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虚实结合

合集下载

虚实结合手法赏析

虚实结合手法赏析

虚实结合手法赏析
虚实结合是中国文学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它将现实与想象、具体与抽象、已知与未知、主观与客观等元素巧妙地结合起来,以产生深远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效果。

在诗歌中,虚实结合的手法可以用来营造特定的意境和表达情感。

例如,在柳永的《雨霖铃》中,上片描述的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而下片则是对别后生活的设想,这是虚写。

通过这种方式,诗人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此外,在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诗人运用了“己方为实,对方为虚”的写法。

诗中说自己思念家乡和亲人,却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说对方如何思念自己。

这种写法比单方面表达自己的思念更加委婉,情感更加深沉和真挚,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虚实结合的手法在文学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深远的艺术效果。

它不仅可以帮助诗人和作家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和情感,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虚实结合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虚实结合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虚实结合一、虚实结合的概念。

在古诗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概念。

所谓“实”呢,就是诗人描写的那些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像眼前看到的景色、人物的行为动作之类的。

比如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都是实实在在能看到的东西,这就是实写。

而“虚”就比较有趣啦,它可以是想象出来的东西,像对未来的憧憬、对过去的回忆,或者是梦幻中的情景。

就像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这个“梦”就是虚的,是一种幻想中的情景。

也可以是一些抽象的情感、概念等,把它们当作一种“虚”的存在来描写。

二、虚实结合的作用。

1. 丰富内容。

虚实结合就像给古诗加了个“扩充包”。

只写实的话,内容有时候会显得比较单调。

比如说写送别,要是光写眼前的长亭、古道、友人的背影这些实景,虽然也能表达送别之情,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要是加上虚写,像想象友人此去的路途艰辛,或者回忆两人曾经的美好时光,那诗的内容一下子就丰富起来了。

就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前面可能是实写喝酒送别,这后面想象自己酒醒后的情景,就把那种离别后的孤独、凄凉的感觉更深刻地表现出来了,而且让整首词的内容更饱满。

2. 营造意境。

3. 深化主题。

三、虚实结合的例子赏析。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这首诗里,“旅馆寒灯独不眠”是实写,诗人在旅馆里,对着寒灯睡不着觉,这是眼前真实的场景。

而“故乡今夜思千里”就是虚写啦,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是说故乡在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这种从对方角度来写思念的虚写手法很巧妙。

通过这种虚实结合,把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既含蓄又深刻。

如果没有这虚写的一笔,诗就只是一个孤独旅客的自怨自艾,有了这虚写,就好像把故乡和自己的思念连接起来了,让思乡之情弥漫在两地之间,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公开课课件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公开课课件

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现代诗歌中虚实结合案例
01 戴望舒《雨巷》
诗中通过实写雨巷、油纸伞等意象,虚写一个丁 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 物的追求以及理想幻灭后的空虚和伤感。
02 卞之琳《断章》
诗人通过实写桥上的风景和看风景的人,虚写别 人眼中的自己和装饰了别人的梦,表达了世间万 物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哲理思考。
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
实写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描述,如景 物、人物、事件等;虚写则指通过想 象、联想等手法对抽象情感、哲理等 的间接表现。
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分辨实写与虚 写的部分,体会其相互映衬、相得益 彰的艺术效果。
02
虚实结合在诗歌中运用实例
古代诗歌中虚实结合案例
01 02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歌具有节奏韵律美、意境深远、语言凝练等特 02 点,常通过象征、暗示等手法表达深层含义。
诗歌分类多样,包括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 03 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鉴赏方法论述
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生平、思想 及创作背景,有助于 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意象分析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体会其象征意义和情 感色彩,进而领悟诗
词汇选择在虚实结合中重要性
精准用词
在虚实结合的诗歌中,要选用准确、 生动的词汇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创新性词汇
在虚实结合的诗歌中,可以尝试运用 一些创新性的词汇,以增强诗歌的独 特性和新颖性。
丰富词汇
通过运用丰富的词汇,可以更好地描 绘诗歌中的虚实结合场景,使读者产 生更加深刻的感受。
培养良好的诗歌鉴赏习惯与兴趣
鼓励学生将诗歌鉴赏融入日常生活中,如定期阅读诗歌、参加诗歌朗诵会等,培养其良 好的鉴赏习惯与兴趣。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虚实结合(教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虚实结合(教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虚实结合(教案)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虚实结合(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研究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

2.能力目标: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规范答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研究、探讨和总结规律的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掌握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XXX老先生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画作,询问学生画中的蝌蚪是否符合画题要求。

引出虚实相生的手法,并介绍在古诗歌、音乐和美术作品中都会使用这种技法。

二、初步体验:1.回顾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类题型答题步骤。

2.介绍诗中的实和虚的概念。

3.练找出诗词中的虚和实。

三、链接课本,总结规律:比较两首词的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分析其区别和作用。

例1:读XXX的《雨霖铃》,试分析诗歌中的虚实手法。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XXX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XXX,暮霭沉沉楚天阔。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研究古诗歌中虚实概念。

2.能力目标:掌握“虚实结合”的鉴赏手法,规范答题。

3.情感目标:培养自主研究、探讨、总结规律的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古诗歌中虚实概念,掌握“虚实结合”的鉴赏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XXX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画作,询问学生画中的蝌蚪是否符合画题要求。

引出虚实相生的手法,并介绍在古诗歌、音乐和美术作品中都会使用这种技法。

二、初步体验:1.回顾诗歌鉴赏答题步骤。

2.介绍诗中的实和虚概念。

3.练找出诗词中的虚和实。

三、链接课本,总结规律:比较两首词的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分析其区别和作用。

例1:读XXX的《雨霖铃》,分析诗歌中的虚实手法。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XXX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XXX,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XXX、XXX残月。

(2024年)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说课稿课件

(2024年)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说课稿课件
讨论内容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手法,探讨诗人是如何通过虚实结 合来表达主题和情感的。
讨论方式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同时倾听他人的观点, 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2024/3/26
25
分享各自对于所选诗歌中虚实结合手法理解和感受
分享内容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本组对于所选诗歌中虚实结合手 法的理解和感受。
15
04
鉴赏诗歌中虚实结合方法 探讨
2024/3/26
16
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作者意图
抓住实写词句,理解诗歌表面意义
通过仔细阅读诗歌,找出其中实写的词句,如具体的景物、人物、事件等,理解诗歌的
表面意义。
抓住虚写词句,体会诗歌深层内涵
在理解表面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诗歌中的虚写词句,如象征、隐喻、夸张等手法 ,体会诗歌的深层内涵和作者的真正意图。
2024/3/26
结合虚实词句,全面把握诗歌主旨
将实写和虚写的词句结合起来,相互印证、补充,全面把握诗歌的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 图。
17
关注背景信息,深入挖掘内涵
1 2
了解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 ,为深入理解诗歌打下基础。
关注社会现实和历史文化背景
结合社会现实和历史文化背景,挖掘诗歌中所反 映的社会现象、时代精神、民族心理等内容。
2024/3/26
用具体事物象征抽象意义
诗人常常运用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概念 或情感。
象征与比喻的结合
诗人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常常结合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 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象征手法的多样性
现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丰富多样,包括意象的象征、色彩 的象征、音响的象征等,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的内涵 更加丰富深远。

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

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
古典诗词中,虚实相生的艺术技巧是创作的重要手法。实,指身临其境的描绘,通过细致的观察将景物呈现得具体、明朗、真切。虚,则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想象,以空灵、飘逸、含蓄的方式表达诗人的情感。在诗歌中,实写与虚写相互映衬,共同构建出丰富的意境。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是实写,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虚写,通过实景引发对故乡的思念。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同样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实写冬至夜的景象,虚写家中人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深切挂念。此外,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蒋捷的《虞美人过虚实的巧妙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扩大了诗歌的意境,还使得诗人的情感得以更加深沉、真挚的表达。

(完整word版)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

(完整word版)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导入: 我们在做诗歌鉴赏题时, 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 结合诗的内容, 分析它的表达技巧。

然后答案中有时就会出现这样的字样: 实中有虚, 虚中有实, 虚实相应, 虚景和实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而我们往往因写不出或写不完全而被扣分。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虚与实”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虚实结合何为诗歌中的“实”与“虚”?“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 是真实具体的描绘;“虚”:则是想象之景, 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 引发人的联想。

具体说来,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 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 故也是虚景。

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 但此时并不在眼前, 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 颇有故国凄凉, 物是人非之感。

b、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 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柳永《雨霖铃》中云: “今霄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 一舟离岸, 词人酒醒梦回, 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 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c、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 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 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诗歌中的“实”:在中国画中, 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而在诗歌中,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 表达技巧专题--描写手法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 表达技巧专题--描写手法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表达技巧专题--描写手法描写手法【虚实结合】含义: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作用:①让读者从虚中想象实,从实中体会虚,激发想象,增强吸引力;②丰富诗歌内容,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增强表现力。

例句赏析: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前两联写实。

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禁不住“涕泪满衣裳”。

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

后两联写虚。

我们“放歌”、“纵酒”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

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

虚实结合,大大拓展了诗歌外延,表现了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强烈愿望,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动静结合】含义: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同时做动态和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作用:①突出事物特征,将对象表现得活泼有致;②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意境;③凸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使句子灵活多变,富于诗意;④烘托作者的某种心境和情绪。

例句赏析: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动静结合,相互映衬。

诗中末句对大鱼跃出的“动”态描写,更衬托出前三句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的“静”态美,一静一动,富有诗意。

抒发了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正侧结合】含义:正侧结合是古代诗文中写人、写物常用的一种手法。

“正“指的是正面描写,“侧”指的是侧面描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虚实结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2、能力目标: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正确运用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讨,主动总结规律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正确运用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大家看一幅画,齐白石老先生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这幅画中只有蝌蚪,你们说说它符合画题的要求吗?(符合,因为随着泉水的流淌,时间的流逝,小蝌蚪会变成青蛙,到时候就可以听到十里外泉水里的蛙声了)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看到的蝌蚪是实景,而蛙声确是我们想像出来的,是虚的。

在鉴赏这幅画的过程中我们用到了虚实相生的手法。

的确,在音乐和美术作品中,我们往往会使用虚实相生的技法。

同样,我们中国古典的诗词也经常用到这种手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

二、初步体验1、有备而来:回顾: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类题型答题步骤:①、说明是什么技巧。

②、结合诗歌分析技巧。

③、表达了什么感情。

2、步步深入。

诗中的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诗中的虚:看不见摸不着,虚象。

是诗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3、小战热身:找出下列诗词中的虚和实:①、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虚)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虚)③、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虚)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虚)⑤、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虚)(实)念去去千时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⑥、飞流直下三千尺,(实)疑是银河落九天。

(虚)◆小结1:诗中的虚有哪几种类型?①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②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③回忆:已逝之景之境④联想:由此及彼,从对方的角度写三、链接课本,总结规律。

比较这两首词虚实结合的手法的运用有何区别,分别有何作用?试分析诗歌中的虚实手法。

例 1:读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参考答案:“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描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写的是现实之景,是实写。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景,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本诗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离别的内容,拓展了诗歌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强化了诗歌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

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诗歌。

例 2:读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参考答案:本诗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小结2:虚景和实景有几种关系?分别有什么作用?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如柳永《雨霖铃》中“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设想的别后的凄清之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虚实结合,强化了离别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

《夜雨寄北》《琵琶行》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梦游天姥吟留别》《念奴娇赤壁怀古》《虞美人》◆小结3:虚实结合题型的答题步骤: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第三步:析效果用虚实结合的手法(a.前后形成对比,突出主旨、情感)(b.烘托渲染某种氛围,表达作者某种情感)。

四、牛刀小试,点击高考,1、(2005 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唐)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参考答案: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诗的一二两句写冬至之日,诗人一个人在客店里,抱着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他相伴是实写,表现其孤寂、思家之情。

而三四两句“家中夜深坐” “说着远行人”等是虚写,是想象,想象家里的人或许像我这样深夜坐着,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表现家中人也在想我。

虚实结合,相辅相成,突出表现了诗人孤寂之感,思家之情。

2、(2010 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实写:江楼醉别,橘柚飘香,江风骤雨虚写:遥远的潇湘凄清的猿啼效果:烘托氛围表达情感参考答案 :这首诗前两句实写江楼醉别,橘柚飘香,江风骤雨,后两句虚写,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遥远的潇湘愁听凄清的猿啼的孤寂与愁苦的情景,虚实相生,烘托出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悲凉的氛围,表达了对友人不舍和牵挂之情。

3、((2010 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分付:交付。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参考答案: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

抒发不忍离去之愁。

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

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五、课堂回顾,学习小结:本堂课我学到了什么?六、课后作业:1、分析下面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江城子》苏轼(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请从虚实角度对本词略作赏析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梳理: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

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动身了。

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

你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

于是只好上楼远望你离去的方向,期盼能够早归。

然而,映入眼帘的,只是绵绵无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山。

而你,更在遥远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寻!参考答案: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写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3.2010潍坊二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曾觌(dí)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

伤行客。

繁华一瞬,不堪思忆。

丛台歌舞无消息,金樽玉管空陈迹。

空陈迹。

连天衰草,暮云凝碧。

【注】 1169 年隆冬,在去金国进贡时,作者路过邯郸望见六国时期赵王宴乐之所——丛台,遂作此词。

问:“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突出手法,请结合全词加以简析。

答案:2运用想象虚写了古时繁盛一时的丛台歌舞奢靡的画面,实写了邯郸古道上萧瑟秋风中衰草连天的凄凉景象。

以虚衬实,寄寓了词人对宋王朝割土分疆、国势衰微的悲痛之情。

七、板书设计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诗词里的虚: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2、已逝之景之境。

3、设想的未来之境。

4 、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

诗词里的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