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课堂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堂笔记第一课《》带有拼音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堂笔记第一课《》带有拼音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窃读记》随堂笔记1.拼音正音踮起脚尖(diǎn)支撑(chēng)暂时(zàn)倾盆大雨(qīng)咽唾沫(yàn)(tuò)适宜(yí)皱眉头(zhòu)贪婪(lán)腋下(yè)2.易错字窃;惧;撑;沫;酸;趣;顾3.文学常识《窃读记》作者是台湾作家林海音,作品有《城南旧事》四、课文分析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4.理解句子(1)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
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这句话是人物(动作描写),写出了(顾客多),突出了(我对读书的如饥似渴)。
(1)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2)快乐来源于在阅读中,书籍带来的智慧。
惧怕:害怕被书店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驱赶。
窃读在这里指只读不买。
(3)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比喻句。
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和对书的渴望。
(4)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吃饭长大”是指身体的物质需求。
“读书长大”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
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
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的人。
6.写作手法《窃读记》以(“窃读”)为线索展开叙述。
作者以(自语式的独白)和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二年级第一课课堂笔记

二年级第一课课堂笔记
一、生字部分:
1.要求会写的生字:坪、坝、戴、招、蝴、蝶、孔、雀、舞、铜、粗、尾。
2.要求认识的生字:坪坝、穿戴、招引、蝴蝶、孔雀、舞动、粗壮、尾巴。
二、词语:
1.坪坝(指平坦的场地):坪坝里开满了鲜花。
2.穿戴:他穿戴得很整齐。
3.招引:招引来许多蝴蝶。
4.蝴蝶(昆虫):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5.孔雀(鸟类):孔雀开屏非常美丽。
6.舞动:她舞动着手中的彩带。
7.粗壮:他的身体很粗壮。
8.尾巴:他的尾巴很短。
三、句子:
1.他穿戴整齐,招引来了许多朋友。
2.花丛中飞舞着蝴蝶和孔雀。
3.她舞动手中的彩带,像一只美丽的蝴蝶。
4.他的身体很粗壮,但尾巴很短。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运用“穿戴”、“招引”、“舞动”、“粗壮”等词语来描述人和物的特征,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词语组成完整的句子。
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运用这些词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之村晚》课堂笔记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之村晚》课堂笔记一、字词理解①陂(bēi):池岸。
②衔:口里含着。
本诗中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③浸:淹没。
④漪(yī):水中的波纹。
⑤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⑥腔:曲调。
⑦信口:随口。
二、诗歌译文1.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
远远的青山,衔着红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寒冷的水中,闪动着粼粼的波光。
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向家走去,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三、诗句赏析1.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前两句写景。
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
两个“满”字,写出了仲夏时节的景物特点,描绘了景色的生机勃勃;“衔”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来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将山写活了;一个“漫”字,写出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生动形象。
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后两句写人。
与前两句恬静相比,这两句描绘得生动活泼“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牧童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无腔信口吹”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
四、句子解析1.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
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牧童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信口吹”,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悠闲自在。
五、重难点归纳1.诗题是什么意思?由此你想到什么?答: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2.“衔”和“浸”这两个动词用的好在何处?答:“衔”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落日挂在山头的景象,富有画面感;“浸”字,写出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生动形象。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课文《春》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课文《春》的课堂笔记一、生字注音酝酿(yùn niàng) 卖弄(mài nòng) 喉咙(hóu lóng) 应和(yìng hè) 嘹亮(liǎo liàng) 烘托(hōng tuō) 静谧(jìng mì) 篡夺(cuàn duó)二、多音字散sàn(散步) sǎn(散漫)和hé(和平) hè(和诗)三、重点词语解释酝酿: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
卖弄:有意显示、炫耀。
嘹亮:声音清晰圆润而响亮。
应和:答应并与别人合作。
烘托:用水墨或淡的水彩画在纸上的国画称为写意画。
也用来比喻文学创作通过对环境的描写或突出主要人物的语调、行动来突出中心的手法。
静谧:安静。
篡夺: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位或权力)。
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了。
苦思冥想:深沉地思索。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获益匪浅:得到很多益处。
匪,通“非”,不的意思。
四、句子理解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这句话写春风图,作者运用了拟人和引用等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的温暖、柔和的特点。
通过“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一形象的比喻,把春风的轻柔之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静默”一词将“草屋”人格化,突出了“草屋”在雨中默默无闻地奉献、虔诚、肃穆的特点,形象地写出了“草屋”“沐浴”春雨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清新宜人的氛围,寄托着作者对“草屋”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正是源于作者对农村淳朴民风的喜爱之情。
同时该句也从侧面描写出春雨的可爱。
五、问题研究1.本文是写春的,但为什么前面却提到了秋和冬?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答:前面提到秋和冬,是为了突出春的美丽和生命力。
这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对比,更能突出春的特点和魅力。
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课堂笔记第一课

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课堂笔记第一课一、原文。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二、字词解析。
1. 杂兴。
- 随兴而写的诗。
“兴”在这里读“xìng”,表示兴致、兴趣。
就像诗人看到田园里的各种景象,一时兴起就写了这首诗。
2. 梅子。
- 就是梅树的果实,到了成熟的时候就变成金黄色啦。
3. 杏子肥。
- 这里的“肥”是说杏子长得很大很饱满。
你可以想象一下,杏子在树上长得圆滚滚的,就像胖娃娃似的。
4. 麦花。
- 是指小麦开的花,像雪花一样白。
5. 菜花稀。
- 油菜花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凋谢了,所以看起来很稀疏。
6. 日长篱落无人过。
- “日长”就是白天变长了。
“篱落”就是篱笆。
整句话的意思是白天变长了,篱笆边都没有人经过。
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在田里忙着干活呢。
7. 惟有蜻蜓蛱蝶飞。
- “惟有”就是只有的意思。
只有蜻蜓和蝴蝶在那里飞来飞去。
这就和前面的“无人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得田园里很安静,只有这些小昆虫在自由自在地活动。
三、诗句赏析。
1. 前两句“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这两句诗就像一幅色彩鲜艳的田园画。
你看啊,诗人先给我们展示了梅子是金黄色的,杏子又大又肥,麦花像雪一样白,油菜花稀稀拉拉的。
这里面有黄的、白的,颜色搭配得多好看啊。
而且他写了好几种植物呢,有梅子树、杏树、麦子和油菜花,就把田园里的作物都概括进去了。
就像我们去田园里逛了一圈,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植物,诗人把他看到的这些植物的样子都告诉我们了。
2. 后两句“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这两句特别有趣。
前面说白天很长,篱笆边都没有人经过,感觉田园里很安静。
然后突然一转,说只有蜻蜓和蝴蝶在飞。
这就好像是在一个大舞台上,本来主角应该是那些在田园里劳作的人,可是现在他们都不在,舞台上就只有蜻蜓和蝴蝶这些小昆虫在表演啦。
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能感觉到田园里虽然很安静,但是又充满了生机呢。
一、原文。
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观潮课堂笔记

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观潮课堂笔记一、生字词。
1. 生字。
- 潮(cháo):左右结构,左边是“氵”,右边是“朝”。
本义指海水的涨落,如“潮水”“潮汐”。
- 据(jù):左右结构,左边是“扌”,右边是“居”。
有根据、依据的意思,如“据说”“根据”。
- 堤(dī):左右结构,左边是“土”,右边是“是”。
指沿江河湖海修筑的防水建筑物,如“大堤”“堤岸”。
- 阔(kuò):半包围结构,门字框里面是“活”。
有宽广、广阔的意思,如“宽阔”“广阔”。
- 笼(lǒng)(lóng):上下结构,上面是“竹”字头。
读“lǒng”时,有笼罩、遮盖的意思,如“笼罩”;读“lóng”时,指笼子,如“鸟笼”。
- 罩(zhào):上下结构,上面是“罒”,下面是“卓”。
有遮盖、扣住的意思,如“罩住”“灯罩”。
- 盼(pàn):左右结构,左边是“目”,右边是“分”。
表示盼望、期待,如“期盼”“盼望”。
- 滚(gǔn):左右结构,左边是“氵”,右边是“衮”。
有滚动、翻转的意思,如“翻滚”“滚动”。
- 顿(dùn):左右结构,左边是“页”,右边是“屯”。
可表示停顿、忽然等意思,如“停顿”“顿然”。
- 逐(zhú):半包围结构,里面是“豕”。
有追赶、驱逐的意思,如“追逐”“逐渐”。
- 渐(jiàn)(jiān):左右结构,左边是“氵”,右边是“斩”。
读“jiàn”时,表示逐步、渐渐,如“逐渐”;读“jiān”时,如“渐染”。
- 犹(yóu):左右结构,左边是“犭”,右边是“尤”。
有仍然、还的意思,如“犹如”“犹豫”。
- 崩(bēng):上下结构,上面是“山”,下面是“朋”。
可表示倒塌、破裂,如“崩塌”“崩溃”。
- 震(zhèn):上下结构,上面是“雨”,下面是“辰”。
有震动、震惊的意思,如“地震”“震惊”。
- 余(yú):上下结构,上面是人字头。
初一语文第一课课堂笔记

初一语文第一课课堂笔记一、课文标题及作者《春》,作者朱自清。
二、生字词1. 朗润(lǎng rùn):明朗润泽。
2. 酝酿(yùn niàng):原意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3. 卖弄(mài nong):炫耀、夸耀或骄傲地显示。
4. 喉咙(hóu lóng)。
5. 应和(yìng hè):(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
6. 嘹亮(liáo liàng):声音清晰响亮。
7. 烘托(hōng tuō):陪衬,使明显突出。
8. 静默(jìng mò):寂静;没有声音。
9. 风筝(fēng zhēng)。
10. 抖擞(dǒu sǒu):振作,奋发。
三、文章结构1. 盼春: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急切盼望之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运用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以及春天即将到来的喜悦。
2. 绘春:具体描绘春天的景象。
-春草图:“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草的生机勃勃和顽强的生命力。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从视觉角度写出了春草的面积之广。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通过人的活动,侧面烘托出春草带给人的欢乐。
-春花图:“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百花争春的热闹景象。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的色彩艳丽。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由春花联想到秋实,虚实结合,富有想象力。
-春风图:“‘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运用引用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的温暖柔和。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一课观潮课堂笔记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一课观潮课堂笔记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一课《观潮》课堂笔记如下:
1. 字词学习:
需要掌握的生字有:观、潮、闻、横、江、满、外、岸、称、越、吴、儿。
其中,“观、潮、闻、横、江”等字的读音要特别注意,尤其是“潮”和“称”这两个字的读音。
2. 句子理解:
文章中有一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这句话描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其中,“吼地来”形容潮水的声音如同狮子吼叫般震撼人心,“头高数丈”则形容潮水的高度和规模,而“触山回”则描绘了潮水冲击山石后回旋翻滚的样子。
3. 段落分析:
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描述了观潮的时间和地点,以及人们盼望观潮的情景;第二部分(第2-3段)具体描绘了潮水的壮观景象,包括潮水的声势和形态;第三部分(第4段)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4. 主题思想:
《观潮》这篇文章通过描绘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展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力量。
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大自
然的美妙与壮观,激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诗意:
天上的鸟儿高飞远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慢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这句诗既写了眼前之景,又抒发了(孤独之感)。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在飘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这两句诗中“动”中有(“静”)。
都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意:
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这句是运用(拟人)的写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之情。
(“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惜相怜)的感情。
结句中“只有”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诗意: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
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
这句总写洞庭湖的秋色。
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
在月光
的映照下,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美。
说“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潭面,意味着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意:
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先写从远处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再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
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
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
也是对上一句作的补充说明。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词意:
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
“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
“风景旧曾谙。
”“旧”:从前,指诗人年轻时游过杭州。
“曾”:曾经。
“谙”:熟悉。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词意:
春回大地的时候,每当太阳升起,江边遍地开放的鲜花比燃烧的火焰还要红,轻轻
流淌的江水碧绿碧绿,如同是用蓝草染出来的。
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的美好景象。
能不忆江南?
词意:
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能不忆江南?”江南的这种风光在洛阳是看不到的,所以词的结尾用反问句说,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