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全套导学案人教版1(优秀文档)(最新整理)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完整版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主要涉及教材第二章《力和运动》和第四章《热学》。
详细内容包括:牛顿三定律、动量守恒、能量守恒、机械能、内能、热量传递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牛顿三定律、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牛顿三定律、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的基本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实验器材(滑轮、小车、弹簧测力计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如滑冰运动员在冰面上相互推开,让学生感受力和运动的关系。
2. 例题讲解:(1)牛顿三定律的应用:分析一个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讲解如何运用牛顿三定律求解。
(2)动量守恒:讲解一个碰撞问题,说明动量守恒的条件和求解方法。
(3)能量守恒:以一个物体自由下落为例,解释重力势能和动能的转换,强调能量守恒。
3.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典型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讲解难点:针对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进行详细讲解。
六、板书设计1. 牛顿三定律2. 动量守恒3. 能量守恒4. 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个物体沿斜面向下滑动,已知斜面倾角和物体质量,求物体滑到斜面底部的速度。
(2)两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发生弹性碰撞,已知两物体质量、初速度,求碰撞后的速度。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1)研究物体在复杂力作用下的运动,如圆周运动、抛体运动等。
(2)探讨动量和能量的守恒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应用,如天体运动、化学反应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 牛顿三定律:理解每个定律的含义,能熟练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初中物理复习导学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复习导学案《人教版初中物理复习导学案》一、物理学复习概述初中物理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自然科学课程,不仅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为学生打下了日后继续深造物理学的基础。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物理知识,本导学案将对各个重要知识点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和梳理,帮助同学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复习效果。
二、运动的描述1. 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在物理学中,运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描述和解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至关重要。
位移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距离和方向的变化,而速度则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量的变化率。
加速度则是描述速度随时间变化率的物理量,可以通过速度的变化量除以时间得到。
通过实际例题练习,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2.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在运动学中,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量不变的运动,速度保持恒定。
而变速直线运动则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发生变化。
通过例题分析,掌握两种运动状态下物体的运动规律及相关计算方法。
三、力的概念及相关知识点1. 力的概念和分类力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及相互作用的物理量,根据不同性质和作用对象的不同,可以将力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重力、弹力等。
力的单位是牛顿,是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之一。
2. 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是描述物体受力关系的基本原则,分别是惯性定律、动量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分析,加深对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能量的转化和守恒1. 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形状和状态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所处的位置有关。
在物理学中,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守恒是物理学中一个基本原理。
2. 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指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只要没有外力做功,机械能保持不变。
通过具体例题分析,加深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压强、浮力和密度1. 压强的概念及测量压强是单位面积上的力,是描述物体受力情况的物理量。
初中物理一轮复习全套教案

初中物理一轮复习全套教案一、引言本教案旨在为初中物理学生提供一轮复的全套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全面回顾和巩固所学物理知识,为他们的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二、教学目标1. 复物理基础知识,包括力、能量、电磁学等方面的内容;2. 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和方法;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研究兴趣。
三、教学内容1. 力和运动- 力的概念和性质- 运动的描述和力的作用- 牛顿运动定律- 弹簧的力和机械能- 简单机械原理- 运动的描述和图示2. 能量和功- 能量和功的概念- 动能和势能- 能量守恒定律- 机械能守恒- 能量转化和能量损耗3. 电学- 电荷和电场- 静电力和电场力- 电流和电阻- 电路和电流的分析- 电能和电功率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清晰简洁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进行观察和操作,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3. 组织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和思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4. 教材练:提供大量教材练题,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4. 平时表现:考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研究态度。
六、教学进度安排七、教材参考- 《初中物理》教材- 相关物理研究资料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合理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2023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导学案

2023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四章《光现象》的第一节《光的传播》。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具体包括:1. 光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
2. 反射现象:反射定律、反射类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反射的应用。
3. 折射现象:折射定律、折射类型、折射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和应用,反射和折射定律的掌握。
2. 教学重点: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光的反射和折射实验装置)。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眼镜的制作,引入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光的传播:讲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通过实验演示光的传播现象,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光的传播特点。
3. 反射现象:讲解反射定律,通过实验演示反射现象,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反射的特点和规律。
4. 折射现象:讲解折射定律,通过实验演示折射现象,让学生观察和理解折射的特点和规律。
5. 应用练习: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反射和折射知识进行解答,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光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
2. 反射现象:反射定律、反射类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反射的应用。
3. 折射现象:折射定律、折射类型、折射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根据反射定律,解释为什么我们在镜子中能看到自己的倒影。
3. 根据折射定律,解释为什么物体在水中看起来会变形。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一、教学内容详细内容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压强计算、阿基米德原理、比热容、电路原理、欧姆定律、电功率计算等。
二、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电路原理、欧姆定律的应用。
教学重点: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压强计算、电功率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滑轮组、电压表、电流表、电阻箱等)。
学具:练习册、草稿纸、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如滑轮组提起重物),引导学生复习力的合成与分解。
2. 讲解:回顾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压强计算等知识点,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有关上述知识点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并及时解答疑问。
4. 实验演示:展示电路原理、欧姆定律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5. 讲解:讲解电路原理、欧姆定律、电功率计算等知识点,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合成与分解2. 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3. 压强计算、阿基米德原理4. 电路原理、欧姆定律、电功率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个物体在水平方向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已知两个力的大小分别为10N和20N,求物体的合力。
(2)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一个水平方向的力F=10N的作用,求物体的加速度。
(3)一个长方体水箱,长、宽、高分别为2m、1m、0.5m,水箱内水的密度为1.0×10^3kg/m^3,求水箱内水的压强。
(4)一个简单的电路,已知电阻R1=10Ω,R2=20Ω,电压U=12V,求电流I。
九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87页)(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87页)(新人教版)导学目标•了解九年级物理全册的内容和主要知识点•掌握九年级物理全册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提前预习和思考,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导学内容第一章运动的基本概念1.运动的定义及基本概念2.位置、位移与位移矢量3.速度、速度和位移的关系4.加速度、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第二章力和压强1.力的概念与分类2.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与等速运动3.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效果4.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5.压强的概念与计算6.浮力与浮力大小的计算第三章力的作用和力的合成1.合力与力的合成2.平衡力与力的分解3.杠杆原理与力矩的计算4.力的图示与示意图第四章动能与功率1.动能的定义与计算2.常见能量形式及其转化3.功率的定义与计算4.功率与动力的关系第五章声的产生和传播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2.声音的特征参数—音调和音量3.力和振幅对声音的影响4.声音的传播速度第六章光的反射与折射1.光的反射现象2.光的折射现象与折射定律3.光的全反射现象及其应用4.光的折射和色散第七章光的成像和光学仪器1.薄透镜的成像规律2.凸透镜与凹透镜的成像3.成像公式的应用4.光学仪器—眼睛、照相机和望远镜第八章电流和电路1.电流的概念和电流的计量单位2.电路的概念和基本要素3.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4.电流的分流与合流5.电阻与电阻的计量单位第九章感应与电磁现象1.磁感线与磁感强度2.定义电磁感应定律及应用3.电流感应定律4.连续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第十章静电场和静电力1.电荷与静电力2.电场的产生与电场强度3.电场力与电势能的关系4.高压电的危害与安全防护导学方法和技巧•课前预习:对于每一章节,先浏览主要内容,并了解基本概念和公式•提问思考:在预习过程中,提出问题,思考和解答问题,增强理解和记忆•注重实际: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相联系,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制作思维导图或笔记:总结每章的重点内容,结构清晰,可以作为复习时的参考资料导学要求•预习并思考每章的内容,做好相应的知识点的笔记•完成课后习题,并及时批改和总结错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并与同学分享•与同学组队,互相讨论和解答疑惑导学评价•预习笔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和正确率•参与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的程度•学习态度和积极性小结本导学案概括了九年级物理全册的内容和主要知识点,并提供了学习方法和技巧。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完整版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复习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电路初探》和第十五章《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两章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电路的基本组成、电路图、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电流的定义、单位及测量,电压的概念、电路中的电压规律,电阻的定义、影响因素及测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电路的基本组成、电路图、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2. 掌握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电路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路的基本组成、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测量。
难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导线、电池、电路图卡片。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引导学生思考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知识回顾(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电路的基本组成、电路图、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通过例题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完成一些有关电流、电压、电阻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知识拓展(10分钟)介绍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电路应用,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电路的基本组成、电路图、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特点。
2. 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单位、测量及关系。
3. 例题及解题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电路图,分析电路的类型,并说明理由。
(2)测量一个电阻器的电阻值,并记录数据。
(3)根据给定的电流和电压值,计算电阻值。
2. 答案:(1)串联电路:因为电流只有一条路径。
(2)见实验数据。
(3)根据欧姆定律:R = U/I,计算得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电路的基本组成和特点掌握较好,但对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
【推荐】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全套导学案人教版5(优秀文档)(最新整理)

声现象①超声波:高于的声。
②次声波:低于的声。
2.传递:如B 超,回声定位(声呐),预报地震、海啸、台风,倒车雷达等。
3.传递:如超声波清洗、去污、碎石等。
四、噪声1.概念:(1)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振动发出的声音,其波形杂乱无章。
(2)环保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等级:声音的强弱等级单位是。
3.几个特殊值:(1)声音的听觉下限为。
(2)为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
(3)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
(4)为保证睡眠和休息,声音不能超过。
4.噪声的控制:(1)防止噪声的。
(2)阻断噪声的。
(3)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互助探学探究导研:合作探究,互助研讨1.【做一做】声音的产生用手拨动橡皮筋,橡皮筋发声;手摸说话的喉头,振动发声。
2.【辨一辨】声音的特征用手用力拨动钢尺,钢尺的振幅越大,声音越大;若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声音的发生改变。
3.【判一判】声的利用甲图的装置是超声波清洗机,说明声传递;乙图装置是倒车雷达,说明声传递。
4.【辨一辨】噪声的控制甲图是防止噪声;乙图是阻断其;丙图是防止其进入。
5.【填一填】声综合敲击水瓶,水瓶发声;从左向右,发声的音调依次;若用嘴吹水瓶,振动发声, 从左向右,发总结导评:精讲点拨,归纳总结重难点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1)产生条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研究方法。
①转换法:将不易观察到的现象,通过其他物体以某种方式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两种现象存在的联系是因果关系。
②应用举例:在研究声音的产生时,把发声体的振动转换成碎纸屑、泡沫、乒乓球的跳动或溅起的水花。
2.声音的传播:(1)条件:传播必须有介质,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2)声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在同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重难点2 声音的特性1.从振动的角度理解三特性:(1)音调:物体振动的频率由物体的长短、粗细、厚薄、松紧、大小等因素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现象
重难点1 光现象的辨析
重难点2 光学规律及应用
1.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比较:
2.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反射定律折射规律
相同点(1)三线共面; (2)两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折)射角都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4)光路可逆;
(5)光垂直射到透明介质表面,折射角=反射角=入射角=0 °
不同点反射角等于入射
角
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且在空气中
的角总大于在其他介质中的角
(1)成像特点: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即像、物等大,等距,连线垂直于镜面。
(2)应用:
①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如潜望镜等。
②利用平面镜成像、增加空间感,如检查牙齿、穿衣镜等。
重难点3 利用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作图
1.已知入射光线,作反射或折射光线:
2.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像:
(1)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
(2)利用光的反射规律作图。
3.作图的注意事项:
(1) 作图时必须用直尺、铅笔、圆规。
(2) 线的虚实:实际光线用实线,虚像、法线、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以
及辅助线都用虚线表示。
(3) 光线要标箭头,且光线与光线之间不能断开。
(4) 像物连线与镜面垂直,且要标注垂直符号。
提高拓学
应用导思:学以致用,巩固拓展
1. 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
2. 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
兴替”。
表明我们的祖先就会用磨光的铜面作镜面,观察自己的像。
人在铜镜中所成的像是 ( ) A.缩小的实像 B.等大的实像C.放大的虚像 D.等大的虚像 3.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已知折射光线,请画出入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教 后 评 价
教学反思
“”
“”
At the end, Xiao Bian gives you a passage. Minand once said, "people who learn to learn are very happy people.". In every wonderful life, learning is an eternal theme. As a professional clerical and teaching position, I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learning, "life is diligent, nothing can be gained", only continuous learning can achieve better self. Only by constantly learning and mastering the latest relevant knowledge, can employe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This document is also edited by my studio professionals, there may be errors in the document, if there are errors, please correct,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