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详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详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提纲
一、导论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
二、劳动价值论
-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和内涵
- 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规律
- 利润的来源和剩余价值的产生
三、资本主义经济形态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和内在矛盾
-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
- 资本积累与资本集中的关系
四、剩余价值与剩余价值转化
- 剩余价值的概念和意义
- 剩余价值转化的过程和条件
- 剩余价值转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五、经济危机
- 经济危机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和影响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危机的分析和应对策略
六、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规律
-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路径
- 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七、全球化与发展问题
- 全球化的内涵和特征
- 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全球视野和发展思路
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价值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
以上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包含了该学科的重要内容和要点。
复习时可以根据提纲逐一深入学习,并结合相关案例和实践进行综合掌握。
祝您复习顺利!。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一篇: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范畴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本章重点难点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学习目的了解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A、揭示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B、反映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科学C、为各阶级共同利益服务的科学D、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2、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A、17世纪初期产生的B、17世纪中叶产生的C、18世纪初期产生的D、18世纪中叶产生的3、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就是()A、政治法律关系B、神会历史关系C、人文教育关系D、经济利益关系4、在人类的各种社会关系中起支配与制约作用的是()A、宗教关系B、生产关系C、政治关系D、家族关系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A、利益性的统一B、科学性的统一C、抽象性的统一D、规范性的统一6、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政治经济学是()A、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B、古典政治经济学C、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D、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7、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为()A、各个阶级的共同利益服务的B、无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C、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D、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参考答案:1、D 2、B 3、D 4、B 5、B 6、C 7、C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A、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和谐方面的关系B、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C、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体系D、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E、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A、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B、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政治经济学C、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D、在19世纪中叶所建立的E、阶级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3、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在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同时研究()A、社会主义经济体制B、社会主义经济运行C、资源配置方式D、经济增长与发展E、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4、政治经济学之所以有鲜明的阶级性是因为()A、它所研究的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B、经济利益关系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C、对一定性质的经济关系和对阶级有不同的态度D、它研究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规律E、它是具有高度科学性的学科5、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关系是()A、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阶级性和科学性B、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阶级性,没有科学性C、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科学性,没有阶级性D、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E、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参考答案:1、ABCDE 2、ABCDE 3、ABCDE 4、ABC 5、DE三、简答题1、马克思为什么侧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答:(1)马克思要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历史趋势,为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和最终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提供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导论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得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生产时政治经济学研究得出发点。
(生产力得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时生产资料,生产资料与劳动者时生产得基本要素)生产关系(要联系上层建筑)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得研究对象。
研究生产关系必须结合生产力与上层建筑。
生产力:就是指人与自然之间得关系,具有自然属性生产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得关系,具有社会属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得意义:它把人与人之间得经济关系从一般得社会关系中抽象出来作为自己得研究对象,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矛盾运动中,揭示社会经济过程得内在规律,由此揭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与变化得内在规律.生产关系得含义:狭义得生产关系就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得经济关系,主要指生产关系所有制,广义得生产关系就是指生产过程中得经济关系(再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与消费)2.生产与消费得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生产直接就是消费,消费直接就是生产,分配与交换就是中间得环节与桥梁)生产决定消费得对象,生产决定消费得方式,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满足需要),生产决定消费得质量与水平,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为生产创造出新得动力,与需要,消费就是生产得直接目得。
创造出新得劳动力,提高劳动力得质量提高劳动者得生产积极性。
3.生产与分配:生产与分配具有同一性,分配就是指生产要素得分配,(分为生产工具得分配与生产要素得分配)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具有一定得激励作用,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得流动与配置起着一定得引导作用,影响者生产得效率)4.生产与交换:生产与交换(交换就是指生产要素得交换)有着直接得同一性,生产决定交换,交换(产品得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交换可以调节生产得规模与质量模式等。
总得来说“一定得生产决定一定得消费分配交换与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得一定关系。
5.研究生产关系必须结合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得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得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时对经济发展起着积极得作用,反之起着消极作用。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一篇: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范畴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本章重点难点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学习目的了解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A、揭示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B、反映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科学C、为各阶级共同利益服务的科学D、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2、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A、17世纪初期产生的B、17世纪中叶产生的C、18世纪初期产生的D、18世纪中叶产生的3、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就是()A、政治法律关系B、神会历史关系C、人文教育关系D、经济利益关系4、在人类的各种社会关系中起支配与制约作用的是()A、宗教关系B、生产关系C、政治关系D、家族关系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A、利益性的统一B、科学性的统一C、抽象性的统一D、规范性的统一6、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政治经济学是()A、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B、古典政治经济学C、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D、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7、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为()A、各个阶级的共同利益服务的B、无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C、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D、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参考答案:1、D 2、B 3、D 4、B 5、B 6、C 7、C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A、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和谐方面的关系B、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C、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体系D、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E、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A、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B、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政治经济学C、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D、在19世纪中叶所建立的E、阶级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3、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在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同时研究()A、社会主义经济体制B、社会主义经济运行C、资源配置方式D、经济增长与发展E、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4、政治经济学之所以有鲜明的阶级性是因为()A、它所研究的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B、经济利益关系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C、对一定性质的经济关系和对阶级有不同的态度D、它研究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规律E、它是具有高度科学性的学科5、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关系是()A、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阶级性和科学性B、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阶级性,没有科学性C、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科学性,没有阶级性D、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E、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参考答案:1、ABCDE 2、ABCDE 3、ABCDE 4、ABC 5、DE三、简答题1、马克思为什么侧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答:(1)马克思要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历史趋势,为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和最终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提供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复习学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答:① 当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时,便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② 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产资料的劳动力之中,引起它们的优化,推动生产力的开展。
③ 在当代社会生产中,科学技术起主导作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2、什么是经济规律?它的客观性表现在什么地方?答:①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表达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②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它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根底上产生和发生作用,并随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和制定经济规律。
3、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开展的主要力量答:科学技术会渗透到生产资料和劳动能力之中,引起它们的优化。
① 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
② 可以革新、创造新的生产工具,提高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③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并使劳动对象日益优化。
④ 可以改良和变革工艺过程,从而有利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开展。
第二章1、简单商品经济的根本矛盾。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根底的商品经济的根本矛盾〕答:⑴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两重属性。
劳动的社会性要求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符合社会的需求,而劳动的私人性又往往使商品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从而导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发生矛盾。
⑵简单商品经济的根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这是因为: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这些矛盾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第二,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开展的全过程。
第三,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下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价值规律为什么自发地促进生产力的开展?答:商品生产者改良了生产技术,改善了生产经营管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他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会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可按照社会价值销售商品,就可获得较多盈利;反之,就会收入较少,不能盈利,甚至亏本。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导论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生产时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时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和劳动者时生产的基本要素)生产关系(要联系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生产关系必须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自然属性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社会属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它把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从一般的社会关系中抽象出来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揭示社会经济过程的内在规律,由此揭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的内在规律。
生产关系的含义: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主要指生产关系所有制,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再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和消费)2.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分配和交换是中间的环节和桥梁)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满足需要),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动力,和需要,消费是生产的直接目的。
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生产和分配:生产和分配具有同一性,分配是指生产要素的分配,(分为生产工具的分配和生产要素的分配)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影响者生产的效率)4.生产和交换:生产和交换(交换是指生产要素的交换)有着直接的同一性,生产决定交换,交换(产品的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交换可以调节生产的规模和质量模式等。
总的来说“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
5.研究生产关系必须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时对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反之起着消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料整理

一、政治经济学概述(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1.资本主义基本生产关系确立;2.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1.资本主义古典经济学(主要是指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2.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1.辩证唯物主义;2.历史唯物主义。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社会生产)。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人们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维持生存,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2)只有人们物质生活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丰富起来后,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等活动才能发展起来。
2.生产的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劳动过程中最抽象、最一般、最基本、最有普遍使用性的要素)(1)劳动者的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地改造客观自然物质,使其成为人类需要的物质活动;(2)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人类劳动加工的对象);(3)劳动资料(劳动手段)是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
(4)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劳动对象;(5)在生产的三个要素中,人的劳动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是生产中的客观要素,是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力是社会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它的社会形式。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关系,即生产的社会形式。
2.社会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经济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社会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1)马克思主义政治紧急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2)社会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3)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2.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确定的?劳动生长率如何影响商品的价值量?答: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严格定义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2)劳动生产率即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一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在前面讨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问题时,使用的就是后一种意义上的劳动生产率概念。
3)显然,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越多,则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亦然。
这也就是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可能是论述题)答:1)价值规律是商品紧急的基本规律。
2)价值规律的内容可以简要的概括为两句话: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同商品的交换按照等价原则来进行。
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有两个基本作用:一是择优汰劣,激励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二是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分配。
3)价值规律在商品紧急中有两个基本作用。
一是择优汰劣,激励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二是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
价值规律的作用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
*以下内容在论述时可能用到:(1)择优汰劣,激励创新。
在供求一致的条件下,商品按市场价格出售,也就是按其社会价值交换。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劳动生产率高,单位商品包含的个别劳动耗费少,从而商品的个别价值低的生产者,在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时,较小的个别价值会转化为较大的社会价值,因而可以获得较多的货币收入;而那些劳动生产率低,单位产品个别耗费多,从而商品的个别价值高的生产者,其产品个别价值转化为较小的社会价值,因而只能获得较少的货币收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经复习资料第一章商品与货币商品经济是“自然经济”的对称,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
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最早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存在。
商品经济虽然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经存在,但都是处于缓慢发展的过程中,从未处于支配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才真正得到了高速的发展。
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什么关系?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而言的,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强调的是交换。
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讲的是资源配置方式,指社会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的。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才能产生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商品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存在,但是市场经济则出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因为有了社会化大生产才能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市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什么要从商品分析开始?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
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起点。
商品包含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的二因素商品作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两重属性:一是它作为有用物品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即它的使用价值;二是它可用于交换别的产品所具有的社会属性,即它的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同种类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同一种商品也可有多种不同的使用价值。
)价值任何一种商品撇开使用价值之后,就剩下一种属性,即它们都是劳动产品,在它们的生产中都耗费了人类的劳动。
※这里所说的劳动已不是某种具体形式的劳动,而是指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
一切商品都凝结着这种人类劳动。
这种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商品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在属性,是交换价值的容和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是在的、抽象的、不能自己表现出来的,只有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才能获得表现,而交换价值则是外在的具体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第一,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必然没有价值。
第二,有使用价值的自然物品不一定有价值。
第三,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也不一定有价值。
如:自用品。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同时归买者或卖者中任何一方所有,而只能分别归于。
只有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东西才是商品商品的二因素表明上来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本质上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例题判断:同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不同的社会形式中是不一样的。
使用价值本身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与它所处的社会形式无关。
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考察使用价值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商品的使用价值与普通物品的使用价值相比有两个特殊性:第一,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是社会的使用价值。
第二,它供给别人满足需要,不是无代价地奉献与赠与,而是通过交换转移到别人手里。
因此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例题一只羊为什么能和两把斧子相交换呢?是因为羊的使用价值和斧子的使用价值相同吗?不是。
是因为一只羊和两把斧子的价值。
1.2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二属性,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各种不同作用的商品,是由不同种类的劳动生产出来的,铁器由铁匠,木器由木匠。
这些生产劳动都是在特定的形式下进行的,都有不同的生产目的、劳动对象、劳动手段、操作方法和劳动结果。
这种在特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的性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但是,具体劳动必须与物质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使用价值,所以具体劳动和自物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两个必不可少的要素。
抽象劳动: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的性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
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它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统一体,即是对立统一关系。
不是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创造了商品二因素商品二因素是劳动二重性的体现。
(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自然物质和人的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就是人的劳动)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劳动二重性第一次科学回答了是什么创造价值。
其次,劳动二重性学生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进而阐明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资本有机构成等理论。
1.3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它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生产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平均必要劳动生产,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自发形成的,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运动,对于商品生产者的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决定的,但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各个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
劳动生产率的是指生产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劳动生产率可以用两种形式来表示:一用单位劳动时间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二是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劳动生产率=产品数量/劳动时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劳动者技术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分工协作、劳动组织、生产管理等)形式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主要看生产工具)自然条件的优劣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生产的价值量。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学习,每一个正常人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指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能的人才能从事的劳动少量的复杂劳动可以等于自乘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少量的复杂劳动的产品可以和多量的简单劳动的产品相交换。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这种交换比例的折合,是在生产者背后,在无数次竞争和交换活动过程中自发确定的。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根源于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于根源于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第二节货币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价值形式演变的结果。
※简单价值形式的具体分析1、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2、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绵羊)和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斧头)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3、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价值形式的两极,它们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同时又是互相对立的;一般价值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地、统一地表现在一种商品上。
货币形式:某种商品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并固定地独占了一般等价物的地位(※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因为贵金属本身也是商品而且也具有价值。
同时,贵金属具有最适合充当货币材料的自然属性,一是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和收藏。
二是不易变质和磨损,便于长期保持,三硬度小,质地均匀,便于分割和合并)现代货币:中央银行或国家发行的信用货币就是纸币,现代社会,即20世纪以来的现代货币形式,主要有钞票和支票存款两种。
钞票也就是纸币也称现金;支票存款也叫存款货币,是指在银行使用支票可以随时提现的活期存款。
信用货币: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证券。
它本身并无价值,它的流通以信用为基础,其流通围和程度取决于发行人的信用。
在现代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些国家里,信用货币的使用围非常广泛,比较大额的货币支付一般都使用电子货币:着信用制度的发展和电子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货币形式也逐渐从有形到无形。
一些发达国家在广泛使用支票和信用卡的基础上,相当一部分交易都是通过银行电子计算机网络转账结算的,这种贮存在电子计算机中的存款货币,就是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是一种纯粹观念性的货币,不需要任何物质性的货币材料。
这种无形货币,即迅速又简便,可以大量节省银行费用开支。
货币的职能:1 价值尺度 2 流通手段 3 贮藏手段 4 支付手段 5 世界货币价值尺度:指货币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
货币之所以能衡量商品的价值量,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充当价值尺度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就等于价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受到供求关系等的影响,价值是价格决定的基础。
辨析: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比如:土地,声誉,纸币。
所以,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不一定具有价值。
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过程:W-G-W 商品的第一个变化形态是卖,即将商品转化为货币(W-G)。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使商品交换分解为卖和买两个过程。
贮藏手段职能:当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做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贮藏起来的职能。
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既不能是观念上的,也不能是价值符号,而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不具备贮藏手段的功能。
)纸币的储蓄手段与金属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的区别金属货币贮藏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而纸币储蓄则不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金属货币贮藏会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纸币储蓄不能发挥这种自动调节作用,货币供应量的调节是由政府货币管理部门加以控制的。
支付手段: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
产生前提:商业信用世界货币:所谓世界货币,就是在世界市场具有普遍接受性的能够发挥价值尺度、流通性、支付手段、价值贮藏职能的货币。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最基本的职能支付手段:流通手段职能发展的结果以货币的储蓄和贮藏的存在为前提世界货币: 以前四项职能在国的发展为基础金属货币流通规律: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即为货币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