统一协调相互依赖的企业各项业务,消除“时滞”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2.制定有效的差别价格和转移价格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3.消除国际市场不完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4.防止技术优势扩散和丧失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市场内部化的成本:1.资源成本(企业可能在低于最优化经济规模的水平上从事生产,造成资源浪费)2.通信联络成本3.国家风险成本4.管理成本当市场内部化的收益大于大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和为实现内部化而付出的成本时,跨国企业才会进行市场内部化,当企业的内部化行为超越国界时,就产生对外直接投资。

国际投资学国际投资理论

国际投资学国际投资理论

相关系数
比协方差更简便的计算方法
相关系数和多样化策略降低风险的能力
相关系数 多样化策略对风险的影响+1.0 不可能降低风险0.5 可能适度地降低风险0 可能降低相当可观的风险-0.5 绝大多数风险能被消除-1 所有风险都能消除只要不是完全正相关,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可以潜在地降低风险。
证券收益和风险分析
E(R)=0.3*15%+0.5*8%+0.2*(-5%)=7.5%
证券组合选择
富贵险中求的证明
在金融领域,被证明得最为完美的命题之一,就是平均而言,投资者由于承担了更大的风险从而获得了更高的回报率。(Ibbotson Associates)利用1926-2001年数据,把几种不同的投资工具(股票、债券和国库券当作研究对象,计算每种投资工具的投资收益,股票最高。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新进展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新进展
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的适合性理论
中小企业国际直接投资的适合性理论
防御型理论
国家利益优先取得论
市场控制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
技术地方化理论
小规模技术理论
依附理论
信息技术理论
国家支持理论
美国-威尔斯提出;竞争优势是相对的。发展中国家有低成本、民族工业和低产品营销等优势。 英国-拉奥提出;跨国企业技术表现在规模小、使用标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但它可以形成内在的创新活动。主要控制市场—中间商和公众1 资源转移效果;2 产业结构调整效果;3 国际收支效果;4 市场竞争效应。
垄断优势理论过分强调了对外经济因素,而完全忽略了宏观经济因素的分析,更没有注意到国际分工的原则。 宏观经济的角度,将贸易分为顺贸易导向型(或贸易创造型)和逆贸易导向型(或贸易替代型),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由于符合国际分工体系中的比较优势原则,形成了良性国际分工,不仅没有取代出口,反而带动相关联产品的出口。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一、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行为方式和条件等。

目前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1、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 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

它是一种说明当代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具有垄断优势的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的理论,开创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

后来金德尔博格〔Kindleberger,1969〕推进了海默的思想,认为跨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具有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产要素优势等。

约翰逊〔Johnson,1970〕从知识资产的占用和使用的角度,阿利伯〔Aliber,1970〕从货币和资本的角度,卡夫斯〔Caves,1971〕从产品的异质化能力、知识和技术等核心资产的角度,彭罗斯〔Penrson,1976〕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论述了企业的垄断优势。

邓宁〔Dunning,1977〕进一步把这种优势开展为“所有权优势〞。

即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以及其他学者的补充,开展成为完整的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管理技能和销售渠道优势等,对他国进展直接投资,方能抵消跨国经营的各项额外本钱和由此产生的劣势。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5月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引言国际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是指一国或地区的企业将资本投资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并且通过投资控制或拥有该企业的至少10%以上的股权。

近年来,国际直接投资变得越来越重要,对全球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以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1.内生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国际直接投资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

投资者通过跨国投资,将资金和技术引进到目标国家,从而促进了该国的经济发展。

此外,国际直接投资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工人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内生增长理论强调了国际直接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

2.市场失灵理论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国际直接投资是因为市场存在失灵而产生的。

在某些情况下,市场机制无法提供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合理的收益。

通过国际直接投资,投资者可以绕过市场的限制,直接控制和管理资源,并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

市场失灵理论对于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和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3.资本国际化理论资本国际化理论认为,国际直接投资是企业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而进行的策略决策。

通过跨国投资,企业可以利用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并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资本国际化理论强调了企业竞争力对于国际直接投资决策的影响。

国际直接投资的作用1.促进经济增长国际直接投资可以带来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入,促进目标国家的经济增长。

外国投资者的投资使得目标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提高了整体经济效率和生产力水平。

2.促进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有助于扩大目标国家的出口和进口规模。

外国投资者可以通过在目标国家设立生产基地,提高本国产品在目标市场的竞争力,并促进双边贸易的增长。

3.促进技术进步国际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入,可以促进目标国家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外国投资者通常具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通过与本地企业合作,可以改善其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

第二章 国际投资理论

第二章  国际投资理论

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西方主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巴克莱等人的内部化理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小岛清的比较优势论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投资-发展周期模型托宾的投资选择理论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国际直接投资效应二维决定模型第一节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一、垄断优势理论课本P38-41(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一)主要内容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海默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

厂商的垄断优势寡占市场组织结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两个条件:(1)企业必须要拥有垄断优势(2)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美国跨国公司拥有的三类垄断优势:①来自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的优势品牌、商标销售技术价格控制●美国跨国公司拥有的三类垄断优势:②来自不完全竞争的生产要素市场的优势技术优势(专利、专有技术)资本筹集优势(融资的能力)管理优势③规模经济优势包括企业拥有的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垄断优势理论的基本论点垄断资本集团进行FDI的动机源于市场缺陷。

垄断资本集团所拥有的各种优势足以抵消东道国当地企业的优势从而使FDI成为可能。

(二)垄断优势理论的发展(1)核心资产论(The Core-Asset Theories)代表性观点:①产品差异论凯夫斯强调企业创造差异产品的能力,认为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在于产品的差异性。

跨国公司可以凭借强大的资金和技术优势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偏好设计和改造其产品。

(二)垄断优势理论的发展(1)核心资产论(The Core-Asset Theories)代表性观点:②占有能力论约翰逊提出,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来自企业对知识资本使用的控制。

知识资本在公司内部的转移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关键。

知识的生产成本最高,边际成本很低,知识资本富有弹性,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同时使用。

跨国公司在海外的子公司可以以较低的价格利用知识资本。

国际投资学国际投资理论

国际投资学国际投资理论

第二,产品成熟阶段(Mature Product Stage) 。产品市 场逐渐成熟,产品需求急剧增大,发达国家趋于饱和,发 展中国家市场开始产生,而价格弹性升高,价格竞争成为 主要手段,产品的成本优势比差异优势更为重要。
第三,产品的标准化阶段(Standardized Product Stage) 。完全进入标准化并批量生产, 企业所拥有的垄断优势完全消失,产品的成本因 素更为重要。发展中国家以其生产成本低下成为 生产区位的最佳选择地点。
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维农(Raymond Vernon)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
际贸易”提出出口的Q。第一阶段 A

进 口
T1

第二阶段 B
T2
T3
T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三阶段 C
发展中国家 西欧国家
T
美国
第一,产品创新阶段(New Product Stage)。需要高水 平的研究开发能力和高额的开发费用和高收入的消费市场 (发达国家),一般选国内市场(因为商品尚没定型)。
内部化理论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论证了只要内部化的利益大 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和为实现内部化而付出的成本,企业便拥有内部化优势而可以实现 跨国经营,这一角度使用于分析企业跨国投资和经营,也能够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跨国 经营做一定解释。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三)
产品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
产品周期理论评价 动态的角度,分析说明了发达国家企业的跨国经
营。主要贡献:区位因素在直接投资中的重要性。 局限性:(1)很多产品不一定走“三段模式”; (2)该理论强调母国垄断优势削弱以至丧失的 情况。(3)很难确定时间段。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四、折衷理论 折衷理论是运用折衷主义的方法对跨国
公司理论进行了概括性和总结性分析,是一 种综合性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提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折衷理论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吸收各家之长, 二是适合于解释不同形式的国际直接投资; 三是能够解释企业开展国际经济活动的三
种主要形式。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简言之,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企业,必须同时具有 企业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生 产国际化的优势。这三种优势的不同组合将直接影响企 业的经营活动决策,见表5.1。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表5.1 企业优势和国际经营方案选择
对外直接投资 出口贸易 许可证安排
所有权优势 1 1 1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用企业内部过程转换替代市场交易,还 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于是跨越国 界的市场内部化过程,就形成了跨国公司和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生产内部化过程带来的收益包括缩短交 易时间,避免市场的不准确性,跨越贸易壁 垒和外汇管制。 生产内部化过程形成的成本主要是跨国 经营管理不便,以及通讯联系方面的费用增 加。
国际金融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在 国际联系的。一些学者 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相关链接
一般认为跨国公司应具备以下三个因素: ①它是一个工商企业,包括设在两国或两个以上 国家的实体;②这种企业必须有一个中央决策体 系,有共同政策;③这种企业的各个实体通过股 权或其他形式形成联系,各个实体之间分享资源、 信息,同时分担责任。
内部化优势 1 1 0
区位优势 1 0 0
注:表中“1”表示具备该种优势;“0”表示不具备该种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定存在A、B两国,资本在两国间自由流动。如 果两国间存在利率差别,那么两国的能够带来相同收益 的资产或有价证券的价格会发生差别,利率高的国家资 产或有价证券的价格低,利率低的国家资产或有价证券 的价格高,这样就会发生利率低的国家向利率高的国家 投资。其中,资产或有价证券的收益、价格和市场利率 的关系为: C = I / r
IBM 还在材料、化学、物理等科学领域有很大造诣。硬盘技 术即为IBM所发明,扫描隧道显微镜(STM),铜布线技术,原 子蚀刻技术也为IBM研究院发明。
消极方面: (1)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无法解释没有垄断
优势的中小企业对外投资行为; (2)没有涉及区位选择的问题。
“世界经济将变得越来越像美国经济,即大公司遍布整个大陆, 渗透几乎每个角落”。
CASE2 IBM在中国的历史
IBM ,即国际商业机器公司,1911年创立于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信息 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业务遍及 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IBM 公司的全球营业收入达到 914亿美元。
评价
理论的核心是“分散投资以分散风险”或“不 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已成为一条 公认的理财原则,为投资者提供了福音。
理论的运用
英国皇室、美国大公司的规定
从同时购买雨伞&冰激凌两家公司股票中引申出两个问题: 一是,是否购买了证券市场上所有的股票,就可以规避一切 风险,为什么?二是,如果上述回答是否定的,那么投资者 大约需要购买多少只股票较为适宜?
→他指出,投资者应同时操纵若干种有价证券,并形成若 干种有效的投资组合,投资者可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一组。
→选择的标准是:在投资组合的平均收益率一定时,取风 险性最小的一组;在投资组合的风险性一定时,取其平均收益 率最高的。
Rp表示证券投资组合的平均收益率
C
B
A
Sp表示证券组合的风险
应选择哪种组合,为什么?
风险
100%
60%
45% 40% 35%
11 10
20
30
股票种类
三、垄断优势论
背景:
美国学者、麻省理工学院的斯蒂芬·海默 S.Hymer(1960)
《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的开始》 导师:金德尔伯格(Hymer-Kindleberger Thoery) “零公里界碑”
1、运用西方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实证分析 美国1914—1956年对外投,资结论如下:
3、即使国家间存在利率差异,也并不一定会导
致国际证券投资。
评价
4、该理论仅以利率作为分析问题的基点,有失 准确性。
实际运用起来存在很多困难,如外汇管制等。
二、资产选择理论
背景: 美国经济学家哈里·马科维兹 Markowtz
(1952)提出,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资产组合选择>
1959 《资产组合选择:有效的分散化》
C:资产或有价证券的价格
I:该项资产或有价证券的常年收益
r:资本的市场利率
本资料来源
案例
一张面值为1000美元、附有4%息票的债券,B国的市 场利率为5%,A国的市场利率为10%,则该债券在两国的售 价分别为:
CB = 40 / 5% = 800$ 1、仅说明资本从低利率国家向高利率国家的流
CA = 40 / 10% = 400$ 动,而未能说明资本为何存在大量的双向流动。 因此,B国居民到A国投资2符、,。它在以现国实际中资各本国自对由资流本动流为动前的提管,制这处与处现可实见不。
2、理论主要内容
(1)美国对外投资在于垄断优势和市场不完全; (2)市场不完全竞争是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 (3)如果产品和生产要素的运行是完全有效的,则对外投资就不
可能发生; (4) 由于存在不完全竞争,跨国公司具有垄断优势(技术优势,
先进管理,资金,信息,国际声望,销售,规模经济等); (5)东道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相比具有人文,地域,制度等优势,
但跨国公司仍具有净优势。
A. 什么叫市场完全? 市场具有效率、信息不产生费用、没有贸易障碍、公平竞争 B.市场不完全的表现:
政府政策的不完全性
关税、进口限额、NTB等 政府其他管制,如价格管制、利润管制、Antitrust等
自然的不完全性:产品与要素市场、规模经济
3、评价
积极方面
(1)垄断和市场不完全竞争代替完全竞争来解释国际资本流动; (2)把证券投资与直接投资区别开来; (3)可以很好的解释跨国公司的横向与纵向投资。
第2章 国际投资理论
国际证券投资理论
古典国际证券投资理论 资产选择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垄断优势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内部化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比较优势论
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及其进展
一、古典国际证券投资理论
背景:跨国投资大发展之前 核心:各国存在的利率差别是国际资本流
动的主要原因。
内容:
IBM 为计算机产业长期的领导者,在大型/小型机和便携机(ThinkPad) 方面的成就最为瞩目。其创立的个人计算机(PC)标准,至今仍被不断的沿 用和发展。另外,IBM还在大型机,超级计算机(主要代表有深蓝和蓝色 基因),UNIX,服务器方面领先业界。
软件方面,IBM软件部(Software Group)整合有五大软件品牌,包括 Lotus, WebSphere, DB2, Rational, Tivoli,在各自方面都是软件界的 领先者或强有力的竞争者。 99年以后,微软的总体规模才超过IBM软件部。 截止目前,IBM软件部也是世界第二大软件实体。
内容:
任何证券都是一种所有权的书面凭证,投资者可以借此获 取收益。
→但是由于证券发行者不能确保投资者获得稳定收益,这 就需要投资者承担风险。
→在一般情况下,证券的收益与风险成正比,即证券的收 益越高风险也越大。
→当今资本市场上,投资风险与日俱增。 →投资者不能将收益作为资产选择的唯一准则,而应对投 资收益与投资风险进行综合分析。
(1)1914年前,美国有大规模的直接投资,而对外证券投资 则没有;
(2)20年代,二者都迅速增长; (3)30年代,对外直接投资下降小,对外证券投资则较大; (4)二战后,直接投资增长快,证券投资发展慢; (5)地区分布,1929年在加拿大的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相差
不大,同期,美国对欧洲的比例却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