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0周公诫子课文全解素材语文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 27 周公诫子课文分析pdf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7 周公诫子课文分析pdf 语文版

27. 周公诫子创业难,守业更难。

如何统治被征服的地区,是战争胜利后的大问题。

如何礼贤下士,“选贤与(举)能”,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向来为历代统治者重视。

周公摄政七年,“握发吐哺”,呕心沥血。

他对儿子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要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去接待贤能之士,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怕失掉天下的贤人。

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

”曹操诗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即言此。

周公还谆谆告诫儿子伯禽:贵为君王者,更应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乃至精神内敛,重才不露,大智若愚。

课文首句“成王封伯禽于鲁”,交代周公诫子的背景,突现诫子之必要性、重要性。

接着是周公大段诫子的话。

周公诫子的话分“起、承、转、合”四个层次:1.“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是周公诫子的第一句话,也是他诫子部分的总起,或曰是中心句,是这段话的小论点。

可视为选文的“起”句。

2.“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由此德也”是正面阐说。

这部分主要是围绕“子无以鲁国骄士”从两个方面来说明:首先用实例说明,周公以自己辅政“握发吐哺”切身的体会诫子;其次周公以圣言相劝,介绍自己所听到的圣言,即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是遵循六种“谦德”的结果。

这里详写的部分,是承观点进一步阐说,可视为“承句”。

3.“不谦而失天下……桀、纣是也”是反面阐说。

与前面的正面阐说相比,这里是略写。

可视为转句。

4.末句“可不慎欤”以反问呼应首句,加强肯定的语气。

合句虽简,起到了总结问题的作用,突出了中心句。

文章言简意赅,说理逐层深入,给人不可置疑的感觉,读来使人心悦诚服。

文中的一些词语,如“握发吐哺”“博闻强记”“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等也脍炙人口。

课文翻译周成王将鲁地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7课《周公诫子》课件1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7课《周公诫子》课件1

2.在周公大段诫子的话中,论点是什么,论据 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得出了什么结论。
①“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是周公诫子的第一句话, 也是这段话的论点,即告诫儿子不要怠慢、轻视人才。
②论据:“吾,文王之子„„桀、 纣是也。” “吾,文 王之子„„由此德也。”是正面阐述:首先用实例说明,周公以 自己辅政“握发吐哺”切身的体会诫子;其次周公以圣言相劝, 介绍自己所听到的圣言,即遵循的六种“谦德”。最后写结果: 贵为天子,富有四海。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 纣是也。”是反面论说。 所以,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的六种“谦德”有何现实意义?
这六种“谦德”,对现在仍有借鉴意义:一个人尊敬别 人,宽以待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国家再富有,仍 需提倡勤俭节约,这样国家才会更发达,局面才能更安定; 如果一个人身居要职,就仍要有一种谦虚的美德,不能认为 自己是高高在上,这才是真正的高贵;
背诵本文。
退出
子无以鲁国骄土 吾闻,德行宽裕 守以俭者,安
守以畏者,胜 由此德也
古义:怠慢,轻视。 今义:骄傲,猛烈。 古义:宽大,宽容。 今义:宽绰富余。 古义: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 今义:俭省。 古义:威,威严。 今义:畏惧,佩服。 古义:奉行,遵从。 今义:原由,经过。
研读课文
1.首句“成王封伯禽于鲁”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周公诫子的背景,突出诫子的必要性、重要性。
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
韩婴,西汉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燕人。 治《诗经》,兼治《易》。文帝时任博士。景帝时为常 山王刘舜太傅,著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南 宋以后,仅存《韩诗外传》。
字音
桀 jié 纣 zhòu 欤 yú
通假字
守以畏者( “畏”通“威”,威严。 )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件:第27课《周公诫子》 (共26张PPT)(共26张PPT)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件:第27课《周公诫子》 (共26张PPT)(共26张PPT)
成王封伯禽于鲁 到 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在 苛政猛于虎也 比 吾,文王之子 的 守之以恭者 代词,指代德行宽裕 送杜少府之蜀州 去、往、到 何术之求 宾语前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的标志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独立性,不译之以来自子无以鲁国骄士 因为 用 守之以恭者 表顺接 计日以还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原文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 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 地广大,守以俭者,安;
译文:但是,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多次
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
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惟恐(因怠 还 闻:听说 守:保持 犹:
但是 然:
哺: 口中含嚼的食物
慢)失去人才。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
懂得如何守业,能做到礼贤下 土,大智若愚,对晚辈能够进行 谆谆教导,而且教导时重视技巧。
(1)作为领导,要尊重人才,善 待人才。
(2)做人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大智若愚。
1.本文说理逐层深入,给人不可置疑的感觉。 周公先陈述自己的情况,由此引出对儿子的 劝诫,并从六方面层层深入论述了谨慎之必 要。这种写法值得同学们学习借鉴。 2、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古代父母教育子女的 典故有哪些?
战国时的孟母三迁、 南宋的岳母刺字。
孟母三迁
古代:
岳母刺字
上册书 我们也学了三篇 有关父母教育子女的文章, 你还记得吗?
《给儿子的一封信》 《给女儿的一封信》 《一厘米》
现代:
曹操《短歌行》中有“周公吐哺,天下 归心”的诗句,意思是: 李白《 与荆州书》中也有“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 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的句 子,意思是:

周公诫子书原文及翻译

周公诫子书原文及翻译

周公诫子书原文及翻译早年读刘勰的《文心雕龙》,特别注意到他写的一段文字:梦孔子。

当时觉得他这样写,不仅是为了景仰孔子,同时也是在编造一种善意的谎言,通过步孔子梦周公的后尘来抬高自己著作的身价。

看来,这个推测未必有什么道理。

说起来真是奇怪,很早就想着要写一篇纪念周老校长的文字,只是苦于不知从何下笔,一拖竟不知拖了多少年。

前一些时候,我突然梦见了周公――周立新老校长。

我这样写,并不是为了模仿刘彦和,确实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原因。

梦周公,忆周公,写周公,所以有了这一篇文字。

那一天,折腾了大半夜也没有睡好,快到天亮时,迷迷糊糊地发现一个老人向我走来,定睛一看,原来是周老校长。

只见他依然笑呵呵地对我说:怎么了,不是一直想着要写写我吗?我说:是啊,到现在还不知道从哪儿下笔呢。

他说:这有何难?就从我们第一次认识的时候写起嘛。

“哪个第一次?”我问他。

“还能哪个?就是1964年秋天呗。

”噢,我知道了。

那是(9月1日)新生开学的一天,我们一个个背着书包,怀着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去报到。

刚走进校门,大家不约而同地看到一个人,个头不高,脑门宽阔,衣着朴素而整洁,腰板挺直地站在那儿,笑眯眯地看着我们一个个走进校园里来。

我们一般做学生的都不认识他,其中也有认识的,就小声说:这是周校长。

大家一听是周校长,就神情紧张,匆匆而过。

他站在校门内干什么?难道是迎接新生?哪里可能。

后来大家才得知,这是他做校长的老习惯,每逢新生开学,就那么在校门内一站,观看入学的新生,一方面是初步认认面孔,另一方面也想观察观察“动静”。

那时候,我所上的裴刘初级中学规模很小,新生就一个班级,50号人,那么几个新面孔在他眼前晃一晃,虽然对不上号,也能认个八九不离十。

我走到他面前,连忙敬礼,怯生生地叫了一声:“校长好!”他笑眯眯地说:“蛮懂礼貌的嘛!”问了我姓名,就挥挥手让我赶快去报名登记。

其实,我之所以对这位周老校长格外有礼,不仅因为我是认识他的不多的新生中的一个,而且还因为我认识他有一个不太寻常的经历。

2019文言文《周公诫子》原文及翻译语文

2019文言文《周公诫子》原文及翻译语文

文言文《xx公诫子》原文及翻译【原文】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富有,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漠,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惠英明,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失慎欤?”【注释】恭:肃敬,谦和有礼.xx:xx显著.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尊盛:位高势盛.卑:低下。

贵:地位显要。

畏:同“xx”,xx严。

聪惠:指明察事理.英明:聪颖,xx.愚:呆笨,赶巧伪.哲:xx,聪惠.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由:奉行,遵从.xx:谨xx,xx重.【翻译】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

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

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

我听说,道德品行宽饶,并用谦和的品行来保有它的人,必会得到荣耀;封地空阔,并凭借行为约束而有节制来保有它的人,他的封地必定安定;官职显著,并用谦虚来保有它的人,必定崇高;人口众多、军队强健,并用威厉来统御它的人,必定会胜利;用愚蠢来保有聪惠英明,就是明智;见识广博,并用浮浅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

这六点都是谦虚严谨的美德。

即使崇高如天子,富有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拥有这些品德。

不谦虚严谨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

(你)能不严谨吗?”。

2019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0周公诫子教案语文版

2019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0周公诫子教案语文版

《周公诫子》一、教学目的:1.在反复诵读中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帮助学生认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意义,并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加强这些美德的培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难点:教学设计>文章的写法。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曹操《短歌行》中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关于周公的这个故事,后世就演化成一个成语:“握发吐哺”。

对于这个故事,同学们一定很感兴趣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典故。

二、作者与作品1.作者韩婴:西汉古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

燕(今北京)人,治《诗经》,兼治《易》。

文帝时任博士。

著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

2.《韩诗外传》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编成的杂编。

今本作十卷。

其书杂述古事古语,虽每条皆征引《诗经》中的句子,然实系引《诗》以与古事相印证,非引事以阐释《诗经》本义。

它是研究西汉古今文诗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三、初读全文1.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读全文,力求读准字音。

2.分小组朗读,然后全班齐读。

四、生字识记相(xiàng):1.辅助。

如:吉人天相。

2.宰相。

如:丞相。

3.某些国家的官名,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

4.旧时指帮助主人接待宾客的人。

如:傧相。

另读(xiāng) 1.互相。

如:相识。

2.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

如:好言相劝。

3.姓。

哺(bǔ):<书>1.喂(不会取食的幼儿)。

如:哺育。

2.咀嚼着的食物。

如:吐哺。

睿(ruì):<书>看得深远。

如:睿智。

桀(jié):夏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

纣(zhòu):1.<书>后鞧(qiū)。

2.商(殷)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

欤(yú):古汉语助词,表示疑问或感叹,用法跟“乎”大致相同。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课《周公诫子》ppt课件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课《周公诫子》ppt课件

100%
勇担重任
伯禽作为周公旦的儿子,肩负着 继承父亲遗志、维护国家稳定的 重任。他在父亲的教导下,勇担 重任、不负使命。
80%
有为青年
通过周公旦的劝诫,伯禽被塑造 成一位有为的青年形象,他具备 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是西 周王朝未来的希望所在。
其他人物形象描绘
召公奭
召公奭是周公旦的同事和好友,在《 周公诫子》中也被提及。他被描绘成 一位忠诚正直、敢于进谏的良臣形象 。
文章结构梳理
引言
简要介绍《周公诫子》的背景和作者周公,引出文 章主题。
正文
通过周公对儿子的告诫,阐述立身行事、待人接物 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结尾
总结全文,强调周公教子的良苦用心和文章的教育 意义。
关键语句解读
“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阐述君子不应该对自己的亲人有所偏袒,也不应该让大臣抱怨得不到重用。
成就
在政治上,周公旦提出“明德慎罚”的主张,制礼作乐,建立典 章制度,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在军事上,他多次东征, 平定管蔡之乱,灭亡奄国,分封诸侯,营建成周洛邑。
《周公诫子》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 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旦 之子伯禽。
创作契机
周公告诫儿子立国的道理。不要 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 怠慢、轻视人才。
姜太公
其他朝臣
文章中还提到了其他一些朝臣,他们 或忠诚正直、或奸佞狡诈,通过他们 的言行举止,展现了西周王朝政治斗 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姜太公是周武王的谋臣和重臣,他在 《周公诫子》中被描绘成一位足智多 谋、功勋卓著的军事家形象。
04
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探讨
忠诚、孝道等传统美德体现

《周公诫子》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周公诫子》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如果一个人身居要职,就更要有一种谦虚的美德,不能认为自己高高在 上,这才是真正的高贵;
一个国家,科技发达,兵强马壮,别国才不敢侵犯,自己就会立于不败 之地;
一个人学识渊博,聪明睿智,但仍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不可狂妄 自满,骄傲自大,这才叫真正的聪明。
周公为什么诫子?
—让儿子到鲁国谦虚谨慎,礼贤下士。
反面论证
可不慎欤
反问结束,首尾呼应



谨 慎

课堂小结
周公以“握发吐哺”告诫儿子作为君主要礼贤下士,殷求人 才,并以六种“谦德”强调谦虚谨慎是理天下、成大业的第一要 素。
随堂练习
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1)作为领导,要尊重人才,善待人才。 (2)做人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大智若愚。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发语词,无实义 奉行,遵从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
这样的
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谨慎,慎重 用在句末,表疑问或感叹
【译文】
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诫儿子 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 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 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 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以接待宾客, (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
字词积累

jié
zhòu

ruì
姬 桀 纣 欤 睿智
wēi
xiàng

守以畏者 相天子 吐 哺
整体感知
疏通文意
即周成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公诫子
选文中以“吐哺握发”形容君王为国家礼贤下士,殷求人才的精神,并以六种“谦德”强调谦虚谨慎是理天下、成大业的第一要素。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守以畏者(wēi)睿智(ruì)桀(jié)纣(zhòu)欤(yú)
2.形近字
┏禄(lù)俸禄┏裕(yù)富裕┏沐(mù)沐浴
┗碌(lù)忙碌┗俗(sú)通俗┗淋(lín)淋湿
3.多音字
┏(xiāng)相信┏(wèi)畏惧
相┫畏┫
┗(xiàng)宰相┗(wēi)守以畏者
4.词语解释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诫】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往】去,到……去。

【无以鲁同骄土】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骄,怠慢,轻视。

【相】辅佐。

【轻】分量小,引申为轻微,浅薄。

【哺】口中含嚼的食物。

【德行】道德品行。

【宽裕】宽大,宽容。

【守】保持。

【恭】肃敬,谦逊有礼。

【荣】光荣,荣耀,荣华显贵。

【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

【贵】地位显要。

【畏】威,威严。

【聪明】指明察事理。

【睿智】聪慧,聪明。

【愚】愚拙,不巧伪。

【哲】明智,聪明。

【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由】奉行,遵从。

【亡】灭亡,死亡。

【可不慎欤】能不慎重吗?慎,谨慎,慎重。

欤,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

5.文学常识填空
(1)《周公诫子》选自____,作者____,____(朝)古今诗学_____的开创者。

(2)周公,是周初的___家,姓___名___,曾帮助____灭商。

(3)“一沐三握发,_____,犹恐_____”就是____的典故。

【参考答案】
(1)《韩诗外传》韩婴西汉韩诗学
(2)政治姬旦武王
(3)一饭三吐哺失天下之士吐哺握发
二、课文学习
1.作者简介
【明确】韩婴,又被尊称为“韩生”,燕(郡治在今北京市)人,其生卒年月已难详考。

西汉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

治《诗经》,兼治《易》。

文帝时,任博士。

景帝时,为常山王刘舜太傅。

著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

南宋以后,仅存《外传》。

清赵怀玉曾辑《内传》佚文;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韩诗外传》二卷、《韩诗内传》一卷、《韩诗说》一卷。

2.关于周公
【明确】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

姬姓,周武王之弟,名旦,亦称叔旦。

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称为周公。

曾助武王灭商。

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

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不服,联合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他出师东征,平定反叛,大规模分封诸侯,并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作为东都。

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

其言论见于《尚书》的《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

3.题目解说
【明确】本文是节选自《韩诗外传》,题目是编者加的。

本文是周公教育儿子伯禽的一段内容。

诫,告诫,警告劝诫之意。

4.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周公提出的“六德”又是什么?
【明确】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即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

“六德”就是六种谦虚的美德,即“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5.结构分析
【明确】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本文虽只1段,但按照“起、承、转、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1句):摆出观点:“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

第二层(第2-5句):正面阐说论点。

第三层(第6句):反面阐说观点。

第四层(第7句):总结问题,突出中心。

6.翻译:
【明确】周成王将鲁地分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一辈子的重任,我在天下地位,也不能算轻贱了,尽管这样,我还常常洗一次头中间要停三次,手握未洗完的头发来招呼客人,吃一顿饭中间要停三次来接待客人,还惟恐因怠慢失去天下的人才。

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持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这就是高贵;用警备之心来保佑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知识渊博,也是一种聪明。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为君王的,之所以能拥有天下,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行。

不谦虚谨慎而失掉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

你能不谦虚谨慎吗?”
三、深入探究
1、你认为文中提到的六种“谦德”有何显示意义?
【明确】这六种“谦德”,对现在仍有借鉴意义:一个人尊敬别人,宽以待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国家再富有,仍需要提倡勤俭节约,这样国家才会更发达,局面才能更安定;如果一个人身居要职,就仍要有一种谦虚的美德,不能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这才是真正的高贵;一个国家科技发达,兵强马壮,别国才不敢侵犯,自己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人学识渊博,聪明睿智,但仍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不可狂妄自满,骄傲自大,这才叫真正的聪明。

(能根据现实,言之成理即可。


2.你是如何看待“礼贤下士”的重要性的?
【明确】首先要了解“礼贤下士”的意思。

礼:以礼相待;贤: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下士:降低身份结交有见识有能力的人。

语出《新唐书.李勉传》,指尊待贤人和结交群士。

在本文中,周公诫子的观点是“子勿以鲁国骄士”,也就是要儿子做到礼贤下士,并且指出自己辅政“握发吐哺”,做到了礼贤下士。

古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刘备的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方能建立蜀国等等。

我们不难看出,古代明君都是能做到礼贤下士的,骄士多是昏庸之君。

所以现在的领导者,更应该礼贤下士,只又尊重人才,善待人才,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

3.请概括周公的形象特点?
【明确】从本文人物的语言中可以看出,周公是一个懂得如何守业,能做到礼贤下士,大智若愚;对晚辈能够进行谆谆教导的一个长者形象。

4.写作特点分析
【明确】
(1)文章言简意赅,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逐层深入地论证论点。

本文先摆出论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最后得逞结论。

“起、承、转、合”的议论文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层递式结构的一种引申,是古代论说文的章法。

“起”即开头破题,引出论述的问题,如本文“诫子”第一句;“承”即承接开头,对论述的问题加以阐述,如本文证明论述部分:“握发吐哺”,六种“谦德”;“转”是从各个角度证明论点,如本文的反面论述部分;“合”即最后进行归结,如本文最后用反问句总结问题,起深化中心的作用。

(2)语言生动,词语脍炙人口。

如:握发吐哺,博闻强记、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等。

(3)观点鲜明,让人容易接受。

通过周公对前往鲁国的儿子的告诫,来揭示守业之难以及礼贤下士是守业的根本保证。

睿智的语言,谆谆的长者的教导,让读者深有启发。

四、课内阅读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1.解释下列词语。

封:相:畏:博闻强记:
2.翻译下列句子。

(1)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2)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3. 周公提出的六种“俭德”。

用六个字,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

4. 文中哪句话属于反面论证?
5.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1.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辅佐威,威严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2. (1)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

(2)尽管这样,我还常常洗一次头中间要停三次,手握未洗完的头发来招呼客人,吃一顿饭中间要停三次来接待客人,还惟恐因怠慢失去天下的人才。

3. 恭俭卑畏愚浅
4.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5.(1)作为领导,要尊重人才,善待人才。

(2)做人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大智若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