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整理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传统文化知识梳理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宝库中华传统文化范围一、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建筑饮食等;二、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腊月初八腊八节、大年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四、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积累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近年来,传统文化在中考题中的设置频率越来越高。
从2017年开始,浙江多个地区中考以直接设题的形式考查传统文化,2018年、2019年传统文化的考查日益突出。
预估2020年将把文化常识考查综合到。
中华传统文化的考查离不开教科书中的知识点,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留心教材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注意积累并拓展。
在考前备考时要注意分类整理,浙江省常考的文化常识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敬辞与谦辞二、古代称谓三、古代年龄四、节气与月份五、对联六、传统节日与民俗七、中国戏曲八、科举制度与古代官职九、常见古代诗歌意象十、古代地理名词传统文化知识梳理一、《论语》的儒家思想:《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爱人,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智:同"知",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指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
悌: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二、古代对年龄的说法1.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黄口:十岁以下。
2.女子年龄:髫(tiáo)年(女孩七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化常识梳理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化常识梳理语文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文化常识。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化常识,旨在考察学生对于文学作品、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等方面的了解。
下面是对初中语文中常考的文化常识进行梳理。
1.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对于学习和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常考的中国传统文化有:(1)孔子及《论语》: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有着广泛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涉及仁、义、诚、孝和礼、乐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古代神话传说:古代神话传说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源泉。
常见的古代神话传说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嫦娥奔月》等,学生需要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和文化内涵。
2.世界文化常识世界文化常识是指对于世界各个国家的文学、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了解。
常考的世界文化常识有:(1)古希腊罗马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泉,对于理解西方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需要了解古希腊罗马神话传说、古希腊哲学家等,如《奥德赛》、《安提戈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2)莎士比亚及其戏剧作品: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他的戏剧作品对于世界戏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生需要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麦克白》等。
(3)古典音乐家及其作品:古典音乐是世界音乐文化的一部分,了解一些古典音乐家及其作品对于拓宽视野和培养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需要了解贝多芬、莫扎特、巴赫等古典音乐家及其代表作品。
3.文学作品常识以上是初中语文中考常考的文化常识的梳理,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了解和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学作品,提升语文学科的综合素养。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汇总(九)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汇总(九)
1.《史记》,是西汉司马迁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以人物为中心,记述重大的历史事件。
《史记》是司马迁穷尽一生的心血创作的巨著,除了历史价值之外,文学价值也很高,采用的是散文化的笔法。
2.《资治通鉴》,是官修史书,是北宋司马光领衔,,编撰的目的主要是为皇帝提供借鉴和参考,所以叙述的主要是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经验教训。
是编年体通史。
3.《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主要艺术手法是赋、比、兴。
4.《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左秋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5.《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由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而成。
6.《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历史。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7.史书:①编年体:《左传》《资治通鉴》;②纪传体:《史记》及其他二十四史;③国别体:《战国策》《国语》。
8.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教材文化常识汇总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教材文化常识汇总初中语文作为中学阶段重要的学科之一,其考试内容除了语文知识点外,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常识,其实这些文化常识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都有所涉及,我们只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即可。
下面将为大家汇总一些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教材文化常识:一、国学经典相关1.《三字经》:是国学经典,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常考内容主要包括作者、作用、内容等。
2.《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也常作为中考阅读材料,相关内容包括作者、作用、核心价值等。
3.《孟子》:同样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本经典,常考内容主要包括作者、作用、思想等。
4.《庄子》:道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其文化价值在初中语文考试中也有涉及,常考内容主要包括作者、作用、思想等。
二、古代文学名著相关1.《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的一部百科全书”。
常考内容包括作者、作品背景、主要人物、主要故事情节等。
2.《西游记》:同样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常考内容包括作者、作品背景、主要人物、主要故事情节等。
3.《水浒传》: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这本小说描写了农民暴动的历史事件,其文化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肯定。
常考内容包括作者、作品背景、主要人物、主要故事情节等。
4.《论语》:前面已经提到了,虽然它是国学经典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之一,更是中考命题人经常采用的考点。
三、汉字文化相关1.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常考内容包括四书五经的内容,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成语故事:成语是中华民族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经常有考生在中考中遇到“成语为题”的作文,因此熟悉成语的来源和故事是必不可少的。
四、历史知识相关1.古代建筑:古代建筑是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考中,有时也会出现关于古代建筑的考题,要求学生对其背景和历史价值进行阐述。
中考必考传统文化常识知识点

一、二十四节气歌1、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2、夏满芒夏暑相连。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3、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4、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二生肖:十二生肖排行顺序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她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古老的中国民俗文化。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三、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3.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5.七夕节: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6.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7.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8.冬至节:冬至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至今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阖家团圆.北方地区冬至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等.9.腊八节:腊八节是佛教的节日.这一天是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称“成道节”.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吃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红小豆,后来演变的极为复杂考究,主料有白米、黄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数十种,添加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干、桂圆肉、百合、莲子等,通宵熬煮,香飘十里.10.小年:农历腊月2411.除夕: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普通人家尽量争取团圆,全家围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四、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指谁?)(2016版语文七上教科书P31)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汉语中有许多敬辞和谦辞。
中考传统文化知识梳理

中考传统文化知识梳理中考是中国学生所参加的一种全国性考试,它是一个多学科的考试,其中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
在语文科目中,传统文化知识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对于学生来说很关键。
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以下将梳理一些中考传统文化知识点。
一、古代文学与诗词1.《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305首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楚辞》是中国古代楚国文化的代表作,是一部独特的骚体诗集。
其中最有名的作品是《离骚》。
3.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著名的唐诗包括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4.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又一个高峰,代表作品有苏轼的《江城子》、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
二、古代科技与发明1.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四大发明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
2.造纸术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发明之一,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
3.指南针是用来辨别方向的工具,最早是由中国古代发明的,用于海上航行。
4.火药最早是由中国古代发明的,最初用于医疗和制作烟花等用途。
5.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发明之一,它推动了书籍的大规模印刷和传播。
三、古代艺术与建筑1.中国古代的绘画有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不同类型,最有名的画家有王维、张择端、吴道子等。
2.中国古代的建筑以宫殿、庙宇和园林为代表。
有名的建筑包括故宫、长城、苏州园林等。
3.中国的京剧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戏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四、古代哲学与思想1.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
2.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自然和道的思想。
3.墨家思想强调兼爱、非攻,主张公平和人道主义。
4.法家思想注重法律和制度的作用,提出了“法治”的思想。
五、传统节日与习俗1.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标志着新年的开始。
2.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人们会去祭拜先祖,并扫墓。
3.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吃月饼,赏月,与家人团聚。
中考语文总复习:传统文化知识共77页PPT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谢谢!
考点02 二十四节气-2024年中考语文常见考点梳理之传统文化专题

传统文化(二)关于非遗一、非遗: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韩国申遗”风水”被阻止2006年,韩国想把“风水”申遗,河南建筑学大师王其亨拿出了我国3000多年前关于风水最原始的文献记录,也就是商代关于“占卜”的甲骨文,并大声质问韩国人:“想申遗,在韩国这个东西你们有吗?”对此,韩国只能放弃申遗想法。
节气来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节气,它们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的黄河流域,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那里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变化,为每一个节气命名,类似于今天的大数据统计,因此,在黄河流域,雨水下雨,小雪下雪是大概率事件。
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节气分类在农历中,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时,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古老的四个,春分、秋分的”分”是平分的意思,即日夜等长,中国的古代皇帝会在春分的早上祭祀太阳,在秋分的晚上祭祀月亮,夏至、冬至的”至”是极的意思,代表太阳分别到了最北端和最南端,夏至意味着盛夏到来,而冬至则意味着寒冬来临,为了适应天时的变化,中国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饮食习俗。
除此之外,还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与前面的四个合称“八节”,中国人常常会用”四时八节”来指代一年中的节气,每个季节都有六个节气,每个月有两个节气。
节气的名称,有的可以表示季节的变化,如”四时八节”,有的可以表示气温的变化,如“大暑、小暑、大寒、小寒”等,还有的可以表示降水的情况,如“雨水、白露、小雪、大雪”,有的可以说明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如“小满、芒种”,小满的“满”意思是麦粒开始饱满,芒种的“芒”指的是麦子成熟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敝
敝人、敝姓、敝校
鄙
鄙人、鄙见
其他 寒舍、见教、见谅、斧正
三、关于黄河的诗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俗语
(一 )诗句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 ·其一》
(二 )故事、传说
1. 鲤鱼跳龙门的传说 2. 望洋兴叹
(三 )成语
垂
垂问、垂询、垂念、垂爱
赐
赐教、赐复
高
[来
源: 高见、高论、高寿、高龄、高就、高朋、高邻
学_
科_
网]
贤
贤弟、贤侄
奉 其他
奉送、奉还、奉劝、奉陪 久仰、劳驾、赏光、赏脸、贵姓、贵庚、大
作、大驾
(二 )谦辞类
家父、家严、家君、家 家
母、小女、小店
愚
愚兄、愚见
拙
拙作、拙著、拙见
1. 砥柱中流、中流砥柱:形容人很坚强 ,不屈不挠 ,像砥柱在激流中屹立一 样。也比喻在动荡艰难环境中能起支柱作用的力量。
2.海晏河清、河清海晏:黄河水清了 ,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
3.泾渭分明:泾河水清 ,渭河水浑 ,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 ,清浊不混。比喻界
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四 )俗语
1.不到黄河 心不死 ,不撞南墙不回头: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
无路可走的境地不肯死心。
2. 跳到黄河洗不清:比喻无法摆脱嫌疑。
四、戏曲 (生旦净丑 )[
中国戏曲主要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中国的戏
曲、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经过长期的发展演
变 ,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
戏曲百花苑。
戏曲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行。
生:指男子;旦:指女子;净:指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性;丑:指演滑稽人物
,
鼻梁上抹白粉 ,称小丑、小花脸等。
五、马的世界
1.“马”字的演化过程大致为:甲骨文 —— 金文 —— 篆文——隶书——楷书—
—行书——草书——简体。
2. 关于马的成语、马的历史传说
赤兔马:三国时期吕布的坐骑。
(二)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整理
一、《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年龄 (一 )儒家思想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 ,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仁、义、礼、智、信、 恕、忠、孝、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但《论语》包含的主要思想就是“仁” 。 (二 )年龄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髫 (ti oá)年:女孩七岁。 始龀 (ch èn)、龆 (ti oá)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髫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志学:十五岁。 及笄 (j ī:)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弱冠:二十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的卢马:刘备的坐骑。
昭陵六骏:唐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战驰骋沙场统一全国的六匹战马。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七 十岁。 耄耋 (mào di é):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黄发垂髫:指老人与儿童。 二、古代常见的敬辞和谦辞 (一 )敬辞类
令
令尊、令堂、令郎、令爱
惠
惠顾、惠存、惠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