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古诗词鉴赏”画面描述专项训练教案
初中古诗词赏析实例教案

初中古诗词赏析实例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2. 理解诗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掌握诗词的一些基本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会。
3. 诗词修辞手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词意境的感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朗读录音。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作者简介、诗文创作的背景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登鹳雀楼》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意境。
2. 学生自由朗读诗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
二、诗文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诗文的背景,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文,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理解诗文的内容。
3. 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对大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思考等。
三、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1. 教师讲解诗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2. 学生举例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四、赏析讨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悟诗文的意境。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文的感悟和理解。
3.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和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2. 学生根据对本诗的理解,尝试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词的基本修辞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想象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参与和表达机会。
最新九年级古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最新九年级古诗词鉴赏专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古诗词鉴赏》专题。
具体内容包括:1. 《静夜思》——李白2.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3. 《登高》——杜甫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2. 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感受古诗词的美。
3. 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古诗词的韵律、对仗、意象等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古诗词鉴赏笔记本、课外古诗词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词的美丽画面,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3. 诗词讲解:(1)讲解《静夜思》,分析其韵律、对仗、意象等特点。
(2)讲解《赋得古原草送别》,分析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讲解《登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古诗词,巩固所学。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并默写《静夜思》、《赋得古原草送别》、《登高》。
(2)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写一篇鉴赏短文。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诗词,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板书设计:1. 古诗词鉴赏专题《静夜思》《赋得古原草送别》《登高》2. 鉴赏方法与技巧:韵律、对仗、意象思想感情爱国情怀3. 课后作业:背诵并默写鉴赏短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安排与实施5. 作业设计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古诗词鉴赏专题的教学内容应精选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诗词,涵盖不同的时代、风格和主题。
初三语文教案诗词鉴赏训练

初三语文教案诗词鉴赏训练初三语文教案-诗词鉴赏训练一、引言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学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初三学生而言,加强诗词的鉴赏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素养以及审美情趣。
本教案将以鲁迅的《庐山谣》为例,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与欣赏诗歌。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庐山谣》的背景和作者鲁迅的创作背景;2. 掌握《庐山谣》的基本意思和核心词句;3. 分析《庐山谣》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4. 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进行诗词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庐山谣》内容,并与学生讨论对该诗的感受和理解。
2. 学习:a) 背景介绍:向学生简要介绍《庐山谣》的背景和作者鲁迅的创作背景,提醒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鉴赏。
b) 课文解析:逐一解析《庐山谣》的每个词句,注重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 分组训练: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选取《庐山谣》中的一首诗,深入研读和鉴赏,并准备小组报告。
4. 小组报告:每个小组轮流进行报告,要求包括以下内容:a) 诗词的意义和主题;b) 诗词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c) 读后的个人感受和启发。
5. 拓展训练:a) 创作诗词:引导学生模仿《庐山谣》的创作风格,自行创作一首诗词,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b) 联想训练:围绕《庐山谣》中的景色和背后的意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篇文章或故事。
c) 朗诵比赛:定期举行朗诵比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对《庐山谣》及其他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次诗词鉴赏训练,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词作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此外,通过创作和朗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信心。
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初三语文教案古诗词鉴赏与欣赏方法

初三语文教案古诗词鉴赏与欣赏方法初三语文教案:古诗词鉴赏与欣赏方法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教案将介绍一些针对初三学生的古诗词鉴赏与欣赏方法,希望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与欣赏。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鲜明特点或富有情感表达的古诗词,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或音频,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所描绘的美景或情感。
同时,教师可以适当讲解古诗词背后的文化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其艺术特点和背景故事,从而加深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理解。
二、学习韵律与格律古诗词的韵律和格律是其独特之处,对于学生来说,掌握韵律与格律的基本知识是进行古诗词鉴赏与欣赏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对比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音韵之美和韵律之妙。
同时,要求学生在鉴赏中注意诗词的押韵、平仄、句式结构等要素,培养学生辨别并欣赏韵律与格律的能力。
三、注重意境与情感表达古诗词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美,更是一种意境美和情感表达。
在鉴赏古诗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古诗词所传达的情感,感受其中的意境与意义。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与情感,培养学生从情感角度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四、多角度阅读与解读古诗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解读角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多元化的阅读思维。
可以通过解读作者的生平背景、社会背景、作品风格等,分析古诗词背后的文化与时代内涵。
同时,还可以通过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对比,拓展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欣赏的广度和深度。
五、创新活动形式,提升学习效果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创新活动形式,提升学习效果。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背诵比赛,通过比赛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动力;开展古诗词朗诵会,让学生亲自感受古诗词的音韵之美;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创造能力等等。
专题04 描摹意境画面-2023年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技法解读及实战演练

请用生动形象地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
,秋容如拭”的画面。
答:秋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 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仿佛擦拭过一般
明净。
答案解析
【解题思路】 句意: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 过一般明净。据此抓住“篱下黄花”“秋容”等意象, 紧扣“开遍”“如拭”等特点展开合理的想象,运用恰 当的语言描绘出词中所展现的画面即可。
返回
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简要描述诗歌前两句的画面。 答:寒夜里客人到来,围炉煮茶,以茶当 酒,火苗刚刚映红炉子,竹炉里茶汤沸腾, 屋外寒气逼人,屋内温暖如春。
答案解析
【解题思路】 前两句的意思是“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火炉 中的火苗开始红起来,水在湖里沸腾着”。由诗意可知,诗 人与客人夜间在火炉前,火炉炭火刚红,壶中热水沸腾,主 客以茶代酒,一起喝着芳香的浓茶;屋外寒气逼人,而屋内 温暖如春。由此可见一幅其乐融融的寒冬夜饮图。
答题 模板
本诗描绘了一幅……(时间)……(地 点)……(意境特征)的画面(图景)。
03 实战演练
天平山中 【明】杨基 细雨茸茸湿楝花, 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 一路莺啼送到家。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答:在绵绵春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
于沾上了雨珠,显得格外娇艳和滋润。南风轻轻吹
返回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描绘了一幅什
么样的画面。
初中语文课文诗词赏析教案

初中语文课文诗词赏析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全文。
2.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典故、表达技巧和情感,深入领会诗词意境。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1. 诗词中的意象解析。
2. 诗词表达技巧的分析。
3. 诗词所蕴含的情感理解。
教学难点:1. 诗词中古代典故的理解。
2. 诗词深层意境的把握。
教学准备:1. 课文《江城子·密州出猎》全文。
2. 相关文学鉴赏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词,谈论诗词的美妙之处,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
2. 提问:你们对苏轼的了解有多少?他的诗词有哪些特点?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理解诗词的大意。
2. 让学生结合注释,解析诗词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诗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风格。
2.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等,解释其寓意和艺术效果。
3. 讲解诗词中的表达技巧,如夸张、比喻、象征等,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4. 深入剖析诗词所蕴含的情感,如作者对狩猎的热爱、对壮志未酬的感慨等。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2. 邀请几名学生上台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课堂互动。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中的意象、典故、表达技巧和情感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苏轼的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江城子·密州出猎》,使学生了解了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分析了诗词中的意象、典故、表达技巧和情感。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课堂互动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讲解诗词时,要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让学生易于理解,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最新九年级古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最新九年级古诗词鉴赏专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词鉴赏》章节,详细内容包括《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钱塘湖春行》等经典古诗词作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3. 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古诗词的韵律、对仗、意象等基本知识。
重点: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词美景,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讲解:详细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4. 实践情景引入:以《登高》为例,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会鉴赏古诗词。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古诗词,分析其意象、情感等,示范鉴赏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鉴赏其他古诗词,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古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意象情感韵律对仗2. 《登高》鉴赏示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鉴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析其意象和情感。
对比《钱塘湖春行》与《登高》,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2. 答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象丰富,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
《钱塘湖春行》与《登高》都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但情感表达和韵律有所不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古诗词,提高鉴赏能力。
组织古诗词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
2. 例题讲解的详细程度。
3. 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实践情景引入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关键环节。
中考古诗词赏析复习专题教案

中考古诗词赏析复习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回顾并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分析并理解重点古诗词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
(3)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能够独立分析古诗词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梳理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借助经典案例,实践古诗词鉴赏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3)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重点古诗词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
3. 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古诗词深层意境的理解。
2. 古诗词鉴赏技巧的运用。
3. 个性化解读和审美价值的提升。
1. 课堂导入:回顾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知识梳理:总结古诗词的基本概念、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为学生提供鉴赏的依据。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方法进行分析,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培养合作意识和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古诗词鉴赏的重点和技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和知识点。
3. 深入研究一位古代诗人,了解其生平事迹和创作风格,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古诗词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对古诗词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赏析文章和诗人研究,评估其古诗词鉴赏能力和研究能力。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案例教学: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鉴赏”---画面描述专项训练教案设计
一:复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课标对古诗文学习的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和情感。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二、本节课的教材分析
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篇目是以课标推荐背诵的89首古诗词为主。
8 9首古诗词分散到7-9年级六册语文书内,有些是必讲课,有些出现在课外古诗词里。
这些诗歌的内容很丰富,包括:写景抒情诗,托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边塞征战诗,友人送别诗等.
三、考点分析:
近7年来,甘肃省古诗词中招常考考点:以课标推荐背诵的89首古诗词曲为考查范围,注重对写景抒情类,爱国言志类作品的考查,试题以简答题为主,题量为2道,总分值为4分。
常考考点有:品味炼字,名句赏析、主旨情感,画面描述等。
四、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复习时,对89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情感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但是对于画面描述答得不够全面、简洁、优美。
五、复习目标:
通过品读、思考、研讨、归纳,掌握诗歌画面描写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六、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设计一个活动。
通过品读、思考、研讨、归纳,掌握诗歌画面描写的方法 ,并能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