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语文课的教案标题古诗文鉴赏

语文课的教案标题古诗文鉴赏语文课教案:古诗文鉴赏引言:古诗文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承载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这节课上,我们将通过对古诗文的鉴赏,让学生领略古人的诗意境界,启发学生的文学情怀。
一、古诗文的意境表达1. 古代诗人通过婉约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景物的感悟和赞美。
请学生欣赏并默读《登鹳雀楼》。
2. 引导学生通过描绘细节,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表达。
3. 打开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进行个人的情感联想,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意境。
二、古诗文的修辞手法分析1. 介绍古代诗人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
2. 通过学习《静夜思》,请学生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3.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分析不同古诗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三、古诗文的背景文化解读1. 介绍古诗文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如《春江花月夜》背后的唐代盛世和文化繁荣。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登鹳雀楼》的解读,了解南京的历史背景,并对古代朝廷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3. 鼓励学生从当代的视角来思考古代诗人的作品,以不同的视角去解读古诗文。
四、古诗文的个人创作1.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鉴赏技巧,写下自己的古诗文。
2. 引导学生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3. 分享学生的个人作品,让他们互相欣赏、评价以及互相学习。
结语: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文的韵味与美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希望他们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小学语文第十册古诗的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小学语文第十册古诗的教学设计一等奖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它与“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关系。
(四)解决办法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提供插图投影片,适当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激趣导入,指导学生自学古诗,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提供媒体展示,随机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课前预习,课堂自读感悟,讨论交流,朗读与背诵,为古诗配画。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启发谈话。
古诗是同学爱读爱背的文学体裁。
背诵理解古诗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三位大诗人的作品。
板书:12古诗三首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学习第一首《游园不值》。
(二)自学、探究《游园不值》1.读通全诗。
2.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自学收获1.指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给大家讲这首诗。
(教师用电脑呈现写有这首诗的字幕片,或直接用投影。
)在学生讲的过程中,其他人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可以质疑;这名“小老师”如答不上来或答不对,可由其他学生代答,学生都不会可由老师点拨。
2.在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师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畅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古诗词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价值。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我们开展了古诗词教学实践。
以下是一篇古诗词教学实践案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掌握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2.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内容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登鹳雀楼》的背景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王之涣和他的作品。
(二)新课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登鹳雀楼》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2. 学生朗读《登鹳雀楼》,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鉴赏诗歌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拓展延伸1. 教师出示与《登鹳雀楼》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
2. 学生创作与《登鹳雀楼》意境相似的诗歌,锻炼自己的创作能力。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氛围。
2. 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情感,有助于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3. 通过拓展延伸环节,学生创作了与《登鹳雀楼》意境相似的诗歌,锻炼了自己的创作能力。
4.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如引入古诗词相关的故事、成语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
2. 学生能够运用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学生在拓展延伸环节表现积极,创作出富有创意的诗歌。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教案:古诗词欣赏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教案:古诗词欣赏引言:在小学课程中,语文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语文课程中,古诗词的学习和欣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将从古诗词的定义、意义、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详细阐述小学六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教案:古诗词欣赏。
一、古诗词的定义和意义古诗词是指具有古人创作的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珍贵遗产,是中国文学的精髓。
古诗词的表达方式优美、文化内涵深刻,可以启迪人们的智慧和启迪人们的情感。
阅读古诗词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能够促进人们的心灵交流和情感沟通,是提高人文素质和培养良好情感的重要手段。
二、教学目的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观察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三、教学方法1.演讲授课法演讲授课法是指通过讲故事、讲解诗词内涵、分析诗句表达方式等方式,将古诗词的意义和美妙之处展现给学生。
教师需要通过熟练的口才和适当的表情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诗词的内涵,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喜爱。
2.拍板法拍板法是指通过节奏鲜明的声音和手势,比如敲笛子、折纸花等方式来让学生体验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古诗词配以不同的拍板节奏,让学生体验古诗词的音韵之美。
3.诵读法古诗词具有优美的语言和韵律节奏,因此可以通过诵读法来学习和欣赏。
教师可以先朗诵一遍古诗词,然后让学生模仿诵读,注重语音和节奏的准确性。
通过反复诵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古诗词的意义和美妙之处。
4.比喻和化用法比喻和化用法是指将古诗词中的隐喻、比喻和象征意义与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的内涵。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图画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来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比喻和化用法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义。
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教案

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 诗词背景介绍- 诗词语言赏析- 诗词意境感悟- 诗词创作启示教学步骤1. 诗词背景介绍- 介绍作者:介绍诗词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等。
- 解读题目:分析诗题,引导学生了解诗词的主题。
2. 诗词语言赏析- 字词解析:分析诗词中的生僻字、关键字,解释其含义。
- 句式分析:分析诗词的句式结构,如对仗、排比等。
- 修辞手法:讲解诗词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诗词意境感悟- 描绘画面:引导学生想象诗词中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
-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如喜悦、忧伤等。
- 价值观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诗词中的价值观,如爱国、敬业等。
4. 诗词创作启示- 写作技巧:分析诗词中的写作技巧,如构思、用词等。
-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古诗词,培养文学素养。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诗词创作实践等方面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 诗词文本:选取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古诗词。
- 参考资料:有关诗词背景、作者生平等的资料。
-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等。
教学建议-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指导。
-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习兴趣。
- 创设情境: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诗词学习的氛围。
以上为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教案,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完整版)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完整版)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明白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一辈子记忆观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2、经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办法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举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索能力,使其能对诗歌举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觉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觉;体会大自然和人一辈子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一辈子记忆观赏诗歌。
【教学难点】1、全面领略并用恰当的语言准确概括诗词意境及所用的艺术手法。
2、经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诗意点与主咨询题】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诗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个儿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情操,明白人性的丰富、社会日子的多样性,建构其精神日子的基本范式和人文底蕴。
【教学策略与手段】涵咏、赏读、点拨、说析相结合。
【课前预备】PPT【教学流程】导入语设计:走进古典诗歌,算是走进了一具神秘的境地。
在古典诗歌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
但是,由于种种缘故,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和鉴赏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在我们眼中,古诗宛然是一枚好吃的坚果,尽管我们懂那儿面的果仁儿是有营养的,但我们却无法突破那坚硬的语言外壳。
诗歌鉴赏确实就像大伙儿想象的这么困难么?是否有法可依?今天,我们以《山居秋暝》为例一起作个探讨。
一、鉴赏韵律,感悟诗语1、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诵读提示: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体面,并且寄予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盈的调子诵读。
五年级语文教案古代诗词鉴赏与背诵实践指导

五年级语文教案古代诗词鉴赏与背诵实践指导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对古代诗词的鉴赏与背诵,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情感和审美能力。
本教案将指导五年级学生进行古代诗词的鉴赏与背诵实践,以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
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词的特点和意义,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通过鉴赏古代诗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3.背诵经典古诗,并能够准确理解和表达古诗的意境。
二、教学内容1.古代诗词的特点和分类;2.名句欣赏及其背诵;3.整首古诗的欣赏和背诵。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古代诗词选本、录音设备等;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古代诗词的音乐,或者朗诵一段名句,以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古代诗词的特点和分类1.教师简要介绍古代诗词的背景和意义,例如:古代诗词富有音乐性和意象美,是文人士子表达情感和抒发思想的重要方式。
2.教师向学生介绍古代诗词的主要分类,例如: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等。
第三步:名句欣赏及其背诵1.教师展示几句经典的古代诗词,注重表达方式和意境的欣赏。
2.学生跟读、背诵这几句古诗,以培养语感和韵律感。
第四步:整首古诗的欣赏和背诵1.教师选择一首古代诗词,向学生介绍背景和诗人的生平。
2.教师朗读整首古诗,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3.学生进行整首古诗的跟读、背诵,并理解古诗的含义和意境。
第五步:总结与展示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所学古代诗词的特点和意义,并分享自己对古代诗词的感悟和体验。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通过欣赏和背诵古代诗词,培养了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并且提升了他们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同时,通过背诵整首古诗,学生也锻炼了准确理解和表达古诗意境的能力。
但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例如,可以安排学生分组朗诵古诗,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三年级语文教案进行古诗宋词鉴赏

三年级语文教案进行古诗宋词鉴赏古诗宋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价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对古诗宋词的鉴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本文将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设计一份语文教案,帮助他们进行古诗宋词的鉴赏学习。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宋词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对古诗宋词的兴趣和热爱;2. 能够初步理解古诗宋词的意境和情感,感受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3. 能够背诵并朗读一些简单的古诗宋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古诗宋词创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宋词的基本特点、意境和情感的理解,背诵和朗读;2. 教学难点:古诗宋词中的意境理解和情感表达,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共鸣。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选取适合三年级学生的简单易懂的古诗宋词,如《静夜思》、《春晓》等;2. 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音响等设备,方便展示古诗宋词的内容和朗读示范;3. 辅助教材:准备图片、视频等辅助教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宋词的意境;4. 课堂布置:营造温馨的诗意氛围,如摆放花卉、挂起古诗宋词等。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古诗宋词相关的音乐、展示古诗宋词的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意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古诗宋词的基本特点,如言简意赅、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等,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宋词的魅力所在。
3. 欣赏古诗宋词(20分钟)教师选择一两首简单易懂的古诗宋词,如《静夜思》、《春晓》等,向学生进行朗读和解读,帮助他们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4. 合作探究(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让他们共同探讨古诗宋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他们进行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 创作实践(2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简单的古诗宋词创作题目,让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培养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和想象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1、全面领会并用恰当的语言准确概括诗词意境及所用的艺术手法。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诗意点与主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诗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情操,理解人性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建构其精神生活的基本范式和人文底蕴。
【教学策略与手段】
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课前准备】PPT
【教学流程】
导入语设计: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
在古典诗歌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和鉴赏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在我们眼中,古诗仿佛是一枚好吃的坚果,虽然我们知道那里面的果仁儿是有营养的,但我们却无法突破那坚硬的语言外壳。
诗歌鉴赏真的就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么?是否有法可依?今天,我们以《山居秋暝》为例一起作个探讨。
一、鉴赏韵律,感悟诗语
1、教师配乐范读诗歌: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诵读提示: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3、指一名学生配乐朗读诗歌,其他学生点评。
4、全班学生齐读。
小结:在诵读中体验,在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中欣赏诗歌,与作者产生共鸣。
这是最直接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鉴赏意象,体味诗境
苏轼称赞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
既然说“诗中有画”,
那么全诗向人们展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1、寻读诗歌意象
意象是指蕴孕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
诗歌最主要的特点是抒情,而情感的载体和媒介是意象。
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意象。
景物:月、松、泉、石
人事:浣女归、渔舟下
2、意象解读
这些意象有哪些特征?又承载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学生自由交流,能答多少是多少,不必强求。
教师总结归纳。
明月:皎洁、静谧、安宁——内心平和,情操高尚。
松柏:坚挺、傲岸、耐寒——正直,高洁,坚强。
清泉:清灵、洁净——生命,活力,高洁。
翠竹:本固性直,宁折不弯,心空节贞——积极向上,正直谦虚,气节坚贞,品质高洁。
3、融入体验,再现诗境
欣赏意象的美需要巧妙地组合意象,而意象间的组合连接要依据诗歌所提供的时间、地点及特定的环境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联想想象,补充形象,用散文化的语言细致描绘,再现诗句画面,并为画面命名。
学生分四个组,每组描绘一句诗。
然后全班交流。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
示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雨后初晴图)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明月松林图明月清泉图)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阵阵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她们在嬉戏着、追逐着,银铃般的笑声飞出竹林,打破了夜空的宁静;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蓬移动,水波荡漾,原来是满载而归的渔舟穿过荷丛,顺流而下,荷塘里的月色顿时跳荡起来。
(浣女晚归图月夜归舟图)
小结: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助。
在正确解读诗歌意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三、鉴赏技巧,把玩诗思
1、找出诗句中蕴含的几组对比:
学生列举,归纳。
可从这几个方面谈:动静、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2、以“竹喧归浣女,渔舟下莲动”为例深入研讨动静结合的写法:
问题探究:通常的说法应是“浣女归竹喧,”,这里诗人为什么先说“竹喧”“莲动”而后说“归浣女”“下渔舟”?
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以“喧”来反衬“静”:
学生谈谈这样写的好处: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出山林的“空”和“静”。
小结:熟悉诗歌的常用技法,如情景交融,对比映衬等对我们准确把握诗歌情境和要旨有很大的帮助。
四、揣摩思想,涵咏诗理
1、教师补充资料:秋的一般意象。
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
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2、探求本诗秋的诗意。
清人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人说“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诗人笔下的景色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
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内心世界)?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
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寄托的是诗人一种恬静悠闲的归隐之心。
表达了诗人远离仕途之路,喜爱隐居山中,过宁静的生活的情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教师补充: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从他的其他诗句中也可看出: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
——王维
3、尝试给此诗加一个副标题:
如:隐居者的恋歌
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
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
山间月夜图
小结:腹有诗书气自华,从一定意义上说,古诗词乃是前代文化精英们用诗语的形式集体写成的一部大型“人生百科全书”。
它所积淀的某些人生意蕴仍可对当代读者的修身养性提供一定的帮助。
就像这首《山居秋暝》,读它,让我们安于平淡,诗意栖居。
五、鉴赏方法归纳
教师总结归纳并板书:
鉴赏古诗的一般方法:
(一)鉴赏韵律,感悟诗语
(二)鉴赏意象,体味诗境
(三)鉴赏技巧,把玩诗思
(四)揣摩思想,涵咏诗理
六、拓展训练:欣赏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1、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画面有何特点?人物的心情如何?
3、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