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古诗词赏析实例教案

初中古诗词赏析实例教案

初中古诗词赏析实例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2. 理解诗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掌握诗词的一些基本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会。

3. 诗词修辞手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词意境的感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朗读录音。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作者简介、诗文创作的背景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登鹳雀楼》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意境。

2. 学生自由朗读诗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

二、诗文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诗文的背景,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文,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理解诗文的内容。

3. 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对大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思考等。

三、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1. 教师讲解诗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2. 学生举例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四、赏析讨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悟诗文的意境。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文的感悟和理解。

3.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和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2. 学生根据对本诗的理解,尝试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词的基本修辞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想象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参与和表达机会。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案设计教学设计课题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案设计教学设计课题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案设计教学设计课题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如作者背景、诗词类型等。

2. 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能够分析、评价古诗词的艺术特色。

3.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增强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掌握。

2. 古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1. 古诗词深层含义的理解。

2. 古诗词艺术特色的分析。

教学准备:1. 古诗词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古诗词的趣味故事或现象,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 学生分享他们对古诗词的了解和感受。

二、古诗词基本知识学习(10分钟)1. 教师介绍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背景、诗词类型等。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提问解答。

三、古诗词鉴赏方法学习(10分钟)1. 教师介绍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如关注、作者、注释等。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四、古诗词鉴赏实践(10分钟)1. 教师选取一首古诗词,学生运用刚学的鉴赏方法进行鉴赏。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

2. 学生提出问题或分享自己的感悟。

3. 教师提供相关的古诗词资源或活动,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方法的运用等,以便对教学进行改进。

六、古诗词主题与情感分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词的主题与情感,如爱情、友情、山水等。

2. 学生分析一首给定的古诗词,尝试理解其主题与情感。

3. 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七、古诗词意象与修辞手法(10分钟)1. 教师介绍古诗词中的意象与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3. 学生分析一首给定的古诗词,尝试识别其中的意象与修辞手法。

八、古诗词结构与韵律分析(10分钟)1. 教师介绍古诗词的结构与韵律,如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等。

初中语文课文诗词鉴赏教案

初中语文课文诗词鉴赏教案

初中语文课文诗词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静夜思》。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作者李白的生平背景及诗歌创作的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意境的把握。

(2)朗读和背诵诗歌。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2)诗歌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李白画像,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李白。

(2)简介李白的生平背景及诗歌创作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分析诗歌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5. 朗读和背诵:(1)让学生齐读诗歌,增强语感。

(2)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高记忆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静夜思》。

2. 结合课后注释,深入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

3. 撰写一篇关于《静夜思》的诗歌鉴赏心得体会。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引导学生从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古诗词鉴赏教案

语文古诗词鉴赏教案

语文古诗词鉴赏教案古诗词鉴赏教案【教案简介】本教案主要以语文古诗词鉴赏为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背景知识、阅读技巧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形式结构。

2. 学习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古诗词基础知识】一、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古诗词的朗诵视频或演唱音频,引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的欲望。

二、讲授(25分钟)1. 什么是古诗词?介绍古诗词的定义,指出古诗词是文学的一种形式,通过对事物美好情感的抒发而形成。

2. 古诗词的特点:- 简洁明快,意境深远。

- 韵律优美,押韵丰富。

- 表达含蓄,留白适当。

3. 古诗词的形式结构:- 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四句一组,押韵格式AABB。

- 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四句一组,押韵格式AABB。

三、练习(15分钟)请学生阅读给定的古诗词,并分别找出其中的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并解释其押韵格式。

四、总结(5分钟)总结本堂课所学内容,强调古诗词的特点和形式结构。

【第二课时:古诗词鉴赏方法】一、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形式,给学生展示一幅古代画作,并了解该画作与古诗词的联系。

1. 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性:解释古诗词对于理解古代文化、艺术造诣以及培养情感的作用。

鉴赏古诗词需要了解其背景知识、抒发的情感以及艺术特点。

2. 鉴赏古诗词的步骤:- 了解作者及其时代背景。

- 阅读诗词全文,理解诗意。

- 分析诗句和押韵手法。

- 感受诗词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三、练习(15分钟)根据给定的古诗词,引导学生逐步进行诗词鉴赏,包括了解作者和背景、分析诗句、理解意境等。

四、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古诗词鉴赏的步骤和方法。

【第三课时:文化内涵与实践应用】一、导入(5分钟)通过呈现一段描绘古代山水的古诗词,引起学生对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的思考。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如韵律、对仗、意境等。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的基本特点:韵律、对仗、意境。

2. 分析古诗词的方法:了解背景、品味语言、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3. 鉴赏古诗词的技巧:抓关键词、分析意象、品味韵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教学内容,准备相关案例和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古诗词,了解作者和背景。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介古诗词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如韵律、对仗、意境等,并分析经典案例。

3. 实践:让学生尝试分析自己喜欢的古诗词,体会鉴赏方法的应用。

4.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鉴赏心得,互相学习和交流。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鉴赏方法,布置课后作业。

七、教学案例1. 李白《静夜思》分析:这首诗具有明显的韵律美,对仗工整,意境深远。

通过品味关键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2. 杜甫《春望》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遭受战乱的忧虑。

通过分析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

九、课后作业1. 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识别古诗词的题材和形式,掌握古诗词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古诗词,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古诗词中的情感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词的基本概念、题材和形式,阅读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古诗词意境的把握,诗人情感的体会,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古诗词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古诗词,了解诗人背景,注释生字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名句或故事,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介绍题材和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古诗词的特点。

3. 作品欣赏: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讲解阅读方法和技巧。

4. 实践练习: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尝试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鉴赏,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所学古诗词,巩固阅读方法和技巧。

3. 积累古诗词名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古诗词案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特点。

2. 比较鉴赏: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诗人、不同风格的古诗词,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鉴赏能力。

3.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古诗词鉴赏的试题,评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掌握程度。

2024年最新九年级古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2024年最新九年级古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2024年最新九年级古诗词鉴赏专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词鉴赏》章节,内容包括《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钱塘湖春行》等经典古诗词作品。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2.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美、情感美,培养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意境美、情感美的领悟。

难点:古诗词鉴赏方法及技巧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山水画,引导学生从画面中感受自然美,进而引出古诗词中的意境美。

2. 新课内容学习:(1)学习《登高》,讲解韵律、对仗等基本知识,分析诗中的意象,领悟诗人的豪情壮志。

(2)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3)学习《钱塘湖春行》,引导学生从诗中描绘的景色中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诗人的喜悦心情。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古诗词,指导学生运用鉴赏方法进行分析,如《静夜思》。

4.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古诗词,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教师给予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古诗词鉴赏要点:韵律、对仗、意象意境美、情感美2. 代表作品及特点:《登高》:豪情壮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忧国忧民《钱塘湖春行》:喜悦心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静夜思》的韵律、对仗、意象,并概括其意境美、情感美。

(2)从课本中选择一首古诗词,运用鉴赏方法进行分析,不少于300字。

2. 答案:(1)韵律:五言绝句;对仗:前后两句对仗;意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

意境美:宁静的夜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情感美: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感受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1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2. 能够运用古诗词的鉴赏技巧进行欣赏和赏析;3.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读懂一些经典的古诗词;4. 能够了解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1. 前置知识梳理通过对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初步了解,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1)你认为古诗词有什么独特魅力?2)你觉得古诗词的词汇和语言方式有何不同?3)你曾经读过哪些古诗词?印象最深刻的是哪首?2. 理论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古诗词鉴赏的意义和重要性,包括以下内容:1)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古诗词具有较强的文学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3)古诗词鉴赏是提高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的有效途径。

3. 实践操作针对古诗词鉴赏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包括结构鉴赏、语言鉴赏、文化鉴赏等;2)使用个案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运用所学鉴赏技巧进行诗词赏析。

4. 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学生实践操作的情况,并进行以下评价:1)对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综合评价,包括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2)对学生诗词鉴赏的兴趣和能力的评价,包括对于古诗词文化的积累和应用能力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和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促进学生对于古诗词鉴赏方法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促进学生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3. 个案分析法:通过个案分析,让学生能够深入分析古诗词中的文化内含,锻炼学生分析和批判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前期准备通过课前探究调研,搜集一些古诗词的鉴赏案例,并选择一些经典名篇,准备一些教学名句和解析,为后期课堂使用做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初中生制定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

“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的内容,的要求,有助于初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对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无裨益。

那么,的考点,应该怎样地复习,有哪些对应的复习策略?<考试大纲>诗词鉴赏考点要求:1、作品背景、正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和诗歌意境2、从遣词和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理解诗句含义3、体会诗歌韵律、节奏,理解常用写法作用4、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应该弄清楚“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要求的内涵:“”意味着难度不会太大;“鉴赏”意味着不同于的阅读,即:要在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基础上,能从诗词鉴赏的角度,对主题、形象、情感、语言等赏析;“浅易的”意味着所选篇目会短小、易懂,如五绝、七绝等。

基于理解,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阶段可注意三。

一、课本内容,打实基础要培养起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学好课内的古诗词。

与的古诗词学习相比,要能多读成诵,无误地理解作品内容,还要能有意识的用鉴赏的眼光去品赏作品,并把鉴赏的知识在课本中点划圈钩,以便日后复习。

学好课内的古诗词,是鉴赏能力的基础,是对有代表性的作品要把握。

比方类似下面的古诗词,就很值得在学习时细细地品读,并记录、积累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文化。

古诗分类:古体诗(古风):古诗、楚辞体、乐府诗、歌行体。

《长歌行》诗绝句《江南春》《泊秦淮》近体诗(格律诗)起承转合(五言、七言)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黄鹤楼》1、按音律分婉约派:代表李清照《醉花阴》词:有单双调之分,都有词牌。

豪放派:代表苏轼《江城子》“苏辛”曲:《天净沙秋思》(小令)叙事诗《石壕吏》2、按表达分抒情诗《春望》《月夜》《泊秦淮》《江城子》哲理诗《长歌行》《论诗》山水田园诗《过故人庄》《滁洲西涧》战争边塞诗《使至塞上》《凉州词》怀古咏史诗《赤壁》3、按题材内容分写景抒情诗《浣溪沙山下兰牙短浸溪》咏物言志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即事感怀诗《泊秦淮》赠友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送友人》它们的特点分别是:①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②战争边塞诗: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③怀古咏史诗:怀古咏史诗往往以历史典故为题材,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的感慨。

④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

古代有些诗人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

其风格清新自然。

⑤咏物言志诗:以某一物为描写,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手法。

⑥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⑦赠友送别诗:直接抒写离别之情,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重在写离愁别恨,重在劝勉、鼓励、安慰,兼而有之。

例如:七年级上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1)末句的“放过”和“拦”用得精彩,为?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概括回答。

(3)整首诗是怎样来哲理的?请做分析。

这是一首哲理诗,写得通俗易懂,很有。

诗后的三个习题,可以类诗歌的鉴赏特点。

题是品味有力的字词——“放过”和“拦”,这两个词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

题侧重对全诗内容的把握,即人生哲理——人生:问题解决了,又问题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题则从整首诗的特点来设问,即用“行山路”意象来隐喻“人生充满矛盾”的哲理,这是哲理诗常用的手法。

再如,八年级上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作用?(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简要回答。

(3)作者的愿望可以从哪些字词见出?又是方法来的?、二题跟前一首诗类似,侧重语言的品味和主题理解。

题“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题,本诗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题则涉及古诗词鉴赏的特点。

前一问需要平时有意识地积累古诗词中,常被用来暗示、象征某种含义的有代表性的词语,如诗中的“戌”“轮台”“铁马”“冰河”就往往被用来暗示边塞、战争等含义,典型词语的积累很益于去把握类诗词的内涵。

问则涉及古诗词写作中另常用的方法,即作者梦境曲折地来表达的愿望。

再如八年级下册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对这首诗内容及意境分析不的一项是()A.诗人起笔不落俗套,从相见之难落笔来衬托别离时的痛苦。

B.诗人借窗外百花凋零的景象抒发相思的凄恻之情。

C.诗中尾联运用了典故,这是诗人借以安慰,表达希望能够再与亲人相见的情感。

D.作者写此诗其实不在写情,而是为表达被贬谪的痛苦与郁闷。

2.诗中联用了比喻的手法,有一字还运用了谐音,是哪一字?谐音?全诗可以看出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李商隐的《无题》是一首咏叹忠贞爱情的经典之作。

提问,也能从本诗中许多诗歌鉴赏的角度、技巧及应注意的问题。

如,题的A项中就涉及到古诗词中衬托手法,B项中的借景抒情的手法,C项的典故运用和题中谐音使用,无古诗词写作时经常使用的方法、技巧。

D项则体现为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把握,的“表达被贬谪……”还需要欣赏者对作者的生平有大致的——李商隐终身潦倒,但无被贬谪的经历。

这就告诉作者的生平情况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有非常的作用,这是在鉴赏古诗词时应引起的问题。

三首诗丛不同角度给了鉴赏古诗词的启示,,确实先学好课本中的古诗词,并在学习过程中做“有心”人,才能有助于打下古诗词鉴赏的坚实的基础。

二、整理积累规律,学会方法除了学习阶段打下基础外,复习阶段的整理提炼至关的。

整理提炼,有意识地重温并积累古诗词鉴赏规律,乃是培养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关键。

7----9年级全六册课本中共有古诗词89首,1----6册中分别有15、10、17、20、15、12首。

可以从不同角度分类整理。

如:二、主题归纳内容/情感题目作者朝代送别诗,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劝勉友人乐观开朗的感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离别之诗,抒发对家乡的思念。

《渡荆门送别》李白唐《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别后对家人,对朋友的思念。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水调歌头》苏轼宋《武陵春》李清照宋《望江南》温庭筠宋《蒹葭》《诗经》春秋《无题》李商隐唐表达思归之心,羁旅之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历史兴亡之感。

《赤壁》杜牧唐《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元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石壕吏》杜甫唐《春望》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的同情。

《观刈麦》白居易唐《泊秦淮》杜牧唐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闲适恬淡的心情。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东晋《饮酒(其五)》《游山西村》陆游宋《西江月》辛弃疾宋表达忧国之思、报国之志、忧民之心。

《过零丁洋》文天祥宋《已亥杂诗》龚自珍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渔家傲》范仲淹宋《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宋《雁门太守行》李贺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宋即景抒情/言志《登飞来峰》王安石宋《望岳》杜甫唐《使至塞上》王维唐《观沧海》曹操三国抒发对自身遭遇的感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唐《行路难》李白唐《相见欢》李煜唐抒发对春天等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唐《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对年华已逝,好景不长的感伤。

《浣溪沙》晏殊宋对国事的,代父从军的叙事诗《木兰诗》《乐府民歌》南北朝表达对爱情、理想的追求。

《关雎》《诗经》春秋三、典故归纳古诗词很讲究用典,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可以使古诗词的容量增大,表达更生动、更典雅、更含蓄,收到言简意丰的。

古诗词中的典故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常常是紧密在一起的。

,熟记典故是理解古诗词的途径。

现将七――九年级含典故的诗句归纳如下: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典故:闻笛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

在诗中的意思和作用: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贬谪的长久,又了世态的变迁,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典故: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词中意思和作用:词人里正面揭示了和征人们的心理矛盾: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办法回去,还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词人借用典故把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典故: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不小,仍有着少年狂气。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典故: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典故: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略”的。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

词人句中表达了要报效,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6、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典故:八百里——指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