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纳博科夫的蝴蝶情节解读洛丽塔

合集下载

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原因分析及启示

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原因分析及启示

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原因分析及启示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悲剧般的故事,女主人公洛丽塔的结局让人扼腕叹息。

她从一个无辜的少女变成了被性侵犯和伤害的受害者,最终以悲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样的结局让人深感心痛,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社会道德、伦理观念和人性的深思。

洛丽塔悲惨结局的原因在于她所处的不友善的社会环境。

小说中描写的美国社会充满了虚伪、自私和道德沦丧的现象。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洛丽塔这样的女孩很容易沦为他人欺凌和伤害的对象。

她的父亲死后,她失去了得到关爱的机会,成为了充满孤独和脆弱的孩子。

而对她产生性幻想的男主人公亚历克斯也是在这种不友善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他对洛丽塔的迷恋和侵犯,正是社会伦理道德的败坏所造成的结果。

洛丽塔悲惨结局的原因还在于她自身的无助和受害。

洛丽塔在小说中是一个无辜的少女,她对世界充满好奇和热情,但是她并没有选择自己的命运。

她成为了亚历克斯的性对象,被剥夺了自己的尊严和自由。

在这种痛苦和压抑下,她的性格逐渐扭曲,她渴望被关爱和被理解,但却陷入了一个个的误会和困境之中。

她无法摆脱亚历克斯的控制和束缚,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这一切都源于她自身的悲惨处境,她无法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洛丽塔悲惨结局的启示在于对于社会伦理和人性的反思。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给予了我们许多深刻的启示。

在这个充满虚伪和自私的社会中,我们需要保护好自己,同时也要关爱和保护他人。

我们要意识到性侵犯和伤害对受害者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我们要秉持着尊重和保护每一个人的态度。

我们也要反思自己的人性和道德观念,做一个有责任感和善良的人。

我们要建立一个更加友善和公正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得到尊重和关爱。

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原因分析及启示,给我们带来了对于社会伦理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我们要从小说中汲取教训,做一个有爱心和有责任感的人,建立一个更加友善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洛丽塔_纳博科夫的_变态_蝴蝶

洛丽塔_纳博科夫的_变态_蝴蝶

洛丽塔:纳博科夫的/变态0蝴蝶何岳球内容提要:本文将从昆虫变态的角度探索洛丽塔这一形象。

洛丽塔是纳博科夫塑造的一只变态的蝴蝶,是他在文学中的一个昆虫学试验,洛丽塔身上同时出现了幼虫)蛹)成虫的三种形态,由此可看出人和蝴蝶一样因环境改变与不同因素的控制会出现变态或多态现象。

纳博科夫之所以把洛丽塔当成多态的蝴蝶的原因,可以从文学价值、科学意义、道德影响等方面来考察。

关键词:洛丽塔纳博科夫蝴蝶昆虫变态作者简介:何岳球,咸宁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欧美文学方面的研究。

T itle:Lolita:Nabokov.s Po ly m orphous Bu tterflyAbst ract:The paper is to probe into the i m age o f Lolita i n perspecti v e of insect po ly m or phis m. An object ofN abokov.s i n secto l o g ica l experi m ent in literat u re,Lolita is descri b ed as a po ly m or-phous bu tterfly that e m bodies the three stages of an i n sect.s g r ow th)larva,chrysa lis and i m ago. Therefore,Nabokov believes poly m orph is m occurs on hum an being as on i n sects.The reasons why N abokov takes Lo lita as a poly m orphous butterfl y are stud ied in this paper i n respects of literary val u e,scientific sign ificance and m ora l i m pac.tK ey w ords:Lo lita V ladi m ir Nabokov butterfly i n sect po ly m orphis mAut hor:H e Yueqiu is associate pro fessor at X iann i n g Co llege(X ianning437005,Ch i n a).H er research i n terests cover co m parati v e literature,European and Am erican literat u re.Em a i:l Lucky1674@sohu.co m著名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 ladi m ir Nabokov,1899-1977)以5洛丽塔6蜚声世界文坛。

洛丽塔——美丽蝴蝶的“茧”

洛丽塔——美丽蝴蝶的“茧”


美 丽 蝴 蝶 洛 丽 塔
本文采用类 比的方法用 纳博科夫 最钟爱 的蝴蝶与之他
的成名并富有争议的作 品《 洛丽塔》 的女主人公进行 比较。
蝴蝶属 于完全变态类 的昆虫 , 它的一生具有 四个明显不
同的发育阶段 : 1 卵期 ( () 胚胎 时期 ) ( ) 虫 期 ( ;2 幼 生长 时
O )俄罗斯 出生的美 国小说家 、 人 、 V, 诗 文学批 评家 、 翻译 家、
觉到 自己正在逐渐失去对洛丽塔 的占有和控制 , 于是他又带 着洛丽塔开始 了第二次跨越美国的汽车旅 行。在途 中, 洛丽
塔 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 , 亨伯特在历经两年毫无结果 的寻找 之后 , 突然收到洛丽塔 寄来 的求助 信。 当他们 再次见面时 , 洛丽塔已经嫁 给了一个 耳聋 的退伍军人 , 怀孕并且过着 困苦 的生活 , 亨伯特也从洛丽塔 口中了解到当年拐走她 的就是那 名剧作家奎尔 蒂。于是 , 亨伯 特辗 转找到奎 尔蒂 , 一阵扭 在
文体家 , 纳博科 夫对 蝴蝶 的研究 也颇 有建树 , 至一种 与众 甚
不同的雌性蝴蝶 因为纳博 科夫的发现而 以他的名字命名 。
纳博科夫的蝴蝶 情结来 自于父 亲的遗传 , 这种 由来 已久 的对“ 鳞翅 目的感 情 和痛苦 ” 伴其 一生 。从 童 年到老 年 , 从
无忧岁月到动荡时光 , 纳博科 夫从 未停止他对蝴蝶的观察 和 研究 。他曾经说过 : 捕蝶是一种没有时 间限制的最高享受 , “
期) ( ) ;3 蛹期 ( 转变 时期 ) ( ) ;4 成虫期 ( 有性 时期 ) 。卵期当
中的幼虫在具有保护作 用的壳 内发育 。幼 虫期是主要 的取
食 阶段 , 幼虫为 了生长必须褪几次皮 。在蛹期体躯各 部分 崩 解, 并蜕变成 成熟 的蝴 蝶或 蛾 J 。洛丽 塔就 像一 只美丽 蝴

文学与历史:解读纳布科夫的《洛丽塔》

文学与历史:解读纳布科夫的《洛丽塔》

文学与历史:解读纳布科夫的《洛丽塔》简介《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于1955年创作的一部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形式描写了40岁的教授亨伯特与12岁少女洛丽塔之间的禁忌爱情故事。

这部小说引起了广泛争议,既因为其主题的敏感性,也因为作者运用精妙的文学技巧将读者带入质疑和反思。

背景作者背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俄裔美国作家,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

他在《洛丽塔》中展示了出色的文学天赋和令人震惊的想象力。

小说背景小说发表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当时社会对性与道德议题比较保守,对有关未成年人和性别问题多有避讳。

主题分析禁忌爱情与道德困境《洛丽塔》中两个主要角色之间存在着禁忌的爱情,这引发了读者对道德和伦理所产生的深刻思考。

亨伯特作为一位成年人,与未成年的洛丽塔之间的关系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爱情是否有界限?它是否可以被合法化?文学技巧与叙事结构纳博科夫以第一人称叙述方式,使读者从亨伯特的视角来了解整个故事。

他将典型的叙事结构颠倒,通过闪回和前后呼应的手法使故事更加复杂而深入人心。

对社会偏见和态度的探讨《洛丽塔》也涉及到对社会、政府和道德观念持偏见态度。

纳博科夫在小说中揭示了人们通常对那些不符合主流价值观念的行为持有刻板印象,并对这种偏见进行了批评。

影响与意义文学界认可尽管《洛丽塔》初期备受争议,但随着时间推移,该小说逐渐获得文学界的广泛认可。

它被视为一部具有文学独创性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对文学创作的启示纳博科夫的写作风格和创新技巧在《洛丽塔》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这部小说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在叙事结构与视角选择上。

镜像社会问题小说中揭示出的社会问题,并以亨伯特和洛丽塔之间禁忌爱情故事的形式呈现,引发了人们对道德、作者意图以及文化观念转变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结论《洛丽塔》是一部富有争议性但不可忽视的文学作品。

它通过纳博科夫高超的笔触和独特的人物构建,探讨了禁忌爱情以及社会偏见等重要议题。

魅人的蓝蝶:纳博科夫及其《洛丽塔》解读

魅人的蓝蝶:纳博科夫及其《洛丽塔》解读

魅人的蓝蝶:纳博科夫及其《洛丽塔》解读尹家兵;周翠华【期刊名称】《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31)012【摘要】Nabokov's butterfly complex adds to the unique artistic charm of his novels.Lolita is typical of this charact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bokov's lifelong butterfly complex,this thesis tries to analyze Lolita and appreciate Nabokov's esthetic thoughts.%纳博科夫在蝶类学研究方面的痴迷赋予其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蝴蝶情结也让《洛丽塔》散发迷人的光辉。

本文从蝴蝶情结的角度解读《洛丽塔》,感受作品中和那魅人的蓝蝶不期而遇的迷醉和狂喜。

【总页数】2页(P76-77)【作者】尹家兵;周翠华【作者单位】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泰州225300;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泰州225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相关文献】1.透过纳博科夫的蝴蝶情节解读洛丽塔 [J], 李橡楠2.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解读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 [J], 梁艳君;郭九林;刘英蓣3."遇见狼"——解读纳博科夫的"小红帽": 《洛丽塔》 [J], 吴海霞;米爱学4.纳博科夫对存在的洞见及其态度——对《洛丽塔》的文本解读 [J], 郭卫民5.解读纳博科夫《洛丽塔》中亨伯特的悲剧根源 [J], 陈文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原因分析及启示

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原因分析及启示

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原因分析及启示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以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而闻名于世。

小说讲述了一个悲惨的女主人公洛丽塔的一生,她经历了无尽的痛苦和悲剧,最终走向了不幸的结局。

本文将探讨洛丽塔悲惨结局的原因,并思考其中的深层启示。

洛丽塔悲惨结局的原因之一是她所经历的性侵和虐待。

小说中的主人公亨伯特·洛利是洛丽塔的继父,他对洛丽塔进行了多次性侵犯和虐待。

这种儿童性侵对洛丽塔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成为了她一生的阴影。

她在成年后也陷入了不健康的性关系中,这些都是她悲惨结局的导火索。

洛丽塔悲惨结局的原因还在于她的心理扭曲和自我保护机制。

在小说中,洛丽塔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创伤,她逐渐产生了心理防卫机制,让自己将那些不堪回首的昔日记忆抹去,以便忘记和逃避。

她逐渐变得冷漠、孤僻、荒唐和自私,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洛丽塔悲惨结局的原因也在于她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经历。

洛丽塔是一个被迫成熟的少女,她在年幼时失去了父母,同时又遭遇了亨伯特的性侵和虐待。

她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爱和保护,缺乏良好的教育和引导,这使她在生活中显得孤独无助,最终导致了悲惨的结局。

洛丽塔悲惨结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侵和虐待、心理扭曲和自我保护机制、社会环境和生活经历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也使我们深切反思和思考,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加重视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长环境,以免再次发生类似的悲剧。

面对洛丽塔这一悲惨结局,我们需要认真反思和深刻反省,从中汲取深刻的启示。

我们应该关注和保护弱势群体,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权益。

在家庭和社会中,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关爱和保护,杜绝一切可能侵害他们的行为。

我们应该重视心理健康,关注心理创伤的治疗和康复。

对于那些遭受了创伤和伤害的人,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自信和生活的勇气。

我们应该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走向美好的未来。

透过纳博科夫的蝴蝶情节解读洛丽塔

透过纳博科夫的蝴蝶情节解读洛丽塔

透过纳博科夫的蝴蝶情节解读洛丽塔《洛丽塔》中洛丽塔这个少女角色符合了作者纳博科夫心中美丽的蝴蝶形象,从三个方面全面解读洛丽塔的蝴蝶形象,剖析其身上蝴蝶般绚丽短暂的一生,以及作者纳博科夫自由神秘的艺术创造特色。

标签:洛丽塔;纳博科夫;蝴蝶著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以《洛丽塔》蜚声世界文坛,小说中的洛丽塔仿佛作者笔下一只美丽的蝴蝶,而蝴蝶在纳博科夫心中一直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作为一名专门研究蝴蝶的生物学家,纳博科夫一生从未停止过对蝴蝶的迷恋,“对鳞翅目昆虫的终身迷恋,不仅使翩飞的蝴蝶成为纳博科夫作品中的个人化标志,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美学观念”[1]。

洛丽塔这个人物恰好符合了纳博科夫心中美丽的蝴蝶形象,是作者心中蝴蝶情节的体现,也是他在文学中的一次蝴蝶实验。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索洛丽塔的蝴蝶形象。

一、洛丽塔:一只拟态的蝴蝶“拟态”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指一种生物模拟另一种生物或模拟环境中其他物体从而获得好处的现象。

洛丽塔是一只拟态蝴蝶,纳博科夫赋予洛丽塔美丽的外形及独特的性格,使这个艺术人物真实具备了蝴蝶的习性和特点。

纳博科夫采用暗示、模仿、谜语、语言转换及前后对应等手法来表明洛丽塔的蝴蝶身份:1952年,纳博科夫捕捉到一种特殊的雌性蝴蝶,并以“多洛蕾丝”命名,而洛丽塔又名“多洛蕾丝”;洛丽塔和蝴蝶一样,最喜欢的食物是水果;在大百科全书中蝴蝶的序号是22,而洛丽塔的学号也为22;当亨伯特带着洛丽塔周游美国,以及奎尔蒂跟踪并拐走洛丽塔后,他们在旅馆登记用的化名几乎都与蝴蝶有关;小说中亨伯特与奎尔蒂都是着魔的猎人,而洛丽塔就是他们共同的“美丽的,暖色调的猎物”,是他们要捕捉的蝴蝶;纳博科夫在小说中曾多次细腻地描写洛丽塔蜜色的手臂和长腿,那正是他捕捉到的那只稀有雌蝶翅膀的颜色;他也一再描写洛丽塔柔软的毛发,那正与蝶类昆虫的绒毛类似……纳博科夫巧妙地通过各种文学手法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洛丽塔蝴蝶形象,使其体现出一种智慧的拟态之美。

魅人的蓝蝶:纳博科夫及其《洛丽塔》解读

魅人的蓝蝶:纳博科夫及其《洛丽塔》解读

只好 奇的蝴蝶 飞过来,在我们之 间落下。【 l J l
— —
《 丽塔》 洛 俄 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 ・ 纳博科夫有二十世纪 “ 达芬
奇 ”之称 ,一 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鳞翅 目昆虫研究 ,成果卓 著 。在一次访谈 中,纳博科夫说 “ 我最大的两个乐趣就是写 作 和捕 蝶。 5 16 ,昆虫学界权威亚瑟・弗朗西斯 ・翰 ”[ 9 0年 1
之得。

让我们记住这幅画面 :15 年,在卡纳 ,在开满蓝色 90 羽扇豆的地块上, 纳博科夫带着无时间意识 的极大喜悦注视 着如梦境般翼翅 的卡纳蓝蝶 ,这种蝴蝶是 “ 大海 的蓝 色” 。 这只魅人的蓝蝶后来飞进了他的很多作品中。 二、魅人的蓝 蝶和 《 丽塔 》 洛 纳博科夫有名 ,还是 《 洛丽塔》有名?纳博科夫本人认 为有名的是 《 洛丽塔 》 洛 丽塔 》完 成于 15 。《 9 4年春天 ,奠 定 了纳博科 夫在世界文坛 的地位 ,也给他带 来 了大量 的财 富。作品建构在一个中年男人的不伦之 恋的故事框 架上:定 居美国的亨伯特 ,娶了洛丽 塔的母亲黑兹。随后在一次车祸 中,黑兹丧 生。他带着 1 2岁的洛 丽塔走遍 了美国,享受了 所有 的快 乐, 另一个恋童癖奎尔蒂带走 了洛丽塔 。 四五年后 , 他找到了她 ,她 已经嫁给 了一个残疾人,有孕在身 ,十分可 怜 。亨伯特知道 了诱拐者 的情况 ,找到 了那人 ,杀了他。在 狱 中等待 审判 , 亨伯特写 出了 自己的忏悔和辩护 , 这就是《 洛 丽塔 》这 是一部奇书, 。 骇人听 闻 !洛 丽塔 是想象 力的产物。 “ ” 1 亨伯特 和纳博科夫也没有任何共性。在 小说中,纳博科 博 夫运用语言实现 了对现 实的超越 。 这样一部 奇书 自然 缺少不 了纳博科夫个人化 的标志— —魅人 的蝴蝶 。 那魅人 的 “ 大海 的蓝色 ”如繁星点点 ,点缀全篇 。 洛丽塔第一次 出现 时,“ 事先没有一点预兆 ,我 心底 便 涌起一片蓝色 的海浪 。 [ 。 我对她 的发现不过是在我饱 受 ”1 ‘ l ‘ 痛苦 的过 去 ‘ 海滨那个小王 国’的必然后果 。 1 小说 最 ”[ l 初的标题恰恰是:“ 海滨 国度 ” 丽塔就是 亨伯特 ( 。洛 抑或纳 博科夫本人 )心中从那遥远的彼岸飞来的美丽灵动的蝴蝶 , 蓝色是她的标志:她长着 “ 好看 的蓝眼睛 ”( 蓝的 !洛丽塔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论
理★★★★Theory Research
收稿日期:2010-09-01
作者简介:李橡楠(1984-),女,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比较文学的研究。

透过纳博科夫的蝴蝶情节解读洛丽塔
李橡楠
(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江苏徐州221000)
摘要:《洛丽塔》中洛丽塔这个少女角色符合了作者纳博科夫心中美丽的蝴蝶形象,从三个方面全面解读洛丽塔的蝴蝶
形象,剖析其身上蝴蝶般绚丽短暂的一生,以及作者纳博科夫自由神秘的艺术创造特色。

关键词:
洛丽塔;纳博科夫;蝴蝶中图分类号:
I207.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0-0182-02
著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以《洛丽塔》蜚声世界文坛,小说中的洛丽塔仿佛作者笔下一只美丽的蝴蝶,而蝴蝶在纳博科夫心中一直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作为一名专门研究蝴蝶的生物学家,纳博科夫一生从未停止过对蝴蝶的迷恋,
“对鳞翅目昆虫的终身迷恋,不仅使翩飞的蝴蝶成为纳博科夫作品中的个人化标志,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
响了他的美学观念”[1]。

洛丽塔这个人物恰好符合了纳博科
夫心中美丽的蝴蝶形象,是作者心中蝴蝶情节的体现,也是他在文学中的一次蝴蝶实验。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索洛丽塔的蝴蝶形象。

一、洛丽塔:一只拟态的蝴蝶
“拟态”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指一种生物模拟另一种生物或模拟环境中其他物体从而获得好处的现象。

洛丽塔是一只拟态蝴蝶,纳博科夫赋予洛丽塔美丽的外形及独特的性格,使这个艺术人物真实具备了蝴蝶的习性和特点。

纳博科夫采用暗示、
模仿、谜语、语言转换及前后对应等手法来表明洛丽塔的蝴蝶身份:1952年,纳博科夫捕捉到一种特殊的雌性蝴蝶,并以“多洛蕾丝”命名,而洛丽塔又名“多洛蕾丝”;洛丽塔和蝴蝶一样,最喜欢的食物是水果;在大百科全书中蝴蝶的序号是22,而洛丽塔的学号也为22;当亨伯特带着洛丽塔周游美国,以及奎尔蒂跟踪并拐走洛丽塔后,他们在旅馆登记用的化名几乎都与蝴蝶有关;小说
中亨伯特与奎尔蒂都是着魔的猎人,而洛丽塔就是他们共同的“美丽的,暖色调的猎物”,是他们要捕捉的蝴蝶;纳博科夫在小说中曾多次细腻地描写洛丽塔蜜色的手臂和长腿,那正是他捕捉到的那只稀有雌蝶翅膀的颜色;他也一再描写洛丽塔柔软的毛发,那正与蝶类昆虫的绒毛类似……纳博科夫巧妙地通过各种文学手法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洛丽塔蝴蝶形象,使其体现出一种智慧的拟态之美。

二、洛丽塔:一只色彩斑斓的蝴蝶
纳博科夫尽力将洛丽塔打造成一只色彩斑斓的蝴蝶,她的每次出场纳博科夫都会用各种色彩加以修饰,如洛丽塔第一次出现在亨伯特面前时:“突然眼前出现了一片苍翠,接着,事先一点没有预兆,我心底便涌起一片蓝色的海浪。

在布满阳光的一个草垫上,半光着身子,跪着转过身来的,正是从黑眼镜上面瞅着我的我那维埃拉的情人……同样的娇弱的、密黄色的肩膀,同样柔软光滑、袒露着的脊背,同样的一头栗色的头发。

她的胸口扎着一条圆点的黑色围
巾……我一下子认出了她肋上那个深褐色的小痣”[2]60。


里几乎每个精练的语句中都包含着颜色词。

作者用苍翠、蓝色和金色作为铺垫勾勒出一幅和谐的自然环境;接着用密黄色、栗色、黑色、深褐色等词汇来描绘洛丽塔的美丽;同时用娇弱、柔软、光滑写出了洛丽塔蝴蝶般灵动的身形;那条黑色圆点的围巾就仿佛蝴蝶飘逸斑斓的翅膀。

如此简182
单的几笔便勾勒出了洛丽塔的蝴蝶形象。

在去营地接洛丽塔时,透过亨伯特的视角作者这样叙述道:“我把手放在她那暖烘烘的赤褐色头发上……她气色红润,十分可爱,身上穿着她最鲜亮的有几个小苹果图案的方格棉布衣服,她的胳膊和双腿都现出很深的金褐色,上面有一些搔痕,看去就像凝固的红宝石上细小的、有圆点的纹路,而她的白色短袜的螺纹翻边仍在我记得的那个地方往下翻”[2]175。

在这里,纳博科夫用赤褐色、红色、金褐色、红宝石色描绘洛丽塔五彩缤纷的外貌;他还逼真的突出了蝴蝶身上的斑纹和斑点。

洛丽塔身上的方格棉布衣服正如蝴蝶绚烂的翅膀,四肢上的搔痕和雀斑正是蝴蝶翅膀上纹路的写照。

当亨伯特最后一次见洛丽塔时:“她那有着浅褐色雀斑的脸蛋瘪了下去,穿了一件褐色的无袖棉布连衣裙……她低头望着门槛,面带笑容,颧骨饱满,双颊下陷,在木头门板上展开两条像馋了谁的牛奶似的白色胳膊……她显得有多么像——
—一直就多么像——
—波提切利笔下那个黄褐色的维纳斯——
—同样线条柔和的鼻子,同样隐约朦胧的姿色”[2]433。

这最后的相见,作者选择了冷色调的颜色来突显洛丽塔饱受摧残的形象:浅褐色、白色、黄褐色的皮肤身体就仿佛一只被淋湿的蝴蝶,可怜而又柔弱;而点点雀斑和褐色的衣裙好似被淋湿的翅膀,零落不堪。

从这些细节之处可以看出纳博科夫运用了各种美好的颜色来凸显洛丽塔在亨伯特眼中无与伦比的女神形象,从皮肤,到肢体,到衣饰等等。

如果不是在显微镜下长时间对蝴蝶进行细微观察,恐怕难以写得这样栩栩如生。

三、洛丽塔:一只多态的蝴蝶
科学考证蝴蝶是比较典型的全变态型昆虫,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体态。

蝴蝶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靠体内遗传物的控制完成从低级到高级的变态过程,但是通过改变外在因素,蝴蝶会出现不按次序发育的多态现象,例如幼虫会出现成虫的特征,而成虫会保留幼虫的特点。

通过阅读小说可以发现,洛丽塔也具备了这样一种多态现象。

从身体外部发育来看洛丽塔同任何青春期的少女别无两样,处处透露着健康性感和朝气蓬勃,但其在性心理方面却呈现出与12岁少女截然不同的现象。

这种性早熟是亨伯特诱导的结果。

为了达到完全占有洛丽塔的目的,亨伯特采用了很多挑逗性的勾引与诱惑,使得这个少女过早
接触到性,并刺激了身体和性心理的提前早熟。

在环境与亨
伯特的客观刺激下,洛丽塔过早具备了成熟的性知识,其外
形虽是青春少女,却已表现出成人性心理,这与蝴蝶在外界
刺激下,幼虫出现成虫特征是如出一辙的道理。

除了耐人寻味的成人面孔,在社交情感方面,洛丽塔
显出了滞后发育的特点,这也是畸恋的恶果。

为了避免外
人得知这段感情,亨伯特禁止洛丽塔正常的生活交流,阻
止其接触社会,导致洛丽塔处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并逐
渐丧失了社交能力;再加上洛丽塔从小生长在单亲家庭,
母亲的粗暴加上父爱的缺失也造成了洛丽塔的人际交往
障碍与情感表达缺失。

这种不正常发育的心智使洛丽塔表
现出比本人年龄滞后的社交能力与情商,这与蝴蝶在外界
刺激下,成虫保留幼虫特征的道理是大同小异的。

由此可
见,洛丽塔同蝴蝶一样会因环境改变与不同客观因素的控
制出现多态现象。

纳博科夫之所以塑造了洛丽塔多态的形
象,一方面是为了与真实的蝴蝶相呼应,另一方面也是他
在文学创作上所作的一次试验,并通过试验证明:人在生
长发育的过程中,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反之将会得到像洛
丽塔一样悲惨的结局。

纳博科夫把洛丽塔塑造成一只美丽的蝴蝶,希望洛丽
塔像蝴蝶一般具有迷惑性,同时也实现了他心头终生萦绕
的蝴蝶情节。

直到今天,小说中洛丽塔魅惑的身躯,灵动的
神情,自由的灵魂无不打动每个读者的心,如蝴蝶轻轻飞
过花丛,却在读者心头留下了浓墨重彩值得回味的一笔。

时间是不会停止的,纳博科夫却在洛丽塔身上寻找到了时
间的永恒,因为洛丽塔是属于想象的,是亨伯特的想象,是
纳博科夫的想像,也是所有读者的想象。

想象世界中的洛
丽塔永远不会长大,更不会衰老,她永远是一个时间之外、
道德之外、情欲之外的蝴蝶精灵。

参考文献:
[1]马凌.谈纳博科夫的“蝴蝶美学”[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
版,2004,(2).
[2]主万.译洛丽塔[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W e n X u e Y a n J i u
☆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许广东)
1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