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新项目介绍

合集下载

检验科开展的新项目意义

检验科开展的新项目意义

检验科开展的新项目意义一、临床检验类1。

血型检测,微量法2。

不规则抗体筛查3.精液分析4。

尿有形成分分析二、免疫类:1。

优生四项(一)、优生四项* 1.巨细胞病毒抗体IgM定性测定(CMV—IgM)* 阳性提示巨细胞病毒急性感染.* 2。

单纯疱疹病毒1型抗体IgM定性测定(HSV-1-IgM)* 阳性提示单纯疱疹病毒急性感染。

* 3.风疹病毒抗体IgM定性测定(RV—IgM)*阳性提示风疹病毒急性感染。

* 4.弓形虫抗体IgM定性测定(TOXO-IgM)*阳性提示弓形虫急性感染。

(二)、免疫球蛋白1。

免疫球蛋白A(IgA)测定IgA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

IgA是机体粘膜局部抗感染的重要物质。

如IgA合成障阻,对微生物的局部感染便增加易感性,很多病人常发生感染并发呼吸道感染是常与分泌型的IgA低下和缺乏有关。

如反复的慢支感染、胃肠道疾患常与IgA缺乏有关.2免疫球蛋白M(IgM)测定•IgM是分子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是一种高效能抗体、能固定补体,具有溶菌、抑菌、中和病毒作用。

IgM是初次免疫应答反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

临床上常以测定IgM的增高作为某些传染病的早期诊断。

3.免疫球蛋白G(IgG)测定IgG是血清中抗细菌、抗病毒、抗毒素的主要抗体。

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表面具有I gGFc受体,可增强对细菌等物质的吞噬能力。

K细胞也含有IgGFc受体,可引起K细胞的ADCC作用。

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

对新生儿出生数周内的抗感染起重要作用。

(三)、补体测定1。

补体C3测定C3既是参与古典途径又是参与路旁途径的补体蛋白,有炎症反应时,是一急性时相蛋白,其值会升高,低值见于肾小球性肾炎和免疫复合物疾病。

2.补体C4测定升高:见于风湿热急性期、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心肌梗塞、Reiter综合症和各种类型的多关节炎等。

降低:见于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动性肝炎、SLE、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IgA 肾病、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四)、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作为一种新的高特异性和高阳性预报率的抗体,抗CCP抗体可以成为辅助诊断RA的一个指标。

OK检验科开展新项目推介

OK检验科开展新项目推介

其它呼吸道疾病混淆,所以在流行期临床诊断很
困难。因此,实验室诊断就显得非常重要。流感
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为1-7天,IgM抗体在发病1周
左右出现,可持续存在2-3个月。
各指标说明:

副流感病毒

副流感病毒1、2和3型在2-4岁儿童中能引起
喉气管支气管炎(哮吼)。3型具有流行性,1和
2型具有地域性。副流感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为2-7
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可以发展至重症流感,少数
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和/或多脏器衰竭而死亡。重症流感主要发生在老
年人、年幼儿童、孕产妇或有慢性基础疾病者等
高危人群,亦可发生在一般人群。目前感染人的
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及乙型流感病毒。病原学检
查结合流行病学史及临床表现诊断。
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
• 标本类型及采样要求: • 鼻腔分泌物采集:收集鼻腔分泌物时,将拭子
插入鼻腔中分泌物最多处,轻轻转动并向比鼻腔 内部推动拭子,直至鼻甲(离鼻孔约为2.0CM2.5CM)受阻处,贴鼻腔壁旋转拭子三次,取出 拭子。
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
咽喉分泌物采集:将拭子从口腔插入咽喉中, 以咽喉壁、上颚扁桃体的发红部位为中心,适度用 力擦拭双侧扁桃体及咽后壁,应避免触及舌部,取 出拭子。
天。IgM抗体在发病1周左右出现,可持续存在2-
3个月。
各指标说明:

本项目可同时检测九种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
用于呼吸道感染疾病的辅助诊断,其中腺病毒、
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1、2、
3型IgM抗体的检测结果需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判断。
呼吸道感染九联检收费
• 标本类型:血清标本,生化管静脉采样。 • 化验项目名称及收费: • a.开具化验单:呼吸道感染九联检。 • b.收费:九项共计267元,其中自费项目三项计

检验科开展新项目范文

检验科开展新项目范文

检验科开展新项目范文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个领域的新项目层出不穷。

作为检验科的一员,我们也积极参与其中,开展了许多新项目,以提高检验效率和准确度。

下面将以我所参与的某个新项目为例,介绍一下我们的工作。

为了开展这个新项目,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我们对项目的背景和目标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项目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我们还对项目所需的设备、材料、人员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和准备,确保项目能够顺利进行。

接着,我们进行了实验设计和方案制定。

我们根据项目的要求和目标,设计了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并制定了详细的操作流程。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实验室的安全评估和风险控制,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然后,我们进行了实验操作和数据收集。

我们按照实验方案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严格控制各种变量,保证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详细的数据记录和分析,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实验完成后,我们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我们运用统计学方法和相关的数据处理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比较。

通过对数据的解读,我们得出了结论,并对结论的可靠性进行了评估。

我们将实验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我们撰写了详细的实验报告,将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进行了清晰的阐述。

同时,我们还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为以后类似项目的开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通过这个新项目的开展,我们不仅提高了实验室的检验能力,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项目开展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了改进的方向和思路。

作为检验科的一员,我们积极参与新项目的开展,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技术能力。

通过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和严谨细致的实验操作,我们能够获得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我们也不断总结和反思,为以后类似项目的开展提供经验和借鉴。

检验科新项目介绍

检验科新项目介绍

检验科新项目介绍一、背景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检验项目不断涌现,为了进一步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我们检验科最近引进了一批新的检验项目。

本文将对这些新项目进行详细介绍,包括项目原理、应用领域以及临床意义。

二、项目一:基因突变分析1. 项目原理基因突变分析使用先进的测序技术,通过对病人样本中的基因进行全面测序,检测其中的突变情况。

通过对比样本和正常基因组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致病性基因的突变,从而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该项目主要应用于常见的遗传性疾病的诊断,例如遗传性肿瘤、先天性遗传病等。

通过分析患者基因组中的突变情况,可以为医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

3. 临床意义基因突变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在疾病早期进行精确的诊断,为患者提供更早的治疗机会。

通过了解患者基因组中的突变情况,医生可以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大大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三、项目二:新型肿瘤标志物检测1. 项目原理新型肿瘤标志物检测通过检测患者血液或尿液中特定的蛋白质等标记物的含量,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肿瘤。

检测方法通常采用免疫荧光或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

该项目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肿瘤的早期筛查和监测。

通过定期检测肿瘤标志物的变化情况,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同时也可以评估治疗效果。

3. 临床意义新型肿瘤标志物检测可以为肿瘤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有助于提高治疗的效果和生存率。

此外,该项目还可以在癌症治疗过程中提供实时的监测数据,帮助医生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项目三:微生物群落分析1. 项目原理微生物群落分析通过对患者样本中的微生物进行测序和分析,研究患者体内微生物的种类、数量以及其功能。

通过比较正常人群和患者微生物群落的差异,可以发现与疾病相关的微生物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2. 应用领域该项目主要应用于与肠道菌群相关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肠道菌群失调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通过微生物群落分析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肠道菌群的状态,指导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检验科新开项目明细

检验科新开项目明细
早起抗原IgA抗体
早起抗原IgG抗体
核抗原IgG抗体
酶联免疫法

25
收费:150
呼吸道病原体谱检测(11项)
流感病毒A/流感病毒B
副流感病毒/腺病毒
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
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菌
柯萨奇A/柯萨奇B
埃可病毒
荧光法

50
25
50
65
40
35
20
20
收费:305
检验科新开展检验项目
项目名称
方法学
单向收费
收费
自身免疫抗体
项目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项目(ANCA)
pANCA
cANCA
荧光法

50
收费:250
抗血管炎谱检测(ANCA)
MPO/PR3/GBM
印迹法

50
抗自身免疫性肝病谱(9项)
干细胞溶质抗原(LC-1)
抗可溶性肝抗原
胰抗原抗体(SLA/LP)
AMA-M2
M2-3E(BPO)
抗肝肾微粒抗体
(LKM-1)
SP100
PML
Gp210
RO52
印迹法

65
100
17
17
35
3535收费:329 Nhomakorabea抗核抗体
荧光法
80
收费:80
抗核抗体谱
印迹法
收费:380
双链DNA检测
dsDNA
荧光法
收费:80
病原体项目
EBV相关疾病项目
衣壳抗原IgA抗体
衣壳抗原IgG抗体
衣壳抗原IgM抗体

检验科中的新技术与新方法介绍

检验科中的新技术与新方法介绍

检验科中的新技术与新方法介绍在检验科中,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引入已经成为业内的趋势。

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出现,不仅提高了检验效率和准确性,还极大地丰富了检验科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介绍检验科中的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行业动态。

首先,基因检测技术是近年来在检验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新技术之一。

通过对个体基因组的分析,可以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范围涵盖了遗传疾病的筛查、药物代谢相关基因的检测、个体基因组信息的解读等多个方面。

这些信息的获取,为疾病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个性化医疗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次,质谱技术的应用也成为检验科中的一大亮点。

质谱技术是一种通过质谱仪对生物分子进行分析的方法,其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的特点,使其在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质谱技术,检验科可以更准确地获得生物样本中的信息,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支持。

除了以上两种技术外,人工智能在检验科中的应用也备受瞩目。

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使得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更加高效和精确。

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检验科快速识别病理图像、预测疾病发展趋势,甚至优化检验过程,提高工作效率。

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检验科的研究和应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也为未来检验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总的来说,检验科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介绍,旨在为读者带来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我们相信在不九期的将来,检验科将迎来更多更加先进和高效的技术和方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医学检验新技术新项目

医学检验新技术新项目

医学检验新技术新项目医学检验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通过对人体样本的分析和检测,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技术和项目不断涌现,为医学检验领域带来了许多创新和突破。

一项新的医学检验技术或项目的引入,通常需要经过严格的研究和验证,确保其准确性、可靠性和临床应用的有效性。

首先,研究人员会进行实验室内的基础研究,通过对样本的处理和分析,评估新技术或项目的潜力。

这些实验通常包括对样本中特定分子、细胞或基因的检测,以及对其与疾病之间的关联性的研究。

一旦实验室内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研究人员会将新技术或项目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这通常需要进行临床试验,以评估其在真实患者中的表现和效果。

临床试验需要遵循严格的伦理规范和科学方法,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通过对大量患者的观察和数据收集,研究人员可以评估新技术或项目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和预测价值。

除了实验室和临床研究,新的医学检验技术或项目还需要考虑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

这包括对设备和试剂的成本评估,以及对技术操作的培训和标准化的需求。

此外,新技术或项目的推广和普及也需要考虑到医疗机构的接受程度和患者的需求。

在医学检验新技术和项目的发展过程中,科研人员、医生、医学检验师和政府监管机构等各方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共同努力,确保新技术或项目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靠性。

只有经过充分的研究和验证,新的医学检验技术和项目才能真正为临床医学带来益处,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

医学检验新技术和项目的研究和应用是医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通过不断的创新和突破,我们可以提高医学检验的准确性和效率,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然而,我们也必须保持谨慎和审慎,确保新技术或项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只有在科学的指导下,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医学检验的进步和发展。

检验科的新技术与应用

检验科的新技术与应用

检验科的新技术与应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检验科技领域也迎来了许多新的技术和应用。

这些新技术不仅提高了检验效率,还改善了检验质量,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更多便利和效益。

本文将重点介绍检验科的新技术与应用。

一、基因检测技术基因检测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项技术,通过检测个体基因序列,可以了解个体的遗传信息,预测个体可能患病的风险,指导个体的生活和健康管理。

基因检测技术已在医学、农业、环境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疾病的早期预防和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无损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技术是一种非破坏性的检测方法,通过声波、光波、磁场等方式对被检测物体进行检测,可以实现对材料内部缺陷、结构变化等情况的精准识别。

无损检测技术在航空航天、核能、建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三、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科技领域的热点之一,也在检验科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应用潜力。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在医学影像诊断、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四、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将传感器、网络、数据处理等技术相结合,实现了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为检验科技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设备状态、环境变化等信息的实时监测和控制,提高了检验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在工业生产、环境监测等领域,物联网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总结而言,检验科的新技术与应用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推动了检验科技领域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演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检验科技将会迎来更多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福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验科新项目介绍一、生化实验室新项目介绍1、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同工酶(m-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同工酶(m-AST)是一种细胞线粒体内的酶,主要存在人体心脏、肝脏、骨骼肌、肾脏等组织中,以心脏、肝脏含量最高。

血清中m-AST升高,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①急性肝炎急性肝炎时,由于线粒体被严重破坏,血清中m-AST含量增高,增高的幅度与肝脏损伤程度成正比。

m-AST在血清中的半寿期短,如肝脏损伤不继续加重,m-AST将迅速下降,可预示:预后较好。

如m-AST持续升高,说明肝细胞仍在损伤、坏死,预示:预后不良。

②乙醇性肝炎乙醇的毒性作用使肝细胞线粒体损害,m-AST释放入血,使血清中m-AST升高,与急性肝炎比较,升高幅度较低。

但m-AST与AST总酶活力的比值增高,在忌酒一段时间后,血清中m-AST很快下降,m-AST/AST的比值也恢复至正常范围。

因此,对乙醇性肝炎具有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③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后,心肌缺氧阶段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心肌细胞损伤严重,引起线粒体蹦解,导致血清中的m-AST增高。

是诊断心肌梗死的敏感指标,并可作为临床判断心肌细胞损伤程度及临床疗效评估、预后判断的参指标。

2、腺苷脱氨酶(ADA)肝脏疾病时ADA活性增高有助与黄疸的鉴别诊断。

在阻塞性黄疸时,ADA升高很少,而在肝实质损伤时,ADA和AL T往往是同时升高,特别是在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变时,AL T增高不明显,而ADA活性的阳性率可达90%以上,增高幅度也较明显。

测定胸、腹水中的ADA,有鉴别诊断价值。

结核性胸腹水中的ADA 活性显著高于癌症及炎症胸、腹水中ADA活性,是早期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腹膜炎较敏感的具有一定特异性的指标。

测定脑脊液中ADA活性,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鉴别和诊断的重要指标,结核性脑膜炎ADA活性增高,病毒性脑膜炎不升高。

ADA是可常规应用的肝功能指标。

胸、腹水ADA用于结核性和癌性胸膜炎的鉴别诊断。

CSE-ADA测定可作为结脑早期诊断。

联合检测AL T和ADA作为肝细胞损害的标记。

ADA还有助于肝纤维化的诊断及黄疸的鉴别。

3、单胺氧化酶(MAO)MAO测定主要用于诊断肝硬化,是肝纤维化的应用指标之一。

急性肝炎时MAO活性大多数正常。

急性坏死性肝炎时MAO明显升高。

80%肝硬化患者MAO平均升高3倍。

4、5’-核苷酸酶(5’-NT)5’-NT主要用于肝胆疾病的临床诊断,血中5’-NT增高主要见于阻塞性黄疸。

在胆汁淤积并发胆管炎,原发性和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慢性肝炎时,5’-NT升高率高于ALP。

诊断儿童和婴儿肝病时5’-NT比ALP敏感而且有特异性。

5、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NAG测定是对肾小管早期损伤诊断的最敏感的指标。

各类肾病及各种药物所致肾功能损伤、糖尿病和其他疾病及肾小管受损,尿NAG 活性均增高。

血清中NAG—ase。

当肝损害时,细胞内溶酶体破裂,尿酶释放入血清中,形成溶酶体酶血症,使血清中NAG—ase含量增高,增高幅度与肝实质受损的程度乘正比。

在癌的诊断鉴别上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在不同癌症中,它差异很大,在胆管癌、胰腺癌、食道癌、壶腹癌时升高。

6、脂蛋白(a)(Lp(a))血清中Lp(a)水平由遗传因素决定,不同年龄、性别组之间Lp(a)水平无明显差异,已证实Lp(a)为心脑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素,与其它脂类、载脂蛋白无相关性。

此外Lp(a)异常亦可见于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等。

以>300mg/L作为判别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界限。

7、胱抑素C 介绍是一种非糖基化的碱性蛋白,相对分子量较小,包括木瓜蛋白酶家族中的组织蛋白酶和钙离子激活蛋白酶家族中的钙离子激活蛋白。

在所有有核细胞中均有表达,产生速率十分稳定,在体内唯一的代谢途径是通过肾小球滤过排除,不被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但在近曲小管有一定的重吸收,在重吸收后被完全分解代谢,不再返回血流中。

并且不受炎症、胆红素、饮食、体重、溶血、甘油三酯、性别、年龄等影响。

在1985年被应用于临床,作为评估肾小球滤过率的指标。

临床应用:①美国FDA批准胱抑素C作为肾病诊断标志物。

②了解老年人肾功能状态最佳指标。

③各种肾病(糖尿病、高血压、肾炎)早期预测标志物。

④监测肾移植病人术后肾功能及疗效动态跟踪。

⑤评价肾小球滤过率的指标。

有研究表明:胱抑素 c的诊断准确性明显优于血清肌酐8、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检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在许多细胞上表达,如神经元细胞、近端肾小管细胞、尤其是内皮细胞。

膜蛋白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可从膜上切除成为可溶性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进入血循环。

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显著增高见于节结病和高血压,降低见于肺癌、慢阻肺、哮喘等。

可作为肺的器官特异性酶。

临床应用①结节病的诊断及预防②高血压和心衰血管紧张素转化酶阻断剂用药疗效的监测。

③筛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阻断物,指导用药。

④肺癌及肺肉瘤的诊断及监测。

⑤肺癌预后情况分析监测。

⑥甲亢的诊断及疗效的监测。

⑦肾小管损伤的标志。

⑧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9、视黄醇结合蛋白测定视黄醇结合蛋白是肝脏分泌的一种低分子量蛋白(21000kD),由肝细胞合成,受全反式视黄醇刺激并与之特异性结合主要功能是将视黄醇从肝细胞转运到上皮细胞,血浆中的视黄醇结合蛋白约有90%与甲状腺素结合前蛋白结合,形成高分子蛋白复合物,故而不被肾小球滤过膜滤过,当视黄醇被转运道靶细胞后,视黄醇结合蛋白便游离到血浆中,迅速被肾小球滤过,几乎全部被肾近曲小管重吸收而分解。

正常情况下,在尿中稳定性强,不易分析,不受pH和血压干扰,视黄醇结合蛋白排量甚微,但在肾近曲小管损伤时,其尿排量明显增加,故视黄醇结合蛋白排量增加可作为肾近曲小管损伤的标志物。

临床应用①视黄醇结合蛋白较血肌酐、尿素氮、菊芬廓清率更准确和灵敏,更能早期发现肾小管功能损害。

②检测血、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有助于单纯性肝硬化与肝肾综合征得鉴别诊断。

③反应营养状况的敏感标志。

10、同型半胱氨酸测定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种含硫氨基酸,是蛋氨酸循环中S腺苷基高半胱氨酸水解酶水解反应的产物。

80%的同型半胱氨酸在血中通过二硫键与蛋白结合,只有很少一部分游离同型半胱氨酸参加循环,贮存血浆会引起此两部分的重新分布,出现结合部分增加,游离部分降低的变化,故测定时以测定总同型半胱氨酸为佳。

临床应用:研究表明,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升高可致流产、新生儿缺陷、中风、老年性痴呆及其它老年性疾病如骨质疏松等,维生素B12及叶酸缺乏、心脑血管疾病等都可反映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异常变化。

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测定已成为国内外早期心脑血管疾病监控疗效和诊断维生素B12及叶酸缺乏的常规方法。

11、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广泛存在于肝、肾、结缔组织、唾液和血清中,是参与分解胶原的二肽氨基肽酶,与癌的侵润和扩散有关。

据国内外有关报道,血清GPDA活性测定对原发性肝癌具有辅助诊断价值,是继甲胎蛋白后又一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

GPDA与AFP 有相似的灵敏度(分别为54.9%和74.3%),如两项联合检测,可使灵敏度提高83.3%。

胃癌GPDA与CEA联合检测可将灵敏度由单项时的70.2%和57.4%提高到89.4%。

临床应用:①肝、胃肿瘤酶谱之一。

②鉴别肝脏良性及恶性病变③胃癌肝转移的动态跟踪。

④胃癌患者手术后的预后估计及复发监测。

12、C-反应蛋白及超敏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CRP)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敏感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性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CRP在机体急性损伤、炎症或感染时升高,临床上常用于细菌性感染的诊断和治疗观察。

而hs-CRP可用于机体微小损伤监测,特别是在冠心病早期,血管炎性损伤导致斑块增加,是冠心病发生发展重要指标,二、电化学发光实验室新项目介绍1、脑利钠肽前体(ProBNP)临床意义:①提示左心室功能不全的预后;心源/非心源性疾病的鉴别诊断;②血清/血浆NT-proBNP水平的变化,可用于评价左心室功能不全的疗效;以及心肌重塑的评估。

2、肌钙蛋白T(TNT)临床意义:①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3—4小时,血清TNT含量升高,并可持续14天之久。

对心肌缺血性损伤,如AMI和心肌炎的诊断,以及监测不稳定心绞痛的病程和危险性评估具有重要的价值。

②在30%肾功能衰竭的病人中,该值可见升高,临床资料表明,该类患者继发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升高。

3、糖类抗原724(CA724)临床意义:①良性疾病:血清CA72-4升高可见于以下几种疾病:胰腺炎,肝硬化,肺病,风湿病,妇科病,卵巢良性疾病,卵巢囊肿,乳腺病和胃肠道良性功能紊乱等。

与其它标志物相比,CA72-4最主要的优势是其对良性病变的极高诊断的特异性。

②胃癌:诊断敏感性为28-80%,通常为40-46%。

而对良性胃肠疾病的诊断特异性达95%以上。

CA72-4升高与疾病的分期有关系。

外科手术后,CA72-4水平可迅速下降至正常值。

如果肿瘤组织完全切除,CA72-4可持续维持在正常水平。

在70%的复发病例中,CA72-4浓度首先升高,或在临床诊断为复发时也已升高。

有研究结果提示,术前的CA72-4水平可作为预后判断的参考值。

③卵巢癌:诊断敏感性为47-80%。

对粘液样卵巢癌的诊断敏感性高于CA125。

二指标结合起来可使首次诊断敏感性提高到73%(CA125单指标:60%);动态监测的诊断敏感性可提高到67%(CA125单指标:60%)。

④结直肠癌:诊断敏感性为20-41%。

而对良性结肠疾病的诊断特异性是98%。

完全切除后CA72-4可显著下降。

当体内存留癌组织时CA72-4持续升高。

CA72-4与CEA结合起来可使术后监测的诊断敏感性从78%提高到87%。

4、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临床意义:①支气管癌:NSE被认为是监测小细胞支气管癌的首选标志物。

而CYFRA21-1则适合于非小细胞支气管癌的监测。

60-81%的小细胞支气管癌患者,NSE升高。

②NSE与转移部位或者是否为神经系统转移没关系,但与临床分期,即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很好的相关性。

化疗期间,首轮治疗开始后24-72小时内,由于肿瘤细胞的分解,NSE呈一过性升高。

一周或首轮治疗结束后,NSE含量迅速降低。

而治疗无反应者,血中NSE持续升高或不能降到参考范围以下。

③在缓解期,80-96%的患者NSE含量正常。

如NSE升高,提示复发。

因此,NSE是监测小细胞支气管癌疗效与病程的有效标志物,并能提供有价值的预后信息:诊断敏感性为93%,阳性预测值为92%。

④神经母细胞瘤:62%患病的儿童血清NSE水平高于30ng/ml。

病理性NSE升高水平与疾病的临床分期有显著的相关性。

反之,NSE升高不明显,则预后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