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畜共患病毒性传染病痘病
本章共讲义介绍人兽共患的病毒性传染病11个

❖ 本章中的细菌性疾病都是人兽共患病,人类 可发生感染或食物源性中毒,因此具有重要的公 共卫生意义。
沙门氏菌也有类似情况,宿主适应血清型如鸡 沙门氏菌、鸡白痢沙门氏菌对人没有致命性,而 非宿主适应的血清型如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 门氏菌、鸭沙门氏菌等对人的致病性很强。
所以应特别注意同一属中不同种细菌或同一种 细菌不同血清型或毒力因子型菌株的宿主范围和 在公共卫生意义上的差异。
谢 谢 各 位 聆 听
有些病如狂犬病的传播方式特殊,潜伏期可以很长,发 病率不高而致死率很高。
本章介绍28种细菌性疾病,其中在经济意义和公共 卫生上最重要的是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巴氏 杆菌病、布鲁氏菌病、结核病和炭疽,对这些病的 有关知识必须全面掌握。
细菌性疾病比病毒性疾病要复杂。
❖由于很多细菌性疾病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原体的属名来命名,所以 实际上一种病里包括一个属里所有细菌引起的多种病。
亨德拉病毒和尼帕病毒均为副黏病毒科的病毒。
这些病毒性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宿主范围广,可感染多种动物和人类,大多数具有公共 卫生意义。
多数感染发病急、传播快(传染性海绵状脑病例外), 可在易感群体造成流行性或大流行性,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是 口蹄疫、流行性感冒等。
有些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森林脑炎、流行性感冒等, 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 但是一个属中并不是所有的种都引起人类疾 病,如布鲁氏菌6个种中对人类致病威胁最大的 是羊(马尔他)布鲁氏菌,其次是牛(流产)布 鲁氏菌,而绵羊布鲁氏菌一般认为不感染人。
人畜共患病-寄生虫

6:大肠杆菌病。有致病性大肠杆菌所致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其病型复杂多样,或引起腹泻,或引起败血症,或为各器官的局部感染,或表现为中毒症状。
7: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的细菌引起的动物和人多种疾病的总称。特征:主要为败血症和肠炎。
8: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多种动物共患的一种败血症传染病。特征:急性病例呈败血症和出血性变化,也称为:出血性败血症。
9: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慢性疾病。特征: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导致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
10: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所致的多种畜禽、野生动物及人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特征:在多种组织器官形成肉芽肿、干酪样坏死和钙化结节病变。
18:衣原体病。又称鹦鹉热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各种畜禽和人类共患的传染病。禽衣原体病为全身感染,人感染成流感样或者肺炎症状。
19:痘病。是由痘病毒引起的各种畜禽和人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特征:皮肤和粘膜上发生特殊的丘疹和疱疹。
20: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病。特征:口腔黏膜、蹄部和**皮肤发生水泡和烂斑。
3: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感染,在厌氧条件下产生大量外毒素,侵害神经组织所引起的急性、中毒性传染病。特征:表现为局部或者全身肌肉呈持续性强直和阵发性痉挛。动物应激性增高,多死于窒息及全身性衰竭、病死率很高。
4: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梭菌引起的各种畜禽和野生动物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特征:皮肤、皮下组织‘、消化道粘膜和蹄部发生坏死,有时在内脏形成转移性坏死。
人畜共患传染病(痘病)课件

谢谢
禽痘 爪部严重痘痂,严重时跛行
禽痘 蛋鸡头面部痘疹和痘痂同时存在
禽痘 病鸡常有结膜炎
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眼
睑 粘 连
眼睑粘连
人畜共患传染病
2、黏膜型
禽痘 皮肤无痘疹,只表现呼吸困难、流鼻
粘膜型鸡痘,在喉头、气管粘膜处出现 黄白色的痘状结节,痘斑不易剥离
粘膜型鸡痘,气管粘膜出现黄白 色的痘状结节
粘膜型
• 禽痘:四季均发,春秋两季和蚊子活跃季 节最流行。雏鸡和中雏鸡易感。通过接触 传播,吸血昆虫可传播本病。
三、症状
㈠ 禽痘 • 皮肤型:鸡冠、眼睑、喙角、耳球、腿、
脚、泄殖腔有痘疹。 • 黏膜型:病初呈鼻炎,后口腔、咽喉黏膜
发生痘疹,初为黄色斑点,后扩大融合成 一黄色假膜,不易脱落。 • 混合型:皮肤、黏膜均侵害。
后3~4天,刺种部位应出现红肿、水泡及结痴,2 ~3周痴皮脱落,表示刺种成功,否则应予补种。
第一次免疫在30日龄左右,二免在开产前进行。在 本病的高发季节8~10月份和高污染的鸡场,也可 在1日龄时对雏鸡进行免疫接种。
3.发病鸡群的治疗:发病鸡群要用抗菌素 防止继发感染,尤其要防止葡萄球菌的感 染。在破溃的部位可用1%碘甘油(碘化钾 10克,碘5克,甘油20毫升,摇匀,加蒸馏 水至100毫升)治疗。对鸡痘引起的眼炎可 用庆大霉素点眼治疗。
禽痘
1、皮肤型
禽痘
轻度感染多无全身变化 严重者精神沉郁
禽痘 食欲减退,贫血、消瘦
皮肤型
• 主要是在头部皮肤上出现 较硬的结节,继而结痂、 脱落。
禽痘 头面部痘痂
禽痘 眼部痘痂
禽痘 喙部痘痂
禽痘 喙部痘疹
禽痘 鸽翅部和头面部痘痂
家畜痘病的检疫鉴定及防控

痘病在家畜中属于常见传染病,因感染痘病毒而引起。
该病能引起人和多种动物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皮肤和黏膜发生丘疹和水疱。
本文根据牛、羊、猪痘病检疫中遇见的情况,分别加以介绍,为该病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1牛痘牛痘是奶牛一种轻微的发疹性疾病,病变发生在乳房及乳头。
牛痘病毒在抗原性上与天花病毒亲缘关系很近,需用先进的实验室技术才能区分。
以前,在一般群体接种抗天花疫苗是不连续的,某些牛痘在北美洲及欧洲的牛群暴发,是因为感染了来自于最近接种牛痘的人类病毒。
病毒通过与牛接触传播给人。
这些病毒的流行病学未知,但研究揭示该病毒曾在贮存宿主(而非人类)中流行和存活。
宰前鉴定:患牛丘疹部位出现在乳头和乳房。
小囊疱可能不明显或容易破裂,留下破皮的溃疡区域形成痂皮。
病变在1个月内愈合。
许多奶牛处于同一个挤奶厅,可能会相互感染。
而挤奶工挤奶时可能会发生感染,在手、臂或脸上出现病变。
人发生牛痘偶尔会引起全身性疾病,也有过死亡的报道。
宰后鉴别:牛痘或牛痘感染可能与牛疱疹性乳头炎相混淆;因为病变表面形态相似,需要通过实验室验证。
牛痘病毒和痘苗病毒在电镜下容易观察。
但二者难以区分,而伪牛痘病毒和牛疱疹性乳头炎病毒,可通过电镜加以区别。
痘苗病毒和牛痘病毒易于在细胞培养基上生长。
牛痘病毒和痘苗病毒是人兽共患病的重要病因。
防控:阻止牛痘在一个牛群中的扩散,必须施行隔离和环境卫生学。
2假牛痘假牛痘是常见于母牛乳房及乳头的轻微感染,由副痘病毒所引起,呈全球分布。
假牛痘病毒与传染性脓疮及牛引斗状口炎相关联。
这些副牛痘病毒在形态学上与痘苗病毒及其他痘病毒不同。
其具有有限的宿主范围,不能经受精卵传播,可在一些细胞培养物上生长,但生长状态不佳。
宰前鉴定:病牛开始为乳头或乳房上出现小的红色丘疹,随后很快在结痂前发展成斑疱、小囊疱或脓疱。
痂皮可能很多,但易无痛移除。
在痂皮下出现肉芽肿,导致瘢痕下的颗粒形隆起,从中间愈合,留下特征性的马蹄形或小结痂的圆环。
关于猴痘试题及答案

关于猴痘试题及答案1、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病原体为猴痘病毒。
对(正确答案)错2、猴痘与天花病毒、牛痘病毒同属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其感染性和致病性弱于天花。
对(正确答案)错3、猴痘的自然界主要是携带者和传播者是老鼠、松鼠等啮齿类动物。
对(正确答案)错4、猴痘(MPX),是一种由猴痘病毒感染导致的人兽共患传染病。
对(正确答案)错5、猴痘病毒包膜,由脂类和柱状或球状蛋白质组成。
在包膜表面还存在许多由蛋白质构成的小管状或小球状结构,具有引起中和反应和抑制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融合作用。
对(正确答案)错6、猴痘潜伏其为5-21天,平均约为14天。
对(正确答案)错7、无论是猴痘还是天花病毒,痊愈后皮肤大范围出疹处会留下永久性瘢痕,尤其是面部区域,会变成“麻子脸”近乎于毁容、。
对(正确答案)错8、猴痘的治疗治以对症和支持为主,包括预防和治疗继发性细菌感染。
对(正确答案)错9、猴痘容易人际传播。
对错10、猴痘传播主要通过密切接触感染者皮肤损伤处的传染性物质、长时间面对面接触时的呼吸道飞沫和污染物而发生的。
对(正确答案)错11、猴痘感染风险最高的是与有猴痘症状的人或受感染的动物有密切身体接触的任何人。
对(正确答案)错12、过去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对猴痘也有一定的抵抗力。
对(正确答案)错13、应避免皮肤接触,如果与皮损有任何直接接触,需使用一次性手套。
如果患者无法自理,在处理任何衣物或床上用品时佩戴口罩。
对(正确答案)错二、多选题:1、猴痘是:(AB)A、双链DNA病毒B、属痘病毒科的正痘毒属C、与天花病毒是“近亲”2、猴痘临床症状有:(ABCEF)A、高烧B、发冷C、头痛D、淋巴结肿大E、肌痛F、重度疲乏发3、猴痘并发症:(ABC)A、皮肤感染B、肺炎C、神志不清和导致视力丧失的眼部感染4、猴痘确诊病例:(ABCD )A、猴痘病毒特异性PCR检测阳性或B、正痘病毒特异性PCR检测阳性C、通过检测病毒的核苷酸序列检测为MPXV)D、自2022年3月1日起出现症状5、人猴痘传染源:(ABC)A、猴痘患者B、隐性感染者人群C、非人类灵长类动物D、大颊鼠、沙鼠、家畜及宠物6、猴痘人际传播的传染途径有:(ABCD)A、有症状的猴痘患者有传染性,尤其皮疹、体液和干痂,人接触可被感染B、口腔中的溃疡、损伤或口疮也具有传染性,意味着病毒可通过唾液传播C、可通过胎盘由传播给胎儿,或通过皮肤接触由受感染的父母传播给孩子D、尚不清楚无症状的患者是否可以传播该病7、猴痘动物传人的途径有:(ABC)A、直接接触受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皮肤或黏膜损伤部位等B、食用烹饪不当的感染动物也是“动物传人”的风险因素C、空气传播;8、猴痘的防控措施有:(ABCE)A、关注新MPX 病例的及时识别、管理、接触者追踪和报告B、MPX 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应在最后一次接触病例后21 天内自我监测症状的发展。
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防治

(7) 韩国出血热 (Korean hemorrhagic fever) 。①传染 媒介动物:大鼠。②临床症状:肌痛、头痛、咳嗽。③ 传染途径:吸入感染、啮齿类动物咬伤、伤口污染。 (8) 淋巴结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感染症 (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 virus infection)。①传染媒介动物: 小鼠、仓鼠。②临床症状:类似流行性感冒症状,但有 头痛、肌肉痛、发热、恶心、呕吐、喉痛、畏光。有时 亦见发疹、下痢、咳嗽、瞻望。容易被误认为流行性感 冒、疱疹性脑炎或结核性脑炎。③接触感染,接触小鼠 粪便和尿液、吸入受污染的灰尘、咬伤。 (9)狂犬病(Rabies)。①传染媒介动物:所有哺乳类。② 临床症状:头痛、肌痛、发热、抽搐、昏厥。③传染途 径:咬伤、皮肤伤口或黏膜感染含狂犬病毒的唾液。
(3) 宠物爱好者要学习一些有关人畜共患疾病的知识, 定期让宠物进行某些疾病的预防接种。
(4) 同时要意识到与宠物拥抱、亲吻或者同桌吃饭、同 床就寝等过分亲热的行为都是不卫生和有害的。 (5) 在被怀疑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时,要立即求医救治。 (6) 饮食上要讲究卫生,选用经过检验的乳、肉、蛋等 食品,并提倡熟食。 专家建议,相对于个体的自我防护,更为重要的是建立 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防疫体系,对各种人畜共患病进行 控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严防某些疾病的 暴发和越境传播。这样,才能将人畜共患病带来的损失 降到最低,并防止由此带来更大的灾难。
(4) 卡氏肺囊虫症 (Pneumocystosis) 。①传染媒介动物: 大鼠、小鼠、兔。②症状,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导 致窒息。⑨传染途径:经胎盘感染胎儿。
六、人畜共患疾病:实验动物蠕虫感染疾病
人畜共患传染病案例

人畜共患传染病是指能够在人类和动物之间传播的病原体,可能导致疾病在两者之间传播。
以下是一些人畜共患传染病的案例:1. 流感(Influenza):- 流感病毒在人类和多种动物中都有感染的可能,包括家禽、猪和马。
特定的流感亚型,如H1N1和H5N1,可以在人类和动物之间传播。
2. 结核病(Tuberculosis):- 结核分枝杆菌是引起结核病的病原体,它可以影响人类、牛和其他哺乳动物。
在某些情况下,人类可以通过与感染的动物接触而感染结核分枝杆菌。
3.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 布鲁氏菌感染可以在人类和多种动物中传播,包括牛、羊、猪和狗。
人类通常通过食用感染的动物产品或直接接触感染的动物而受到感染。
4. 炭疽病(Anthrax):- 炭疽病是由芽孢杆菌引起的,可以影响人类和多种哺乳动物。
动物可能通过摄入或吸入芽孢而感染,而人类可能通过与感染的动物或动物产品接触而感染。
5. 寨卡病毒(Zika Virus):- 寨卡病毒主要通过蚊子传播,但也可以通过性传播。
动物,尤其是灵长类动物,也可能是病毒的宿主。
人类可以通过感染的蚊子叮咬或与感染的动物接触而感染。
6. 猫抓病(Cat Scratch Disease):- 猫抓病是由猫抓或咬伤传播的,病原体是一种叫做弓形虫(Bartonella henselae)的细菌。
感染猫抓病的猫通常是病原体的宿主。
7. Q热(Q Fever):- Q热是由可在人类和多种动物中传播的库贝杆菌引起的。
感染通常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的动物或其分泌物而发生。
这些案例突显了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复杂性,强调了人类与动物之间密切联系的影响。
有效的疫病防控需要综合卫生和兽医措施,以降低跨物种传播的风险。
猴痘分析报告

猴痘分析报告1. 简介猴痘,又称为猴疟,是一种由猴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本报告旨在对猴痘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特征、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科学防控猴痘提供参考。
2. 病原学特征猴痘是由猴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
病毒属于痘病毒科,拥有DNA基因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引起人群暴发流行。
3. 流行病学特征(1)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特别是婴幼儿和未接种过疫苗的人群更容易被感染。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患者皮疹、分泌物以及被感染物品进行传播。
(3)季节性流行:猴痘主要在冬春季节流行,秋季很少有病例报告。
(4)环境关联:病毒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且易于传播。
4. 临床特征(1)潜伏期:一般为7-17天。
(2)病程特点:病程较长,一般为2-3周。
分为发热、皮疹和结痂期。
(3)临床症状:初始为发热、乏力和头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皮疹初起于面部及四肢,逐渐扩展至全身。
皮疹为丘疹-疱疹-痂疹的序列,形态多样。
(4)并发症:猴痘并发症较少,但个别病例可导致皮肤感染、结膜炎、肺炎、中耳炎等。
5. 防控措施(1)疫苗接种:提倡广泛接种猴痘疫苗,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2)早期诊断和隔离治疗:根据临床特征和病史,及时确诊并进行隔离治疗,以减少传播风险。
(3)加强卫生教育:加强公众卫生教育,向公众普及猴痘的防控知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4)改善环境卫生:加强卫生设施建设和个人卫生习惯培养,保持环境清洁,减少传染源。
(5)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猴痘流行,促进全球防控工作。
6. 结论猴痘是一种由猴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病变特点。
在临床特征方面,猴痘表现多样化,病程较长。
为了防止猴痘的传播,必须加强防控措施,包括广泛接种猴痘疫苗、早期诊断和隔离治疗、卫生教育等。
同时,国际合作也是应对猴痘流行的重要手段,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威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痘病毒
呈砖形或椭圆形,大小为200-390nm X l00-260nm
病原
基因组: 双股DNA,130~375kbp。
增 殖: – 胞浆内复制,形成嗜酸性包涵体。 – 多数能在鸡胚绒毛尿膜上生长,产生痘疮病灶。 – 同种动物肾、睾丸、胚胎组织细胞上生长,有CPE。 – 皮肤划痕接种,能引起痘疹。
• 禽痘病毒与哺乳 动物痘病毒不能 交叉感染或交叉 免疫
• 各种禽痘病毒 之间抗原性极为 相似。
病原
正痘病毒属 牛痘、痘苗病毒、天花、类天花、鼠痘、兔痘、猴痘、水牛痘、 骆驼和马痘。
禽痘病毒属 鸡痘、鸽痘、火鸡痘、金丝雀痘、鹌鹑痘、情鸟痘、麻雀痘和燕 八哥痘等。
山羊痘病毒属 绵羊痘、山羊痘和疙瘩皮肤病(lumpy skin disease)。
发病季节:冬末春初。
症状和病变
• 潜伏期平均为6-8d • 体温升高达41-42℃,食欲减少,精神不振,结膜潮红 • 鼻孔流出浆液、黏液或脓性分泌物 • 痘疹多发生于皮肤无毛或少毛部分 • 红斑—丘疹—丘疹逐渐扩大—隆起结节—水疱—脓性、痂 块 • 其他病变:黏膜有结节或糜烂或溃疡;
肺干酪样结节和卡他性肺炎。 • 妊娠母羊易引起流产 • 恶性经过,病死率达20%—50%。
• 发病羊群 ➢ 隔离、消毒、尸体应深埋。 ➢ 局部0.1%高锰酸钾洗涤,涂抹紫药水或碘甘油。 ➢ 康复血清、免疫血清有一定防治作用。 ➢ 抗菌药控制继发感染。
禽痘 (Avian-pox)
由禽痘病毒引起的禽类的一种接触传染性疾病。 皮肤型: 皮肤(尤以头部皮肤)的痘疹,继而结痂、脱落; 黏膜型: 口腔和咽喉黏膜的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常形成
混合型:即皮肤、黏膜均被侵害。
病变
– 口腔黏膜的病变有时可蔓延到气管、食道和肠。 – 组织学检查,病变部位上皮细胞内有胞浆内包涵体。
诊断
–临床诊断:皮肤型和混合型的症状很有特征。 –对单纯的黏膜型易与传染性鼻炎混淆。 –病毒分离鉴定:用病料接种鸡胚或人工感染于健康易
感鸡。5-7d内出现典型的皮肤痘疹症状。 –血清学试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
痘病 (Variola,Pox)
痘病
– 哺乳动物:皮肤上发生痘疹 – 禽:在皮肤产生增生性和肿瘤样病变
病原
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与痘病有关的有6个属:
• 正痘病毒属(Orthopoxivrus) • 山羊痘病毒属(Capripoxvirus) • 禽痘病毒属(Avipoxvirus) • 兔痘病毒属(Leporipoxvirus) • 猪痘病毒属(Suipoxvirus) • 副痘病毒属(Parapoxvirus)
诊断
•典型病例: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流行情况即可诊断。
•非典型病例
丘疹组织涂片
银染色法染色
姬姆萨染色
苏木紫伊红染色
镜检
镜检
镜检
胞浆内有深褐色的 球菌样圆形小颗粒 (原生小体)
胞浆内的包涵 体,呈红紫色 或淡青色
包涵体呈紫色或 深亮红色,周围 绕有清晰的晕
防治
• 平时 加强饲养管理,特别是冬春季适当补饲,注意防寒过冬。 疫区羊群:每年定期预防接种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
头部皮肤,腿、脚、泄殖腔和翅内侧形成痘疹。 冠、肉髯、喙角、眼皮和耳球:从细薄的灰色麸皮状
覆盖物,到灰色\黄灰色结节,到产生大块厚痂等。 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 产蛋鸡产蛋减少或停止。
症状
黏膜型: –多发于小鸡,病死率较高,小鸡可达50%。 –鼻炎症状、 萎顿厌食。 –口腔、咽喉黏膜痘疹,假膜、痂块。 –呼吸和吞咽困难,窒息。 –鼻汁、眼睑肿胀,结膜充满渗出物,失明。
传播途径:
– 接触传播,脱落和碎散的痘痂,经有损伤的皮肤和黏膜而感染。 蚊子及体表寄生虫可传播本病。
季节性:
–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秋两季和蚊子活跃的季节最易流行。
其他因素:
– 拥挤、通风不良、阴暗、潮湿、体表寄生虫、维生素缺乏和饲养 管理恶劣,可使病情加重。
症状
潜伏期喉。 混合型:发病严重,死亡率高。
流行病学
– 易感动物 鸡易感性最高,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种。 其次是火鸡,鸭、鹅等家禽虽也能发生,但并不严重。 鸟类如金丝雀、麻雀、燕雀、鸽、掠鸟等也常发痘疹, 病毒类型不同,一般不交叉感染,偶有例外。 鸡以雏鸡和中鸡最常发病,其中最易引起雏鸡大批死亡。
防制
–预防接种 鸡痘鹌鹑化弱毒疫苗:通过翼翅刺种方法接种于4周 龄的鸡或产蛋前1~2月的育成母鸡,该疫苗不适合 于正在产蛋的鸡群。
–发病处理 隔离、消毒、紧急预防接种。 对病鸡皮肤上的痘疹一般不需治疗。
病原
– 对温度有高度抵抗力,在干燥的痂块中可存活几年。 – 对氯化剂、乙醚敏感。
绵羊痘 (Sheep pox)
流行特点
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危害最严重;
感染途径:呼吸道、损伤的皮肤或黏膜。
传播媒介:人员、用具、皮毛、饲料、垫草和寄生虫等。
易感动物: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绵羊都有易感性
羔羊比成年羊易感,病死率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