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学清热中成药ppt课件
中成药学精品课件第6章清热中成药

中成药学精品课件第6章清热中成药一、教学内容本章教学内容选自《中成药学》精品课件第6章,主题为清热中成药。
具体内容包括:清热中成药的定义、分类、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及其注意事项。
重点章节为6.2至6.4节,详细阐述了清热中成药的药理作用、常用清热中成药及其配方、清热中成药在临床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清热中成药的定义、分类、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
2. 了解常用清热中成药的配方、药效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
3. 培养学生运用清热中成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清热中成药的分类、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及常用清热中成药的配方。
难点:清热中成药的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及使用注意事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清热中成药在临床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a. 清热中成药的定义、分类、作用机理。
b. 常用清热中成药的配方、药效特点。
c. 清热中成药在临床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病例,讲解清热中成药的应用。
4. 随堂练习:针对课堂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清热中成药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清热中成药的定义、分类、作用机理。
2. 常用清热中成药的配方、药效特点。
3. 清热中成药在临床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清热中成药的定义,列举三种分类。
b. 简述清热中成药的作用机理。
c. 分析病例,选择合适的清热中成药并说明理由。
2. 答案:a. 清热中成药是指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平肝、消肿止痛等作用的中成药。
分类有: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热燥湿药。
b. 清热中成药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抗炎、抗菌、抗病毒、解热、抗氧化等。
c.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研究清热中成药在其他疾病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
52中药学第十章清热药PPT课件

• 赤芍:
散瘀止痛作用较强(苦泄力大),常用治瘀血阻滞 的跌打损伤和痛经。反藜芦。
• 紫草:
解毒(甘味)作用较强,且透疹,故常用治热毒炽
盛的斑疹颜色紫黯和麻疹未透。
56
第五节:清退虚热药
本类性味苦寒清泄,或甘寒清养或辛 寒清散,主要作用是清虚热,退骨蒸,适 用于温病后期,邪热未尽,阴液已伤的夜 热早凉,热退无汗和内伤杂病的肝肾阴虚 内热的骨蒸潮热,午后发热,手足心热等。 使用时常配清热养阴药同用,以期标本兼 治。
高热发斑疹和各种火热毒盛之证,如痈疮疔疖、 丹毒、咽喉肿痛、痢疾、虫蛇咬伤以及癌证等。 应用本类药物应注意热毒症候的不同表现,在气 在血,有无挟湿等而作适当配伍。
20
金银花
21
连翘
22
贯众
23
金银花 -- 连翘-- 贯众
共性:
——清中有散 ——清热解毒,散热(疏散风热) ——外感热病
卫 分——发热微恶风寒——配荆芥、桑叶等 气 分——壮热烦渴——配石膏、知母等 营血分——昏谵斑疹——配生地、丹皮等
3.清热解毒,燥湿散肿可用治湿热火毒诸证
42
• 鸦胆子:
1. 本品燥湿杀虫、凉血,故善治冷积久痢,也治 热毒血痢,现用治阿米巴痢,采用口服与灌肠 并用法,疗效较理想。
2. 苦寒燥湿杀虫,归肝经,故有杀虫截疟之功。 3. 本品腐蚀赘疣取其油,可用治多种疣。
用量用法: 内服:治痢10—30粒,治疟10—15粒,以胶囊 或干龙眼肉包裹吞服。 外用:捣烂外敷或取油外涂。
后者以竹沥化服。
个性:
• 蚤休: 清热解毒作用应用广泛,且有消肿止痛作用。
• 熊胆: 息风止痉作用应用广泛,且有清肝明目作用3。0
蒲公英
中成药学--06清热中成药

芩,梗,膏,草
滤过
浓缩
稠膏
稠膏
制粒
干燥
整粒
加入大黄,雄黄粉末
加入牛黄,冰片粉末
外包装
包衣
压片
1000片大片,1500片小片
(1)本品为素片、糖衣片或薄膜衣片,素片或包衣片除 去包衣后显棕黄色;有冰片香气,味微苦、辛。
(2)显微鉴别大黄、雄黄。薄层色谱法鉴别牛黄、大黄、 黄芩。 (3)按砷盐检查法检查,所显砷斑颜色不得深于标准砷 斑。 (4)除符合片剂项下有关各项规定外,按照高效液相色 谱法测定,本品每片含黄芩以黄芩苷(C21H18O11)计,小 片不得少于0.5mg;大片不得少于0.75mg。
1、掌握清热中成药的含义、分类、功效、主 治及使用注意。 2、掌握:牛黄解毒片、六神丸、左金丸、龙 胆泻肝丸、六一散、导赤丸、十滴水软胶囊。 3、熟悉:黄连上清丸、香连丸、银黄口服液、 玄麦甘桔颗粒。
是指以清泄里热药为主组成,具有 清热解毒、泻火凉血、解暑、退虚热 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一类成药。
1、药理实验表明本品主要有抑菌、抗 炎、抗病毒等作用。 2、临床用于急慢性扁桃体体炎、急慢 性咽炎、小儿腹泻、烧烫感染及病毒
性、化脓性、炎症性眼病等属于热毒
炽盛者。
适宜证:热邪偏盛于某一脏腑所产生 的火热病证。 症状:因热邪所在脏腑不同而有各自 特点。
∝ ∝
心:心胸烦热。
心经热盛:黄连、栀子、木通、莲子心等以泻火清心。
三黄花粉滑石清,
心火内盛口生疮, 清热利尿功效强。
黄连 600 g 吴茱萸 100g
清泻胃火
吴茱 萸
引领黄连入肝经
重用黄连苦寒泻火为君,佐以辛热之吴茱萸,既能降逆止 呕,制酸止痛,又能制约黄连之过于寒凉。 二味配合,一清一温,苦降辛开,以收相反相成之效。
06清热中成药PPT课件

_3.本品苦寒,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弱者慎用。
.
38
名称:牛黄解毒片 [组成与制法]牛黄,雄黄,冰片,石膏,黄芩, 大黄,桔梗,甘草。制法:
.
39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热毒 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腔溃疡,头晕目 赤。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2~3片,每日2~3次。
.
65
[药理研究] _.抗炎与解热作用,其作用随用药剂量增加而加 强。抗菌作用对呼吸道常见的病原菌和条件致病 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 球菌、肺炎球菌和白喉杆菌作用较强。
.
66
[临床运用] _.1消炎解热,用于各种热病的发热及温热病的烦 热不解。主要用于扁桃体炎、上呼吸道炎、咽炎、 气管炎、感冒及各种传染病所致的高热等病证。
服。还有运动员不能服用,服用后会长生兴奋, 使兴奋剂这一关过不了。忌食辛辣油腻.
.
60
[临床运用] _.1.“乙脑”、“流脑”猩红热等急性热病,见 高热神昏、抽搐痉厥、口渴唇焦等证及小儿高热 惊搐属热盛风动者。 _2.小儿麻疹,热毒内盛,疹色紫红,或透发不 畅,见高热、喘促、昏迷,指纹紫红者。
.
61
.
12
[药理研究] _1.抑菌、消炎、解热、镇痛、解痉、利胆的功能; _2.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增强细胞内氧化杀菌 能力,发挥防御病原物的侵入,保持机体的稳定 性;
_3.对乙肝病毒血清HBeA克具有强抑制作用; _4.保护四氯化碳(CCl4)所致肝损伤;
.
13
[临床运用] _1.有人用口服清开灵(胶囊、口服液)治疗幽门螺 杆菌相关性胃炎、痤疮等病。 _2.有人用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治疗多种疾病, 如震颤麻痹、血管性痴呆、顽固性头痛、肝癌、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中药学-清热药PPT

青黛
【药性】咸,寒。归肝、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 【应用】 1.温毒发斑,血热吐衄。 退热:大青叶〉板蓝根〉青黛
2.咽痛口疮,火毒疮疡。
注意事项
本类药物苦寒伐胃,性燥伤阴, 凡脾胃虚寒或津伤阴亏者当慎用,或 酌情配合健脾益胃、养阴生津药同用。
黄芩
黄连
黄柏
一、共性: 1、特点——苦寒之品。 2、作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3、应用:
黄疸——阳黄——身热发黄——配茵陈蒿、栀子 ⑴湿热蕴结 痢疾——热痢——大便脓血——配白头翁、秦皮 所致病证 带下——黄带——色黄质粘——配车前子、椿皮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 热与火的关系:
• “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
• 清热=泻火
清热泻火药含义
• 清热泻火药含义:
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主要用于治疗气分实热证 及脏腑热证的药物。
• 主治: • 功效:
温病的气分实热证 ---高热、汗出、烦渴, 甚至神昏谵语,脉象洪大有力 (退热作用)
清气分热
内科杂病脏腑气分实热 – 心肝肺胃火 热证
3.湿热泻痢,热淋涩痛,湿疹瘙痒。
凡湿热诸证均可应用——胃肠湿热,腹痛泄泻,下痢脓血者 膀胱湿热,小便淋沥涩痛 湿疹瘙痒;湿热黄疸;湿热带下
4.痈肿疮毒,蛇虫咬伤。
板蓝根
【药性】苦,寒。 归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 凉血, 利咽。
【适应证】
1.外感发热,温病初起,咽喉肿痛。 外感风热,温病卫分及气分——清热解毒,利咽喉 温病热入营血——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病毒性感冒——抗病毒
清肝火、清心火、清肺热、清胃热
• 性能特点:
生津
性味:甘寒为主,其次为苦寒
中成药学-第10章-清热中成药

张咯血见上述临床表现者。 ➢ 衄血:症见血色鲜红,鼻燥口臭,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安,胃脘灼热,小便短赤,
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洪数。 ➢ 便秘:症见大便干结,腹胀腹痛,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心烦不安,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 痔血:症见口渴喜饮,唇燥咽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便血较多,色鲜红,或
10
二、黄连上清胶囊(《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
【处方】黄连8.78g 栀子(姜制)70.23g 连翘70.23g 炒蔓荆子70.23g 防
风35.11g 荆芥穗70.23g 白芷70.23g 黄芩70.23g 菊花140.46g 薄荷35.11g
酒大黄280.92g 黄柏(酒炙)35.11g 桔梗70.23g 川芎35.11g 石膏35.11g
旋覆花17.57g 甘草35.11g
【制法】以上十七味,酒大黄、黄连粉碎成细粉;连翘、荆芥穗、薄荷加
水蒸馏4h,收集挥发油,挥发油用倍他环糊精包合,备用;蒸馏后的水溶
液另器收集,其余栀子等十二味加水煎煮2次,每次2h(第一次煎沸后加
入黄芩),煎液滤过,滤液合并,与蒸馏后的水溶液合并,浓缩,加入酒
大黄和黄连的细粉,制成颗粒,干燥,加入挥发油包合物,混匀,制成
➢ 牙宣:症见牙龈红肿疼痛,出血溢脓,烦渴喜冷饮,多食易饥,胃脘嘈杂, 口干口臭,大便秘结,尿黄;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 口疮:症见口舌生疮,疮面红肿灼痛,口渴口臭,咽痛或干,大便燥结, 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或腻,脉洪数。弦数。
19
三、一清胶囊
➢ 目赤:症见目赤肿痛,羞明,流泪,眵多;舌红苔黄,脉浮数。 ➢ 吐血:症见脘腹胀闷或作痛,吐血鲜红,口臭口干,大便色黑;舌红苔黄,脉滑
清热中成药ppt医学课件

. 10
【临床应用】
急慢性扁桃体体炎、急慢性咽炎、小儿腹泻、
烧烫感染及病毒性、化脓性、炎症性眼病等
属于热毒炽盛者。
【使用注意】
忌辛辣、鱼腥食物。
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温补性中成药。
脾气虚寒症见有大便溏者慎用。
. 11
【药理研究】本品有抑菌、抗炎、抗病毒作用。
六神丸
【处方】珍珠粉、牛黄、麝香各4.5g,
. 15
【药理研究】
双黄连口服液
【处方】金银花375g、黄芩375g、连翘750g 【剂型规格】口服液,每支装10ml
金银花
黄芩
.
连翘
16
【功效】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外感风热表证。症见发热,咳嗽,咽痛。 【组方分析】
君:金银花、连翘---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臣:黄芩---清热解毒
相须为用,增强君药的效果。诸药合用,
共奏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之效。
. 17
【临床应用】
上呼吸道感染等病属里热炽盛者。
【使用注意】
孕妇、脾胃虚寒者忌用。
【药理研究】
有抑菌、抗炎、抗病毒作用。
. 18
清瘟解毒丸
【处方】
大青叶100g 连翘75g 玄参100g 天花粉100g 桔梗75g 牛蒡子(炒)100g 羌活75g 防风50g 葛根100g 柴胡50g 黄芩100g
人工牛黄
雄黄
.
石膏
冰片
6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热毒炽盛证 热毒炽盛,灼伤气血----咽喉肿痛,牙龈 肿痛,目赤肿痛,口舌糜烂等病症 【组方分析】 君:牛黄、大黄----清热解毒,泻火通便 臣:石膏、黄芩----清中上焦热毒 冰片、雄黄----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佐:桔梗----清利咽喉 使: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诸药相配,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通便泄热
方剂与中成药——清热剂.ppt

运
辨证要点
用
以头面红肿焮痛,恶寒发热,舌红苔白兼 黄,脉浮数为要点。
大头瘟以头面肿大为特征,常见于春秋两 季,发病较急,有传染性,是儿科常见病种 之一。
普济消毒饮
加减变化
兼大便秘结者,加酒军; 腮腺炎并发睾丸炎者,加川楝子、龙胆
草以清肝经湿热。 肿胀明显,加青黛、丹皮、赤芍,并用
青黛外敷
现代运用
君 :黄芩、黄连 ★重用,清上焦头面风热(酒制)
臣 :牛蒡子、薄荷、连翘、僵蚕
散热
板蓝根、马勃、玄参
解毒
佐
桔梗 陈皮
利咽;宣肺 行气
升麻、柴胡 ★火郁发之火郁发之;引药上行 使 :甘草
普济消毒饮
普济消毒饮
配伍特点
● 集苦寒解毒药于一方相得益彰; ● 清疏并用; ● 升降并用,相反相成。
普济消毒饮
(表) (里)
❖脏腑(经络)
❖热(邪)——阴(正)
清
概述·分类
热
剂
清热剂
清气分热剂 清营凉血剂 清热解毒剂 清脏腑热剂 清热祛暑剂 清虚热剂
清
概述·使用原则
热
剂
一般是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而且 是里热虽盛,但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 用清热剂
清
概述·使用注意
热
剂
(1)辨清热证的虚实、病位和真假; (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普济消毒饮
用法
上药为末,汤调,时时服之,或蜜 拌为丸,噙化。 现代用法:水煎 服。
普济消毒饮
主治
【病证】大头瘟
普济消毒饮
主症:—头面红肿,
焮痛
兼症—- 恶寒发热
大 头 瘟
目不能开 咽喉不利 舌燥口渴
发壅风 于于热 头上疫 面焦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用注意】
1、忌辛辣食物,孕妇忌服。 2、疮疖化脓溃烂者,不可外敷。 3、不宜与酶制剂、硫酸盐类、腌制 品同服。
.
【制备方法】
将珍珠、雄黄、牛黄、冰片、麝香分别研成细粉,过筛
雄黄细粉
配研混合
混合粉
依次加入珍珠、麝香、 牛黄、冰片
蟾液与凉开水
泛丸
包装
成品
半成品
干燥
包衣丸 包衣
水丸
阴干
百草霜
.
为什么蟾酥要用酒精溶解?
【质量控制】 (1) 本品为黑色有光泽的小水丸;味辛辣。 (2) 气相色谱法鉴别麝香酮。 (3)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外, 按薄层色谱法进行扫描,本品含胆酸不得 少于1.0%。
.
【药效与临床】
1、具有抑菌、抗炎、抗病毒作用外,还有强 心、抗惊、镇静、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2、临床用于治疗治疗慢性咽炎、扁桃体炎、 肺源心脏病合伴心衰、牙齿炎症、中耳炎、 慢性肝炎、急性肾炎、上消化道肿瘤、白血 病. 等属于热毒炽盛者。
【组方分析】
人工牛黄清热解毒 ——君药
(心肝)
大黄
泻火通便
生石膏
黄芩 清中上焦热毒(肺胃)
—
—臣药
雄黄
.
冰片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桔梗—清利咽喉。
——佐药
甘草—解毒,调和诸药 ——使药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火热内盛证 证治要点:咽喉肿痛,牙龈肿痛,
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
咽喉肿痛
脏
腑
.
散剂、颗粒剂、丸剂、片剂、 胶囊剂、口服液等
.
.
清热解毒
各种热毒病证
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痄腮斑疹、疮疡疔毒、 瘰疬痰核、舌红苔黄、 脉数等
.
.
《 中 国 药 典 》 20 05
.
【处方】 人工牛黄 5g 黄芩 150g 雄黄 50g 桔梗 100g
【剂型规格】
.
石膏 200g 冰片 25g 大黄 200g 甘草 50g
.
1、掌握清热中成药的含义、分类、功效、主 治及使用注意。
2、掌握:牛黄解毒片、六神丸、左金丸、龙 胆泻肝丸、六一散、导赤丸、十滴水软胶囊。
3、熟悉:黄连上清丸、香连丸、银黄口服液、 玄麦甘桔颗粒。
.
是指以清泄里热药为主组成,具有 清热解毒、泻火凉血、解暑、退虚热 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一类成药。
.
1、本类成药多寒凉,易伤脾胃,影响运化, 必要时宜配用醒脾和胃药,以使祛邪而不碍胃。
2、本类成药对有表证及寒证者禁用,体质 虚弱及产后慎用。
.
使用原则:
一般是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而且 是里热虽盛,但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 用清热成药
.
1、成分:多含有生物碱、黄酮类等 成分。
2、药效:主要具有抑菌、抗病毒、 解热、抗炎等作用。
热、抗惊厥等作用。 2、牛黄解毒片(丸)的不良反应:过敏休克、中毒、肝
功能损害、上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减少等 原因:
一是超量或持续服用; 二是服药者属过敏或特异性体质。 3、临床用于咽喉炎、牙龈炎、扁桃体炎等。外搽治疗 带状.疱疹。
【方歌】
牛黄解毒大黄雄, 石膏黄芩冰片用, 再加桔梗与甘草, 清热解毒建奇功。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疏风,利咽解毒
主治:用于外感风热,肺胃热盛所致的 咽干、咽痛、喉核肿大、口渴、发热; 急慢性扁桃体炎、急慢性咽炎、上呼吸 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使用注意】
1、新生儿,孕妇忌用。 2、不宜与四环素、磷酸盐及硫酸盐类药 物同用。
.
【制备方法】
雄黄水飞或粉碎成极细粉,大黄粉碎成细粉,牛黄、冰片研细.
煎煮
芩,梗,膏,草
滤过
浓缩
稠膏
稠膏
制粒
加入大黄,雄黄粉末
干燥
整粒
加入牛黄,冰片粉末
外包装
.
包衣
压片
1000片大片,1500片小片
【质量控制】
(1)本品为素片、糖衣片或薄膜衣片,素片或包衣片除 去包衣后显棕黄色;有冰片香气,味微苦、辛。
.
牛黄 珍珠 蟾酥 雄黄 麝香 . 冰片
【组方分析】
清热解毒,化腐生肌 — 君药
辟秽解毒,散结止痛 — 臣药
芳香走窜,活血消肿止痛 — 佐药
清凉解毒,消炎止痛
【用法用量】
口服,一日3次,温开水吞服; 一岁每服1粒,二岁每服2粒, 三岁每服3~4粒,四岁至八岁每服5~6粒, 九岁至十岁每服8~9粒,成年每服10粒。 另可外敷在皮肤红肿处,以丸十数粒,用冷开 水或米醋少许,盛食匙中化散,敷搽四周,每 日数次常保潮润,直至肿退为止。 如. 红肿已将出脓或已穿烂,切勿再敷。
牙龈肿痛
火
毒
内
口舌生疮
盛
目赤肿痛
.
肺胃郁热上壅
盛 心 、
胃经实火上炎
肝
、
胃火熏蒸:饮食不当
肺
心火上炎:六淫内郁化火 、
胃
肝火上炎
火
毒
壅
肺胃郁热
脏
腑 心肝火盛
火
毒
胃火上壅
内
肺经郁热
盛
调和诸药
.
生石膏、黄芩、
牛黄、大黄、雄黄、 清
冰片、甘草
热
大黄、雄黄
解
毒 桔梗
甘草
【用法用量】
口服,大片一次2片,小片一次3片,2~3次/日
.
准 》 中 药 成 方 制 剂 18 册
.
.
【处方】 人工牛黄4.5g 蟾酥(酒溶解)3g
麝香4.5g
珍珠粉4.5g
雄黄粉3g
冰片3g
【剂型规格】 微丸(每1000粒重3.125g)
.
返回
【功能主治】
功能:清凉解毒,消炎止痛。 主治:烂喉丹痧,咽喉肿痛,
喉风喉痈,单双乳蛾, 小儿热疖,痈疡珠, 牛黄雄黄蟾酥助, 再加冰片六味全, 清热解毒功效添。
牛珍雄(想)蟾(尝)香冰(槟)
.
《 中 国 药 典 》 20 05
.
【处方】 金银花提取物(以绿原酸计)2.4g
黄芩提取物(以黄芩苷计)24g
【剂型规格】
口服液,每支装10 ml
.
返回
【组方分析】 金银花:疏风散热,清热解毒,利咽—主药 黄芩:清上焦肺胃热毒——辅药
(2)显微鉴别大黄、雄黄。薄层色谱法鉴别牛黄、大黄、 黄芩。
(3)按砷盐检查法检查,所显砷斑颜色不得深于标准砷 斑。
(4)除符合片剂项下有关各项规定外,按照高效液相色 谱法测定,本品每片含黄芩以黄芩苷(C21H18O11)计,小 片不. 得少于0.5mg;大片不得少于0.75mg。
【药效与临床】
1、药理实验表明本品的主要有抗炎、镇痛、抑菌、退
是指以寒凉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作 用,治疗里热证的一类成药。
.
清泄里热
立法依据: 《内经》:“热者寒之,温者清之。” 《本经》:“疗热以寒药。” (属于八法中的 “清法”。)
.
里热证(热证)
对于由热、火所致的 各种里热证,均可应用
症状:发热、口渴、烦躁、尿黄、 便结、舌红苔黄、脉数等
.
清热解毒类:热毒病证 清脏腑热类:热入血分证 清热解暑类:暑热证 清虚热类:虚热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