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知识点

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特点:系统性活态性(它包括文物、遗址、建筑群)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古遗址,墓葬,建筑、石刻、石窟、壁画及近现代的不可移动性文物如石窟、可移动性文物如各个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
文化遗产:祖辈创造出来的保留至今的历史遗存。
文化遗产学是一门新兴的职业性学科,涵盖十分广阔,内涵丰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有利于文化传承的的多样性,丰富性。
概念: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时代相传的文化传统表现形式如口头传说叙述,关于自然界和宇宙知识的探索,婚俗节庆礼仪风俗、传统手工技能还包括与上述形式相适应的文化空间。
特性:时间性,空间性,文化性。
文化线路:代表了人类的迁徙与流动:代表了一定地区内国家和地区贱人们的交往: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
意义:促进了文化的思想之间的交流,但是他必须集中在一个与其有历史联系与文化遗产相关联的动态系统性。
产业遗址:农业遗址、工业遗址,商业遗址文献遗产:世界记忆工程产生条件:可能性,具有丰富的资源、必要性保护和传承独特的视野和视角第一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的探索,告诉我们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的深杜挖掘,告诉我们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规律的探索,告诉我们该怎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组织的形成第一阶段:20C三十年代国际组织国际联盟提出并倡导通过国际合作来保护人类的遗产。
第二阶段四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并设立国际资金来保护国际遗产。
第三阶段持续20多年的抢救努比亚遗址的救援和活动是催生世界遗产公约诞生的直接诱因。
2世界遗产公约的诞生在国际社会拯救阿布辛贝勒神庙活动的影响下对文化遗产的法定保护进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作议程上来,世界文化遗产概念也已成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一个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国际遗迹和遗产委员会)就保护文化遗产起草了一个公约,同时美国和世界自然遗产联盟合作,对自然遗产保护进行归纳,并提议将自然遗产保护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同一个法律中。
中国非遗知识

中国非遗知识
(最新版)
目录
1.非遗的定义和意义
2.中国非遗的现状
3.中国非遗的代表性项目
4.非遗保护的措施和成果
5.非遗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正文
非遗,全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由传统文化承载者代代相传并不断创造的实践、表现、表达,以及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遗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对于维护文化传承、增强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非遗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据统计,中国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 1372 项,涵盖了传统口头文学、传统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传统技艺、医药、历法等众多领域。
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尽管中国非遗资源丰富,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一些非遗项目因为失去生存环境而逐渐消失,一些传统技艺也因为无人继承而面临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比如,建立了非遗名录,对重要的非遗项目进行专项保护;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培养一批懂非遗、爱非遗、传非遗的人才;加强对非遗的研究,举办各类非遗展览、演出等活动,提高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一些曾经濒临消失的非遗项目
得以恢复,一些传统技艺得以传承。
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不仅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增强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非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文化传承、增强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非遗产文化介绍

中国非遗产文化介绍中国非遗产文化介绍一、什么是非遗文化?非遗文化,全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人为载体,传承于民间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独特性等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遗文化可能是口耳相传的知识、技能、传统表演、传统手工艺等多种形式。
二、中国四大非遗文化中国的非遗文化非常多,但是有四大非遗文化尤为知名,这四大非遗文化分别是:京剧、昆曲、评剧和黄梅戏。
1.京剧京剧是中国古典剧种之一,起源于北京,它融合了音乐、舞蹈、话剧、文学等多个艺术门类的特点,被誉为“中国国粹”。
京剧的表演特色主要有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演员的服装和化妆也非常精美。
2.昆曲昆曲是中国古典戏曲剧种之一,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中国古典戏曲中发展最为完整、影响最广的一种,昆曲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种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典戏曲。
3.评剧评剧是起源于天津的一种古老的文艺流派,起源于清朝的乐坛。
评剧中唱腔具有声重气雄,婉转动听的特点。
4.黄梅戏黄梅戏是中国南方戏曲的代表之一,有400多年的历史,发源于湖北黄州,在苏鲁豫皖地区流传最广,以笛箫的和声、单弦的揉杂为伴奏,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非遗文化的现状尽管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下,非遗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许多非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遭遇到严峻的考验,很多传统手艺逐渐消失。
因此,保护和弘扬非遗文化至关重要。
四、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政府、社会团体、艺术家、媒体等都应该积极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政府应该建立人类非遗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加大非遗文化保护经费的投入,同时,加强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艺术家和传承人应该积极传授非遗文化,让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和了解非遗文化,从而传承和弘扬这种文化。
媒体应该借助自己的能力,宣传非遗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不仅是传承和保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而且是中华文化独特性的重要体现。
非遗知识讲座

非遗知识讲座
非遗知识讲座
一、什么是非遗?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等方面的文化传统。
它是
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化宝库中不
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非遗的分类
1.口头传统和表述:包括语言、文字、谚语、歌谣等。
2.表演艺术:包括戏曲、曲艺、杂技等。
3.社会实践:包括民俗信仰、祭祀活动等。
4.知识与实践:包括手工艺制作技艺等。
三、非遗保护政策
1.法律保护: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规定了保护措施和责任主体。
2.国家级保护:对于重要性别特别突出的非遗项目,国家将予以重点保护,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地方性保护:各地政府也会对本地区的非遗项目进行保护和传承。
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1.教育培训:开展非遗相关课程,组织传统技艺培训班等。
2.产业化发展:将非遗项目与现代经济相结合,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
3.文化旅游:将非遗项目作为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五、著名的非遗项目
1.中华传统戏曲:包括京剧、黄梅戏、评剧等。
2.中华民族音乐:包括古琴、二胡等。
3.中华民间工艺:包括景泰蓝、刺绣等。
4.中华民间舞蹈:包括大型花鼓戏等。
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
1.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2.关注和支持非遗保护事业,积极参加相关活动和义务工作。
3.购买和使用真正的手工艺品,支持民间手工艺人的生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们代代相传、以社会群体为载体的、以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知识与实践等非物质形式存在的文化遗产。
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依靠传统社会群体的存续和口口相传,是人类创造力和智慧的结晶。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特点:
1. 代代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代代相传,保持了人类智慧的延续。
2. 社会群体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如某个族群、地区、行业等,承载了群体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
3. 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形式,如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独特的仪式和节日等,展示了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
4. 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包括与环境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祭祀仪式等,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统社群生活、文化认同、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各国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这些措施包括制定相关政策法规、鼓励社会参与、提供经济支持、开展调查研究、开展教育培训等。
非遗文化小知识大全

非遗文化小知识大全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具体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
联合国有《保护非物质遗产公约》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前者管"非物质",后者管"物质"。
为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省+市+县"共4级保护体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关部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十大类,即: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2005年12月22日,为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从2017年起改称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那为什么要设立“遗产日”呢
我国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实在是太丰富了,但有些文化与自然遗产因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渐渐消失,这是文明的悲哀,而有些则被其他国家抢先申请非遗。
因此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推动遗产内涵与保护意识的普及工作,进而培养人民的文化情怀,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
中国非遗知识

中国非遗知识一、非遗的定义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ICH),是指代代相传并不断创新的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知识和技能等。
非遗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体现了民族的精神与智慧,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中国非遗的分类与特点1.分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我国将非遗分为十大类别,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
2.特点:中国非遗具有丰富的地域性、鲜明的民族性、传承的创新性和生活的实用性等特点。
三、非遗的保护与传承1.保护措施:我国制定了一系列非遗保护政策,如开展非遗普查、建立非遗名录、设立非遗传承人等。
2.传承方式:非遗的传承主要包括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社区传承等,同时,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培训、网络传播等途径,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四、非遗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与创新1.融入生活:非遗产品、非遗技艺等逐渐成为时尚潮流,非遗元素融入服饰、家居、工艺品等领域,让非遗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
2.创新发展:鼓励非遗传承人创新技艺,结合现代科技、艺术、旅游等产业,提高非遗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五、案例分享1.案例一: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宫廷御用织物,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艺。
如今,南京云锦不仅成为国内外高端市场的抢手商品,还通过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开发出各类时尚产品,受到年轻消费者的喜爱。
2.案例二:福建木偶戏,传承千年的表演艺术。
近年来,福建木偶戏团走进校园、社区,培养新一代观众,还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方式传播,扩大了影响力。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知识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知识范围1.口头传统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基本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昆曲、古琴艺术等26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申报原则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可根据逐级申报的原则,向单位或居住地所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请。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如发明于宋代的“青州白丸子”被誉为中医药发展的活化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或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
20世纪30年代,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宪章》中明确提出“有价值的建筑和地区”的保护问题,确定了一些个体建筑保护基本原则及具体的保护措施,促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国际运动的展开。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从个体的文物建筑扩大到历史地段。
1960年代美国白宫会议首先提出设立“世界遗产信托资金”的建议案。
提出要保护世界上杰出的自然风景区和历史遗址。
美国在提出这个“世界遗产信托资金”理论,恰恰赶上埃及政府在尼罗河上游修阿斯旺水坝,由于修这个水坝使水位加高,淹没了一座有2000年历史的神庙,所以联合国提出了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公约。
1964年5月通过的《威尼斯宪章》,提出了文物古迹保护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与方法。
文件扩大了文物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够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一定意义的
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和乡村环境。
1970年,美国首度将这一理念写进当时一部重要法案《国家环境政策法》。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提出要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
当时提出了“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概念。
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七届大会在巴黎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确定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三种类型,扩大了历史文化遗产的范围,从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将文化景观作为文化遗产的类型,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
1997年11月,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得到国际的认可。
截至2005年7月,世界上有170多个国家成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已有788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47个列入非物质遗产名录。
种类
口头传说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传统节日。
中国非遗名录
截至2016年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含“急需保护名录”)的项目已达39个,也是目前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1)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1年通过的:昆曲;
2003年通过的:古琴艺术;
2005年通过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
2009年通过的: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
2010年通过的:京剧、中医针灸。
2011年通过的:皮影戏。
2013年通过的:珠算。
2016年通过的:二十四节气。
(2)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列入的: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2010年列入的:新疆的麦西热甫、福建的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以及中国活字印刷术。
2011年列入的:赫哲族伊玛堪说唱。
(3)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
2012年列入的: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
提高记忆力的小技巧
01.
拒绝死记硬背
如果没有把知识内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徒劳而已。
死记硬背可能短时间内有效,但不能达到长期记忆的效果。
只有真正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记得牢固。
如果你能掌握知识的内涵,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记住它们,事半功倍。
02.
睡前复习
睡觉前把要背诵的东西过一遍,第二天早晨起来的时候再回想一下。
这时候你会惊奇地发现,昨晚背的东西基本上都记住了。
大脑会在睡眠时重新进行记忆储存。
这样可以在潜意识中加深印象,巩固前晚所学的知识。
在这里提醒大家:睡前复习,效果更佳。
03.
联想记忆法
联想是一种很好的思维形式,也是很高效的记忆方法。
想要记住某一个知识,可以将它和另一个东西联系在一起。
这样一来,当新知识与想象力相结合时,大脑对这个知识的印象就会加深。
04.
视听结合法
其实,背东西不是只能默读,手、脑、口、耳都可以一起参与。
推荐大家尝试同时使用多种感官来记忆知识。
高中背题的时候,经常一边手抄,一边默念,真的比只用眼睛看记得牢固多了。
多种感官来帮助大脑强化记忆,效果杠杠的。
05.
规律作息时间
有的小伙伴每天学习到后半夜,看起来很努力,其实效果可能并不怎样。
建议大家晚上不要熬夜到太晚。
良好的睡眠才会带来超群的记忆力。
睡眠不足容易犯困,导致大脑无法集中精力,从而降低背诵效率。
06.
及时复习
记忆需要不断重复,越重复,记忆就会越深刻。
对于刚学过的知识,应该趁热打铁,及时温习。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同学们掌握知识后要及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让大脑放松的小窍门
伸个懒腰、闭眼眯一会儿、深呼吸几次……这些短暂的休息,能让高速运转的大脑得到充分休息。
抽10分钟就够了
如果学校没有午休时间,那就抽出10分钟午睡。
这样做就能使人保持至少2小时以上精神活跃。
如何用10分钟时间,打造一个完美的小憩?
选对时间。
这10分钟最好在饭后,而且在11:00—13:00之间。
睡前设闹钟。
许多人因担心睡过头,结果很难入睡,而设好闹钟会使人消除这一担忧。
听着“白噪音”。
为了完美的午睡,应该找一个黑暗、安静的场所。
如果必要的话,可以使用眼罩、耳塞,或者下载一些海浪声、风声等“白噪声”来排除干扰。
认真伸一个懒腰
伸懒腰能增加对心、肺的挤压,促进心脏泵血,增加全身的供氧,还有利于全身肌肉的收缩和呼吸加深。
大脑血流充足了,人自然感到清醒、舒适。
伸懒腰时保持身体放松,将双手五指交叉,掌心向上置于头顶,
脚尖交替伸直和上钩,四肢伸展的同时,还可以向左右转体,大约持续30秒钟。
发呆5分钟
专家研究显示,发呆是最简单的减压方式。
研究者发现,心无杂念、脑子里什么也不想的时候,大脑中的α脑电波得到加强。
这种特殊的脑电波可以抑制信息超载,让注意力和意念更加集中,从而改善情绪,减轻压力,缓解焦虑不安,还能加强记忆力,缓解疼痛,并提高免疫力。
另有研究发现,每天适当发会呆能将焦虑和抑郁风险降低25%。
做个头部按摩
简单的头部按摩自己就能做,比如梳头疗法。
选择个人比较能接受的力度,用十指指肚或指尖,从双眼眼眶上沿开始顺着往后梳头,梳至颈后风池穴,反复数次,也可以用牛角或实木梳子代替手指。
这个动作可以刺激头皮的神经末梢和经穴,有效松弛头部神经的紧张状态,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尤其是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每天坚持梳头3~5分钟,对于解除疲劳和大脑皮层的紧张状态大有好处。
吃点健康零食
在两餐之间或餐前吃点健康零食,既可以让你得到身心的放松,还有助于补充营养。
不妨在教室储备些零食,在上午10点或下午3点左右给自己来个短暂的“茶歇”,酸奶、水果、坚果等都是比较健康的零食选择。
出门晒晒太阳
晒太阳的好处不胜枚举,但国人晒太阳的时间仍远远不够。
不妨在你感到疲倦时,把晒太阳这个功课补上。
上午10点和下午4点是晒太阳的最佳时间,此时可以散散步。
可以多晒晒背部、双腿和头顶,有助于钙的吸收、合成,还能提高免疫力,每次晒15~20分钟为宜。
和别人分享一件趣事
欢笑是最好的减压良药。
学习一两个小时后,和同学或家人分享一件趣事,或看看漫画书、搞笑视频等,都可以瞬间降低体内的压力激素。
也可以走动一下,与同学聊聊天,身体也能得到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