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
中外建筑史资料

商:①青铜工业纯熟;②、建筑技术提高、城市出现;③、夯土技术纯熟。
【湖北蕲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
西周:①、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平面一—我国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
②、瓦的发明和使用一一西周中晚期:数量增多,质量提高并且出现了半瓦当。
③、铺地房砖春秋:①铁器和耕牛使用;②瓦普遍使用:③高的建筑出现;④开始使用砖[砖仅用于防水.潮.铺地一一明朝广泛用于砌墙;⑤建筑装饰与色彩更为发展。
战国:装修用的砖出现一一技术水平提高秦:长城汉:①`木建筑日趋成熟.砖.石.券有很大发展[西汉一一东汉纵联拱成为主流.砖.穹窿顶。
②.抬梁式和穿斗式木结构形成。
③斗拱已普遍使用,形式不统一;[西汉]创造了楔形和有榫的砖。
④.屋顶形式多样、悬山、庑殿、歇山、囤顶;⑤/石建筑迅猛发展。
三国·晋·南北朝:①.佛教建筑发达,高层佛塔出现,石窟·佛像·壁画巨大发展。
⑵.佛寺·佛塔·石窟③.山水园林有所发展【秦汉时兴起】北魏:洛阳永宁寺最大。
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是现存最早的佛塔。
北方十六国:①.垂足而坐的高坐具─方凳·圆凳·椅子。
②.石刻技术提高。
隋:①.兴建都城─大兴城和寺都洛阳城;[古代最大的城市]②.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石拱桥【或者空腹拱桥】李春汉设计修建,它比西方的早1200年。
唐:规模宏大;建筑群处理的逾越成熟,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有专业技术人才,规划完整,改变纵横对寸,突出主题,利用地形,环境】。
【长安城】: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砖石塔的广泛使用】;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水平成熟、实用与装饰与美得结合。
宋:建筑水平达到新的高度表现:①. 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里坊制和夜禁改变】②木架建筑采用古典的模数制【李诫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一一掌握设计与施工标准,节制开支,保证工程质量】③、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的空间层次。
中外建筑史夏商周春秋战国

高台建筑——“高台榭,美宫室”高台美榭 以土木结构为核心的土木混合结构,四面依靠夯土墩台建屋,台顶上再建主体殿堂。 摆脱茅茨土阶进入一个新时期。
3、工程图——绘图设计 兆域图-中山陵
4、建筑装饰设计
5、宫城平面布置 • 春秋时期宫室遗址示意图
原始社会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 小节
• 1、原始时期 • 2、夏商周时期 • 3、春秋战国时期
故宫:四阿重檐
殷商都城的宫城——偃师商城Ⅰ号址
•
“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王宫建筑群。
•
“四阿重屋”宫殿新型制。
•
“四阿重屋”——四面坡两重檐,以保护夯土台基和檐柱、土墙免遭雨淋损坏。
• 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 宫殿的继续发展——偃师商城
•
前堂后室
殷商宫廷建筑的营造成就
•
四阿重屋的创造和发展。(《考工记》:“殷人重屋。”)
燕朝
“路门之后为寝,分王寝和后寝,王的正寝即路寝,前面的庭
即燕朝。”
•
五门: 皋门
库门
雉门
应门
路门
燕朝 治朝 外朝
路门 应门 雉门 库门 皋门
• 3、周朝的民宅 一堂二内
寝室
堂
寝室
春秋战国时期
1、建筑材料的出现 青瓦、砖、陶制的栏杆和排水管等
2、建筑结构和风格
台榭式高层建筑 “九层之台,始于累土”
萌芽时期 建筑构筑方式的改变 建筑空间布局的改变 艺术特征的初步形成
汇报结束
谢谢大家! 请各位批评指正
中外建筑史夏商周春秋战国
一、夏商周时期的建筑活动
(一)夏(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
背景及特点: 1、新的社会制度——奴隶制度 2、新的建筑技术——夯筑技术 3、新的构筑方式——茅茨土阶 4、新的空间布局——前堂后室
《中外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外建筑史》课程笔记第一章: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1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中国古代建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交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
从北方的雄伟宫殿到南方的精巧园林,从西北的土楼窑洞到西南的吊脚楼,每一种建筑都反映了当地的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然而,在这多样的风格中,木构架建筑因其普遍性和适应性,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形式。
1.2 木构架的特色木构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
它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通过榫卯结构将柱、梁、枋等构件连接起来,形成稳定的框架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使得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够在地震中有效地吸收和分散能量,减少损害。
同时,木构架建筑施工速度快,便于维修和扩建,也易于搬迁和重组。
1.3 单体建筑的构成单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单位,其构成包括屋顶、墙体、柱子、地面和门窗等部分。
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具特色的元素之一,其形式多样,如悬山、硬山、庑殿、歇山等,不同的屋顶形式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等级和建筑功能。
墙体主要起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柱子则是支撑屋顶和梁架的主要构件,而地面和门窗则分别起到承载和通风采光的作用。
1.4 建筑群的组合中国古代建筑往往以建筑群的形式出现,如宫殿、寺庙、府邸等。
建筑群的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律和模式,如中轴线布局、对称式布局等。
中轴线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群最常见的布局方式,它以一条中轴线为基准,将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依次排列在轴线两侧,形成严谨的空间序列。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秩序观念。
1.5 建筑类型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丰富多样,每种建筑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形式。
宫殿主要用于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其规模宏大、装饰华丽,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寺庙用于供奉神佛和举行宗教活动,其建筑形式庄重而神秘,给人以崇敬之感。
府邸则是官员和贵族的住宅,其布局严谨、装饰精美,展现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此外,还有园林、陵墓、桥梁等建筑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
中外建筑史PPT课件

哈特什帕苏墓
19
20
太阳神庙
形成适应专制制度的宗教,太阳神庙代替陵墓成为主要建筑类型。 ——卡纳克阿蒙神庙、鲁克索阿蒙神庙
21
阿蒙神庙
22
卡纳克阿蒙圣庙是 所有太阳神庙中最大 的,始建于中王国时 代。多柱大厅(柱子 是埃及神庙的特征) 是该神庙的主神殿, 厅内有16列共134根 巨柱,用来支承。
5
1.1 古代埃及的建筑
尼罗河的影响 尼罗河深刻影响着古埃及的文化和建筑 充足的灌溉
——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 河流和峡谷
——提供了丰富的建筑材料 大自然景观
——培养了审美和构思观念 同河流斗争
——锻炼了组织和技术能力
6
石建筑的能工巧匠
精巧的石工艺技术 雕塑艺术日臻完善 精确的几何学、测量学 发明了起重、运输机械 具有了组织、协作能力 学会了绘制建筑图纸(三维彩色轴侧图)
建筑史论
1
2
外国建筑史
3
外建史的主要内容
4
第一章 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
人类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制社会建立之 后开始的。
1.开创了人类从无到有的建筑史 2.建造了人类第一批巨大的纪念性建筑 3.在尼罗河及两河流域的两岸产生了人类最早的住宅、 府邸、宫殿、城市、陵墓、庙宇等类型的建筑 4.此时人类信奉原始的拜物教 5.相当于中国尧舜氏族社会时期(公元前21世纪以前)
金字塔主要由临河的下庙、神道、上庙(祭祀厅堂)及方锥形塔墓 组成。哈夫拉金字塔前有著名的狮身人面像。
11
图1.1 吉萨金字塔群
12
吉萨金字塔群
13
胡夫金字塔
14
胡夫金字塔内部
15
内部透视图
中外建筑史ppt课件

数字技术与智能建筑的运用
数字技术
数字技术将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虚拟现实、3D打印等技术提高设计效率 和精度。
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将更加普遍,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实现建筑的智能化管理和节能减排。
中外建筑史对现代建筑的启示与影响
传统与现代的Leabharlann 合中外建筑史中的优秀传统将与现代技术 相结合,形成更具特色的现代建筑风格 。
创新性设计
运用现代技术和材料,创造出与传统 建筑风格不同的新型建筑。
中西建筑风格在现代的运用与发展
总结词 中西建筑风格在现代社会中有着 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同时也面临 着一些挑战。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中 西建筑风格也需要考虑环保、节 能和绿色建筑材料等方面的要求 。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 中西建筑风格在现代城市规划和 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需要考虑与 周围环境的协调、功能需求和文 化背景等因素。
以帕特农神庙为代表,强调柱式 和比例,追求完美的形式和功能 。
古罗马建筑风格
以罗马斗兽场为代表,注重空间 感和厚重感,大量使用拱形结构 和混凝土。
中世纪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风格
以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为代表,强调垂 直性和光影效果,采用尖拱和飞扶壁 。
罗马风建筑风格
以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为代表,采用圆 拱和厚墙,强调稳固和防御。
传统建筑的改造与保护 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和改造,需 要平衡保护传统文化和满足现代 需求之间的关系。
05
中外建筑史的未来展望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建筑在未来将更加普及,通过采用可持续的建筑材料和设计,降低能耗和 环境影响。
可持续发展
中外建筑史

中外建筑史
中外建筑史是指关于中外建筑发展史的研究和记录。
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和研究建筑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技术和材料运用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中外建筑史的范围很广,涵盖了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建筑发展。
中国的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包括了古代的木结构建筑、宫殿、庙宇、园林等,也有豪华的清代宫殿和传统的四合院等建筑形式。
外国的建筑史也非常丰富,包括古埃及的金字塔、希腊和罗马的古典建筑、中世纪的教堂和城堡、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和教堂、现代的高楼大厦等。
中外建筑史的研究内容广泛,包括建筑风格、建筑技术与材料、建筑功能与用途、建筑师与建筑团队等方面的历史研究。
通过对建筑史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建筑发展与演变,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以及建筑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联系。
中外建筑史的研究对于建筑设计、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丰富人们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
中外建筑史 · 第1章 原始与先秦时期建筑

建筑的特征以及早期城市形制与城市建设的发展。
【能力要求】
了解巢居建筑发展序列
掌握穴居建筑发展序列
掌握文明初始期的宫殿建筑特征
掌握早期四合院建筑群的特征
掌握高台建筑的特征
掌握早期城市形制
5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一节 原始建筑(远古——前21世纪) 一 、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
仰韶文化遗址
地点:陕西临潼姜寨、西安浐河半坡聚落遗址 时间: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 特色:已知最早的“前堂后室”布局;出现了明确的地面建筑; 形成了规整的建筑柱网,显现出“间”的雏形 意义:标志着中国以间架为单位的木构框架体系已趋形成,特别 是“一明两暗”基本格局的滥觞。
16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26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二节 夏、商、西周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二、商朝
商朝建筑的典型代表——河南安阳殷墟宫殿遗址
安殷宫复想安殷景仿大实图图阳墟殿原象阳墟区殷殿景
27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二节 夏、商、西周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三、西周
考工记:我国最早关注建筑设计的著作 《考工记》出于《周礼》,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记述
共同点 穴居发展序列
8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一节 原始建筑(远古——前21世纪) 二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距今约5000年左右
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 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木骨泥墙建筑, 并形成聚落。
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干阑 式建筑。
中外建筑史总结知识点

古代希腊建筑一、古代爱琴海地区建筑:公元前3世纪出现于爱琴海岛屿、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地区,以克里特岛和希腊半岛的迈西尼为中心,又称克里特——迈西尼文化。
克里特、克里特岛的建筑全是世俗性的、著名的克诺索斯的米诺王宫。
空间高低错落。
依山而建,规模很大;建筑风格精巧纤丽、房屋开敞、色彩丰富。
宫殿西北有世界上最早的露天剧场。
迈西尼。
其文化略晚于克里特,主要是城市中心的卫城。
迈西尼卫城及泰仑卫城。
风格粗犷,防御性强。
迈西尼卫城的城门因其雕刻得名为“狮子门”。
二、古代希腊建筑: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建筑是欧洲建筑的先河,范围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屿、小亚细亚西海岸,以及东至黑海,西至西西里的广大地区。
历史分期古风时期:世纪,希腊文化传播到西亚、北非,并同当地传统相结合。
石梁柱结构体系的演进及神庙制型早期的建筑是木构架结构,以后用石材代替柱子、檐部,从木构过渡到石梁柱结构。
型制脱胎于贵族宫殿的正厅以狭面为正面并形成三角形山墙。
为保护墙面而形成柱廊。
庙宇只有一间圣厅、平面为长方形,以其窄端为正面。
布局制型有端墙列柱式、端柱式、围柱式(包括双重围柱式、假围柱式)等。
古希腊柱式古希腊的庙宇除屋架外全部用石材建造。
柱子、额枋、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确定了庙宇的外貌。
希腊建筑在长期的推敲改进中稳定了一整套做法后即形成了不同的柱式(Order)盛期的两大柱式,各有自己强烈的特色。
爱奥尼(Ionic)柱式产生于小亚细亚地区,特点是比例较细长,开间较宽,柱头有精巧如圆形涡卷、柱身带有小圆面的凹槽,柱础为复杂组合而有弹性,柱身收分不明显,檐部较薄,使用多种复合线脚。
总体上风格秀美、华丽,具有女性的体态与性格。
晚期成熟的科林斯(Corinthian)柱式柱头由毛茛叶组成,宛如一个花篮,其柱身、柱础与整体比例与爱奥尼柱式相似。
美学思想与风格特征反应出贫民的人文主义世界观。
认为“美是由度量和秩序所组成的”,而人体的美也是由和谐的数的原则统辖着,故人体是最美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埃及时期神庙的室内布局特点:1.在空间、墙壁和柱子的比例关系上应用了复杂的几何系统。
2.具有神秘的象征意义,同时受到美学的影响。
3.排列方式为简单的双向对称。
4.室内装饰以墙面、柱面的雕刻为主。
内容多为记录人物、故事场面、纹样等主题。
5.喜用强烈的色彩进行装饰,色彩具有代表性。
古希腊时期神庙的形式特点:1.平面构成为1:1.618或1:2的矩形,中央是厅堂和大殿,周围是柱子的环柱式建筑。
2.柱式的定型:多里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女郎雕像柱式。
3.形成了建筑前后具有山花墙装饰的特定手法。
4.由进步的艺术趣味而产生的崇尚人体美与数的和谐。
5.建筑与装饰均雕刻化。
古罗马时期,新材料天然混凝土的应用大大促进了拱券结构的发展,从而创造了更多的空间可能。
拱券结构是罗马人在空间构筑上最大的特色和成就之一。
这时期出现的主要是筒形拱和交叉拱。
随着拱券技术的进一步成熟,罗马人还发明了穹顶结构。
古希腊的柱式中,代表男性的多里克柱式,代表女性的爱奥尼柱式。
古罗马时期,巴西利卡式成为早起的基督教堂的基本形式。
罗马风设计最易识别的视觉元素是半圆形券。
哥特时期的建筑师在教堂设计中综合体现“光”、“高”、“数”这三个因素。
哥特式建筑结构体系有了创造性的突破,骨架券、尖券、飞扶壁形成了连续的结构,加强了哥特式教堂的整体性。
文艺复兴时期的家具与装饰特点:在类型方面——不再受宗教的严格控制,日用家具类型趋于丰富;整体结构方面——突破了中世纪家具的全封闭式的框架嵌板形式,消除了以往家具设计的沉闷与刻板的弱点;在细部结构方面——虽然还流行对建筑装饰的模仿,但较少生搬硬套的痕迹;在装饰手法上——充分调动绘画、雕刻、镶嵌、石膏浮雕等各种艺术手段,来营造整体的艺术效果;在装饰题材上——消除了中世纪装饰的宗教性色彩,而更多赋予了人情味与生活气息。
巴洛克风格的表现形式:一,装饰豪华,享乐主义的色彩浓厚;二,强调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三,强调运动,运动和变化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法,具有综合性;六,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占有主导地位;七,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洛可可风格装饰特点:细腻、柔美,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形和S形线,尤其喜欢用贝壳、漩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以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形象作为主要的装饰语言;室内墙面常用鲜艳的浅色调,线脚为金色。
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交处布置壁画。
早期工业革命对室内设计的影响:早期工业革命对室内设计的影响,其技术性大于美学性。
现代化的管道系统、照明和取暖方式的出现,使早期室内的一些重要元素逐渐过时。
维多利亚风格的室内设计特点:1.色彩绚丽,用色大胆,色彩对比强烈,以中性色与褐色和金色结合突出豪华与大气。
2.室内陈设与装饰造型细腻、空间分隔精巧、层次丰富、装饰美与自然美结合。
3.维多利亚风格是唯美主义的真实体现,设计和施工工艺追求豪华和异域风情。
细部元素沿用至今。
4.维多利亚风格擅于对所有早期样式的装饰元素进行自由组合,哥特复兴样式首先得到推崇。
维多利亚风格工艺品、家具、装潢的特征:1.造型庞大,饱满,装潢不拘一格。
2.从各种复古风格中衍生的母题,比如罗可可涡卷纹、哥特风格的尖塔纹、文艺复兴式的绞缠纹等,常常混用。
3.开始使用多种新的工艺技术制造家具、工艺品,多层版胶合板,电镀等。
4.装潢中的走兽、飞禽、花卉果实以写实风格呈现。
工艺美术运动:19世纪中叶始于英国,由一批艺术家为了抵制工业化对传统建筑、传统手工艺的威胁,为了通过建筑和产品体现民主思想而发起的。
引起这场设计革命的最直接原因,是工业革命后机器化大生产所带来的艺术领域中的冲突。
工艺美术运动的特点:1、强调手工艺生产,反对机械化生产;2、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3、提倡哥特风格和其他中世纪风格,讲究简单、朴实;4、主张设计诚实,反对风格上华而不实;5、提倡自然主义风格和东方风格。
工艺美术运动的先驱威廉·莫里斯的主要理论思想:1、反对机械化、工业化风格,反对装饰过度的维多利亚风格,崇尚哥特式的中世纪设计风格;2、强调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是为人民服务的,而不是为少数人;3、设计必须是集体活动,而不是个体活动;4、设计上强调实用性、美观性相结合。
红屋体现出的室内设计基本原则:1.在形状、装饰和材料上,每个室内都应该是结构和面的逻辑派生。
其外表隐约可见中世纪的影子,暖调红砖块、不对称L形面和窗户的随机排列,给人一种不拘礼和热情的气息。
2.每个室内都必须具有与它的功能相适应的个性,又必须是一个将房屋连接的主题。
对于红屋来说,各个厅室的大小和气氛虽然都不一样,但都在用材、细节和家具方面连贯一体。
3.每个室内都应该如实地展现其结构成分,让结构成分充当装饰。
4.每个室内从最大的面积到最小的细节,都必须使用与整体相协调的材料。
工艺美术运动的意义与影响:工艺美术运动对以后的美术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新艺术运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强调“师承自然”、各种植物纹样和曲线的运用,忠实于材料的适用和使用目的。
这种思想被新艺术运动所借鉴和使用,体现了工艺美术运动在这一时期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对整个欧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对高质量和简单设计以及对材料的适用重新定义,工艺美术运动被看作是现代主义设计的前奏,同时为现代主义设计培养了大批人才。
对工艺美术运动的客观评价:消极方面:1.对于工业化的反对,对于机械的否定,对于大批量生产的否定,都没有可能成为领导潮流的主流风格。
2.过于强调装饰,增加了产品的费用,也就没有可能为低收入的平民百姓所享有。
3.虽然该运动具有对设计风格水平重视的优点,但从采用的方式而言,则是一个复旧运动,因此不但是退步的,同时也不可能成为现代设计的启迪和开拓型运动。
积极方面:1.在维多利亚矫饰风气之中,设计先驱们能够采用中世纪的纯朴风格,吸收日本的和自然的装饰动机,创造出新设计的风格,而同时又完全与各种历史复古的风格大相径庭,是难能可贵的探索。
2.在工业革命高潮之中,表现出一种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出世感,也体现出设计先驱的理想主义情感,强调手工艺的重要,强调中世纪行会的合作精神。
3.直接引导了新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与工艺美术运动的传承:新艺术运动直接起源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并继承了工艺美术运动的主张,提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来解决产品造型问题,追求一种与传统决裂、完全师从自然的全新风格。
这场运动除了受到日本装饰风格,还吸收了哥特式和罗可可建筑的设计因素。
简单地说,哥特式、洛可可风格和日本艺术是新艺术运动的三大源泉。
新艺术运动与工艺美术运动的区别:工艺美术运动比较重视中世纪的哥特风格,把哥特式风格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与借鉴来源,而新艺术运动则完全放弃任何一种传统装饰风格,完全走向自然风格,强调自然中不存在直线,强调自然中没有完全的平面,在装饰上突出表现曲线、有机形态,而装饰的动机基本来源于自然形态,充分运用了植物、昆虫、人体和象征主义;把感觉因素引入了设计,并经常运用明显的性感形象。
新艺术运动的特征:1.拒绝继承维多利亚式和历史复古主义或折中主义组合的先例。
要求采用现代材料(铁和玻璃)、现代技术和一些新发明。
2.与各种美术类型紧密联系,把绘画、浅浮雕以及雕刻等艺术形式运用在建筑的室内外设计中。
3.装饰主题来源于自然物——花、葡萄藤、贝壳、羽毛、昆虫翅膀等,将这些自然物抽象成装饰构件的图像。
4.曲线形式作为主题,体现在基本构件和装饰物中。
将普通的曲线和自然形式的流线联系起来,就产生了S形曲线,这种曲线被认为是新艺术运动最显著的基本主题纹样。
新艺术运动线条的表现手法分成曲线派和直线派。
其中曲线派以法国和比利时为代表,德国、荷兰、西班牙以归属曲线派。
直线派以英国的麦金托什与格拉斯哥派、奥地利分离派为代表。
直线派在建筑、室内和家具设计中创造了一种以直线为主、白色为基调的装饰手法。
后来这种风格影响到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分离派在建筑、室内装饰、家具和灯具等方面,开创了一种与机械生产相适应的简洁的直线几何形体风格,为以后的功能主义设计奠定了基础。
麦金托什设计风格:1.设计上采用简单的立体几何形式,内部稍加装饰,非常富有立体主义精神。
2.室内大量采用木料结构,简单的几何形式,内外协调,形成一种统一的风格。
3. 统一设计建筑内部的家具和用品,家具采用原色,注重纵向线条的运用,以达到高度统一的设计风格。
4.利用直线搭配进行装饰,尽量避免过多的装饰。
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驱者路斯,提出著名的“装饰就是罪恶”的口号。
他主张建筑以实用与舒适为主,认为建筑“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之美为美”。
现代主义的先驱沙利文,重视功能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
不反对使用装饰,强调装饰的重要性。
大多数作品以几何形式和自然形式为基础。
装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流行于欧美的现代装饰运动,应运于新艺术运动衰退、现代主义思想萌芽之际。
装饰艺术运动吸纳了抽象艺术的表现方式,注重传统和异国文化的融合,探索适应现代机器生产的途径。
装饰艺术运动的特点:既强调装饰化,又承认工业化,是承上启下的一场国际性设计运动。
装饰艺术风格的流变折射出工业时代的审美需求,在艺术和机械制造之间建立起一种妥协的平衡关系。
与现代主义运动几乎同时发生和发展,受现代主义运动影响很大。
装饰艺术运动时期室内设计的特点:装饰艺术运动反对古典主义的、自然的、单纯手工业的趋向,主张手工艺与工业化结合。
装饰艺术运动时期在家具装饰上,除了经常采用豪华昂贵的材料做主体外,还经常采用青铜、磨漆等手段对家具进行处理,以增强家具的豪华感。
在室内设计上也偏重采用华贵的材料,造型夸张、变形,利用纺织品创造豪华的装饰品位,将东方情调引入室内设计中。
设计师的灵感无论是源于古老的东方还是现代主义设计艺术风格,大都采用了新材料,新技术创造的新形式。
体现了一种新的设计美学思想,给人以新的感受。
现代主义设计的形式及其特征:第一,突出功能主义的特征。
强调功能为设计的中心和目的,而不再是以形式为设计的出发点,讲究设计的科学性,重视设计实施时的科学性、方便性、经济效益性和效率。
第二,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
如在建筑上通过六面形的造型来达到重空间,而不是单纯重体积的目的;通过建立标准化,来改变建筑施工,提高建筑的效率、速度,通过摒弃装饰和使用中性色彩降低成本来为大众服务等。
第三,在具体设计上重视空间的考虑,特别强调整体设计考虑。
基本上反对在图版、预想图上设计,而强调以模型为中心的设计规划。
第四,重视设计对象的费用和开支。
把经济问题放到设计中,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考虑,从而达到实用、经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