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治疗原则

合集下载

骨科治疗的ao原则

骨科治疗的ao原则

1、AO的理念通过以下的治疗概念得以充分的表达:安全有效的切开复位,骨折内固定,辅以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2、AO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在患者自身的环境之下对骨折进行适当的治疗。

3、由于关节骨折和骨干骨折具有非常不同的生物学需求,所以手术干预的时间及方式取决于周围软组织的损伤程度及患者的生理需求。

4、过去对任何骨折都追求绝对的坚强内固定,而现在的共识是坚强的内固定只适用于关节及相关骨折,而且只有在此操作不会进一步损伤血液供应及软组织的情况下才会施行。

5、骨干骨折通常会选择髓内钉,骨折会通过骨痂形成而愈合。

6、前臂骨干由于既拥有长骨的形态,又具有静态关节的功能,对其骨折的处理则需要特别的了考虑。

7、关节骨折需要解剖复位及绝对稳定性以促进关节软骨的愈合及使早期活动成为可能,这对于恢复良好功能是必须的。

8、适用于今日的AO原则:(1)通过骨折复位及固定重建解剖关系;(2)按照骨折的“个性”及损伤的需要使用固定或夹板重建稳定性;(3)使用细致操作及轻柔复位方法以保护软组织及骨的血供;(4)全身及患部的早期和安全的活动训练。

9、对于内固定来说并部需要强度最大或刚度最高的内固定物。

内固定不能永久的代替折断的骨骼,只能作为临时的支撑而已。

10、骨最主要的力学特性是它的刚度(应力下骨的变形很小)和强度(骨可承受很大的应力)。

但尽管骨的强度很大,但是轻度的变形即可令其折断。

11、骨折是单次活多次过载的结果。

12、骨折的力学特性主要包括骨连续性的丧失,导致病理性的异常活动以及功能性支持作用的丧失,最终造成疼痛。

13、创伤性骨连续性的破坏可造成骨髓腔内外血管的断裂,由此释放出的化学物质可刺激诱发骨的愈合过程;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引导和支持骨的愈合过程。

14、尽管骨折的产生是一个纯粹的力学过程,但可触发诸如骨吸收和骨(痂)形成等重要的生物学反应;这都依赖于血运的存在,下列因素都可能损伤骨折端的血运:(1)创伤事故:骨折块移位后骨内外膜血管的断裂以及骨膜的剥脱;(2)转运:一定要制动;(3)手术入路:(4)内固定物:(5)关节内压力的增高可影响干骺端部位的血运,尤其是年轻患者。

中医伤骨治疗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中医伤骨治疗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中医伤骨治疗的风险和注意事项长期以来,中医伤骨治疗在很多患者中受到关注和运用,中医伤骨治疗是一种尊重人体自愈能力,通过刺激和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的疗法,虽然中医伤骨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风险和注意事项,本文将为您进行科普解答。

一、中医伤骨治疗概述中医伤骨治疗是中医学中关于骨折和骨伤等骨骼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中医认为,骨骼是人体的基础结构之一,维持整个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骨折和骨伤后,中医通过调理气血、活血化瘀、促进骨组织修复和促进功能恢复等方法来治疗和恢复患者的骨骼系统。

中医治疗在伤骨治疗时包括以下几个治疗原则:1.复位:复位是指将骨折的断端恢复到正常位置。

中医骨伤科采用手法复位的方法进行治疗,手法复位分为正骨手法和理筋手法两种。

正骨手法常用于骨折的复位,通过调整骨骼位置实现复位;理筋手法则主要用于软组织损伤,通过理疗手法调整筋脉的状况,促进愈合。

2.固定:骨折后的固定是为了保证骨折断端复位后的正常位置,促进骨折的稳定愈合。

中医骨伤科可以采用外固定和内固定两种方式来进行治疗。

外固定包括使用夹板或石膏进行固定,以确保骨折断端保持正确的位置;内固定通常需要进行手术,使用金属钢板、钉子等器械将骨折断端固定。

3.药物治疗:中医骨伤科可以采用内服和外用药物来辅助治疗骨折和骨伤。

内服药物包括中成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辨证施治的原则,选择具有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的药物;外用药物一般是通过制作药膏或草药熏洗来帮助消肿止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

4.功能锻炼:在骨折愈合的过程中,适度的功能锻炼非常重要。

中医骨伤科引导患者进行一些有效的锻炼,以维持关节的活动度、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锻炼应根据骨折的部位和程度,在专业医生或理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锻炼。

中医骨伤科通过复位、固定、药物治疗和功能锻炼等综合手段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康复,这些治疗原则是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总结而成,能够在适当的情况下提供帮助。

骨科疾病的治疗原则

骨科疾病的治疗原则

骨科疾病的治疗原则骨科疾病是指发生在骨骼、关节、肌肉、软组织等结构的各种疾病,如骨折、关节炎、滑膜炎、脊柱疾病等。

这些疾病给患者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同时也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

因此,如何规范治疗骨科疾病成为了医生们的一大挑战。

治疗骨科疾病的基本原则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个性化治疗、综合治疗等。

一、早期诊断对于骨科疾病,早期诊断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病情可能会进一步恶化,治疗的难度和费用也会增加。

因此,患者在发现不适症状时应及早就医,接受专业的医学检查和诊断。

二、早期治疗早期治疗对于许多骨科疾病来说也非常的重要。

一旦确诊,应立即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案,以便控制病情并最终治愈疾病。

如果寻求治疗的时间过晚,就可能需要更复杂的治疗方案,并且康复的时间也会更长。

三、个性化治疗骨科疾病的治疗应当是个性化的,即根据不同的病情和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同一种疾病,不同的患者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案。

个性化治疗可以更好的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效果。

四、综合治疗骨科疾病的治疗应该是一个整体化的过程,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手段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这包括术后康复、膳食调理、药物治疗、理疗、针灸、推拿等各种方法,以及合理的锻炼及保养。

在治疗中,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考虑各种治疗方法之间的协调配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在治疗骨科疾病时,需要遵循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个性化治疗、综合治疗等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治愈疾病,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效果,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中医古法治骨伤,关键要注意这几点

中医古法治骨伤,关键要注意这几点

中医古法治骨伤,关键要注意这几点中医古法治疗骨伤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和发展。

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医古法治疗骨伤不仅注重骨伤的整复和固定,更关注整体辨证施治和个体化的治疗原则。

然而,在中医古法治疗骨伤过程中,也有几个关键点值得特别注意。

1.中医古法治骨伤的原则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骨伤的记载,后来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原则和方法,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案。

这些原则和方法兼顾了骨与软组织的治疗,注重整复、固定、功能锻炼和内外用药,并强调了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和医患合作等重要原则。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原则:动静结合。

中医古法治疗骨伤强调固定和活动的统一。

通过适当的固定措施,如小夹板固定或外固定器,确保骨折部位的稳定性。

同时,在恰当的时机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预防关节强直和肌肉萎缩。

动静结合的原则可以使骨折恢复更快、功能恢复更好。

筋骨并重。

中医古法注重正骨和理筋的同等重要性。

除了关注骨折本身的治疗,还注重保护和修复筋络。

早期筋的活动能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粘连,有助于骨折愈合后的功能恢复。

通过合理的功能锻炼和中药调理,筋骨可以得到全面的修复与恢复。

内外兼治。

中医古法治疗骨伤强调内外兼顾,即内服和外敷的药物应用。

内服中药可以通过活血化瘀、补益肝肾等作用促进骨折愈合和筋骨修复,同时改善全身状况。

外敷中药膏剂可以通过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直接作用于受伤部位,减轻疼痛、消肿、促进局部的恢复。

内外兼治的原则能够综合调理全身和局部,提高治疗效果。

医患合作。

中医古法治疗骨伤强调医患合作,患者积极参与治疗的过程。

医生提供治疗方案和指导,而患者需配合医嘱进行功能锻炼、保护受伤部位等。

患者的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有助于加速康复过程,提高治疗效果。

1.中医古法治骨伤的方法和注意事项2.1正骨手法中医正骨手法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骨伤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骨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骨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骨科常见病诊疗规范股骨骨折【病史采集】1. 24小时内必须完成病史采集。

2.内容必须包括外伤发生的时间、致伤因素、创伤机制、有无合并症、疼痛性质及程度、功能活动障碍情况、曾经经历的治疗经过及效果,过去有无类似病史。

【检查】1.必须及时完成体格检查(按照望、触、动、量程序)。

2.辅助检查:(1)摄伤侧X线片。

(2)血常规、血型及凝血四项检查。

老年病人查心电图、血糖。

【诊断】1.具有外伤史。

2.肢体疼痛,功能障碍。

3.骨折专有体征:畸形、骨擦感(音)、反常活动。

4.合并症体征。

5. X线片骨折征象。

【治疗原则】1.手法复位、外固定:选择石膏,滑动型骨牵引。

适应证:(1)儿童。

(2)病人体质差,不能耐受手术。

(3)骨折可疑,复查X线片前宜外固定。

2.急症手术适应证:(1)开放性骨折。

(2)伴有紧张神经、血管、肌肉损伤。

(3)合并其它重要脏器损伤,病人一般情况尚可,手术后有利于搬动。

3.择期手术适应证:(1)合并失代偿休克等极度衰竭的病人。

(2)没有急症手术客观条件。

(3)手法复位不克不及达到功能性复位或不克不及保持功能性复位。

(4)关节内骨折。

(5)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6)对儿童慎重考虑。

4.手术办法选择:(1)股骨粗隆间骨折:可选用DHS、“γ”钉、锁定板等。

(2)股骨干中段以上骨折:选用髓内针、钢板等。

(3)股骨干中段以下骨折:可选用钢板、交锁钉、锁定板等器械。

(4)股骨髁及髁上骨折:可选用“L”型钢板、“T”型钢板、DCS等。

5.辅助性治疗:(1)抗生素。

(2)抗休克:止痛、输血、补液。

(3)预防、防止并发症,老年患者术后及时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4)针对其它器官、组织损伤应用药物。

(5)物理治疗。

(6)功能锻炼可用辅助设备、器械。

【疗效标准】1.治愈:不扶拐行走三分钟、且不少于三十步。

2.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

【出院标准】骨折功能复位,固定可靠,无近期并发症,可出院,门诊随访。

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本文档旨在介绍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的目的和重要性。

中医骨伤科是一门传统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关注诊断和治疗与骨骼、关节和肌肉有关的疾病和损伤。

该领域的疾病种类繁多,包括但不限于骨折、关节炎、软组织损伤等。

针对这些疾病,中医骨伤科提供了一套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的目的是为临床医生提供权威和专业的指导,以确保对患者进行精确和有效的诊断以及个性化的治疗。

该指南通过整合中医经典理论和实践经验,提供了针对不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和方案。

本指南的编制是基于广泛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

经过专家组的多轮讨论和审核,确保了指南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的发布将有助于规范中医骨伤科的诊断和治疗实践,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对于临床医生和从事中医骨伤科领域的研究者而言,掌握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将极大地提升其临床实践能力和研究水平。

同时,患者也能从中受益,获得更精准、有效和安全的中医骨伤科治疗。

总之,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是中医骨伤科领域的重要参考资料,通过提供详细、系统和科学的指导,旨在促进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和进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本部分将简要介绍中医骨伤科常见的疾病,包括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

本文介绍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在中医骨伤科中,诊疗工作要遵循以下原则:辨证施治:中医骨伤科注重全面分析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通过辨证施治方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达到调理和平衡身体的目的。

重视整体观察:中医骨伤科强调全身的整体观察。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头面色、舌苔、脉象等,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以帮助诊断和治疗。

个体化治疗:中医骨伤科诊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

每个患者的症状、体质和生活惯等都可能不同,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综合疗法:中医骨伤科常常采用综合疗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按摩、理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的结合运用。

骨科创伤治疗原则

骨科创伤治疗原则

骨科创伤治疗原则上肢创伤锁骨骨折:一、非手术治疗:l、骨折位置佳,单纯外固定。

骨折位置差,手法整复妥后固定。

2、12岁以下,“8”字绷带或双圈同定2~3周,成人“8”字石膏固定4~5周。

二、手术治疗:合并神经、血管压迫;影响功能的畸形愈合:骨不连;要求解剖复位者。

1、微创治疗:(1)经皮克氏针同定。

适应症:闭合复位较满意的横或短斜骨折12~18岁青少年;锁骨周经较细的成年人,经皮克氏针固定,针尾拆弯胶布固定。

禁忌症:(1)粉碎性骨折严重移位(2)复位不满意(3)锁骨周经较人(2)外固定支架治疗。

2、切复内固定手术方式:(1)锁骨钢板、重建钢板塑型后置于上侧,必要时用一枚或加一枚螺钉行拉力式固定。

(2)重建钢板塑型后固定+钢丝捆扎骨片(必要时骨片钻孔后捆扎)(3)长斜形骨折者,用两道拉开间距的钢丝经钻孔捆扎。

(4)喙锁韧带及以远粉碎骨折伴近端上突时,可行松质骨螺钉贯穿固定锁骨——喙突,远端行肩峰(或锁骨远端一当该处骨质完好,能钻孔时)一近侧锁骨“8”字钢丝张力带骨孔式固定。

(5)记忆固定器固定(应选用合适形态、周径的,并使该器平分断端固定)。

(6)“8”字钢丝钻孔张力带固定,适用于横行骨折者。

(7)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使用于非稳定性骨折。

(8)克氏针(针尾折弯于锁骨近侧端)+钢丝捆扎。

(9)改良式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吲定。

(10)锁骨钩钢板固定,适用于锁骨外1/3骨折伴肩锁关节脱位者。

(11)小“T”型钢板固定。

(12)弹簧钢板固定。

(13)动力加压钢板固定。

胸锁关节脱位:一、前脱位:1、非手术治疗:整复后,前“8”字石膏局部加压垫固定4周,仍有半脱位后遗,虽影响不著,但须与患者言明。

2、手术治疗:(1)克氏针内固定,针尾必须折弯(如闭合穿针,须把握方向与深度)。

(2)松质骨螺钉固定;可吸收螺钉或棒同定,并仔细修复胸锁韧带。

二、后脱位:整复后,后“8”字石膏固定4~6周。

手术治疗时,应肩胛区垫高,以利肩关节:悬空,便于过伸复位。

骨伤病的治疗方法

骨伤病的治疗方法
耗伤气血,凡损伤气血虚弱,妇女月经、产后期间不能使用破散者必 须禁用或慎用,若辨证不明、应用于瘀、热、实证,则会留邪损正, 贻害不小。
初期治法
清热凉血法
适应症 跌打损伤而引起的错经妄行,创伤感染,火毒内 攻,热邪蕴结或壅聚成毒等证。本法适应症的特点是失血、 血热、火毒内盛而无明显瘀血者。
选方用药 临床常用的清热凉血方有加味犀角地黄汤、清 心汤等;凉血止血方剂有十灰散、四生九、小蓟饮子等。
后期治法
补益脾胃法
适应症:伤病日久,脾胃虚弱,运化失职,饮食 不消而见四肢疲乏无力,形体虚赢,肌肉萎缩, 筋骨损伤,修复缓慢,脉象虚弱无力等。
选方用药:常用方剂有参苓白术散、健脾养胃汤、 归脾汤等。
注意: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补益脾胃可促进气 血生化,充养四肢百骸,本法即通过助生化之源 而加速损伤筋骨修复,为损伤后期常用的调理之 法。
注意:应用本法时应注意防止寒凉太过,引起瘀血内停。 血喜温而恶寒,寒则气血凝滞而不行,所以在治疗一般性 出血时常与消瘀和营之药合用。出血过多时则辅以补气摄 血之法,以防气随血脱,常用独参汤、当归补血汤等。必 要时还应结合输血、补液疗法。
初期治法
清热解毒法 适应症:本法主要适用于骨痈疽,热毒蕴结于筋
注意:血气喜温而恶寒.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流 行畅利。本法使用温性、热性的祛风、散寒、除 湿药物,并佐以调和营卫或补益肝肾之药,以求 达到驱除留注于骨节经络之风寒湿邪,使血活筋 舒、关节滑利、经络通畅。
骨或内攻营血诸症。 选方用药:骨痈疽早期可用仙方活命饮或五味
消毒饮加味,如热毒盛加黄连、黄柏、生山桅、 丹参等。热毒在血分的实证,如证见高热烦躁、 口渴、舌绛、脉数者,可加用生地黄、牡丹皮、 水牛角等。 注意:本法是用寒凉的药物使内蕴之热毒清泄, 因寒凉太过易使气血凝滞.如气虚而邪气实者, 宜用扶正托毒之法,以免毒邪内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方面
肝主筋,肾主骨,“肝肾同源”
病理方面
骨折,脱位必有筋伤,筋伤可单独出现,但也会影响骨的稳定性。
治疗方面 既要治疗骨与关节的损伤,又要治疗筋的损伤。 “筋柔才骨正,骨正才筋柔”。
内外兼治
“整体观念”
1.损伤造成气血运行紊乱,严重者耗伤津液,伤及脏腑。 2.脏腑气血受损,经络失调,加重伤情,另外容易损伤。
筋伤
固定的方法及其应用原则(外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固定的方法及其应用原则(外固定)
固定的方法及其应用原则(内固定)
固定的应用原则
简单固定即可者不要选择复杂的固定 轻固定力量即可者不要选择大力量的固定 小范围固定即可者不要选择大范围的固定
总之,不能“大材小用”,反之,也不能“小 材大用”
固定范围与时间 范围
“内外兼顾”
1.既要外治筋骨,又要内治脏腑。 2.或以“内治”为主,或以“外治”为主。
内、外治并重,灵活运用。
医患合作
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
《中医骨伤科学》
确保固定效果的前提下尽量 小范围进行固定
time
应根据每个病症的具体愈合 情况确定具体的固定时间
动静结合
“动”:活动
(功能锻炼) 骨伤科疾病治疗的最
终目的是恢复损伤肢 体的功能。
骨折、脱位的复位、 固定和药物治疗;伤筋 的固定和药物治疗, 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功能锻炼是创伤治疗 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 治疗措施
xx医科大学
题目:骨伤科疾病的治疗原则 授课时间: 15分钟
授课者: xx
中医骨伤教研室
骨伤科治疗原则
动静结合(固定与活动统一) 筋骨并重(骨与软组织并重) 内外兼治(局部与整体兼顾) 医患合作(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
切配合)
动静结合
“静”:固定 (稳定的环境,损伤修复)
骨折
脱位
功能锻炼的注意事项 A:功能锻炼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 B:功能锻炼应在损伤治疗的早期开始进行 。 C:功能锻炼应在患者积极配合下进行 。
总之,只有掌握“动静结合”的治疗原则,在中医骨伤科的学习 中,充分理解每个疾病动与静的要点,并能把动与静进行有机结合, 才能掌握中医骨伤科学的精髓。
筋骨并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