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1、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2、汉乐府: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3、史记:《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简答

、简答:兴观群怨得内涵就是什么?或名解:兴观群怨(1)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得关于文学作品得社会作用得说法。
(2)所谓“兴”,宋代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孔安国说就是“引譬连类”,意思就是通过诗歌得想象引发人得思想情感。
“观”就是指诗歌得认识作用,汉代郑玄解释为“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解释为“考见得失”,总得意思就是通过诗歌可以见出社会得盛衰得失与诗人得主观方面。
“群”就是指文学作品得团结、协调作用。
孔安国说就是“群居相切磋”,即通过文学活动达到使人际关系与谐,加强团结得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得作用。
孔安国说就是“怨刺上政”、朱熹说就是“怨而不怒”。
(3)孔子得“兴观群怨”说就是现实主义得文学批评理论得源头,对后来得现实主义得文学批评理论与现实主义得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得影响。
二、简答“兴观群怨”就是孔门诗学对《诗》得社会功能得概括。
《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兴”,孔安国认为就是“引譬连类”,《明诗》:“子夏监绚素之章,子贡悟琢磨之句。
”即说“兴”就是一种《诗》中体现出来得手法。
朱熹则从审美角度认为“兴”就是“感发志意”,就是从欣赏诗歌中获得一种感染与审美感受。
“观”,指通过所吟之诗观个人得品行志向。
孔子认为从《诗》可以“观风俗之盛衰”,朱熹则认为可以“考见得失”,都瞧到了《诗》得对国家社会得反映功能。
“群”,指《诗》可以使人统一思想,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怨”,指《诗》有抒写不满,泻导人情之功用。
孔子用“怨”肯定了诗有批判现实得作用。
“兴、观、群、怨”说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得关于文学作品得社会作用得说法。
《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指诗歌具体安排得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得精神之兴愤,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得享受;观,就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得得失与风俗得盛衰;群,则就是人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得作用;怨;就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得作用。
[整理版]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整理版]古代文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6c78e90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ba.png)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1、四家《诗》:指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和古文“毛诗”。
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
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2、“美政”理想:屈原“美政”理想的主要内容就是明君贤臣共兴楚国。
首先,国君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享有国家。
其次,应该选贤任能,罢黜*佞。
另外,修明法度也是其“美政”的内容之一。
总之,相对于楚国的现实而言,屈原的“美政”理想更加进步,并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向。
3、“骨气奇高,词彩华茂”:这是锺嵘《诗品》中对曹植诗的评价。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
这一切都通过他凝聚在五言诗的创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他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4、温州杂剧:在元代,南方戏剧圈既有杂剧演出,又流行以南曲为唱腔的戏文;戏文,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称为“温州杂剧”,亦称南词。
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之为南戏。
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末高明所作的《琵琶记》。
5、赋比兴: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古代文学考试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古代文学考试名词解释及问答题第一章先秦文学一名词解释1、神话:远古口头文学的一种,它作为原始的社会意识形态,通过想象和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形象地反映了远古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具有不朽的认识价值。
神话以炽热的激情,神奇的幻想,表现了原始人类企图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愿望、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赞颂。
2 原始歌谣:为原始人集体口头创作,代代相传,反映了初民现实生活中的思想,感情,意志,愿望。
特点:口头性(无文学) 功利性(无作家)集体性(无自觉审美)3今文诗:又称?三家诗?,汉代传授《诗经》的鲁(申培公)、齐(猿固生)韩(燕人韩婴),它属今文经学派,盛于汉武帝后百余年间,东汉趋向于衰落。
4毛诗:以大毛公毛亨和小毛公毛苌著称,大毛公《传》小毛公《毛》。
《毛诗》属古文经学派,较为晚出,?三家诗?盛时,?毛诗?受压,?三家诗?东汉趋于衰弱,《毛诗》代之而兴。
5、诗六义:?六义?(或"六诗?)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三类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三类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6、甲骨卜:钟鼎器铭文发展的洋洋大观的史家散文,由简而繁,由质而文、由片段的文辞到较为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记人,经过了漫长的历程,留下了悠久的传统7、春秋三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春秋左氏传》8 春秋笔法:一字寓褒贬9、《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
《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经?,又称《书经》。
其思想核心是商周时代的神权政治观念?天命神授?,最大特点是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10《论语》:是一部论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11《孟子》:和《论语》《中庸》《大学》共称为?四书?,今存七篇。
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等。
每篇又各分上下两篇。
它和《论语》都是儒家崇奉的经典,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完整版)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唐传奇:小说体裁之一。
始自晚唐裴鉶的《传奇》一书,其情节奇特神异,一般用以指称唐、宋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如《南柯太守传》《长恨歌传》《李娃传》等。
唐传奇艺术构思奇异新颖,寓于变化,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
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2、文章四友:指初唐诗坛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四位诗人,他们的诗歌多宫廷应制奉和之作,内容贫弱,文辞浮艳。
内容上多为分题赋咏和寓直酬唱的“台阁体”诗,但在诗律和诗艺研练方面为唐代近体诗定型作出了贡献。
其中,杜审言较有成就。
3、边塞诗派:盛唐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也称“高岑诗派”。
他们不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彩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请缨投笔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思想感情,同时抒发了对战争的情感态度,思想上往往达到一定深度。
他们的诗歌兼容了建安风骨和秾丽哀怨的齐梁笔致,形成慷慨壮丽的风格,气氛浓郁,意境雄浑,洋溢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成为盛唐诗坛的一大流派。
4、山水田园诗派:盛唐诗歌流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又称王孟诗派。
它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作品较多的反映了闲适淡泊的思想,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
5、险怪诗派:这是中唐诗坛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也称“韩孟诗派”。
他们作诗不重视写实,重视主观感受,内容态度上讲究的是苦吟,不把诗歌作为讽喻时政,干预现实的手段,也不重视社会接受,形式上不愿意从俗趋易,追求的是独创、出奇,用语务去陈言,选择物象搜奇剔怪,风格深险怪僻。
6、不平则鸣:险怪诗派的主张,所谓“不平”,主要指人内心的不平衡,强调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它既是对创造活动产生原因的揭示,也是对一种特定创作心理亦即“不平”心态的肯定。
“不平则鸣”说的另一要点在于特重诗歌的抒情功能。
对后代诗歌创作有一定的影响。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与简答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与简答名词解释1、四唐说元代杨士弘在《唐音》一书中首先提出;明代高棅《唐诗品汇》一书继续阐发,最终确定;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时代诗歌特点:初唐是准备阶段,盛唐是成熟、繁盛期,中唐诗歌进一步发展,深化,拓展期,晚唐则是回顾期;代表作家及作品:初唐四杰,文章四友,李杜,元白,王维;2、上官体指唐高宗龙塑年间,初唐前期,以上官義为代表的宫廷诗风。
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将五言诗的写景状物技巧大大推进了一步。
上官仪“本以文彩自达,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
仪既显贵,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
如《早春桂林殿应诏》3、初唐四杰指唐高宗至武后初年间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他们努力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突破宫体诗的狭小范围,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对诗歌的格律形式也有所贡献。
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写作对象扩大到市井,艺术上主张不要过分追求声律。
一、他们的作品突破了唐初宫廷生活的狭小圈子,题材扩大了,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二、主题的严肃性。
他们与初唐的陈、隋馀风迥乎不同,不是把诗歌视为对帝王贵族的歌功颂德,或者甚至于用来表现对封建统治者腐朽淫靡的生活,他们不满现实,有理想抱负,用诗歌抨击统治者的浮艳奢华,表现自己不随波逐流的高洁情操,激励人们去立功边疆、建立功勋。
为稍后的陈子昂所继承,终于发展成为唐诗的现实主义洪流。
三、在诗歌形式上,作了多方面的尝试。
卢照邻的七言歌行和杨炯的五言律诗,或者豪放粗犷,或者秀丽工整,都为盛唐诗歌的全面发展作了准备。
4、沈宋“沈宋体”是律诗的别称。
沈佺期,宋之问合称“沈宋”,他们所创作的五七言近体诗标志着五七言律体趋于定型,是在诗律创作上形成的规范;内容上沿袭前人,多为奉和应制、侍从游宴,人生后期的贬谪诗颇具真情实感;在格律上,艺术形式上大胆探索,五七言律诗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辞采精丽,但不足以开一代新风;对后市的影响:沈宋体不仅完成了由永明体的四声律到唐诗平仄的过度,有易于识记和掌握运用之便;各种律诗体式的定型,为诗歌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代表作:宋之问的《度大庾岭》、《渡汉江》,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他们对诗歌发展的贡献,突出表现在诗歌格律形式,即律体的定型方面。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一、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充满了深厚的历史意义和艺术魅力。
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以下是一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帮助读者理解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概念和术语。
1. 诗经:又称《国风》,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收录了来自不同诸侯国家的诗歌,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宝贵资料。
2. 五言绝句:指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每首诗由四行组成,每行五个字,形式简洁,内容丰富,是唐诗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之一。
3. 七言绝句:指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每首诗由四行组成,每行七个字,有比五言绝句更广阔的表现空间,是宋诗时期的主要诗体之一。
4. 神话:是古代人们创造的关于神灵和英雄的故事,用以解释自然现象和人类起源,是古代文学中富含幻想和神秘色彩的重要形式。
5. 历史剧: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戏剧形式展现出人物的形象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叙事和戏剧冲突的双重特点。
6. 传记: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以实事为基础,以记载人物生平和事迹为主要内容,对于了解历史人物和社会背景具有重要价值。
7. 讽刺: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夸张、讽刺、嘲笑等方式,以幽默的方式批评或揭露社会中的不良现象或个人的缺点。
8. 对联:是古代文学中传统的艺术形式,由上下两行对称、相对呼应的诗句组成,形式简练、意境丰富,是中国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9. 古文:指古代的文学作品,包括古代诗词、散文和史书等文体,是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10. 辞章: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多用于讴歌、赞美英雄、宣扬美德,形式短小精悍,寓意深远。
11. 饮食文化:反映古代饮食习俗和文化传统的文学表达形式,通过描述食物、菜肴和饮品等来表达人们对美食的欣赏和追求。
12. 戏剧: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舞台表演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寓教于乐,使观众在欣赏中获得知识和快乐。
13. 叙事:古代文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详细的描写和情节的展开,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和转折点表现出来,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西昆体: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以杨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代表作家是杨亿、刘筠、钱惟演。
此派诗作的内容大多是馆阁生涯的吟咏,以咏物、咏史、拟古为主要题材,是当时盛世雍容堂皇气象的点缀,虽也有托古讽今之作,但多数作品贫弱苍白,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生活。
在艺术上,此派诗人师承李商隐,却缺乏李诗的深思挚情,追求用典精巧,属对精工,词采藻丽,音节谐婉。
西昆体以华丽典雅的作风取代了白体、晚唐体的冲淡和瘦硬,使宋初以来的诗风发生了显著变化而风靡一时,同时它的雕琢浮艳与模仿痕迹过重,也受到一些抨击。
2、晚唐体: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效法贾岛、姚合诗风的诗人,由于宋人常把二人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称为“晚唐体”。
此派诗人喜作五律,崇尚白描,少用典故,好以自然意向入诗,并以此抒发清苦幽僻的情怀,境界偏于纤小、狭窄,缺乏深刻的现实性。
晚唐体诗人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专学贾、姚苦吟一路的九僧,喜好锤炼字句,大多以精炼的五律写幽情僻景,无论题材、风格皆狭小细碎;一类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诗人,在苦吟中加入了闲吟,潘诗清丽孤峭,魏诗清淡野逸,都有独到之处;比较特殊的是寇准,他是晚唐体中唯一位至宰辅的达官,也是此派的盟主,诗作意境清寒,含思凄婉。
3、王荆公体:王安石后期的诗作以写景抒情的近体诗为主,这些诗巧于构图,善用色彩,体物细腻,兴象玲珑,同时又重视技巧、法度,讲究才学、用典,注意造语用字,这些诗作往往是通过人工的巧妙安排而达到唐诗浑然天成之境界的,因而一方面深得唐人风味,一方面又带有宋人习气,其审美价值取向影响了后来的江西诗派。
人们通常把这些精工巧丽,圆融华妙的小诗称为“王荆公体”(因他曾被封荆国公),亦称“半山体”(因他自号半山)。
代表作品有《明妃曲二首》、《书湖阴先生壁》、《泊船瓜洲》。
4、江西诗派:由宋人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
此派诗人并非都是江西人,只是他们都师法江西黄庭坚,故以江西称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元杂剧,是在诸宫调与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一般一本四折,有的剧本有楔子,剧本末尾有题目正名;每一折戏又由曲词、宾白和科范三个部分组成。
2、折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唱完为一折“折”是音乐组织的一个单元,同时也是剧情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
3、楔子,一个短小独立的段落。
它的作用是弥补四折的不足,紧密结构。
它可以放在第一折之前;也可以放在折与折之间。
楔子一般只用一支或两支曲子。
4、题目正名,放在剧本的后面,通常是用二句或四句对句概括全剧的内容,而以最后一句为剧名。
5、曲词,前面标明宫调与曲牌名称,对曲词做出韵律的要求。
曲词是剧本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6、宾白,简称为白,是剧中人物的道白。
由散白和韵语组成,可以刻画人物,也可以介绍故事情节。
7、院本,指民间散乐戏班所用的脚本,是宋杂剧在宋、金南北分治后,保留在北方并得到发展的舞台艺术,它以净色为主,以滑稽调笑的科诨见长,可唱小曲。
脚色行当体制与宋杂剧相同,有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
8、北剧,①在剧作的内容上,北剧作家编写剧本既是娱人,也是自娱,因而故事情节相对比较简单,剧本的抒情多于叙事,剧中的人物,除了正色外,一般也比较单薄,作家的主体意识也比较强烈;②在语言上,北剧的语言则表现出较高的文学性;③北剧作家熟悉声律韵律,重视曲律,在宫调、用韵方面均有其规范。
9、明传奇①传奇剧本的创作主体是文人,它既是为舞台演出而作,也与大部分作品是作为个人抒情言志逞才的手段而创作的。
它既演奏于民间戏台,又演于文人的雅座之上;②在题材上,传奇表现出对现实、历史的关切,对作者个性、情感的张扬;③在体制上,传奇的剧本则表现出规范化的特点;④在脚色扮演方面,传奇从“生旦为主”中,分化出“小生”、“小旦”之类。
10、汤沈之争,汤指汤显祖,沈指沈璟,他们在戏曲创作理论上存在分歧,汤显祖重视“立意”与“才情”,所谓“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沈璟从场上之曲出发,崇尚格律,重视语言的本色,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剧本的写作提出了见解,回应了曲坛的需要。
12、中国古代小说①是指一些琐碎浅薄的小言论;②一些不合于政教得失大道理的小道理,但有关治身理家,对普通百姓也有些用处;③小说来自民间传说,主要在民间流传,13、史传文学,是指历史著作中带有文学色彩的传记文,广泛一点,也可以包括历史著作中生动形象的叙事文字。
例如汉代司马迁的《史记》。
14、变文,唐代出现的民间通俗小说形式,是一种散韵结合的通俗说唱文学形式,内容多讲佛经故事,也有讲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属于处于萌芽状态的通俗文学,直接开辟了宋元以后的通俗小说的发展。
15、演义,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事中融进作者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和道德的评价。
16、词话,是指古代通俗的说唱文学形式,词指韵文,包括词调的词、诗赞和偶语,话指散说的故事。
17、《清平山堂话本》作者为洪楩,“清平山堂”为洪楩的堂名,全书分为六集,共收作品六十篇,又称为《六十家小说》,所收作品包括了宋元明三代的话本小说和拟话本小说。
18、话本小说,在说话艺术的基础上,由文人记录整理或由说话艺人的底本加工润色而成的白话短篇小说,是供讲唱的口头文学。
19、拟话本小说,文人由编辑加工话本进而自己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有意识地模仿话本而独立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是纯粹的创作小说,是供阅读的案头文学。
20、四大谴责小说,这类小说出现在晚清,多直露的谴责和少含蓄的讽刺,以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为代表。
21、“三言”是明代冯梦龙编辑刊印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总集,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集中收录的作品既有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也有明代的话本小说和拟话本小说。
是明代成就最高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之一,其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更可以说是整个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参考《明清小说》156页)22、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
号已斋(一作一斋)。
《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郑光祖,字德辉,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号称元代四大杂剧家之一,其代表作为《倩女离魂》。
马致远,字千里,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其代表作为《汉宫秋》。
白朴,字太素,号兰谷。
其代表作为《墙头马上》。
23、《大雅堂乐府》:明代杂剧作家汪道昆的杂剧著作,是一部典型的表现文人情趣之作。
创作时间是嘉靖三十九年(1560),全剧四折,每折演一个故事,各自独立,剧目为《高唐梦》、《洛水悲》、《五湖游》、《远山戏》。
就题材而言,四剧均以历史上文人乐道的故事为题材,多是戏曲史上一再被改编的故事,然而汪道昆在写作《大雅堂乐府》时,对题材的处理方式颇值得注意,他常常只是选择故事的一个环节来展开剧情,借此表达一种人生的情趣、一点人生的感受。
剧本形式明显南戏化:四个短剧都采用了“末上开场”(即相当于南戏副末开场的一个短短开头),结尾四句题目正名的写法;而且有三个用的是南曲,一个用北曲;角色安排上注意生旦的对手戏。
24、《小孙屠》:,中国宋元南戏作品。
书会才人编纂。
收录于《永乐大典》,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之一,三种戏文都较高地保留了宋元南戏的原始面目。
《小孙屠》是部公案戏,表现的重点则是家庭伦理、兄弟之情。
这和元杂剧创作晚期对道德伦理的关注表现出一致性。
全剧对宋元社会的人情世态描写得较为细腻,是研究当时习俗、方言的不可多得的史料。
惟已残缺不全,难窥全貌,间有鬼神描写,有涉荒诞。
25、折子戏:相对于整本戏而言,指从全本戏中拆出的、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折(出)。
折子戏演出的鼎盛在清代,但其源头却在明代。
划分演唱场次的单位,称之为“折”,表现一个完整故事的片段段落,是为一折。
折子戏是指一场或几场组成的、有独立体系、或析出全本大戏的一出、几出别具特色的、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小戏。
26志怪小说:古小说的一种。
志怪,记述神鬼怪异之事。
盛行魏晋南北朝。
志怪小说篇幅虽短,有简短的故事,且多数作品情节完整,优秀之作人物形象鲜明(当然一般都还缺乏性格),但内容简单,艺术描写比较粗糙,几乎还没有什么细节描写。
27《大宋宣和遗事》:宋元之间的《大宋宣和遗事》是一本杂钞旧籍而成的内容宠杂的资料书,其中有一段三四千字的梁山泊故事,可能由南宋时说话艺人的底本加工而成,其中的水浒故事已经有了比较连贯和完整的情节,是《水浒传》最后成书的重要基础。
28三言二拍:三言二拍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
三言指的是冯梦龙编辑刊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
二拍指的是凌濛初编写的《初刻拍案传奇》和《二刻拍案传奇》。
三言主要是编辑和加工别人的作品,而“二刻”则为作者自己独立创作的拟话本小说。
其中不少作品,在思想内容方面具有比较深刻的反封建思想,不见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比较进步的,今天也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艺术方面,体现了短篇小说创作由宋元到明的总的发展趋势,就是由口头创作转向书面创作。
作品的现实感加强了,情节更为曲折动人,更加注重人物形象地塑造,同时并没有失去宋元话本的特色,语言新鲜流畅,人物对话个性化。
29脂评本:脂评本是《红楼梦》的一个重要的版本系统,这个版本系统共八十回,除正文外,大多附有各种形式的批注,批注者的署名以脂砚斋和畸笏叟为多,因此简称为“脂评本”或“脂本”。
对批注者脂砚斋的身份,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
但其中的评论对我们理解和研究《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以及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31董西厢:金代文人董解元利用当时流行的诸宫调形式,把唐传奇小说《莺莺传》改写成《西厢记诸宫调》,简称“董西厢”增加了许多重要的情节,改变了原小说中张生将崔莺莺视为“尤物”而加以抛弃的结局,使佳人才子终成眷属。
32《鸣凤记》:为王世贞门人所作,其中“夫妇死节”一出为世贞亲笔。
剧本表现明嘉靖时夏言、杨继盛、邹应龙、林润等十位忠义之士与奸臣严嵩父子的斗争。
剧本虽以政治时事为创作对象,但在情节的组织安排上,注意了对事实的剪裁与组织。
《鸣凤记》作者在严嵩父子伏法后不久,就把这一震动朝野的政治事件搬上了舞台,开启了此后的时事剧创作。
33、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收录于《永乐大典》的《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三种戏文,较多地保留了原始面目。
《张协状元》是一本负心剧;《宦门子弟错立身》写豪门出身的延寿马与戏剧演员王金榜的爱情故事;《小孙屠》表现的重现是家庭伦理、兄弟之情。
一般认为《张协状元》为南宋的作品,其他两种为元代作品。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研究南戏发展的重要史料。
34《王粲登楼》:元中期杂剧作家郑光祖文人事迹剧的代表作品,全名《醉思乡王粲登楼》,写三国时王粲与当朝丞相蔡邕之女订有婚约,但因他恃才骄矜而屡遭挫折,登楼遣闷时趁醉吟诗作赋的故事。
作品借用元剧中“故意轻慢某人使其上进”这一流行的故事模式展开情节,写出了作者自身怀才不遇的景况,也渗透了元代文人共同的内心感受。
35《四声猿》:明代徐渭所撰杂剧,包括四个短剧,即《翠乡梦》、《雌木兰》、《狂鼓史》、《女状元》。
“四声猿”的命名,取义于如猿丧子、凄绝断肠的四声哀鸣,作者一方面以猿声写自己内心的悲愤、不遇的慨叹,另一方面借猿声来写自己心中的奇气,借剧本做中夜长啸。
其中《狂鼓史》最集中地体现了徐渭内心的悲愤。
《四声猿》处处流露出“真性情”,作者在剧本长度、音律等方面的随心所欲,使元杂剧的创作格式真正被打破,明杂剧完成了它的蜕变,从而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36南戏(永嘉杂剧):南戏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是北宋末年至明嘉靖末期,由最初的“温州杂剧”流布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各地繁衍而成的,时称“南戏文”、“南曲”、“南戏”。
由于南戏最早起源于浙江温州,元之前曾将所有戏剧杂伎表演形式称为“杂剧”,故早期南戏流传外地,被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37四大南戏(荆刘拜杀):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简称“荆刘拜杀”,这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作,也是在明清两代的戏曲舞台上一直非常活跃的四个剧本。
四大南戏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等方面取得了诸多的成绩,对后来的南戏、传奇的创作影响深远。
与《琵琶记》一起,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彰显着南曲创作的生命力。
38《博笑记》:明代沈璟的传奇剧作。
由相对独立的十个喜剧构成一部市井生活画卷,塑造了一批市井细民的形象。
他们或善或恶,或亦善亦恶,以此讽刺、揭露各种社会丑恶现象。
这种以十个短小的喜剧组成一部传奇的结构,体现出杂剧与传奇两种形式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