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张纸上的空白艺术——斯特林堡《半张纸》高考诗歌精读

合集下载

半张纸

半张纸

“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将它折好, 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将它折好, 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 放进胸前的衣袋里” 你能理解主人公的这个转变吗? 放进胸前的衣袋里”。你能理解主人公的这个转变吗? 结合结尾谈谈你的理解。 结合结尾谈谈你的理解。
人活着必遭蹂躏。 人活着必遭蹂躏。天堂和地狱 在他看来并不是虚无的存在, 在他看来并不是虚无的存在,而 是都会在现实中得到兑现。 是都会在现实中得到兑现。当我 们欢乐的时候, 们欢乐的时候,我们就生活在天 堂里;当我们痛苦时, 堂里;当我们痛苦时,我们就在 地狱。 地狱。但谁又能说痛苦不是另一 种的欢乐呢? 种的欢乐呢 ——斯特林堡 斯特林堡
短篇小说常常从事件的一点切入, 短篇小说常常从事件的一点切入,从 生活横断面”观看世界人生。 “生活横断面”观看世界人生。
《半张纸》截取一个生活的一个瞬间来切入: 半张纸》截取一个生活的一个瞬间来切入: 一个年轻的房客痛失爱妻和幼儿,在准备搬出原来 一个年轻的房客痛失爱妻和幼儿, 居住的房子的最后时刻, 居住的房子的最后时刻,看见一张记录电话号码的 小卡片而回忆起往事的种种, 小卡片而回忆起往事的种种,从而重新感受人生的 喜乐悲愁,获得对人生更深的感悟。 喜乐悲愁,获得对人生更深的感悟。
结构是一个容器 结构是一个容器
——好的结构是一个合适的“容 好的结构是一个合适的“ 好的结构是一个合适的 器”
与艾丽丝相爱 在银行工作然 后失业
朋友盛极而衰 修女、 修女、医生接生
请岳母来照顾妻子 找到了新工作
半张纸
换女仆 和艾丽丝订婚 看病配药 装修新房 搬家 和艾丽丝去看歌剧 丧妻夭子, 丧妻夭子, 操办丧事 订牛奶、 订牛奶、买 杂物、 杂物、买肉
好的容器承载丰富的内涵

外国小说欣赏 《半张纸》斯特林保

外国小说欣赏 《半张纸》斯特林保

这是
串连两年经历
(张朝)
的半张纸
巧妙地以半张纸上的名字、电话号码 为顺序,一一展开对往事的回忆,将一个 个并不连贯的生活片段连缀成一幅完整的 人生图景。
线 索
【“半张纸”上见匠心】

“半张纸”成了小说中贯穿始终的线索, 成了小说 的灵魂。
通过“半张纸”被注意, 引出主人公的回忆, 手法使得小说情节悬念顿生,引人入胜。
这是
给予我们生活启迪
的半张纸
( 郭启哲 田宇昂 刘兴晨 李博文)
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度过的。 ——苏格拉底
这 是
简单 而又 复杂
的半张纸
( 胡焕 侯李嘉童 )
这是 小中见大 的半张纸 小容器,短时间 大容量,长时期 ( 杨泽凡) “半张纸”是一个生活的横截面 虽然它记载了主人公以往两年间的 悲欢离合,但每段浓缩的人生经历, 作家都只写了寥寥几笔。文章中大 量的留白,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 象空间。
作业:
1.选取生活中的一样物品,演绎一段你的人生经 历,写成500字左右的文章。 2.从结构的角度,为《半张纸》写一篇500字左 右的赏析。
推 荐 阅 读:
《漫谈斯特林堡》 莫言
拉格尔克朗斯 《斯特林堡传》 [瑞典]
这是

的半张纸
这是勾连生命记忆的半张纸。(故事) 这是浓缩人生悲欢的半张纸。(情感) 这是播种生活动力的半张纸。(哲理)

这是方寸之间勾连生命记忆的半张纸。 这是纸短情长浓缩人生悲欢的半张纸。 这是只言片语播种生活动力的半张纸。
拓展阅读:
丈夫支出账单中的一页
(美)马克•吐温
招聘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提前一星期预付给女打字员的薪水……(支出金额) 购买送给女打字员的花束……(支出金额) 同她共进的一顿晚餐……(支出金额) 给夫人买衣服……(一大笔开支) 给岳母买大衣……(一大笔开支) 招聘中年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半张纸》(精华版)

《半张纸》(精华版)

五、小说结构: 倒叙手法的运用
通过半张纸被注意,引出主人公对以往两年间 全部悲欢离合的回忆 。小说的最后部分,主人公回 到现实中,但已经没有了先前的失落、低迷,而是 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昂首前行。
速描式的勾勒(类似意识流的流动) 数字符号的情感象征:
充满温情与暖意、悲伤与怀念的纪念物巨擘,一直被人 视为怪人和疯子。去世后,他的作品和功绩才渐 渐受到重视,在瑞典出版了七十五卷本的《斯特 林堡全集》。他以一个太有个性而使世人难以理 解的“人民公敌”的复杂身份,随着“2005斯特 林堡在中国”活动的举办,以及《斯特林堡文集》 五卷本的推出,在中国曾掀起过一股飓风。
斯特林堡
作者简介
瑞典的“鲁迅”——斯特林堡
• 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文学史上最杰出的 小说家和戏剧家,被誉为“瑞典第一位具有世 界影响的作家”。他的作品在瑞典国内被视为宝 贵的民族遗产,在其它国家也受到不少人的推崇。 斯特林堡是瑞典自然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欧洲表现 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先驱。 • 19世纪瑞典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红房子》 剧本《父亲》《朱丽小姐》《伴侣》 《死的舞蹈》《到大马士革去》等。
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 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 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我们称之为 倒叙 ?
如果这里先叙述所有故事,再写主人公 的离开好不好?为什么? 单调
设置悬念
引人入胜
2、线索:绝妙的构思、精巧的布局
(1)小说是如何把两年的生活连缀在一起的? • 这篇小说结构艺术的绝妙之处就在于作家紧 紧围绕半张纸进行布局选材。 • 小说巧妙地以半张纸上的名字(电话号码) 为顺序,一一展开对往事的回忆,最后又用 半张纸上的电话号码将一个个并不连贯的生 活片段连缀成一幅完整的人生图景。最后又 通过半张纸表现主人公情绪的变化, 深化作 品的主题。 • 半张纸成了小说中贯穿始终的结构线索,是 小说结构的要点,成了小说的灵魂。

半张纸教学文档

半张纸教学文档

“人生如同上好发条的钟,盲目地走,一切 只听命于生存意志的摆布,追求人生目的 和价值是毫无意义的。”
“人的生存就是一场痛苦的斗争,生命的每 一秒钟都在为抵抗死亡而斗争,而这是一 种注定要失败的斗争。”
——叔本华
人活着必遭蹂躏。天堂和地狱在他看来并不是虚 无的存在,而是都会在现实中得到兑现。当我们 欢乐的时候,我们就生活在天堂里;当我们痛苦 时,我们就在地狱。但谁又能说痛苦不是另一种 欢乐呢?
情感: 相爱的甜蜜―― 蜜月的幸福 ―― 将为人父 的喜悦――失亲的悲恸 纸上其他内容:
①工作的变迁
银行倒闭,失业,穷困――――后来找到一份新的工作 “手头很宽裕”―――现在,搬出房子,可能意味着生 活的困顿。
总结:除了爱情不幸,生活上也起伏不定。
②朋友的经历
曾经飞黄腾达,后来穷困潦倒。“荣华富贵不过是过 眼烟云罢了” 。
斯特林堡
1
1936年,瑞典学院的评奖委员和院 士们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美国著名的 现代剧作家,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者尤 金·奥尼尔。
他在“受奖演说”中高度评价了瑞 典剧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对他的影响: “我的工作受惠于一切现代戏剧家中最 伟大的天才——你们的奥古斯特·斯特林 堡。”
2
斯特林堡生于斯德哥尔摩,父亲是北方贵族后裔、船舶经纪 人,后来破产;母亲原来是客房女招待,因门第不当,遭家族歧 视,所以他自称是“女仆的儿子”。由于母亲早逝、父亲再娶、 兄弟姐妹众多,幼小的他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爱护。因此,他一 直把自己看做命运、环境和传统的悲惨的牺牲品。他断断续续地 到大学读书,但从没有拿到什么学位。为了生计,他干过很多工 作,但都没能长久。学生时代他就很有文学才华,创作的一出历 史剧曾得到瑞典国王的嘉奖,但是,老国王去世之后,他尖锐的 揭露和强烈的批判终于激怒瑞典的统治集团,迫使他从1883年 后一直流寓法、奥、德、丹麦、瑞士等国,经常穷困潦倒,靠借 高利贷和亲友资助度日,直至生命的最后几年才回到祖国。

巧用横断面铸就精彩文——《半张纸》的写作借鉴意义

巧用横断面铸就精彩文——《半张纸》的写作借鉴意义

———《半张纸》的写作借鉴意义湖北省枝江市第一高级中学万安巧用横断面铸就精彩文《半张纸》是新课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的一篇小小说,作者是著名的戏剧大师、小说家斯特林堡。

小说以半张纸上的电话号码为线索,连缀起回忆中的一个个生活场景,牵引出主人公两年间悲欢离合的回忆,深刻再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过程。

小说虽然选材角度小,篇幅短,但语言洗练、结构巧妙。

这对喜欢小说创作的同学来说,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不少学生认为,写小小说只要情节离奇、扣人心弦就可以,在主题和立意上不用下太多功夫,这其实是对小小说最大的误解。

《半张纸》的篇幅虽短,但意味深长、启人深思。

文末有两处点睛之笔,一句是“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

从这里的“吻”字,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是思念他的爱人和孩子的,是留恋他逝去的快乐生活的,这是一个经历过大喜大悲的人的真实心态。

还有一句是“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

从这里可以看出主人公并没有因此而颓废、自暴自弃,而是勇敢地挑战生活,开启新的人生之路。

这种积极的人生主题,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作家王蒙说过:“小小说是一种敏感,从一个点、一个画面、一个对比、一声赞叹、一瞬间之中,捕捉住了小说———一种智慧、一种美、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一种新鲜思想。

”因此,主题和思想对于任何文体的文章来说,都是第一要义。

不少学生创作小小说往往喜欢运用大场景、大人物,以离奇代替生活,以编造代替体验,这种做法忽视了小说的创作源泉———生活,会让文章显得不切实际。

《半张纸》选材十分生活化,写女主人公因难产而去世,她和她的孩子都被埋葬了,在男主人公准备搬出原来住所的最后时刻,时间因为一张写了电话号码的纸片儿而停止,往事涌上心头。

正因为小说取材真实典型,所以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让人看一次,感动一次。

可见,小说创作的素材就在平凡的生活中,要向生活靠拢,可以选取生活中的一个浪花、一次风波来抒写人世. All Rights Reserved.五、语言方面的借鉴———精粹洗练间的悲欢离合、人生百态。

《半张纸》高考诗歌精读

《半张纸》高考诗歌精读

《半张纸》赏析教学参考0910 1702《半张纸》赏析《半张纸》这篇微型小说的突出特点就是最大限度和极为出色地发挥了“线索”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说中有一句很关键的话,那就是“这两分钟里,他又重度过他一生中的两年”。

从“两分钟”到“两年”,这个涵盖诸多又极为凝炼的投射,正是巧妙地抓住了“半张纸”,并以半张纸上一系列名称和电话号码为线索展开情节的结果。

其实,从恋爱到组成家庭到不幸丧妻丧子,这个过程并不是特殊化的,相反正是在许多普通人身上都会发生的一段普通经历,而绝大多数作家所着眼的都不过如此,因此,它被写出来是让读者觉得与众不同还是平淡无奇,就得看的创作心思是否高人一筹了。

《半张纸》的显然是让读者永远都无法忘记他的这种演绎了,半张纸上的一个个名称与电话号码与人生当中的一件件重要的事情相应,留给读者极大的想像空间,又让这些想像井然有序地排列,从而完成“两分钟”到“两年”的投射。

一方面表明了人生“长”与“短”的概念之间的较量,另一方面表明了一种生活态度,正如他借主人公的口说的那样:“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

相反地,像是个骄傲快乐的人。

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约翰·奥古斯特·斯特林堡予人的最大的幸福。

”人生是由很多段组成的,在我们走过一段,失去一段,永远无法再把握一段时,应该回顾它,回顾曾经的努力与得到,将它作为一种幸福放在心里,而不要将悲痛延续,因为还有下一段要走。

而许多人恰恰是将一段蔓延及整个人生,“可惜”,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幸福“他将永远无法尝到”,他再活二十年,其价值永远是那两分钟,而所提倡的是让人们学会在两分钟内总结和得到“两年”甚至“二十年”那样的人生价值。

小说的内容因为一条好线索而显得丰满,小说的意义也同时因为一条好线索而显得不凡,一条线索的巧妙运用使得小说获得了永久的生命力,这是我们阅读鉴赏和写作学习的时候,值得注意的一点。

【简介】[约翰·奥古斯特·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著名作家,一生创作60余部戏剧,还著有大量小说。

《半张纸》课件

《半张纸》课件

• 作品有小说《红房间》,剧本《朱丽小 姐》、《到大马士革去》、《鬼魅奏鸣 曲》、《伴侣》、《父亲》等。
• 斯特林堡的世界观极其矛盾,他既是个悲观 主义者,又是个理想主义者。对理想的追求 和对人生的悲观经常在他身上发生冲突。他 和他笔下的许多人物一样,有着执著的理想、 真挚而热烈的感情。他一生都不懈地追求一 种理想的和谐,这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也包括人自己内心的平稳。在他的作品中, 尽管人们的命运是悲惨的,但我们仍然能感 觉到一种奋发向上的力,一种寻求生活的真 正价值的努力。虽然这种努力往往以失败告 终,但这种追求本身,就带有一种震撼人心 的悲壮与崇高。
• 2005年,在北京举行的“斯特林堡在中 国”国际研讨会上,作家莫言对斯特林 堡作出如下评价:
• 鲁迅和斯特林堡的作品,都表现出一种 不向黑暗势力妥协的顽强的战斗精神。 他们都是孤独的战斗者,都是能够深刻 地洞察人类灵魂的思想者,他们都有一 颗骚动不安的灵魂,都是能够发出振聋 发聩声音的呐喊者。 • 他们都是旧的艺术形式的挑战者和新 的艺术形式的创造者。他们都是对本民 族的语言作出了贡献的大师。

• • • • •
初恋的热情、甜蜜 失业的焦虑、恐慌 蜜月的美妙、和谐 将为人父的惊喜、不安 丧妻夭子的巨大悲痛
• 半张纸它承载着主人公的悲欢离合,两 年间,生活几乎将他捧到了幸福的最高 点,但突然间又让他跌倒了极度痛苦的 深渊,半张纸记录了主人公由大喜到大 悲的情感历程。
四、主人公在读“半张纸”前 后情感态度有何不同?
人活着必遭蹂躏。天堂和地狱在他看来并 不是虚无的存在,而是都会在现实中得到兑 现。当我们欢乐的时候,我们就生活在天堂 里;当我们痛苦时,我们就在地狱。但谁又 能说痛苦不是另一种欢乐呢?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精读]半张纸赏析

[精读]半张纸赏析

半张纸赏析《半张纸》是瑞典文学家斯特林堡于1890年创作的微型小说。

这篇小说虽短,却有很大的张力,情节构思新奇。

男主人公在最后一辆搬家车开走后,独自在空房子里徘徊,看是否还有什么东西遗漏,突然发现电话机旁涂满了号码的半张纸,这勾起了他对过去两年的回忆。

从他认识艾丽丝开始,到热恋、订婚、结婚,接下来是很多其他的事情,朋友、岳母、佣工、生孩子、葬礼、搬家。

短短两分钟里他重又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珍贵的两年。

小说在处理时间上非常巧妙机智,把两年的生活浓缩在“两分钟”里,同时,这个故事又浓缩在短短的1500余字的文本里,其叙事技巧所构建的张力有了特殊的魅力。

小说,特别是叙事文属于时间艺术,叙述的是时间生活。

叙事文是一个具有双重时间序列的转换系统,它包含了两种时间:被叙述的故事的原始或编年的时间和文本中的故事时间,双重时间赋予了叙事文根据已知时间去创造另一种时间的功能。

该小说的第一重时间即文本中的故事时间,其线索是“搬家—徘徊—发现半张纸—陷入回忆—收好纸条—骄傲快乐地走出去”;第二重时间即被叙述的故事的原始或编年的时间,其线索是“两年前初识艾丽丝—热恋—订婚—婚后生活—朋友的遭遇—修女和医生—母亲—佣工、药房等家庭事务—生孩子—埋葬事—搬家”。

在叙事过程中,这两重时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交织在一起,共同使文本具有了完整性。

男主人公铺平那半张纸开始阅读起来,首先看到的是“艾丽丝”,接着破折号引出“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丽的一个,因为这是他爱人的名字”,叙述就此打住,接着写旁边是一个电话号码“15,11”,再次用破折号引出“看起来像是教堂唱诗牌上圣诗的号码”。

60来字,把主人公回忆闸门打开又收回,斯特林堡没有多余的话来讲主人公是怎样认识艾丽丝的,认识后做了些什么,甚至“恋爱”这样的字眼也只能靠读者的想象填充上去。

整篇小说便这样抓住现时的“一瞬”来倒叙有一定长度的“过去”,并让下一个现时的瞬间迅速接上来,再倒叙下一个“过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张纸上的空白艺术——斯特林堡《半张纸》赏析教学参考
0910 1712
半张纸上的空白艺术
——斯特林堡《半张纸》赏析
卡夫卡曾说:“我们是斯特
林堡同时代的人,而我们也同时
是他的后继者。

”20世纪的表
现主义、荒诞主
义、存在主义、容格神话的阐释
———均可以在斯特林堡的作品
中寻到滥觞。

尽管斯特林堡谦卑
地活在易卜生的阴影里,但杜伦
马特的一句话经典地总结了斯特
林堡在国际戏剧界的地位,“截
止到目前,还没有一个人能成功
超越《鬼魂奏鸣曲》第二幕的高
度。


斯特林堡是伟大的戏剧家的
同时,也是杰出的小说家。

《半
张纸》只有一千余字,文本上表
现为仅有的半张纸,然而它不仅
表达了空白人生艺术,也体现了
斯特林堡高超的写作技巧。

“橡皮”写作
20世纪以来小说的写作趋
势是作家在小说文本中以“零
度”的形态出现,即作家从小说
中“隐退”。

罗伯格里耶在《橡
皮》的序中写道,他之所以把小
说取名为橡皮,是因为他在写小
说时省略了很多,而把它们交给
读者去思考,省略的部分好像是
被橡皮擦掉一样。

读斯特林堡的《半张纸》,从艾丽丝到银行,到出租马车行和鲜花店,到家具行、室内装饰商,到男子的名字,再到修女,到岳母,到妻子生子,到承
办人,每个关键词,或者说每段浓缩的人生经历,都只写了寥寥几笔。

也感觉文本细节被橡皮擦掉了一些。

然而斯特林堡却先于罗伯格里耶好几十年。

橡皮留下的空白是给读者填充的,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想象延伸,因而有不同的文本,也就有相异的文本阐释。

这就是伟大作品久读不厌的原因。

海明威的“冰山文体”与这种“橡皮写作”是异曲同工的。

感官在小说中的应用与意识流的产生
福克纳《喧嚣与骚动》的“傻子文体”是视觉在文本上的应用。

班吉是弱智儿,却能感知外部世界,不会说话,因而他的世界只是视觉与听觉的世界,小说的第一部分完全是班吉视觉及听觉在想象上的延伸。

福克纳是意识流大师,但这种意识流是以感官写作为基础的而引申的。

罗伯格里耶曾说,小说要真实反映世界,而只有看才是较为真实地,因而诞生了纯视觉小说意义上的《窥视者》。

阅读《半张纸》,总感觉文本中隐藏着一个人,而我们正是循着这个人的目光进入小说的。

这个人或许是搬运工人,也或许是房东。

反正他跟“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站在一起。

整篇小说就是这个“隐含的”在视觉及心理上的反映。

可以说《半张纸》是视觉小说及意识流的雏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