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虚实结合(教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教案定稿)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教案定稿)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时能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2 、通过诵读,抓关键词句,准确判断诗歌的描写手法3、通过练习,能规范表述描写手法及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学习重点:通过诵读,抓关键词句,准确判断诗歌的描写手法学习难点:通过诵读,抓关键词句,准确判断诗歌的描写手法并结合诗句简析及表达效果一、课堂热身说说下列诗句运用了哪种艺术技巧1.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借代)2.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夸张、衬托)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对比)4.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反衬)5.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借喻)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双关)7.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用典)8.澄江如练,碧峰孤拥。
(化用)9.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视听结合)10.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托物言志)11.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以声衬静、动静结合)12.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叠词)13.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意象组合)14.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虚实结合)古人说,作诗无外乎情景二端,那么,诗歌中的情是怎样抒发的,景又是怎样写的,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使诗歌鲜明生动,从而感染读者。
为实现这种目标,而采取的这种方法和技巧,其实就是艺术技巧。
二、知识积累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互文等表现手法: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用典、化用、联想、想象、象征、叠词等篇章结构: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铺垫、过渡、照应、抑扬、层层深入、重章叠唱等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即事抒怀描写:1.意象组合2.动静结合3.虚实结合4.正侧结合5.点面结合6.以乐景写哀情7.白描(粗笔勾勒)和细描(工笔)三、当堂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古代诗歌鉴赏虚实结合(最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知识小结:
诗歌中的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 实境。
诗歌中的虚: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2、已逝之景、之境。 3、设想的未来之景。 4、从对方的角度来写为虚。(对
写法)
虚实结合在古诗词中的重要作用?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出题模式:
分析技巧型
命题方式:
请从“虚与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简要分析。 请指出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
阐述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哪是虚写→ 写的是什么→分析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主要 是:使……形象更丰满;使……感情表达得更 充沛,更淋漓尽致;激发读者的想象,丰富了
古代诗歌鉴赏 之虚实结合
知识目标:
1、掌握诗歌中虚写和实写的概念; 2、掌握诗歌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1、正确运用诗歌表达中的“虚实结合” 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
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 的能力。
指出下列诗歌哪些是“实”,哪些是“虚”?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 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 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 何人说!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人激赏这首诗说:短短四句,凄美之极,令 人怅惘不已。请从虚实相生这一角度,说说这首 诗是怎样把读者带人凄美意境的。
【参考答案】“去年今日”是虚景, “今年今日”是实景。虚景“人面桃花 相映红”,十全十美;实景空余“桃花 依旧笑春风”,怅惘顿生。以虚衬实, 把读者带人无限凄美的意境中去。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案(最详细最实用)精品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设题方式:(1)诗词中运用了那些表达技巧(表现手法)?⑵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⑶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运用该手法的作用。
谨记:表达效果是为内容、结构服务的。
1、为形象服务。
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意境服务。
能营造出确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
3、为主题服务。
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要围绕表情作用来答题。
表达技巧的种类: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建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实行的特殊的方式。
它的含义特别广泛,简洁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结构技巧的运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与结构技巧,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第一类、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依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须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争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验或事情的发生、发展、改变过程。
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中学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务、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争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看法。
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抒情:表达作者剧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虚与实》教学案例

具体说,诗歌中的“虚”
三类:
1. 神仙鬼怪世界梦境。 诗人 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
就叫虚象显实境。
《梦游姥吟留别》仙境是一个虚象。诗云: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n虎鼓瑟兮 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者用瑰丽的诗句写
了神仙世界的吉祥与美丽,反衬了 实世界的凶
险和丑恶,表达了诗人 实世界的憎恶。
120 !教学案$ I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虚与实》教学案例
◎严红冬
一、 案例背景
这是一堂高考诗歌复习课,虚实结合的景物描
写方法一直是学生答题中比较模糊的概念,有时因
不会运用而造成不得分T本课试从景物描写的方 式入手,切入虚实结合的概念,希望能给学生一个
比较明晰的理解,进而正确使用诗歌表达技巧中
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T 二、 教学目标
的
然是景的描写是虚实的问题Y
() 从“虚实”关 的
两首诗,并分析
一下这种关系对 主题的作用Y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2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2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2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2
实
师 同学能说说
》 诗中的虚景
和实景分别是
鉴赏语 学
T :虚实结合高考诗词鉴赏术语在诗歌
中的运用T 四、 教学过程
( 知识点PPT展示)
(一) 入 知 达技巧一
: 手法 达
方式
手法
达方式主是描写
,
描写方式诗歌中用的是对景物的描写,
明
结合 正
虚实结
合
诗歌鉴赏时,
这的
:结合诗的 ,分
(完整word版)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导入: 我们在做诗歌鉴赏题时, 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 结合诗的内容, 分析它的表达技巧。
然后答案中有时就会出现这样的字样: 实中有虚, 虚中有实, 虚实相应, 虚景和实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而我们往往因写不出或写不完全而被扣分。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虚与实”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虚实结合何为诗歌中的“实”与“虚”?“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 是真实具体的描绘;“虚”:则是想象之景, 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 引发人的联想。
具体说来,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 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 故也是虚景。
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 但此时并不在眼前, 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 颇有故国凄凉, 物是人非之感。
b、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 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柳永《雨霖铃》中云: “今霄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 一舟离岸, 词人酒醒梦回, 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 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c、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 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 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诗歌中的“实”:在中国画中, 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而在诗歌中,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案

16.简要赏析本曲对比手法的妙用。(4分)
分析:这首元曲将昔日的“笙歌”、“罗绮香”、“铺锦池”、“流杯亭”与现实中的“蒺藜沙”、“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荒甃”、“破瓦”作了鲜明的对比(2分),突出了昔盛今衰的景象(1分),有力地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1分)。
2、诗歌的题材:我国诗歌可分为:咏史怀古诗、思乡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谈禅说理诗等多种类型。但同时,它们又存在着交叉性,也就是说,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也可用来鉴赏其它类诗歌。
复习旧知
二、明确相关知识
【诗歌鉴赏表述】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第一步:采用的表现手法:常见手法(技巧)见【表现手法有】附四大类13小类。
第二步: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第三步: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错误分析】学生大都能找到比喻句,扣分主要原因在不能准确指出本体与喻体,比如有学生分析十二鬟是湖水,有学生分析银山堆是雨下在上的景或者就是君山,有的学生本体与喻体表述颠倒。有些学生答题比较规范,有些学生只写出把什么比作什么,就不再具体分析。部分同学全是套话,没有具体的分析。
三、总结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题的一般答题步骤: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教案一、学习目标1、明确古诗词表达技巧的内容2、掌握古诗词鉴赏的方法3、运用表达技巧的术语分析问题二、学习重难点古诗词表达技巧的说明和分析三、教学过程表达技巧的鉴赏是对古代诗词鉴赏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也是考点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普遍在概念、方法等方面无法把握,在此,特专门作讲解。
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设问、反问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白描、动静描写、烘托、借古讽今、对比等。
(一)诗歌鉴赏系列之一——诗歌的修辞手法。
在对诗歌修辞手法的考查中,以比喻、拟人、借代、夸张为主.【练习体会】下列诗歌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1、“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反问)2、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借代)3、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邀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
(拟人、想象)4、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设问)“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比喻)【走近高考】1、(08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
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
2023届高三鉴赏古诗描写方法之虚实结合 一等奖创新教案

2023届高三鉴赏古诗描写方法之虚实结合一等奖创新教案鉴赏古诗描写方法之虚实结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理解虚实结合的含义,能准确分清诗歌中的“虚”与“实”。
理解虚实结合中“虚”与“实”的关系,并分析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
了解虚实结合类题目的命题方式和答题技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了解虚实结合类题目的命题方式和答题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虚”与“实”的关系,分析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相传古时有一位皇帝曾以“深山藏古寺”为题,招集天下画匠作画。
最后选了第二幅画。
你觉得为什么呢?明确:第二幅画的作者在构思这幅画时运用了丰富的联想,使人从“和尚”自然联想到“寺庙”,从“老和尚”再进一步联想到这座寺庙年代已经很久远了。
这就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和虚实结合技巧,让人回味无穷。
诗画同理,中国古典诗歌也擅长使用虚实结合的方法,那么我们这节课一起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技法。
探虚实,明概念师:什么是虚,什么是实,我们不妨通过以前学过的诗歌来进行归纳总结。
请大家看到导学案上,判断下列诗歌中哪些部分是虚写,哪些地方是实写,并给古诗中的“虚”写和“实”写下一个定义。
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虚——追溯历史)2.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虚——梦幻想象)3.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虚——畅想未来)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虚——遥想对方)5.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虚——梦中场景)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实——眼前之景)6.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实——眼前之景)虚写:诗人通过主观想象描绘的人、景、物和事。
实写:诗人眼前所见、真实存在的人、景、物和事。
虚实结合:就是一种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的表达技巧。
当堂训练,完成以下练习,判断下列诗句的虚实:1.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虚实结合(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2、能力目标: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正确运用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讨,主动总结规律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正确运用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大家看一幅画,齐白石老先生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这幅画中只有蝌蚪,你们说说它符合画题的要求吗?(符合,因为随着泉水的流淌,时间的流逝,小蝌蚪会变成青蛙,到时候就可以听到十里外泉水里的蛙声了)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看到的蝌蚪是实景,而蛙声确是我们想像出来的,是虚的。
在鉴赏这幅画的过程中我们用到了虚实相生的手法。
的确,在音乐和美术作品中,我们往往会使用虚实相生的技法。
同样,我们中国古典的诗词也经常用到这种手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
二、初步体验1、有备而来:回顾: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类题型答题步骤:①、说明是什么技巧。
②、结合诗歌分析技巧。
③、表达了什么感情。
2、步步深入。
诗中的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诗中的虚:看不见摸不着,虚象。
是诗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3、小战热身:找出下列诗词中的虚和实:①、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虚)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虚)③、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虚)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虚)⑤、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实)念去去千时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虚)⑥、飞流直下三千尺,(实)疑是银河落九天。
(虚)◆小结1:诗中的虚有哪几种类型?①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②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③回忆:已逝之景之境④联想:由此及彼,从对方的角度写三、链接课本,总结规律。
比较这两首词虚实结合的手法的运用有何区别,分别有何作用?例1:读柳永的《雨霖铃》,试分析诗歌中的虚实手法。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参考答案:“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描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写的是现实之景,是实写。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景,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本诗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离别的内容,拓展了诗歌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强化了诗歌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
例2:读姜夔的《扬州慢》,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诗歌。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参考答案:本诗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小结2:虚景和实景有几种关系?分别有什么作用?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如柳永《雨霖铃》中“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设想的别后的凄清之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虚实结合,强化了离别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
《夜雨寄北》《琵琶行》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梦游天姥吟留别》《念奴娇·赤壁怀古》《虞美人》◆小结3:虚实结合题型的答题步骤: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第三步:析效果用虚实结合的手法(a.前后形成对比,突出主旨、情感)(b.烘托渲染某种氛围,表达作者某种情感)。
四、牛刀小试,点击高考,1、(20XX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唐)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参考答案: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诗的一二两句写冬至之日,诗人一个人在客店里,抱着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他相伴是实写,表现其孤寂、思家之情。
而三四两句“家中夜深坐”“说着远行人”等是虚写,是想象,想象家里的人或许像我这样深夜坐着,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表现家中人也在想我。
虚实结合,相辅相成,突出表现了诗人孤寂之感,思家之情。
2、(20XX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实写:江楼醉别,橘柚飘香,江风骤雨虚写:遥远的潇湘凄清的猿啼效果:烘托氛围表达情感参考答案 :这首诗前两句实写江楼醉别,橘柚飘香,江风骤雨,2’后两句虚写,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遥远的潇湘愁听凄清的猿啼的孤寂与愁苦的情景,2’虚实相生,烘托出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悲凉的氛围,表达了对友人不舍和牵挂之情。
2’3、(2010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分付:交付。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参考答案: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
抒发不忍离去之愁。
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
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五、课堂回顾,学习小结:本堂课我学到了什么?六、课后作业:1、分析下面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江城子》苏轼(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请从虚实角度对本词略作赏析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梳理: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
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动身了。
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
你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
于是只好上楼远望你离去的方向,期盼能够早归。
然而,映入眼帘的,只是绵绵无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山。
而你,更在遥远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寻!参考答案: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2’下阙写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2’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2’3.(2010·潍坊二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曾觌(dí)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
伤行客。
繁华一瞬,不堪思忆。
丛台歌舞无消息,金樽玉管空陈迹。
空陈迹。
连天衰草,暮云凝碧。
【注】 1169年隆冬,在去金国进贡时,作者路过邯郸望见六国时期赵王宴乐之所——丛台,遂作此词。
问:“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突出手法,请结合全词加以简析。
答案:(2)运用想象虚写了古时繁盛一时的丛台歌舞奢靡的画面,实写了邯郸古道上萧瑟秋风中衰草连天的凄凉景象。
以虚衬实,寄寓了词人对宋王朝割土分疆、国势衰微的悲痛之情。
七、板书设计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诗词里的虚: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词里的实:2、已逝之景之境。
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3、设想的未来之境。
4 、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虚实结合(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2、能力目标: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正确运用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
3、情感目标:体会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培养学生自主探讨,总结规律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正确运用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初步体验1、有备而来:回顾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类题型答题步骤:4、步步深入。
诗中的实:诗中的虚:5、热身探讨:找出下列诗词中的虚和实:①、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③、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⑤、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小结1:诗中的虚有哪几种类型?二、链接课本,总结规律。
比较这两首词虚实结合的手法的运用有何区别,分别有何作用?《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扬州慢》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小结2:虚和实一般有几种关系?分别有什么作用?三、例题分析,把握方法。
除夜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小结3:虚实结合题型的答题步骤:四、牛刀小试,点击高考,1、(20XX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