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导论
新闻传播学导论

新闻传播学导论
新闻传播学导论是一门研究新闻传播现象、规律和理论的学科。
通过研究新闻传播的过程、方式和效果,可以了解新闻媒体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新闻传播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其分析和解读新闻信息的能力。
在新闻传播学导论中,学生将学习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他们将了解新闻媒体的发展历程,以及新闻传播对社会舆论和公共意见的塑造作用。
同时,学生将探讨新闻内容的构成要素、传播渠道和受众反应,以及新闻传播对个体和社会行为的影响。
通过学习新闻传播学导论,学生还能够了解新闻行业的伦理问题和职业道德准则。
他们将学习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新闻伦理和新闻道德问题,并培养自己的舆论监督和媒体批判能力。
最后,新闻传播学导论还将讨论当前新闻传播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学生将了解新媒体技术和社交媒体对新闻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影响,以及互联网信息时代对新闻行业的变革。
总之,新闻传播学导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新闻传播的本质和意义,还可以提高我们对媒体信息的理解和解读能力,使我们成为更加全面和批判性思考的公民。
传播学导论守门人理论(精)

二、把关的过程实质
• 大众传媒的新闻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并不具 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传媒一 定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 目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 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 是,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 更容易优先入选 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 程,个人因素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在总 体上是传媒组的核 心内容
第五节 “守门人”理论
一、守门人理论
• 一、卢因有关守门人理论 • 二、怀特的守门人研究
• 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 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 个取舍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媒介组织形 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到到受众那里 的新闻只能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 缺点: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 而认为它主要是新闻编辑基于个人主观 判断的取舍选择活动,并且只强调了编 辑的把关人的作用。
二把关的过程实质?大众传媒的新闻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传媒一定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个人因素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大众传播学导论(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参考书笔记)

《大众传播学导论》绪论一、绪论复习提示本章主要阐述了什么是传播学,传播学的研究学派,研究方法,以及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差异这几个大问题。
总体来说,这一章的内容属于传播学理论中最最基本的知识,知识点比较多,较偏重理论。
从历年的考试题目来看,涉及本章中的主要知识点集中在传播学的研究学派,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上。
其中考察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的概率稍大,论述题的考察可能会偏重学派理论上,同时研究方法这一知识点较容易结合实践题考察。
在复习时,建议考生熟记几个重要的名词解释,如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等这些研究学派上,同时其中的代表人物一类的名词也极易出现,还要研究范式等这类直接给出概念的名词。
其次是清楚记忆研究方法步骤,能够在分析实际案例问题时选择正确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再次是宏观的记忆,如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异同,这类问题容易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二、绪论知识框架图总论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的历史传播学的研究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政治经济学派多伦多学派绪论传播学研究方法论实证研究方法和批判研究方法传播学的基本研究范式发现范式阐释范式和批判范式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实证研究步骤传播学研究的步骤西方传播学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实地调查法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异同相同点不同点研究风格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三、绪论考点与解析(一)总论★★★★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具体的说,它要研究人类信息传播的内容、方式、方法,传播的社会作用,传播的效果,传播的控制,传播者与受众各自的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等,不仅要研究人们怎样使用媒介,而且要研究传播媒介的种类以及人与媒介之间的关系等。
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
狭义的传播学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
2、传播学的历史传播学的产生有商业、政治、战争三个方面的因素,其起始阶段是作为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的一个分支而进行研究的,并诞生了传播学界的五大先驱:哈罗德•拉斯韦尔、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卡尔•霍夫兰、威尔•施拉姆。
大众传播学导论

传播学杨向敏绪论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具体地说,它要研究人类信息传播的内容、方式、方法,传播的社会作用,传播的效果,传播的控制,传播者与受众的各自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等。
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狭义的传播学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
2、传播学的历史:传播学的产生有商业、政治、战争三个方面的因素,其起始阶段是作为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的一个分支而进行研究的,并诞生了传播学界五大先驱: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施拉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传播学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传播学的研究学派: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批判学派的主要代表有: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政治经济学派、多伦多学派。
4、传播学的研究范式:发现范式、阐释范式、批判范式。
5、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控制实验法。
传播学研究步骤:①研究论题的选定;②确定与论题相关的问题;③文献探讨;④拟定研究假设与研究问题;⑤调查与实验设计;⑥调查代理机构与外勤服务机构;⑦资料分析和解释;⑧重复实验【方法有四种——逐项重复;操作上的重复;测量工具的重复;建设性的重复】6、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异同①研究风格:传播学注重理论研究,而新闻学则注重业务研究;传播学以“原理”为重点,新闻学则以“术”为重点;②研究对象:新闻学研究的范围相对来说要窄,传播学研究的范围要宽的多。
③研究内容:新闻学侧重研究与新闻有关的各种内容;传播学除了研究与新闻有关的内容外,还把传播媒介所传播的其他各种信息作为自己的研究内容。
④研究方法:新闻学研究方法十分单调,所接触的面也相对比较狭窄;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则比较多。
综上所述,在研究传播信息这一点上,传播学与新闻学是共性与个性、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的关系。
第一章人类传播的基本原理1、传播的含义:传播是信息的共享。
传播的内涵包括五个方面:①传播史人类最主要的精神活动;②传播是由传播关系组成的。
传播学导论1-5

“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传播史上几乎全部是 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后7分钟。”
—— W•施拉姆
“最后7分钟”理论:
第三章 传播及传播学的简史
如果把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这等于一天。
1天=100万年
1小时=41666.67年 1秒钟=11.57年
传扬、流传:《盐铁论· 非鞅》:“功如丘山,名~后世。”
第一章 认识传播
二、“传播”
5 播:
撒种、下种:《汉书· 艺文志》“~百谷,劝耕桑,以是衣食。” 分布:《论衡· 异虚》“河源出于昆仑,其流~于九河。”
传布、传扬:《袁绍传》:“将军弱冠登朝,~名海内。”
《象形文字》1984年
第一章 认识传播
《Introducing Communication Therory: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 Richard West & Lymn.H.Turner
第二章 传播及传播学的定义
三、我们的使用的定义
2 定义要素:
传播就是个体使用象征符号,确定和解释环境意义的社会过程。 个体:传播者,个人或传播组织。 象征符号:强制性的标签或对现象的表征。 ①语言与非语言
那么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
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 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 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 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 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 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
入中文语言系统。
1983年原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组织编写《传播学(简介)》,明 确使用 “传播学”界定该学科。
第一讲 传播导论(1-4)

1907-1987, 被誉为传播学之父
霍夫兰 施拉姆
代表作: 《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
第一章
传播导论
研究对象:研究人类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学习意义:
1
“信息革 命”与国 家建设
2
大众传播 时代的呼 唤
3
建设有中 国特色传 播学的需 要
第一章
传播导论
共享说 交流说 劝服说 反应说
内容:认为传播是有来有往的双向 的活动。如J•霍本:传播即用言 语来交流思想。 特点:强调传播过程。 不足:以偏概全。
(二)传播的概念
共享说 交流说 劝服说 反应说
内容:认为传播是传者对受众通过劝服 施加影响的行为。强调传播是人类有 目的、有意识地施加影响的行为。 特 点:强调主体的主观动机与愿望。 不足: 1、并非一切传播都有功利性与目的性 。 姆
(三)传播学的五位奠基人
拉斯韦尔 卢因
拉扎斯菲尔德
主要贡献:
1 2 3 4
拉斯韦尔
提出了传播的5W模式,不仅首次科学地分析了 传播的过程,还首次划分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霍夫兰 施拉姆
提出了社会传播的概念,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 倡导并亲身实践了内容分析法。 指出并隐含了传播研究的两种形式。
(二)传播的概念
共 享 说
交 流 说
劝 服 说
反 应 说
(二)传播的概念
共享说 交流说 劝服说 反应说
内容: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 分享。认为传播本身就是共享信息、 分享信息的过程,以传受双方互相理 解、互相接受、产生共鸣为目的。
特点:强调结果 不足:以偏概全(原因:符号与意 义有别)
传播学专业导论心得体会

【传播学专业导论心得体会】导论: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我有幸选修了【传播学】专业导论这门课程。
传播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包括传媒、社交媒体、公共关系、广告等。
在这门课程中,我深入了解了传播学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以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
通过本文,我将分享我在这门课程中所获得的心得体会。
一、传播学的重要性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传播学显得尤为重要。
信息的传播对社会和个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传播学的学习,我了解到媒体和技术的发展如何塑造人们的价值观、认知和行为。
传播学使我认识到媒体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塑造社会和文化的力量。
了解传播学不仅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背后的机制,还能够提高我的媒体素养,使我成为一个更加理性、独立和负责任的传媒使用者。
二、传播学的理论基础在课程中,我接触到了传播学的各种理论模型,例如传播过程模型、媒介依赖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
这些理论模型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传播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媒介依赖理论揭示了媒体对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媒体如何影响我们的态度和行为。
此外,社会认知理论使我认识到个人在接收信息时的心理过程,从而更加关注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理论基础的学习让我明白传播并非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涉及到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三、传播学研究方法学习传播学也涉及到研究方法的学习。
在这门课程中,我了解到传播学研究的多样性,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内容分析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学会了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调查问卷,如何收集和分析数据,以及如何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
这些研究方法的学习使我更加客观和科学地看待传播现象,也为我未来进行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传播学的现实应用传播学并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科,它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课程中,我了解到传播学在广告、公关、政治宣传等领域的重要性。
例如,通过了解受众的心理和需求,广告传播可以更好地吸引消费者,增加产品销量。
在公共关系领域,传播学的知识帮助建立并维护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良好关系。
第一章 传播学导论

第一章传播学导论第一节关于传播一. 人类传播活动四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二. 传播的含义(一)传播与communication(二)传播的定义1.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作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施拉姆)。
片面性:不一定分享如德国人和中国人时间手表2.交流说——强调传播是有来有往的双向活动。
3.影响说(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片面性:不一定是通过语言来传播。
4.符号说(信息说)——强调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
片面性:片面强调传播者附国内学者对于传播的定义: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1“信息的交流和分享”○2郭庆观(p5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传播的特点(p5)○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反例:点头yes摇头no,印度是点头no摇头yes○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补信息○○1是指传播的内容,信息所涵盖的传播内容主要有社会性,娱乐性,情报性或教育性的内容○2信息论的创始人(香)申农:信息就是可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3教材定义:信息可以看作是物理载体与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第二节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一.传播学的缘起1.四位奠基人米德 Goerge Herbert Need库利 Charles Horton Cooly杜威 John Dewey帕克 Robert Eara Park○1杜威:关注“大众”社会的现象,希望媒介能“重组大众社会中的群体”。
○2库利(口吃):为揭示媒介如何改变人们的行为和文化,进行第一次尝试。
○3帕克:最早将报业当成社会与文化机构来研究《移民报刊及其控制》○4米德:(对于当代传播学的意义):开创符号互动论,将传播置于社会学解释的中心○另李普曼Lippman Walter2.“拟态环境”(P127):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南大学社会学系
14
2.影响说
传播就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 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 过程。” ——霍夫 兰 强调传播是有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 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 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传播是控制 传播是权力
中南大学社会学系
4
第一章
传播的界定 人类传播的历程 传播的功能 传播学的形成与学派
导论
中南大学社会学系
5
传播司空见惯,人不能不传播
回想昨天,你进行了哪些类型的传播? 代际差异:与父母比较; 阶层差异:与上层人士、中产阶级、贫困者等比较; 群体差异:与同龄的打工者比较; 时间变迁:与自己上大学之前或小时候比较; 区域差异:与北上广的大学生比较; 我们离不开哪些传播媒介,若要依次放弃,你放弃的 顺序是? 广播、报纸、杂志、电视、网络、手机、书本……
传播社会学
1
课程安排
一、导论:传播界定、人类传播历程、传播功能、
传播学研究(学科历史与理论学派)
二、传播过程:基本过程与主要模式 三、传播类型:不同传播语境的社会学理论解
释,侧重大众传播受众及内容
四、传播效果及社会影响
中南大学社会学系
2
考查安排
围绕某一社会现象/社会事件/社会问题,借 助一定媒介进行阐释与分析,根据传播主体、 传播内容、传播过程、传播效果进行评价。 具体要求:a.选题不限;b.个人或自由组合小
中南大学社会学系
6
新媒体嵌入我们的生活?
中南大学社会学系
7
理性爱国、勿伤同胞
中南大学社会学系
8
短暂关注,旋即遗忘
中南大学社会学系
9
表哥or表叔
接近中午的时候,现场涌入了 一百多人,有各级领导和记者, 各干各的活,现场突然喧闹嘈 杂起来。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 达才站在罐车车头一侧,几名 官员围绕在身边。后来,他对 现场一名记者描述,当时,他 正在听交警汇报,突然听到对 方用陕北话说了句“一满球烧 光了”,一下被惹笑了。 不管如何,在特大车祸的现场, 安监局局长杨达才笑了。 报道、搜索、关注、消退„„
行为:人的传播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的关系。过程:从信源到信 宿的一系列环节和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系统:各种 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引起的总体发展变化。
组形式;c.媒介可自由选择:文档、图片、ppt、 动画、视频等都可;d.第15周学习委员统计好 “选择主题”及呈现形式;e.鼓励原创;
中南大学社会学系
3
参考书目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施拉姆等:《传播学概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展江:《大众传播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 2008; 冯波:《传媒社会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迈克尔·舒德森:《新闻社会学》,华夏出版社,2010; 马杰伟等:《媒体现代:传播学与社会学的对话》,复旦大学 出版社,2011; 《中国传播学评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南大学社会学系
10
方大国事件
事件回放: 8月29日:南方航空一名空姐微博爆料称, 在执行合肥飞往广州的南航CZ3874航班任 务时,因行李放置问题遭到广州越秀区委 常委、武装部政委方大国的殴打和辱骂, 且飞机落地后,方还叫来军车威胁。 8月31日:越秀区委宣传部发布“初步调 查”结果,称方大国一家三口就行李放置 与空姐发生冲突,“其家属与空姐发生拉 扯,方大国未殴打空姐”。调查结果还称, 事发当晚没有发生“军车威胁当事人”的 情况,目前双方已达成和解。 9月1日:新华社记者采访到与方大国同机 的非洲籍旅客多班。他称,方大国夫妇 “酒气很大”,且方大国像吵架一样对空 姐大声说话,后还捏住空姐的手臂。方大 国夫人在冲突发生后,故意弄伤自己的手, 以造成双方打架的假象。至此,事件经过 出现了“越秀区版”和“新华社版”两个 版本,而分歧点集中在方大国到底有无参 与“辱骂及殴打”空姐上。 „„
中南大学社会学系
17
5.我国较流行的界定
பைடு நூலகம்
郭庆光: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行。其特点: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交流、交换、扩散; 社会传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 体现,在一定情境中进行; 社会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受双方必须有 共通的意义空间; 经过符号中介; 社会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中南大学社会学系
11
一、传播的界定
中南大学社会学系
12
传达
传播
是
传染
是
交通
否
通信
否
Communication
是
是
是
是
中南大学社会学系
13
(二)学界代表性观点:
1976年美国学者丹斯列举了126种之多,主要代表 性观点: 1.传播是信息的传递:要同他人交换思想感情以达 到分享的目的,就必须要把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而 这个表达行为就是传播。 拉斯韦尔(1948):5w模式,即谁通过什么渠道向 谁传递了什么内容,取得了什么效果; 强调信息客观性的一面,忽视信息的编码与解码的 复杂性,忽视传播的社会意义。
中南大学社会学系
15
3.传播是游戏
[英]史蒂文森:《大众传播的游戏理论》, 大众传播最好的一点是允许人们沉浸于主动 的游戏之中,即它让人快乐。 文化中游戏的因素越来越明显; 娱乐经济:超级女声、选秀疲劳、中国好声音 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 《搜索》;
中南大学社会学系
16
4、共享说
“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 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 共同性。 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 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即我们努力 向共享的信息或态度。评价:无可否认,这种共享不但 是主观愿望,也是客观结果,但在传播中还是存在相反 的情况,如拒斥、语言文化不通、独处、误解等。 互动过程中有和谐、均衡的一面,已有冲突、反抗的面 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