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工作标准服务规范
医疗机构护理操作规范

医疗机构护理操作规范一、引言医疗机构是为了给患者提供医疗护理服务而设立的专门机构。
为了确保医疗护理操作的安全、规范和高效,医疗机构需要制定相应的护理操作规范。
本文档旨在向医疗机构的护理人员提供一份操作规范,以指导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的护理操作。
二、护理操作规范1. 身份确认在进行任何护理操作之前,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确认其身份。
确认身份可以使用患者的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信息进行核对,以避免错误操作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
2. 消毒操作在进行护理操作之前,护理人员需要进行必要的消毒操作,以保证操作的无菌性。
消毒操作可以使用消毒剂擦拭工作台面、洗手并戴上手套等步骤进行。
3. 技术操作在进行技术操作时,护理人员需要掌握相应的操作技巧,并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操作的时间、力度、频率等因素,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4. 药物管理护理人员需要按照医嘱或相关规定进行药物管理。
在给患者使用药物前,需要核对患者的身份,确认药物的名称、剂量、途径等信息,并及时记录和报告异常情况。
5. 标本采集在进行标本采集时,护理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操作措施,确保标本的完整性和质量。
采集标本时需要注意采集的时间、部位、方法等因素,并及时将标本送往相应的实验室进行检测。
6. 管道置管在进行管道置管时,护理人员需要掌握相应的操作技巧,并遵循相关的操作流程。
在置管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确认置管部位、选择合适的管道、消毒等步骤,并在置管后进行相应的固定和监测。
7. 床位护理床位护理是医疗机构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护理人员需要定期进行床位的整理和清洁,并保持床位的舒适和卫生。
如有需要,还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床位的调整,以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8. 疼痛管理疼痛是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护理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和处理的问题。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特点,选择合适的疼痛管理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心理支持等,并及时记录和报告疼痛的变化。
病房护理工作质量标准

病房护理工作质量标准标题:病房护理工作质量标准引言概述:病房护理工作是医院中不可或者缺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和康复效果。
为了提高病房护理工作的质量,制定和执行一套严格的标准是必要的。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病房护理工作的质量标准。
一、护理操作规范1.1 严格执行洗手操作:护士在接触病人前必须洗手,特别是在进行无菌操作前更要保证双手的清洁。
1.2 规范穿戴护士服装:护士应穿戴整洁、干净的护士服装,并佩戴好工作证,以便病人和家属能够清晰辨认。
1.3 合理使用护理器械:护士在使用各类护理器械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器械的清洁和安全。
二、病人护理管理2.1 建立个性化护理计划:根据病人的病情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确保每位病人得到适宜的护理。
2.2 定期进行健康评估:护士应定期对病人进行健康评估,及时掌握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2.3 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护士应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沟通,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匡助病人积极面对疾病。
三、药物管理3.1 确保药物的正确使用:护士在给病人用药时,应核对药品名称、剂量和用法,确保药物的正确使用。
3.2 定期检查药物储存情况:护士应定期检查药物的储存情况,确保药物的保存环境符合要求,避免药物失效或者污染。
3.3 记录药物使用情况:护士应及时记录病人用药情况,包括药品名称、剂量、用法和不良反应等,以便医生和其他护士了解病人的用药情况。
四、感染控制措施4.1 严格执行手卫生措施:护士应随时保持双手的清洁,特别在接触病人先后以及进行无菌操作先后要进行手卫生。
4.2 定期进行环境清洁消毒:护士应定期对病房进行环境清洁和消毒,确保病房的卫生状况符合要求。
4.3 做好感染病人的隔离工作:护士应根据感染病人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五、护理文书记录5.1 准确记录病情观察结果:护士应准确记录病人的生命体征、病情观察结果和护理措施的执行情况。
常用精神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工作标准服务规范

常用精神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工作标准服务规范1.前言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也受到了更多的重视,为了保障患者的身心健康,在进行精神护理技术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服务规范,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服务水平。
2.操作规程(1)用药规程1)熟悉精神药物的分类、用途、禁忌症等内容;2)了解患者的症状、体质、药物过敏史等情况,选择合适的精神药物;3)掌握精神药物的使用方法、用量以及注意事项,确保精准用药。
(2)心理行为疗法操作规程1)了解病人心理问题,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2)掌握心理行为疗法操作技能;3)规范治疗时间、频次和疗程,审慎选取心理行为疗法的方式和方法。
(3)安全约束操作规程1)了解安全约束的定义、目的、种类和应用范围;2)规范安全约束的操作流程和技巧;3)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正确选用安全约束方式,确保患者和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
3.工作标准(1)卫生清洁标准1)对病房、病床、用具等物品定期进行清洗消毒;2)常规更换病人用品,保持室内整洁卫生;3)做好垃圾分类,定期清理垃圾。
(2)安全防范标准1)做好火灾、水灾、电气事故等安全防范工作;2)定期检查病区安全设施,排除安全隐患;3)做好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处置。
(3)服务规范1)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贴心的服务;2)尊重患者隐私权,保护他们的人格尊严;3)加强与患者家属、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的沟通与联系。
4.总结以上是常用精神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工作标准服务规范的一些内容,护士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学习、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为患者的健康服务保驾护航。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训练的组织与实施

【 摘要 】 目的
敏 杜 益平 ,
健全教育训练组织 , 制订周密训练计划 , 严格培训训练骨干 ,
探讨《 常用『 护理技术服务规 范》 练的组织与实施效果。方法 晦床 训l
统 - ¥定 操 作 流 程 考 核 评 分 标 准 , 施 分 层 次 、 阶段 考 核 方 法 。 结果 U 实 分
j g20 0 Chn i 10 2, ia n
【 bt c】 b c v T p r hwt o ai e s v e t dr f o m n l i l u i cn us t i n d te et Me o s h m t A s atO j t e o xl e o g z t ”e i a a s m o c n a n rn t h i e” a i a s fc . t d T e e — r ei e o o r n e h rc sn d oc ic s ge q r n g n i f s h h
X i D Y —pn / o r a o Nu s gAd nsr t n, 2 1 1 ( 0) 7 3 U M n . U i ig / J u n l f ri miitai n o 一 0 0,0 1 :3 . 1 De a t n f et eil g 2 Nu s gD p rme t3 De a t n fP da r , a j gGe e a Ho p tl f a j gMi tr . p rme t An sh s o y; . r i o o n e at n ;. p r me to e iti N n i c n n r l s i N Ⅱi ao n l yRe in Na - i a go , n
Or a i a i n a d i p e g n z to n m l me t to ft e ” e v c t n r fc mm o l i a r i e hn q s” ta n n / n a i n o h s r ie sa da dso o nci c l n nu sng t c i ue r i i g ZHUGE i Ha —h n . U o g LI Yun “ .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前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临床护理技术服务在医院护理工作中越来越重要。
临床护理技术服务包含了多项技术服务,涉及范围极广,应用领域广泛,因此在进行临床护理技术服务时,必须遵守相应的规范,提高服务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
服务规范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技术操作规范在进行临床护理技术服务时,必须按照相关的操作规范进行技术服务。
技术操作规范是医疗机构为了保障患者安全而制定的操作规程,以确保临床护理技术服务正确、规范、准确地实施。
各类技术服务的操作规范均应严格按照标准流程和技术要求进行操作,护士在操作技术时应遵循“五大原则”:1.规范。
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和技术要求进行操作。
2.精细。
技术服务的操作要细心、审慎,避免出现不良后果。
3.轻柔。
技术服务操作不应过于粗暴、强硬,尽量减少对患者的不适。
4.快捷。
临床护理技术服务应迅速、高效地完成,减少服务时间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影响。
5.安全。
在技术操作中必须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保障患者的安全。
检查居家护理规范检查居家护理工作是临床护理技术服务的重要方面。
通过良好的检查居家护理工作,才能识别和诊断出患者的病情和健康问题,进而制定针对性的医疗护理计划,以达到最佳医疗效果。
在进行检查居家护理服务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环境卫生要求:检查和服务的场所应保持清洁、整洁卫生。
2.检查仪器要求:检查仪器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3.检查前准备:在检查前要事先了解患者的基本病情和病史,并告知患者有关检查操作的注意事项。
4.检查流程:按照检查步骤和流程进行检查操作,严格按照规定的操作手册或者操作程序进行操作。
5.检查记录:对每次检查服务的记录必须准确、完整、真实,便于上级医疗护理人员进行评估和处理。
技术质量要求技术质量要求是指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过程中应该遵守的技术质量标准。
在技术服务操作中,护士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标准:必须按照技术标准严格操作,确保临床护理技术服务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及医疗服务质量标准【20】

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及医疗服务质量标准《指南》主要明确了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对医养结合机构的基本要求。
包括机构设置、科室设置、设施设备配备等要求。
二是明确养老服务管理要求。
医养结合机构需按照相关标准,制定并组织实施生活照护、基础照护、康复服务、心理支持、照护评估等方面的养老服务管理制度,并加强质量管理。
三是明确医疗服务管理要求。
包括医疗质量管理、医疗护理服务管理、医疗康复服务管理、安宁疗护服务管理、感染防控管理、传染病管理、用药管理、病历管理。
医养结合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发布或认可的诊疗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提供医疗服务,制定并组织实施管理制度。
四是明确医养服务衔接管理要求。
包括服务有效衔接和信息化管理。
医养结合机构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开展服务质量管理与控制,包括建立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加强对相关人员的联动管理、鼓励开展上门医疗卫生和养老等延伸服务。
五是明确运营管理要求。
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行政办公管理、后勤管理、档案管理、外包服务管理、签约及投诉管理、收费管理。
六是加强安全管理。
包括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安全巡查管理、出入与人身安全管理、消防安全管理、食品安全管理、财产安全管理、信息安全管理、设施设备安全管理、安全教育与培训。
附: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全文一、总则为适应我国医养结合机构发展需要,加强机构内部管理,提升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遵循全面性、科学性、规范性、时效性和实用性的原则,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医养结合机构。
医养结合机构是指兼具医疗卫生资质和养老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或养老机构。
医养结合机构主要为入住机构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护、医疗、护理、康复、安宁疗护、心理精神支持等服务。
本指南对医养结合机构管理内容和管理要求作出了规范。
医养结合机构管理应当以老年人健康为中心,根据机构资质和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机构内老年人提供医疗、养老等服务并进行科学、规范管理,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护理服务规范] 护理服务规范和标准
![[护理服务规范] 护理服务规范和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9374178d168884868662d667.png)
[护理服务规范] 护理服务规范和标准第二章护理服务规范第一节护士素质要求第二节护理人员职业道德第三节护理人员仪容仪表、劳动纪律及行为规范第四节护理人员服务规范第五节临床护理服务标准第一节护士素质要求(一)思想品德素质1、热爱祖国、热爱医院、热爱护理事业,具有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
2、追求崇高理想,救死扶伤、忠于职守、廉洁奉公、实行人道主义。
3、具有诚实品格与慎独精神,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律。
(二)专业素质(知识、技能、态度)1、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科学知识。
2、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
3、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护理。
4、具有自我学习能力,钻研新技术、新业务,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5、具有一定的护理科研能力,善于总结护理经验,不断创新发展。
6、具有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处理问题沉着、冷静、机敏。
7、具有高度责任心、同情心和爱心,尊重患者,慎言守密。
8、具有健康的心理,乐观、开朗、豁达的胸怀和较强的自控能力。
9、尊重领导、团结同事,人事关系融洽,富有协作精神。
第二节护理人员职业道德(一)护士守则1、《护士守则》的概念:《护士守则》是对护理专业伦理的规范及纲要的概括,是有关护理职业道德、价值观念和专业标准的正式声明,是所有护士从业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职业道德最简明的表达方式。
2、《护士守则》的功能(1)向公众声明有关护理专业的基本标准。
(2)帮助公众理解护士的专业行为。
(3)作为护理专业制度及专业评价标准。
(4)规定护士对护理对象所承担的义务与责任,明确护理专业行为的导向作用。
(5)指导专业人员自律,为护士在履行专业职责时做出正确的伦理选择与判断提供框架。
(6)为公众、其他医护人员及同业人员监督评价护士行为提供依据。
3、我国《护士守则》的内容:中华护理学会组织有关专家,在借鉴国内外经验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我国《护士守则》,具体内容如下:第一条护士应当奉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履行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的专业职责。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标准

前言为了提高我院护理人员常用护理操作技能水平,规范护理服务行为,以适应现代护理学科的发展和护理模式的转变,提升护理服务品质,我们组织编印了《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标准》。
本标准共有操作70项,在编写过程中我们结合了《常用护理技术操作程序与考核评分标准》、《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版)》要点及临床工作经验,同时参考了安徽省护理质量控制中心编写的《临床护理技术操作与质量评价》。
本标准把整个操作过程分为操作前准备、操作方法与程序、效果评价三个方面,同时确定了以操作规程为主的考核评分内容,评分方法具体、明晰,体现了对于关键环节的严格要求,质量评价客观、科学。
本标准将对提高全院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和护理技术水平起到指导与促进作用,为护理人员在职技术培训和考核提供了科学、实用的参考依据。
由于时间仓促,加上我们水平有限,书中难免纰缪,为此,恳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织金县三塘镇中心卫生院2017年12月目录一、中心管道吸氧法及质量评价二、经口/鼻腔中心负压吸痰法及质量评价三、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法及质量评价四、静脉留置针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价五、静脉输液泵操作法及质量评价六、注射泵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价七、静脉注射法及质量评价八、皮下注射法及质量评价九、皮内注射法及质量评价十、肌内注射法及质量评价十一、鼻饲法及质量评价十二、口腔护理法及质量评价十三、有创呼吸机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价十四、单人心肺复苏加简易呼吸球囊操作及质量评十五、生命体征测量法及质量评价十六、心电监测技术及质量评价十七、血糖监测操作技术及质量评价十八、电除颤技术及质量评价十九、心电图仪操作技术及质量评价二十、一般洗手法及质量评价二十一、穿、脱隔离衣法及质量评价二十二、铺备用床法及质量评价二十三、铺麻醉床法及质量评价二十四、卧床病人更换床单法及质量评价二十五、床上擦浴法及质量评价二十六、床上洗头法及质量评价二十七、女病人留置导尿术及质量评价二十八、男病人留置导尿术及质量评价二十九、膀胱冲洗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价三十、大量不保留灌肠法及质量评价三十一、卧位护理及质量评价三十二、体位转换法及质量评价三十三、制动护理及质量评价三十四、轮椅与平车使用及质量评价三十五、乙醇(温水)擦浴法及质量评价三十六、冷湿敷使用法及质量评价三十七、降温毯使用及质量评价三十八、冰帽、冰枕、冰袋使用方法及质量评价三十九、压疮预防护理及质量评价四十、压疮换药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价四十一、药液外渗处理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价四十二、大便失禁护理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价四十三、有效咳嗽及质量评价四十四、叩击/震颤法及质量评价四十五、气管插管术的配合及质量评价四十六、人工气道湿化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价四十七、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法及质量评价四十八、气管切开伤口换药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价四十九、气管切开套管内套管更换及清洗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估五十、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估五十一、体位引流术及质量评价五十二、胃肠减压技术及质量评价五十三、更换腹腔引流袋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价五十四、“T”管引流护理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价五十五、伤口负压引流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价五十六、胸腔闭式引流护理及质量评价五十七、脑室引流管护理操作及质量评价五十八、中心静脉置管(CVC)换药法及质量评价五十九、入、出院护理及质量评价六十、咽拭子标本采集法及质量评价六十一、痰标本采集法及质量评价六十二、静脉血标本采集法及质量评价六十三、动脉血标本采集法及质量评价六十四、口服给药法及质量评价六十五、中心静脉压(CVP)监测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价六十六、超声雾化吸入法及质量评价六十七、氧气雾化吸入法及质量评价六十八、静脉输血法及质量评价六十九、无菌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价七十、灭火器的使用及质量评价一、中心管道吸氧法及质量评价二、经口/鼻腔中心负压吸痰法及质量评价三、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法及质量评价四、静脉留置针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价五、静脉输液泵操作法及质量评价六、注射泵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价七、静脉注射法及质量评价十一、鼻词法及质量评价十二、口腔护理法及质量评价十三、有创呼吸机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价十四、单人心肺复苏加简易呼吸球囊操作及质量评价十五、生命体征测量法及质量评价十六、心电监测技术及质量评价十七、血糖监测操作技术及质量评价十八、电除颤技术及质量评价十九、心电图仪操作技术及质量评价二十、一般洗手法及质量评价二十一、穿、脱隔离衣法及质量评价二十二、铺备用床法及质量评价二十三、铺麻醉床法及质量评价二十四、卧床病人更换床单法及质量评价二十七、女病人留置导尿术及质量评价二十八、男病人留置导尿术及质量评价二十九、膀胱冲洗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价三十、大量不保留灌肠法及质量评价三十一、卧位护理及质量评价三十二、体位转换法及质量评价三十三、制动护理及质量评价三十四、轮椅与平车使用及质量评价三十五、乙醇(温水)擦浴法及质量评价三十六、冷湿敷使用法及质量评价三十七、降温趟使用及质量评价三十八、冰帽、冰枕、冰袋使用方法及质量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工作标准服务规范一、患者入院护理(一)工作目标热情接待患者,帮助其尽快熟悉环境;观察和评估患者病情和护理需求;满足患者安全、舒适的需要。
(二)工作规范要点1.备好床单位。
根据患者病情做好准备工作,并通知医师。
2.向患者进行自我介绍,妥善安置患者于病床。
3.测量患者生命体征,了解患者的主诉、症状、自理能力、心理状况,填写患者入院相关资料。
4.入院告知:向患者/家属介绍主管医师、护士、病区护士长。
介绍病区环境、作息时间、探视制度及有关管理规定等。
鼓励患者/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及顾虑。
5.完成入院护理评估,与医师沟通确定护理级别,遵医嘱实施相关治疗及护理。
6.完成患者清洁护理。
(三)结果标准1.物品准备符合患者需要,急、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2.患者/家属知晓护士的告知事项,对护理服务满意。
二、患者出院护理(一)工作目标患者/家属知晓出院指导的内容,掌握必要的康复知识。
(二)工作规范要点1.告知患者。
针对患者病情及恢复情况进行出院指导,包括出院后注意事项、带药指导、饮食及功能锻炼、复诊时间及地点等。
2.听取患者住院期间的意见和建议。
3.做好出院登记,整理出院病历。
4.对患者床单位进行常规清洁消毒。
(三)结果标准1.患者/家属能够知晓护士的告知事项,对服务满意。
2.床单位清洁消毒符合要求。
三、生命体征监测技术(一)工作目标安全、准确、及时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为疾病诊疗和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二)工作规范要点1.告知患者,做好准备。
测量体温前30分钟避免进食、冷热饮、冷热敷、洗澡、运动、灌肠、坐浴等影响体温的因素。
2.对婴幼儿、老年痴呆、精神异常、意识不清、烦躁和不合作者,护士应在床旁协助患者测量体温。
3.测腋温时应当擦干腋下,将体温计放于患者腋窝深处并贴紧皮肤,防止脱落。
测量5—10分钟后取出。
4.测口温时应当将体温计斜放于患者舌下,用鼻呼吸,闭口3分钟后取出。
5.测肛温时应当先在肛表前端涂润滑剂,将肛温计轻轻插入肛门3-4厘米,3分钟后取出。
用消毒纱布擦拭体温计。
6.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相符时,应当复测体温。
7.用过的体温计应消毒。
8.评估测量脉搏部位的皮肤情况,避免在偏瘫侧、形成动静脉瘘侧肢体、术肢等部位测量脉搏。
9.测脉搏时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姿势,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端按压桡动脉,力度适中,以能感觉到脉搏搏动为宜。
10.一般患者可以测量30秒,脉搏异常的患者,测量1分钟。
11.发现有脉短绌,应两人同时分别测量,一人测心率,一人测脉搏。
12.测量呼吸时患者取自然体位,护士保持诊脉手势,观察患者胸部或腹部起伏,测量30秒。
危重患者、呼吸困难、婴幼儿、呼吸不规则者测量1分钟。
13.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幅度和类型等情况。
14.危重病人呼吸微弱不易观察时,可用棉花少许置鼻孔前,观察棉花吹动情况,并计数。
15.测量血压时,协助患者采取坐位或者卧位,保持血压计零点、肱动脉与心脏同一水平。
16.驱尽袖带内空气,平整地缠于患者上臂中部,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宜,下缘距肘窝2-3厘米。
17.正确判断收缩压与舒张压。
如血压听不清或有异常时,应间隔1-2分钟后重新测量。
18.测量完毕,排尽袖带余气,关闭血压计。
19.长期观察血压的患者,做到“四定”: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20.结果准确记录在护理记录单或绘制在体温单上。
21.将测量结果告诉患者/家属。
如果测量结果异常,观察伴随的症状和体征,及时与医师沟通并处理。
(三)结果标准1.护士测量方法正确,测量结果准确。
2.记录准确,对异常情况沟通及时。
四、导尿技术遵医嘱为患者导尿,患者能够知晓导尿的目的,能够配合。
(二)工作规范要点1.遵循查对制度,符合无菌技术、标准预防原则。
2.告知患者/家属留置尿管的目的、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
3.评估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导尿目的、合作程度、膀胱充盈度、局部皮肤等。
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导尿管。
4.导尿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避免污染,保护患者隐私。
5.为男性患者插尿管时,遇有阻力,特别是尿管经尿道内口、膜部、尿道外口的狭窄部、耻骨联合下方和前下方处的弯曲部时,嘱患者缓慢深呼吸,慢慢插入尿管。
6.插入导尿管后注入10-15毫升无菌生理盐水,轻拉尿管以证实尿管固定稳妥。
7.尿潴留患者一次导出尿量不超过1000毫升,以防出现虚脱和血尿。
8.指导患者在留置尿管期间保证充足液体入量,预防发生感染和结石。
9.嘱患者在留置尿管期间防止尿管打折、弯曲、受压、脱出等情况发生,保持通畅。
10.嘱患者保持尿袋高度低于耻骨联合水平,防止逆行感染。
11.指导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及骨盆底肌的锻炼,以增强控制排尿的能力。
患者留置尿管期间,尿管要定时夹闭。
1.患者/家属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对操作满意。
2.操作规范、安全,未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3.尿管与尿袋连接紧密,引流通畅,固定稳妥。
五、胃肠减压技术(一)工作目标遵医嘱为患者置胃管,患者能够了解有关知识并配合。
(二)工作规范要点1.遵循查对制度,符合无菌技术、标准预防原则。
2.告知患者/家属留置胃管的目的、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
3.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合作程度、患者鼻腔、有无分泌物阻塞、是否通畅,以及患者有无消化道狭窄或食道静脉曲张等,患者是否有以往插管的经验。
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胃管。
4.准确测量胃管插入的长度。
⑴由耳垂到鼻尖再到剑突的距离。
⑵前发际到剑突的距离(成人45-55厘米,儿童14-18厘米)。
5.插管过程中指导患者配合技巧,安全顺利地插入胃管。
6.昏迷患者应先将头向后仰,插至咽喉部(约15厘米),再用一手托起头部,使下颌靠近胸骨柄,插至需要的长度。
如插入不畅,应检查胃管是否盘在口腔中。
插管过程中如发现呛咳、呼吸困难、紫绀等情况,表示误入气管,应立即拔出,休息片刻后重插。
7.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
8.调整减压装置,将胃管与负压装置连接,妥善固定于床旁。
9.告知患者留置胃肠减压管期间禁止饮水和进食,保持口腔清洁。
10.妥善固定胃肠减压装置,防止变换体位时加重对咽部的刺激,以及胃管受压、脱出影响减压效果。
11.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性质、量,并记录24小时引流总量。
12.留置胃管期间应当加强患者的口腔护理。
13.胃肠减压期间,注意观察患者水电解质及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14.及时发现并积极预防和处理与引流管相关的问题。
(三)结果标准1.患者/家属能够知晓护士的告知事项,对服务满意。
2.护士操作过程规范、准确、动作轻巧,患者配合。
3.确保胃管于胃内,固定稳妥,保持有效胃肠减压。
六、灌肠技术(一)工作目标遵医嘱准确、安全地为患者灌肠;清洁肠道,解除便秘及肠胀气;降温;为诊断性检查及手术做准备。
(二)工作规范要点1.评估患者的年龄、意识,有无烦躁、焦虑、及配合程度,有无灌肠禁忌症, 对急腹症、妊娠早期、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禁止灌肠;肝性脑病患者禁用肥皂水灌肠;伤寒患者灌肠量不能超过500毫升,液面距肛门不得超过30厘米。
2.告知患者及家属灌肠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指导患者配合。
3.核对医嘱,做好准备,保证灌肠溶液的浓度、剂量、温度适宜。
4.协助患者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注意保暖,保护患者隐私。
5.按照要求置入肛管,置入合适长度后固定肛管,使灌肠溶液缓慢流入并观察患者反应。
6.灌肠完毕,嘱患者平卧,保持10-20分钟后再排便并观察大便性状。
7.灌肠过程中,患者有便意,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同时适当调低灌肠筒的高度,减慢流速。
嘱患者尽量坚持到有强烈的便意感。
8.指导患者,如有心慌、气促等不适症状,立即平卧,避免发生意外。
9.对患者进行降温灌肠时,灌肠后保留30分钟后再排便,排便后30分钟测体温。
10.清洁灌肠应反复多次,首先用肥皂水,再用生理盐水,直至排出液澄清、无粪便为止。
11.操作结束后,做好肛周清洁,整理床单位。
12.观察排出大便的量、颜色、性质及排便次数。
(三)结果标准1.患者/家属能够知晓护士的告知事项,对服务满意。
2.护士操作过程规范、准确。
3.患者排空大便及肠道内积气,无并发症发生。
七、氧气吸入技术(一)工作目标遵医嘱给予患者氧气治疗,改善患者缺氧状态,确保用氧安全。
(二)工作规范要点1.评估患者病情、呼吸状态、缺氧程度、鼻腔情况。
2.告知患者安全用氧的重要性,做好四防,即防震、防火、防热、防油。
告知患者不能自行调节氧流量。
3.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氧疗方法。
⑴鼻导管或鼻塞:适用于低流量吸氧、有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
⑵面罩:①普通面罩:适用于高流量吸氧,无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
②储氧面罩:可以提供较高的吸氧浓度。
③Venturi(文丘里)面罩:可以提供控制性氧治疗。
⑶氧气帐或头罩:主要适用于儿童。
4.遵医嘱根据病情调节合适的氧流量。
5.使用氧气时,应先调节氧流量后应用。
停用氧气时,应先拔出导管,再关闭氧气开关。
6.密切观察患者氧气治疗的效果。
7.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用氧安全。
(三)结果标准1.患者/家属能够知晓护士的告知事项,对服务满意。
2.患者的缺氧症状得到改善。
八、雾化吸人疗法(一)工作目标遵医嘱准确为患者提供剂量准确、安全、雾量适宜的雾化吸入。
(二)工作规范要点1.遵循查对制度,符合标准预防、安全给药的原则。
2.了解患者过敏史、用药史、用药目的、患者呼吸状况及配合能力。
3.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
告知患者治疗目的、药物名称,指导患者配合。
4.按雾化吸入的目的和要求准备药物和雾化装置,并检查装置性能。
5.给患者戴上面罩或口含嘴,指导患者吸入。
气管切开的患者,可直接将面罩置于气管切开造口处。
6.观察患者吸入药物后的反应及效果。
7.雾化吸入的面罩、口含嘴一人一套,防止交叉感染。
(三)结果标准1.患者/家属能够知晓护士的告知事项,对服务满意。
2.操作过程规范、安全,达到预期目的。
九、血糖监测(一)工作目标遵医嘱准确测量患者血糖,为治疗提供依据。
(二)工作规范要点1.遵循查对制度,符合无菌技术、标准预防原则。
2.告知患者监测血糖的目的,做好准备。
评估患者穿刺部位皮肤状况。
3.确认血糖仪的号码与试纸号码一致,正确安装采血针,确认监测血糖的时间(如空腹、餐后2小时等)。
4.确认患者手指酒精干透后实施采血,采血量充足,应使试纸试区完全变成红色。
5.指导患者穿刺后按压1-2分钟。
6.将结果告诉患者/家属,并通知医师。
7.对需要长期监测血糖的患者,穿刺部位应轮换,并指导患者血糖监测的方法。
(三)结果标准1.患者/家属能够知晓护士的告知事项,对服务满意。
2.操作过程规范,结果准确。
十、口服给药技术(一)工作目标遵医嘱正确为患者实施口服给药,并观察药物作用。
(二)工作规范要点1.遵循标准预防、安全给药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