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三知”
古代诗歌阅读 抢分策略三 知类型,明模式,瞄准考查角度

抢分策略三 知类型,明模式,瞄准考查角度
高考解码
跟踪检测
(二)分析诗歌的情感 答题模式: 最基本的答题模式是:本诗通过对……的描写(叙述、回忆), 抒发(表现)了诗(词)人……情感。(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抢分策略三 知类型,明模式,瞄准考查角度
高考解码
二、把好“两关”,规范作答表达技巧题
跟踪检测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从高考阅卷的情况看, 考生往往找不准表达技巧,或者分析时顾左右而言他。因此,二 轮复习时要加强规范答题意识,从审题关和答题关两方面着手。 (一)鉴赏修辞手法 答题模式: 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如果涉及多种修辞手法,可设序号,分别按此模板分析作 答,可以由主到次或以涉及诗句的先后为序。)
抢分策略三 知类型,明模式,瞄准考查角度
高考解码
[对点小练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酬李端校书见赠 司空曙 绿槐垂穗乳乌飞,忽忆山中独未归。 青镜流年看发变,白云芳草与心违。 乍逢酒客春游①惯,久别林僧夜坐稀。 昨日闻君到城阙,莫将簪弁②胜荷衣。
跟踪检测
【注】 ①春游: 唐朝官员有春秋两季游玩的习俗。 ②簪弁: 簪,冠簪;弁,礼帽。二者都是官员身上的服饰。
高考解码
跟踪检测
答案:借代,“簪弁”指代官场生活,“荷衣”指代田园生 活。表达了作者委婉地劝勉李端不要贪恋官场荣华,而要选择田 园生活的态度。
抢分策略三 知类型,明模式,瞄准考查角度
高考解码
(二)鉴赏表达方式 答题模式:
跟踪检测
表达方式①(分析诗意+主旨情感 )+表达方式②(分析诗意 +主旨情感)+…… [对点小练 4]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哭刘司户蕡① 李商隐
【精品】古诗鉴赏:知人知言,知体知法

解题有法:综合选择题
1.审题目要点
要求从“赏析”的角度,选出“不恰当”的“两项”。
读诗有道
3.读内容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凉的风肃肃吹 来,山谷林间顿时变得清爽凉快。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它吹散了山中的烟云,卷走了山间的雾 霭,显现出了山上涧旁的人家房屋。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凉风来来去去本来没有踪迹,可它的吹 起和停息却好像很有感情,合人心意。
整体读诗
三、知法。对诗歌的鉴赏,除要注意正确的读诗方法,从标题到作者,从正 文到注释,全面细读外,还要知道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手法等。 (三)读正文 1.抓关键字词、语句、情调; 2.抓景、事、情,推导主旨; 3.抓尾句,揣摩感情、志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1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 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B.首句写风的生气,以“肃肃”状风势之速,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无意化为有意 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 C.颔联写风化为轻烟,带诗人寻到涧底的人家,变为翻卷的雾气,现出山间的房屋。 D.尾联写到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的时候,狂风呼呼吹起,更添了秋天的肃杀零落之感。 E.“诗眼”是“有情”二字。全诗扣住“风”的“有情”二字来写。前面从“有情”写它 带给林壑以清爽,后面又由“有情”赞美它“为君起风声”。 15.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古代诗歌鉴赏“三知”

4.妙“合”主旨
“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
句一出,中心就明了了,它是诗人思想 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 收束全诗的作用。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 杯”——更是在前句的基础上直抒胸臆, 似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又似无可奈何 沉重一叹。一个艰难时世中老病孤愁的 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令人痛惜!全诗起 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 情落句。
句 式
例句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
解释
倒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 装 句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白居易) 式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
3.要懂特殊修辞
在古代诗歌中,修辞手法是最常见的艺 术技巧。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 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 方式或方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
随堂练习: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 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 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一生不仕。淳熙 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 此时。 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
读懂一首诗,起码要 “三知”
一、知人——了解士子的人生 “五部曲”
“论诗”应该“知人”,只有知人, 才能把握其形象、体察其感情。但中 国古代诗人数以千计,人们不可能一 一熟“知”。不过好在中国封建士子 们的人生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这相 似之处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
古典诗歌鉴赏基本知识

古典诗歌鉴赏基本知识一、诗歌鉴赏需具备的知识积累:1、常用的表述方式:这首诗写了(意象或者事情),通过什么方法(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意象或者事情)的什么特征,对于表现(突出)什么思想(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2、常见的意象和意境(1)意象指的是诗歌中寄予着作者情感的物象。
意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观形象(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如《邶风静女》中的小伙子)和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声声慢》中的"我"),也包含了物象(如"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白鹭" "青天")在古典诗歌中,一些意象由于名家使用来表现某种情绪,后又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于这种情绪,从而有了特定的内涵。
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一想表达某种情感,就想使用某种意象。
反过来,一提到某一个意象,就让人想到某种情感。
因此,了解这类意象通常寄予了作者哪种思想情志,常常成为诗歌鉴赏的突破口。
常见意象20例见附表3(2)意境是指有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诗歌的整体情境。
常见的诗歌的意境有:孤独凄凉、淡泊闲适、清新自然、优雅飘逸、沉郁顿挫、幽深僻远、安谧美好、华丽壮美、雄浑刚健……3、常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虚实关系、动静关系、远近上下关系托物言志/象征、抑扬、白描、对比烘托、反衬、借古讽今、联想与想象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间的关系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双关、反复、衬托、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浑然天成、画龙点睛等注意: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目标不在于辨识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而主要在于分析、评述使用这种技巧的作用和效果。
古诗鉴赏过“三关”

古诗鉴赏过“三关”古代诗歌鉴赏在高考中的权重不可小觑,古诗鉴赏分为三步:宏观把握——微观推敲——扣题作答。
一、宏观把握,通其大意着眼整体,宏观地把握命题的指向和诗歌的大意,为第一关。
具体做法就是“五读”。
读题干。
明确命题的指向和要求,带着问题定向阅读。
读诗题。
诗歌的题目是鉴赏者的向导,常常会告诉你诸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引导你走进诗歌本体。
读作者。
由作者联想其生平经历、思想倾向、创作风格等,知人论世,为鉴赏奠基。
读诗文。
明确诗歌的类别、体裁,通其大意,悟其主旨。
读注释。
有关写作背景和词语的注释,不仅助你理解诗歌,而且可能与命题有着某种联系。
“五读”的目的是“读懂”。
一般来说,真正把一首诗读懂了,什么题都能对付,所以这一关是基础关。
要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由试题到诗文、注释依次阅读,边读边思考,并能调动知识储备进行联想和想象。
试以下面的诗歌为例细说“五读”。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下面一首唐诗的写作手法。
秋夜纪怀〔宋〕陆游北斗垂莽苍,明河浮太清。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
注:明河:银河。
太清:指天空。
散关:即大散关。
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先读题干:要求是赏析“写作手法”,角度是“情景关系”。
再读诗题:时间是“秋夜”,“纪怀”应是抒写情怀。
三读作者:陆游,宋代著名爱国诗人。
四读诗文:这是一首五律,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是叙事抒怀。
五读注释:由注释会联想到陆游《书愤》之名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由注释会联想到战争前线的情景。
有此“五读”,对命题指向和诗歌大意已能宏观把握了,就可归纳相关内容要点,按题干要求必须明确两点:诗中之景是北斗垂挂在苍茫的原野之上,银河浮现在浩瀚的天宇之中,树林里秋风吹落叶,露草中百虫鸣秋夜;诗中之情是病情好转,壮心不已,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
至此,要“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写作手法”,就非常容易了。
古诗鉴赏基本常识

古典诗歌鉴赏基本知识一、古典诗歌鉴赏分类古典诗歌的内容纷繁复杂,现大致把古典诗歌分为边塞诗、送别诗、思乡怀人诗、怀古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和即景感怀诗等七大类。
二、诗歌鉴赏需具备的知识积累:1、常用的表述方式:这首诗写了(意象或者事情),通过什么方法(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意象或者事情)的什么特征,对于表现(突出)什么思想(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表达技巧常用关键词及其效果:1、修辞方法:比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夸张――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
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反复――叠字叠词叠句: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
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2、表现手法: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曲鉴赏知识概括(三)

古诗词曲鉴赏知识概括(三)一、鉴赏诗词曲的思想内容之概括其主要内容诗词曲的内容是诗词曲中描写的人、事、物,诗词曲的主旨是作者写作的主要目的。
“概括诗词曲的内容主旨”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诗词曲,结合作品中的意象等,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1.题型:概括诗词曲的主旨内容类题目,一般是直接设问,提问方式有“这首诗/词/曲的主旨是什么”“这首诗/词/曲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词/曲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作者讲述某件事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词/曲蕴含了什么哲理”等。
2.鉴赏诗词曲的思想内容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1)了解各朝代的代表作者;(2)了解各个时代的社会风貌;(3)注意诗词曲的小序和注释,它们往往是答题的重要依据;(4)不要拘泥于一种思维,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都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二、鉴赏诗词曲的思想内容之分析思想感情(1)“分析诗词曲的思想感情”就是在理解诗词曲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其感情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古诗词曲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1.考查方式:(1)对表达的感情的归纳概括;(2)对某一(几)句表达的感情的提炼;(3)对某一意象表达的感情的把握;(4)某一动作所具有的感情的揣摩。
2.提问方式:(1)这首诗/词/曲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XX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作者借XX(某种意象)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4)作品通过XX(某种动作刻画等)来传达思想感情,试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
3.古诗词曲中的常见思想感情:(1)忧国忧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诗歌鉴赏需知

诗歌鉴赏需知积累、运用鉴赏知识1、文体知识: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
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
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
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诗歌内容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
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
当然,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诗人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②、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
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承”“起”而续
“承”句与“起”句语义接近,关 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 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 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 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以《登高》 的颔联为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来”——“落木”承首句中的“风急 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 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 边落木萧萧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 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 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 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句 式
例句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
解释
倒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 装 句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白居易) 式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
3.要懂特殊修辞
在古代诗歌中,修辞手法是最常见的艺 术技巧。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 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 方式或方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
②广结朋友:写友情,写离情,抒 豪情——李白、王维、杜甫。
2.参加科举 ①科举及第:写得意,写光耀,赞 圣明——孟郊、常建、唐袁皓。 ②科举落第:写苦闷,写惆怅,叹 悲情——张继、杜荀鹤、钱起。 3.宦游四方 这一阶段具体体现为:思故乡,叹 行役,求功名,伤怀抱,表高洁,厌
战争,等等——王勃、崔浩、李白、杜 甫。
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不完整,“窗”和“烟”
怎么“寒冷”呢,这里诗
寒
人把自己此时的感受移于
但寒烟衰草凝绿(王安石 《桂枝香·金陵怀古》)
事物之上,让事物也具有 了人的触觉和感受,也更 好的表达了诗人的悲凉之
感。
2.要懂“诗家语”
鉴赏古典诗歌,要了解诗句中的一些特殊语法 现象,即所谓的诗家语。由于格律诗受到平仄、 韵律的限制,诗人在写诗时,常常采用一些倒装 句式。
3.“转”开生面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
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 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颔 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 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的思路,它 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转”古人也 称之为“跳转”,就是要尽量使转折之笔荡开,造 就波澜,给人“峰回路转”之感。这一“转”避免 了诗歌的平直,让诗意一下子鲜活生动起来,同时 也转向了诗歌主旨的揭示,所以理解和鉴赏诗歌, 抓住“转”句是关键。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忽然一 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 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答: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 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与桃李混芳 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 的思想感情?
①早年游学
⑤归隐山林 人生
二、知言——读懂诗家语
1.要有文言知识
古典诗歌用文言文写成,往往一字 就是一词,并且常常一词多义,还有 许多的古今异义词,因此,我们读古
代诗歌,要把它当成文言文理解。
《孔雀东南飞》 : 可怜体无比,阿 母为汝求。
《迢迢牵牛星》:终日不成章,泣 涕零如雨。
《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
1.“起”定基调
“起”句为一首诗之首句,地位很重
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 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如《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回”——开篇便以急风、高天、长啸 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 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 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 诗低沉的基调。
4.妙“合”主旨
“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
句一出,中心就明了了,它是诗人思想 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 收束全诗的作用。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 杯”——更是在前句的基础上直抒胸臆, 似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又似无可奈何 沉重一叹。一个艰难时世中老病孤愁的 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令人痛惜!全诗起 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 情落句。
答: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作者用 冰雪衬托梅之坚毅,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 守志。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的思想感情。
三、知体——了解诗歌的章法
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前人 将绝句和律诗的章法归结为“起”、 “承”、“转”、“合”。“起”即 一首诗的起句,“承”是承接起句, 是起句的延续、延伸;“转”就是转 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合”则 是合笔,是结句,往往有点明题旨, 收束全诗的作用。
高考考纲明确要求的有以下九种:比喻、 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 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
一般说,比喻、比拟、夸张、借代是语 言类;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反问 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
除此之外,还有多种手法,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移情)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双关)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 黄而陨。(起兴)
再有诗歌的语言讲究含蓄、凝练, 往往含有许多的联想意义、隐含意义, 需要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联想,才能 准确地理解。
空山新雨后
表现雨后青山的空寂、旷 远,突出其空
空虚,不包含任何东西或 没有结果的
空园白露滴(马戴《灞上秋 空旷、孤寂、荒凉,突出
居》)
其荒芜
“寒”字都有“寒冷”的 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闻 意思,但仅仅如此理解还
4.遭遇贬谪 这一境遇具体表现为:悲际遇,叹 穷愁,悟人生,思知音,倦官场,慕 田园,等等——杜审言、宋之问、刘长 卿、苏轼、柳宗元。
5.归隐山林 这一境遇具体表现为:厌官场,弃 功名,赏花草,游山水——陆游、陶渊 明、王维、孟郊、蒋婕
此外,特殊情况下,还有亡国之叹 。
理
③宦游四方
想
②参加科举 ④ 遭遇贬谪
读懂一首诗,起码要 “三知”
一、知人——了解士子的人生 “五部曲”
“论诗”应该“知人”,只有知人, 才能把握其形象、体察其感情。但中 国古代诗人数以千计,人们不可能一 一熟“知”。不过好在中国封建士子 们的人生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这相 似之处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
1.早年游学
①少年壮志:写抱负,写胸襟,显 才情——宗悫、李贺、王昌龄、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