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 教案
初中语文课文诗词鉴赏教案

初中语文课文诗词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静夜思》。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作者李白的生平背景及诗歌创作的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意境的把握。
(2)朗读和背诵诗歌。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2)诗歌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李白画像,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李白。
(2)简介李白的生平背景及诗歌创作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分析诗歌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5. 朗读和背诵:(1)让学生齐读诗歌,增强语感。
(2)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高记忆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静夜思》。
2. 结合课后注释,深入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
3. 撰写一篇关于《静夜思》的诗歌鉴赏心得体会。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引导学生从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课的教案标题古诗文鉴赏

语文课的教案标题古诗文鉴赏语文课教案:古诗文鉴赏引言:古诗文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承载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这节课上,我们将通过对古诗文的鉴赏,让学生领略古人的诗意境界,启发学生的文学情怀。
一、古诗文的意境表达1. 古代诗人通过婉约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景物的感悟和赞美。
请学生欣赏并默读《登鹳雀楼》。
2. 引导学生通过描绘细节,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表达。
3. 打开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进行个人的情感联想,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意境。
二、古诗文的修辞手法分析1. 介绍古代诗人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
2. 通过学习《静夜思》,请学生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3.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分析不同古诗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三、古诗文的背景文化解读1. 介绍古诗文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如《春江花月夜》背后的唐代盛世和文化繁荣。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登鹳雀楼》的解读,了解南京的历史背景,并对古代朝廷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3. 鼓励学生从当代的视角来思考古代诗人的作品,以不同的视角去解读古诗文。
四、古诗文的个人创作1.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鉴赏技巧,写下自己的古诗文。
2. 引导学生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3. 分享学生的个人作品,让他们互相欣赏、评价以及互相学习。
结语: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文的韵味与美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希望他们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古诗词鉴赏初中一年级

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古诗词鉴赏初中一年级一、课程背景介绍在初中一年级的语文课程中,古代诗词鉴赏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体验能力。
本节课将围绕古诗词的鉴赏展开,以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化传统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古诗词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熟悉古代诗人的代表作品,学习掌握部分古代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2.能力目标通过欣赏和分析古诗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感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感悟和欣赏古代诗词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代表作品,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知和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感悟古诗词的能力,让学生从中获得情感体验。
四、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古代诗词选集、相关课文、多媒体设备。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为了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下一首古诗的开头部分:“白日依山尽”,然后请学生续写下一句。
学生依次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循序渐进地引入古诗词的鉴赏。
2.展示与讲解(15分钟)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古代诗词的相关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来感受古代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然后,教师对古诗词的定义、特点和代表作品进行简要讲解,重点介绍古代名诗人和他们的作品。
3.阅读与欣赏(25分钟)教师向学生发放古代诗词选集,让学生自由选择一首感兴趣的古诗词进行阅读。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尽量感受其中的情感。
随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享,学生可以口头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4.分析与讨论(3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学生可以从诗词的主题、表达技巧和意境等方面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完整版)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教学目标】1、熟悉鉴赏古诗表达技巧的基本题型和特点。
2、熟知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提高答题能力。
3、能够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
【教学重难点】1、熟练掌握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构思等相关概念。
2、熟练掌握解题思路,用“自我诊疗法”有效提高答题技巧。
3、规范答题思维,掌握答题步骤。
【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解读考情,典例解析,随堂诊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2、讲练结合法:例题解析,随堂巩固练习,随讲随练,随错随改,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
)8题(6分)得分情况:全市均分为3.08分,此题得0分的比例为1.72%,1分的为2.90%,2分的为21.86 %,3分的为39.80 %,满分的仅占0.89%。
三分及以下的占了66.28%!三、知识回顾1、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2、知识框架四、真题体验1、考向一——表达方式(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8分)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3分)(1)【审清题干】(解读核心信息)题干信息我的解读分析颔联明确答题区域,紧扣颔联分析说明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明确答题方向(表达技巧),“哪些”说明至少应该有两种分值3分一种修辞手法1.5分,且要明确答出是何种修辞手法并结合诗句分析(2)【审读文本】(确定答题要点)落日鸟边下:落日西坠,鸟儿在晚霞中飞去,“日落”“鸟飞”皆是动景。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1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2. 能够运用古诗词的鉴赏技巧进行欣赏和赏析;3.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读懂一些经典的古诗词;4. 能够了解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1. 前置知识梳理通过对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初步了解,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1)你认为古诗词有什么独特魅力?2)你觉得古诗词的词汇和语言方式有何不同?3)你曾经读过哪些古诗词?印象最深刻的是哪首?2. 理论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古诗词鉴赏的意义和重要性,包括以下内容:1)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古诗词具有较强的文学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3)古诗词鉴赏是提高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的有效途径。
3. 实践操作针对古诗词鉴赏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包括结构鉴赏、语言鉴赏、文化鉴赏等;2)使用个案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运用所学鉴赏技巧进行诗词赏析。
4. 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学生实践操作的情况,并进行以下评价:1)对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综合评价,包括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2)对学生诗词鉴赏的兴趣和能力的评价,包括对于古诗词文化的积累和应用能力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和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促进学生对于古诗词鉴赏方法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促进学生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3. 个案分析法:通过个案分析,让学生能够深入分析古诗词中的文化内含,锻炼学生分析和批判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前期准备通过课前探究调研,搜集一些古诗词的鉴赏案例,并选择一些经典名篇,准备一些教学名句和解析,为后期课堂使用做准备。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表达技巧,了解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对诗歌的重要性。
2.理解并熟练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
(重点)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准确识别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并能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所产生的表达效果(难点)2.能够按照题干的要求规范答题,力争得满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文化的情感,展现中国诗歌的意境和魅力2.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充分尊重审美必经的形成规律,通过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层面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修辞手法的美。
【教学方法】讲授、自主交流,合作探究,巩固练习【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如果说诗歌的形象是人、景、物三者融合而成的素面朝天的女子,诗歌语言是一个追求美妙绝伦的女子,那么诗歌的修辞手法则是女子精心的装扮,无则俗,多则媚,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中的修辞手法。
二、考点大盘点(一)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双关等2、表现手法——起兴、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渲染3、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4、结构技巧——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二)常见修辞手法及其效果1、比喻: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比拟: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借代: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使特点更鲜明。
4、夸张:烘托气氛、引发想象5、对偶:整齐和谐、表意凝练6、排比:读起来琅琅上口,增强气势,加强表达效果7、设问:启发思考、加强印象8、反问:加强语气,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9、双关:含蓄委婉、趣味性强三、精讲细读,共研考题对于上题,我们并不急于立即作答,而是先解决下面几个小问题,通过寻找答案之间的关联性,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古代诗歌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代诗歌鉴赏教案教学设计1古代诗歌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类型。
2. 学会古诗文的基本鉴赏方法。
3. 听、读、赏、说结合,能朗读《宋词三百首》其中10首词,并能对古诗文进行基本的赏析和运用。
二、教学内容1.古代诗歌的特点和类型。
2.古诗文的基本鉴赏方法。
3.《宋词三百首》中的词曲赏析。
三、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1)初探古代诗歌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识别欣赏鲜明的文学艺术和审美特色的古代诗歌,如唐诗、宋词、元曲等,让学生在简单的了解中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
(2)古代诗歌的分类老师讲解古代诗歌的分类,如“五言绝句”、“七律”、“七言绝句”等等,并结合具体材料进行讲解。
2.展开环节(1)古诗歌鉴赏基本方法老师将介绍古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包括它的音韵、形式、词汇、结构、意象、主题等要素。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于某些古代诗歌进行简单的鉴赏。
(2)学习《宋词三百首》学生将阅读《宋词三百首》其中的10首词,并经过反复朗读和理解,理解它的表达方式、意蕴和感情。
3.巩固环节(1)词曲赏析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鉴赏古代诗歌《钗头凤》和《水调歌头》,学生理解其背景、作者及其思想,并进行对比研究,领会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
(2)表演展示学生分组,选择其中一首词,并用语言、音乐、舞蹈等多种方式进行表演展示,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精神风貌。
四、教学总结本次教学聚焦于古代诗歌的鉴赏和学习,旨在让学生在简单了解中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从而更好的领悟和探究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在教学结束之后,老师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进行全面梳理,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处理,以便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通过本次古代诗歌的鉴赏和学习,学生们对于古代诗歌的分类、基本鉴赏方法以及表达方式、意蕴和感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学生们还通过学习《宋词三百首》和进行词曲赏析,领悟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
高中生鉴赏诗词教案

高中生鉴赏诗词教案
教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该设定清晰的学习目标,如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诗词知识,包括诗歌的基本形式、韵律特点、意象运用等;同时,学生应能通过诗词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力。
教学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
选取的诗词应当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既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精髓,又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选择唐诗、宋词等不同时期的佳作,让学生感受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文学风貌。
教学方法的运用也是教案设计中的关键点。
教师可以采用讲解、讨论、朗诵、写作等多种教学方式,灵活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讲解诗词时,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在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教案还应包含评价与反馈机制。
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小测验或课堂表现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及时的反馈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调整学习策略,不断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教案的设计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基础和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诗词鉴赏中获得成长和收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教案)艺术手法又称表达手法,是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
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学习目标1 回顾诗歌的艺术手法2 了解诗歌艺术手法题的设题方法3 学习诗歌艺术手法题的一般解题步骤4 学习解答艺术手法类的诗歌鉴赏题古典诗歌艺术手法包括:1 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2 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描写方式:细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3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4 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对某个诗句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3)运用这种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修辞手法1、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还有双关、互文、通感、顶针等。
2、技法解密:A.明辨修辞手法: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B.洞悉表达效果鉴赏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修辞的妙处,即分析表达效果,体会对其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会主旨的作用。
1、比喻比喻就是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特征,描摹事物形象生动的作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比喻和象征不同:象征属于艺术创造手法,它与构思有关,是全篇使用的,如虞世南《蝉》;比喻是修辞手法,属于语言加工的范畴,限于个别句子使用。
如:(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5)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2、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拟人的表达效果: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描写的物更形象、生动。
如:(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4)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5)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3、夸张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表达效果:更鲜明地突出事物特征、更强烈地表达诗人的情感。
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中“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4)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4、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和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
表达效果: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可使语言含蓄、简练,引发读者联想。
如:(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门前冷落鞍马稀(5)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6)终岁不闻丝竹声5.通感利用诸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表达效果:感觉互换,化抽象为具体,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如:(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4)晨钟云外湿6、其他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1)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注意:一般在绝句、词、散曲中才考虑)(2)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3)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4)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5)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6)顶真:回环跌宕,有旋律美。
二.表达方式议论说明(在诗歌中不常用)表达直接抒情方式间接抒情描写:有正面侧面、动静、虚实结合、环境、细节、白描等。
※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表达方式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王昌龄《闺怨》(记叙)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
——孟浩然《宿建德江》(描写)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议论)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抒情)1.抒情手法(1)常见的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a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b借事抒情/即事感怀c托物言志托物寓理d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咏史言志借古鉴今借古抒怀怀古伤今e用典抒情(2)鉴赏诗歌的景和情答题要点:①、从“景”的角度:a通过联想、想象展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b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两个双音节词)②、从“情”的角度:a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b判断“景”和“情”是否和谐一致。
(一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不一致:反衬)c引入术语,总结该诗的思想感情。
2.描写手法常见的描写手法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白描※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描写手法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侧面描写)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动静结合)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客》(细节描写)(1)细节描写细节,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
简单来说,细就是细微,在其不经意中的特写镜头似的放大,节就是关键,对整首诗歌表达情感、刻画人物的重要作用。
总结:古典诗歌细节的作用有哪些?•刻画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性格;•表达出复杂、细微的思想感情;•具体准确地反映了事物的特征;•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例如: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
这" 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2)虚实结合①当前之景为实。
指现实眼前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②已逝之景为虚。
指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③未来之景为虚。
这是还没有发生的景象,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④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
诗人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例如: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河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言志”。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3)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例如:雨后池上刘攽(bān)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问: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Aa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的静态。
b三四句“忽起””垂杨舞”以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写出了雨后池塘上的动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