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0464)思考题论述题新

中外教育简史(0464)思考题论述题新
中外教育简史(0464)思考题论述题新

思考题

上卷中国教育简史

第一编

第一章:

1.中国教育起源的原因是什么?答: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是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同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2.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一、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

二、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三、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

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是什么?答:一、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三、教育内容十分简单。四、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第二章:

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有哪些历史性的变化?P15。答:开端于夏代,发展于商代。

夏代是我国文明时代的开端,奴隶制学校教育的萌芽,是这个开端的重要标志之一,学校有庠、校、序。商代是发展时期,除了习武、敬神外,习礼、习书、习算也是商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内容更趋于分化、独立,并出现了新的学校形式,除庠、校、序,又出现了“瞽宗”这种学校形式。

(明人伦、习武、习礼教育是夏商教育的主要内容。西周是中国奴隶制从鼎盛走向衰落的时期。)

2.西周“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有何特征?P19。

(“学在官府”主要反映了哪个时期的教育状况?其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答:“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核心,这种教育的特点是:学校设在官府之中,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官师一体,政教不分。西周学校(西周的官学系统)已有较完备的制度,分两类、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又有大学与小学两级。教育内容以六艺为纲:礼、乐、射、御、书、数。大学以礼、乐、射、御为重点,小学以书、数为重点。

“学在官府”完成了从原始教育向专门的学校教育的过渡。

3.六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P20。答: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和“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课程。

礼是大学中的重要课程,乐是综合艺术课,射、御是军事训练课,书、数是基础文化课:书指文字,数指计算、算法。

第三章:

思考题:1.与西周官学相比,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西周官学与诸子私学,存在着显著的差别。

其一,社会基础不同。西周官学是建立在土地国有的经济基础和奴隶主贵族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基础上的。私学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和新兴地主阶级为首的包括农、工、商等自由民在内的阶级联盟基础上的。

其二,管理制度不同。官学是由国家政权机关主办的,以“学在官府”为其主要特征,在管理上是“官师一体”、“政教结合”。私学是由私家根据社会需要或个人需要设立的,以“学在四夷”为主要特征,政教分设。

其三,施教对象不同。官学的入学受到贵族身份的限制,垄断了受教育的权力。私学的入学则以自由受教为原则,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面向平民。

其四,教育内容与方式的不同。西周官学内容:局限于传统的“六艺”,灌输的是奴隶制政治观念和道德思想。方式:场所固定,有相应的基本设施,制度规范化。私学内容:思想自由,突破了传统的“六艺”教育,传授各学派的政治观点、道德思想,以及新的知识技能。方式:不固定场所,以教师为中心,流动性较强,设备简单,具较大灵活性。

应用:简析私学兴起的作用和意义。P31。

答:私学的兴起,发端于春秋中后期,学术下移与士阶层的崛起是其最直接的因素。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私学。私学是学术平民化、知识普及化的开端。私学的兴起,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地主阶级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的人才、新的思想理论来为他们的利益服务,他们成了

促进私学发展的社会力量。私学代

替官学,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次重大

变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私学

依靠自由办学、自由讲学、自由竞

争来发展教育事业,不仅符合历史

潮流,也开辟了中国教育史的新纪

元。

思考题:2、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什

么?(孔子的基本教育主张 P46)

P34~46。

答:孔子主要从政治、经济、军事、

法律的关系以及教育与人的发展

的关系这两方面论述。以教育为根

本。其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

“为政以德”,认为教育工作本身

就是一种政治工作。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实质及

意义。)

孔子创办私学后,实行“有教无

类”,招收学生不分贵贱、贫富、

等级、国别和种族。打破了“王官

之学”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

开创了平民讲学之风。

教学方法:1.启发诱导:做到“举

一反三”。孔子的启发式仍是比较

原始、简单的“原型启发”用的主

要是类比与比喻。 2.因材施教:

孔子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缺点

了如指掌,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

3.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 4.谦虚诚实:要

求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树立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应用:如何评价孔子教育思想在中

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答:关于孔子教育思想在历史上的

总结:孔子是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

家和教育家。他将道德教育居于重

要地位。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

方针,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使文

化教育下移到平民,提倡“学而优

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

备了条件,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

整理,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

系的基础,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

对教育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他的

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等

都揭示了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总

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教

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

贵的教育遗产。

3.墨子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是什

么?P47。

答:墨子,名翟(dí),鲁人。春秋

战国之际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墨

家学派创始人。一生主要活动是

“上说下教”,门下弟子众多,俨

然一个宗教政治团体。

墨子的社会政治理想是“兴天下之

利,除天下之害”,其中一项重要

内容就是推行教育,主张建立一个

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

反对命定论比孔子更彻底。提出了

著名的“染丝说”,阐述了环境和

教育对人性形成的影响。

主张教育要培养“贤士”,由于“贤

士”的主要品德是“兼爱”,故亦

称“兼士”。内容:除了以“兼爱”

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墨子还注意对

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军事知识等

技能的训练。墨家的自然科学有很

高造诣;涉及数学、光学、声学、

力学,其中以光学最为出色的部

分。教育内容论中,还包括“辩乎

言谈”方面的训练,即思维方法的

教育,目的在于锻炼论辩能力。墨

子教育内容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

教育上。

应用:试比较孟荀教育作用论的异

同。

4.在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方面,孟

子和荀子各持什么观点(孟子、荀

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异同)?

答:共同点:两者都重视教育在社

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都认

为培养统治人才是教育的最高目

标。并都强调道德教育是教育内容

的重要方面。孟子主张的教育目的

是“明人伦”,与荀子要求教育培

养能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两

者是不冲突的;而荀子整理的“五

经”与孟子“孝悌”的教育内容更

是一脉相承。

不同点:孟子从“性善论”出发,

认为教育作用在于“求放心”,即

找回散失的本心,发扬天赋的“善

端”。荀子则从“性恶论”出发,

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

即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影响,

改造人类与生俱来的恶性。在教育

思想上:孟子主张“内发”,荀子

倾向“外铄”,孟子唯心主义倾向

较重,荀子强调学要落到实践上,

具唯物主义思想。

5.《大学》中的教育思想。P65。

答:是《礼记》中儒家学者论述“大

学之道”的一篇论文,提出的教育

目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亦称为“三

纲领”。《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

是“明明德”,使人们先天善性得

到恢复发扬,达到修己目的,是孟

子性善论观点。第二个目标是“亲

民”,即推行德治与仁政。《大学》

最高目标是“至善”。

为实现三个目标,提出了八个步

骤,或称“八条目”: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

《大学》的基本思想是教育要服从

于封建道德和政治,因此为历代封

建统治者所推崇,宋以后,被收入

《四书》,成为封建教育的基本教

科书。

6.《学记》中的教育思想。P67。

答:《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

篇教育论著。其论述的教育思想主

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育作用与目的:作用在于:

服务政治,提出“建国君民,教学

为先”以及“君子如欲化民成俗,

其必由学乎”的思想。目的在于:

1.培养具有“建国君民”能力的统

治者。 2.要“化民成俗”,把人

民教化成“安分守己”的顺民。

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以托古

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

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

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三、教育教学原则:《学记》在

综合诸子百家教育、教学成功与

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总结了

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

应用:试分析和评价《学记》中关

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

答:1、教学相长。教与学是教

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教与学是紧

密联系的,互相促进的。2、尊

师重道。《学记》明确指出了“师

严而道尊”的思想。3、藏息相

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

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

互促进。4、豫时孙摩。《学记》

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成功和

失败的经验教训,概括出“教之

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的

重要规律。5、启发诱导。《学记》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教学思

想,进一步概括了如何进行启发

式教学的宝贵经验,指出“君子

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

抑,开而弗达。6、长善救失。

孔子曾经提出过“改过迁善”

的思想,偏重于强调在道德教育

中要善于克服自己的缺点,学习

他人的长处。

《学记》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

展树立了典范,它的出现意味着中

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是

中国“教育学的雏形”。

试比较孔子与《学记》关于启发式

教学的思想。

答:孔子注重启发的时机,提出

举一反三的启发方式,激发学生主

动性和创造性。并从了解学生的认

知规律和心理状态,来达到因材施

教的效果。

《学记》对启发式原则作了较全面

的理论阐述,将启发式原则表述为

“喻”,所谓“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

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能

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第二编

第四章:

应用:我国封建社会文教政策的主

要特点,简要分析评价之。

(简述中国古代文教政策的主要

特点。)P72。

答: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

封建社会确立,至1840年鸦片战

争,中国封建社会持续了2000多

年。在此期间,法家、道家、儒家

思想都曾作为政策的指导思想起

过重要作用。但自西汉武帝采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教政策

后,儒家思想基本处于主体地位,

多数朝代奉行“尊孔崇儒”的文教

政策,以“明人伦”为最终目的,

维护封建帝王统治。

一、秦朝奉行法家教育思想及

维护集权统一的文教政策。

二、汉代确立实施“独尊儒术”的

文教政策。

三、魏晋兴起“玄学”,儒学地位

下降,文化教育多元化,无法形成

统一的文教政策。

四、隋唐确立“尊崇儒术”的文教

政策,兼佛重道。

五、宋朝推行儒、释、道三教融合

的政策,南宋朱熹总结后产生了理

学。元代采用武力镇压和民族歧视

政策的同时,采用“遵用汉法”政

策,以理学为官方统治思想,

六、明清推崇程朱理学,明朝首创

八股取士,实行文化专制。

思考题:1、试述汉代“独尊儒术”

的政策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P74-75。

答:汉武帝继位后,谋求政治、经

济和思想上的大一统。肯定了董仲

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其主张的出发点在于加强

专制集权,使皇权达到至高无上的

地位。把“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

的原始儒学改造成夹杂大量迷信

成分的神学化儒学。建元五年(前

136年),西汉政府决定专置五经

博士,从而结束了延设百家博士的

局面,确定儒学独尊政策,以儒术

为指导思想,培养人才,对民教化。

自此,儒家学派所宣扬的诗、书、

礼、易、春秋等典籍被尊崇为

“经”,不仅学校以经学为教材,

实行“尊孔读经”;从皇帝到地

方官员都会讲经。儒家学说思想之

所以能取得独尊的地位,除了当时

客观需要的原因外,也还有其自身

的原因。这就是儒家在政治上宣扬

贵秩序、扶阳抑阴、尊君抑民;在

经济上鼓吹先富后教、为民制产、

强本节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不仅对汉代的教育,而且对汉以后

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都有极大的

影响作用。

第一,实行“独尊儒术”的结果,

推动了汉代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汉代的学校教育,实质上就是经学

教育。统治阶级为了扩大儒术的影

响,大力兴办学经的学校,选拔经

学教师,出版经学书籍,增加学生

名额。随着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推动了我国封建教育制度的形成,

为封建制学校体系的确立奠定了

基础。

第二,实行“独尊儒术”的结果,

确立了汉代选拔官吏的标准。一般

情况下,汉王朝选拔官吏有两种途

径:一是从太学生中挑选;二是从

地方官吏中晋升。无论哪种途径,

均以通晓儒经为标准。

总之,汉代实行“独尊儒术”

的结果,无论对养士还是选士均有

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用四句

话加以概括:兴官学以养士,重选

举以取士,养士皆学儒经,取士皆

选儒生。可见,“独尊儒术”政策

对教育制度的影响。

思考题:论述汉代确立"独尊儒术"

文教政策的过程。

答:(1)汉初实施黄老之学的文教政

策。

(2)汉武帝即位后出于转变无

为政治为有为政治的需要,要求建

立一种新的政治指导思想。

(3)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的"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适应了政

治法纪大一统的要求。

(4)汉武帝于建元元年接纳董

仲舒建议,独尊儒术成为国家政治

指导思想和文化教育政策。

思考题:2、魏晋时期儒学的演变

以及教育理论多元化对教育制度

发展的影响。P75。

答:魏晋南北朝,诸方割据,南北

对峙(zhì),朝代交迭(dié)频繁,

无法形成统一的文教政策。魏晋时

期形成士族制度,采用“九品中正”

制严格控制仕途。在思想上儒学的

仁义礼法不再适用,只有代表没落

贵族的老庄哲学能满足。正始年间

(240~249)经何晏yàn和王弼bi

的研习,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得以

结合,形成儒道兼综的新学“玄

学”。这意味着教育思想的发展,

冲破了汉代经学的束缚,出现了一

个多元化的时代,为各地区民族和

学派间的文化教育发展创造了有

利条件,出现了国子学、四门学、

书学、律学、医学以及文学、史学、

玄学等多种形式的官学。儒家经学

虽然失去了独尊地位,作用有所下

降,但在政治上仍有它的重要作

用,学校的教学内容,也主要还是

经学,但内容由汉代的注重章句训

话变为注重义理,而称为“魏晋经

学”,实质上成为了儒、道、佛混

合的经学。

思考题:3、宋明时期儒学的演变

以及理学的作用和影响。 P77-78。

答:宋代在儒学发展历程中,产生

了理学。宋王朝统治者推行儒、释、

道三教融合,为儒学改造和发展提

出了新的方向。周敦颐首先提出吸

收佛、道入儒学的理论,把佛道二

教的禁欲主义和服从封建纲常的

教条结合起来,要求人们即做一个

忠臣孝子,又要具有安贫乐道、清

心寡欲的精神境界,成为理学的开

端。经过张载、程颢(hào)、程

颐的发展,奠定了理学的基础。南

宋朱熹总结完成了我国封建社会

后期特定的官方哲学-理学的体

系。

明清时期统治者都竭力推崇程朱

理学,把它作为思想、文化、教育

领域的统治思想。明成祖永乐十三

年(1415年)命翰林学士胡广等编

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和

《理性大全》颁行天下,作为钦定

的学校教科书。明王朝在推崇程朱

理学的同时,还首创八股取士,从

“五经”和“四书”中命题,以八

股制义为定式,“代圣人立言”,

并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

思考题:4、历代中央官学的基本

设置、发展变化及其主要特点。

P81。

答: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实行

“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建立太

学,这是封建中央官学之始。汉代

太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官学

制度的建立。汉代太学的建立兴

办,得力于董仲舒和公孙弘两位儒

家学者。

汉代官学,除太学外,还创立了宫

邸学,也称“四姓小侯学”,是为

贵族子弟开设的贵胄学校,创建于

东汉明帝永年平九年(66年)。内

容以《孝经》为主,兼及《尚书》

等儒学。汉灵帝和元年(178年)

创置鸿都门学,因校址在洛阳鸿都

门而取此名,这所学校实际是宦官

和官僚集团政治斗争的产物,是宦

官为对抗太学生的反抗而另立的

一所官学。内容是学习辞赋、小说、

尺牍、绘画、书法,意在对抗太学

的经学。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

上最早的专门的文艺大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多种形式

的官学:1.西晋初立国子学。门阀

士族为享有特权而建立。 2.专门

学校的产生。“独尊儒术”逐渐

被“儒释道”并行的局面所代替。

隋文帝创设了管理中央官学的专

门机构国子监,下设五学: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

学。P83。

简答题:唐代中央官学监属“六学”

及旁系“二馆”的名称。P83。

答:监属“六学”:国子学、太学、

四门学、书学、律学、算学(3分)。

旁系“二馆”:“崇文馆、弘文

馆”(2分)。

官学制度的特点:1.等级性逐渐放

宽,教育对象有所扩大。 2.官学

形式有所发展。 3.学校管理和教

学制度有所健全和改进。 4.学校

成为科举的附庸。

应用:汉代、唐代中央官学兴盛的

原因。

答:汉代中央官学:为了巩固中央

集权统治和培养适应政治需求的

人才,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实

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建立

太学,这是封建中央官学之始。汉

代太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官

学制度的建立。汉代太学的建立兴

办,得力于董仲舒和公孙弘两位儒

家学者。

唐代中央官学:唐初至中叶,是我

国封建社会“盛世”教育事业得到

空前发展,官学不仅吸取了汉代以

来所有官学形式,而且有所创造和

革新,学制系统相当完备,各科各

学校的教育制度和教学计划非常

具体细密。

思考题:5、历代地方官学的基本

设置、发展变化及其主要特点。

P85。

答:一、两汉时期的地方官学:中

国封建社会的地方官学,自汉代开

始设立。平帝原始三年始建立了地

方学校制度,规定郡国曰学,县、

道、邑、侯国曰校,乡曰庠,聚曰

序,学校置经师1人。序庠置孝经

师1人。所习内容为儒家经典。东

汉时期,官学私学交织发展,形成

了“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景象。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官学:

由于战乱,造成官学或兴或废。

三、隋唐时期的地方官学:隋代立

国较短,隋文帝和隋炀帝虽设庠序

郡县之学,却“空有建学之名,而

无弘道之实”。唐代教育事业得到

空前发展,地方官学除在府州和县

设有由长史管辖的儒学外,还设有

直辖太医署的府州医学,直辖于中

央礼部下的词部的府州“崇玄学”。

崇玄学生徒令习《道德经》及《庄

子》、《列子》等。

四、宋辽金元时期的地方官学:宋

代地方官学只设州(府、军、监)

学和县学两级。宋代地方官学在学

校管理方面的特点:1.自神宗熙宁

四年起陆续设置诸路学官。 2.行

“三舍法”。本系王安石熙宁变法

改革太学的措施。 3.划拨学田,

保障经费。 4.地方官员重视兴学。

元代地方官学制度比较完备,在

路、府、州、县四级均设相应学校。

学校内容除“五经”外,须先修《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从此“四书”与“五经”并列,同为各级官学的必习教材。五、明清时期的地方官学:明太祖立国之初,设立府、州、县学,又在防区卫所设有卫学,乡村设社学,还有各地方行政机构所在地设置都司儒学、宣慰司儒学等,最盛时全国合计有学校1700所。学习内容,所定学科为专习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

清代地方官学基本沿袭明制,依其地方区划设有府学、州学、县学、乡间设社学。

思考题:6、私学教育兴盛的原因、其基本设置、与官学的异同和蒙养教材的特点。P89。

答:私学是学者私人授徒讲学以传授文化,培养弟子的教育活动。它发端于春秋,兴盛于战国。私学一般包括经师讲学和童蒙教学两类。历代私学的实施与发展:一、两汉时期:官学受数量名额限制,而读书习经必须求师,使得私学盛行。汉代私学学生求学分著录弟子和

及门弟子两种。程度有小学与专经阶段的区分。青少年儿童启蒙阶段的教育主要由私学中的“书馆”等进行。“蒙学”占主要地位。《论语》《孝经》是小学阶段必读教材。

二、魏晋南北朝:家庭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三、隋唐时期:官学和私学都极盛。

四、宋元明清:私学依然大体分为“蒙学”和“经馆”两类。

“蒙学”或称“乡学”、“村学”、“私塾”,一般由私人设立,学生来校就读。以授书、背书和写字为最基本的内容。

经馆是经过蒙学识字教育后,逐渐进入以应科举为目的,程度较高的私学阶段。

私学教学组织一般不采用班级制,而是在总的“教学计划”下,个人进度不一,教师个别教授,有因材施教的效果。

蒙养教材 P94:是指童蒙阶段所使用的识字课本。使用最长最普遍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书。

思考题:7.书院的产生及其在历代的发展变化及其在教学和管理上

的主要特点。 P96。

答:书院的产生:书院的名称始见于唐代,有官方设立和私人设置两类。

书院的产生原因有:1.社会的动荡和需要。 2.书籍集聚和传播。 3.私人讲学的传统。 4.佛教禅林讲学制度的影响。

宋代:宋初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

元代:书院逐渐官学化,以便缓和民族矛盾,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加强封建统治。

明代:明初书院长期不发达,因为政府重视官学,提倡科举。为救治时弊,理学家王守仁主张“致良知”,湛若水主张“随时体认天理”,建立书院讲学。明代书院值得重视的问题:1.书院和科举关系更加密切,书院官学化程度比元代更甚。 2.明末官方“焚毁书院”。清代:书院的发展,是由其总的文教政策决定的。清初几十年,害怕书院讲学,宣扬对统治不利的爱国思想,因而对书院采取抑制政策。直到雍正十一年以后才相继建立

书院。此时书院实际上已是官学的一种形式。清代书院官立,书院与科举联系亦更加密切。

书院管理和教学上的特点:

1.书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2.书院允许不同学派的学者莅

(lì)院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争辩,特别是南宋以后书院盛行“讲学制度”,成为书院重要的教学形式。

3.书院讲学不受地域限制。

4.书院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专研

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

5.书院内的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间的感情相当深厚。

6.书院的组织结构比较精干,初创之际,一般只设山长(或称洞主、堂长、院长等)总理其事。经费多以自筹为主,有较大自主权。

7.书院一般订有“学规”。宋代最著名的学规是朱熹制订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应用:试分析评价书院制度的意义、作用和影响。

答:书院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官方设立的

书院,主要功能在收藏、校勘和整

理图书。私人设置的书院,是私人

治学读书或聚徒教学的场所,作为

教育机构的多是私人书院。书院在

一定时期为统治阶级培养了大批

人才,促进了学术文化交流。

思考题:8、汉代的察举制:P105。

答:封建社会选士制度的形成是从

汉代开始的。皇帝亲自出题策问,

这是汉代选举取士的开端。州举

“秀才”,郡举“孝廉”,历代因

之,从而建立起经常性的选士制

度,统称察举或选举。

汉代察举名目繁多,有秀才、孝廉、

贤良方正、明经、明法、阴阳灾异、

童子科及其他临时规定的特殊科

目。其中最主要且影响最大的是

“贤良方正”和“孝廉”两科。

“贤良方正”是汉代地位最高的选

士科目。是招有经学才能的特殊人

才,使其将经学造诣运用于为现实

政治服务中,董仲舒的《举贤良对

策》即是典型代表。

“孝廉”为汉代经常性的选士科

目。通常每年选举一次。所谓孝廉,

其“孝”乃对民而言,“廉”乃对

吏而言。举“孝廉”的目的,一方

面是为了选拔干练的官员,加强中

央集权的力量,另一方面是为了扶

持郡国教化,地方政治,在人民中

间实施道德教化。

察举选士对教育的影响:虽处于初

创阶段,但体现了赏贤使能的精

神,为“学而优则仕”提供了有效

制度保证。因太学学历的人可通过

考试察举步入仕途,所有促进了地

方官学和私学的发展。为社会下层

人士进入统治集团开辟了切实可

行的道理。选士制度为人才使用规

定了明确的方向。成才后的出路就

是做官,这与儒家提倡的“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发展

纲领相合拍,但追求功名利禄的学

习动机,固然可以激励士人刻苦学

习,却也由此出现道德水平下降、

学习不切时务、教学呆板僵化等问

题。

思考题:9、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

正制:P108。

九品中正的选举法是魏晋南北朝

选拔官僚的主要制度,始于魏,行

至南北朝,到隋朝被科举制所取

代。

三国魏时曹操的“唯才是举”政策,

因用人不问门第身份,遭门阀世族

抵抗。曹丕在士族支持下称帝后,

听从士族大地主的代表、吏部侍郎

陈群在黄初元年(220年)提出的

建议,行“九品官人法”,承认了

世族做官的特权,得到士族的拥

护。等第分为九品:上上、上中、

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

下中、下下。

“九品中正制”对教育的影响:魏

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实行以来,

产生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以及“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

寒人无寸进之路”的种种情况,知

识分子没了学习的积极性,士族的

高级阶层有了做大官的保证,不肯

也不需要认真学习经术。导致学校

废弛,只因考试内容仍为经学,才

使学校得以维护。

思考题:10、科举制度是如何产生

的?)P109~113。

答:科举制诞生于隋朝。公元581

年,隋炀帝统一中国,加强中央集

权,废除“九品中正制”。为了集

中选士大权,采用考试的办法,以

分科举人取代魏晋以来的九品官

人制度。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

定十科举人:孝悌有闻、德行敦厚、

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刚毅正直、

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

才堪将略、膂(lǚ)力骁(xiāo)

壮。后人以十科举人中的“学业优

敏”即明经科,“文才秀美”即进

士科,标志着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

的产生。开科考试特点是:录取标

准转凭试卷,专重资才,而不是地

方察举。名声德望不再是主要依

据。隋以前是察举,隋以后是考试,

这是我国古代选士制度的一大分

界线。科举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

上限制了门阀大族把持选士的局

面,为庶族地主参加政权开辟了道

路,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

科举制为以后的历代王朝所沿用,

维持了1300年之久。

明清时期:科举出身成为做官的唯

一正途。形成严密的科举考试系

统,共分三个步骤:1.乡试:中试

者称为“举人”。 2.会试:考中

者称为“贡生”。 3.殿试,亦称

“廷试”,由皇帝主考,取中的称

“进士”。殿试按三甲定名次,第

一甲只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

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

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开

始盛行“八股取士”。“八股文”

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

门文体。题目一律采用“四书”“五

经”中的原文,内容诠释必须以程

朱理学家注释为准,不得自由发

挥,结构体裁有一套固定格式,并

有文字限制。

清代沿明代三级考试外,增加“童

试”,及格者称“秀才”,获得参

加“乡试”资格。

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科举制实行

以后,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

要求,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

统治的效果。第一、官吏选用大权

由中央朝廷来行使,加强了全国政

权的统一和集中。第二、选官有了

统一的标准。凡想做官的都要适应

这些标准,加强了思想统一。第三、

向各地方庶族地主、平民打开门

路,网罗中下层知识分子,使他们

有机会参政,扩大统治阶级基础。

第四、可吸引全社会知识分子埋头

读书,养成及其驯服的性格,不易

发生不满封建统治的不良思想。

科举制对教育的影响十分深刻,曾

激起人们读书的积极性,促进了学

校的发展。但由于科举考试为有权

势者所垄断,舞弊成风,考试内容

方法失当,特别是“八股文取士”

之法,使真才实学者被拒之门外,

学校日益成为科举的附庸,因而受

到有识之士的尖锐批评,在“废科

举,兴学校”的改革要求下,于清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

应用:历代选士制度对教育的作用

和影响。

(简述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发展

历史。)

答: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起源

于先秦时期的选士、养士制,历经

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

时的九品中正制,定型为隋唐及后

期的科举制。科举制实行以后,满

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要求,收

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

果。它直接影响了当时的教育目标

和教育内容及考试方法。

第五章:

思考题:1、董仲舒关于三大文教

政策的主张及其关于教育作用和

道德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的地

位和影响。 P114。

答:《举贤良对策》中三大文教政

策思想:一、兴办学校以广教化、

育贤才。二、行选举以拔擢(zhuó)

贤才。三、独尊儒术以统一思想。

教育作用的主张:在人性论问题

上,调和孟荀的“性善论”和“性

恶论”,认为天有阴阳,人性中有

性有情,性属阳,是仁的善的,情

属阴,是贪的恶的,人性兼含善恶

的要素。人性中善的要素必须通过

人为的教育,才能使它进而为善,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这里。而

“为善”的工作应由帝王来进行,

这是上天给予帝王的责任。董仲舒

是从抬高君权的角度来论述教育

作用的。董仲舒明确提出了“性三

品”说。把人性划分为三品,即:

“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

(shāo)(一种盛饭用的竹筐,喻

才短量浅)之性”。

道德教育思想:“三纲五常”是董

仲舒提倡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董

仲舒把信和仁义礼智加在一起,成

为五种常道,称为“五常”。从“五

伦”中提出君臣、父子、夫妇三种

伦常,称为“三纲”: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的

道德教育,灌输着君权、父权、夫

权的封建思想。董仲舒的“三纲五

常”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桎梏人民

的精神枷锁。

应用:试分析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

的建议以及道德教育思想对后世

的影响。

答:《举贤良对策》中三大文教政

策思想:一、兴办学校以广教化、

育贤才。二、行选举以拔擢(zhuó)

贤才。三、独尊儒术以统一思想。

道德教育思想:“三纲五常”是董

仲舒提倡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董

仲舒把信和仁义礼智加在一起,成

为五种常道,称为“五常”。从“五

伦”中提出君臣、父子、夫妇三种

伦常,称为“三纲”: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的

道德教育,灌输着君权、父权、夫

权的封建思想。董仲舒的“三纲五

常”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桎梏人民

的精神枷锁。

思考题:2.王充关于教育作用和教

育目的的思想及其关于教学的主

张。 P122。

答:关于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王

充重视教育对于人性发展的作用。

人性贤愚善恶是由自然因素的影

响而形成的,不是天意的结果。认

为禀(bǐng)气厚薄决定人性的善

恶,如像曲药多少决定酒味好坏一

样。这是一种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解

释人性的观点。认为生来就善或恶

的人很少,绝大多数是中人,中人

之性则可通过教育使之定型。王充

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极大。肯定教

育对于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一方

面论证人性可以改变,说明了教育

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认为教育可以

使善变得更善,恶世可变为善,从

而说明教育的必要性。

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1.距师和问

难。主张破除对教师的迷信,敢于

问难求解。 2.专心一志。王充认

为学习的好坏就是专一与否的效

果。 3.循序渐进,“勤学不舍”。

学习必须循序渐进,勤学不舍,才

能有所成就。

思考题:3.颜之推的主要著作及其

关于家庭教育的主要思想以及他

论学习的主要观点。P127。(简述

颜之推关于家庭教育的主张。)

答: 1.实施早期教育。认为儿童

教育应从胎教开始。 2.把爱子和

教子结合起来,反对溺爱、偏爱。

3.父母应以身作则,注意环境习染

对子女的影响。

论学习:1.学习目的在于修身利

行。 2.早教与晚学。“幼而学者

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

行”。 3.虚心与勤勉。 4.眼学

和切磋。

思考题:4.韩愈关于教育作用和教

育宗旨的基本主张;《师说》的主

要论点。P131。

答:教育作用:韩愈认为性是可

移的。对上品的人说,“就学而愈

明”;中品的人“可导而上下”。

教育对上中两等人都是可以发生

作用的。而对下等人只起“畏威而

寡罪”的作用,只可用刑法来制驭

yu,使其有所畏惧而减少犯罪。性

虽可移,但上下的品级却是始终不

可移的。

“明先王之教”的教育宗旨:韩愈

在魏晋玄学之风盛行之后、佛学广

泛流传之际,重新打起维护儒家道

统的旗号。提出了“明先王之教”

的教育宗旨。其内容概括言之,即

是“仁义道德”四个字。包括儒家

的经典,儒家宣扬的封建道德,封

建社会的政治措施等。认为诵习古

圣之书,遵守先王之法,明乎人伦,

本乎人性,乃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师说》的主要论点:韩愈感于当

时的人“耻学于师”,“抗颜为师”

并作《师说》,这是从他的“卫道”

立场出发的。其基本精神与古文运

动中的“文以载道”思想是一致的,

是以儒道为基础的。

简述《师说》及其主要内容。

答:《师说》是韩愈感于当时的人

“耻学于师”,“抗颜为师”,从

他的“卫道”立场出发写的著作。

其基本精神与古文运动中的“文以

载道”思想是一致的,是以儒道为

基础的。

《师说》的主要内容有:1.阐明了

教师的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

2.明确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

解惑。 3.提出择师的标准-“道之

所存,师之所存”。 4.论述了师

生关系-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思考题:5、胡瑷的“苏湖教法”。

P137。

答: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

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

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

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

度。经义斋主修儒家六经,属“明

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

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

等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

人才。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

个或几个副科。胡瑗的苏湖教法是

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

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

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思考题:6、王安石教育改革的主

要内容以及其对宋代教育的影响。

P138。

答:王安石在嘉佑五年写了《上仁

宗皇帝言事书》,提出变法纲领。

在教育方面,认为国家衰弱,其因

虽“患在不知法度故也”,但欲求

革新,又苦于人才不足,而人才不

足,又由于陶冶人才不得其道,指

出“所谓陶冶而成之者”就是“教

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

并详细论述了教、养、取、任的办

法,成为熙宁变法改革教育的主导

思想。

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1.改革太

学,创立“三舍法”。熙宁四年十

月,创立太学“三舍法”,太学分

为外舍、内舍、上舍。学生按程度

分为三等。 2.整顿地方学校。 3.

颁定《三经新义》王安石亲自阐释

《周礼》,谓之《周官新义》。《诗》

《书》则由王雱与吕惠卿共同诠

释,合谓《三经新义》。 4.设置

专门学校。 5.改革科举制度。

对宋代教育的影响:王安石变法推

行教育改革,发展官学,使宋代教

育为之一振。虽然最终失败,但对

北宋教育制度的形成及宋代中后

期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

思考题:7.朱熹是怎样用理学思想

来阐释他关于教育目的、作用和主

张的?朱熹关于教育阶段划分,教

学原则和方法的主张以及朱子读

书法。P141。

答:关于教育目的、作用的主张:

朱熹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理”一

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为

基础的。朱熹承袭儒家学者的一贯

主张,认为教育的目的、作用就在

于“明人伦”。

朱熹认为,“理”或“天理”是宇

宙的本源。天理“挂搭”在人身上,

叫做“性”。他采取“二程”和张

载把“性”区分为“天命之性”和

“气质之性”,认为具有“天理”

的人性,叫做“天命之性”;“理”

与“气”相杂的人性叫做“气质之

性”。“理”是最完美的,“气”

有清浊昏明的差别,所以气质之性

有善有不善。

朱熹还认为,“性”和“心”有相

互关系,他在“天命之性”和“气

质之性”的基础上,又把“心”相

应地分为本体和作用两方面。本体

“心”叫做“道心”;“心”的作

用,叫做“人心”。

朱熹针对不同人禀受“天理”和蒙

受“人欲”的不同情况,提出了不

同的教育目的:朱熹认为,“圣人”

先天生来是由“清明之气”形成的,

因而没有丝毫昏浊的混杂。因此圣

人不需要教育。“贤人”则次于“圣

人”,必须通过教育,才能达到“亦

无异于圣人”的地步。“中人”由

于“气质”之偏,“物欲”之蔽,

因而介乎于“君子”与“小人”之

间,施以教育可成“君子”,不施

教育,可为“恶人”。朱熹强调教

育目的、作用,是要适应宋代以来

调整和强化封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坚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存天

理,灭人欲”不仅是朱熹教育目的、

作用的表述,而且是其道德教育的

根本任务。

关于教育阶段的划分和教育内容

的安排:朱熹把教育分为“小学”

和“大学”两个阶段,以培养“君

子”“圣贤”为目的。划分教育阶

段是根据年龄和智力的发展水平。

8至15岁为小学阶段,教学内容是

“学其事”。儿童通过“学其事”

而知其然并养成习惯,形成封建教

育所要培养的人格。其编著的《小

学》书中,分为内外篇,共385章,

以立教、明伦、修身、稽古为纲,

以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

心术、感化、衣服、饮食为目的。

15岁以后为大学阶段,在此期间则

要“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

人之道”,在小学“学其事”的基

础上,以“明其理”,按照格物、

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步骤,使其“明明

德”,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的目

的。朱熹提出以《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四书,为大学的

基本教材,只有学完“四书”才可

读“五经”。

教学原则和方法:1.居敬穷理。朱

熹从“性即理”出发,提出了“居

敬穷理”的为学之方,这是其教育

原则的总纲。所谓“居敬”就是正

心、诚意、存养收敛的工夫,“穷

理”就是通过格物致知工夫达到穷

尽事物之理的目的。 2.学思

力行。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

引用《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

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教学五

步为“为学之序”。 3.因材施

教。在《四书集注》中反复提到“因

材施教”原则,着重在说明“各应

其所长而教之”。 4.循序渐进。

朱子读书法:1.循序渐进。读书时

“当循序而有常”“量力所至而谨

守之”。 2.熟读精思。读书时

必须多读、记住、背熟。 3.虚

心涵泳。读书时必须有虚心态度,

万不可穿凿附会。 4.切己体察。

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 5.着

紧用力。读书要抓紧,废寝忘食。

6.居敬持志。应事时,敬于应事,

读书时,敬于读书。

朱子读书法,是朱熹关于读书方法

论述的概括和总结,集中体现了他

的读书论和读书经验。

思考题:8.王守仁是怎样用心学思

想来阐释他关于教育作用、目的的

主张的?王守仁关于教育的原则

和方法以及关于儿童教育的主张。

P150。

答:“心即理”、“致良知”学说:“心即理”、“致良知”是王守仁的哲学思想核心。其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观点为基础的。王守仁不承认客观存在之理,反对朱熹“即物穷理”的思想,认为“心”与“理”是合二为一的。

教育作用:从“心即理”出发,把内心修养作为教育的根本问题。王守仁关于教育作用的主张,即是明心、存心、求得其心,即是去人欲、去习染,即是存天理、去人欲。

教育的目的: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其理论基础是“致良知”说。认为人人都有“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的“良知”,也就是“天理”。因此“致良知”也就是“存天理,去人欲”以实现“明人伦”的教育目的。“人伦”即三纲五常等封建道德观念。

教学原则和方法:1.执行并进。

2.自求自得。

3.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

(简要述评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

的主张。)

关于儿童教育的主张:王守仁反对外来束缚个性,从注重内心修养出发而“导之以礼”,“导之以善”为主张,注意到了儿童年龄特点,从“儿童心理”角度提出教育儿童要从积极方面入手,要用培养、诱导、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的教育方法。

应用:比较朱熹、王守仁教育思想的异同。

答:共同点:朱熹和王守仁都认为要用“存天理,去人欲”来实现“明人伦”的教育目的。

不同点:朱熹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为基础的。认为,“理”或“天理”是宇宙的本源。天理“挂搭”在人身上,叫做“性”。具有“天理”的人性,叫做“天命之性”;“理”与“气”相杂的人性叫做“气质之性”。“理”是最完美的,“气”有清浊昏明的差别,所以气质之性有善有不善。朱熹还认为,“性”和“心”有相互关系,他在“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基础上,又把“心”相应地分为本体和作用两方面。本体“心”叫做“道心”;“心”的作用,叫做“人心”。

王守仁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的哲学思想核心。其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观点为基础的。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不承认客观存在之理,反对朱熹“即物穷理”的思想,认为“心”与“理”是合二为一的。

思考题:9.王夫之关于教育作用、道德观、教育过程以及教学思想、学习法和教学法的主张,怎样体现出实学的特点?P157。

答:人性论和教育作用:认为人性是一种人类所具有的潜在的发展

能力,即所谓“气禀”。“习”在人性形成、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不良教育养成不良习惯,要改变极不容易,所以必须从幼小就注意教育。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的观点。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同外界事物的接触,是通过后天的实际活动取得的。

理与欲统一的道德观:王夫之反对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他主张“天理”即在“人欲”之中,二者是统一的。这观点的意义在于,他把人们正当的物质利益要求,即“人欲”,看做是人类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绝不能灭人欲以求天理,禁欲、窒欲都是阻碍人性发展的,应该重视人性的发展,要节欲而非灭欲。王夫之的道德观,是适应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市民阶

级需要的,有着要求解脱束缚的意义。

知行观和教育过程:王夫之在知行关系上,既不同意朱熹“知先行后”之说,也不同意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之说。他主张行先知后,知行并进,互相为用。他认为在人们的认知中知和行各有其功效,又必须相互为用,因此,只有知行并进,才能“知同而起功”,这是认识事物的一条定理。王夫之在知行二者中更注重“行”,王夫之“行先知后”,“行可兼知,知不可兼行”的主张,是教育上的一条重要原则,正确反映了教育过程的一般规律。他强调指出,获取知识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而求知识要落到行上,要从行上检验知识的效果功用。他曾以下棋为例,说明下棋知识是只有

通过对弈才能获得,终日看棋谱是

不成的。

(试述王夫之的主要教育思想。)

学思结合的教学思想:王夫之认

为,学与思的关系是互相结合,互

相补充,互相依赖的关系。学要博

学而思要深入。学要尽量吸取过去

的成就而不是凭自己主观臆测,思

要注意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不可

为过去的框子所拘牵。学习的知识

面愈广阔,思考愈可深远贯通。深

入思考遇到困难,感到不够深刻,

就会愈益了解博学的必要。二者同

时并重,可促进学习进步。为学教

人都必须重视学与思的结合。王夫

之的观点,发展了先秦儒家学思结

合的论述,反映了其朴素辩证法的

思想。

学习法和教学法:1.立志。 2.

“有序”和“不息”相结合。 3.

因材施教。 4.自勉与自得。

思考题:10、颜元批判理学教育的

主要观点,他关于教育作用、教育

目的和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是怎样

体现实学特点的?P164(颜元批判

传统教育的主要观点及其关于教

育作用、教育目的和内容以及教育

方法的主张。)

答:对理学教育的批判:颜元的教

育思想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战斗性。

他从其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对传

统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批评。概括起

来说,认为有三大祸害:毁坏人才、

灭绝圣学、败坏社会风气。

关于教育的作用:颜元对于教育的

作用是非常重视的。他从社会政治

和人性两方面论述了教育的作用。

1.认为教育和经济的关系非常密

切。提出了养教并重,养先于教的

观点。 2.认为教育与政治有

重大关系。教育培养人才是治国的

基础。把“兴学校”作为他的三大

政纲之一。 3.认为教育作用在

于预防和去掉“引蔽习染”。

(颜元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强调

教育可以改造引蔽习染的观点,具

有积极意义。但其性善之说,反映

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不彻底。)

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颜元要求培

养实用的人才。明确指出:“学所

以明伦耳”。其内容则依借《大学》

中“明明德”,“亲民”,“止于

至善”的提法。因强调培养实用人

才,因而其内容亦强调“实学”。

三事、六府、三物就是颜元所讲的

“实学”,便是他主张的教育内容:

三事:正德、利用、厚生说。六

府:金木水火土谷。六德:

智、仁、圣、义、中、和。六行:

孝、友、睦、姻、任、恤。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六

德、六行、六艺是三物。)

颜元在谈教育内容时,多指“三物”

而言。而在“三物”中又以“六艺”

为最基本。

关于教学方法:颜元极为重视教学

方法。其特点是,以唯物主义认识

论为基础,强调“主动”、“习行”,

从而和“主静”与偏重文字的传统

教育方法根本对立。所谓主动的教

学方法,就是要通过实际活动,通

过具体的事去学去教。“习”是颜

元教学方法的中心原则,他认为只

有习行才能取得真正的知识。“格

物致知”是颜元习行原则的主要方

法。

(简述颜元对传统教育的批判的

主要内容。)

答:颜元对传统教育的批判,概括

起来他认为有三大祸害,即:毁坏

人才、灭绝圣学、败坏社会风气。

(1)“毁坏人才”是指教育培养出

来的人,大多不学无术,宋儒成天

讲学,教人读书、静坐,受了这种

教育的人,其实是:“读书愈多愈

愚,审事愈无识,办经济愈无力。”

(2)“灭绝圣学”是指训诂、禅宗

教育日盛,则孔门实事实理的学问

便日渐衰竭。由于教育只是流于文

字工夫,静坐语录上,学校也就没

有学术可言,尤其倡行八股取士,

为害更大。他说:“八股行而天下

无学术……故八股之害,甚于焚

坑”。他还指出:“后人为汉儒所诬,

从章句上用功,为释氏所惑,从念

头上课性。其结果‘道亡学丧’,

通二千年成一欺局矣!哀哉!”

(3)“败坏社会风气”,是说传统

教育,主静、读书,造成社会道德、

经济和人才的衰败。“乾坤全坏于

无用老学究”。颜元对传统教育的

批判相当深刻,同时反映了颜元关

于教育和政治关系的观点。

应用:从王夫之、颜元教育思想中

归纳实学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答:王夫之“行先知后”,“行可

兼知,知不可兼行”的主张,是教

育上的一条重要原则,正确反映了

教育过程的一般规律。他强调指

出,获取知识必须以实践为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而求

知识要落到行上,要从行上检验知

识的效果功用。

颜元极从教学方法上提出,应以唯

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强调“主

动”、“习行”,从而和“主静”

与偏重文字的传统教育方法根本

对立。所谓主动的教学方法,就是

要通过实际活动,通过具体的事去

学去教。“习”是颜元教学方法的

中心原则,他认为只有习行才能取

得真正的知识。“格物致知”是颜

元习行原则的主要方法。

第三编

第六章:

简要解释“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P175。

答:“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简称。魏源在《海国

图志》,明确提出了“师夷之长技

以制夷”的主张,中体西用已见端

倪。林则徐的学生冯桂芬1861年在

《校颁庐抗议》的《采西学议》一

文提出“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

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观点,

初步勾勒了中体西用的理论框架。

思考题:1、试评洋务教育的主要

内容和历史意义。P180~184。

答“举办新式教育是洋务运动的重

要组成部分,包括两方面:

一、创办新式学堂。新式学堂可分

为三类:1.方言学堂。 2.军事学

堂。3.技术学堂。

二、开办留学教育。派遣不少学生

到美欧日等国学习,首开我国近代

公费留学教育的先河。

洋务派的这些举措,为近代中国培

养了大批科技、军事、管理、政治

人才,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

改革和发展。

思考题:2、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新

式学堂的主要类别及其办学特点。

P180。

答:新式学堂可分为三类:

1.方言学堂。也就是外国语学堂。

这种学校以学习外国语为主,主要

培养翻译人员。如1862年创办的京

师同文馆,(1866年后增设算学馆,

成为综合性学堂)上海广方言馆

等。

2.军事学堂。主要培养能使用洋枪

洋炮的士兵和军官。如福州船政学

堂、北洋水师学堂等。

3.技术学堂。主要培养会使用和维

修洋机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通讯、

医务人员。如上海机械学堂,天津

电报学堂等。

办学特点:与传统官学相比,这些

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如

翻译人才、军事人才、技术人才等;

教学内容有西学,如西文、西艺等;

采用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分

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等。

简述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措施。

P186。

答:1.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

2.设立京师大学堂。

3.筹办高

等、中等、初等各级学堂和各种专

门学堂。 4.派人出国游学。 5.

建立译书局和编辑学堂,编译外国

教科书及其他书籍。

应用:怎样分析评价“中体西用”

教育思想?

答:这个思想集中反映在张之洞

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这个

思想是洋务教育的中心,以后成为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制

度的纲领。

其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

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

问的基础,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

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学习西

学是为“强中国”、“存中学”服

务的,实质是抵御外侮wu入侵,维

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简述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设想的

教育制度。P203

答:人本院:已怀孕的妇女进入本

院,接受胎教。

育婴院:婴儿6个月断乳后进入育

婴院,接受学前教育至5~6岁。

小学院:学习期限为6~10岁,以德

育为先,养体为主,开智次之。

中学院:学习期限为11~15岁,除

养体开智外又以育德为重。

大学院:学习期限为16~20岁,以

开智为主,接受专门教育。

简述梁启超关于新学制的设想

P203:

答:主张借鉴外国学制,按学生年

龄分四个阶段。

5岁以下为幼儿期,接受家庭或幼

稚园教育。6岁~13岁为儿童期,接

受小学教育。14岁~21岁,为少年

期,接受中学教育或相对的师范及

各种实业教育。21岁~25岁为成人

期,受大学教育,分文、法、医、

理、工、农、商、师范等大学。给

予儿童和女子教育以突出地位。并

主张实行强迫义务教育。

简述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

意义

答:思想:

(1)论教育的“开民智”:在开

民智的问题上,他主张既要“开民

智”,又要“开绅智”、“开官

智”。对开民智,他说不能只满足

于“学堂之设”,还必须造就一批

“成就远大,各有专民、各有根

底”的精干分子,这是开民智的首

要任务。

(2)论教育宗旨:他批评中国传

统教育所培养的人,仅是“独善其

身”重私德的个人,而缺乏“人人

相善而群”的公德观念。他认为,

在“今日列国并立,弱肉强食,优

胜劣败之时代”,如不确立正确的

教育宗旨,不改变育材的目标,那

么,中国在世界上是“绝无立足之

地”的。梁启超认为,正确的教育

宗旨,当立为培养“新民”。这种

“新民”的主要标准是具有爱国

心、公共心、独立性、自治力等,

他认为培养出这样的“新民”,再

由他们去改良社会,国家就能走向

独立富强之路。! ]8 ?$ a( H3 o-

[7 P; _

(3)论变科举,兴学校:梁启超

针对中国的落后状况,积极主张变

科举,兴学校。他在《论科举》中,

还提出了改革科举的具体方案,他

说有上、中、下三策。" S. ~: f!

G0 @' L* ~9对此三策,他申明“由

上策者强,由中策者安,由下策者

存”。如果固守弊制,则将坐以待

亡,是与时相背的愚蠢表现。

为实现废除科举,“合科举于学

校”的“上策”,梁启超积极提倡

兴办学校。

(4)论师范教育和女子教育:梁

启超是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开创

者。1896年,他撰写《论师范》

一文,专门论述师范教育问题。他

认为师范教育问题是一个迫切需

要解决的问题。梁启超也很重视女

子教育,他从“男女平权”的观点

出发,积极提倡兴办女学。1896

年,他发表了《论女学》一文,论

述了发展女子教育的重大意义,提

出了关于女子教育的系统看法。6

X! y!

意义:梁启超的这些主张,对当时

封建意识非常浓重的中国来说,确

实起了巨大的改变风气思想先导

的作用,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

难能可贵的。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

发展,梁启超功不可没。

如何评价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教育

思想。

(“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

庸”的思想,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在

教育改革方面的基本思想,也称

“政本艺末”思想。梁启超对这个

问题作了专门论述。

梁启超认为政学就是研究古今中

外治理天下之法。“以政学为主

义”就是以它为体,把它放在教育

内容的首位,也就是说教育目的首

先是在培养政才,管理国家的人

才。" ]2 C2

“以艺学为附庸”就是要求把

艺学放在次于政学的地位。所谓艺

学就是指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也

就是当时所说的“格致之学”。为

什么要把艺学放在次于政学的地

位呢?梁启超认为如果国家有了政

才,而无艺才,执政者可以振兴艺

事,甚至也可以借才而用,因为政

才可以指挥艺才。相反,国家只有

艺才,没有政才,则国家没有管理

之才,艺才再多也不知怎样用。在

梁启超看来,中国当时急需的人才

是政才而不是艺才,艺才再多也不

能解决挽救国家危亡的问题。

“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

庸”,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它是资

产阶级维新派从推动变法运动的

需要出发,对教育改革提出的要

求。它要求教育要把培养政才放在

首位,其目的就是要用这种政才取

代封建官吏,从而改变官吏的政治

素质,达到变法图强的目的。)

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是什么?

答: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 P208:

1912年2月和4月,蔡元培先后发表

《对于新教育之意见》和《对于教

育方针之意见》两文,批判了清末

的五项教育宗旨,首次提出了军国

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

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

育”并举的教育宗旨。

这一宗旨是对清末教育宗旨的革

命性变革,其中最突出的是废除了

“忠君”、“尊孔”这一封建教育

的核心,赋予德育以“自由、平等、

亲爱”的资产阶级观念,且首次把

美育列入其中。

评析民初教育改革*

答:辛亥革命成功后,成立【中央

教育部】,蔡元培任教育总长,立

即着手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公布【新教育宗旨】内容是:“注

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

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

德。”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为

培养共和国的国民,除颁布教育宗

旨、制订学校系统以外,还对清末

的课程内容进行一番改造。1912

年9-10月,先后公布了小学、中

学、师范、专门及大学校令。南京

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同清末相

比,无论是在废除男女教育不平

等,废止中小学读经讲经,取消大

学经学科,还是在缩短学制年限、

加强自然科学和实业教育等方面,

都取碍了历支性的进步。这对根深

蒂固的封建教育制度,无疑是个很

大的冲击。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更

有很大的促进。. c" n8 @0 d: `+

P, l* c8 ^6 j

北洋政府的教育宗旨 P209:

答:1915年1月袁世凯以大总统名

义《颁定教育要旨》,抽掉了民初

教育宗旨中自由、民主、平等等内

容,完全是清末“忠君、尊孔、尚

公、尚武、尚实”教育宗旨的翻版,

产生了极坏影响,是历史的倒退。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 P209:

答:经历了以“党化教育”到“三

民主义教育”的转变。党化教育就

是把全体国民的教育演变为一党

的教育,强化国名党对学校的专制

统治。后因“党化”二字含义空乏,

国民党用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代之,

尽管国民政府的三民主义教育宗

旨和实施方针及其原则与孙中山

的“三民主义”形式上是一致的,

但其实质是“党化教育”的代名词,

是蒋介石“以党治国”思想在教育

上的表现。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P219。

答:陈鹤琴,浙江上虞人,现代著

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是中国

现代学前教育的奠基者。他认为,

幼稚教育是儿童的基本教育,是健

全人格形成、人才培养和一切教育

的基础,其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

他指出,幼稚教育要适合中国国

情。针对当时幼稚教育存在的种种

弊端,他提出“活教育”思想。他

认为,传统的幼稚教育是死的被动

的教育,活教育就要把幼稚教育变

成前进的、自动的、有生气的教育。

为了实现活教育培养具有健全的

身体、建设和创造的能力、合作的

态度和服务的精神的“现代中国

人”的目的,以大单元和活动中心

为原则编制和实施包括健康、社

会、自然、艺术、文学等方面活动

的“五指活动”课程,教育方法突

出“做”,采用“做中教,做中学,

做中求进步”的综合教学法。陈鹤

琴的“活教育”思想及其实验明显

受到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反

对死读呆记的中国传统幼稚教育,

力图探索和创造适合中国国情的

幼稚教育,为中国现代幼儿教育事

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思考题:1.简述设计教学法在我国

的实验和推行。P230。

答:设计教学法为美国哥伦比亚大

学师范教育哲学系主任克伯屈等

人所创,1917年输入中国。1921

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曾议决过“推

行小学设计教学法案”。1927年中

华教育改进社邀请设计教学法的

中心人物克伯屈访华,在上海、北

京等地讲演并大力介绍设计教学

法,风行一时。当时设计教学法实

验主要采用不分科的“作业中心的

大单元教学”和分科的“设计式的

各科教学法”两种形式。

简述梁漱溟的“乡村建设”。P233

答:梁漱溟非常重视乡村教育,梁

漱溟认为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

职业分途”的社会。他断言中国自

古就没有什么阶级和阶级对立。伦

理关系是人的“天然基本关系”,

乡村是伦理社会的基础,从而提出

了改造社会要从乡村着手的“乡

治”主张。这是梁漱溟“乡村建设”

的出发点。其乡村教育的内容有两

类:一类是各乡农学校共同课程,

如识字、音乐和精神讲话等。二类

是因地因校制宜设置的课程,如自

卫组织、自卫训练以及有关生产技

术等。

简述邰(tái)爽秋的“民生本位

教育实验” P233

答:邰爽秋是“民生本位教育”的

倡行者。针对中国当时贫穷愚昧状

况,他主张“救国先救穷,教民先

教富”,把发展人民生计、改进人

民生活作为民生教育的出发点、中

心和归宿。民生本位教育适应了当时中国农业经济、文化教育状况及其发展需求,效果显著。

应用:试分析、评价民国时期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的得失。

答: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

(一)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废除读经科,提倡民主科学的新教育。加强了科学教育,重视实验作业,增加了实用和职业的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国初年制定的教育方针。

(二)确立男女平等教育权。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两千多年来男女不

平等的状况,有重大意义。

(三)学校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这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件重大的改革。

(四)大学的改制。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革,使北大思想活跃,气象一新,反响极高,各大学也逐渐效仿其制度办理。

(五)各种教育思潮的涌现和各种教育团体的建立。对1922年学制改革,对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影响很大。

二、本世纪二三十年的教学改革实验

(一)试行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因经费支绌chù,致工作未能如期完成,在30年代就已消沉。(二)推行设计教学法和实验道尔顿制。对某些学校的教学有过一定影响。

(三)改教授法为教学法。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认为“教学法”比“教授法”更能反映教学过程的实质。不过这些实验比较零碎,成果不大。

三、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

(一)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农村改进实验区:最早提出划区实验农村教育的是中华职业教育社。但想通过农村改进的办法来解决中国农村

问题,是改良主义的幻想。

(二)陶行知创办的乡村师范和山海工学团。陶行知提倡和实验的乡村教育,虽然提出了六大训练(普通的军事训练、生产训练、科学训练、识字训练、民权训练、生活训练),但实际上重点在于普及识字教育。

(三)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的定县试验区。“平教会”在湖南、四川、广西等地开展过平教实验,取得不少成效。

(四)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由“乡村运动者”,通过政教合一的途径,用乡农学校去实行对农民的精神陶冶、自卫训练和生产知识等的教育。

(五)邰(tái)爽秋的“民生本位教育实验”民生本位教育适应了当时中国农业经济、文化教育状况及其发展需求,效果显著。

简述延安时期的文教方针和政策。P235。

答:延安时期的文教方针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文教政策:

(1)坚持统一战线,动员一切力量,组成浩浩荡荡的文教大军。

(2)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

(3)注重生产劳动教育,使教育同根据地的生产建设联系起来。

(4)国民教育实行民办公助,发动群众自己办教育。

试述革命根据地教育的主要经验。P240。

答:(一)教育为中心工作服务。因时刻面临战争威胁,一切工作必须从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出发,为革命战争服务。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根据地学校都重视生产劳动教学,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形成半工半读制度。

(三)依靠群众,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办学。

发动群众利用祠堂、庙宇为校舍,香案石头当课桌椅,以沙树枝代纸笔,开展勤俭办学。

简述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P245 答:普及大众教育是陶行知毕生的奋斗目标。认为普及教育:第一、要打破学生关,消除儿童与成人、男子与妇女的界限,让所有男女老幼都成为普及教育的对象。第二、要打破先生关,普及教育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小先生制”,发动全国的小学生和识字成人来开展

普及大众教育。第三、要打破课堂关,必须适应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工学结合,合理安排时间,不妨碍群众生产。第四、要攻破课本、纸笔关。第五、要攻破学校关。第六、要打破人口关。控制人口增长。第七、要有立法保证,使妨碍别人

求学的人都受到法律制裁。

简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P246。

答: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

理论体系,深受杜威的影响,源于

对中国教育的反思,形成和完善于

长期的办学实践。按陶行知的解

释:“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

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教育的

实质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

包括三个有机联系的部分:

(1)“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

本体论。

(2)“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

领域论。

(3)“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

方法论。

简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

P247。

答:陶行知指出:“行动是老子,

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换言

之,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

是中国教育的完成。就创造教育而

言:“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

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的目

的。”陶行知重视创造教育,撰写

了《创造宣言》、《创造的儿童教育》

和《创造的社会教育论纲》,在《育

才三方针》中规定“向着创造生活

前进”是其核心,在致育才学校全

体师生的《最后一封信》中又以“为

科学创造而学习”和大家共勉,他

创办重庆社会大学,强调创造新世

界是社会大学“主要的功课”,“社

会大学之道”首先要明白人民的四

个大德:觉悟、联合、解放和创造。

陶行知强调培养人的创造能力:1.

“治学”能力 2.思维或认知能力

3.“治事”能力

陶行知主张创造教育应从儿童抓

起。撰写了《创造的儿童教育》和

《民主教育》。

提出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需要六

解放:即解放儿童的1.眼睛、2.头

脑、3.双手、4.嘴、5.空间、6.时间

下卷外国教育简史

第一编古代外国教育

1.应用:比较斯巴达教育和雅

典教育的异同。P285-288。

答:为维护其统治,斯巴达实行举

国皆兵的体制,整个国家就是一座

军营。

在斯巴达,教育是国家事业,完

全由国家控制。尚武精神,是实用

性的国家导向的军事教育,教育成

为斯巴达治国和维持统治的主要

工具。

其教育目的:训练良好的公民,培

养合格的军人。

其教育制度:斯巴达实行严格的体

格检查制度,由长老代表国家检查

新生儿的体质情况。只有健康的新

生儿才被允许抚养。儿童7岁前,

在家中接受母亲的教育;7-18岁,

进入国家的教育机构,开始军营生

活;18岁起,进入高一级的教育

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20岁,

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30

岁,正式获得公民资格。

斯巴达人还非常重视女子教育。女

子通常和男子接受同样的军事、体

育训练。

其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严格的

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灌输,使儿童

养成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以及

勇敢、坚韧、顺从、爱国等品质。

其教育的内容:“五项竞技”(赛跑、

跳跃、摔跤、掷铁饼、投标枪)、

神话、传说。此外儿童也参加祭神、

竞技和各种仪式。

雅典和斯巴达一样也高度重视教

育。但与斯巴达不同的是,雅典人

认为,要培养公民在履行公共义务

时所应具有的理智、聪慧和公正的

品质,是要由国家来规定的。

教育制度和内容:儿童出生后由父

亲进行体检。7岁前在家由父母教

育。7岁后女孩留在家中,由母亲

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

男孩7岁后进入弦琴学校学习音

乐、唱歌、朗诵等,在文法学校学

习读、写、算等知识。弦琴学校和

文法学校都是私立、收费的。十二

三岁左右,除继续在弦琴和文法学

校学习,还要进入体操学校(又称

角力学校),接受各种体育训练:

游泳、舞蹈、赛跑、跳跃、摔跤、

掷铁饼、投标枪。目的是使公民子

弟具有健全的体魄和顽强、坚韧的

品质。到15~16岁,大多数公民

子弟不再继续上学,开始从事各种

职业,少数显贵子弟进入国立体育

馆,接受体育、智育和审美教育。

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

团,接受军事教育。20岁,被授

予公民称号。

在古风时代,雅典已初步形成了明

显不同于斯巴达教育的特征。与斯

巴达相比,雅典教育的制度化程度

更高一些。不仅如此,与斯巴达单

一的军事体育道德教育相比,雅典

教育更注重多方面的教育和陶冶。

斯巴达与雅典教育的异同

答:相同点:斯巴达和雅典教育都

高度重视教育,婴儿出生后都要进

行体格检查。

不同点:1从教育目的来讲,斯巴

达教育是为培养保家卫国的勇士,

而雅典教育培养从事不同职业的

具有智慧公正品质的公民

2从教育内容上来讲,斯巴达以单

一的军事训练和道德灌输为主,而

雅典教育内容呈现出多元化,不仅

有军事体育教育,也重视文化艺术

知识的教育。

3从教育方法上来讲,斯巴达以说

教训斥鼓舞鞭打的简单粗暴的方

式为主,雅典则以相对柔和多元的

启发诱导方式进行教育

4从教育管理上来讲,斯巴达的教

育完全由国家掌控,公民7岁后进

入国家的教育机构,雅典盛行私人

办学,国家只负责16-20岁青年的

教育

5斯巴达与雅典不同,非常重视女

子教育

(简述柏拉图的国家化教育思想

*)结合柏拉图的国家化的教育思

想,谈谈教育在国家建设中的作

用。

答:国家化的教育思想是柏拉图教

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他认为正

确的教育是建立理想国家的保证。

所以,国家要对每个有公民身份的

人进行良好的教育。

柏拉图主张教育由国家管理,

由国家建立统一的学制,即包括学

前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

的一个完整的体系。他认为国家对

教学内容应进行严格控制,从根本

上保障教育的一直性和不变性,使

教育成为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的有

力手段。他还主张要对教育内容进

行严格筛选。。他甚至提出了取消

家庭,实行儿童公育的主张。柏

拉图非常重视教育与政治生活的

关系,他把教育看作是建立和巩固

一个"理想"社会秩序的工具。因

此,他主张由国家统一管理教育,

以建立他的理想王国。

通过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可见只有

培养出掌握哲学的人成为统治者,

通过多方面的广泛教育,才能将国

家引导向善,让统治者能组织全员

并有效控制管理。

应用:分析“自由教育”的实质以

及对西方教育产生的影响。

答: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理

论对后世影响极大。自由教育的实

施是需要两个基本条件:1、闲暇

2、自由科学。所谓自由科学,包

括读、写、算、体操、哲学等。

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的核心是:自

由教育是唯一适合自由人的教育,

它的根本目的不是进行职业准备,

而是促进人的各种高级能力和理

性的发展;自由教育以自由学科为

基本内容,并且应避免机械的、专

业化的训练。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对西欧文

艺复兴以后1000多年间的教育发

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并一直

持续到本世纪。20世纪30年代后出

现的永恒主义、新托马斯主义等流

派思想都受其重要影响。

应用:比较古罗马学校教育与古希

腊学校教育的异同。

答:古罗马7~12岁的男女儿童进入

初级学校学习。主要教学内容是拉

丁语。实行严厉的体罚。是私立的,

实行收费。古希腊男孩7岁进入弦

琴学校学习音乐、唱歌、朗诵等,

在文法学校学习读、写、算等知识。

女童留在家中学习纺织缝纫。学校

是私立收费的,但不实行体罚。

古罗马12~16岁的男童进入文法学

校,主要学习希腊语、希腊文法和

希腊文学。教学为希腊语,直到共

和后期末,由于拉丁文学的发展,

才增加拉丁语、拉丁文法和拉丁文

学的教学。和初级学校一样是私立

的。古希腊十二三岁的男童,除继

续在弦琴和文法学校学习,还要进

入体操学校(又称角力学校),接

受各种体育训练。

古罗马16~20岁的贵族男性子弟进

入修辞学校学习,主要进行演说、

雄辩训练,以培养未来的政治家。

教学内容:修辞学、希腊语、希腊

文学、哲学、历史、法律、数学和

音乐。古希腊大多数公民子弟到

15~16岁不再继续上学,开始从事

各种职业,少数显贵子弟进入国立

体育馆,接受体育、智育和审美教

育。

古罗马发展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学

校:

1、拉丁文法学校。斯迪罗·普雷

科尼努斯仿照希腊文法学校样式,

建立了第一所拉丁文法学校,以拉

丁语和拉丁文学为主要教学内容。

这类学校在帝国时期取代了希腊

文法学校。

2、拉丁修辞学校。修辞学教师盖

卢斯效仿希腊修辞学校创建了第

一所拉丁修辞学校,用拉丁语进行

教学。

3、医学校。希腊医学在罗马获得

了稳固地位,产生了进行医学专业

教育的专门机构(医学校)。罗马

的医学教育从此走向正规化。

思考题:3、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在

教学方面提出了哪些主张?

P308~309(简述古罗马教育家昆体

良关于教学问题的主张。)

答:(1)在教学组织形式。提出分班

教学的设想。

(2)教学原则与方法。反对体罚。

(3)教学应当适度。

(4)教学应当明白易懂。

(5)教师应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

应用:比较古罗马教育思想与古希

腊教育思想的异同。

答:相同点:古罗马时期和古希腊

时期都都重视公民道德素养的培

养,认为美德智慧都是可以通过后

天教育获取发展的,尊重受教育者

个性差异和年龄差异,并将教育和

政治相联系。古罗马时期,西塞罗

和昆体良都把培养善于雄辨术的

人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西塞罗进

一步提出了以“人道”为教育理想

的主张,昆体良强调教育在人的发

展中的重要作用,指出教育的作用

应当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基础,。古

希腊时期柏拉图把教育的最高目

的归结为哲学家(或称“哲学王”)

的培养,苏格拉底提出了“智德统

一”的观点。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明

确提出儿童年龄分期,并强调应遵

循儿童自然发展顺序。

不同点:古罗马教育经历了王政时

期、共和时期、帝国时期,教育思

想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的

培养政治家到培养有受过良好教

育,有道德的善良的人。而古希腊

教育思想一直局限于城邦文明中。

简述教会学校的产生和发展概况。

答: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

括三种类型:修道院学校、大教堂

学校和堂区学校。

修道院学校因其藏书丰富,管理严

格等特点而成为最为重要的教会

学校。

一、修道院学校P311:主要指设在

修道院内的教育机构。是基督教修

行制度的产物。公元3世纪时,在

埃及等中东地区出现了最早的修

道士和修道院。

由于人数增多,修道院学校分为两

部分:1、内学。负责对神职人员

教育。 2、外学。负责对外来者,

不准备担任神职的人教育。后来

“七艺”成为修道院学校的重要教

学内容。

二、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

大教堂学校又称主教学校或座堂

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

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

校设备和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完

备。不收费。

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

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

育的一种形式。规模小,设备简陋,

只教授一般的读写算和基督教初

步知识、教唱宗教赞美歌等。

由主教创办的最早的大教堂学校

为英格兰的坎特伯雷学校。以学校

拉丁文法为主。

大教堂办的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

后来都转变为具有初等教育性质

和神学性质的教育机构。

思考题1、中世纪教会教育的地位

及对西方教育的影响。

答: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

括三种类型:修道院学校、大教堂

学校和堂区学校。

修道院学校因其藏书丰富,管理严

格等特点而成为最为重要的教会

学校。

修道院学校因其拥有较为丰富的

教育资源和相对完整的教学制度

以及一批著名的神学家,而成为中

世纪前期西欧最好的教育机构,对

中世纪文化、教育乃至政治生活都

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从蒙

特·卡西诺修道院建立到1334年

间,西欧各地的修道院共培养出24

任教皇、200位红衣主教、7000名

大主教、15000名主教。有20位皇

帝和国王及10位皇后曾先后在修

道院学校接受教育。

大教堂办的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

后来都转变为具有初等教育性质

和神学性质的教育机构。

应用:分析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的

地位及对教育的影响。P304。

答: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中叶产生

于小亚细亚、叙利亚和埃及等地

区。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教育迅

速兴起,从公元2世纪开始,为了

传播教义、吸收教徒,基督教会先

后开办了初等教义学校和高等教

义学校等教育机构。其中,初等教

义学校是教会最早设立的初等教

育性质的学校,其目的是对原来信

仰“异教”的皈guī依者,进行必

要的入学教育,同时也负责对教徒

进行宗教教育。高等教义学校则以

培养神职人员为宗旨。斯多葛学派

的哲学家潘提翁,开办了第一所高

等教义学校。基督教学校的兴起和

发展,使教会学校代替了不断衰落

的世俗教育机构。

应用:分析中世纪世俗教育与基督

教教育的关系。

答:世俗教育主要包括两种形式:

宫廷学校和骑士教育。这两种世俗

教育形式都深受基督教的影响。

宫廷学校:查理曼邀请的英格兰教

士、著名学者阿尔琴曾就学于约克

主教学校,并担任校长。在教学内

容方面,都依照约克主教学校的做

法。查理曼认为只有受过良好文学

教育的人,才能更深入领会神的意

旨。修道院和教区教堂必须附设学

校,向儿童传授拉丁文、阅读、基

督教历法、赞美诗。为加强对臣民

的教化,要求无论男女老幼都要会

背诵《使徒信经》、《主祷文》。

骑士教育:目的是为封建制度培养

保护者,深受宗教和教会的影响。

骑士十戒:祈祷、摆脱罪恶、保卫

教会、保护孤寡儿童、行游四方、

参战、为心上人而战、捍卫正义、

热爱上帝、服从主人。

思考题2、中世纪大学的主要特色

及对西方教育的影响。

(应用:分析中世纪大学的主要特

色。)

答:特色:根据管理体制的不同,

中世纪大学通常被分为两大类,一

类是以波伦亚为代表的“南方型”

大学,学校的一切权力都掌握在学

生手中,又称为“学生大学”。另

一类是巴黎大学为典型的“北方

型”大学,因又教师掌管学校事务,

被称为“先生大学”。

按学科划分一般有四个学院:文学

院、法学院、医学院、神学院。

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和辩论。教学

语言为拉丁语。

大学学习分两个阶段:1、更随某

一教授学习4~6年,掌握初步知

识,得到其他教授许可获得“学士”

学位。取得初步教学资格,可成为

教授助理。2、经过6~10年学习,

可通过考试获得“硕士”或“博士”

学位,两者只是仪式的区别,无程

度区别。合格即可取得教学资格。

影响: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是中世纪

教育发展史最重要的结果,从13

世纪起,德国、西班牙、葡萄牙、

奥地利等国相继兴办大学,一时间

大学遍布欧洲各地。到16世纪,

全欧洲共有80余所大学。

8、中世纪西欧早期教育的类型及

特征

答:类型:

(1)中世纪西欧早期的文化和教

育几乎全部为教会所垄断,教育、

科学和文化处于衰退状态。

(2)教会教育是中世纪教育的主

干,封建主的世俗教育是中世纪教

育的的另一方面。

(3)基督教教会控制下的教育设

施有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

学校等三种。* u6 e% w( o' (4)

世俗教育主要有宫廷学校教育和

骑士教育。

特征:教会教育的主要特征是以宗

教神学为核心,对学生进行宗教教

育,教育内容侧重七艺,即文法、

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

和音乐。但宗教神学是全部学科的

王冠,七艺是为解释宗教神学服务

的,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僧侣,

教育权被教会所把持。

简答题:简述意大利“快乐之家”

的特点。

答:是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

里诺创办的孟都亚宫廷学校(1

分),学校环境优美,校舍宽敞明

亮,设备简朴自然(1分),复兴了

中世纪消失了的体育和美育(1

分),复兴了强调多方面教育、使

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古典教育理

想(1分),运用自然的教育教学方

法,重视儿童天性和差异(1分)。

思考题1、理解文艺复兴中人文主

义教育的基本特征。P332。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主

张和特征

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1)人道

主义。(2)古典主义。(3)自然主义。

(4)世俗化。(5)贵族化。(6)变革性。答:在人文主义思想的直接影响下,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形成了与中世纪教育截然不同的

基本特征。

第一、人道主义。不完全排斥宗教教育,但人文主义教育始终把人、人的天性的自由发展,当做教育的最高目的。确立了以德育、智育、体育和审美教育为主的教育内容。第二、古典主义。古典文化成为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中包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更是人文

主义教育的精神支柱。人文主义教育家从不反对宗教,但他们所强调的始终是古典语言(尤其是希腊语)、古典学术与文学作品。

第三、自然主义。在思想方法和学术研究方法中以引证自然取代引

证《圣经》,极力反对对人的天性和个性的压抑,主张人应按照自己的自然本性生活,按天性进行教育,使天性得到自由发展。

第四、世俗化。人文主义教育是以一种完全不同于中世纪教育的面

目出现的。中世纪教育以神和来世为目的,人文主义教育则以人和现世为目的;中世纪教育以神学和教义为主要教育内容,人文主义教育则以古典人文学科为基本的教育

内容;中世纪教育完全由教会垄断,人文主义教育则由于开办了大量世俗学校而打破了教会在教育

中一统天下的局面。这样,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到教育管理等基本方面,人文主义教育极大地推动了西欧教育的世俗化进程。

第五、贵族化。文艺复兴运动本身是一场带有明显贵族化特点的思

想启蒙运动。人文主义者重视的是中上层社会的教育,未涉及民众及其教育。

第六、变革性。由于复兴了古典文化,对中世纪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造,创办了一系列新型学校,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教育思想,完成了教育中的重大革新。实现了从中世纪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折,并为西方近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育家通常把以人文主义教育为

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当作西方近代教育的起源和西方教育现代化

历史进程的重要开端。

应用:分析人文主义教育的意义、局限、及对西欧教育的影响。

答: 1.在教育目标上,反对僧侣主义教育,提出身心和人格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

2.在培养对象上,扩大了教育对象,反对体罚和侮辱儿童,强调尊重、爱护儿童。

3.在教育内容上,反对“神道”之学,提倡人文之学。

4.在教学方法上,破除经院学风,提倡新的教学方法。

人文主义这些改革的要求和实践,比起中世纪的僧侣主义教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的最大的功绩是使千百年来被中世纪僧侣视为异端的希腊罗马的经典著作,在课程中取得了合法的优势地位,经院主义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震动。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教育实践往往落后于教育理论。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改革实践只是在少数杰出

的教育家的学校中获得体现,并且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而在大部分学校中,仍然是死记硬背枯燥的古典拉丁文,体罚严重。同时,人文主义教育也有着它本身内在的

缺点。因为这一教育一般是建筑在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照搬和模拟的基础上,向前看与向后看之间的矛盾在教育领域中表现为内容与

形式之间的矛盾。人文主义思想家、教育家既想从希腊、罗马的自由思想中取得解放的力量,又因珍视希腊、罗马的文化,以致言必称希腊,事必以罗马为师,而且越到文艺复兴的末期,这种崇古的倾向越占上风。学者们在阅读古代经籍中出现了舍本逐末的现象,大家一味贪求博学和摹仿文体,鄙视现实实用的学问,其结果导致了古典主义的泛滥,在教法上又回到了繁琐主义的老路上去,重新把大批青年人引入故纸堆。在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发展的形势面前,这种教育当然是必须进一步改革的。

总之,资产阶级的文艺复兴运动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使欧洲各国的教育开始进入一个

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但是,所有这一切还仅仅是个开端,它还没有普及到所有的学校中去。教育仍然是少数统治阶级的特权。

思考题:分析宗教改革运动中教育

改革的意义、局限及影响。

答:意义:提出了强迫义务教育的

主张,并进行了初步的实践,从而

为西方近代国民教育的发展和国

民教育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历

史基础。

局限:宗教在教育教学中占突出地

位,把知识和道德与宗教虔信作为

教育的共同目的。

影响:宗教改革的直接结果是,从

天主教内部分裂出了新教。进一步

引发了西欧政治、社会、文化和教

育的全面变革。

简答题:英国1870年初等教育法

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870年,英国教育署长福斯特提出

《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

奠定了英国教育制度的基础。法令

规定:

1、在教会学校设置不足

的地区,应设置由纳税人选举的地

方教育委员会兴办的学校,并用地

方税收举办公立初等学校。

2、各教派设立的学校地

位得以保持,但不能从地方税中得

到补助。

3、公立学校可以进行不

属于任何宗教团体的宗教教学,也

允许教师不参与学校的宗教教学。

学生家长可要求其子女不参加学

校的宗教仪式或宗教教学。

4、规定对5~12岁的儿童

实施强迫教育。

1870年的初等教育法,是英国一次

创立国民初等义务教育制度的尝

试。虽然它没有消除宗教在教育上

的地位,而形成了英国历史上公立

学校和教会学校并存的制度,但英

国的教育制度从此得到了较快发

展。1880年,英国实行了5~10岁的

义务教育,到1891年,英国完全实

行了初等免费教育。

思考题:为什么说英国教育长期具

有双轨的性质?P348。

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英

国教育一直具有明显的双轨性质。

初等教育历来属于宗教、慈善事

业。1870年“初等教育法”(福

斯特法案)颁布后,政府才广设公

立学校,逐渐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一般劳动者的子弟从中受到的宗

教教育和粗浅的文化教育,是不足

以升学的。作为另一轨道,中等教

育为升大学做准备,它有自己的预

备学校,是达官贵人和富裕家庭的

子弟求学的轨道,以文法学校、公

学和牛津、剑桥等古典大学为主

体。19世纪以后其他形式的中学、

大学以及师范教育才适应社会的

发展需要而陆续发展起来。然而,

直至二十世纪初,就读于现代中学

和一般职业技术学校的英国平民

子弟还是难以升学的,而富裕家庭

出身的青年依旧经过家庭教育或

预备学校升入公学和文法学校,为

将来升入大学做准备。显然,英国

教育长期存在着双轨学制。

应用:从“济贫法”、“权利法案”、

“宗教宽容法”到“教育补助金法

案”的制定,分析英国近代教育建

立过程中国家立法的重要意义。

答:

1601年,英国颁布了“济贫法”,

开始关注社会的贫困问题。

1689年,英国颁布了“宗教宽容

法”,非国教派开始获得较为宽松

的办学环境,学园的发展趋于规范

化。

1833年,英国议会表决了教育补助

金案,要求国王批准每年拨4万英

镑的款项,以弥补私人捐款的不足

和补充建立贫苦儿童的校舍。

《权利法案》,全称《国民权利与

自由和王位继承宣言》,是英国资

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法律文件,奠

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

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

原则,具有宪法的性质,标志着君

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为英国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应用:比较分析英国和法国近代教

育制度建立过程中国家和教会的

作用。

答:英国有组织的教育是从基督教

的传人时开始的。英国许多教育家

和团体主张教育革新,改革英国的

封建教育制度。英国非国教派教育

家所创办的新型学校的出现,推动

了英国教育制度的发展。英国一些

宗教团体和慈善机构开始了普及

初等教育的工作。非国教派和天主

教等教派也大力创办慈善学校,普

及初等教育工作。

法国教育也是以基督教教会的教

育体系为主的。宗教改革后,法国

的天主教受到了较大的打击,许多

教派争相办学,促进了法国教育的

改革和发展。“教务专约”的签订

标志法国资产阶级利用宗教来为

其政治利益服务的开始,天主教作

为法国学校教育的思想基础。从此

法国近代私有制度的框架基本形

成。19世纪初,初等学校主要由教

会管理,国家负责监督,并给予一

定津贴。中等教育主要类型是国立

中学和市立中学。高等教育在拿破

仑时期已有一些专门的学校和学

院。

应用:分析洪堡德教育改革对近代

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答:在教育领域里,领导教育改革

的是新人文主义代表洪堡德。改革

首先调整和加强了教育领导机构。

1808年,撤销了1787年成立的管理

中等和高等教育的高级学校教育

委员会,建立了领导和管理全普鲁

士各级学校的公共教育部,洪堡德

担任部长。其次,对各级学校进行

整顿和重建。改革使德国教育焕发

了新的生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重视新大

学的建设工作。1810年,在他倡导

下,建立起了柏林大学。柏林大学

不仅重视教学,更强调专门知识的

探索和科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方法

不强调死记硬背,重视教授的演讲

和学生之间的探讨。柏林大学的建

立开创了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

两大任务并重的新局面,成为各高

校学习的榜样。

思考题:洪堡德教育改革的主要内

容及意义。

答:在初等教育方面,洪堡德特别

重视提高师资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努力改进培训工作。他一方面邀请

瑞士教育家喀尔·席勒到普鲁士办

师范学校、同时又派教师到瑞士向

教育家费斯泰洛齐学习。洪堡德还

对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

德国教育形成了双轨制,为资产阶

级子女办的初等教育主要由预备

学校和家庭教育组成,为穷人子女

办的初等教育主要由国民学校和

职业教育组成。

在中等教育方面,洪堡德十分重视

文科中学的改革。在他任教育部长

期间,文科中学的办学方向、课程

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师资质量方面

都有了较大的改进。注重消减古典

学科内容、扩大普通基础学科的内

容。在师资培养上,注重对教师资

格的认定。1810年规定,凡要担任

中学教师的都须通过国家考试,合

格者给予中学教师称号。这项措施

改变了过去文科中学教师只能依

赖僧侣阶层的局面。

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重视新大

学的建设工作。1810年,在他倡导

下,建立起了柏林大学。柏林大学

不仅重视教学,更强调专门知识的

探索和科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方法

不强调死记硬背,重视教授的演讲

和学生之间的探讨。柏林大学的建

立开创了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

两大任务并重的新局面,成为各高

校学习的榜样。

应用:分析十月革命前俄国教育落

后的主要原因。

答:主要原因是俄国沙皇政府在欧

洲“神圣同盟”的支持下,教育政

策变得更为反动,国家对教育的控

制更为严密,各级学校的等级性加

强,宗教教育突出。各级学校增加

了神学课程,普通课程被削减,教

区学校和县立学校改收学费,限制

非贵族子弟入学,各级学校也取消

了相互之间的衔接。大学自由主义

思想遭限制,许多进步教授和学生

被开除。十月革命前,俄国的教育

与西欧、北美的教育相比十分落

后。1914年,俄国全国仅有10万多

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

文盲占全国成年居民的75%,中等

教育和高等教育仍是为特权阶级

和资产阶级服务的。

论述题:试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

展。

答:高等教育在殖民地时期受

到较多的重视,在18世纪60年代,

英属13个殖民地人口不过160万,

到1775年也只有260万,但已仿

效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创办了哈

佛、耶鲁等9所学院。这些学院都

是私立的,其中除费拉德尔菲亚学

院(Philadelphia College)外,全

由教会直接掌[WT]握,办学目的是

培养传教士和官吏,以拉丁文、希

腊文、希伯来文、《圣经》、修辞学

为主要课程,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生

活的需要。当时这些学院的布局不

甚合理,密集于经济比较发达的东

部城市;学校规模小。

独立后,南部的佐治亚州和北

卡罗来纳州于1785年创设州立大

学(公立),西部的俄亥俄州和密执

安州继之。由于国会鼓励设立州立

大学,因而各州纷纷仿效。解决了

大学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但此时的

美国,私立高等院校依然存在,各

教派为发展其势力还争相设立新

的高校。

独立以后,高校的教学内容也

发生了巨大变化,轻古典科目,重

实用知识的趋势日益加强,到19

世纪初,物理、天文、地质、地理、

气象、化学、植物等自然科学方面

的学科都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取得

了巩固的地位。政治、经济、法律、

历史等社会科学方面的学科也逐

渐进入大学课程或得到加强。

南北战争以后,美国高等教育

的发展步伐迈得更快,这期间新成

立的大专院校就有二百余所。它一

面学习当时欧洲重视学术的样板

——柏林大学,于1876年创设约

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大学研究

院,致力高深的学术研究;一面根

据国会于1861年、1890年所通过

的二个《摩雷尔法》,由国会拨地、

拨款资助各州大办农(业)工(艺)

学院,很快培养出大批适合工农业

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而且对学术

发展也作出了贡献。

20世纪初,美国随着政治经

济的发展,从1902年起开始出现

两年制的初级学院。这是一种以技

术教育为主,由地区(州或州以下

的市)或教会、私人设立的短期大

学,也称社区学院,教学条件和水

平较差。但由于学制短、专业性强

而受到社会的欢迎。第一次世界大

战后,州立大学进一步壮大,私立

大学更纷纷建立,高等教育继续发

展,显示了大众化的强大趋势。

1935年和1940年美国大学及其学

生数分别为1600所,128万人和

1800所,140万人。据统计,

1870—1940年,美国大学生增加

25倍,此时平均每5家人中就出

一名大学生。大学和学院一般修业

四年,与中小学互相衔接,形成六.

三.三.四制或八四四制的学制系

统,形式上是单轨的。美国学院分

普通学院和专业学院,大学除本科

外还有研究院,培养硕士和博士。

美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内容十分丰

富,这一时期其职业性更强了,不

少高等学校大大增加职业性学科,

州立大学更注意为本地的工农业

生产服务。

应用:分析美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的成因、变化及特色。

答:1861~1865年,美国进行了南

北战争,为资本主义在美国的迅速

发展扫清了道路,到19世纪末,美

国的工业生产跃居世界的首位,成

为资本主义的发达国家之一。这一

时期美国的教育也有较快的发展,

在结合自己实际和借鉴外来教育

经验的基础上,终于形成了具有美

国特色的教育制度。在教育领导体

制上,受传统文化和教育观念影

响,到南北战争前,美国一直没有

形成中央一级的教育领导机构,地

方分权制是美国教育管理的重要

特点。南北战争后,联邦政府认识

到中央设立教育领导机构的必要

性,在一些议员的要求下,设立了

教育总署。但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的

职能有限,不直接参与各州的教育

管理,主要是协调各州教育的发

展,计划管理联邦的教育经费,或

为各州提供教育咨询等。

应用:从日本教育法令的变化,分

析明治维新后日本教育改革的特

点。

1872年8月,颁布了日本近代第一

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令》,具

体规定了日本的教育领导体制和

学校制度。《学制令》由学区、学

校、教员、学生和考试5大部分组

成。《学制令》规定废止寺子屋和

乡学,开办8年制的、分为初级和

高级两段各4年的小学校,接受普

及义务教育。《学制令》的制度反

映了日本教育改革的决心,但由于

财政税收困难,计划未能全部实

现。

1879年,日本废除《学制令》,颁

布《教育令》。《教育令》是日本

参照美国的教育改革经验,第二次

建立国民教育制度的尝试。其特点

是中央放宽对地方教育事业的控

制,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权。

1886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学校

令》,使各级学校教育都得到了较

快发展,其中包括《小学校令》、

《中学校令》、《帝国大学令》、

《师范学校令》。P381

《小学校令》规定:小学仍恢复

1872年的《学制令》规定的4-4分

段学制,即设4年制寻常小学和4

年制高等小学。小学实行收费制,

前4年为义务教育阶段。

《中学校令》规定,中学分为寻常

中学和高级中学。

《帝国大学令》规定:将日本的东

京大学改为帝国大学,实行学院

制。帝国大学由大学院和分科大学

组成。

《师范学校令》:将师范学校分为

普通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

1890年,日本政府以天皇诏敕的名

义颁布了以儒家忠孝、仁爱为教育

内容,参杂近代资产阶级伦理道德

的《教育敕chì语》,它规定日本教

育的目标是培养忠于天皇的臣民

和忠于父辈的孝子,《教育敕语》

的颁布,规定了日本近代教育发展

的方向,奠定了日本国民道德教育

的基础,一直成为二战以前日本教

育的总的指导纲领。

思考题:1、认识六国初等教育的

发展及普及义务教育的意义。

思考题:2、比较认识法国和美国

教育领导体制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答:法国:拿破仑称帝,为巩固法

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成立了中

央集权的政府,在教育上接受了启

蒙思想运动的思想,并参考了法国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康多塞的教育

建议,建立起了具有法国特色的中

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在巴黎设

立了帝国大学。并主张与教会和

解,利用教会的势力,同罗马教皇

签订了“教务专约”,标志法国资

产阶级利用宗教来为其政治利益

服务的开始,同时也为天主教会在

法国地位的合法化创造了条件,这

种双重作用对法国教育的发展产

生了重要影响。

1808年3月,拿破仑颁布《帝国大

学令》,规定法国的教育要培养忠

于帝国、忠于皇帝的公民,同时规

定仍要把天主教作为法国学校教

育的思想基础。从此法国近代私有

制度的框架基本形成。

美国:1861~1865年,美国进行了

南北战争,为资本主义在美国的迅

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到19世纪末,

美国的工业生产跃居世界的首位,

成为资本主义的发达国家之一。这

一时期美国的教育也有较快的发

展,在结合自己实际和借鉴外来教

育经验的基础上,终于形成了具有

美国特色的教育制度。在教育领导

体制上,受传统文化和教育观念影

响,到南北战争前,美国一直没有

形成中央一级的教育领导机构,地

方分权制是美国教育管理的重要

特点。南北战争后,联邦政府认识

到中央设立教育领导机构的必要

性,在一些议员的要求下,设立了

教育总署。但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的

职能有限,不直接参与各州的教育

管理,主要是协调各州教育的发

展,计划管理联邦的教育经费,或

为各州提供教育咨询等。

简答题:简述夸美纽斯教育适应自

然的原则?

答:“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夸

美纽斯教育思想中根本性的指导

原则。这个原则的提出,是他把文

艺复兴以来“引证自然”的思想在

教育全面运用的结果。在他看来。

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起支配作用

的普遍法则,他称其为“秩序”或

“事物的灵魂”。他把人也看做是

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人的发展以及

对人进行教育的活动也应该服从

这一法则。

“教育适应自然”思想的提出

也与夸美纽斯对教育现实的认识

和思考有关。在他看来,“教育适

应自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

指教育要适应大自然的发展法则;

二是指教育要适应儿童个体的自

然发展,即适应儿童的天性、年龄

特征。

总之,夸美纽斯的“教育适应自然”

的原则是他对自然、社会和教育进

行一定认识的结果,其中许多思想

是具有合理性的。

应用:1、分析和评价夸美纽斯在

教学论上的贡献。

答:教学论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

核心,也是他对近代教学理论的重

要贡献,他认为,教学论就是阐明

“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

教学论应该研究如何节省教与学

的时间和精力,如何使教师可以少

教,而学生可以多学;如何使教学

变得容易、彻底、愉快和有效等问

题。

(一)、教学原则:主张教学要遵

循自然的法则,从直观、容易、彻

底、有效上下功夫。

1、直观性原则。

2、循序渐进原

则。3、彻底巩固性原则。

(二)、学年制和班级教学组织形

式:认为旧教育的学校工作十分松

散,随意无序,形式保守,因此,

应当改革这种旧教育的落后形式,

建立新的学校管理和教学组织形

式。

1、学年制。统一学校开学放假招生时间。

2、班级教学组织形式,主张实行班级集体教学。

(三)、论教学过程和教学用书:夸美纽斯认为教学过程主要是传授知识。他提出教科书应图文并茂,其编写的《世界图解》,成为当时深受欢迎的教科书。

应用:2、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在哪些方面有创新,存在什么局限?(简答题: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1)提出和论述了教育的内发论的思想。

(2)提出了教育适应人的发展的思想。

(3)提出了泛智教育的思想。

(4)提出了全面的学校教育体系。

(5)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学和学校管理思想。

局限:夸美纽斯是具有强烈的宗教意识,又受进步思想深刻影响的教育家,受时代的影响,其希望通过普及教育来改变社会的思想无法

在当时实现,夸美纽斯虽重视现世人生,但把现世的人生看成是永生过渡的准备,是其思想的消极方面。在研究方法论上把人和教育看成一部机器,带有机械唯物论的特征。

*应用:分析和评价洛克关于体、德、智教育内容的论述。

论述题:洛克绅士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在《教育漫话》中,洛克把绅士教育的内容作了体育、德育和智育三个方面的划分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方法:

(1)体育: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康的精神。在体育上,特别重视加强儿童的身体锻炼,主张儿童每天冷水洗脚,学会游泳,多过露天生活,多外出活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洛克关于体育的见解反映了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对其子弟在身体

素质上的严格要求。

(2)德育:德育是洛克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教育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道德优秀的人。在道德教育内容上,洛克认为要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就要培养各方面的德行,主要有:勇敢、坦白、公正、大度、谦虚、克制、聪敏等。道德教育方法:洛克主张首先要以理性为指导,从小对儿童进行说理教育,让儿童所有的欲望和动机都服从于理智。其次,重视榜样示范作用。成人应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从而使儿童养成良好习惯。洛克在德育方法上主张运用奖励、表扬等,反对体罚。

(3)智育:洛克把智育放在仅次于德育的地位。认为对一个绅士来说,“学问是应该有的,但是它应该居于第二位,只能做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

洛克在论述智育问题时,首先把道德放在知识之上,认为绅士最重要的品质是德行。其次,在处理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时,洛克更重视绅士的智力培养。第三,在课程设置上,反对古典学科,主张课程的设置要符合绅士的将来发展

需要,注重实用性和多样性。

智育的原则和方法:首先,应通过多样性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和自由,避免智力的狭窄和僵化。其次,要养成儿童热爱求知的习惯。第三,尽量联系实际学习。思考题:分析卢梭自然教育形成的原因和主要内容?

应用:分析评价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简答题:评述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答:(1)卢棱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强调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促进儿童的自由发展

(2)通过消极教育方法对儿童进行自然教育。

(3)主张自然教育应当在乡村中进行。

(4)卢梭看到了教育中人的自然发展的客观性,为更深入地揭示教育的本质和建立新的教育奠定了思想基础

(5)卢梭强调教育必须顺应人的自然本性,有力地冲击了以"原罪说"为基础的封建教育。

应用:分析评价卢梭关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各阶段内容和方法的论述。答:卢梭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强调教育过程应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相一致。卢梭把儿童的身心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并提出了每一阶段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一)从出生到2岁婴儿期的教育

卢梭指出“教育是随生命的开始而

开始的”,婴儿期的教育任务主要

是使身体得到健康的发育。这一时

期教育应把婴儿的充分自由活动

放在第一位。卢梭要求,要给婴儿

穿宽松的衣服,以便其四肢自由活

动,接触四周学习最初的知识。

(二)2~12岁儿童期的教育

卢梭认为这是儿童的“理智睡眠”

期,儿童在认识上只能接受形象,

而不能形成概念。教育者不应向儿

童灌输知识和道德,应进行身体的

各种感官的教育。卢梭反对洛克从

小对儿童进行理智教育的主张。反

对空洞说教式的教育,但认同儿童

与实际活动和事物相结合的教育。

认为教育不是教给儿童一个概念,

应该让儿童通过亲身活动来获得。

在道德教育方面,卢梭反对口头说

教,主张通过儿童自己的体验来解

决问题,就是著名的“自然后果”

法。

(三)12~15岁少年期的教育(卢

梭关于儿童智育和劳动教育的观

点)

卢梭认为,这一时期由于儿童身体

力量的发展,需要理智对个性活动

进行指导,儿童应当接受智育和劳

动教育。

在智育上,卢梭主张首先要对教育

内容进行选择。儿童应学习自然、

天文、地理和物理知识。

在学习方法上,卢梭强调要让儿童

主动地进行学习。他说:“问题不

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

主动地进行学习。”

卢梭提出儿童学习应遵循的3条原

则:第一、学习者必须依赖自己的

能力,通过自己的学习得出结论。

第二、一切学习必须通过自己的观

察、体验、理解、发现来进行。第

三、鼓励儿童在学习的同时,更好

地培养他的兴趣,发展他的能力,

锻炼他的思维,为进一步学习打下

基础。

劳动教育:卢梭认为在发展儿童智

力的同时,还应注意对儿童进行劳

动教育。主张要使儿童至少掌握一

两门有用的手艺,养成劳动的习

惯,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卢梭关于智育和劳动教育的论述,

具有许多合理性,强调要培养儿童

的独立学习思考能力和劳动的重

要性等,与传统封建教育相对立,

体现了其反对封建教育的进步倾

向。但论述的不足之处是,轻视书

本知识等。

(四)15岁至成年阶段的教育

卢梭认为,在青春期阶段,人的情

感得到了较快发展,需要加以引

导,应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要回到

城里去进行道德教育。在乡村已接

受了自然教育的儿童,能够抵制城

市的不良影响,可去了解社会。

卢梭认为,道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儿

童善良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善

良情感的培养,先从儿童的“自爱”

开始,在以后与他人的交往中,逐

步扩展为“他爱”、“博爱”、“爱

大家,爱人类”。道德行为的形成

与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密切联系,道

德行为的形成更强调儿童的身体

力行和艰苦的努力。受时代影响,

卢梭也强调宗教教育是进行道德

教育的重要资源之一。但宗教教育

只能以自然宗教为限,要培养儿童

对理智的追求,不屈从于封建教会

的权威。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法国启蒙思想

运动的产物,是卢梭对教育进行深

刻思考的结果,不仅影响了同一时

代的许多教育家,也成为后世进行

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源泉。

应用:分析评价裴斯泰洛齐“要素

教育”的思想基础和基本内容。

答:裴斯泰洛齐的教学心理化思想

主要是通过他的要素教育论的方

法体系实现的。他十分重视简化初

等教育方法的研究。裴斯泰洛齐发

现人的心理都是始于人的心理能

力的最初表现,即感官对事物的直

接观察。因此根据儿童能力的最初

的简单要素,寻找简化教学的基本

要素是教育和教学的起点。

在裴斯泰洛齐看来,要素是构成事

物的最简单的基本单位。要素教育

就是依据儿童先天能力的最初表

现,寻求教育内容的最简单要素进

行教学的方法体系。

在智育上,指出儿童在认识客体

前,总是先知道这些客体的数目、

形状及名称,因此,数、形、词是

智育的最基本、最简单的要素。其

他教育上也有教学的简单要素。例

如,道德教育上的要素是儿童对母

亲的爱的情感能力。体育上的要素

是儿童身上关节的活动能力等。

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论”思想

是对卢梭的教育适应人的本性思

想的进一步发展,为初等教育提供

了教学方法上的思路,即任何事物

都是由简单的要素组成的,只要找

到这些简单要素,就可以认识复杂

的事物。为在教学中如何根据儿童

的特点进行教学开创了新的研究

领域,使人类对教学的组织形式、

教学内容和方法更好地心理化有

了更自觉的认识,突出了教学在促

进人的和谐发展方面的重要地位。

应用:评价赫尔巴特课程论思想。

(关于依据兴趣设置课程的主

张。)

答: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应激发学

生兴趣、广泛学习知识的课程论思

想,主张应根据多方面兴趣设置多

方面课程。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有

两大类,六个方面:一类是自然知

识相联系的兴趣,它是基于物质世

界的了解而产生的兴趣。一类是

与社会交往相联系的兴趣,它是基

于与同伴的交往产生的兴趣。

关于自然知识方面的兴趣有三个

方面:1、经验的兴趣。 2、思辨

的兴趣。 3、审美的兴趣。

关于社会交往方面的兴趣有三个

方面:1、同情的兴趣。 2、社会

的兴趣。 3、宗教的兴趣。

赫尔巴特关于依据多方面兴趣设

置课程的思想,不同于文艺复兴以

来的以古典语言为主的课程论思

想,标志着西方近代课程论的研究

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应用:分析评价赫尔巴特关于教学

“形式阶段”思想的论述。(思考

题。)

答:赫尔巴特注重研究个体兴趣的

变化来说明教学过程,提出了教学

的“形式阶段说”。认为,任何个

体在获取知识时,其兴趣都要发生

四个阶段的变化:即注意、期待、

探究和行动。因个体掌握的知识观

念和兴趣都会在教学过程中发生

变化,所以教学方法也要发生相应

变化,采用变动的制度,为此,赫

尔巴特确定了教学过程的四个阶

段:1、明了阶段。 2、联想阶段。

3、系统阶段。

4、方法阶段。以

后,赫尔巴特的弟子莱恩又把四段

教学改为“预备、提示、联合、概

括、应用”五段教学,称为传统的

“五段教学法”。

赫尔巴特的“形式阶段说”在一定

程度上揭示了知识教学的客观规

律,阐明了教师和学生双方在教学

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为教育心理学

化和教育科学化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但后来赫尔巴特的思想在一些

国家推广和运用中,由于过分强调

教师的地位和知识作用,把依据学

生心理变化而变动的教学过程变

成机械刻板的公式,使学生处于被

动消极状态,被称为传统教育思想

受到人们批判。

应用:分析评价“教育适应自然”

与人的“自动”发展的关系。

答:论教育的两个原则:1、“教

育适应自然发展”原则。 2、人

的“自动”发展原则。

(“教育适应自然”思想的提出。)

在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中,“教育

适应自然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原

则。另一方面,他认为,人和自然

都受同一规律的支配,这种规律就

是上帝的神圣法则。主张教育应坚

持“被动和顺应的”原则,按照儿

童的天性进行自然的教育。

福禄培尔认为,人本性表现为四种

本能,即活动的本能、认识的本能、

艺术的本能和宗教的本能。其中活

动的本能最重要,随着儿童年龄的

增长,会发展为“创造”的本能。

(人的“自动”发展思想的基础。)

受谢林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福禄

培尔认为,宇宙间万物都是神创意

志的体现,自然界的万物和人都包

含着“神的本源”。人的发展还是

一种神本源的发展,这种发展体现

在人的身上就是一种“自动”的发

展,人的“自动”发展是教育的另

一个重要的原则。

福禄培尔认为,“自动”发展是个

体利用自我能动的力量,通过内部

表现于外部和外部表现于内部的

两个阶段实现的。

(福禄培尔论儿童发展的三个阶

段。)

福禄培尔研究了儿童的发展过程,

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婴儿期、幼

儿期、学生期。

应用:分析评价儿童的发展和教育

环境的关系。

应用:分析评价福禄培尔关于幼儿

教育的论述。

答:论学前幼儿教育

学前幼儿教育是福禄培尔一生主

要从事的事业,也是他最有成就,

最有影响的事业。他系统地研究了

幼儿园教育活动,在实践中创立了

学前幼儿教育体系,使得学前教育

开始从教育学科中分化出来,他因

此被称为“幼儿教育之父”。

福禄培尔十分重视人的早期教育,

认为幼儿时期对人的发展是非常

重要的。一个人对于自然、家庭以

及社会关系的认识都取决于这个

时期的生活。如果在幼儿时期受到

不良的教育,那么在以后发展中需

要以极大的努力去克服由此造成

的损害。由于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

庭的教养,因此,福禄培尔十分重

视父母在家庭中的教育作用。但大

多数父母缺乏足够的幼儿教育知

识训练,所以社会有必要建立专门

的教育幼儿的机构——幼儿园。

简述斯宾塞教育思想的哲学和社

会学基础*

答:斯宾塞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实

证主义哲学和庸俗进化论的社会

学思想为理论基础的。斯宾塞的哲

学与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家孔德的

实证主义哲学有密切的联系。孔德

的实证主义哲学认为,哲学的任务

不在于揭露世界的本质,而只在于

描述自然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表面

现象和联系,通过人所感受的经验

的实证事实去认识。因此要求哲学

应与科学调和起来,借助科学的实

证来认识现象范围之内的东西。斯

宾塞坚持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并

强调科学所认识的只是事物的现

象,而不是事物的本质。凡是科学

所不能深入认识的世界,都是宗教

活动的领域。斯宾塞把哲学与信仰

调和起来,坚持认识论上的不可知

论,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

斯宾塞的社会学思想是以庸俗进

化论为基础的。斯宾塞的社会学思

想认为,人类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

象一样,也受进化法则的支配。可

以利用自然现象解释社会现象。他

认为,人类社会如同生物体一样,

也是一个有机体,社会各部分职能

也像有机体,通过适当的分工表现

出来。

与他的哲学和社会学思想相联系,

斯宾塞在教育上,反对国家重视对

贫民的教育。他认为只有资产阶级

才应该受教育,普通群众只能从事

生产劳动,不必接受高深的教育。

其教育思想具有资产阶级性质。

应用:分析评价斯宾塞的科学教育

思想。

(实用知识与科学知识的联系。)

答:斯宾塞认为科学可以使人类熟

悉事物的构成,征服自然,使自然

顺从人们的需要。从科学与教育的

关系来看,科学发展的每一重大理

论都会在教育上产生重要影响。从

科学和人的发展关系来看,科学可

以培养人的判断力,使人能用自己

的理智去思维,去追求真理,而不

迷信权威。

简述人的完满生活的五种活动,与

人的五种活动相对应的五种知识。

答:斯宾塞认为,人的完满的生活

按其重要程度排列主要包括五种

活动:1、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 2、

获得生活必需品间接保全自己的

活动。 3、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

4、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

活动。 5、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满

足爱好和感情的活动。

与五种活动相对应的五种知识:1、

关于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 2、关

于获取生活必需品,养活自己的知

识。 3、关于家庭幸福所需要的知

识。 4、关于社会福利的知识。 5、

关于培养艺术爱好的知识。

应用:分析评价斯宾塞的课程论的

主要内容。

斯宾塞十分重视智育问题,从为完

满生活做准备的认识出发,提出了

以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主

要内容的广泛的课程体系,提出了

一些智育原则和方法。

斯宾塞根据他的关于人的五种生

活活动的划分,设置了五部分学科

内容:

一、为准备直接的自我生存活动,

应开设生理学、解剖学。

二、为间接自我生存做准备的活

动,主要通过获取生活资料和职业

来实现。

三、为抚养子女的活动,主要通过

一些教育学科来实现。

四、为将来尽公民职责做准备,应

开设历史学和社会学。

五、为准备将来在欣赏自然、文学

和艺术等闲暇活动中满足爱好与

感情的需要,应开设油画、雕塑、

音乐和诗歌等课程。

斯宾塞的课程论体系,以近代自然

科学和社会科学为重点,冲破了英

国教育中传统势力的束缚,比英国

传统教育中“装饰先于实用”的课

程前进了一大步,代表了近代课程

改革的方向。

应用:斯宾塞关于德育和体育的论

述提出了哪些新的主张?

斯宾塞的道德观反映了英国资产

阶级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提出了

“自然后果”原则,即用儿童自己

的行为引起的必然后果来教育儿

童。这一思想是对卢梭教育思想的

继承。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让儿

童学会自治,轻率、粗鲁的管教是

缺乏教育力量的表现。

从人的五种活动和教育出发,斯宾

塞十分重视儿童的健康和体育问

题。认为身体训练是智力发展的基

础。提出了儿童在饮食、衣着、运

动、游戏,以及学习中应注意的问

题。

应用:思考题:分析评价1944年教

育法(巴特勒教育法)的主要内容

和历史意义P441

答:《巴特勒教育法》也称《1944

年教育法》,由英国教育委员会主

席巴特勒提出。主要内容:1、废除

原先只负督导责任的教育委员会,

设立全国性教育领导机构教育部,

加强中央对教育的集中领导。2、

废除以往中小学教育不连贯、相互

重叠的学制,重新把教育划分为初

等教育(5~11岁)、中等教育(11~18

岁)和继续教育三个连续的阶段。

3、把义务教育年限从原先的9年

(5~14岁)延长为10年(5~15岁),

并规定有条件的地方实施11年

(5~16岁)义务教育。4、公立中

学实行免费,并根据学生的年龄、

能力和性向提供不同类型的教育。

5、根据不同经费来源将学校分为

郡立学校、民办的志愿学校和独立

学校。(郡立学校是地方教育当局

设立的公立学校。志愿学校是教会

或民间团体设立的学校。独立学校

主要是指预备学校和公学。)6、

详细规定了地方教育当局的职责,

如为学生提供免费医疗、午餐、必

要时的食宿、奖学金、文化娱乐活

动、幼儿学前教育和未满18岁的离

校青年的非全日制教育等。1944

年教育法是英国教育制度发展史

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法令,决定

了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

和策略。

简答题:简述“郎之万瓦隆教改方

案”的目标及原则。

答:指1947年法国的教育改革方

案,它以“现代化”、“民主化”为

目标,提出了六条教改原则:

(1)要求一切儿童都应受到教育。

(2)无论知识分子还是一般劳动者

都应享有一样的尊严。

(3)儿童和成人都有平等的教育权

利。

(4)建立指导原则,设置专门教师指

导在校生的学习、就业等问题。

(5)根据个人才能、社会需要等,将

学生分为各种类型,在一定文化教

育基础上对其进行专门化教育。

(6)青年离校后要继续接受社会教

育。这六条原则的制定对法国当时

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于

法国以后的教育改革起到了一定

的促进作用。

简答题:以法国郎之万-瓦隆法案

为例,分析西方现代教育制度的主

要特征。

答:(1)《郎之万--瓦隆法案》是法

国战后教育改革的基础,也是法国

现代教育制度建立的重要基础。

《郎之万--瓦隆法案》的主要目标

是现代化、民主化。主要内容:

六条教改原则

(2)现代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①重

视和加强教育,延长受教育时间,

学前和继续教育。

②民主化:a.天赋平等 b.职业平

等 c.根据学生才能,建立不同类

型学校。

③多样化:多样化的学校类型。④

加强对学生的全面指导。

应用:分析和评价法国教育改革的

主要特点。

思考题:法国教育体制最显著的特

征是什么?P450

答:法国的教育领导体制虽历经改

革,但仍属于典型的中央集权制,

中央设教育部,具有管理全国各级

各类教育的全部权力,地方教育行

政部门只是执行机构,完全在教育

部的统一领导与监督下进行工作。

在学校系统上,实行6~16岁的义务

教育制。

简述《汉堡协定》产生及其历史作

用。

答:1964年联邦德国各州总理在

汉堡签署的一个教育协定,由此基

本上形成了二战后联邦德国统一

的教育制度,实施统一的学校教育

系统,是联邦德国现代教育发展中

一个起指导性作用的教育法规。

应用:分析评价德国教育体制的主要特点。P457

答:(1)经过4年共同的小学教育之后,学生要分流到三类教育目标不同的中学:普通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

(2)职业教育,特别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独具特色,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称道和效仿。

(3)“教育管理多中心”和“多样化中的统一”,是联邦德国教育管理的指导思想。

(4)联邦德国的小学、各类中学、各种职业教育学校以及高等学校,绝大多数都是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在数量上不占优势。

(5)国家容许教会在教育中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近年来,教会在教育中的影响不断下降。

(6)联邦德国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实行半日制,全日制的学校极少,公立住宿学校几乎没有。

(7)与中小学相反,联邦德国各地区的高等学校结构基本相同。

应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和意义。P458

思考题:德国职业教育有哪些显著的特点。P458

答:双元制是德国独具特色的一种职业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规定每周有3天半至4天时间在企业里学

习实际知识,1天到1天半时间在职业学校里学习理论知识,3年或3

年半时间完成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在企业里,职业学校起补充作用,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实践,同时把教育体制与就业体制衔接起来。

应用:思考题:1、分析评价《国防教育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P462。

答:《国防教育法》是联邦政府于1958年9月,由总统亲自批准,颁布的战后重要教育大法。其中心内容是由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来迅速提高美国的教育质量。它规定从1959年至1962年的四年时

间内,拨款8亿多美元。具体拨款资助的项目包括:

(1)增加学生贷款,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2)加强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即“新三艺”)的教学,以提高教育质量。

(3)设立国防科研奖学金,学习优秀的大学生可得到高额奖学金和获得进行科学研究的

机会。

(4)加强“天才教育”,选拔天资优越的学生重点训练指导。

(5)设立语言研究学习中心及训练班,提高现代外语教学水平。

(6)研究和试验如何更有效地使用电视、电影、广播以及与教育有关的视听设备,增强现代化教学手段设施。

(7)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8)发展科学新闻的传播媒介

(9)进一步改善各州的教育统计等。

《国防教育法》在美国现代教育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方向指导作用。

应用:2、总结和分析美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主要经验和教训。答:在20世纪初,为了克服和反对传统教育的弊端,美国掀起了一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实用主义理

论的宣传,使美国教育出现了重社会实践、轻课堂传授,重儿童个人经验、轻学术标准的发展倾向。这是美国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为了改变教育落后状态,在1958

年10月颁布了《国防教育法》,成为影响美国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

大法,60年代进行了课程改革,于1965年颁布《中小学教育法令》,1970年发布《高等教育法》,为进一步完善和促进美国现代教育制

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美国当前的教育行政制度仍是地

方分权制,但在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出现加强国家集中领导教育这一

趋势的影响下,美国也逐步加强联邦政府在教育行政方面的领导作用。美国通过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促进了其经济迅速发展。48. 教育管理体制大致分为哪三种?

答:(1)教育管理体制大致为三种: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和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2)中央集权制是指教育管理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各级政府服从中央政府的一种国家教育

行政管理体制。其代表如法国。优

点是便于集中领导,缺点是容易缺

乏灵活性、多样性和适应性。

(3)地方分权制是指教育管理

权力主要在地方行政,中央只起协

调等作用。其代表如美国。其优点

是具有灵活、多样和适应的特点,

缺点是难以统一集中。

(4)中央与地方结合指的是既有

地方分权,又有中央集权。其代表

如日本。这种制度既能保证一定的

统一、集中、稳定,又具有一定的

灵活性,但二者之间关系的处理是

难点。

应用:1、分析评价《教育基本法》

和《学校教育法》对日本教育的影

响。P469

答:《教育基本法》P468:二战结

束后,根据新宪法的基本精神,日

本在美国派出教育使节团的主持

与配合下,制度了《教育基本法》,

作为进行教育改革的依据。是战后

日本的一项根本教育大法。确认了

“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以及男

女同校的原则,规定实施九年制的

免费义务教育。

《学校教育法》P470:为了按照《教

育基本法》的原则设置学校,日本

1947年颁布了《学校教育法》,包

括9章108条及附则,采用美国的

“6·3·3·4”制确定形式上单轨

的学校制度,小学与初级中学阶段

为9年义务教育。

《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

的颁布,彻底否定了战前教育的政

治方向——依据《教育敕语》培养

“扶翼皇运”的“忠顺臣民”。在

这之前颁布的日本新宪法中已经

剥夺了天皇的专制统治权力,相应

地,在教育上也终止了“敕令主义”

的旧制。

应用:2、分析和评价现代日本教

育领导体制的变化。P471(现行教

育制度)

答:日本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经过

战后直至50年代的改革,基本形

式既有地方分权的因素,又有中央

集权的性质这一特点。战后日本多

次对中小学的课程进行改革。先是

提倡生活中心主义,不久出现学力

下降的现象,遭批评后又强调重视

基础知识,使教学内容现代化,特

别是要提高数理水平,结果又出现

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所以,目前

日本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在坚

持教学内容现代化的基础上,精简

教材,减轻学生负担。日本的小学

一般为6年,初中3年,这两段为

义务教育期。高中一般也是3年,

有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专科高中

等几种形式。高等学校由综合性大

学、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组成。

思考题:4、前苏联教育发展70年

进行的几次较大的教育改革P472

答:前苏联的整个教育制度,从十

月革命胜利开始,直至1990年戈

尔巴乔夫下台,历经70多年。其

中有20年代对旧教育的彻底改

造。30年代针对出现的弊端进行

的大力整顿,有卫国战争年代和战

后的教育恢复,有50年代后从纠

正一种偏向而又倒向另一个偏向、

不断进行调整的三次教育大改革。

应用:分析评价50年代以来前苏

联教育改革主要解决的问题及经

验。P479

答:50年代中期前苏联实施了十

年制普及义务教育。适龄青年基本

上都能受完全中学教育。高中毕业

生人数骤然激增。这些人在中学学

习时一直在做升大学的准备,但事

实上大学根本不可能容纳所有高

中毕业生。各工作或劳动单位需要

他们去工作劳动,但他们思想和能

力上都无任何就业准备。造成了很

大社会矛盾问题,前苏联从改革教

育入手,首先在1958年让大批不

能升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能参加

工作,之后重点改革高等教学,把

教育与公益劳动相结合,学生需要

投入大部分时间在劳动生产实习,

教学中的科学基础知识学习被削

弱,导致教育质量下降。所以,1964

年开始战后第二次教育改革,缩短

中小学学习年限,修改教学计划,

重视科学基础知识,不再强调把教

育与公益劳动相结合,但仍未解决

实际问题。1977年开始的苏联战

后第三次教育改革,通过对学生学

习科学基础知识,对教学质量的提

高给予极大重视,并对生产劳动教

学也给予同样关注,试图使二者接

近统一。

50年代后期以来三个阶段的前苏

联教育大改革,走了一条曲折前进

的道路:为了解决教育脱离生活、

脱离生产的偏向进行改革,其结果

却出现忽视科学基础知识、忽视学

习的偏向。当纠正这一偏向时又产

生过分重视知识学习,而出现忽视

劳动、忽视实际生活的弊端。只有

当再次克服新弊端时,才基本上能

注意到兼顾各方面的需要和要求,

因此,总的来看,在注意总结经验

的基础上,第三次改革较之前两次

改革,有一定提高和改进。

应用:分析评价欧洲“新学校”的

特点及历史背景。

19世纪末,欧洲各国的教育界随

着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纷纷对

传统的古典教育体制和教育理论

进行批评和指责。需要有一种新教

育来取代,于是产生了倾向于教育

民主、尊重儿童、内容实际、讲求

效率的“新学校”。

“新学校”最早是由英国教育家雷

迪于1889年创办的“艾博茨霍姆

学校”而著称。

新学校运动P485:“新学校”运

动的理论代表是法国社会学家、教

育家狄摩林和瑞士教育家菲利耶

尔。

思考题:欧洲新学校运动办学的主

要特点是什么?P486。

“新学校”与旧教育相比,主要表

现为下列这样一些特点:

1、新学校在具体实施上,

一般由私人或资产阶级教育团体

经办,它开设在乡村或城郊风景优

美的地方,是一种“寄宿制学校”。

2、新学校规模一般不大,

但教育设施完备,师资条件优越,

实行收费制,学费昂贵,只招收中

学年龄的学生,后来也有从小学年

龄招起的。

3、新学校非常重视体育,

目的是使未来的实业家们有强健

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

4、新学校在智育上十分

强调学习实际有用的知识,开始多

种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课程,如语

文、现代外国语、数学、动植物学、

地理、史地等。

5、新学校在道德教育上,

往往通过学生在学校的自治来理

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民主和自

由,要求学生发自内心地去养成一

种道德观、宣扬社会合作,培养善

于应付社会生活的能力。

应用:述评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思

蒙台梭利反对传统的学校教育和

旧式的家庭教育,主张通过多种活

动和训练,让儿童的天性得以自由

的发展,成为一个自由独立的人。

蒙台梭利认为,让儿童得到自由发

展,并不是放任不管,而要组织必

要的训练。她提出对3~6岁的幼儿

进行四个方面的训练:1、筋肉训

练 2、日常生活的训练 3、感官

训练 4、初步的知识教育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理论的显著特

点是主张儿童自由自在的发展和

强调儿童早期肌肉及感官训练的

重要性。

应用:分析评价杜威关于教育本质

问题的论述P496。

简答题:简述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

基本见解。

答:(1)教育即生长:儿童心理活动

的基本内容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

心的心理机能的不断发展和生长

的过程,教育就是起促进本能生长

的作用。

(2)教育即生活:儿童本能的生长总

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没有教育

即不能生活。

(3)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一

切学习都来自个体的直接经验,没

有经验就没有学习。因此受教育过

程是使儿童不断取得个人的直接

经验,即使经验不断改造或改组的

过程。

应用:评价杜威的“儿童中心论”

这是进步主义教育的一个核心思

想,也是杜威教育理论体系中最有

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杜威认为,传

统教育的最大缺点就是从“上面”

或“外面”对儿童实行强迫教育和

教师实行“武断性”的主导作用。

他在《学校与社会》中批判了旧教

育不尊重儿童的弊病。针锋相对地

提出了“儿童中心”的主张。极力

主张应把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儿童

身上。

思考题:请对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

思想进行实事求是的评析。P501。

答:总的来说,杜威的实用主义

教育思想所涉及的教育基本问题

不仅范围广阔,而且意义深远,针

对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提出了许

多合理见解,对推动美国乃至世界

教育的发展起来积极的作用。但这

套理论也存在不少片面之处,如过

分强调儿童的“直接经验”,无视

间接经验在课程和教学中的地位

作用,削弱基础知识学习的顺序性

和系统性,造成教育质量下降,他

突出“儿童中心”地位,而忽视发

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影响系统科学

知识的传授和学校有序管理。但杜

威作为一位改革传统教育的思想

家,建立了他独特的教育理论体

系,在解决现代教育许多实际问题

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世界

教育发展史上,是现代教育家中一

位杰出的代表。

*应用:分析新传统教育思想流派

与传统教育思想流派的联系和区

别。P504。

20世纪30年代末首先从美国发展

起来的新传统派教育理论以反对

不注重系统知识传授的进步教育

为起点,要求重新把知识教育和道

德精神培养放在教育活动的首位,

以培养有知识和有能力的有用的

青年一代。这一理论并不是简单恢

复旧式的传统教育,而要求实行一

种适合现代民主社会、现代科技发

展和道德原则的教育,被称为新传

统派教育。

新传统派教育包括三个主要流派:

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新托马斯主

义。

应用:分析要素主义教育的主要内

容及对“现代派”教育的批判。

思考题:要素主义教育评述。

(一)要素主义教育

要素主义教育强调,民族生活传统

和历史文化遗产中的最基本的、永

恒不变的共同要素应是青年必须

学习的内容,而且坚决主张传统的

学校教育中的教学原则、方法、教

师的主导地位等仍应是现代教育

必须保留并发展的根本要素。这一

理论与1938年产生于美国。美国

著名教育家巴格莱写了《要素主义

者促进美国教育的纲领》一文(简

称《纲领》),全面阐述了要素主义

的教育主张。1958年,美国颁布

《国防教育法》,其中一个重要原

则就是加强学校中的科学知识教

育。1975年前后,在美国又兴起

了“恢复基础运动”,其主要目的

也是在于普遍加强美国学校教育

的基础知识的和道德纪律教育的

实施,提倡应用行之有效的传统的

教育教学方法。凡此都说明要素主

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地位。

要素主义者在哲学上接受“实在

论”,认为宇宙万物作为人的认识

对象是在人体之外“实在”地存在

着的。要素主义者认为重视知识传

授和教师作用的传统教育是理想

的教育体系。在《纲领》一文中,

主要包括对现代派批评和对新传

统派教育的论述两大方面的内容。

对现代派的批评:认为它是一种

“使人软弱的教育理论”,导致了

美国教育的“可怕的缺点并缺乏效

率”,使整个教育过程取消了应有

的学业要求的严格标准,使学生缺

乏训练,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成绩低劣。在这些学校中,具有严

格学术的学科如拉丁语、数学、几

何等都被否定或轻视。《纲领》还

批评现代派教育因过分夸张儿童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过

分强调“自由”发展,而抛掉应有

的学习纪律,使学生的知识、智慧、

道德各方面的发展都远远不合民

主社会的要求。总之,新传统派认

为现代派教育追求的是一种“反智

主义”的教育,这种教育即不能保

证知识的获取,也缺乏理智训练,

造成美国学生的成长落后于时代

要求的恶果。

应用:评价克鲁普斯卡娅关于学前

教育思想的论述及贡献。P518。

答:克鲁普斯卡娅非常重视学前教

育,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应从

学前教育做起。她对学前儿童共产

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对学前儿

童的体育、德育、智育、美育以及

有关游戏和玩具等都给了很多宝

贵的指示。

首先,她认为幼儿园的最重要任务

有:1、关心儿童的身体健康 2、

经常地很自然地对儿童进行初步

的道德品质教育 3、养成儿童的

“内在纪律” 4、有计划地进行

一定的智力教育 5、培养儿童的

独立自主的精神

其次,认为游戏与玩具在儿童教育

中具有重大教育意义。游戏可促进

儿童体力智力的发展,培养集体主

义等友爱品质。玩具是学前教育中

不可缺乏的工具。

再次,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及家庭和

幼儿园的关系,认为母亲是“天然

的教育者”,对幼儿影响巨大,幼

儿园应帮助母亲去进行教养儿童

的工作,社会教育应与家庭教育结

合,共同担负起培养下一代的责

任。

应用:分析和评价马卡连柯教育思

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P524。

答:集体主义教育是马卡连柯教

育思想体系的重要方面。认为通过

组织健全、合理的教育集体来教育

学生,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主要

方法。指出教育任务是培养集体主

义者,只有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和

为了集体进行教育,才能完成培养

集体主义者的任务。认为不可将学

生看作受训练的材料,应视他们为

社会的成员、社会活动的参加者和

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指出前景教育

在人的教育和儿童集体的形成与

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应不断向集

体展示一个又一个前景,提出新任

务,引导集体为实现新任务而努

力,鼓舞集体在追求美好前景中不

断前进。强调教育者对集体及集体

中每个成员的教育和影响应是同

时的、平行的,集体首先应成为教

育工作的对象。在劳动教育问题

上,他认为劳动是教育的根本因素

之一,应成为集体生活的重要组成

部分。提出了劳动与教育并行的原

则。马卡连柯还提出了尊重和严格

要求相统一的教育原则,认为对人

的尊重和对人提出严格要求二者

是统一的。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和

教育经验不仅在苏联,而且在其他

社会主义国家,尤其在解放后的中

国,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简答题:什么是前景教育原则?

P526。

答:马卡连柯认为,正常的、健康

的集体必须不断地向前,不能停滞

不前,停止了,集体就没有生命力,

这是集体运动的规律。根据这个规

律,他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实

行了前景教育原则,要求教师在教

育过程中药经常给集体提出一个

或好几个需要经过一定努力才能

达到的任务,吸引整个学生集体和

集体中的每个成员为之去努力。制

度出了远景、中景、近景的奋斗计

划。

思考题:马卡连柯是如何论述集体

教育的?他坚持了哪些教育原

则?P526。

答:集体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

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马卡连柯教

育体系的核心。在他看来,形成战

斗的学生集体有着巨大的教育力

量,而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将每个人

教育成为集体主义者。马卡连柯在

实践中创立了一整套集体主义的

教育原则和方法:

1、平行教育影响原则:从集体

教育为主,在教育集体的同时教育

个人,又在教育个人的同时影响集

体。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客体”,

而且也是教育的“主体”。

2、前景教育原则:马卡连柯认

为,正常的、健康的集体必须不断

地向前,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

集体就没有生命力,这是集体运动

的规律。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

经常给集体提出一个或好几个需

要经过一定努力才能达到的任务,

吸引整个学生集体和集体中的每

一个成员去为之而努力。

3、集体的作风与传统:马卡连

柯认为,优良的作风和传统对于美

化集体、巩固集体具有特别重要的

意义。要形成坚强的统一集体,首

要的是建立正确的舆论,还要建立

必要的制度。教师个人的素质也要

有严格要求。

论述题:评述马卡连柯关于劳动和

教学的实践与理论。

答:在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

斯基公社,马卡连柯既组织学员进

行文化学习,又组织他们进行农业

劳动和各种手工业劳动。使一批批

流浪儿童和少年违法者变成了富

有革命理想、自觉遵守纪律、热爱

集体和劳动的有文化的新人。

马卡连柯认为,劳动教育应当

是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教育违法少年的重要手段,

但劳动教育决不是劳动惩罚,而是

使他们全面发展的正面教育,是全

部教育过程的组成部分。他还进一

步提出,只有生产劳动和创造价值

的生产过程才具有更大的教育的

意义。诚然,马卡连柯正确地肯定

了劳动的教育作用,他强调创造价

值的生产劳动也有一定道理,但是

他以为不注意创造价值,劳动就不

会成为教育的积极因素,这就难免

流于片面性和绝对化。

关于教学与劳动的关系,马卡连柯

实行工厂与学校并存、生产与教学

平行的原则,认为定时定量参加生

产劳动和按时按程度参加文化学

习对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同

等重要的,但是他以为学生半天劳

动,半天学习就算是教育与生产劳

动相结合。所以,尽管马卡连柯的

劳动教育有许多可取之处,但他未能成功地解决教学与劳动有机结合的问题。

应用:思考题:述评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P530~533。

答:1、在人的培养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所谓和谐发展,就是要尽量地发现“深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的财富”,使隐藏在学生身上的各种潜在智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那些智力较差的学生看到自身存在的特点,并使之得到发展,而不让他们因自身某些发展的不足自悲。

2、在学校德育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一个重要论点是儿童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是教育和培养的结果。

3、在智育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把智力培养放在首位。

4、在美育方面:他把美育视为同知识、劳动并列的第三种教育因素。

5、在体育方面:认为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校长的重要职责。

6、在劳动教育方面:苏霍姆林斯基继承了苏联的传统观点,认为学生的劳动包括智力和体力两个方面。

7、在教育管理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用科学的教育理论领导和管理学校,管理的重点为教育和教学工作。

8、在具体领导经验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坚持做到:(1)带领全校教师坚持经常学习教育理论,不断地研究总结自身的经验,完善教育的技巧。(2)依靠心理学知识,不断地研究儿童的身心特点。(3)通过对教师的具体帮助和自身的教学和教育实践工作,在教师中起示范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验和理论著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他虽然一生都是一个普通的校长,一名普通教师,但他又的确是一位创造了累累硕果的教育家。他的遗产提供给教育工作者以多方面的、生动而实际的启发,尤其宝贵的是他不拘泥于传统旧习,而紧紧与教育的现代发展需要相吻合,这是使他教育实际经验和理论观点都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的重要基础。

中外教育简史

科目:中外教育简史 1.1.“成均” 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成均”,被认为是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的“大学”,相传先王在“成均”用酒款待地位低贱的“效人”,并宣讲教令,举行一些集体性的祭祀活动。 1.2.“虞庠之学” 虞舜时代便有“痒”这种教育机构。 “痒”的本义是饲养家畜的地方,后来又变为储存谷物之处,故又名“米廪”,在原始社会中可能由老人负此责任,并附带教育儿童和青年,后又发展为养老之所,并负一部分教育责任。 2.1.校 其原意为“木囚”,即用木头或竹子围成栏格作为养马之所。后来逐渐演变为习武和比武的场所。在这里,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不仅受到内容相当广泛的军事训练,而且还要经过相当严格的各项考试。夏代的“校”,实际上是一种发展比较完备的军体性质的教育机构。 2.2.“六艺” 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3.1.文士 是一种操持礼乐仪式的人员,他们都以领主给的俸禄为主,不能过问、干预政治。 3.2.五伦 具体来说,“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称为“五伦”,是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3.3.《大学》指聚集在特定地点传播 和吸收高深领域知识的一群人的团 体。 3.4.《学记》 4.1.书同文 4.2.行同伦 4.3.颁挟书令 4.4.黄老之学 4.5.焚书坑儒 4.6.玄学 4.7.汉代“太学” 4.8.汉代“宫邸学” 4.9.鸿都门学 4.10.国子学 4.11.国子监 4.12.隋朝监属五学 4.13.六学二馆 4.14.学田制 4.15.三舍法 4.16.升斋积分 4.17.社学 5.1.三纲五常 5.2.“必仁且智” 5.3.《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5.4.《进学解》 5.5.《三经新义》 5.6.朱子读书法 5.7.白鹿洞书院揭示 5.8.八股文 6.1.马礼逊学堂 6.2.宁波女塾 6.3.魏源 6.4.洋务教育 6.5.《劝学篇》 6.6.中体西用 6.7.癸卯学制 6.8.严复 6.9.梁启超 6.10.维新教育 7.1.《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7.2.壬子一癸卯学制 7.3.大学院制 7.4.国立幼稚师范学校 7.5.庚款兴学 7.6.留法勤工俭学 7.7.国立中学 7.8.抗日军政大学 7.9.黄埔军校 7.10.陈鹤琴 1-1.智者 1-2.“七艺” 1-3.“苏格拉底法” 1-4.“十二铜表法” 1-5.亚里士多德 1-6.柏拉图 1-7.西塞罗 1-8.昆体良 2-1.教会学校 2-2.修道院学校 2-3.大教堂学校 2-4.堂区学校 2-5.宫廷学校 2-6.骑士教育 3-1.文艺复兴运动 3-2.“快乐之家” 3-3.伊拉斯谟 3-4.《巨人传》 3-5.蒙田 3-6.马丁·路德 3-7.加尔文 3-8.耶稣会 4-1.文法学校 4-2.公学 4-3.“学园” 4-4.“星期日学校” 4-5.“导生制” 4-6.“新大学运动” 4-7.《国家教育论》 4-8.《费里教育法》 4-9.巴西多 4-10.柏林大学 4-11.贺拉斯·曼 4-12.《毛雷尔·拨地法》 4-13.昆西教学法 4-14.福泽喻吉 4-15.《学制令》 5-1.《大教学论》 5-2.泛智教育 5-3.《教育漫话》 5-4.“白板说” 5-5.《爱弥尔》 5-6.《林哈德和葛笃德》 5-7.《普通教育学》 5-8.《人的教育》 5-9.“恩物” 5-10.《教育论》 6-1.现代教育制度 6-2.现代学制 6-3.现代教育行政体制 6-4.教育系统 6-5.综合中学

(全新整理)1月全国自考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外教育简史试题 课程代码:004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儿童发展的早期,卢梭反对压抑人性的教育,而主张( ) A.积极的教育B.城市的教育 C.知识的教育D.消极的教育 2. 我国最早创办私学的教育家是( ) A.老子B.孔子 C.孟子D.荀子 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哪国的高等学府?( ) A.鲁国B.齐国 C.赵国D.楚国 4.先秦诸子百家中,被韩非称为“显学”的是( ) A.儒、墨B.儒、道 C.儒、法D.儒、黄老 5.元代书院的主要特点和变化是( ) A.出现官学化趋向B.具有民族特色 C.八股文学习D.管理松弛 6.陶行知创建的推进乡村教育的实验学校是( ) A.晓庄乡村师范学校B.河南村治学院 C.浙江诸家桥农村改进试验学校D.四川育才学校 7.洋务运动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 A.龚自珍B.张之洞 C.康有为D.黄炎培 8.南京鼓楼幼儿园是谁创建的? ( ) 1

A.陶行知B.蔡元培 C.陈鹤琴D.张宗麟 9.京师大学堂创办于( ) A.1862年B.1898年 C.1900年D.1902年 10.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提出的有名的教育理论是( ) A.实用主义B.活教育 C.生活教育D.乡村教育 11.首创“成绩测验”及其量表的教育家是( ) A.帕克B.莫·伊曼 C.赖伊D.桑代克 12.西欧中世纪大学的教学语言是( ) A.英语B.德语 C.拉丁语D.希腊语 13.夸美纽斯认为人受教育的最好时期是从出生到( ) A.6岁B.12岁 C.18岁D.24岁 14.美国现代教育家康南特的教育理论属于( ) A.要素主义教育流派B.永恒主义教育流派 C.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流派D.改造主义教育流派 15.在美国公立学校运动中,被称为“公立学校之父”的教育家是( ) A.富兰克林B.杰佛逊 C.帕克D.贺拉斯·曼 16.1944年英国颁布的重要教育法是( ) A.巴尔福教育法B.费舍教育法 C.巴特勒教育法D.中等教育法 17.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主张进行绅士教育应当在( ) A.家庭B.学校 C.教会D.社会 18.1755年俄国建立的莫斯科大学,只设法律、哲学、医学系,不设( ) 2

2018年10月自考00464中外教育简史试卷及答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外教育简史试卷 (课程代码00464)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羁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商代时新出现了一种学校形式,被称为 A.校 B.序 C.庠 D.瞽宗 2.提出著名的“性相近,习相远”思想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庄子 3.墨子主张教育要培养的理想人格是 A.君子 B.真人 C.神人 D.兼士 4.魏晋南北朝时形成了儒道兼综的“新学”,被称为 A.南学 B. 北学 C.玄学 D.理学 5.古代被称为“社学”的基层学校创设于 A.宋代 B.元代 C.金代 D. 明代 6.《春秋繁露》的作者是 A.孔子 B.苟子 C.王充 D.董仲舒 7.洋务运动时期兴起的留学活动是 A.庚款留美 B.赴日游学 C.派遣留美幼童 D.留法勤工俭学 8.中国近代首次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教育家是 A. 蔡元培 B.梁启超 C.康有为 D.严复 9.我国第一个实施义务教育的正式法令是 A.《强迫教育章程》 B.《颁定教育要旨》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0.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的教育工作政策中强调 A.国民教育第一 B.儿童教育第一 C.干部教育第一 D.群众教育第一

11.古希腊完全控制斯巴达教育的是 A.家庭 B.学校 C.国家 D.社会 12。共和早期的古罗马教育形式主要是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早期教育 13.法兰克王国查理曼统治时期聘请进行教育改革的英格兰教士是著名学者 A.约克 B. 阿尔琴 C.卡西诺 D.查理斯 14.1534年,宗教改革运动中产生的天主教组织是 A.加尔文 B.路德 C.日内瓦 D. 耶稣会 15.18世纪末至l9世纪初,由英国教育家贝尔和兰开斯特创立的学校制度叫 A.学生制 B.导生制 C.教师制 D.导学制 16.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教育代表作是 A.《教育论》 B.《教学论》 C.《大教学论》 D.《大教育论》 17.卢梭认为,爱弥尔最初几年的教育应该是 A. 学校教育 B.积极教育 C.消极教育 D.成人教育 18.20世纪50-80年代,英国对学校组织进行调整和改革,普遍设立 A.技术中学 B. 综合中学 C.文法中学 D. 现代中学 19. 1917年前苏联建立的全国教育最高领导机构是 A.教育委员会 B.中央教育委员会 C.国家教育委员会 D. 教育人民委员会 20.杜威认为,人有四种本能,其中最重要的本能是 A.交际与探索 B.表现与制作 C. 制作与探索 D. 表现与探索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l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 21.苟子对教师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认为当教师要具备的条件包括 A.博习 B.博喻 C.知微而论 D.耆艾而信 22.宋代太学中曾经普遍实施“三舍法”,以下史实正确的有 A.王安石对太学实施的改革措施 B.其特点是分级教学 C.范仲淹对太学进行的改革措施 D.其特点是分级教学 23.清末“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措施有 A.废除八股取士 B.颁布壬寅学制 C.创建京师大学堂 D.书院改学堂 24.古希腊斯巴达教育的“五项竞技”内容有 A.赛跑 B.摔跤 C.划船 D.跳跃

中外教育简史练习题1

中外教育简史试卷 (课程代码:00464) 本试卷共4页,5个大题,满分100分。 总分题号一二三四五 核分人题分 复查人得分 分,共计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复查人得分评卷人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20分) 多选或未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选均无分。。西周时诸侯所设大学称(1. ) D.成均东序A.辟雍 B.泮宫 C. 。)2. 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论著是(D.《学记》 B.《孟子》 C.《荀子》A.《论语》 。 3. 墨子在教育目的上主张培养() D.鸿儒.兼士 C.大丈夫 A.君子 B)。 4. 我国封建官学制度建立的标志是( 社学宫邸学 D. C. A.太学 B.国子学5. 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个历史时期 ()。 A.魏晋南北朝 B. 隋朝 C. 唐朝 D. 宋朝 6. 下列书院中不是北宋著名书院的是()。 A.白鹿洞书院 B.岳麓书院 C.东林书院 D.嵩阳书院 7. 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教育家是()。 A.董仲舒 B.朱熹 C. 王守仁 D.王夫之 8. “监生历事”制是哪个朝代管理国子监的措施()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9. 1905年清政府在中央设立的教育行政机构是()。 A.国子监 B.国子学 C.学部 D.教育部 。)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是(10. A. 京师同文馆 B. 上海广方言馆 C. 广州同文馆 D.湖北自强学堂

11. 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的创办人是()。 A.张之洞 B.盛宣怀 C.康有为 D.梁启超 12.下列哪个学制也被称为“六·三·三制”()。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3. 中国近代最早提出“五育并举”思想的教育家是()。 A. 梁启超 B. 蔡元培 C. 陶行知 D. 陈鹤琴 14. 民生本位教育实验的倡行者是()。 A.梁漱溟 B.晏阳初 C.黄炎培 D.邰爽秋 15.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创办的干部学校是()。 A.抗日军政大学 B.苏维埃大学 C.黄埔军校 D.上海大学 16.古希腊阿加德米学园的创办者是()。 A.苏格拉底 B. 伊索克拉底 C. 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 17. 下面哪种类型的学校不属于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 A. 修道院学校 B. 主教学校 C. 堂区学校 D. 星期日学校 18. 至14 世纪,西欧的大学一般都设有四个系,即:文科、法学、医学和()。 A.天文学 B. 神学 C. 理学 D. 哲学 19.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学者伊拉斯谟撰写的作品是()。 A.《乌托邦》 B.《新大西岛》 C.《巨人传》 D.《愚人颂》 20. 文艺复兴时期建立孟都亚宫廷学校——“快乐之家”的教育家是( )。 A.蒙田 B.维多里诺 C.拉伯雷 D. 托马斯·莫尔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计10分)复查人评卷人得分 31. 西周的“六艺”之教分别为:礼、乐、射、_____、书、数。 32. 孔子创办私学在招生上实行“”的原则,开创了平民讲学之风。 33. 汉代的选士制度是施行制。 34. “中体西用”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张之洞于1898年发表的《》中。 35. 1917年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提出的原则是“思想自由,”。 36. “苏格拉底法”也被称作“”,它是近代启发式教学法和现代发现法的萌 芽。 ”原则是他教育思想中指导性的原则。夸美纽斯的“37. 38. 反映洛克绅士教育思想的作品是《》 3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形成联邦德国统一教育制度而颁布的一个重要教育法令是《_____ ______》。 40. 为应对苏联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的危机,美国于1958年颁布了《》, 它对现代美国教育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及答案汇集--最新

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及答案汇集 一、浙江2002年1月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以_________为纲。 2."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孔子关于_________的主张。 3.科举制度中,考生的来源有两种途径:一是_________;二是_________。 4.反映梁启超儿童教育和女子教育思想的论著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5.民国时期最著名的二所幼稚园是陈鹤琴创办的_________和陶行知创办的_________。 6.西欧中世纪的世俗教育主要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二种形式。 7.美国各州的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实行。 8.美国公立学校运动之父是_________。 9.赫尔巴特确定的教学过程四阶段是明了阶段、联想阶段和_________阶段、______阶段。 二、单项选择题1.《大学》提出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 )。A.明人伦B.明明德C.亲民D.止于至善 2.学田制首创于( )A.汉代B.唐朝C.宋代 D.明朝 3.书院开始出现官学化倾向的时间是( )。A.北宋 B.南宋 C.元朝 D.明朝 4.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教育家是( )。A.董仲舒B.韩愈C.朱熹D.王守仁 5.洋务留学教育中共派遣留欧学生6批计约130名,其中绝大多数来自( )。 A.京师同文馆 B.北洋水师学堂 C.江南水师学堂 D.福建船政学堂 6.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立完整教育理论体系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斯多德D.昆体良 7.洛克认为,理想的绅士教育应是( )。A.家庭教育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学徒式教育 8.授权郡和郡级市议会建立起地方教育当局的法案是( )。 A.1870年《初等教育法》 B.费舍法案 C.巴尔福法案 D.巴特勒法案 9."斯宾斯报告"的中心议题是改革( )。A.学前教育 B.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 10.二战后美国颁布的最重要的教育大法是( )。 A.《中小学教育法》 B.《高等教育法》 C.康南特的21条建 D.《国防教育法》 三、多项选择题1.明代钦定的学校教科书有( )。 A.《论语集注》 B.《四书集注》 C.《四书大全》 D.《五经大全》 E.《性理大全》 2.属于中华儿童教育社出版的刊物是( )。 A.《儿童教育》 B.《学前教育》 C.《幼稚教育》 D.《幼教理论 E.《幼稚园地》 3.北欧代表性的人文主义教育家有( )。A.唯多利诺B.伊拉斯谟C.拉伯雷D.弗杰里奥E.蒙田 4.1938年美国教育政策委员会为美国中等教育提出的中心目的包括( )。 A.民主精神 B.自我实现 C.人的关系 D.经济效率 E.公民责任 5.蒙台梭利卓有成就的研究领域有( ) A.弱智儿童 B.初等各科教育 C.幼儿教育 D.中等教育结构 E.小学教学法 四、判断题(判断下列各小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5分)

2018年10月自考《中外教育简史》真题试卷

2018年10月自考《中外教育简史》真题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商代时新出现了一种学校形式,被称为 A.校 B.序 C.庠 D.瞽宗 2.提出著名的“性相近,习相远”思想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庄子 3.墨子主张教育要培养的理想人格是 A.君子 B.真人 C.神人 D.兼士 4.魏晋南北朝时形成了儒道兼综的“新学”,被称为 A.南学 B.北学 C.玄学 D.理学 5.古代被称为“社学”的基层学校创设于 A.宋代 B.元代 C.金代 D.明代 6.《春秋繁露》的作者是 A.孔子 B.苟子 C.王充 D.董仲舒 7.洋务运动时期兴起的留学活动是 A.庚款留美 B.赴日游学

C.派遣留美幼童 D.留法勤工俭学 8.中国近代首次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教育家是 A.蔡元培 B.梁启超 C.康有为 D.严复 9.我国第一个实施义务教育的正式法令是 A.《强迫教育章程》 B.《颁定教育要旨》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0.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的教育工作政策中强调 A.国民教育第一 B.儿童教育第一 C.干部教育第一 D.群众教育第一 11.古希腊完全控制斯巴达教育的是 A.家庭 B.学校 C.国家 D.社会 12。共和早期的古罗马教育形式主要是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早期教育 13.法兰克王国查理曼统治时期聘请进行教育改革的英格兰教士是著名学者 A.约克 B.阿尔琴 C.卡西诺 D.查理斯 14.1534年,宗教改革运动中产生的天主教组织是 A.加尔文 B.路德 C.日内瓦 D.耶稣会 15.18世纪末至l9世纪初,由英国教育家贝尔和兰开斯特创立的学校制度叫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

中外教育简史 一、填空 1、原始时期学校教育的萌芽(成均)和(虞痒之学) 2、原始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口耳相传)(模仿为主) 3、私学的兴起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4、新兴地主阶级成了(私学发展的社会力量) 5、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倡的 6、墨子的突出特点除了以廉爱为核心外还注意对(自然科学)(生产技术)(军事知识) 7、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8、孟子主张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君子)(圣贤)(大丈夫)“性善论”求放心 9、荀子认为教育史(化性起为) 10、《大学》着重阐述了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步骤 11、《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 12、汉武帝采取(董仲舒)实行独尊儒术,并于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置博士弟子50人,建立太学,这是 封建中央官学之始 13、汉景帝末年署郡郡守(文翁)创立地方官学 14、汉代私学就其程度说有(小学)(专经阶段)的区分 15、(书院)在元代出现官学化趋势 16 南宋以后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成为书院最重要的教学形式 17 汉武帝元光年冬,接受(董仲舒)建议,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18 反对“信师是古”主张极文史(王充)的教育思想 19 胡媛的(分斋教学)设有(经义斋)和(治事斋) 20 (心即理,致良知)学说和教育作用,目的主张是(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21 (日生则日成,继善成性)是(王夫之)主张的 22 (魏源)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23 (1853年)为妇女开设女科 24 洋务创办的新式学堂:语言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学堂 25 (京师同文馆)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1862 26 (客宏)率领120名幼童留美 27 (京师大学堂)开我国近代新型综合性大学的先河 28 (壬寅学制)我国近代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制,虽经公布但未实施 29 (葵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经正式颁布并在全国施行的 30 (黄炎培)近现代教育家,(职业教育)重要奠基倡始人 31 瑞金苏维埃政府的小学称(劳动小学)(列宁小学)或(红色小学);1934年开始统称列宁小学 32 抗日军政大学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33 (柏拉图)主要代表著作《理想国》《法律篇》 34 亚里士多德“论自由教育的两个基本点(闲暇)(自由科学) 35 (十二铜表法)是最重要的民法法典 36 西欧的教会学校包括(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区学校) 37 洛克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培养(绅士) 38 赫尔巴特十分重视哲学,心理学对教育学的影响 39赫尔巴特的教育过程(管理)(教学)(训练) 40 赫尔巴特强调(教育性教学) 41 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明了阶段)(联想阶段)(系统阶段)(方法阶段)

《中外教育简史》练习

《中外教育简史》复习资料 一、单选选择题每小题所列备选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未选、多选或错选均无分。 1.西周诸侯所设大学称【】A.辟雍B.泮宫 C.东序D.上庠 2.清政府下诏“立停科举”是在【】 A.1903年B.1904年 C.1905年D.1906年 3.书院开始出现官学化倾向的时间是【】 A.北宋B.南宋 C.元朝D.明朝 4.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教育家是【】A.董仲舒B.韩愈 C.朱熹D.王守仁 5.体现我国女子教育在学制上占有了一定地位的学制是【】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 6.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合作创办的军事干部学校是 【】A.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B.黄埔军校 C.上海大学D.劳动学院 7.战国时期被称为“显学”的是【】A.儒家、墨家B.儒家、道家 C.道家、法家D.法家、兵家 8.王安石主持的教育改革是北宋兴学运动的【】A.第一次B.第二次 C.第三次D.第四次 9.孔子运用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方法是【】A.善言B.类比 C.列举D.设疑 10.“捐监”创行于【】A.宋代B.唐代 C.元代D.明代 11.最早提出划区实验农村教育的是【】A.中华教育改进社B.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C.中国民生教育学会D.中华职业教育社12.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教育家是【】A.王守仁B.朱熹 13.我国封建官学制度建立的标志是【】A.国子学B.国子寺 C.国子监D.太学 14.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中,创办“快乐之家”的教育家是 【】A.维多里诺B.佛杰里奥 C.委基乌斯D.瓜里诺 15.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儿童年龄分期,并强调教育应遵循儿童自然发展顺序的教育家是【】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与答案全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 第一篇中国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章(上)中国古代官学教育的发展演变 一、填空 1.成均是出现于五帝时期的萌芽状态的学校教育。 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我国真正意义的学校出现于商朝。 4. 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由大司徒掌管。 6. 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以六艺教育为主,西周的经济实施奴隶主贵族的土地国有(井田制)制,政治上实施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制,教育管理的主要特点是学在官府。 7.稷下学宫位于春秋战国时的齐国,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为一体的学校,曾经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的是儒家的荀子。 8.“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9.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员,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 10.汉代太学的正式教师称为博士。 11.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 12.汉灵帝时设立的鸿都门学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13.汉章帝建初四年召开经学会议,讨论结果经班固编成《白虎通义》。公元175年在蔡邕的建议镌刻于太学门外的石经称“熹平石经”。 14.唐玄宗发布《求儒学诏》,亲自注《孝经》,颁布行天下。唐文宗还镌刻石经,以维护儒经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史称“开成石经”。

15.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和广文馆。 14.北宋先后发起三次兴学运动,第一次是范仲淹主持发起,史称“庆历兴学”;第二次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称“熙宁兴学”;第三次由蔡京主持发动,史称“崇宁兴学” 15.清代的官学除国子监还有宗学、觉罗学和八旗学。 二、选择 (C )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 商代B夏代C西周D东周 (B )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 A《千字文》B《史籀篇》C《三字经》D《急就篇》 (C)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 A、射 B、御 C、诗 D、数 (A)4.“立五经博士”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 A、汉武帝 B、秦始皇 C、周文王 D、唐太宗 (B)5.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B)6.、“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 A、唐代 B、汉代 C、秦代 D、周代 (B)7、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C)8、“六学一馆”是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 A、隋代 B、宋代 C、唐代 D、汉代

2011-01中外教育简史自考真题及答案

全国2011年1月自学考试中外教育简史试题 课程代码:004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首先提出“克己复礼为仁”思想的教育家是( A )上3-43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2.首先提出“染丝说”的教育家是( C )上3-47 A.老子 B.荀子 C.墨子 D.孔子 3.首先提出“庶富教”思想的教育家是( A )上3-35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4.孔子运用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方法是( C )上3-40 A.善言 B.类比 C.列举 D.设疑 5.八股取士起自( D )上4-78 A.汉代 B.隋代

C.唐代 D.明代 6.以“察举制”为选士制度的朝代是( C )上4-105 A.战国时期 B.秦代 C.汉代 D.唐代 7.四次“禁毁书院”发生在( D )上4-100 A.汉代 B.北宋 C.南宋 D.明代 8.制订“白鹿洞书院揭示”的教育家是( A )上4-104 A.朱熹 B.吕祖谦 C.陆九渊 D.张栻 9.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是( C )上6-181 A.北洋水师学堂 B.上海电报学堂 C.京师同文馆 D.广州同文馆 10.陈鹤琴提出的著名教育理论是( B )上7-219 A.实用主义 B.活教育 C.生活教育 D.乡村教育 11.古希腊著名教育家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创办了( B )下1-299 A.希腊学院 B.吕克昂学园

C.雅典学院 D.阿加德米学园 12.柏拉图认为要想成为哲学家,必须学习( C )下1--298 A.音乐 B.文法 C.辩证法 D.修辞 13.中世纪前期西欧最好的教育机构为( A )下2-313 A.修道院学校 B.宫廷学校 C.堂区学校 D.城市学校 14.西欧中世纪大学的教学语言是( B )下2-319 A.英语 B.拉丁语 C.德语 D.希腊语 15.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教师贝尔和兰开斯特创办的学校被称为( D )下4-346 A.“文法学校” B.“公学” C.“星期日学校” D.“导生制学校” 16.1786年,俄国颁布的第一个实行国民免费教育的法案是( D )下4-363 A.初级学校章程 B.国民教育章程 C.学校教育章程 D.国民学校章程

中外教育史习题集(含答案)

中外教育简史-模拟试题 中外教育简史-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我国古代最为流行的三部儿童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和 《_______ 千字文》,简称三、百、千。 2、中国古代儿童诗歌中,历史知识性的蒙书,以《_______蒙 求》最为流传。 3、康有为认为实现政治改革的关键是摧毁家族制,对儿童实行“公养”、“___公育____”制度。 4、近现代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 日本式的,一种是_教会式(或宗教式)。 5、为了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福禄倍尔为幼儿设计了被称为____恩 物___的一系列玩具。 6、伊拉斯谟斯提出了“事物先于文字”的口号,主张采用__直观_____ 教具来改进教学。 7、_____福禄贝尔__创立了幼儿园教育体系,使学前教育成为教育领域 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和独立部门。 8、麦克米伦姐妹是英国____保育___ 学 校的创办人。 9、古代宫廷教育中,子师、慈母、保母合称“_______三母 ___ ”。 10、_______壬戌___学制确立了学前教育机构在我国学制系统中作为 国民教育第一阶段的地位。 11、在教学理论上,杜威提出了“从____做______中学”,也就是“从 经验中学”,“从活动中学”。 12、陶行知曾指出,旧时的中国幼稚园害了“三种病”,即外国病、 花钱病和_____富贵病______。 13、卢梭认为,人的教育来自于三个方面: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 __自然的教育_________ 。 14、世界上最早推广福禄倍尔幼儿园的国家是_____英国 _____ 。 15、中国封建社会最早最完整的论述家庭教育的著作是《______颜氏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外教育简史试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外教育简史试题 课程代码:0046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汉代奉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始于 A.汉高祖时 B.汉武帝时 C.文景之治时 D.东汉灵帝时 2.唐代确定的文教政策是 A.重振儒术 B.独尊儒术 C.遵用汉法 D.崇玄重道 3.《问孔》《刺孟》的作者是 A.董仲舒 B.王充 C.颜之推 D.韩愈 4.首开我国近代公费留学教育先河的是 A.顽固派 B.革命派 C.维新派 D.洋务派 5.提出“尚自然、展个性”思想的教育家是 A.蔡元培 B.陶行知 C.陈鹤琴 D.黄炎培 6.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的理论体系是

A.中体西用 B.中体中用 C.西体中用 D.西体西用 7.创办北洋水师学堂的是 A.顽固派 B.洋务派 C.革命派 D.维新派 8.洋务派创建的外国语学堂主要是为了培养 A.外语教师 B.外语研究人员 C.翻译人员 D.文秘人员 9.1905年清政府设立的统辖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是 A.学部 B.教育部 C.提学使司 D.学务处 10.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的教育家是 A.毛泽东 B.杨贤江 C.张骞 D.蔡元培 11.在彼得一世进行教育改革以前,俄国教育的主要管理者是 A.天主教教会 B.东正教教会 C.国家机构 D.地方机构 12.1879年日本颁布的《教育令》,放宽中央对地方教育的限制,主要依据是 A.美国经验 B.法国经验 C.德国经验 D.俄国经验 13.卢梭认为,促进人的才能和器官内在发展的是 A.自我的教育 B.事物的教育 C.人的教育 D.自然的教育 14.20世纪前半期在美国教育史上被称为 A.理想主义教育时期 B.人本主义教育时期 C.进步主义教育时期 D.结构主义教育时期 15.现在日本最高的教育领导机构是 A.教育部 B.文部省

全国2016年1、4、7、10月自学考试中外教育简史必考试题和答案

全国2016年1、4、7、10月自学考试中外教育简史必考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4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 C )上2-19 A.《四书》 B.《五经》 C.“六艺” D.六经 2.春秋末期学术扩散到民间的主要原因是( B )上3-25 A.学术官守 B.士阶层的崛起 C.官学不修 D.王室内部斗争 3.以下诸子中,最早创办私学的是( A )上3-31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 D )上3-43 A.孝 B.礼 C.忠 D.仁 5.综观中国封建社会,其文教政策基本处于主导地位的是( C )上4-72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首倡者是( C )上4-74 A.汉武帝 B.公孙弘 C.董仲舒 D.王充 7.元代书院在管理上的主要变化是( D )上4-99 A.具有民族特色 B.管理松弛 C.八股文 D.出现官学化倾向 8.王守仁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 B )上5-151 A.性即理 B.心即理

C.即物穷理 D.天理 9.《劝学篇》的作者是( C )上6-197 A.冯桂芬 B.沈寿康 C.张之洞 D.孙家鼐 10.“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确定于( B )上7-208 A.洋务运动时期 B.晚清“新政”时期 C.北洋政府时期 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1.古希腊非常重视女子教育的城邦国家是( B )下1-286 A.雅典 B.斯巴达 C.罗马 D.古埃及 12.亚里士多德提出和谐教育的理论基础是( C )下1-299 A.心理学 B.逻辑学 C.灵魂说 D.哲学 13.在西欧中世纪的修道院学校,儿童10岁左右入学,学习期限为( C )下2-312 A.3—5年 B.5—8年 C.8—10年 D.10—15年 14.法国人文主义教育家拉伯雷的经典著作是( C )下3-330 A.《论学究气》 B.《愚人颂》 C.《巨人传》 D.《散文集》 1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非国教派教师创办的具有实科性质的学校是( A )下4-344 A.“学园” B.“文法学校” C.“公学” D.“所罗门宫” 16.美国最早的研究型大学是1876年创办的( D )下4-376 A.哈佛大学 B.耶鲁大学 C.哥伦比亚大学 D.霍普金斯大学 17.标志着教育学科成为独立学科的著作是夸美纽斯的( D )下5-383 A.《教育论》 B.《教育漫话》 C.《母育学校》 D.《大教学论》 18.英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中,初等教育阶段进入幼儿学校的年龄是( C )下6-445 A.3—5岁 B.4—6岁 C.5—7岁 D.6—8岁

中外教育简史复习(最新资料)

中外教育简史复习题上卷《中国教育史》第一篇先秦时期的教 育 第一章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 1、(成均)是我国传说中的学校。 2、(虞庠)是虞舜时期的教育机构。 二、简答 1、简答我国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和特点。 内容: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 特点:(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 1、西周的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是(学在官府)。 2、西周的教育内容是以(六艺)为纲。 3、西周的学校分为两类:即(国学)和(乡学);国学又分为两级:即(大学)、(小学)。 二、选择题 1、在西周负责国之学政的是(C) A、天子 B、大司徒 C、大司乐 D、太宰 三、名词解释 1、“六艺”:是我国西周时间的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学科。 四、简答题 1、简答“六艺”教育内容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六艺”是我国“三代”时期形成的教育内 容。包括“礼”“乐”“射”“御”“书” “数”六门学科。“六艺”教 育兼顾了当时的人类社 会与自然世界的知识, 兼顾了人的道德与知识 才能两方面的发展要 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很好的满足了人才培养 的需要,通过“六艺”教育 提高了人的发展水平, 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推 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六艺”形成后对后 世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 响,主要表现在:(1) 成为了教育培养人才的 标准。(2)为后世学校 设置课程提供了理论依 据。(3)成为后世教育 中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目 标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 1、西周“学在官府”“学术 官守”局面被打破的主要 表现是(学术下移)和 (士阶层的崛起) 2、战国时对教育发展影 响最大的私学是 (儒)、(墨)、 (道)、(法)四家。 3、“启发诱导”是(孔 子)提出的教学原则。 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循循善诱、宽严结合是 (孔子)对教师的基 本要求。 5、孟子提出的教学原则 方法有深造自得、盈科 而进、(专心有恒) 6、在人性观是孟子与荀 子的观点完全不同,孟 子认为人性(善),荀 子认为人性(恶) 7、荀子将教学过程分为 了(闻)、(见)、 (知)、(行)四个 阶段。 8、将大学教育目标明确 概括为“三纲领”——“在 明明德,在亲民,在止 于至善”的教育论著是 (《大学》)。 9、《大学》将为学分成 了八个步骤:格物、 (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10、《学记》将教育的目 的明确的概括为两个: 一是(建国君民),二 是(化民成俗)。 8、被称之为中国“教育 学雏形”的教育论著是 (《学记》)。 二、选择题 1、提出“启发诱导”“因)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2、提出“深造自得”“盈)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3、提出“虚一而静,专 心有恒”“解蔽救偏,兼陈 中衡”教学原则的教育家 是 (C)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4、教育史上明确将学校 教育目的概括为“明人 伦”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5、在我国教育史上第一 个明确的将教学认识过 程概括为“闻、见、知、 行”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C)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6、提出教学相长、藏息 相辅、豫时孙摩等教学 原则是 A、《大学》 B、《学 记》C、《中庸》 D、《论语》 三、名词解释 1、“五经”:是孔子编订的 教学用书,成为封建社 会学校教学的主要教 材。具体包括《诗》《书》

2019年4月成人自考中外教育简史真题

2019年4月成人自考中外教育简史真题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洁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西周时期诸侯设立的大学称为 A.乡学 B.党庠 C.州序 D.泮宫 2.春秋战国时期,代表小生产劳动者思想和利益的学派是 A.墨家 B.道家 C.法家 D.儒家 3.荀子认为“解弊救偏”的方法是

A.有教无类 B.教亦多术 C.举一反三 D.兼陈中衡 4.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主要方法是 A.帖经 B.墨义 C.八股文 D.诗赋 5.朱熹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段,其中“小学”的教育内容以 A.识字为主 B.学事为主 C.穷理为主 D.阅读为主 6.开我国近代新型综合性大学之先河的是 A.广州同文馆 B.京师同文馆 .时务学堂 D.京师大学堂 7.发生在“百日维新”时期的留学活动是

A.庚款留美 B.赴日游学 C.派遣留美幼童 D.留法勤工俭学 8.康有为关于学校教育制度的设想主要体现在 A.《大同书》 B.《新民说》 C.《长兴学记》 D.《孔子改制考》 9.率先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学的民国大学是 A.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B.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北京大学 D.清华大学 10.抗日民主依据地设立的文化艺术学校是 A.上海大学 B.高尔基戏剧学校 C.苏维埃大学 D.鲁迅艺术学校 11.与柏拉图教育思想相关的著作,除了《理想国》外,还有 A.《政治篇》

《中外教育简史》练习题

《中外教育简史》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学记》来源于()一书。 2、明清科举考试采用的十分教条的形式的文体是 ()。 3、张之洞在《》中详细阐述了“中体西用”思想。 4、1922年制定的“新学制”,也称为“()”。 5、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三大主张是()、()、()。 6、卢梭的主要教育著作是()。 7、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8、洪堡德提出学术自由的原则,于1810年创建了 ()。 9、洛克提出的教育目的是培养()。 10、()法案被看做是自《巴特勒教育法》以来,英国教育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案,强化了中央集权。 11、认为“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的观点的是________。 12、朱子读书法六条目是:___ __ ,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13、壬子学制于_________年公布实行? 14、中华职业教育社主要领导人是___________。 15、实施“四大教育”问题上,晏阳初提出运用的三大方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 16、拉伯雷的长篇小说是当时的人文主义文学巨著,被称作当时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17、费里教育法确定了国民教育的义务、免费和__________原则,为近百年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8、日本规定全体国民接受9年义务教育的法令是。 19、1919年法国一些进步的社会人士和教师组成了“新大学同 志会”,他们在批判双轨制教育的斗争中提出了建立的主张。 20、依照裴斯泰洛齐的观点,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和谐地、 全面地发展人 的。 21、在教育对象的问题上,___ ___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 22、我国封建社会选士制度大体经历三个阶段:两汉的____ ___ 魏晋南北朝的_ ______ 和隋唐直至清末的科举制。 23、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最早的洋学堂,是____ ___ 年在北京创办的,隶属于总理衙门。 24、万木草堂的创始人是____ ___。 25、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_ ______改革北大时提出的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