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陕北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的分析及思考
关于对陕北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的冷思考

关于对陕北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的冷思考【摘要】陕北地区是一个资源型县域,拥有丰富的煤炭、矿产等资源,但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
本文针对陕北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研究意义展开探讨。
通过分析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揭示现行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发展路径探讨。
探讨需要解决的挑战和难题,以及提出区域合作与资源整合的建议。
最后展望陕北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的未来,强调政府政策和引导的作用,以及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的重要性。
希望通过本文的冷思考,为促进陕北资源型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陕北、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冷思考、现状、研究意义、滞后原因、发展模式、可行路径、挑战难题、区域合作、资源整合、展望、政府政策、社会力量、参与支持。
1. 引言1.1 陕北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现代陕北是一个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比较突出的地区,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石灰石、石膏等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也相对较为富裕。
陕北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却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和困难。
一方面,尽管资源丰富,但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经济结构单一,产业发展水平低,对外竞争力不足,经济增长缓慢,发展动力不足。
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资源浪费现象突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陕北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呈现出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滞后、产业发展不充分、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等特点。
要实现陕北资源型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找良好的发展路径,解决现存问题和困难,加强合作与资源整合,促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2 研究意义和必要性陕北地区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方,拥有着丰富的煤炭、铁矿等资源,但却经济发展滞后,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对于陕北资源型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
通过对陕北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依据和方向。
浅析制约陕北地区贫困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浅析制约陕北地区贫困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对策陕北地区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部分,也是中国贫困地区之一,其中的一些村庄经济发展乏力,致使当地居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要想解决陕北地区贫困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就需要深入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本文将从陕北地区贫困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浅析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陕北地区贫困村经济发展的现状陕北地区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贫困地区,该地区的一些村庄经济发展落后,存在着多种问题。
农村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以传统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为主,产业单一,缺乏多元化经济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滞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水电供给不足,影响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
农民素质较低,缺乏现代经营理念和技术支持,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经济收入有限。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当地,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产业结构不合理陕北地区的农村经济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缺乏多元化经济发展,这种产业结构使得农民的收入来源单一,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需要,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基础设施滞后陕北地区的一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水电供给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发展。
现代农业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便捷的交通,而这些都是目前陕北地区贫困村所缺乏的。
3. 农民素质较低陕北地区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缺乏现代经营理念和技术支持,对市场需求的把握能力不足,导致农产品质量低下、销售渠道狭窄等问题。
4.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陕北地区的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对策建议1. 调整产业结构针对陕北地区贫困村的产业结构单一问题,可以通过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和发展新型经济形式来调整产业结构。
政府可以提供一些产业转型升级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农村旅游、生态养殖等新兴产业,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浅析制约陕北地区贫困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浅析制约陕北地区贫困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对策陕北地区是中国贫困地区之一,其经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自然资源的匮乏是制约陕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该地区的土地贫瘠,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稀缺,导致农业和工业产出无法有力支撑经济增长。
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也是陕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该地区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严重影响了产业发展的效率和规模,限制了市场的开放与扩大。
人力资源的匮乏和技术水平的落后是制约陕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该地区的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科技创新能力较为薄弱,缺乏高质量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无法有效推动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贫困村经济发展还受到政府政策的限制。
陕北地区长期以来受到国家政策的忽视,政府投入有限、政策支持不到位,使得贫困村难以脱贫致富,经济发展缺乏有效的支持和保障。
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一系列对策来促进陕北地区贫困村经济的发展。
加大投资力度,增加财政资金对陕北地区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覆盖率和质量,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注重人力资源的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推动。
提升陕北地区劳动力的素质,重视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和创业能力,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引进先进的技术,提升陕北地区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力。
加强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导向。
政府应制定更加有力的扶贫政策,提高对贫困村的扶持力度,推进扶贫产业发展,为贫困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还需要加强合作与交流,引进外部资源和合作伙伴,提升陕北地区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拓宽市场空间,促进经济的开放与发展。
制约陕北地区贫困村经济发展的因素有自然资源的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力资源的缺乏和政府政策的限制等。
为推动陕北地区贫困村经济的发展,应加大投资力度,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加强政府支持和政策导向,加强合作与交流,为贫困村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
陕北县域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与探索

陕北县域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与探索作者:沈蕾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1年第32期摘要:陕北绥德、米脂、延长、吴起四县地处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
从1999年国家施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以来,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改变。
在生态治理取得成效的同时,牢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优势,不断探索创新,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实践证明,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关键词:生态保护;退耕还林;高质量发展陕北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在陕西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这一区域的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生态环境建设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陕北黄土高原是陕北生态最脆弱、经济发展最薄弱的一环,也是实现全面脱贫攻坚的关键地区。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通过60年的综合治理,尤其是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小流域治理,强化封山育林的自然修复,陕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已初见成效,实现了主基调由“黄”变“绿”的深刻转变。
在生态治理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陕北绥德、米脂、延长、吴起等县牢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优势,不断探索创新,以融合发展为路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绥德县绥德县曾是水土流失的重灾区,经过多年的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和封育自然修复,2019年绥德县林草覆盖率达28%,比1999年提高了11%,重点区域林草覆盖率达到70%以上。
近15年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18km2,水土流失量减少了2.5亿吨,生态体系逐步趋向良性循环。
在生态环境不断好转的同时,绥德县积极进行产业优化,带动高质量发展。
绥德枣林坪镇,枣林坪镇位于县东65公里的黄河西岸。
关于对陕北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的冷思考

关于对陕北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的冷思考陕北地区是中国西北部一个重要的区域,素有“关中门户”之称。
陕北地区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由于受限于地理环境和资源分布,陕北地区一些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针对这一现状,有必要进行冷思考,深入分析问题所在,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陕北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
陕北地区资源型县域经济在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资源过度依赖。
由于陕北地区地理条件偏僻,交通不便,加之历史发展遗留的问题,导致陕北地区一些县域经济过度依赖资源开采,而忽视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资源型产业带来了经济效益的也带来了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的隐患。
一旦资源出现断档,将直接影响当地经济发展。
陕北资源型县域经济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寻找产业多元化的发展之路。
可以通过引进新产业、发展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等方式来调整产业结构,减小对资源的依赖,推动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陕北地区资源型县域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科技创新和人才短缺。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的限制,陕北地区科技水平相对较低,缺乏技术创新和人才支持,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乏力。
如何提升科技创新和人才储备,成为了促进陕北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可以通过加大对科研和创新的投入,鼓励科技人才留在本地发展,引进人才和技术,建立人才培养机制等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只有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才能真正实现陕北资源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陕北地区资源型县域经济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由于地理因素和历史遗留问题,一些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依赖资源型产业,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滞后。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以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加强产业协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等方式来推动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陕北地区资源型县域经济还存在着环保和生态问题。
资源型产业在带动经济增长的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陕西省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也积极探索县域经济的新路径。
本篇论文将从陕西省县域经济的现状出发,分析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
一、陕西省县域经济现状陕西省地处关中平原和陕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为落后。
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陕西省地区生产总值(GDP)为2.79万亿,人均GDP为7.96万元。
而在陕西省31个县市的经济发展中,大多数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以人均GDP为例,全省有10个县市的人均GDP低于陕西省平均水平。
同时,陕西省的城镇化水平较低,2019年城镇化率为49.56%。
在产业结构方面,陕西省的经济主要集中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化工和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
其中,煤炭行业是陕西省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但在国家能源转型的背景下,煤炭行业的发展趋势受到了限制。
而陕西省的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光电信息等尚未形成规模。
此外,农业在陕西省的经济中也扮演重要角色。
但大多数农业企业经营规模较小,缺乏市场影响力。
二、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1. 产业结构不合理陕西省的经济主要集中在传统的重化工业和煤炭行业,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这导致陕西省在国家大背景下的竞争能力相对较弱。
同时,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陕西省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重度依赖于资源和补贴的因素。
这样的模式难以为长远发展提供支持。
2. 面临城市化转型陕西省的城市化水平较低,但随着城市化转型的加速,城市化进程呈现加速趋势。
但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资源稀缺、城市规划不合理、换届选举影响项目实施等多重问题。
这些问题都制约了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步伐。
3. 农业经营规模小陕西省的农业在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
但大多数农业企业经营规模较小,制约了农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同时也限制了农业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和盈利能力。
三、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1. 突破传统产业限制,培育多元化新兴产业传统产业逐渐被限制,尽管陕西省的新兴产业发展尚不完善,但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
关于对陕北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的冷思考

关于对陕北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的冷思考近年来,陕北地区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这些地区以其丰富的煤炭、黄土等资源而闻名,然而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对于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进行冷静的思考,找到更加合理的发展路径和解决方案。
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
长期以来,陕北地区以其丰富的资源为支撑,推动了当地经济的迅猛发展。
过度的资源开采导致了资源枯竭的问题,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隐患。
煤炭行业的发展不仅使得地下煤层受损,还可能引发地质灾害,严重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寻找新的出路。
资源型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亟待转变。
长期以来,陕北地区一直以资源开发为主导,经济发展模式以高耗能、高污染为特征。
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严重损害了环境,还使得当地经济发展陷入了困境。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升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传统的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持续下去。
要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模式的转变,推动经济向着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
在全球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陕北地区的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竞争压力。
当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产业竞争正在加剧,而资源型县域经济往往缺乏自主的科技创新能力,无法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这也意味着,资源型县域经济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培育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除了以上几个问题,资源型县域经济的发展还面临着就业问题、产业结构问题、政府作用等一系列挑战。
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冷思考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路径。
应加大对资源的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严格限制资源开采和环境破坏的行为;应加快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应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为资源型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关于对陕北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的冷思考

关于对陕北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的冷思考1. 引言1.1 陕北资源型县域经济现状陕北地区是我国资源型县域经济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石、黄土等资源。
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陕北资源型县域经济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资源型县域经济在过度依赖资源开发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
由于资源产业的利润相对较高,很多地方过度依赖资源开发,导致经济结构单一,对外部市场和经济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
资源型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够高。
虽然资源丰富,但由于技术水平低、产能利用率不高等原因,致使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不高,降低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
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还存在着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由于盲目开发资源,很多地方存在资源浪费现象。
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陕北资源型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急需进行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1.2 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陕北地区是我国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然而其资源型县域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资源依赖性较高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由于资源型县域经济主要依赖于资源开发和加工,一旦资源价格波动或者资源枯竭,就容易导致经济活动受到影响。
产业结构单一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资源型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往往比较单一,过度依赖某一类资源或者产业,缺乏多样化的发展支撑,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技术水平不高和创新意识不足也是制约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之一。
缺乏技术创新和科技支撑,使得资源型县域经济难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亟需解决,才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的必要性资源型县域经济一直是陕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随着资源逐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必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陕北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的分析及思考
——以延安地区为例
陈甜甜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陕北县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但是,在倡导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陕北地区资源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就是从延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延安
2012年7月,在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领导及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十余人来到革命圣地——延安。
经过前期资料准备,小组交流讨论,制作及发放调查问卷,走访当地企事业单位,我们对延安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有了较为深刻、全面、直观的认识。
经过后期资料收集,归纳分析,总结概括出若干提高其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一.延安地区产业结构概况
主导产业迅速发展壮大。
初步形成了能源化工、绿色产业、红色文化旅游三大产业格局。
原油产量达到1602万吨,加工量1021万吨,煤炭产量2560万吨。
石油炼化、煤焦化、天然气液化等一批能源加工转化项目正在建设。
苹果面积达到300万亩,占全国十分之一、全省的三分之一,“洛川苹果”被授予中国驰名商标。
设施蔬菜发展到16.4万亩,其中日光温室9.6万亩。
猪、牛、羊存栏分别达到61万头、14万头、54万只。
旅游人数达到1451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76.5亿元。
二.工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突出表现
延安工业经济结构,在经过不断调整、优化后,工业行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业产品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增强。
但分析该市工业生产落后的原因,根本所在就是结构不合理。
其突出表现如下。
1. 过分依赖能源工业,轻重工业发展此长彼短。
2007年,延安市实现工业增加值467.95亿元,其中,石油工业占91.5%,煤炭占3.8%。
依托油、煤、气开发,已形成了黄陵店头、洛川交口河、永坪、姚店新区等一批能源化工开采加工基地。
在石油采炼上,现有延长石油集团、长庆油田两个开发主体。
其中延长石油集团拥有18个开采单位,2个炼油企业。
在配套产业上,地方发展了抽油机、套管、抽油杆、原油运输等配套产业。
2.产品结构单一,市场竞争能力低。
据统计,延安市主要工业产品品种在100 种以上,但普遍存在产品技术合量小、名牌少、附加值低;一般产品多、规模小;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
由于这种自主开发能力低、技术能力、创新能力不足,使得一方面工业企业严重开工不足,出现了大量的结构性产品过剩,另一方面市场上急需的技术装备和高质量、新功能产品开发和生产严重不足。
如日常消费的以农副产品为原料加工的商品,大都是外地产品,而且有许多是外地企业从延安当地以低廉的价格购走原始产品,经过简单的加工后,再以高价出售至当地,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既影响了延安工业产位的增加,同时也严重地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3.国有经济占绝对份领。
非公有制工业由于受观念、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发
展缓慢,且 95 %以上的非公有制工业仍然停留在手工作坊和小富即安的水平,没有形成规模。
4.延安市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交通的便利程度不同,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不同步以及产业投入差异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延安市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
这一现象直接影响甚至是阻碍了延安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资源相对匮乏的南部地区,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
三.提高延安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继续发展现有优势产业,壮大支柱产业规模。
石油是延安工业经济的支柱,石油工业的发展快慢对于整体工业乃至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应继续以发展为主线,加大对石油工业的投入力度,引进和推广先进技术,积极勘探资源储量,稳步扩大开采规模,增加产能,确保原油产量稳步增长。
同时充分利用油气资源,发展资源深度加工和油气化工,以炼促采,协调发展。
在此基础上,多方引进资金和技术水平,在扩大延炼、永炼现有炼制规模的基础上,改造提升炼制技术水平,实现由单一的燃料型炼制向燃料化工型综合企业发展,使石油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更加显著。
2.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境内有历史遗迹5808处,革命纪念地445处,珍藏文物近7万件,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另外,轩辕黄帝陵是全国第一号
古墓葬,是海内外华夏儿女寻根祭祖之地。
黄河壶口瀑布、乾坤湾等驰名中外,陕北民歌、安塞腰鼓、剪纸等民间艺术等也久负盛名。
由此可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积极推进以旅游带动经济,以经济发展反作用旅游的路线是准确可行的。
延安应着眼于建设更为健全和发达的旅游机制,积极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全力发展旅游城市。
3.以支柱产业为基础,积极发展相关产业。
围绕石油、煤炭、电力等能源开发,培育发展冶金机电、石油机械、建材等相关配套产业。
围绕卷烟生产,发展烟业生产、复烤、造纸、印刷、包装装璜生产;围绕苹果生产发展果品加工业和果汁饮料业生产;围绕薯类生产发展营养保键和方便食品生产;围绕畜牧生产发展皮毛、毛纺、服装加工生产等。
通过发展配套产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完善资本市场,提高经济增长潜力。
加强吸引外来资金,缩小南北经济差距,将外资流入由延安以北转移到延安以南,配合财政转移,两种渠道解决融资问题。
政府应投入大量资金提高资源的深加工,同时规范资本市场秩序;金融机构应积极协助企业减缓资金不足等问题。
5.依据能源特点,实现节能降耗。
鼓励以更加高效清洁的方式开发和利用煤炭、石油资源,进一步提高开采率、降低耗费率。
有计划、有步骤地降低第二产业中能耗高而产出低的行业比重,提高对更新改造的投资力度。
采取刚性措施,在市场准入和市场监测方面把好关口,落实能耗下降目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