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对比专题训练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对比专题训练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对比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蝶恋花(别范南伯)杨炎正离恨做成春夜雨。

添得春江,划地①东流去。

弱柳系船都不住。

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②芳草渡。

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

后夜独怜回首处。

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①划地:依旧、还是,此处作“一派”讲。

②南徐:地名,今江苏镇江市。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前三句先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离愁别恨化为无尽的春雨,然后写涨满的春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B.“弱柳”句中“柳”和“留”谐音,字而写柳树系不住船,实则写词人殷勤挽留朋友但是朋友还是要登船离去。

C.“为君”句写词人想象着朋友离去,一路陪伴他的只有划船摇橹的声音,心中不禁滋生出无限的愁绪。

D.下片前三句写朋友到了南徐渡口后还会走上曾经一起踏青走过的那条路,但已经是路依旧人不同了。

15.结尾两句和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句在写景、抒情方面有哪些异同点?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4. C15. 相同点: ①抒情方式和表达效果相同。

都是融情于景,以景作结;效果都是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②抒发的感情相同。

都抒发了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无限深情。

不同点:①所写之景的虚实不同。

杨词所写是虚景,是想象之景。

想象着分别之后,友人回望之时远山重重,遮隔无穷。

李诗所写是实景,是眼前之景。

孤帆渐远渐小渐无,只见长江滚滚东流。

②写景抒情的角度不同。

杨词从对方(朋友)角度人手,把离别之恨和思念之情写得丰厚而绵长。

李诗从自己的角度来写,借助典型意象表达自己在江边站立时间之久,从而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情谊。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其中包括:1、诗词语言的理解和把握;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3、情感的把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知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C项,“想象着朋友离去”错。

本句写的是:船走了,令人难以忍受,是摇橹传来的欸乃之声。

高三语文高考古诗词常考大全

高三语文高考古诗词常考大全

高三语文高考古诗词常考大全1. 五言古诗《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水调歌头》-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2. 七言古诗《题临安邸》- 黄庭坚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望庐山瀑布》-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 古诗选编《江雪》-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 唐诗宋词《江南春》- 杨万里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卷舒开合任天真,万里归船五百弓。

《满江红》- 岳飞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待君如流水,年年忽至秋。

5. 古诗解析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珍贵的文学遗产,展现着汉语的美妙之处。

通过学习高考古诗词,不仅可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这些古诗词,探索其中的深意与文化内涵,将有助于提高语文学科的应试成绩。

6. 总结高三语文高考中,古诗词作为考查重点之一,常被用来考察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因此,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学习背诵古诗词,理解其中蕴含的诗意,将有助于提高应试能力,为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坚实基础。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在高考语文中的优异表现,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文学修养。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1)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1)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送陈正言①家铉翁②南来数骑,问征尘,正是江头风恶。

耿耿孤忠磨不尽,惟有老天知得。

短棹浮淮,轻毡渡汉,回首觚棱③泣。

缄书欲上,惊传天外清跸。

路人指示荒台,昔汉家使者,曾留行迹。

我节君袍雪样明,俯仰都无愧色。

送子先归,慈颜未老,三径有余乐。

逢人问我,为说肝肠如昨。

【注释】①陈正言是南宋朝廷派来的使者。

②恭宗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军从水陆大举入侵,南宋朝廷投降,并派出三千余人官兵赴元祈请有关事宜,家铉翁即是其中一位祈请使,他从此被迫羁留北方,直到1294年以八十二岁的高龄被放归。

此词即是作于羁留期间。

③觚棱:本指殿堂屋角上的瓦脊形状,这里代指宫阙。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作者对南方形势的关心。

遇南来者即询问消息,但询问的结果却是“江头风恶”,即形势不好。

B.“磨不尽”三字,指耿耿孤忠坚如磐石,也包含了他在北方所受的各种磨难,更加突显了他的品质。

C.“短棹浮淮”写诗人眺望京城时所见的淮水之上船来船往的景象;“泣”表达了思归不得的痛苦。

D.此词上片虽从眼前落笔,但主要还是叙写对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的回忆;下片重在抒写自己的心迹节概。

(2)作者身羁异域,送归而自己却不能归,下片并未见伤悲沉沦之情。

请分析词作的下片是如何抒发这种情感的。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武侯庙古柏李商隐蜀相阶前柏,龙蛇捧閟宫①。

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②东。

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③。

叶凋湘燕雨,枝拆海鹏风。

玉垒经纶远,金刀④历数终。

谁将出师表,一为问昭融⑤。

【注释】①閟(bì)宫:深闭的祠庙。

②惠陵:这里指刘备的陵墓。

③冯异,东汉开国名将,屡建战功,有“大树将军”之称。

召公:指召穆公,宣文王之政,在甘棠树下处理政事,开创“成康之治”。

④金刀:暗指刘家天下。

⑤昭融:光明,指帝王的鉴察。

四川省2020届高三12-1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四川省2020届高三12-1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古诗词鉴赏专题根据内江市一模、资阳市第二次诊断性考试、成都市第一次诊断性检测、(成都市双流区棠湖中学、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宜宾市第四中学、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泸州市泸县第二中学)期末试卷汇编而成内江市一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上西平·送陈舍人吴泳①跨征鞍,横战槊,上襄州②。

便匹马、蹴踏高秋。

芙蓉未折,笛声吹起塞云愁。

男儿若欲树功名,须向前头。

凤雏寒,龙骨朽,蛟渚暗,鹿门幽。

阅人物、渺渺如沤。

棋头已动,也须高著③局心筹。

莫将一片广长舌,博取封侯。

【注释】①吴泳:字叔永,南宋潼川人,关心国事,正直敢言,不避权贵。

②襄州:襄阳,位于鄂西北,地处汉水中游,属南阳盆地边缘,当时处在宋金对峙的前线。

③高著:高明的招数。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跨征鞍,横战槊”塑造了一副“横槊立马”的出征形象,用“征”“战”分别形容“鞍”和“槊”,制造出紧张的战斗气氛。

B.“芙蓉未折”表明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笛声”借指战争,“塞云”代指战云,此句运用比喻、借代的手法表现敌人骚扰带来的危急。

C.下片点到了襄阳历史上的四个著名人物,庞统、诸葛亮、邓遐、孟浩然,表明襄阳是大有作为的地方。

D.“棋头”有双重意思,一即“旗头”,旗的顶端,队前掌旗的人,借指军队;一指弈棋,也就是指战事。

15.这是一首送友人赴任的词,寄托了作者对友人殷殷的期望和告诫,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古代诗歌鉴赏(1)

古代诗歌鉴赏(1)

5、从诗中描写的对象来体味意境
诗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 此篇写惜春之情。美好的春天即将 过描写的对象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首 过去,丰乐亭边落花满地。到了红日西 诗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对象着手。 斜时,游人们还依依不舍,在亭前盘桓,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欣赏着暮春景色。这两句看似无情却有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情,同他在《戏答元珍》中所说的“曾 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以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及他在《啼鸟》中所说的“身闲酒美惜 本诗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 光景,惟恐鸟散花飘零”,写的是同样 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通过诗中的“红 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 的感情:这就是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 物来表现这种意境。 惜。
二、按思想内容
9、哲理诗。
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 10、咏怀述志诗。 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 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 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 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 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 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 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 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 《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 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 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 •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 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伤田家》
《送元二使安西》 “伤”为“哀”,“田家”(农户)为 “伤”的对象,据题意可知,这首诗的内容 据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如果知道了 是作者为田家的不公正生活遭遇而哀伤,情 这首诗是送别诗,那么对诗中所描写的 感是同情农家、鞭挞社会,类别是感伤诗。 “雨”、“柳”等意象的含义及诗中所表露 的诗人的情感也就容易把握了。

安徽省届高三12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6首含答案

安徽省届高三12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6首含答案

古诗词鉴赏专题安徽省“皖南八校”2021届高三第二次联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客去追记坐间所言①陆游征西幕罢几经春,叹息儿音尚带秦。

②每为後生谈旧事,始知老子是陈人。

③建隆乾德④开王业,温洛荣河⑤厌虏麈。

倘得此生重少壮,临危敢爱不赀⑥身。

[注]①坐间所言:陆游晚年闲居家中,但以其诗名和主战态度名著当世,韩侂胄主政,曾一度主持北伐,可能是朝廷当局派人来向陆游征求意见。

②陆游1172年(47岁)被任命为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携同家眷赴任,1178年被回朝廷。

这期间曾亲赴南郑前线抗金。

③陈人:过去时代人物。

④建隆乾德:是宋太祖开国时的两个年号。

⑤温洛荣河:《尚书中候》“帝尧即政,荣光出河,休气四塞”,又《易·乾凿度》“帝盛德之应,洛水先温”,诗中总指中原之地,为古帝王所都。

⑥不赀:价值无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壮岁从戎的经历,家眷同去,小儿咿呀学语时在边防前线度过,至今还带有秦地的方音,这常常又使诗人回忆起那段前线抗金的峥嵘岁月。

B.诗人生于硝烟战火,长于万方多难,对于南宋王朝屈辱的历史记忆犹新,而那些生长于承平之际的后生们对历史却一无所知,还常常嘲讽诗人是落伍之人。

C.中间两联用对比的手法,将“老子”与“后生”对待历中的态度,宋太祖开创基业的宏伟与南渡君王之萎弱进行对比,传达出“斯人独憔悴”的孤寂情怀。

D.尾联照应标题,是对来客坐间所言之事的回应;如果人生还能再少,面对国家的的危难,我毫不爱惜自身,义无反顾地重返战场杀敌报国。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14.B(“还常常嘲讽诗人是落伍之人”错,于诗无据。

“始知老子是陈人”是诗人感慨于年轻人对历史真相无知,再加上统治者美化历史,在年轻人面前谈历史,诗人自感落伍,是激愤之语。

)15.①对曾经的征西抗敌的战斗经历难以忘怀;②对年轻人不知历史的痛心、忧虑;③对宋王朝抗金大业后继无人的忧愤;④对南宋君主长期以来贪图享乐,腐朽无能,不思抗金的讽刺;⑤表达了老骥伏枥,时刻准备奔赴战场,杀敌保国,勇于牺牲的决心。

高三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之范成大篇】汇集练附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之范成大篇】汇集练附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之范成大篇】汇集练第一部分:高考真题一、(2010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8分)鹊桥仙•七夕范成大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4分)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4分)【参考答案】1.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

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2.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风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来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通过“重搅别离心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来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解析】1.同以“七夕”为题材的作文,秦观和范成大都选择了“词”这种体裁,都别具匠心,各有创意,秦观的立意是:常相见、常相守,不如长相思、长相忆。

范成大的立意是:偶相见徒增新愁,不如不相见。

2.此题明确考查表现手法中的“对比”。

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两类,反衬即对比。

只要围绕对比,紧扣词句来分析即可。

第二部分:精选诗歌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早发竹下范成大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吹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作者绍兴二十四(一一五四)中进士,次年任职徽州(今安徽歙县)司户参军,共历六七年之久。

此诗即写于徽州任内。

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

这首诗是离开竹下时写的。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必考专题四:赏析诗歌重点字词(炼字)(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必考专题四:赏析诗歌重点字词(炼字)(含解析)

专题04 赏析诗歌重点字词(炼字)★★考点解读★★根据所炼的词性而言,往往炼动词、叠词、形容词、拟声词、副词比较多,根据所炼之字在诗句中的位置来看,五言诗句以第三个字居多(如《题扬州禅智寺》中“青苔满阶砌”一句中“满"),七言诗句以炼第五字居多(如《戏答元珍》中“残雪压枝犹有”中“”字)。

★★技巧点拨★★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简译;3、点出该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经典例题★★一、【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

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

炼字题首先要解释字在诗句中含义,如果有修辞手法,要指出该字运用的修辞。

然后把字放到诗句中,描述诗句所写内容,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字的表达效果,或者表达的情感。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和“攒”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斗”字将江流两岸的崖石人格化,两岸崖石耸峙对错,犹如两兽相斗,写出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态。

而“攒”字山峰相连,好像攒集在一起,写出来山峰的密集、重叠。

二、【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 人日思归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身处异地而深切的思念自己的故乡, 急欲回到故乡的心情.
古诗思想内容的几种类型
一、咏物抒情诗 五、咏史怀古诗 二、山水田园诗 六、民生爱国诗 三、惜别送别诗 七、边塞征戍诗 四、思乡怀远诗 八、爱情怨女诗
方法与技巧
一、读作者:
在鉴赏时可先注意作者,如果作者是陌 生的,一般来说,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创作不 会影响对诗歌的鉴赏,如果作者是熟知的, 则应联系其生平经历及创作来解读诗歌,即 借助平时所积累的关作者的思想、时代、风 格流派等背景材料理解诗歌。
如 何

把诗
握词

诗鉴

永中
州 二 中
的 思
赏 专 题
蒋想 毅感

考试说明对古典诗歌鉴赏的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 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作者 的观点态度
教学目标 : 1、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 2、学习、掌握诗歌鉴赏中的把握思想 感情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重点:
把握思想感情的具体方法与步骤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 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遭到 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 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 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 风格豪放悲慨。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 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请说明“而今识尽愁滋味”中的“愁”字 的具体内容。
答:“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
而是忧国伤时、报国无门的悲愤。
二、审题目
•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往往告诉我们诗 的内容,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主题以及作 者的情感。如《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 一首送别诗,表达的是朋友之间依依惜别 的深情。《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类词是咏古词,常 常表达昔盛今衰、忧国忧民、建功立业等 不同的主题。
解题指导
怎样把握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 手机赚钱 https:// 手机赚钱
•;
•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从话题形式上看,“命运与××”这是一道填空式关系型话题,“改变了环境,便能改变命运”告诉我们,这两个概念之间可以理解为因果关系,也可理解为 条件关系。 “××”是指什 么?话题虽未明示,但由引导语可知,是指“环境”“选择”“机遇”。它还暗示我们进行联想和想象:“命运”与“个性”有关,命运的悲剧,往往是个性的悲剧;命运与时代有关,命运的悲剧往往也是时代的悲剧;命运与国家兴衰相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命运与××”话题比较 宽泛,可用“添加法”,在话题前后添上相关词语,使题目内涵具体化,如“挑战命运与创造奇迹”等。 从选材上看,可选社会热点,也可选历史人物,可以是他人他事,也可以是亲身经历,只要与命运有关,是自己熟悉的能够展示自己才华的都可以写。 2.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05年10月12日17时29分,航天员费俊龙打开神舟六号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进入轨道舱开展空间科学实验。这个在距地面343公里太空中的小小动作,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迈出关键一步。 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文瑞说,人的参与使空间科学实验实现了质的飞跃,那小小动作实现了质的飞 跃。 生活中,常常遇到“关键一步”。一道几何难题,难就难在那一条辅助线,你想出了,便茅塞顿开;想不出,便遥不可及。那小小的“一条辅助线”也是“关键一步”。 请以“关键一步”为话题,立意自定,标题自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记叙文或议。 ? [写 作提示]⑴ 筛选关键词,明确话题内涵。“关键一步”是指“实现了质的飞跃”的“一步”,它不在“形”而在“神”,筛选时不要忽略那个“小小动作”。 ⑵ 分析引导语,明确话题外延。材料中说的是航天大事,引语说的是解题小事,这一大一小暗示我们:国家大事有关键一步,如朝核 六方会谈的关键一步;凡人小事也有关键一步,如几何解题的关键一步。 ⑶ 选好文体。如果要写记叙文,一要以生活为基础;二要适度描写,那“小小动作”,不妨以特写镜头展开,使主题得以深化;三要感情真挚,要融情于景,融情于事。如果要写议,要注意主旨求新,举例后要解说或 分析,不要不讲“理”,例子一举,塞给你个结论。 ? 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 一位妻子抱怨道:“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先生手里。 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孩子手中。 一位职员说: “上司不赏识我,所以我情绪低落。”这把钥匙又被塞在老板手里。 这些人都做了相同的决定,就是让别人来控制自己的心情。 其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掌管! 请以“快乐的钥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 注意:所 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快乐的钥匙”是个比喻说法,它是指人的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它在每个人心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材料中的“妻子”“妈妈”“职员”心里痛苦的原因是让别人来控制自己的 心情。不让别人控制自己的心情,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握好心中那一把“快乐的钥匙”。 有这样几种思路,可供参考:可写“快乐的钥匙”是宽容:为人处事,宽以待人,豁达乐观,要学“君子坦荡荡”,可使心情舒畅,莫像“小人常戚戚”。可写“快乐的钥匙”是知足:不争名,不贪利, 贫也安然,富也安然,宁静致远。可写“快乐的钥匙”是读书,知识是一个人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多看书常读报,增见识,长才干,驱寂寞,益身心。可写“快乐的钥匙”是善于变换思维。生活像一台电视机,有许多频道,换一个频道,又是一种心情。 ? 4.阅读下面一首小诗, 根据要求作文。 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 要求:从小诗中,概括出一个话题,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寓意型话题作文。这类话题作文带有寓意型材料作文的特点,是一种新的命 题形式,它既有材料作文反宿构的特点,又有话题作文开放性的功能。这类话题作文的材料往往采用寓言、故事、童话、小小说等叙事类文体,常用讽喻、象征、拟人等手法,因此,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一般是:先破译材料寓意,再以寓意为话题进行立意、构思。 这首小诗是鲁藜所作, 题为《泥土》,它既是诗人的自勉,也是对他人的善意告诫:永远谦虚谨慎,投身到人民大众的事业中去。 可以“珍珠与泥土”为话题进行立意:①自视“珍珠”、孤芳自赏,会陷入个人利益的泥坑,会常常“痛苦”;②甘于当“泥土”,那种精神会像“珍珠”般闪光;③具有朴实思想的人, 永远快乐。 ? 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种鸟,它能够飞行几万里,飞越大洋,而它需要的只是一小截树枝。在飞行中,它把树枝衔在嘴里,累了就把树枝扔到水面上,在树枝上休息一会儿,饿了它就站在树枝上捕鱼,困了它就在那截树枝上睡觉。 谁能想到,小鸟成功地飞越 大洋靠的仅是一截简单的树枝! 如果小鸟衔的不是树枝,而是把鸟窝、食物等路途中所需要的用品一股脑儿全带上,那小鸟还飞得起来吗? 请以“成功与条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并不见得都能成功,原因 何在呢?读了话题材料,应该对你有所启发。有时候,成功并不需要很多条件,只要抓住其中最关键的东西即可;相反,条件太多,有时会成为累赘,导致你与成功绝缘。生活中不乏这类事例,构思时你可以以小见大,选择恰当的角度来写好这个话题。 ? 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人们总想到远方去旅行。远方对我们的诱惑不仅仅是风光美景、人文历史,更多的是一种梦幻,一种精神的归宿,一种灵魂里涌动的看不见的向往。生活中近的是现实,远的才是诗。所以远方总像一簇圣火,在人们心头燃烧。于是,我们总是期盼着远方…… 请以“向往远方”为话 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提示语中有句话值得揣摩:“远方对我们的诱惑不仅仅是风光美景、人文历史,更多的是一种梦幻,一种精神的归宿,一种看不见的灵魂里涌动的向往。”它暗示此题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实写,比如写向往某处 风景名胜;虚写,则具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写对一种理想境界的追求等。在作文形式上也可自由发挥,但考虑到话题本身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所以写成抒情散文比较适宜。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名年轻人想要得知“幸福”的秘诀,于是不惜跨越千山万水,终于来 到智慧老人居住的城堡。等年轻人道明来意,老人叫他拿起一个汤匙,盛两滴油,然后到城堡各处走动。他嘱咐年轻人绝不能漏掉一滴油。年轻人回来后,老人一看,果然一滴油都没有漏掉。但是,他问年轻人都看到了些什么?年轻人却什么印象都没有。老人叫他再走一遍,这次留意城堡内 的一草一木。年轻人回来后,对四处所见汇报得很详细,可匙中的油却一滴不剩。这时智慧老人对他说:“真正的幸福在于你可以看遍全世界,但却永远不能忘记你手上的两滴油!”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联系实际,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 [写作提示]材料中提供了一个深具人生哲理的故事。“两滴油”价值虽小,却是掌握在我们手中的东西:家庭、朋友、亲情、国家、精神追求等。它提醒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或做出任何的决定,必须考虑到在不同方面求取平衡。当然,不同的人的平衡技巧和“功力”各不相同,但关键在于 做任何事情时,千万别让自己陷入盲目的追逐潮,以至于迷失自己,错过人生美好的事物。 ? 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当你“自我作践”地把日子看成破铜烂铁时,你的日子也将是锈迹斑斑的;当你“珍而重之”地把日子视为金银珠宝时,那么你拥有的日子将会是金光灿 烂的。 这说明人生态度与生存状况是相关的。当然,这话也不是绝对的,因为有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未必就会有很好的生存状况,何况人生态度是变化的,生存状况也处于变化之中。对此,你是怎么看、怎么想的呢? 请联系实际,围绕“人生态度与生存状况”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立意 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足球教练米卢说过:“态度决定一切。”这话固然有些绝对,但现实生活中,人生态度确实与人的生存状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人生态度影响生存状况。比如,积极的人生态度,会使人充满进取精神,从而赢得“金光灿 烂”;消极的人生态度,会使人悲观失望,缺乏应有的进取精神,以致人生变得“锈迹斑斑”。 具体写作时,切入角度要小,内容挖掘要深,感情表达要真,要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 挖掘其隐藏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平中见奇,平中见深。 ? 9.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一条 小鱼问一位老鱼王:“海是什么?它在哪里?”鱼王说:“海在你里面,也在你外面。你不仅在海里居住,在海里生活,还把生命放在海里。你生于海,终于海,海是你的一切。” 快乐也一样,有时候近在咫尺,我们反而视而不见。假如你对已经拥有的一切感到不满,那么等你拥有更多时, 也不一定能够得到快乐。因为获得快乐的关键,不是增加所有,而是降低欲望。一个拥有很多,而欲望不大的人,比一个拥有很多,欲望也更多的人快乐。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请以此为内容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文体自选,不得抄袭。 ? [写作提示]审 题的第一步是弄清“欲望”与“快乐”的内涵。“欲望”,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快乐”,感到幸福和满意。 第二步探究“欲望”与“快乐”的关系。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命题者给考生“立意自定”的自由,就是允许考生有不同的看法。因此,你可以认为,想 得到快乐就得清心寡欲,懂得精神需求比物质需求更重要。把装满太多欲望的口袋倒空吧,以一颗善良清净的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