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沉降观测资料Word版

合集下载

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报告材料

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报告材料

XXXXXXXXXXXX5#楼沉降观测技术报告(施工阶段)二○一二年五月目录1.项目概况 (1)1.1.工程概况: (1)1.2.项目完成情况 (1)2.作业过程及技术方法 (1)2.1.技术依据 (1)2.2.仪器设备及检校情况 (2)2.3.作业技术标准 (2)2.4.基准点的埋设 (2)2.5.控制网测量 (2)2.6.沉降观测点布设 (2)2.7.沉降观测作业方法 (3)2.8.数据处理 (3)3.成果精度统计及质量检验结果 (4)3.1.精度分析 (4)3.2.质量检验 (4)4.变形异常及特殊情况 (5)5.沉降分析 (5)5.1.建筑物沉降稳定阶段的认定 (5)5.2.总体沉降变化 (5)5.3.等沉降曲线图 (6)5.4.沉降量、时间、沉降速率曲线图 (6)5.5.沉降展开图 (6)5.6.载荷、时间、沉降量曲线图 (6)6.结论与建议 (6)7.附图附表 (6)XXXXXXXXXXXX5#楼沉降观测技术报告1.项目概况1.1.工程概况:本公司从2011年9月开始承担了XXXXXXXXXXXX5#楼的沉降观测任务。

按二级沉降观测等级,分3个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使用阶段)进行观测。

本次报告是针对施工阶段所做的报告。

沉降观测的目的是监测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以及使用阶段沉降变化情况,并为施工、监理、设计、管理等部门提供有关资料及有效数据,同时又可为有关部门提供本工程结论性意见。

XXXXXXXXXXXX(一期)位于XXXXXXXXX以北,XXXXX以西。

5#楼为18层,建筑采用CFG桩复合地基,筏板基础。

1.2.项目完成情况本工程5#楼沉降观测于2011年9月15日开始首次观测,至2012年5月25日主体封顶完成19次观测,历时253天。

首次观测时从-1层开始。

施工阶段每层观测1次,到目前为止共观测19次。

作业人员固定5人,每期进行观测。

仪器使用苏一光 (DS05级) 精密水准仪配合铟瓦水准尺。

高层住宅楼沉降观测与分析

高层住宅楼沉降观测与分析

高层住宅楼沉降观测与分析•引言•沉降观测方法和技术•高层住宅楼沉降数据分析•沉降原因及对建筑安全的影响•高层住宅楼沉降预防与控制措施目•结论与展望录引言CATALOGUE 01沉降观测的重要性预防潜在危险为维护保养提供依据确保建筑物安全高层住宅楼的特殊性地基要求高高层住宅楼结构复杂,楼层多,荷载分布不均,容易导致沉降问题。

结构复杂影响因素多指导工程施工沉降分析可以为高层住宅楼的工程施工提供指导,确保施工过程中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掌握沉降规律通过对高层住宅楼的沉降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掌握建筑物的沉降规律,为今后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推动科技进步沉降观测和分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有助于推动土木工程领域的科技进步,提高我国建筑业的整体水平。

分析目的和意义沉降观测方法和技术CATALOGUE02水准测量法基线法传统沉降观测方法GPS测量法干涉测量法现代沉降观测技术选择依据在选择沉降观测方法时,需考虑观测精度、操作便捷性、实时性、成本等多方面因素。

方法比较传统沉降观测方法与现代沉降观测技术各有优缺点。

传统方法精度较高,但操作繁琐;现代技术具有实时、高精度等优点,但成本相对较高。

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具体需求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沉降观测。

观测方法选择与比较高层住宅楼沉降数据分析CATALOGUE03数据预处理030201沉降原因及对建筑安全的影响CATALOGUE04地基土层性质影响土层压缩性地基土层的压缩性是高层住宅楼沉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建筑物荷载作用于地基时,土层会发生压缩变形,导致建筑物沉降。

土层不均匀性地基土层的不均匀性也可能导致沉降。

当建筑物地基下的土层存在薄弱层或不同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差异较大时,荷载作用下的沉降会更为明显。

地下水位变化影响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位下降施工因素导致的沉降高层住宅楼沉降预防与控制措施CATALOGUE0503设计与实际结合优化地基设计01地基类型选择02地基处理严格控制施工质量1定期沉降观测与维护23在高层住宅楼施工过程中及竣工后,定期进行沉降观测,掌握建筑物的沉降情况,为后续分析提供依据。

高层建筑施工中的沉降观测

高层建筑施工中的沉降观测

高层建筑施工中的沉降观测一、观测建筑物沉降的基本要求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反映建筑物在不断加荷过程中沉降的实际变化,要求沉降观测应用精密水准的水准尺,最好使用受环境温差变化小的高精度铝合金水准尺。

如项目部不具备铝合金水准尺,可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从事观测工作的人员应受过专业培训和熟练掌握设备仪器,具有高度责任感。

2.观测时间要求。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受时间严格限制,尤其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整个观测得不到真实的数据,也就失去了观测意义。

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实行,不得漏测或补测。

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3.观测点的要求。

为能反映出建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之处。

一般要求在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按照国家标准设置相邻点观测点。

特别要注意埋设的沉降观测点不仅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还要考虑到装饰阶段施工不被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

4.沉降观测要自始至终遵循“五定”原则,即基准点、被观测物上的沉降点设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顺序和方法要固定。

这些措施在客观上可以减少观测的误差和不确定性。

5.施测时要求使用仪器、设备的操作人员在首次实测前对所用仪器进行校正,必要时由计量单位予以鉴定。

一般连续使用3至6个月,必须重新校对仪器、设备。

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认真仔细,做到每个数据有校核。

6.沉降观测数据要及时整理和计算,原始数据要真实可靠,记录计算要符合施工测量规范的要求,按照依据正确、严谨有序、有效的原则进行成果整理计算。

二、具体施测程序及步骤1.建立水准控制网根据工程特点布局、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测量施测方案,由建设单位提供水准控导线点并根据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

一般布置3个以上水准点,水准点的间距不大于100米。

高层建筑的沉降观测

高层建筑的沉降观测

高层建筑的沉降观测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建筑产业占国民经济总产值(GDP) 的比例日益上升。

2008 年房地产(建筑产业)占年房地产(建筑产业)占 GDP 约为 5 %。

而且,比例上升的趋势应有空间。

大型的工程建筑物日益增多、兴建,改变了区域内地面原有的状态,并且打破了建筑物的基础基面层平衡。

这就必然会引起基础基面及周围地层的变形。

为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勘察、设计、施工资料的准确、完整,相应的沉降观测参数,数据。

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

现行国家规范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求进行沉降观测。

特别在超、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准确、详尽的第一手资料,从而避免因沉降(上浮)原因而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当前在建筑施工中,对沉降观测的认识,一般都不够重视,主1/ 22要存在一下问题:一是施工单位承包、转包、挂靠等现象严重。

技术负责人名不副实。

技术人员鱼目混珠,缺乏基本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技术力量薄弱。

二是建设方管理不到位,技术力量薄弱,缺乏政府技术部门、地勘、设计、施工之间的协调、配合。

审核、图纸设计、技术交底敷衍了事,流于形式,把控不严,造成技术遗漏和欠缺。

如:建筑设计部门在设计图纸上没有沉降观测方面的要求或明确的图示标注等等;三是由于管理松散、技术力量薄弱,造成观测点的设置不符合规定,漫不经心,导致原始数据偏差;四是观测的时间不按规范规定、设计要求;五是沉降观测记录弄虚作假或凭空填报;六是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没有按规定要求继续进行必要的沉降观测。

下面就如何保证施工中沉降观测的准确。

在技术上做一下几方面简单阐述一.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1)国内现行应用观测设备仪器主要有:压力计系列:孔隙水压力计渗压计水位计土压力计量水堰;位移计系列:测斜仪横剖仪沉降计测缝计收敛计;应力应变计系列:钢筋计混凝土应变计多向应变计组表面应变计无应力计反力计等;测试仪系列:便携式工程测试仪(普通型及智能型)多通道工程测试仪;网络化数据系统:沉降观测分析软件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在这里要重点阐述的沉降观测设备仪器与的精度:选择沉降观测设备、仪器,根据沉降观测要求精度高的特点及建筑物的特性和建设、设计单位的要求,选择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参考Word)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参考Word)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参考Word) 1: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1. 目的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旨在确保对高层建筑沉降行为进行准确、可靠的观测,以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观测范围2.1 观测对象:适用于所有高层建筑的沉降观测。

2.2 观测区域:确定观测区域的范围,包括建筑物底部、立柱、承重墙等关键部位。

3. 观测设备3.1 建筑物测量仪器: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包括水准仪、全站仪等。

3.2 数据采集设备:使用高精度的数据采集设备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和记录。

4. 观测参数4.1 沉降观测点: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和数量,涵盖建筑物各个关键部位。

4.2 沉降观测时间:确定观测时间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可以根据建筑物使用情况和工程需求进行调整。

4.3 沉降观测精度:确定观测精度的要求,包括垂直位移精度和时间精度等。

5. 观测过程5.1 建立观测控制网: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建立观测控制网,确保测量点的准确定位和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5.2 观测数据采集:按照预定的观测时间和频率,使用数据采集设备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和记录。

5.3 观测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得到沉降观测结果。

6. 规范要求6.1 观测结果报告:根据观测数据和分析结果,编制完整的观测结果报告,包括沉降曲线、沉降速率等指标。

6.2 数据备份:对观测数据进行及时备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6.3 观测记录的保存:保存观测过程中的相关记录,包括观测仪器校准记录、观测数据的原始记录等。

以上是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所有参与观测工作的人员必须按照本文档的要求进行操作和记录,确保观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档涉及附件:观测数据采集设备说明书、观测结果报告模板、观测记录表格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1. 建筑物:指人类用于居住、工作、娱乐或其他目的,并且由城市或农村设施所构成的房屋或建筑结构。

2. 观测精度:指观测数据的准确程度和可靠性,通常用单位距离内的误差来表示。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方案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目录1 概述 (1)1.1任务来源及工程内容 (1)1.2测区概况 (1)2 测区已有资料分析及评价 (1)2.1控制资料 (1)3 作业依据 (1)4 设计方案 (2)4.1高程基准 (2)4.2方案概述 (2)4.3监控网(基准网)的布设 (2)4.4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2)4.5监控网的观测 (3)4.6观测点的观测 (3)4.7监控网观测次数的确定 (4)4.8沉降观测周期和观测时间要求 (4)5 沉降观测精度 (4)5.1其他要求 (5)5.2内业精度评定与数据处理 (5)5.3软件要求 (8)5.4质量控制与检查验收 (8)5.5 上交成果资料 (8)1 概述1.1任务来源及工程内容XX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沉降观测工程包括3栋高层。

1.2测区概况XX市地处华北平原东南部,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一月平均气温-3.3℃,七月平均气温27.4℃,年平均气温12.8℃,无霜期215天,年降水量810毫米。

由东北到西南层次分明的分为低山、平原、二类地区,海拔高度在60-75米之间。

测区气候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气气爽,冬季寒冷少雪,春、秋季比较适宜外业作业。

2测区已有资料分析及评价2.1控制资料建立独立高程系统,也可以联测国家高等级水准点与国家高程接轨。

提供1985国家高程基准成果。

3作业依据1、工程建设标准《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GJ32/J18-2006);2、《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标准》DGJ32/J16-2005;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19914设计方案4.1高程基准高程基准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或独立高程系统。

4.2方案概述根据《工程测量规范》要求,在施工影响范围外布设水准基点,在结构主体承重墙或者承重柱上布设沉降观测点。

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技术报告

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技术报告

目录一、工程概况: (1)§1.1工程概况: (1)§1.2观测参考基准系统: (1)§1.3观测点的布置 (1)二、作业依据: (3)三、使用仪器与精度要求: (3)§3.1 水准标尺检验项目及检验结果 (3)§3.2水准仪检验项目及检验结果 (3)§3.3、沉降观测的仪器型号与观测方式 (4)§3.4、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度(m) (4)§3.5 沉降观测测站限差及闭合差应符合表四的规定: (4)四、人员组织与观测方法: (4)§4.1 人员组织 (4)§4.2作业流程 (4)§4.3观测方法 (5)五、成果的检查验收 (5)§5.1 质量检查的情况 (5)§5.2 内业检查 (6)六、分析及建议 (6)七、结论与建议 (8)八、附件 (8)附件1:数据成果表 (9)附件2、沉降曲线图 (12)附件3:资质证书 (17)附件4:仪器检定证书 (17)一、工程概况:§1.1 工程概况:随着工业与民用建筑业的发展,各种复杂而大型的工程建筑物日益增多,工程建筑物的兴建,改变了地面原有的状态,并且对于建筑物的地基施加了一定的压力,这就必然会引起地基及周围地层的变形。

沉降指建筑地基、基础及地面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竖向移动,包括下沉和上升。

建筑工程的沉降,尤其是不均匀沉降将导致建筑物的倾斜,裂缝,甚至是倒塌,危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因此变形监测是建筑在施工和运营阶段必不可少的步骤,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

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

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doc 30页)(优秀免费下载版)

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doc 30页)(优秀免费下载版)
五层施工完成
20.2990
0.3
1.0
M10
2006年9月14日
六层施工完成
20.2984
0.6
1.6
M10
2006年9月16日
七层施工完成
20.2982
0.2
1.8
M10
2006年9月21日
八层施工完成
20.2982
0
1.8
M10
2006年9月26日
九层施工完成
20.2982
0
1.8
M10
2006年10月2日
十七层施工完成
20.2971
0
2.9
M10
2006年11月13日
十八层施工完成
20.2971
0
2.9
M10
2006年11月19日
十九层施工完成
20.2971
0
2.9
M10
2006年11月28日
二十层施工完成
20.2971
0
2.9
观测单位名称
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观测单位印章
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
审核人
施测人
本表由测量单位提供。
山东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监制
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
鲁JJ—074
工程名称
德州帝景苑小区D楼
水准点编号
M0
测量仪器
及型号
水准仪
NAL132
水准点所
在位置
东方红路中心
水准点高程
21.200
仪器检定日期
2006年8月6日
观测日期自2006年12月8日至2007年1月5日
观测点布置简图:
二十四层施工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降观测基准点的布设和观测方案
1、基准点点位的布设
在施工场区之外根据甲方提供的参考点设立了三个基准点,在施工场区内,基本不受建筑物施工影响,便于点位保存,并对建筑物观测方便的位置设立了二个工作点,基准点与工作点根据现场条件设立若干个连接点。

2、观测方案
〈1〉在沉降观测前、主体完工后、观测结束前对基本点及工作点之间进行了三次观测,精度符合二等水准要求。

〈2〉每次沉降观测时,对工作点进行观测检核。

〈3〉由于建筑设备、机械、建筑材料进出频繁,建筑场区变化大,做到了经常对基本点、工作点进行检查。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和观测方案
1、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布点方案:沉降观测点应布设在最能反映建筑物沉降变化处。

结合本工程设计图纸,沉降观测点宜布置在建筑物主楼四角或沿外墙每10~15米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或高低建筑物的交接处或建筑物不同结构的分界处。

布设18个沉降观测点,点位布置见附图。

2、观测方案
〈1〉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方式进行沉降点的观测。

由于《城市测量规范》(CJJ8-99)对二等水准测量作了较详细的规定,所以本设计中不再赘述。

观测周期
1现场踏勘、技术设计、标志的设计、制作及现场布点按三组日计算,共计三组日。

2主楼施工阶段定期观测,每施工四层做一次沉降观测。

3主楼主体施工完毕后一年之内每三个月观测一次。

4主楼主体施工完毕后第二年内进行两次观测,视沉降情况,决定后期是否继续进行观测。

沉降观测成果表表1时间2002-10-282002-11-162002-12-142003-3-82003-4-142003-5-152003-7-152003-10-30点号次下沉计下沉次下沉计下沉次下沉计下沉次下沉计下沉次下沉计下沉次下沉计下沉次下沉计下沉次下沉计下沉100 1.21 1.210.750.460.67 1.13 1.79 2.920.88-3.8 1.98 1.82下水管遮挡200 4.28 4.280.64 3.640.63 4.27 1.33-5.60.21 5.81 2.31-3.5 3.677.17 300 5.76 5.76 1.43 4.330.44 4.77 1.01 5.78 1.15 6.93 2.19 4.74 5.239.97 400 2.45 2.450.4 2.050.34 2.39 2.15 4.54-1 5.54 1.44-4.1 4.368.46 500 3.02 3.020.85 2.17 1.14 3.31 1.86 5.17 1.36 6.53 1.57 4.96-2.87.76 600 2.77 2.77 2.210.56-1.3 1.86 1.73 3.590.94 4.53 1.55 2.98遮挡700 1.28 1.28 1.190.09 1.17 1.26 1.91 3.17 1.08 4.25 1.62 2.63 3.54 6.17 800-3.8-3.80.92 2.88 2.19 5.07-1.9 6.970.957.92 2.1 5.82 4.08-9.9 900-4.5-4.50.51 3.990.58 4.57 1.24 5.810.62 6.43 1.88 4.55 3.928.47 1000 3.52 3.52 1.47 2.050.89 2.940.99 3.93 1.11 5.04 1.18 3.86 3.197.05 1100 1.93 1.93 2.560.63 1.520.89-2.1 2.99 1.34 4.33 1.3 3.03 3.73 6.76 1200 2.71 2.71 2.430.28 1.23 1.51 1.76 3.270.79 4.06 1.36-2.7-4.5-7.2 13000.870.87 1.340.47 1.430.96 1.89 2.850.84 3.69 1.28 2.41 4.25 6.66 1400 1.34 1.34 1.280.06 1.57 1.63 1.45 3.08 1.17 4.25 1.44 2.81 3.76 6.57 1500 1.23 1.230.970.260.120.38 2.23 2.610.92 3.53 1.52 2.01 6.018.02 1600 2.88 2.880.96 1.920.79 2.710.96 3.670.95 4.62 1.39 3.23遮挡1700 3.36 3.36 1.77 1.59 1.45 3.04 1.22 4.26 1.27 5.53 1.37 4.16遮挡1800 2.65 2.65 2.50.15-2.1 2.25 1.34 3.59-0.9 4.49 1.81 2.68 5.568.24备注:所有下沉量单位为毫米,正为升,负为降。

沉降观测成果表2 表2
时间2004-1-22004-3-292004-7-32004-11-82005-3-152005-9-282005-1-102006-4-20
点号次下沉计下沉次下沉计下沉次下沉计下沉次下沉计下沉次下沉计下沉次下沉计下沉次下沉计下沉次下沉计下沉1遮挡遮挡遮挡遮挡遮挡遮挡遮挡遮挡
2 1.218.380.368.74 1.087.660.427.240.357.590.478.060.268.32-0.28.52
3 1.1511.120.1211.2
4 1.210.040.74-9.30.119.410.219.620.149.760.089.84
4 1.04-9.50.439.93 1.058.880.568.32-0.28.520.328.840.219.050.129.17 50.888.640.028.660.997.670.637.040.327.360.457.81-0.38.110.218.32 6遮挡遮挡遮挡遮挡遮挡遮挡遮挡遮挡
7 1.377.540.357.891 6.890.25 6.64-0.47.040.527.560.357.910.248.15
8 1.0510.950.1111.06 1.229.840.84-90.189.180.239.410.229.630.159.78 9-1.39.770.5710.34 1.059.290.718.580.258.830.339.160.24-9.40.179.57
10 1.338.380.398.770.87-7.90.467.440.327.760.428.180.238.41-0.18.51
11 1.418.170.548.710.638.080.267.820.328.140.458.590.278.860.24-9.1
12 1.388.580.459.030.788.250.327.930.288.210.378.580.278.850.189.03
13 1.418.070.088.150.547.610.597.02-0.47.420.527.940.348.280.238.51
14 1.347.910.228.130.747.390.62 6.770.427.190.527.710.287.990.21-8.2
15 1.259.270.599.860.719.150.728.430.248.670.369.030.199.220.179.39 16遮挡遮挡遮挡遮挡遮挡遮挡遮挡遮挡
17遮挡遮挡遮挡遮挡遮挡遮挡遮挡遮挡
180.178.410.268.670.77-7.90.8-7.10.377.470.497.960.268.220.18-8.4备注:所有下沉量单位为毫米,正为升,负为降。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