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 教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的鉴赏》复习教案的内容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的鉴赏》复习教案的内容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的鉴赏》复习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诗歌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

2. 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和思想内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高考语文成绩。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诗歌的定义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诗歌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2. 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诗歌的节奏和韵律3. 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中的意象诗歌中的形象描写诗歌的形象组合和意境4. 诗歌的情感鉴赏诗歌的情感表达方式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体验5. 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诗歌的思想主题诗歌的思想内涵诗歌的思想启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和思想内容的鉴赏方法。

2. 难点: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和思想内容的深入分析和鉴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鉴赏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实践。

3.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鉴赏心得,互相学习和交流。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诗歌鉴赏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诗歌鉴赏测试:定期进行诗歌鉴赏测试,评估学生的综合鉴赏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古代诗歌的名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对古代诗歌的思考。

2. 教学环节:a. 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讲解b. 诗歌的语言鉴赏方法讲解c. 诗歌的形象鉴赏方法讲解d. 诗歌的情感鉴赏方法讲解e. 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方法讲解3. 实践环节:分析具体的古代诗歌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实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语文教材中相关的古代诗歌作品。

2. 参考资料:古代诗歌鉴赏的书籍、文章和网络资源。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章节一: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课时)2. 章节二:诗歌的语言鉴赏(2课时)3. 章节三:诗歌的形象鉴赏(2课时)4. 章节四:诗歌的情感鉴赏(2课时)5. 章节五: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2课时)6. 实践环节:分析具体的古代诗歌作品(3课时)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鉴赏方法。

高三语文复习 古典诗词鉴赏知识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复习 古典诗词鉴赏知识复习教案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古典诗词鉴赏知识复习教学目的:1.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教学重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学难点: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疑难预设:掌握鉴赏方法。

形式与方法:理解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流程:复习“古诗词鉴赏〞中的常用名词术语学生总结,教师归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款式准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如诗经中的“国风〞,杜甫、白居易的诗等。

浪漫主义擅长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如屈原、李白的诗歌,就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复习诗歌的风格和流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口头提问,明确答案,并板书。

风格:由于诗人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一样,因此在创作中就表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气派和兴趣,这就形成了作品不同的风格。

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那么沉郁顿挫。

流派:指思想观点、艺术见解和艺术风格一样或者者相近的诗人所形成的自觉或者者不自觉的结合体。

诗歌的流派在盛唐最为典型: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以高适、王昌龄、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

词的流派在宋代最为成熟:以柳永、李清照、姜夔为代表的婉约派,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派。

同一流派诗人的作品有大致一样的风格,他们在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语言的运用以及创作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方面,都有许多一一共同点。

例如婉约派词写得比较婉曲、含蓄,多以艳情为题材,严格遵守音律;豪放派词,那么反映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思想内容那么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不严格遵守音律。

但同一流派的诗人不只有一种风格,他们可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同为豪放派,苏词旷达洒脱,辛词那么大方愤世。

什么是诗歌的意境?学生总结,教师归纳。

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完整版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完整版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一、诗歌鉴赏之形象【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文在高考中的常规考点、题型。

2、掌握阅读古代诗文的方法及技巧。

3、鉴赏诗文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阅读古诗的方法,鉴赏诗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及方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在浩瀚的诗海中,伟大的诗人们为我们塑造了很多不朽的艺术形象:如夕阳下断肠的游子,南宫中卧听滴漏的宫女,悠然采菊东篱下的隐者,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将士,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爱民者……今天我们一起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板书课题)二、朗读宋诗,探究阅读方法。

次石湖书扇韵①(全国卷Ⅰ)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波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题:同学们读完这首古诗,我们应注意些什么?三、诗歌鉴赏一般解题方法。

1、要注意题目。

2、要注意作者。

3、要注意注释。

4、要注意题材。

5、要注意意象。

四、鉴赏诗歌中的形象1、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学案完美版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学案完美版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学案【高考要求】鉴赏诗歌的语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赏析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

2.培养学生概括语言风格的能力。

3.培养学生准确审题规范作答的能力。

【题型剖析】炼句炼意型★命题形式:诗中××句,你认为妙在何处?请结合全诗做简要赏析。

★提问变式:××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诗的前二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解题指津:古代诗歌的语句具有凝练且内蕴丰富的特点,往往一句诗就蕴含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赏析诗句不仅要读懂其字面含义,还要联系全诗主旨、表达技巧仔细推敲、揣摩其言外之意,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鉴赏古人炼句炼意的精妙。

★答题步骤:第一步,释句意,点出诗句的表面意或言外之意;第二步,明手法,说出该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第三步,点情景,概述该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创设了怎样的意境;第四步,析感情,指出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有时第一步可以省略。

★答题示例:(2007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

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

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分)答:这句诗借景抒情(明手法),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廖的景象(点情景),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析感情)。

赏评语言风格型★命题形式: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式: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题指津:这种题型重在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淡雅高远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现实、浪漫、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清新、明丽、豪迈、奔放、刚劲、低沉、幽怨、哀伤、凄凉、缠绵、清新飘逸、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等……。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的鉴赏》复习教案的内容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的鉴赏》复习教案的内容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的鉴赏》复习教案的内容高考语文《古代诗歌的鉴赏》复习教案的内容一、教学目的明确古代诗歌鉴赏的考试内容:1、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二、教学方法:分层探究法三、教学程序:导——练——矫——结教程:导语:高考诗歌鉴赏一般考查对关键词语意义的理解、思想内容的把握和语言技巧的赏析,近几年的高考古诗鉴赏题考查的主要内容是“诗眼”的理解、形象的赏析、意境的领悟和艺术手法的评价,其复习方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方法提示一:抓诗眼——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

所谓“诗眼”是全诗意境展开的总纲,是情感的脉络。

因此,抓住诗眼,就能扣住主旨答题,把握了诗歌的灵魂。

典题练习: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一)秋夕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诗歌一、三句写景,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解析及答案:“冷”和“凉”用得最好。

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写景,很好地衬托了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二)雪晴晚望贾岛倚仗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闻打暮天钟”是不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解析及答案:是全诗的诗眼。

因为,这句用在篇末起着点活全诗的作用。

前七句都是写静景,是望景。

“闻打暮天钟”写一声清脆的钟声,由视觉转到听觉。

这钟声不仅惊醒了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

整个诗境形成了有声有色、生动活泼的局面。

在这充满山野情趣的诗境中,似乎隐隐吐露出诗人“归卧故山”的思想。

方法提示二:析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往往指诗中的景物和人物,反映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品风格,寄寓着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认识,融入历史文化内涵形成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或者情景交融拓展为具有深刻内涵的意境。

阅读答题时要特别注意分析诗人描绘的生活图景,领悟蕴含在其中的情趣和理趣。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的鉴赏》复习教案的内容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的鉴赏》复习教案的内容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的鉴赏》复习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理解各种诗歌类型的表现手法,提高古代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实践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诗、词、赋、散文等不同文学形式的特点及区别。

2. 古代诗歌的类型:山水田园诗、边塞诗、豪放派、婉约派等不同类型的诗歌特点。

3.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

4. 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意象分析、情感分析、结构分析等。

5. 古代诗歌实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进行详细解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类型及表现手法;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在实际诗歌鉴赏中的应用;对复杂情感和意象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复习状态。

2. 课堂讲解:对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类型、表现手法进行讲解,结合具体诗歌进行分析。

3. 实践鉴赏:让学生对选取的诗歌进行自主鉴赏,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默写课后选取的古代诗歌。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背景、作者生平等,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诗歌的详细解析,使学生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2.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诗歌中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考诗词鉴赏教案

高考诗词鉴赏教案

【 - 高中作文】【篇一】高考诗词鉴赏教案古代诗歌鉴赏(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通过适量的读练析强化学生的对古代诗歌的感性积累和鉴赏的思维能力。

2、强化学生适应各种题型的能力,尤其是主观题。

教学设想:1、抓住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讲析,并进行有效的综合讲析,让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要求学生背诵和欣赏一定量的诗歌作为训练的补充,以免学生只求做题,而忽略了古代诗歌鉴赏其实是一个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

3、教师在制定教案时心里一定在装着学生,要真正摸清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进度。

必要的时候实施分层教学。

4、本知识点教学大约需要9课时,知识点强化训练解析3课时,综合检测讲练2课时,共约十四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要点:1、此知识点出现的背景分析。

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之典例例析一、此知识点出现的背景分析:在2002年高考考试说明中,有三个变化最大的项,古典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笔试题,增加了试题的难度。

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说:古代诗歌的考察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

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是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能有所偏废。

张伟明的说法指明了古典诗歌欣赏的四个方面,综合起来说就是“三鉴赏一评价”,由于这道题是以主观题型出现,难度不太大,而且与以前的客观题型应该存在着一定联系,这个联系应当是题目语言导向性。

就目前所见到的试题而言,具体的题型可分为两种:有话语引导的填空题型和无话题引导的短评题型,也有的是二者结合,题型很不一致,说明我们还处在摸索阶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的鉴赏》复习教案的内容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的鉴赏》复习教案的内容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的鉴赏》复习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分类及表达技巧;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代诗歌,提高人文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分类及表达技巧;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比较法、实践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古代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古代诗歌导入,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2. 课堂讲授:介绍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分类及表达技巧。

3. 案例分析:分析几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引导学生掌握鉴赏方法。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鉴赏心得。

5. 比较鉴赏: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提高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所学内容,强化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课时: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与分类介绍古代诗歌的起源与发展历程阐述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格律、韵律、意象、情感等讲解古代诗歌的分类:近体诗、古体诗、词、曲等2. 第二课时: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分析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举例说明各种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中的应用3. 第三课时: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鉴赏步骤:理解、品味、感悟讲解如何分析古代诗歌的意象、情感、主旨等4. 第四课时: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提高鉴赏能力分析几组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5. 第五课时:古代诗歌的综合鉴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一首古代诗歌进行全面的鉴赏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互相交流学习七、教学资源与手段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古代诗歌的相关内容2. 教学素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作为教学案例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古代诗歌鉴赏实例4. 教学视频:播放相关的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八、教学环境与条件2.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教学设备齐全3. 学习材料: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古代诗歌鉴赏材料九、教学策略与措施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让学生掌握鉴赏方法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3. 比较鉴赏:引导学生进行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提高鉴赏能力4.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进行古代诗歌的鉴赏实践,巩固所学知识十、教学反馈与调整1. 课堂提问:教师应及时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2.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鉴赏能力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4.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十一、教学拓展与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歌的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鉴赏复习教案福建省龙海市白水中学陈亚龙一、鉴赏诗歌的形象[典例1]过山农家顾况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①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①焙茶,用微火烘烤茶叶。

(1)比较这首诗中的第一、二句,说说“泉声”和“鸡鸣”表现的内容有何差异?答:(2)结合本诗的第三、四句内容,简析诗中山农的性格特征。

答:[典例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越调·凭阑人金陵道中(元)乔吉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

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1)这首小令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2)此曲构思奇特,写法巧妙,试从表现手法上“移情及物”这一角度对这首元曲进行赏析。

[典例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8分)鹊桥仙陆游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①陆游《鹊桥仙》中“渔父”的形象和柳宗元《渔翁》诗中“渔翁”的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4分)②“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和“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句都是写渔父的生活,但表现手法不同,试作分析。

(4分)[典例4]昭君怨①郑域道是花来春末,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横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载,一般开。

[注]①昭君怨,词牌名。

(1)这是一首咏物词,吟咏的对象是什么?上片写了它的那些方面?(2)这首词下片主要用了那种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的具体内容作简要赏析。

[典例5]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6分)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白居易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

②飐风:在水中摇摆。

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1)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

(2)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鉴赏诗歌的形象练习一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拜新月李端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1)这首小诗写的主人公是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3分)答:(2)第三句中说,别人听不见诗中主人公的“细语”,结合诗中的意境,想一想这些“细语”该是些什么内容?第四句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3分)答: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又呈吴郎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注:杜甫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充饥。

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

这姓吴的一来就在枣树四周插上篱笆。

老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劝告吴郎。

(1)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劝告吴郎的?你觉得诗中的劝告有什么特点?(5分)答:(2)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3分)答:3.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定风波》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去,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作者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1)这首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旅次朔方刘皂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1).诗中的“霜”有那些含义?(2).前人认为“此诗写其客中怀抱”,作者的“客中怀抱”是什么?又是如何“曲写”的?请作简要回答。

5. 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1)诗中最活跃的形象便是傍晚骤来的一阵微风,试分析“风”在诗中的作用。

(2)试分析诗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6.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宋:吕本中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1)本词是以什么人的口气写的?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绪?(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运用比喻手法的特点。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坐[宋]张耒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⑴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致?使用了什么手法?(3分)⑵本诗写梧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⑶古典诗词摹写梧桐抒发秋意,通常表达怎样的情怀?举你所知一句印证你的观点。

(3分)8.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苏轼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银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1)诗歌中有两个词语都点明了秋景,且前后相应,构成了秋象,这两个词语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2分)(2)首二句为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3)请说说三四两句在本诗中的作用。

(4分)二、鉴赏诗歌的语言[典例1]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溪早春年代:【宋】作者:【杨万里】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⑴请联系全诗内容,分析第二句中“恼”的含义与作用。

⑵杨万里的诗描写细腻,语言新颖活泼。

请选出最能表现这一特点的一联并做赏析。

[典例2]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李清照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⑴有人认为“愁”字是本词的“词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⑵明代陆云龙说此词是“泪尽个中”,后人也盛赞此作“情词并胜、神韵悠然”请从“情”、“词”(炼字、炼词等)两个角度分析说明。

[典例3]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秋风”是理解本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2)李英在《诗法易简录》中说,《秋风引》中“为孤客传神”的正在于“最先”两字,使“无限情怀,溢于言表”。

请具体说明“最先”二字的妙处。

[典例4] 阅读下面的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

水仙子。

夜雨》徐再思一声梧叶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

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叹新丰”句化用唐代马周故事。

据《新唐书.马周传》,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住在新丰的旅舍,店主人不理睬他,备受冷落。

(1)本曲开头两个诗句的数量词叠用有什么妙处?请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赏析。

(2)“落灯花棋未收”一句描写了什么情境?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怀?欣赏诗歌的语言练习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过分水岭温庭筠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李涉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5分)(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3分)2.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6分)[双调]清江引咏梅贯云石其一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

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

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其二芳心对人娇欲说,不忍轻轻折。

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

包藏几多春意也。

(1)从(其一)“南枝……,泄露……”和(其二)“溪桥……,茅舍……”这两句中任选一句,就手法和效果写一简明赏析文字。

(2分)(2)两首小令都是咏梅,但在状物言志上各有侧重,请作简要分析。

(4分)3.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6分)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⑴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答:⑵两首诗的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答:4.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6分)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首联“寒山转苍翠”句中用的“转”字,有何表达效果?(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两处用典,一是以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_____________,借指朋友裴迪;一是用《五柳先生传》的作者_____________自比,这样用典有什么作用?(3分)5.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这是宋之间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1)有人评价此诗前两句中“断”“复”两字,似不着力,却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说明,这两字有怎样的意味?(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后两句,按常情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行人”,作者笔下所写却与常情相悖,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谈谈你的理解。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日日李商隐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几许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注:游丝,春天飘荡在晴空中的一种细丝。

①写出首句中“斗”字的妙用。

(2分)②钱钟书先生对此诗末句中“游丝”这一意象的评价说“著墨无多,神韵特远”,你同意他的评价吗?为什么?请作简要赏析(4分)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