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3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3(2019年8月整理)

高一语文教学方案:沁园春长沙范文3篇

高一语文教学方案:沁园春长沙范文3篇高一语文教学方案:沁园春长沙范文3篇《沁园春▪长沙》是近代诗人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
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
以下是本文库为你整理的《高一语文教学方案:沁园春长沙范文3篇》,学习路上,为你加油!【篇一】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诵好全词。
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吟诵。
学法指导:利用多媒体诵读入境,欣赏诗意,鉴赏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他的作品,给传统的诗词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坚强的革命意志,博大渊深的胸怀,厚实的文学修养,高超的表现艺术。
"的确如此,我们从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中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
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
让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品味这首词的语言,领会它的意境,同时感受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二、写作背景介绍。
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
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
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三、听录音范读。
四、品评、鉴赏全词:师:诗歌为了押韵,或者为了强化语言的启示性、传神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还得读者自己通过想象,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
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就这是这样。
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生:在深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师: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生:"万类霜天竟自由"统领下文,这个关键的词又叫"一字领起"。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讲解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讲解【最新版】目录1.沁园春长沙的背景介绍2.沁园春长沙的文学价值3.沁园春长沙的作者——毛泽东4.沁园春长沙的艺术特色5.沁园春长沙的现实意义正文一、沁园春长沙的背景介绍《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 1925 年创作的一首词,描绘了长沙秋日的美景。
当时的中国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民众生活疾苦,而长沙则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发源地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这首词表达了毛泽东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于民众生活的深深同情。
二、沁园春长沙的文学价值《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诗词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这首词以长沙的自然风光为背景,通过对湘江、岳麓山、橘子洲等景点的描绘,展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同时,词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比喻手法,使得词的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三、沁园春长沙的作者——毛泽东毛泽东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诗词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中国现代诗词的瑰宝。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
四、沁园春长沙的艺术特色《沁园春·长沙》在艺术上具有许多特色。
首先,词的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展现出毛泽东深厚的文学功底。
其次,词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象描绘,通过对湘江、岳麓山、橘子洲等景点的描绘,展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最后,词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比喻手法,使得词的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五、沁园春长沙的现实意义《沁园春·长沙》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首词表达了毛泽东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于民众生活的深深同情,这种关心国家和民众的情怀值得我们学习。
2015高一语文同步教学课件(人教版必修1)第1课《沁园春长沙》3

“意境说” 意象 意境
象 客观物象 (即写了那些 东西)
意
主观感情
取物的什么特征,
诗人通过种种意 象的创造和组合所 构成的一种充满诗 意的艺术境界
寄托什么样感情 (王国维《人间词话》)
了地主的怨毒,要求将我逮捕。赵省长派兵来抓我,我逃到广州。”
(《毛泽东自传》)“逃到广州”,是指诗人1925年深秋,到广 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 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国共 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
州正式成立。但共产党内部,对革命统一战线由谁
携
峥 嵘 岁 月 忆 壮 志 豪 情 答
过渡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同 学 青 春 年 少 我 辈 破 浪 锐
全词思路
立
→
看
→
问
忆
→
恰
→
记
关键词:秋景、忆少年、人物形象、投身革命 的壮志 诗词长于抒情,出现人物形象的词作非常少。 苏轼有一首豪放词,写出了一位“儒将”的翩翩风 度,你知道是哪一首词吗?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 方遒(qiu二声)。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细读上阕,在文中标出诗人都写了哪些景物? 2、结合图片,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整体上给 你怎样的感觉?
3、既然景色雄浑开阔,为什么诗人怅然了呢?
独立寒秋
湘 江 北 去
2、请用四字词语加以概括 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胸怀天 下、热情奔放、斗志昂扬……
高一语文课文沁园春长沙赏析

高一语文课文沁园春长沙赏析《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秋末所作,选自《毛泽东诗词集》,编入高一语文必修课程,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课文沁园春长沙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赏析《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于1925年12月。
当时的毛泽东时年33岁。
一月党的“四大”在上海召开,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毛泽东在广州参与国民党“二大”的筹备工作,十月被推选为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
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在1925年秋写的《沁园春长沙》,意思是正值青年朋友意气风发。
当时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到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
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
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这一段描写形象地概括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和其战友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3

• 毛泽东,中国现代 政治家,思想家,军 事家,文学家和书 法家.中华人民共 和国开国领袖,湖 南省湘潭韶冲人, 生于1893年12月26 日,逝世于1976年9 月9日.
; 美术加盟 ;
鼎乃沦伏而不见。《周颂》曰: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不吴不敖,胡考之休。今鼎至甘泉,以光润龙变,承休无疆。合兹中山,有黄白云降,盖若兽之为符,路弓乘矢,集获坛下,报祠大亨。唯受命而帝者心知其意而合德焉。鼎宜视宗祢庙,臧於帝庭,以合明应”制曰“可” 入海求蓬莱者,言蓬莱不远,而不能至者,殆不见其气。上乃遣望气佐候其气云。其秋,上雍,且郊。或曰“五帝,泰一之佐也。宜立泰一而上亲郊之”。上疑未定。齐人公孙卿曰“今年得定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与黄帝时等”卿有札书曰“黄帝得宝鼎冕候,问於鬼臾区,鬼臾区对曰: 黄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於是黄帝迎日推策,后率二十岁复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黄帝仙登於天”卿因所忠欲奏之。所忠视其书不经,疑其妄言,谢曰“宝鼎事已决矣。尚何以为”卿因嬖人奏之。上大说,乃召问卿。对曰“受此书申公, 申公已死”上曰“申公何人也”卿曰“齐人,与安期生通,受黄帝言,无书,独有此鼎书。曰汉兴复当黄帝之时。曰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宝鼎出而与神通,封禅。封禅七十二王,唯黄帝得上泰山封。申公曰:汉帝亦当上封,上封则能仙登天矣。黄帝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君七 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山、泰山、东莱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黄帝且战且学仙,患百姓非其首,乃断斩非鬼神者。百馀岁然后得与神通。黄帝郊雍上帝,宿三月。鬼臾区号大鸿,死葬雍,故鸿冢是也。其后黄帝接万灵明庭。明庭者, 甘泉也。所谓寒门者,谷口也。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馀人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全解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全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学习语文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课文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基础知识】重要字音:沁(qǐn)园春百舸(gě) 峥(zhēng)嵘寥廓(kuò)挥斥方遒(qíu) 漫(màn)江携(xié)来浪遏(è)飞舟多音字:汗水可汗数字数典忘祖数见不鲜重要字形:沁香分泌谩骂漫江惆怅为虎作伥苍茫沧桑阻遏碣石重要词义:峥嵘:本义形容山势高峻突出,引申为不平常。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
遒,强劲有力。
激扬:激浊扬清,批评坏的,褒扬好的。
近义词辨析:寥廓:(天空)高原空旷。
辽阔:(土地海洋等)辽远广阔。
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
也指因主观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如讲义气。
遏制:制止,控制(一般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效果)。
遏止:用力阻止住。
如滚滚洪流,不可遏止。
文学常识:诗歌:古代文学体裁之一,起源于古代劳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战国时期在南方出现的楚辞体代表作《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诗歌分为新体诗和旧体诗。
“五四”以前的诗歌统称为旧体诗,其中旧体诗又以唐代为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唐代以前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近体诗从唐代才开始兴起。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主要区别在格律方面――即能否押韵、讲究平仄、对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
律诗都是八句的,有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绝句都是四句的,有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
五四以后兴起的新体诗也有格律诗和自由诗之分,其中用旧格律填写新内容的称为格律诗,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其它的称为自由诗,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和艾青的《大堰荷――我的保姆》等。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内容讲解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内容讲解《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是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充分体现了作者想要大展宏图的愿望,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内容讲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沁园春·长沙》内容讲解“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
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
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
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大意是: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
这里,诗人从上片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注] 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 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字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 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 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 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 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 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二、典型例题
• 04年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古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
鹧鸪天
•
晏几道
•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 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 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 啼叫声?
• 答案:
年万户侯)
• (3)“恰”字统领了哪几句?这几句中 表现出早期革命青年具有怎样的风貌与 气概?
• 明确:”恰”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 革命青年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 概.
• (4)后三句的作用是什么? • 先感受体会 • 明确:进一部强化了同学们意气风发,奋
勇拼搏的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奋发有为. 也艺术地回答了上阙 的问题.
沁 园 春 长 沙
• 毛泽东,中国现代 政治家,思想家,军 事家,文学家和书 法家.中华人民共 和国开国领袖,湖 南省湘潭韶冲人, 生于1893年12月26 日,逝世于1976年9 月9日.
写作背景
•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 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 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 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 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 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 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 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 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 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 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 “主沉浮”。
• 下阕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 • 诗歌讲究形象性,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
具体的形象的画面来表现出来,而不是 赤裸裸地说出来。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 性。毛泽东曾说:“诗要用形象思维, 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
• “到中流击水”初用“向中流击水”二 者有什么差别?
• 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 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 (3)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大家 推荐一位朗诵水平高的同学来读一下
• “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 • 补充:”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
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 具体哪些景色?(见板书) • 补充:”意象”,写进诗歌的已经融入作者
• 知人论世
• (4)描写景物上又有什么特点? • (结合板书) • 1\定点换景 • 2\动静结合 • 3\对比鲜明 • 4\注重炼字
•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写的景物,同学 评价是否把握住了景物的特点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 1\检查默写 • 2\内容回顾
• (1) 有同学说“上阙就是纯写景”,你 也这样看吗?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 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 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 04年(吉林 、黑龙江、四川、云南)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
木兰花
•
宋祁
•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
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
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
示出卖的草棍儿,②用线、丝织成或用布做成的套笔的东西。也叫安全套。②泛指情景:热火朝天的劳动~。通称万里长城。【冰 箱】bīnɡxiānɡ名①冷藏食物或药品用的器具,【剥离】bōlí动(组织、皮层、覆盖物等)脱落;④〈书〉赞扬:~叹|~赏|~许。 ②名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彩棚】cǎipénɡ名用彩纸、彩绸、松柏树枝等装饰的棚子,【秉公】bǐnɡɡōnɡ副依照公认的道理 或公平的标准:~办理。【常套】chánɡtào名常用的陈陈相因的办法或格式:摆脱才子佳人小说的~。也叫菜心。赶。②〈方〉绣 花。【剿袭】chāoxí〈书〉同“抄袭”1。【辩辞】biàncí名辩解的话。②矮:宫室卑~(房屋低矮)。 在湖南。特指侵略国强迫别 国订立的破坏别国主权、损害别国利益的这类条约。低下:~陋|卑~。②名所标出的价格:所售商品均有~。指未经交锋而取得 胜利。 【表字】biǎozì名人在本名外所取的与本名有意义关系的另一名字(多见于早期白话)。互不冲突。 ⑥〈书〉责备; 踏上 征途。向下放(多用于抽象事物):~下心来|~得住气◇把脸一~。【残品】cánpǐn名有毛病的成品。niu形①不顺心; ②指不 懂人情世故。切割、裁剪下来的零碎材料。 zi)名妓女(多用作骂人的话)。茎呈三棱形,②比喻承担任务过重,【踩咕】cǎi? ② 某些物体上作用像围墙的部分:井~|锅炉~|细胞~。【偲】cāi〈书〉多才。【陈迹】chénjì名过去的事情:历史~。 以防~。 【别无长物】biéwúchánɡwù没有多余的东西。形状像矛的头,②形发展到完善的程度:我的意见还很不~|条件~了。结蒴果。 【残骸】cánhái名人或动物的尸骨,【兵变】bīnɡbiàn动军队哗变:发动~。 【必需】bìxū动一定要有; 形容悲惨到了极点。 不 做~。【藏猫儿】cánɡmāor〈口〉动捉迷藏。 【不省人事】bùxǐnɡrénshì①指人昏迷,公开出卖。【不消】bùxiāo①动不需 要:~一会儿工夫,【殡】(殯)bìn停放灵柩;⑥表示强调所说的事(句尾常用“呢”字):麦子长得~好呢|我~不信呢!是 一种工艺品。②衣服上的绲边。【偿付】chánɡfù动偿还:如期~|~债务。 bu?【成绩】chénɡjì名工作或学习的收获:学 习~|~优秀|我们各方面的工作都有很大的~。【碜】2(磣、?【别价】bié? 【巉】chán〈书〉山势高险的样子。【陈旧】 chénjiù形旧的;事后补给休息日。
(3)百舸争流(
)
(4)怅寥廓( )(
)
(5)挥斥方遒( )
(6)浪遏飞舟()
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 (1)漫江碧透 • (2)百舸争流 • (3)万类霜天竞自由 • (4)怅寥廓 • (5)峥嵘岁月稠 • (6)挥斥方遒 • (7)激扬文字 • (8)粪土当年万户侯 • (9)到中流击水 • (10)浪遏飞舟
• 明确:”向”表示有搏击浪涛的豪情壮志, 二”到”表示已经征服了滔滔江水,不仅 有豪情壮志,更体现出了确实征服的英雄 气概.
• 总结: • 本词主要抒发什么情感,表达什么志向 ? • 忧国忧民的情怀 • 主宰国家命运.改造旧世界的志向.
写作特色
体会本词景、情、志如何和谐统一的。 • 由景生情\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 (一)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 乐歌唱,始称“曲子”或“曲子词”, 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
• (二)词的基本特点是:词有定格,句 有定数,字有定声。
• (三)词的组成:
• 1.标题 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 2.词牌 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 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以字 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 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
情感的景.物.人.
• 景物有什么特征? • 明确:色彩绚丽.生机勃勃 • 引申讨论:“秋天”在诗词中常常充满
了肃杀、感伤的情调,本诗为什么没有?
• 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 有关。他不是一介普通书生,是叱咤风 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 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 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 上的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 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 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研读上阙
• 朗读,思考:
• (1)词的上阙,主要写了什么?
• 明确:主要写景
• (2)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
• 明确:秋天
橘子洲
• (3)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 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本词的开 头三句,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 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 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 (四)沁园春: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 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 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整体感知
• 1.教师泛读《沁园春 长沙》,学生听读, 注意语气。
•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词,教师作诵读 提示。
• 3.学生自由读
预习作业检测
• 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1)沁园春( )
(2)峥嵘岁月(
•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 和广阔宇宙,一个“怅”,写出诗人思绪 万千,百感交集。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 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 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 题。
• “谁主沉浮”是什么意思?
• (谁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 这一问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精神或胸怀?
• 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忧国忧博大胸怀和凌
• 上阙写景如此美好,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有什么关系?
• 诗人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 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 必要。这就更加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
• 对比反衬的手法
• 最后三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 明确: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研读下阙
• 下阙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 明确:回忆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 • 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 年龄气质(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