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十四章 转折时期的小说创作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试卷(6)

《中国现当代文学》试卷(6)

《中国现当代文学》试卷(6)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1、1977年11月,刘心武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短篇小说____是“伤痕文学”的发端之作,也是当代文学进入新时期的里程碑。

2、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以磅礴的气势奏响了新时期____的先声。

3、谌容的《人到中年》塑造的知识分子____的形象,是当代文学史上具有开拓意义的艺术典型。

4、新时期率先提出建立“乡土文学”主张的是____。

5、路遥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是______。

6、陈忠实的长篇小说_____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7、中篇小说《红高粱》是____的代表作。

8、1981年出版的建国后第一部流派诗选是_____,这是对该流派诗人的历史追认。

9、“朦胧诗是新时期文坛上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___和___是这个新诗潮中最具代表新的诗人。

10、巴金的_____被誉为一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

11、《文化苦旅》是____的历史文化散文的代表作。

12、钱刚的长篇报告文学______是新时期“全景式”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13、沙叶新的话剧《陈毅市长》采用了_____式的结构方式。

14、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是赵树理的_____。

15、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的作者是____。

16、马峰的《我的第一个上级》成功地塑造了农村基层干部___的英雄形象。

17、黄新是王愿坚的小说____中的人物。

18、李准的长篇小说_______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19、茅盾称赞茹志鹃小说的风格是______。

20、当代文学作品中第一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长篇小说是_____。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8分)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毛泽东何时提出的()a、1956年5月b、1957年5月c、1958年5月d、1959年5月2、贯穿《红岩》的三条线索是()a、狱中斗争、我党地下活动和城市学生运动、农民武装斗争b、狱中斗争、我党地下活动和城市学生运动、工人运动c、农民武装斗争、工人运动、狱中斗争d、我党地下活动和城市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农民武装斗争3、刘世吾是那篇作品中的人物()a、《小巷深处》b、《红豆》c、《在悬崖上》d、《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4、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的作者是()a、刘白羽b、梁斌c、杜鹏程d、茹志鹃5、当代第一部反映我国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代风云的长篇小说是()a、梁斌的《红旗谱》b、曲波的《林海雪原》c、吴强的《红日》d、杜鹏程的《保卫延安》6、周大勇是那篇作品中的人物()a、《七根火柴》b、《保卫延安》c、《红日》d、《黎明的河边》7、《创业史》中刻画的蛤蟆滩的“三大能人”是()a、梁生宝梁三老汉任老四b、郭振山郭世富姚士杰c、梁生宝梁三老汉郭振山d、郭世富姚士杰梁三老汉8、描写中国女排队员的突出成绩和动人事迹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的作者是()a、鲁光b、赵瑜c、黄宗英d、陈祖芬9、寻根文学的代表性作品是()a、张贤亮的《河的子孙》b、柯云路的《夜与昼》c、韩少功的《爸爸爸》d、张洁的《沉重的翅膀》10、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属于()a、伤痕小说b、反思小说c、寻根小说d、新写实小说11、被认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作品是()a、《烦恼人生》b、《人生》c、《白鹿原》d、《李自成》12、小说《白鹿原》的作者是()a、苏童b、池莉c、方方d、陈忠实13、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的作者是()a、张承志b、霍达c、阿来d、扎西达娃14、张思远是哪篇作品中的人物()a、《西线轶事》b、《大淖记事》c、《蝴蝶》d、《凝眸》15、岳之峰是哪篇作品中的人物()a、《蝴蝶》b、《凝眸》c、《春之声》d、《乡场上》16、倪吾诚是哪篇作品中的人物()a、《大墙下的红玉兰》b、《南渡记》c、《活动变人形》d、《春之声》17、谢惠敏是哪篇作品中的人物()a、《爱,是不能忘记的》b、《班主任》c、《人到中年》d、《献上一束夜来香》18、朱自冶是哪篇作品中的人物()a、《美食家》b、《围墙》c、《蒲柳人家》d、《神鞭》19、乔光朴是哪篇作品中的人物()a、《沉重的翅膀》b、《男人的风格》c、《乔厂长上任记》d、《三千万》20、王一生是哪篇作品中的人物()a、《平凡的世界》b、《人生》c、《花园街五号》d、《棋王》21、陆文婷是哪篇作品中的人物()a、《人到中年》b、《献上一束夜来香》c、《小鲍庄》d、《哦,香雪》22、《红高粱家族》的作者是()a、张炜b、莫言c、马原d、刘恒23、《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的作者是()a、格非b、苏童c、梁晓声d、史铁生24、《黑骏马》的作者是()a、张承志b、梁晓声c、史铁生d、刘震云25、《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作者是()a、梁晓声b、史铁生c、刘震云d、余华26、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作者是()a、姚雪垠b、凌力c、徐兴业d、徐光椿27、艾青新时期的诗歌力作是()a、《在浪尖上》《黎明的通知》《古罗马的大斗技场》b、《煤的对话》《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c、《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大堰河——我的保姆》d、《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28、曾卓、绿原、牛汉是活跃在新时期诗坛上的哪一个诗派的代表诗人()a、七月诗派b、九叶诗派c、朦胧诗派d、新月诗派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2分)1、“朦胧诗”2、伤痕文学3、新词赋体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新时期的戏剧创作在结构和表现方法上有哪些特点?2、简述新时期报告文学在题材上的特色。

12.2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抗战时期的小说创作》第二节《赵树理与孙犁》PPT课件

12.2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抗战时期的小说创作》第二节《赵树理与孙犁》PPT课件
❖ ---老舍女儿舒乙回忆
1、《小二黑结婚》的创作过程真实的案件。岳冬至和 智英祥 。把原本是悲剧性的事件写成大团圆的小说 。 小说抨击农村中的封建残余势力,批判封建思想,歌 颂新人物新时尚。通过一对农村“小字辈”小二黑、小芹争取婚姻
自主的故事,描写了中国农村新旧变革中新生力量与愚昧落后观念及反动封 建势力间的冲突,揭示了农民翻身解放的历史必然性与复杂性。
动的长篇小说,后被改编成电影《花好月圆》和各种舞台剧。
40年代后期被解放区文学界树为“赵树理方 向”,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前进的旗帜,赵树 理因此确立并巩固了自己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历 史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一些行政职务,主编 《说说唱唱》。1955年创作长篇小说《三里 湾》。后来又写了短篇小说《登记》、《锻炼 锻炼》等,长篇评书体小说《灵泉洞》(上)。
“文革”中1970年9月23日被批斗致死。
“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 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 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 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 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 小唱本的阵地。做这样一个文摊 文学家,就是我的志愿。”
----赵树理语
❖ “赵叔从来都是一种打扮:头 上戴一顶蓝布人民帽,身穿一 套蓝布制服,脚上穿一双家制 黑布鞋,衣服还经常是皱皱巴 巴的,一点也不挺括,这一身 打扮哪像一个作家呀?简直就 是一个活脱脱的老农呀!”
2、在艺术的通俗化、大众化方面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 艺术经验。小说汲取传统和民间艺术中有生命力的因素,融合 新小说的长处,形成雅俗共赏的评书体小说样式。在结构安排 上,重视情节的故事性和结构的完整性、连贯性,在人物塑造 上富干行动性,通过人物自己的言行显示人物性格 。
3、在语言上,他把北方农民的口语融汇在人物对话和叙 述过程中,通俗而不庸俗,口语化而又有艺术感染力,使用经 过加工提炼的群众语言,作品中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都达到了 口语化的程度,幽默风趣,贴切传神,雅俗共赏。

茹志鹃从“十七年”到“新时期”小说创作的转变

茹志鹃从“十七年”到“新时期”小说创作的转变

茹志鹃从“十七年”到“新时期”小说创作的转变作者:黄欣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6期摘要:茹志鹃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优秀短篇小说家,其作品《百合花》的发表使其形成了自己的小说创作独特的艺术风格,茅盾同志曾用“清新,俊朗”两个词来形容她的这种写作风格。

而在新时期文学阶段,我们又可以窥见茹志鹃在该时期的写作思想和艺术上有了新的突破和变化,她更加注重对社会矛盾的揭露,对社会生活反映的广度和深度也得以增加。

此外,在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和描绘上也有了新的发展,可以说到新时期的时候,茹志鹃的小说创作除了保持着以往的清新俊逸之外,增添了一些冷峻的色彩,更加的成熟与丰富。

关键词:茹志鹃;十七年;新时期;小说创作作者简介:黄欣(1989-),女(汉族),江苏响水人,广东技术示范学院文学院,研究生,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当代文学创作与评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6-0-02茹志鹃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优秀短篇小说家,其作品《百合花》的发表使其形成了自己的小说创作独特的艺术风格,茅盾同志曾用“清新,俊朗”两个词来形容她的这种写作风格。

而在新时期文学阶段,我们又可以看到茹志鹃在该时期的写作思想和艺术上有了新的突破和变化,她更加注重对社会矛盾的揭露,而对社会生活反映的广度和深度也得以增加,并在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和描绘上有了新的发展。

一、主题与选材的变化一个作家创作风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会受到其生活经历、性格特征、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茹志鹃也并不例外,她的生活阅历对于她在作品主题和写作题材的选择上都有明显的影响力。

茹志鹃从小随祖母辗转于沪杭两地之间,靠家庭手工糊口,13岁祖母离世以后,他在孤儿院开始了自己孤独而艰辛的生活。

18岁的茹志鹃参加新四军,在部队中她深深地感受到革命队伍带给她的温情、幸福和光明。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茹志鹃一直在文工团工作,她接触得最多的、体会最深的就是同志与同志、军队与人民之间的密切联系,她被革命战士和人民群众在战争年代所表现出来的淳朴与真挚情感所动容,被军队里那种爱同志、爱人民、爱共产党、爱新生活的思想情怀所感动。

第一讲 文学的“转折”

第一讲   文学的“转折”
茅盾的报告 第一次文代会代表的选择,沈从文,朱光潜,张爱玲等人被排除在外。
3、排斥与改造
通过各种体制设计与制度安排(作家地位,文学经典),树立文学的新方向,塑造新的阅读趣味。
4、一个观察的角度:对“通俗文学”的改造
A、以张恨水为例看现代市民文学的当代命运
张恨水(1895~1967)安徽潜山人,原名张心远,笔名“恨水”,取自李煜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从一定意义上说,“五四”新文学的影响力其实非常有限,所谓被打倒的“鸳鸯蝴蝶派”才是影响民间阅读的主流,对旧文学的改造,是“五四”新文学未完成的使命,只到当代文学才基本上完成了这一历史任务,或者说,对它进行了批判性地转化。
所谓“通俗”和文学形式无关。通俗不是问题,“当代文学"提倡通俗,革命文学为了强调人民性和宣传功能,一直提倡通俗,关键在于思想内容。改造通俗文学的实质意义在于,对小市民审美趣味的压制。对“言情”,“侠义”文学背后的旧有观念的淡化与改造。
丁玲总结发言,“希望大家以后一伙子干,能够走到毛主席的文艺旗帜下为争取小市民层的读者而努力!”
5、另一个观察角度:对“精英文学”的改造
A、对五四文学传统的再阐释
在外部,对西化的,“资产阶级”的文学的排斥。
在内部,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的清理,重新阐释。鲁迅的象征意义。
民族形式的讨论与批胡风运动。
中国当代文学史
序论 关于当代文学
一。时间意义上当代文学
中国文学的历史分期,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
在学科的意义上,当代文学指1949年以后的文学,具体又分为“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和“新时期文学”。
二、文化体制意义的当代文学
社会主义语境下的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它是特定的文学制度,文学组织方式的产物,也有着独特的文学形态。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一、本大纲适用专业本大纲适用于广告学本科专业。

二、编写本教学大纲的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国量都对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着影响,这些外因影响着它的萌生、兴起,影响着文学运动、文艺论争、文学创作,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种种迅速、纷纭的变化,构成一部能折射历史的方方面面的多姿多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广告学本科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它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的讲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代表作家、作品,而其中又以叙事性的作品为这,突出名家名作和有特色的作家作品,突出散文和报告文学,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学现代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现代文学史上纷呈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论争。

2、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众多作家作品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名家名作,学会分析作品和人物形象。

(三)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鲁迅的作品分析。

2、沈从文作品分析。

3、80年代、90年代文学思潮和创作。

(四)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后续课程。

本课程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联系紧密。

(五)学时分配安排本课程为72学时,每周4学时。

(六)本课程为的教学方式和其它教学环节的安排本课程通常采用课堂教学方式,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多看原文、多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大纲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2学时)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背景以及创作实绩。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学时)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

2、20年代文学论争的内容。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一)(4学时) 1、鲁迅生平及创作道路。

2、《呐喊》与《彷徨》的内容与艺术特点。

中国近现代文学

中国近现代文学

一(一) 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沈雁冰、叶绍钧、*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许地山等十二人在成立了文学研究会。

他们以改革后的?小说月报?为主要阵地,同时又出版了?诗?月刊。

他们要求文学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对人生起作用,因而也被称为“为人生派〞。

后来,冰心、朱自清、庐隐、鲁彦等著名作家都成为它的会员,人数达170余人,是中国二十年代第一大规模的文学社团。

三.文学研究会小说创作的一般特点冰心、庐隐、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文学研究会小说家在创作上,直接继承了“发生期〞中“问题小说〞的传统,多写探讨人生问题,表达对人生见解的各种题材,提出了当时他们所关心的婚姻、家庭、出路、道德等各种问题。

其中,不少小说表现了“泛爱〞思想。

他们的创作大多经历了一个由表现“爱〞与“美〞,转而揭露生活中的“丑〞与“恶〞的变化过程,作品的现实性得到了逐步的增强。

二.创造社1921年7月,留日学生郭沫假设、郁达夫、成仿吾、*资平等人在日本东京组成创造社,成员还有田汉、*伯奇等。

1922年5月,他们在国内出版了?创造季刊?,此后又出版了?创造周报?、?创造月刊?等刊物。

他们的主*多带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因而也被称为“为艺术派〞。

1.乡土小说贯穿于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个最大的小说流派。

从价值倾向上来划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鲁迅、吴组缃为代表的对中国乡土的批判性的透视,主要作品有鲁迅的?祝福?等。

另一类是以沈从文为代表,主要是他的作品如?边城?等,表现乡土的人性美、人情美和自然美,将乡土作为精神的家园和道德的乌托邦。

也有一局部作家表现乡土中的阶级压迫,如?大波?。

2。

东北作家群东北流亡作家群:日本侵入中国东北之后,东北作家大规模流入内地,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小说创作群体。

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罗烽等,其中“二萧〞是主将。

这些作品大量表现东北的文化风俗,表现东北人民在抗战中的“生的坚强〞。

主要作品有萧红的?呼兰河传?、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端木蕻良的?鹚潞湖的忧虑?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中国现当代文学分为两个时期:1、现代文学时期白话文的现代文学。

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为中国文学史树立了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以文言文表现形式的古典文学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五四”后,各地爱国学生团体纷纷效仿《新青年》、《每周评论》,创办白话报刊,仅1919年就出版400多种。

由陈衡哲1917年创作了白话短篇小说《一日》,以“莎菲”的笔名发表于《留美学生季报》,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只不过影响较小。

中国大多以鲁迅《狂人日记》为第一篇白话文,《狂人日记》也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

它发表在1918年5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四卷五号上,后收入《呐喊》中,其内容与形式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而在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短篇小说大抵是新的智识者登了场。

白话文的出现改变了文学的创作形式,为今后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表现手法。

2、当代文学时期“文革”前的文学。

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正式确立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规定的中国文艺新方向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

其中民间故事文学在发展,例如,1958年,田汉改编的最成功的话剧《关汉卿》,塑造了知识分子英雄形象。

但在这一时期,只有工农兵才能居于中心地位的“理想英雄”。

从中国的文学批评的语言来观察,充斥了战争心态的词汇几乎俯首可视,在战争文化心理的支配下,给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的主流带来深刻的影响。

“文革”开始至1978年的文学。

“文化大革命”使文学遭受空前的灾难,它是以文学艺术作为其主要批判领域,各界的学者大多被作为左翼分子被关进“牛棚”接受批斗,从事强制性劳动。

对胡适等文人批判否定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自由主义传统。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的不断传播,20世纪90年代仿佛是一个碎片中的世界,作家在不同的立场上写,逐渐摆脱了文革带来了影响。

中国现当代文学 zdl第14章 90年代小说(二).

中国现当代文学 zdl第14章 90年代小说(二).

陈忠实(1942——,
陕西省西安市人), 1962年中学毕业后曾在 当地中、小学任教, 1965年开始发表作品, 如中篇小说集《初夏》、 《四妹子》、《夭折》, 短篇小说集《乡村》、 《到老白杨树背后去》 等。
《白鹿原》艺术特色
《白鹿原》(1993年)获第四届茅盾文 学奖,被称作“民族灵魂的秘史”。 《白鹿原》塑造了白嘉轩 、田小娥 、 鹿子霖等人物群像 。以现代意识对于历史、 对于儒家文化给予了重新观照和评说。
此外,吕新《黑手高悬》、《抚 摸》,洪峰《东八时区》、《和平年 代》,北村《施洗的河》,孙甘露《呼 吸》,潘军《风》,叶兆言《1937年的 爱情》等。
90年代初先锋长篇小说主要特征:
一、从主题上看,以“沉沦” 基色描绘人 类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景观。 二、在文体形态上,沿革发展了小说艺术。 三、变幻灵动的结构。作家不再强调结构的 完整、严谨和逻辑性,也不以经典情节和故 事线索作为结构的关钮,而是从叙述和语言 本身来完成小说结构。
课间休息
HAVE A BREAK
第二节 转型期先锋小说 余华、苏童等
1987年以后,苏童、余华、格非、潘军、 叶兆言、洪峰、孙甘露、北村等大批先锋作 家在语言、叙述和结构等小说形式层面上进 行了空前革命。 进入90年代,先锋小说在转型中出现了 复兴浪潮,先锋作家在短暂沉寂后又各自挟 持着长篇创作重新杀入文坛。
余华(1960——,原籍山东高唐,生于浙江
杭州)1983年开始创作,主要作品有《鲜血 梅花》、《古典爱情》及长篇小说《在细雨 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
余华作品艺术特征
80年代小说创作以冷漠叙述态度致力于对灾 难、暴力、死亡的描述。 《许三观卖血记》(1995年)标志着余华艺 术转型 。其一, “人”与“生活”的复活。 其二,民间表现和重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解放区作家以赵树理、柳青、周立波等为代 表。他们深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影响 ,完全接受“二为”方针,不仅心态平衡,艺术水 准也大为提高。共和国新生代作家又分为两类:一 类是战火中成长的作家,如杜鹏程、知侠、吴强、 梁斌、曲波、罗广斌、杨益言等。战火的考验与血 与火的洗礼使他们以胜利者的姿态、豪迈的气概迈 入新时代,责任感与使命感使他们自然而然地以塑 造英雄,讴歌革命斗争为己任,贯彻《在延安文艺 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成为他们不二的法则,他们 在创作上异军突起,成绩显在,影响了一个时代。
3
二、代表作及其导读 百合花 茹志鹃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 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 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 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 到前沿包扎所去。 包扎所就包扎所吧!反正不叫 我进保险箱就行。我背上背包,跟通讯员走了。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 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 ,珠烁晶莹。
8
二、代表作及其导读 创业史(节选) 柳青 排队买东西的第十七个老汉,个子本来很高大 ,因为罗锅腰,显得低了,不被人注意。他穿着笨 手笨脚的新棉袄新棉裤,左胳膊上挂着一个竹篮子 ,里头平放一个空豆油瓶。他低头用右手指抹眼泪 ,抹掉又溢出来了。 大伙终于注意了这个奇怪的老汉。为什么在大 伙高兴的时候,他流泪?而且看样子流上没完了。
7
第二节 柳青和他的《创业史》 一、基本知识 新中国成立后,以史诗般的规模彰显共和国的 来路与去路成为时代的选择。展示中国农村的今天 与未来自然成为这一时代的重要主题之一。虽然赵 树理的《三里湾》率先以长篇小说的形式书写了中 国农村走合作化道路的时代必然,但最具影响力并 足以代表一个时代文学范式的长篇小说依然是柳青 的《创业史》。它所描绘的中国农村的生活画卷, 曾被视为中国农村走向未来的理想图景,他所创造 的书写范式曾被视为一个时代的范本,影响久远。
三、延伸思考 1.“百合花风格”:茹志鹃因《百合花》而 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即:“百合花风格”。 主要表现在:①在选材立意上,不正面描写生活的 巨流大波,而从中采撷一片微澜,一朵浪花,加以 精细挖掘和描绘,以反映时代风貌;②塑造平凡的 人,从人物性格的某一点深入下去展开细腻的心理 刻画,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③艺术构思时,往往 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提炼出一两件具有象 征意义的事物作媒介,展开对人物心灵历程的描写 ,充满诗情和哲理;④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多 采,色彩柔和而不浓烈,调子优美而不高亢。
10
2.主题:柳青在《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中 说:“《创业史》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 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 样进行的。回答要通过一个村庄的各个阶级人物在 合作化运动中的行动、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 出来。这个主题思想和这个题材范围的统一,构成 了这部小说的具体内容。”
9
【导读】 作者的指导思想:在公有制和私有制的斗争中 ,只有千方百计地显示出公有制和集体生产的优越 性,才能吸引农民自愿地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1.历史背景:疾风暴雨的土改革命已经过去 ,地主阶级已经消灭,富农被孤立,农民得到了土 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思想和 行为,是团结起来走集体化道路还是重新回到老路 上去,是按照党领导合作化的方针——自愿互利, 重点试办,典型示范的原则使农民体会到互助合作 的优越性,还是采取斗争的方式迫使农民加入到合 作化的道路上来,是当时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6
2.关于“百合花风格”的讨论:上世纪 50 年代末与 60 年代初曾引发关于茹志鹃“百合花风 格”的讨论,代表性文章有:欧阳文彬《试论茹志 鹃的艺术风格》(《上海文学》1959 年 10 月号 );侯金镜《创作个性与艺术特色》(《文艺报》 1961年3期);细言《有关茹志鹃作品的几个问题 》(《文艺报》1961 年 7 期);魏金枝《也来谈 谈茹志鹃的小说》(《文艺报》1961 年 12 期) ;洁泯《有没有区别》(《文艺报》1961 年12 期 )。这是一次难能的正常的文学批评,其中侯金镜 的观点影响深远,对茹志鹃的创作产生了重要作用 。
2
第一节 茹志鹃和她的《百合花》 一、基本知识 茹志鹃(1925—1998),上海市人。1943 年 参加新四军。创作过歌词《跑得凶就打得好》(军 区二等奖),话剧《不拿枪的战士》(南京军区二 等奖)。1955 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任《文 艺月报》编辑。1958 年创作《百合花》一举成名 ,形成“清新俊逸”的风格。此后,接连发表《如 愿》、《春暖时节》、《静静的产院》、《高高的 白杨树》、《三走严庄》等小说,成为当代最负盛 名的女小说家。
第十四章 转折时期的小说创作
中国当代文学与共和国同龄。共和国的成立 使集结在新的政权下的作家们,必然面临历史的 抉择和时代的筛洗。在共和国成立的最初一段时 间里,当时的文坛主要由三部分作家组成:解放 区作家、国统区作家、共和国新生代作家。这三 类作家在新的时代所表现的创作心态及其成就, 决定了当代小说的最终面貌。国统区作家以巴金 、老舍、沈从文、艾芜等为代表。面对新的时代 诉求,他们的心态较为复杂,创作较为拘谨,艺 术水准也大不如前。
4
【导读】 1980 年 11 月,茹志鹃在《青春》上发表了《 我写〈百合花〉的经过》一文,详细地说明了创作 《百合花》的缘起。她说: 我写《百合花》的时 候,正是反右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 ,我家庭也如此。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 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 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脑子里像放 电影一样,出现了战争时接触到的种种人。战争使 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 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瞥一眼,便一 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 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