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阅读与鉴赏:艺术手法(表达技巧)教案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课题名称(学习任务名称)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授课时间月日—月日课时(或上课用时分钟)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类题型的答题方向。
3.素质目标:根据表达技巧鉴赏诗歌。
4.思政目标:感知古代诗手法的运用,与诗人产生共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重点: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难点:初步掌握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类题型的答题方向。
四、教学策略(方法)与学法设计讲练结合;诱导启发五、教学准备1.备课,熟悉教材内容,整理考点。
六、教学过程设计课前:1.课前预习《优化设计—诗歌表达技巧》,认识诗歌表达技巧的常见手法。
课中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学习:(约3分钟)我国文化历史悠久,古人给我们留下来许多优秀的诗词,是我们的文化瑰宝。
在古诗词中,作者描写了运用了许多技巧手法,使得诗歌生动、有底蕴,我们在鉴赏诗歌时,要懂得掌握诗人运用的手法技巧,这样才能更好理解诗歌。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熟悉的手法有哪些?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回顾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手法二、第一课时:内容精讲(37分钟)总体把握:明确诗歌技巧手法的几种形式: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
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方式一、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重点从从描写和抒情讲解(一)描写手法——分类1. 按内容分①人物描写②景物描写2. 按角度分①上下结合②远近结合③动静结合④声色结合⑤俯仰结合⑥点面结合⑦正侧⑧虚实3. 按参与感官分①视觉②听觉③味觉④嗅觉⑤触觉任意两种或多种结合具体形式:1. ①上下②远近③动静④声色⑤俯仰结合6.点面结合7.正面与侧面描写8.虚与实9.多感官参与:①视觉②听觉③味觉④嗅觉⑤触觉古诗举例:略(二)抒情手法——分类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情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1.直接抒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完整版)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教学目标】1、熟悉鉴赏古诗表达技巧的基本题型和特点。
2、熟知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提高答题能力。
3、能够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
【教学重难点】1、熟练掌握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构思等相关概念。
2、熟练掌握解题思路,用“自我诊疗法”有效提高答题技巧。
3、规范答题思维,掌握答题步骤。
【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解读考情,典例解析,随堂诊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2、讲练结合法:例题解析,随堂巩固练习,随讲随练,随错随改,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
)8题(6分)得分情况:全市均分为3.08分,此题得0分的比例为1.72%,1分的为2.90%,2分的为21.86 %,3分的为39.80 %,满分的仅占0.89%。
三分及以下的占了66.28%!三、知识回顾1、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2、知识框架四、真题体验1、考向一——表达方式(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8分)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3分)(1)【审清题干】(解读核心信息)题干信息我的解读分析颔联明确答题区域,紧扣颔联分析说明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明确答题方向(表达技巧),“哪些”说明至少应该有两种分值3分一种修辞手法1.5分,且要明确答出是何种修辞手法并结合诗句分析(2)【审读文本】(确定答题要点)落日鸟边下:落日西坠,鸟儿在晚霞中飞去,“日落”“鸟飞”皆是动景。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公开课教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诗歌鉴赏导言1.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与技巧1.2 教学内容诗歌的定义与分类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的表达技巧与艺术特色1.3 教学方法讲授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二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一——比喻与象征2.1 教学目标理解比喻与象征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比喻与象征进行诗歌创作2.2 教学内容比喻的种类与作用象征的含义与运用比喻与象征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2.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2.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三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二——拟人与托物言志3.1 教学目标理解拟人与托物言志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拟人与托物言志进行诗歌创作3.2 教学内容拟人的手法与效果托物言志的技巧与运用拟人与托物言志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3.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3.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四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三——对比与排比4.1 教学目标理解对比与排比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对比与排比进行诗歌创作4.2 教学内容对比的运用与效果排比的种类与特点对比与排比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4.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4.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五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四——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5.1 教学目标理解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进行诗歌创作5.2 教学内容寓情于景的手法与效果借景抒情的技巧与运用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5.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5.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六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五——叙事与抒情6.1 教学目标理解叙事与抒情在诗歌中的结合方式学会在诗歌中运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6.2 教学内容叙事与抒情的相互关系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技巧与运用叙事与抒情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6.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七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六——用典与引用7.1 教学目标理解用典与引用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用典与引用进行诗歌创作7.2 教学内容用典的种类与作用引用的手法与运用用典与引用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7.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7.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八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七——叠词与反复8.1 教学目标理解叠词与反复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叠词与反复进行诗歌创作叠词的运用与效果反复的手法与特点叠词与反复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8.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8.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九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八——节奏与韵律9.1 教学目标理解节奏与韵律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节奏与韵律进行诗歌创作9.2 教学内容节奏的种类与运用韵律的特点与效果节奏与韵律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9.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9.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十章:诗歌鉴赏的综合实践10.1 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所学的诗歌表达技巧进行鉴赏与创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创作水平10.2 教学内容诗歌鉴赏的实践方法诗歌创作的步骤与技巧诗歌鉴赏与创作的案例分析10.3 教学方法指导与实践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10.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十一章:诗歌鉴赏的语境分析11.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语境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语境分析进行诗歌鉴赏11.2 教学内容诗歌语境的种类与特点语境分析的方法与技巧语境分析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案例11.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二章:诗歌鉴赏的风格与流派12.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风格与流派的基本概念学会区分不同风格与流派的诗歌12.2 教学内容诗歌风格的种类与特点诗歌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常见诗歌风格与流派的案例分析12.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三章:诗歌鉴赏的主题与情感13.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主题与情感的关系学会分析诗歌主题与情感的表达13.2 教学内容诗歌主题的种类与内涵诗歌情感的体现与解读诗歌主题与情感分析的案例分析13.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四章:诗歌鉴赏的修辞手法14.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修辞手法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诗歌鉴赏14.2 教学内容常见诗歌修辞手法的种类与特点修辞手法的运用与效果修辞手法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案例14.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五章: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15.1 教学目标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批评水平15.2 教学内容诗歌鉴赏的评价标准与方法诗歌鉴赏的要点与技巧诗歌鉴赏综合评价的案例分析15.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诗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 诗歌的表达技巧与艺术特色3. 比喻与象征的运用4. 拟人与托物言志的手法5. 对比与排比的效果6. 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的结合7. 叙事与抒情的融合8. 用典与引用的应用9. 叠词与反复的运用10. 节奏与韵律的把握11. 诗歌语境的分析12. 诗歌风格与流派的识别13. 诗歌主题与情感的解读14. 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15. 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难点:1. 诗歌表达技巧的深入理解和运用2. 诗歌语境、风格、主题、修辞手法的综合分析3. 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包括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和批评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帮助您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提升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案(最详细最实用)精品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设题方式:(1)诗词中运用了那些表达技巧(表现手法)?⑵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⑶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运用该手法的作用。
谨记:表达效果是为内容、结构服务的。
1、为形象服务。
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意境服务。
能营造出确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
3、为主题服务。
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要围绕表情作用来答题。
表达技巧的种类: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建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实行的特殊的方式。
它的含义特别广泛,简洁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结构技巧的运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与结构技巧,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第一类、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依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须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争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验或事情的发生、发展、改变过程。
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中学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务、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争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看法。
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抒情:表达作者剧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案及学案

表达技巧(学案)一、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比、对偶、比兴、用典、双关、互文等。
比喻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化虚为实、把抽象事物具体形象化的艺术效果。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拟人它使得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借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夸张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对比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杜甫《登高》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与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用事——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与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繁华景象,是虚写。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教案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教案讲课教师木井中学于廷利教学目标:明确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两种艺术手法,及其表达作用能规范的鉴赏该种手法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内容及过程:一、直接进入课题——释题(出示幻灯片,了解基础知识)艺术手法概说艺术手法是诗歌中用来提高表达效果的各种方法的总称。
目前《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中均没有统一的概念和范围的界定。
常见艺术手法分类二、“动静结合”手法讲析(一)展示幻灯片2,明确概念这是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形成形象在意境中的和谐统一的手法。
动静结合中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多与衬托密切关联。
动静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某种情趣.(二)联系旧知,拓展新知回忆几个我们熟知的诗句……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静一动,动静结合,描写出一幅雄浑开阔的景象,令人称道.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蝉噪”“鸟鸣”写动景,“林静”“山幽”写静景,以声衬静,更见其静。
(三)、实例讲析: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题:请从动静的角度鉴赏颔联和颈联。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月光透过松枝斑驳满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写山间清泉淙淙流淌。
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第三联是写人,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反衬),把山间生活的情趣与活力艺术的表现出来。
(四)试着总结一下答题方法先分析动与静在诗句中的具体体现,一般结合词语分析。
然后分析动静各自所写的内容分析动静结合在写景中的关系及其作用图示:三、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一)明确概念“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教案标题: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
2.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特点。
2.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节奏、韵律、意象、比喻等。
2. 诗歌的鉴赏技巧: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情感、欣赏诗歌的美感。
3. 诗歌的表达技巧:朗诵、演绎、创作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播放优秀诗歌的朗诵视频或音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探究:介绍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让学生通过诗歌欣赏和分析,理解诗歌的魅力。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表演和创作,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4. 总结:总结诗歌的鉴赏技巧和表达技巧,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五、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优秀诗歌的朗诵视频或音频。
2. 课件:整理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辅助教学。
3. 诗集:提供不同风格和题材的诗歌,供学生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诗歌的朗诵、表演和创作。
2. 学生的作业:包括诗歌鉴赏分析和诗歌创作作业。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鉴赏技巧,提高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课文、课外阅读和文学作品欣赏,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诗歌鉴赏和表达能力。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表达技巧教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案王洪梅2007 11 6【考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命题形式】分析诗歌的表现方法及表达作用【考点解析】诗歌的表达技巧:1: 修辞手法2: 表达方式3: 表现手法一、表达技巧知识列举:1、常见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双关排比、对比、反问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夸张)⑴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反问)⑵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比、借代)⑶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对偶)⑷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喻)⑸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运用了拟人手法,使穿树飞花的春雪具有灵性,给全诗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⑹竹枝词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运用谐音双关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常修常见辞格表达效果⑴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
增强了感染力。
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⑵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⑶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⑷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⑸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⑹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⑺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2、表达方式①描写:正面—侧面,实写—虚写,动景—静景,近景—远景, 声色结合,明暗对比,白描(粗笔勾勒)与工笔(精雕细刻)。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蝉噪”“鸟鸣”—动景,写山林的“幽静”;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写罗敷的服饰美;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望庐山瀑布》前三句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来比喻庐山瀑布,为虚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匠心文档,专属精品。
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2016-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语文学案(002)高年级班学生姓名: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课题:表达技巧讲解课型:复习课单元课时:第1课时学案评价等级:【学习目标】了解各种表达技巧(艺术手法)【学习任务】一、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表达方式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
记叙文多采用叙述、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议论文多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说明文多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当然,记叙文里也可以使用少量议论或说明,议论文里同样也可以使用少量的叙述、描写或说明,说明文里也可以有叙述或描写。
至于杂文、游记、随笔等更细的分类文体,表达方式则更加灵活。
总之,表达方式的使用,一切服从文体和表现主题的需要。
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巧。
这种画法,不用色彩的烘染,只用黑线勾描物象。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指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辞藻,而以最经济、最省俭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其特点是:抓住被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形神逼肖。
二、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简单地说,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从而促进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的某种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
但从多年来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要求看,常见的需要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修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自问自答)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三、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它不同于修辞手法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而是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表现手法主要分为三大类: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物);烘托、渲染、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象征、用典、化用、联想和想象、寓庄于谐、衬托、对比、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心理刻画、寓庄于谐、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正面侧面等等。
四、区别和联系: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是一对容易混淆的概念。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表现手法是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主要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
比如,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这是公认的,但它如果间隔使用,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就非常明显,也可视为表现手法;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有时也可以是一种表现手法;等等。
总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
五、另外,还有结构手法,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伏笔照应、铺垫悬念、承上启下、首尾照应、顺叙、倒叙、插叙等。
匠心文档,专属精品。
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2016-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语文学案(003)高年级班学生姓名: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课题:表达技巧讲解课型:练习课单元课时:第2课时学案评价等级:【学习目标】熟练掌握表达技巧【学习任务】在阅读教学中,许多同学分不清“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
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1.修辞手法⑴、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
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析: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⑵、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①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例析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例析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例析2: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③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例析1:①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例析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⑶、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李白的作品中表现极为突出,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危楼高百尺”等。
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简析: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⑷、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析: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春行即兴匠心文档,专属精品。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的第三、四句修辞方法是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⑸、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析: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咏白海棠(薛宝钗)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林黛玉)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简析: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
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
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
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问:鉴赏“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简析:“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⑹、设问和反问:设问是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例析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简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例析2:王安石的《题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简析: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经常接触到的概念,不可回避,我们必须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认真体会,才能真正将它们区分开来,并娴熟地运用。
示例:1.试分析下面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白梅(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答:本诗所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如下:⑴衬托,以冰雪林衬托梅花的坚毅耐寒;⑵对比,与混芳尘的桃花对比,显示梅的高洁守志;⑶托物言志(象征),借梅花的形象表达作者的理想追求。
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①青玉案:词牌名。
②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繁花齐开。
③宝马雕车:指观灯的贵族豪门的华丽车马。
④凤箫:《神仙传》载,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箫作凤鸣声,引来了凤。
故称箫为凤箫。
⑤玉壶:比喻月亮。
⑥蛾儿雪柳:元宵节妇女头上戴的装饰物。
⑦阑珊:零落。
问: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主要运用了反衬(或衬托、烘托)的表现手法,以元夜的繁华热闹反衬“那人”的孤独寂寞,表达了作者不趋流俗,甘于寂寞,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洁品性。
这首词着力用反衬法。
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
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而只是陪衬。
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
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