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淮河的散文
朱 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笔记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笔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朱自清先生与俞平伯先生同游秦淮河后分别写成的散文,两篇同名散文堪称双璧。
朱先生的这一篇,以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美丽画卷。
文章开篇,作者便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秦淮河的向往之情。
“我们消受得秦淮河上的灯影,当圆月犹皎的仲夏之夜。
”这种对美好景致的期待,瞬间抓住了读者的心,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跟随作者的脚步,一同领略秦淮河的风采。
在游览的过程中,作者着重描写了秦淮河的水和船。
河水“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仿佛是“六朝金粉所凝”。
而那一艘艘的船,有的“疏疏朗朗的”,有的“拥挤着”,各具形态。
船里的灯光倒映在水中,随着水波荡漾,形成了一幅幅如梦如幻的画面。
作者通过对水和船的细致描绘,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秦淮河的宁静与灵动。
除了景色,作者还写到了秦淮河上的歌妓。
这一部分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一方面,他被歌妓的歌声所吸引,对她们的生活充满了好奇;另一方面,又受到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不敢轻易接受她们的邀请。
这种复杂的心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人们思想的禁锢。
在描写歌妓的过程中,作者的笔触显得格外细腻。
他写到歌妓的“装模作样”,写到她们的“强颜欢笑”,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女子背后的无奈和悲哀。
同时,作者也通过与同伴的对话,探讨了对于歌妓的看法,展现了不同人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态度。
此外,文章中的语言运用也十分精妙。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文字更加生动形象。
比如,“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
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
”将月亮比作女子,赋予了它人的动作和姿态,让人眼前一亮。
又如,“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
”把水光比作梦,闪烁的光芒比作梦的眼睛,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
在结构上,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作者以游览的顺序为线索,依次描写了秦淮河的景色、船上的见闻以及自己的内心感受。
俞平伯秦淮河散文原文

俞平伯秦淮河散文原文稿子一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俞平伯写的那篇《秦淮河》。
你知道吗?这文章一开头啊,就把我给吸引住了。
俞平伯笔下的秦淮河,那可真是别有一番韵味。
他说那河水“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哎呀,这形容得多妙啊!仿佛那河水就在我眼前流淌,我都能感觉到那股清凉。
他写划船的经历也特别有意思。
船桨在水里搅动,水波荡漾开,就好像是秦淮河在跟咱们悄悄说着什么秘密。
还有那灯光,昏黄的,照在河面上,像是给河水披了一层薄薄的纱巾,朦朦胧胧的,美极啦!再说那周围的景色,俞平伯写得那叫一个细致。
岸边的柳树,微风轻轻一吹,枝条就像是在跳舞。
旁边的建筑,古色古香的,好像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读着这篇散文,就感觉自己也跟着俞平伯在秦淮河上飘啊飘,心里头特别宁静,特别舒服。
就好像这秦淮河的美,能把我心里所有的烦恼都给洗掉一样。
怎么样,朋友,你读这篇《秦淮河》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这种美妙的感觉呀?稿子二亲!咱们来唠唠俞平伯的《秦淮河》哈。
我跟你讲,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像做了一场美梦。
俞平伯把秦淮河写得太生动啦!你瞧他说的,“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牲园,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
”这一对比,就让我特别好奇,这秦淮河的船到底好在哪儿呢?然后他又写船上的人,大家有说有笑,热闹得很。
我仿佛都能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感觉到那种欢乐的氛围。
还有啊,他描写秦淮河的夜色,“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大异了。
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蔚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
哇塞,这画面感太强了,我一下子就被带进那个情境里去了。
我觉得俞平伯真的太会写了,他让我对秦淮河充满了向往。
我真想有一天能亲自去那里,看看是不是真的像他写的那么美。
亲,你要是还没读过这篇,赶紧去读一读,保证你也会被迷住的!。
朱 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笔记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笔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朱自清先生与俞平伯先生同游秦淮河后各自所写的同名散文,以其细腻的笔触、优美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以下是我对朱自清先生这篇散文的一些笔记。
文章开篇,作者便点明了游览秦淮河的时间和背景,“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简单的一句,却将读者带入了那个特定的时空。
接着,作者描述了秦淮河的船,“七板子”,介绍了船的形状、大小和装饰,让人对即将乘坐的游船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
在乘船游览的过程中,朱自清先生着重描绘了秦淮河的夜景。
他写河中“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这水光并非明亮耀眼,而是带着一种朦胧、虚幻的美,仿佛置身于梦境之中。
而那“蜿蜒着的,是不整齐而又荒僻的河沿”,则展现出秦淮河岸的原始与古朴。
两岸的建筑也是文章中的一大亮点。
作者写“那临河的小窗,也许透出一两点灯光的,梦的眼睛似的”,将灯光比作梦的眼睛,赋予了灯光以灵动的生命感。
还有那“大中桥外,本来还有一座复成桥,是船夫口中的我们的游踪尽处,或也是秦淮河繁华的尽处了”,透露出一种淡淡的惆怅和对繁华易逝的感慨。
除了景色,朱自清先生对声音的描写也十分精彩。
“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汩——汩”的桨声,仿佛是历史的回响,带着读者一同走进秦淮河的悠悠岁月。
在文章中,作者还提到了歌妓。
这一部分的描写十分细腻而真实,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他一方面被歌妓的歌声所吸引,另一方面又受到道德观念的约束,这种内心的冲突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
朱自清先生的语言平实而优美,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却能将秦淮河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将垂杨树的影子拟人化,使其更具动态美。
又如“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通过细致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能亲眼看到那波光粼粼的水面。
秦淮河游览作文

秦淮河游览作文篇一《夜游秦淮河》秦淮河,这名字听着就带着股子古色古香的味儿。
我早就想来看看了。
那天傍晚,我就像个寻宝的人,兴奋地来到秦淮河畔。
灯还没全开,河水有点暗沉,但我能闻到那种湿漉漉又混合着点古老气息的味道。
河边有不少小亭子,就像一个个小盒子摆在那儿,有些爷爷在里面下棋,那种认真劲儿,仿佛周围的世界都不存在了,棋子落下的声音哒哒哒的,在安静的河边显得特别清脆。
我买了船票登上画舫,那船晃悠晃悠的,像个大摇篮。
船刚开动,一阵风就吹过来,不是那种猛的风,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轻轻推了你一把。
我坐在船舷边往水里看,水的颜色有点像混了墨汁的茶叶水,模模糊糊的,能看到水里有些影子,时不时有小鱼游过,就像一道道小闪电。
两岸的建筑慢慢在眼前展开,那些古楼一层叠着一层,飞檐翘角就像鸟儿展开的翅膀。
灯光一盏一盏亮起来,把那些楼阁照得金碧辉煌。
我看到一个楼阁上有个小窗户,窗户里有个小姑娘正在梳头发,头发长长的,那场景就像从古代画里搬出来的一样。
仔细看那窗户的雕花,复杂得很,每一笔都像是精心雕琢的,我都能想象出工匠在那儿哼着小曲儿一笔一笔刻花纹的样子。
我好奇这么精美的建筑是怎么保存到现在的,这里面肯定经历了不少风雨故事。
从黄昏到黑夜,秦淮河就像是在变魔术,白天它藏着掖着,晚上就把所有的宝贝都亮出来了。
那一路的红灯笼在风中摇曳,像是在不停招手的好客主人。
随着游船慢慢前行,岸上时不时传来评弹的声音,那吴侬软语就像糖一样,软软糯糯的甜到心里。
虽听不懂具体唱啥,可那调调就够让人陶醉的了。
下了船,我还沉浸在那份秦淮河的韵味中,感觉自己像是做了一场回到古代的梦。
篇二《秦淮河畔的小发现》秦淮河是个神奇的地方,感觉每次来都能有新发现。
这次来,我没有直接去坐游船,而是沿着河岸慢慢走。
河岸边有很多卖小玩意儿的摊位,五颜六色的,就像打开了一个大宝藏盒。
我看到有个卖糖画的师傅,他面前是一个亮晶晶的铁板,周围围了一圈小孩。
那师傅就像个魔法师,手里拿着小勺子,勺子里面装着糖稀,手在空中那么一挥,一个活灵活现的小动物就出现在铁板上了。
关于秦淮河散文

关于秦淮河散文秦淮河是条关于女人的河。
没有李香君、董小宛一类的女人,秦淮河在江南不过是一条普通的河。
我是从俞平伯先生《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感受到秦淮河的魅力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某个春天,我来到金陵,却没有机会享受秦淮风光,返回后匆匆翻开俞平伯先生的文章,点燃一根烟,沏上一壶茶,细细品味那弥漫着诗情画意般的文字。
如泣如诉的叙述,浸透了女人的情愫。
女人们的辉煌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性,让男人们想入非非。
如今的秦淮河是很难再见到佳丽了。
从寒冷的北方来到江南,真正见到曾梦牵魂绕的秦淮河,细细搜索,却很难见到如李香君、董小宛般令人销魂的女人。
于是,我有些失望。
是个雨天,细密的雨点洒落在水面,似在轻轻地诉说着历史的凄凉。
停泊的船舫孤寂无趣,盘旋的阁楼徘徊着哀婉的乐曲。
我走进一家茶楼,要了一壶红茶,坐在靠窗的`位置望着雨丝断线般落下,心中仿佛有了某种快感。
久居官场,此时此刻坐在秦淮河边的茶楼里,心境是如此松弛和惬意。
供茶的那位女子清瘦而美丽,紧锁眉头似乎心事重重。
茶楼里就我一个客人,我品着茶,看着落在河面上的雨点。
那雨点让寂寞的河水有了生机,我就想象着那是不是李香君、董小宛等佳丽的泪水。
秦淮河的水是女人们的泪水聚集而成的么?茶楼的女子坐在我身后的茶桌旁,翻阅着当天的《扬子晚报》。
也许是我的静思感染着她,翻阅报纸时几乎没有一点声响,却不时发出一声低低的叹息。
那叹息夹杂着无奈和同情,不知是无奈这雨天茶客寂寥,还是为报上的某一则报道中的主人公叹息。
我回过头打量着她。
也许是偶然,她也抬眼看我。
她那双细眯的眸子闪着明亮的光,消瘦的脸颊弥漫着诗一般的韵致。
很快,她埋下了头,我也回过头重新隔窗而望。
雨点在这刹那间大了起来,秦淮河的水面上密匝匝一片。
我又想到了李香君和董小宛。
她们绝不会属于杨贵妃那样丰满型的女人,也不似林黛玉那样弱不禁风。
但是,她们会让所有的男人动情、动心。
茶楼的女子站起来为我续茶,细长白皙的手指,在我的眼前滑过一道颤栗一一那是心灵深处的颤栗么?难道仅仅是为了我这个陌不相识的北方来客?她用披肩的秀发遮着眼睛,我无法看清那眸子中的亮光和神韵,却感觉到她是有意用秀发遮住眼睛,却能从秀发的缝隙里观察到我。
游记散文《五一游南京秦淮河》

游记散文《五一游南京秦淮河》游记散文《五一游南京秦淮河》天将晚的时候,我们来到了秦淮河。
雨早已经停歇,天仍是阴沉沉的。
一下车,我们便被眼前的古式建筑群所吸引,来到大排档门前,顺着购物美食街前行而去。
八年之后故地重游,心有欣喜更有新奇。
也许初次的游历只是萍水相逢,要么一见倾情,时时萦绕,要么稍有感动,便束之高阁,偶尔想起,而今再次重游,将有怎样的期待和感动?街道两旁亭式建筑,古色古香,古朴典雅,连绵不断,高低参差,错落有致,轩窗阁楼,灰墙黛瓦,坡顶青砖。
两旁店铺林立,特产工艺,宾馆酒楼,美食风味,丝绸乌衣,雨花石雕,令人目不暇接。
游人如织,拥挤如笼,水泄不通。
人挨人,人挤人,俊男靓女,牵手成行,抚肩而进,热闹非凡,华市井,巷道满满。
选了几只桂花鸭,几颗雨花石,转了转丝绸店,逛了逛乌衣巷,记得几年前的珠帘轩窗草席亭顶,而今已是朱门黛瓦,楼阁翘檐,花格木窗,檐飞窗透。
乌衣巷前,刘锡的诗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前夕阳斜”仍然回萦,王谢旧居已去,派建筑群集错落,燕子不再,只留给游客一片无尽的遐想和探寻欲望。
站在文德桥上,抚着桥栏云波花柱,向秦淮河远处望去,河两岸亭楼林立,连绵不断,家家户户,临河而开,亭顶檐轩,朱门红窗,细格廊栏,轩窗阁楼,灰墙黛瓦,檐翘廊凸,台阶曲转,近水迎门,大红灯笼高高悬挂,依次排开,或高或低,或明或息,或在屋檐下,或在轩窗旁,或在门廊边,或在河沿角,或如臂伸出,或藏绿树中,或呈横列,或呈竖排,点点红灯,映在水中。
派风格,别具风情。
河水清清,波纹荡荡,绿波微澜,红影绰绰,星星点点,几条小船,紧贴河岸,远远而来,缓缓而走,泛起波纹,涟漪叠兴,船舫相向而行,弄皱一池春水,摇碎两边红灯倒影,微微。
遥遥望去,纹波依依,如裙如,风姿绰约,旎可人。
也许李白的二分明月的故事依然在流传,但是游人们却忘记了“过桥非君子”的传说,游人开始增多,逐渐拥挤,桥头上,你簇我涌,穿红着绿,牵手搭肩,背包挂伞。
朱自清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朱自清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2)朱自清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时却遇着了难解的纠纷。
秦淮河上原有一种歌妓,是以歌为业的。
从前都在茶舫上,唱些大曲之类。
每日午后一时起;什么时候止,却忘记了。
晚上照样也有一回。
也在黄晕的灯光里。
我从前过南京时,曾随着朋友去听过两次。
因为茶舫里的人脸太多了,觉得不大适意,终于听不出所以然。
前年听说歌妓被取缔了,不知怎的,颇涉想了几次——却想不出什么。
这次到南京,先到茶舫上去看看,觉得颇是寂寥,令我无端的怅怅了。
不料她们却仍在秦淮河里挣扎着,不料她们竟会纠缠到我们,我于是很张皇了。
她们也乘着“七板子”,她们总是坐在舱前的。
舱前点着石油汽灯,光亮眩人眼目:坐在下面的,自然是纤毫毕见了——引诱客人们的力量,也便在此了。
舱里躲着乐工等人,映着汽灯的余辉蠕动着;他们是永远不被注意的。
每船的歌妓大约都是二人;天色一黑。
她们的船就在大中桥外往来不息的兜生意。
无论行着的船,泊着的船,都要来兜揽的。
这都是我后来推想出来的。
那晚不知怎样,忽然轮着我们的船了。
我们的船好好的停着,一只歌舫划向我们来的;渐渐和我们的船并着了。
铄铄的灯光逼得我们皱起了眉头;我们的风尘色全给它托出来了,这使我踧踖不安了。
那时一个伙计跨过船来,拿着摊开的歌折,就近塞向我的手里,说,“点几出吧”!他跨过来的时候,我们船上似乎有许多眼光跟着。
同时相近的别的船上也似乎有许多眼睛炯炯的向我们船上看着。
我真窘了!我也装出大方的样子,向歌妓们瞥了一眼,但究竟是不成的!我勉强将那歌折翻了一翻,却不曾看清了几个字;便赶紧递还那伙计,一面不好意思地说,“不要,我们……不要。
”他便塞给平伯。
平伯掉转头去,摇手说,“不要!”那人还腻着不走。
平伯又回过脸来,摇着头道,“不要!”于是那人重到我处。
我窘着再拒绝了他。
他这才有所不屑似的走了。
我的心立刻放下,如释了重负一般。
我们就开始自白了。
我说我受了道德律的.压迫,拒绝了她们;心里似乎很抱歉的。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与友人俞平伯同游秦淮河时所作的散文,该文1924年1月25日发表于《东方杂志》。
这篇文章记叙的是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
作者将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融合在风景描写技巧中,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文章标志着“五四”散文创作所达到的艺术成就。
原文: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
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
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生园,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
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一样。
秦淮河的船约略可分为两种: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谓“七板子”。
大船舱口阔大,可容二三十人。
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
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
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
“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杆,空敝的舱,也足系人情思。
而最出色处却在它的舱前。
舱前是甲板上的一部,上面有弧形的顶,西边用疏疏的栏杆支着。
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
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
大船上也有这个,但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
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
这灯彩实在是最能勾人的东西。
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
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
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淮河南京城内,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从中央流过,它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南京人,它以紫金山为伴,以玄武湖为友,她是长江的女儿,她那如树枝般错综密布的支流,正是南京这个六朝古都时刻跳动着的血脉。
提起秦淮河,许多人只记得夫子庙。
如果说心脏是人生命的中枢的话,夫子庙便是秦淮河的心脏了。
一块小小的地方,数千年来,会聚了无数才子佳人,演绎了多少千古流传而经久不衰的哀婉动人的故事,《牡丹亭》在这里产生,一把喋血的桃花扇让遍天下的有情人为之痛哭动容,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秦淮八艳是中国几千年来青楼女子的最杰出者,她们中有反清复明的义女,有令男人“宁要美女不要江山”的陈圆圆。
乌衣巷,朱雀桥,早已经作古,世事几易,昔日叱咤一时的王谢家庭,其辉煌的居住地也由“百姓家”变成了“游人处”。
如织的异乡人如蚂蚁一般在夫子庙的大街小巷里乱转,诱人的秦淮小吃,色彩缤纷的雨花石,琳琅满目的廉价商品吸引了游人们的眼球。
秦淮是南京人休闲的地方,他们生活得不紧不慢,恬静自然,在杨柳低垂的秦淮河畔,你总会看到许多老头小孩围成一桌,切搓棋艺,聊天品茶,上前一问,他们便是典型的秦淮人青楼依旧在,只是改成了酒店,旅社,江南贡院也开放出来供游人观赏,它见证了范进等一干读书人的悲哀。
俗话说:有才子必有佳人。
人们不难想象为何会有如许多情的年轻人为了爱情而慷慨捐躯,他们其实也是对封建制度无声的反抗和控诉,他们做了爱情的俘虏,却代表了那个时代与众不同的一代新人。
夜晚的秦淮,月明星暖,桨声灯影,游艇画舫上时有悠悠的笛声传来,催人泪下。
漫步在雕花的走廊转廓之间,品尝着藤蔓中鲜花的清香,耳边听着秦淮河潺潺的流水声,心旷神怡之余,不禁感慨岁月如梭,时光易逝,几千年漫长复杂的历史竟全都记载在一弯细小的清水里了。
梦系秦淮初识你时,我是一个清纯的少女,一个懵懂的学子。
在一节原是很普通的师范文选课上,我——遇到了千年前的你!我们相遇在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写的《泊秦淮》一诗里。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千年前的你,水月相笼,商女浅唱,有杜牧在你河畔闻歌而牵动忧思,念及国运……置身其间,秦淮夜色迷朦中透着冷寂,清丽中微露哀伤,还有诗人深沉的忧虑,无限的悲慨都一一熏醉着我,感染着我不复醒来。
从此,我的心湖便留下了你古老而又神秘的波影!再识你时,我是一名年少气盛的老师,一个心系文学的跋涉者。
我——遇到了八十多年前的你!我们相遇在朱自清先生写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散文名篇里。
“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那汩汩的桨声,那迷人的月色,那朦胧的灯火,那扰扰的歌声,还有先生几次面对歌舫欲听又罢而终生幻灭的情思……无不再度使人魂牵梦萦、心驰神往了!相传秦始皇时凿通方山引淮水,横贯城中,泄王气,兴航运,故名秦淮。
而今“焚书坑儒”的秦王朝已去,你又历经了风雨飘摇的唐晚朝……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消逝的是岁月,而亘古不变的是你,是你清幽的河水穿越时空,流淌着一个个朝代的兴旺和衰败,抚过历史的沧桑。
两千多年来你宛若一个柔美灵秀的江南女子,默默地息憩在这六朝金粉撒落的古都。
今夜,我带着久远的梦,迈着轻步,生怕惊扰了你似的,怀着无限向往,几番酣情,终于来到了你的身边!触摸了你清凌凌的肌肤,一睹了你绰约优雅的风姿。
一切又都是那般真切和亲近!十里秦淮,千种风情,万般风韵啊!秦淮河风光以夫子庙一带最为繁华热闹。
皎月东升,夜色迷漫。
我和友人沿着夫子庙一带的秦淮两岸边走边看,街市上人流如涌,熙熙攘攘。
只见秦淮河两岸酒楼、茶社林立,各种叫卖的手工艺、传统产品,遍及街巷的小吃名吃,构成了夫子庙的独特景色。
沿河而居的每一家街市店铺无不都是霓虹闪烁、灯火辉煌,好像广袤的夜幕下绽开了无数朵姹紫嫣红的鲜花,又宛若七仙女下凡给秦淮两岸披撒了条条绮丽的轻纱,好像还在夜色中闪烁飘舞,使得六朝古都成了不夜之城。
沿着石阶而上,我站在文德桥上,两岸水阁、河房鳞次栉比,目不暇接。
远远望去,黛瓦粉墙,飞檐微翘,层层叠叠,如云集密布,尽收眼底;而古老的文德桥下就是那长长的十里秦淮穿行而过。
河水碧阴阴的向远方静静流淌,构成了一幅江南水乡美妙的图画。
因来得稍早,夜幕微垂,虽秦淮河畔已是灯火明艳,但河中未见悠游着的小船。
此刻的秦淮河显得很是恬静。
我凝神而视,近处,文德桥河对岸矗立着的一面白墙上有“秦淮人家”四个霓虹大字在缤纷跳跃着,赫然显目,让人不免对枕水而居的秦淮人家闲适、自在的生活心生起几丝艳羡来。
旁边是一排长达近百米的全国最大的红墙照壁,三串大红灯笼高高地悬挂着,映衬着高墙。
墙前两条蛟龙如腾云驾雾般戏珠玩耍,流光溢彩,尉为壮观!沿着红墙照壁的秦淮河水一片明艳,红墙蛟龙倒影清晰可见,还泛着层层光泽!如被姜白石小令中的浣纱女轻染而成。
河的另一岸则倍显幽暗。
码头、石栏前只静静地停泊着数十只小的游船,密密匝匝的,好像在小歇一会,以备再给游客带来无限快乐!河水也是暗幽幽的一片,有夜色般凝重,但又不全是。
幽暗中也有几缕水纹如彩线般镶嵌其间,或白或黄或红或绿。
因为河面上还倒映着岸上一五角古亭的霓虹灯光。
沐浴着秦淮夜色,欣赏着微波不兴的秦淮河水,耳畔还有柔美清婉的江南丝竹之乐微伴着委婉动听的吴侬软语一起袅绕,真有如梦如幻的感觉!渐渐的,夜色浓重起来了!秦淮河也热闹起来了!文德桥上再次凭栏凝望,头顶是墨蓝墨蓝的天穹,一轮明月高挂,清冽的银辉一泻千里;桥下是一片幽幽的秦淮河水,大大小小的灯船歌舫都开始在河中穿梭漫游起来了。
真有人在画中游的惬意和畅快!仿佛进入了卞之琳的小诗《断章》中的意境了:“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小船、石桥、河水、游人、明月……一切是那样互为依存,是那般和谐相融。
我和友人忍不住走下文德桥,转弯沿着石阶而下,在河畔小码头上雇一艘小船,亲临水面,到秦淮河上划船夜游一番,以了却相遇七年多来梦寐以求的心愿!小船好像就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七板子”吧!长方形的幕布四边呈弧度而下,较为低矮地遮着小船,四边用疏疏的红色木栏干支着,居然也透着一丝古色古香的气息。
我想坐着这样的小船,在炎炎的夏日里泛舟前行,一定会给游客撑下一片舒适的阴凉吧!今夜船儿空敞,我们按捺不住初坐小船的欣喜,双手轻摆小桨,桨声汩汩,小船悠悠地向前驶去。
起初这儿的水面较为阴沉,喜悦的心情都有点被四周的夜色浸染了。
不会,秦淮河河面上交叉来回的船只多了。
河中更多的是像我们这样的小船,年轻的姑娘,帅气的小伙,活泼的孩子……都怡然地划着小船。
河面上轻轻的笑语和着远处隐约传来的悠扬的笛声筝音,心里到底又颇感宁静和愉悦了!小船驶出了码头边黑沉沉的水面,来到了红墙照壁下艳丽的河面上。
桨儿揉碎了红墙蛟龙炫丽的倒影。
水面不再平静如纱,桨摆水动,微波荡漾,小船后面圈圈涟漪渐渐扩散开去,扩散开去,颇显柔美。
河岸上色彩纷呈的灯光都一一向我们的小船投来了明亮亮的媚眼,宛如少女的明眸在对我们流连顾盼,饶有情趣!而这儿的秦淮河水更是与别处殊异!不再阴沉,而是一片火红。
我们的船儿就像在红艳的云霞中飘浮,停着的船儿又像在平展着的绸缎上小憩。
岸上的霓虹自在快速地闪烁变化着各种造型图案,这样水面上眩晕着的灯光使得水波更有几分动态的美感了!月华如练、水晕似花、绿柳如丝、夜色似幕、游人如织……好一个梦中的秦淮之夜啊!我不禁轻捋袖子,弯下腰去伸手触摸这片云霞这匹绸缎了。
纤细的指尖刚一触及,一丝凉意便迅速涌上全身,原来深秋的秦淮河水是凉的。
但是我还是忍不住掬水相视,手心里的秦淮河水是晶莹澄澈的,还泛着淡淡的红光。
要是春夏之季,我一定要哼一曲民歌,让自己的臂膊轻戏河水,美美地享受一番与秦淮河水肌肤相亲的快意!船儿继续缓缓地向前行驶着,迎面驶来一艘大船。
船上霓虹闪烁,与岸边的灯光相映成辉。
窗格精雕细镂,船内摆放着红木家具,颇有民间风俗特色!大船上游客众多,似乎还有歌声伴着琴音在秦淮河水面上轻轻地飘逸开来。
看着这颇有几分古意的船舫与我们慢慢交叉而过,穿过文德桥向秦淮河远处驶去。
大船的身影载着一身清冷的月辉,载着游人的恬梦,渐渐消失在远处暮霭朦胧的夜色中了,消失在更远一点阴沉沉的水面上了!她的身后只向我们绵延来阵阵渺茫的歌声,如丝如雾般不够真切。
我不禁有点恍恍然了,心里陡生起几分浪漫情思,悠远的遐想了!这儿本是“云雨花柳地,温柔富贵乡”;这儿原是“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
几百年前,有多少骚人墨客在这里吟风弄月,有多少红粉佳丽在这里浅斟低唱,又有多少缠绵悱恻的传世华章在这里一挥而就呀?遥想秦淮河畔媚香楼上色艺双绝的李香君,也曾在这样的歌舫里,在我足下的这片水域上,轻歌曼舞、蹙眉凝思过吧?在明末清初的乱世中,沦落为风尘女子的她依然能对复社才子侯方域的爱情忠贞不渝,浊世中独守高洁、爱国忧民,这崇高的民族气节,这人性的光芒足以照亮那段幽暗的历史,足以使那些动摇投敌的“须眉男子”汗颜三尺了。
然才会有孔尚任编写的香君血溅定情诗扇,杨龙友将其点染成折枝桃花的《桃花扇》的名垂千古!还有“秦淮八艳”中“艳过六朝,情深班蔡”的柳如是。
清军南下兵临城下时,柳氏劝与当时诗人钱谦益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却沉思无语,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
柳氏“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氏硬托住了。
钱腼颜迎降,做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而柳拒去北京。
留在南方慰劳抗清义军。
她强烈的爱国民族气节,足以使那些道貌岸然的所谓谦谦君子无地自容了吧!还有董小宛、卞玉京、寇白门、马湘兰……这些情真意切的真女子,如水般无华,让文人雅士们留下了多少感伤隽永的文字呀!久困着她们的道德枷锁现在应该彻底解开了吧!正是她们一个个美丽的灵魂,在我国悠久文学传统中融下了柔媚、温馨而坚贞的一部分。
怀思古之幽情,涌联翩之浮想。
皓皓的秦淮月朗照古今,秦淮河畔又有多少个美丽倩影、可歌的灵魂在这片河水里孕育了消融了!最后都逝去了!一切生命的荣枯,历代的兴衰都如草介,再自然不过了。
只有幽幽的秦淮之水空自流去,只有千年默默流淌着的秦淮河见证了记载着!一条河流就是一个生命!一条河流弹唱着的歌就是一首历史的歌!乌衣巷、朱雀桥尘封在历史的故事里了,余韵袅袅。
也许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笙歌彻夜的秦淮河是属于历史,属于秦淮人家的,是六朝金粉的,是江南才子佳人的……不再远行了,在文德桥附近的秦淮河面上悠游了一番便登舟上岸了,心里不免有所感慨。
夜已深,秦淮河又恢复了宁静!穿过已归于沉寂的古榭亭台,我悄悄地离开了你,正如我悄悄地来!走了,心里怅怅然的!梦中的秦淮河呀!不知何时我才能再次来到你的身边?不知那时我是否会以一个你满意的我与你再度相遇?!遥想秦淮河初夏之夜,阵阵凉风吹过,闲来无事,便取出以前的像册翻看,当翻到几年前在南京秦淮河畔李香君故居前照的那张像片时,不由想起了这首儿时已背诵的杜牧的《泊秦淮》,也联想到那一晚杜牧夜泊秦淮时曾有过的伤感,以及那个夜晚飘荡在秦淮河上的青楼女子的歌声,让我感到,秦淮河的河水又在我心中慢慢淌过,我的思绪便随那流水回到很久很久以前的过去.....早在秦代,南京就以其中山龙盘,石头虎踞的险要地势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