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家狗——我读论语》 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读李零丧家狗

读李零丧家狗

2011级9班1125010916 代疆燕和李零一起读孔子李零的《丧家狗》这本书是他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在尊重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对《论语》和孔子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和以往只是一味的推崇孔子的书不同,这本书中的孔子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

我在他的基础上读论语,可以说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了,相当于是我自己读了论语,对同样的一些语句,既有自己的想法,再参考比照一下李零老师的看法,在看书的过程中悄悄地迸发出思维碰撞的火花。

文中将孔子比作丧家狗,堂吉柯德。

书中说了一句我觉得很赞的话: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以此标准看孔子,他出身卑贱,却心怀天下,梦想着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

于是他一生颠沛流离,四处游说,唇焦口燥,却一无所获。

这样的一生,抛却万圣师表的光环,也不过是一个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却求而不得的遗憾的一生。

子曰:“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是道德中心主义,主张以德治国。

但李零老师认为秩序比道德重要。

我十分认可他的看法,所以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法制社会。

完善社会各项法律法规,依法治国,对触犯了社会利益,或侵害了他人权利的人依据法律进行处罚,甚至判刑,从而达到遏制社会不良现象的抬头。

当然,在冰冷死板的律条之余,我们的社会也是一个有人情味的社会,它会以道德为辅助。

比如像前些年提出的八荣八耻,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学校里在学习,社会上在流传。

或多或少地起到了净化人们心灵,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的作用。

所以我觉得秩序为本,道德辅之最好不过了。

如果是单纯的法治,很多人就会钻法律的空子,做违法之事,却堂而皇之的逃避惩罚。

如果是单纯的以德治国,危害更大,社会不但会大乱,而且所有做坏事的人会打着道德的幌子,社会没有一个衡量错对的标准,所有的人都是在“道德地”做着不道德的事。

社会上会涌现大量的伪君子,甚至小朋友接受的教育也是嘴上道德,行为恶劣。

丧家狗——我读论语读书报告

丧家狗——我读论语读书报告

《丧家狗——我读论语》读书报告提问1,孔子《论语》原著的真是真实含义2,《论语》的批判与扬弃,即可以继承的和需要抛弃的。

3,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的基本思想概况4,我们现代社会需要儒家么?需要怎样的儒家?五四打倒孔家店成了思想现代化的开端,而在这之前的三千年,我们的学者不过是对几十本经书进行在开发而已。

中华帝国的稳定与衰落,继而重生都与他产生了重大的联系。

而认识一个真正的孔子,不仅仅有助于我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批判,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位伟大中国人的真实的历史地位。

篇幅有限,所以我想列举几个观点,稍稍能理解孔子的治学,治国,修身之道。

关于人伦道德,儒家著名的三纲学说,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成了后来人批判最为集中地地方。

的确就这句话本身的含义就是确立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家庭为单位,凝聚成一个个小型的专制单位,而皇权则是这种不平等的无限扩大而已。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这句话和上面那句结合起来,孝悌也就是家庭伦理就变成了一味控制般家长制。

是啊,在家里面对自己的父亲兄长俯首贴耳,收到这种思想的控制,到了社会,进入官僚阶级,怎么可能犯上呢,一切早已是天经地义了。

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这两句话的大意就是君子不去谈论那些神鬼,后一句是尊敬鬼神但不去膜拜啊什么的,客客气气但绝不亲近。

鬼神观其实也是自然观或者科学观。

那个时代,对于大自然,多了一些类似宗教的迷信,孔子是入世的,关怀现实世界,人类社会,他认为什么来世啊,神鬼啊,地域啊,过于玄虚,不值得过分研究,消耗精神。

但是由于没有做研究,便不能得知他们是什么,是否存在。

于是不过问,单位了避免可能的麻烦,还是尊敬点好。

这样问题就来了,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他老人家这么理性,由于缺少这方面的研究,必然给后世留下巨大的知识空白。

可惜的是,对于大自然的研究,那些怪力乱神的可以避免,是的这种空白迟迟不能填充,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

《丧家狗:我读论语》读后感

《丧家狗:我读论语》读后感

《丧家狗:我读论语》读后感《丧家狗:我读论语》读后感1《论语》,一部让人感觉索然无味的书,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这是一本圣人的说教书,然而李零先生的著作《丧家狗——我读<论语>》却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

诚如李零先生所言:“我读《论语》,是读原典。

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读原书。

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不跟知识分子起哄,也不给人民群众拍马屁。

”在这本书中,作者没有一味的吹嘘孔子的道德思想高尚,也没有像一些极端的知识分子一样贬低孔子的理论。

就像这本书的书名一样,作者永远是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的,不掺杂社会的看法。

先来说说书名,作者为什么命名这本书为《丧家狗》呢?在我们的观点里,形容一个人像狗是对他人的侮辱,为什么要把孔子形容为狗呢,而且还是一只丧家狗。

先来谈谈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什么,从小我们就知道孔子是个伟大的人,是个圣人,然而读罢《丧家狗》我才知道圣人其实也只不过是我们历代中国人给孔子搭建的神坛。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这是这本书中,作者形容孔子这个人的一段原话,它表达出了孔子的出身、志向、品格和学问,它体现粗孔子在传播自己的政治思想屡屡受挫,他的彷徨和无奈。

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说孔子是丧家狗并不是贬低孔子,而且孔子也认同这一说法”,虽然有人表示“然哉然哉”,也只能算是孔子在失望的心情下的自嘲,不能当作孔子的自我评价,但是我认为即使是孔子的无奈赞同,其实他心里也是觉得相似的吧。

作者还讲到孔子更像是一个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的游侠骑士生涯,和孔子周游列国很相似。

他们都有一个理想,都希望能有好运,而结果却是到处碰壁,虽然受了几次高规格的接待,但都没有谁把他们真正地当一回事,而且还有几次险于丧命,最后都失望而归。

《丧家狗》读书笔记

《丧家狗》读书笔记

《政治学基础》作业即读书笔记授课教师:曹英学生:陈仁官专业:公安管理学一区队学号:200920610007读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读书笔记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李零(题记)一,我看《丧家狗》这书名刚拿到这本书时,看到“丧家狗”三个字,心想可能是本非主流文化能够接受的书。

咋一看,书名旁边附着“我读《论语》”,心不微微一惊,我们所谓的“至圣先师孔子”难道就是作者笔下的丧家狗?这不是亵渎是什么?就算所指不是孔子,作者怎么能把我们民族文化象征——孔子和丧家狗联系到一起呢?……再一看书名正上方是“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理想的人,都是丧家狗。

”这句很有意蕴的话,看来作者是有所指、有所思的。

一时间见引起我很大的读本书欲望,想一探究竟。

二,我看《丧家狗》的导读对于《论语》,说句实话。

之前没有怎么正式地去读,都是抱着很功利性的目的(为了高考),勉强可以说是看过吧。

对于孔子我没有像古人那样崇拜到超凡入圣的境界,只是单纯的把他看成是一代宗师。

同时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孔子不是圣人,只是一个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敏而好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学问的人;一个有道德却无权势,敢于批评当时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他很恓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读他的书,既不捧,也不摔,恰如其分地讲,他堂吉诃德。

这段话很精辟的概括了孔子出生、人格、追求以及最后凄惨的晚年。

至于“丧家狗”,也许是由于自己粗枝大叶缘故,原来是有出自《孔子》中“形状,末也。

而谓似丧家狗然哉哉”郑人对他评价,孔子自己当时也承认这说法,看来作者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

人们对于孔子、《论语》的态度有三种。

一是批孔,其中以“五四”和“批林批孔”反响较大,“五四”作为一种学术文化运动,既有积极也消极的影响,鉴于自己水平有限在这里不宜做过多的是非评价。

《丧家狗》

《丧家狗》

《丧家狗》书评《丧家狗》是李零07年出版的一本根据论语评论孔子的一本书。

李零说:《论语》要拆开来读:纵读之,历览孔子的一生;横读之,深入孔子的内心。

我曾在高中的《论语选读》中看到过这本书的相关介绍,也听说过孔子被人嘲笑为丧家之狗的故事。

这次有幸可以写一篇有关这本书的书评。

孔子是我们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很多思想被我们至今沿用。

但是,在他活着的时候,他的思想不被重视,各国都不采纳、甚至是排斥他的思想。

直到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才确立了儒教的正统思想。

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从别的书籍中,或许我们很难了解孔子的思想了,但从论语中,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言行中了解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物。

曾有人说孔子是一个“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丧家狗”,我觉得是的。

孔子他不是圣,而是一个四处碰壁,但仍然坚持着的人。

孔子早年在鲁国,后来因为鲁国内乱,他离开去了齐国,齐国的大夫想加害他,然后他又回到了鲁国,可后来齐国的女乐使得鲁国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

最终,孔子离开,开始周游列国的旅程,开始了“丧家狗”的流浪之旅。

当时社会,有文化学识的人主要分成两派,一种是隐居山林,归隐田园的高洁雅士,另一种是“哺其糟而歠其釃”、“淈其泥而扬其波”的当权者。

孔子在这个时候,他融入不了两个大家庭中,他“丧了家”。

一个有学识,心存仁义之心的人,四处游说,为统治者尽心竭力,劝他们改邪归正,试图恢复周公之治,一生奔波劳累,却无所得的人。

正如说的导言里所说孔子是个堂吉诃德。

他的精神却是伟大的,思想是丰满的,行为是高尚的。

至少在后世,我们永远记住了他,学习着他,怀恋着他。

《论语》是本常读常新的书。

即使是几千年前的书籍,却仍然焕发着光彩。

《丧家狗》通过对论语的解析,从一种新的角度去看待孔子,去评价孔子,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让很多人更加接近这个被历代统治者圣化的“圣人”。

书中“孔子不能救中国,也不能救世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丧家狗论语

丧家狗论语

丧家狗论语
“丧家狗”并非污蔑之辞,只是形容孔子无所遇,即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中,李零先生认为“意”是推测,凭空猜想,毫无根据;“必”是武断,结论太绝对,斩钉截铁,不留余地;“固”是固执,死心眼,钻牛角尖;“我”是主观,一切从主观想象出发,不考虑客观情况。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中国的传统士阶层正在形成和崛起,并努力走进政治和文化中心的过渡时代。

孔子虽然明知“道之不行”,却并没有因此放弃他在现实世界的人道责任、个人信念和行动上的努力。

因此,“丧家狗”式的个人际遇,恰恰凸显的是孔子对其所怀抱理想的执着与担当的精神。

仁义的可行性——评李零的《丧家狗 我读〈论语〉》

仁义的可行性——评李零的《丧家狗 我读〈论语〉》

我念几段李零跟朱熹解释不一样的地方。
14.7,“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诲”,从字面上看就是劝导、教诲,但是你能教诲你的上级领导吗?这个“诲”我就不懂,朱熹也没有解释。李零说,在古文字里诲字和“谋”字写法相同,参谋的谋。替人着想,替人出主意。这个解释就顺了。
14.6,“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君子和仁是什么关系?小人和仁又是什么关系?李零说,君子是有两种,一个是身份的君子,一个是道德上的君子,小人也有身份上的小人,道德上的小人。朱熹就没做这种身份与道德的区分,他说有的时候君子会疏忽,于是君子也有不仁的时候。李零的解释是,有君子身份的人,未必就是道德上的君子,而道德小人和身份小人基本是重合的概念。这个解释就比朱熹有说服力。
这也是有道理的。儒家要驯服统治者,要驯服暴力集团的首领,但那时恰好是暴力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暴力竞争会选择不仁不义,被仁义道德捆住手脚的人很容易被淘汰,《孙子兵法》在讨论将领品德的时候就讲过这个意思。在这种形势下,儒家的努力一定会失败。丧家狗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李零描绘的孔子形象,和我的这种想象非常接近,只不过一个说正面,一个说反面。一个说屡战屡败,一个说屡败屡战,其实都是同一个人,同一件事。
读李零的这本书,我有三点想法。
第一点是本书的书名,《丧家狗》感觉挺好的,挺对我的心思。
以前我有一个想象,我心目中的儒家圣贤,从孔子孟子到董仲舒,他们都在干什么?我想象出一个形象:他们做了一个笼头,要给牲口套上,最好还挂上铁嚼子,要把牲口管住。但他们的笼头不是用绳子或皮条做的,更不是铁的,而是用橡皮筋做的,对统治者有约束又不那么硬,很体谅很照顾,这就是儒家的礼义制度。他们套的也不是马,而是虎豹,是猛兽。孔子和孟子想方设法给猛兽套上笼头,却总也不能成功。到了董仲舒就更明显,他说自己能解释天意,想用天意来约束皇帝,把约束硬化,挂上铁嚼子,结果被弟子告发,差点丢驯服野兽,这个故事,与一部苏联电影的名字很匹配:《驯火记》,莎士比亚的《驯悍记》也行。这是从积极方面来谈。从消极方面来谈,他们又不太成功,在汉朝之前真是屡战屡败。屡战屡败的形象,就是“丧家狗”的形象——找不到采纳他们主张的人家,走投无路,理想和个人前程都找不到归宿。

《丧家狗》读后感

《丧家狗》读后感

《丧家狗》读后感《丧家狗》李零作,书中主要讲述李零对《论语》的评析和对孔子其人的看法,书中见解精辟,评价公正。

既没有盲目的崇拜,随波逐流。

也没有不顾事实,胡乱批评。

首先李零认为孔子不是圣人,圣人只不过是孔子所追求的贵族标准的顶点。

他认为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只是“人造孔子”。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

他的一生是孤独的,为了理想孤军奋战。

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或者说是一个复古主义者,希望复周公之礼,并为之奋斗一生,到头来却像个丧家之狗。

当然这并不是在骂孔子,只是一种比喻。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而孔子正是这样一个人,这一点连孔子本人都不否认。

曾有人说孔子上半身像圣人,但下半身不行,像丧家之狗。

子贡告诉孔子后,孔子并不生气,反而平静地说,形象,并不重要,但说我像丧家狗,很对很对。

从李零对孔子的评价可以看出,他完全是从事实出发从孔子的经历和为人对其做了客观的评价。

作学术就应该这样。

书中还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主要观点和看法。

在对天命的看法上,孔子重天命,敬畏天命,敬畏鬼神。

在人性上,孔子关心人,但不是人的身体,而是人性。

书中关于孔子的教书育人,现实目标,立身标准等的描述可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概括。

一修行孔子是道德先生,修行最重要。

他讲德行主要是十个概念:(一)仁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修己以安人”这便是仁。

(二)义孔子认为义与勇有很大关系,君使臣为义,官使民也为义。

孔子还把改过向义叫“徙义”或“之义”。

(三)孝孔子论孝,有五点值得注意。

第一孝的基本含义,即“无违”。

第二孝是孝养第三当儿子的要关心父母的年龄,父母健在,绝不远游。

第四孝是连续体,父母死后,服丧很重要。

第五孝与慈是双向关系。

(四)友(五)忠(六)信(七)宽(八)恕什么是恕,孔子的定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九)恭恭和礼有关,属于礼貌的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丧家狗——我读论语》读书报告
提问1,孔子《论语》原著的真是真实含义
2,《论语》的批判与扬弃,即可以继承的和需要抛弃的。

3,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的基本思想概况
4,我们现代社会需要儒家么?需要怎样的儒家?
五四打倒孔家店成了思想现代化的开端,而在这之前的三千年,我们的学者不过是对几十本经书进行在开发而已。

中华帝国的稳定与衰落,继而重生都与他产生了重大的联系。

而认识一个真正的孔子,不仅仅有助于我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批判,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位伟大中国人的真实的历史地位。

篇幅有限,所以我想列举几个观点,稍稍能理解孔子的治学,治国,修身之道。

关于人伦道德,儒家著名的三纲学说,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成了后来人批判最为集中地地方。

的确就这句话本身的含义就是确立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家庭为单位,凝聚成一个个小型的专制单位,而皇权则是这种不平等的无限扩大而已。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这句话和上面那句结合起来,孝悌也就是家庭伦理就变成了一味控制般家长制。

是啊,在家里面对自己的父亲兄长俯首贴耳,收到这种思想的控制,到了社会,进入官僚阶级,怎么可能犯上呢,一切早已是天经地义了。

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
这两句话的大意就是君子不去谈论那些神鬼,后一句是尊敬鬼神但不去膜拜啊什么的,客客气气但绝不亲近。

鬼神观其实也是自然观或者科学观。

那个时代,对于大自然,多了一些类似宗教的迷信,孔子是入世的,关怀现实世界,人类社会,他认为什么来世啊,神鬼啊,地域啊,过于玄虚,不值得过分研究,消耗精神。

但是由于没有做研究,便不能得知他们是什么,是否存在。

于是不过问,单位了避免可能的麻烦,还是尊敬点好。

这样问题就来了,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他老人家这么理性,由于缺少这方面的研究,必然给后世留下巨大的知识空白。

可惜的是,对于大自然的研究,那些怪力乱神的可以避免,是的这种空白迟迟不能填充,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有点像孔子的自我总结,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岁可以独立思考,四十岁没有疑惑,五十岁懂得大道,六十岁听得进批评,七十岁则不必拘泥于规则,但依然合理。

孔子自己这样,从没有让别人这样,他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没说过已所欲施于人。

但是这种思想变化的划分是否过于机械,六十才耳顺起步太晚,而且苏格拉底谈论美,最后
的结论是,美是难的,他也不知道美是什么,干脆留给后人。

那么孔子真的不惑了么,知天命了么,显然不是。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这句话为人诟病最多,解释的版本也是花样百出。

这里提供一套,只有女人和道德低劣的人难以相处,和他们太亲近就会得意忘形,稍有疏远就埋怨你的不对。

如果这个有争议的版本的确是孔子的本意的话,我倒是能理解,毕竟3000多年前,严格的等级制,女人在家庭地位低下,出于绝对的服从。

孔子的确也说过类似的话,比如三纲。

这是时代的局限,错就是错了,就应该批判,这也不影响孔子的伟大。

倒是很多学者不知出于何种目的,拼命搞爱国讲学,为孔子辩解。

说什么小人是小孩,女人是女孩,愿意是小男孩和小女孩难以养活,因为医疗水平低。

(于丹)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孔子的入世与出世原则,飞黄腾达要推行主张,心怀天下,暗含着做官的目的是济天下。

穷困潦倒则修身养性,自我约束。

这句话奥无疑问可以作为所有的行为准则,尽管如何济天下,如何善其身,内容有本质的区别,但依然值得我们去追求和效仿。

孔子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可惜后人读书纯粹为了做官,做到这一层次的有几个呢?虽然他们都读经书,但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读罢了。

当然这句话还有现代版的衍生,那就是达则独善其身,穷的兼济天下。

这并非简单的字面变化。

现代公民社会,人人都应该为自己的权利奋斗,否则人权不会天然的赐予你。

所以“穷”,草根与大众更应该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要为之奋斗。

而人权是所有人共享的,每一个个体的努力都是为了全人类的幸福,所以穷则兼济天下,有他的实践意义。

达则独善其身,一个人权力越大,就越容易享受特权,侵害他人利益。

所以官员,掌权者必须独善其身,不仅如此,还需要接受更多的监督,他们这一群体的个人隐私也要比一般公民少很多。

大小事情都要在公民面前做无罪辩护,这也是目前为止防止暴政的最好办法。

充分的让人民监督。

所以,为了不自讨没趣,还是提前独善其身的好。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世间大道不行,人性败坏,道德沦丧,我就乘着船在大海漂泊。

很有一种追求真理,不甘堕落的圣人作风。

其实孔子一辈子就在推行他的道,遇到的阻力还不小。

到处被敢,就像丧家狗一样,最后不去做官,专心治学,倒有点乘桴浮于海的意思。

自己去追求心中的精神故乡去了。

一个老师坐在树下,一群年轻的学生围在一旁,这是几千年前极为经典的场景。

其实每个时代,尤其是重大变革发生的年代,是抱残守缺,还是推行自己的理想,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命运。

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你必须把握住真正的真理,而不是自以为的真理。

我们现在来看,孔子的理论却又巨大的缺陷,它却有点把自己的理论当绝对真理,一心想要推行。

但是他至少告诉我们,一个知识分子的原则是要有自己的信仰,纯学术的改变可以理解,单位了利益,就谎话连篇,助纣为虐,这是孔子也鄙视的。

作为现代人,我们要有这种殉道精神,现实中面对不合理的状况,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现实如此。

几千年的孔子就告诉我们,现实就是用来改变的,他存在的必要性仅仅在于他的合理性。

当我们面对不
合理的现实,我们如何选择呢,是主动地改变,还是默默地承受,或者远远地逃开还是融入其中自己牟利呢。

我们不仅仅要坚守自己的理想,还要利用信息时代的优势,反复的思考和理解自己理想的价值和合理性,而不是固执着坐井观天。

小结:
孔子的思想有自己的局限,比如三纲五常与忽视科学,理性思维的不发达,但任何人物都必然有自己的时代局限,真正然我们反思的也许不是孔子思想的扬弃;这对于现代人来说很明显不过了,也许我们更应该思考为什么我们的文化如一潭死水,有哪些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把所有的错都推给孔子是不公平的。

历史上真真实的孔子保留着一个学者的气质和追求理想的执着。

虽然一些观点使我们批判的对象,但他依然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我们见到了太多的假孔子,他们就是那些把儒家奉为唯一真理的人,那些把它作为统治工具,驯服犬儒的人,那些不知创新,只知新循守旧的人,那些嘴上一套,暗地一套的人。

当然我们从他的论语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尤其与苏格拉底的对话比较),孔子并不善于在谈话中和弟子一同探索未知,而是下结论,造成了一种毋庸置疑的态度。

而且内容过多的在举例子,而不是在逻辑上得出本质,这一切对后来人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但最应该批判的是那些假道学家,最应该反思的是我们自己。

我们现在面临的全盘西化,在文化史中应该如何理解,我们做出选择。

国学热让孔子再次复活,再次成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代笔,他的思想瞬间就成了普世的良方,内容再一次的更新换代,无所不包。

而我也在一次的看到了自卑的内心,和虚伪而险恶的用心。

在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再次拿出孔家店,并借助民族主义,再一次的举起了文化壁垒,高喊文化无优劣,中国特色。

殊不知离开了普世的国粹就如同沙滩上的大厦,离开了交流融汇的文化只不过是一滩发臭的死水。

他们疯狂的膜拜,把孔子塑造成永远正确的圣人,把最新的理论往肚子里塞,把致命的弱点遮遮掩掩;这样做无非就是一个目的,造成一种印象,什么东西咱老祖宗都有,不用学人家的。

让我们怀着这样的目的,却手握着孔子化的现代理论时,真是一幅幽默的场景。

北京最近立起了孔子像,是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的到来,还是中华文明狂妄自大的复苏,或者仅仅只是纪念一位古代的思想家,我们需要进一步观察。

我们需要怎样的“孔子们”。

摆脱了过多的期待和重负,自缚与虚伪,我们对待中国古代思想就会轻松很多,也更容易接近他的本质——任何一种思想,最重要的是给我们以启迪和思考。

而不是用作其他目的的砖头。

它们是现代文化中的一流,是我么众多选择中的一种,我们尊敬他,思考它,完善了我们思维和品德,这就足够了。

我们甚至可以不理会他,而只关注其他国家和伟大人物的思想,也可以做专门的研究,相同的是,对待思想有一种自由选择,自如吸收的态度。

思想和文化是用来丰富我们的食粮,而不是打击别人的棍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