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谣言有以下几种类型

合集下载

谣言的分类

谣言的分类

谣言的分类谣言是指没有经过核实或者缺乏真实依据的消息或信息,常常以一种夸张、夺人眼球的方式传播开来。

谣言的危害性在于它可能误导大众,导致恐慌、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发社会混乱。

下面将以谣言的分类为标题,分别介绍几种常见的谣言。

一、健康类谣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健康类谣言也屡见不鲜。

比如一些人会相信喝温水能减肥、喝牛奶会长胖等说法,然而这些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谣言。

此外,还有一些传言声称某种食物能治疗某种疾病,但事实上这些都是毫无根据的。

二、食品安全类谣言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重要问题,因此,食品安全类谣言往往容易引起公众的恐慌。

比如有人会相信某种食品中含有致癌物质,或者某些食品添加剂会危害健康,然而这些谣言缺乏科学依据。

食品安全问题应该通过权威渠道进行核实,而不是轻信谣言。

三、社会事件类谣言社会事件类谣言常常会在一些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扩散开来。

比如某次地震后,有人散布谣言称地震将会连续发生,从而引发大量恐慌。

此外,一些社会事件的起因和经过也常常被歪曲,导致公众对事件的认识产生偏差。

四、科技类谣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科技类谣言也层出不穷。

比如有人会相信某种神奇的手机应用可以窃取个人隐私,或者某种新发明具有超乎想象的功能。

然而,这些谣言往往是基于人们对科技的陌生感,缺乏科学依据。

五、经济类谣言经济类谣言常常会给人们带来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

比如有人会散布谣言称某种货币即将崩溃,或者某个行业即将崩盘。

然而,这些谣言往往是基于个别案例或者片面信息,缺乏全面的经济分析。

六、名人八卦类谣言名人八卦类谣言往往会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

比如有人会传播某位名人出轨、某位明星患有绝症等消息,然而这些消息往往缺乏真实依据,只是一些八卦杂志或者八卦网站的捏造。

谣言的传播对社会稳定和个人利益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面对谣言时应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不轻易相信和传播信息。

同时,权威媒体和专业机构的信息是我们了解真相的重要渠道,应该积极参与,以避免被谣言蒙蔽。

2023年生活知识_地震逃生小知识

2023年生活知识_地震逃生小知识

2023年地震逃生小知识2023年地震逃生小知识:地震来临的避震方法(一)地震前兆地震是有前兆的,一般可分为一、宏观异常1、小震活动:有的大地震发生前几天或几小时,会发生一系列小地震多者可达几十至几百次,科学家称它们为前震。

2、动物反常常见的或是高飞乱跳、狂奔乱叫;或是萎靡不振、迟迟不进窝等:牛羊驴马不进圈,老鼠搬家往外逃;鸡飞上树猪拱圈,鸭不下水狗狂叫;兔子竖耳蹦又撞,鸽子惊飞不回巢;冬眠长蛇早出洞,鱼儿惊惶水面跳。

3、大气异常:地震前,尤其是大震前,往往会出现多种反常的大气物理现象,如怪风、暴雨、大雪、大旱、大涝、骤然增温或酷热蒸腾等。

4、“地光”:地震伴有发光现象并非偶然。

在我国近年就至少有二三十次地震伴有地光。

地光的颜色很多,有红、黄、蓝、白、紫等。

地光的出现时间不一般很短,往往一闪而过,所以不易观测。

5、“地声”:在地震前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往往有声响自地下深处传来,人们习惯称之为“地声”。

一般说,如果声音越大,声调越沉闷,那么地震也越大;反之,地震就较小。

二、微观异常1、地形变:我国几次较大的地震:如1966年邢台地震、1969年渤海地震、1970年云南通海地震等等,震前都有地形变活动。

2、电磁场异常:在1855年江户大地震发生的当天,吸到磁铁上的铁钉及其他铁制商品,突然掉落在地……3、地下水异常:震区范围的地下含水岩石在构造运动的过程中,受到强烈的挤压或拉伸,引起地下水的重新分布,使水变味、变色、混浊、浮油花、出气泡等。

现实生活中,前兆异常是十分复杂的,有的异常可能对应地震,也可能不然。

所以除了识别异常,还要作更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才能定论。

(二)防震减灾1、室内避震:地震时室内避震原则:应就近伏在床下、桌下和小跨间房屋里等安全角落,保护好头部,地震发生时可用事先准备好的枕头和坐垫保护头部,如果没有也可用双手抱住头部躲避。

一旦震动停止,就要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警惕余震的再度袭击,防止更大损失发生,听从紧急救援人员的指挥疏散。

防震减灾知识题库(含答案)

防震减灾知识题库(含答案)

防震减灾知识题库(含答案).庆阳市防震减灾知识竞赛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50分)1、国务院决定设立的全国防灾减灾日是。

A、每年5月12日B、每年7月28日C、每年12月4日;2、临震预报是指对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A、10日B、3个月C、2年3、世界上第一台地震监测仪器是由发明的。

A、XXXB、XXXC、古登堡4、地震时最先到达地球表面的波叫。

A、横波(S波)B、纵波(P波)C、面波5、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地震称为。

A、中源地震B、浅源地震C、深源地震6、地震三要素是。

A、震中位置、烈度、震级B、震源、震中位置、震级C、发震时间、震中位置、震级7、天然地震是的结果。

A、地球内部物质运动B、地下水过度开采C、天气突然变化8、地震引起的直接灾害是。

A、建筑物倒塌、火灾、瘟疫B、地面变形、建筑物倒塌、管道断裂C、洪水、火灾、气候异常9、在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布权在。

A、XXXB、省级及省级以上政府C、地震预报专家10、由我们中国人自己建立和管理的第一个地震台是。

.A、XXXB、XXX、XXX11、我国防震减灾的重点是。

A、城市B、地震危险区C、广大农村12、在城市楼房中,一旦发生地震,最好的自救方式是。

A、迅速跳出窗外B、迅速从楼梯跑到楼外C、就地躲藏,震后跑到户外13、我国的自然灾害,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是。

A、洪水B、雪灾C、地震14、一个地震发生,越大,对地面造成的破坏越大。

A、震源深度B、震中矩C、震级15、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

A、塌陷地震B、火山地震C、人工地震16、由公开核爆炸或大工业爆破引起的地面振动是。

A、塌陷地震B、人工地震C、火山地震17、在地震前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往往有声响自地下深处传来,人们惯称之为。

A、地光B、地动C、地声18、在学校上课遇到地震时,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

必要时应在上课。

A、室内B、家里C、室外19、在公共场所避震,应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拥向出口,要避开人流,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防震减灾知识试题

防震减灾知识试题

防震减灾知识试题 城市防震减灾⼯作是我国整个防震减灾事业的重要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是联系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主要平台。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防震减灾知识试题的内容,提供给⼤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家喜欢! 防震减灾知识试题 1、地震对某⼀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地震烈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主要有(ABCD)。

A、震级B、震中距C、震源深度D、地质构造 2、在近年来发⽣的地震灾害中,被摧毁的房屋中属于⾖腐渣⼯程的屡见不鲜,主要原因有:(ABC)。

A、不按标准施⼯B、偷⼯减料C、局部构件抗震能⼒不⾜ 3、世界上最主要的三⼤地震带是( ABC )。

A、环太平洋地震带B、欧亚地震带C、(⼤洋)海岭地震带D、台湾地震带 4、下列哪些属于家庭防震准备:( ABCD)。

A、制定家庭防震计划B、合理放置家具、物品C、准备好必要的防震物品D、准备⼀个家庭防震包,放在便于取到处 5、影响地震灾害⼤⼩的因素除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发震地点、地震类型、地质条件外,还有( ABCD)。

A、建筑物抗震性能B、地区⼈⼝密度C、经济发展程度D、社会⽂明程度等。

6、下列那些情况属于地震谣⾔:( ABCD)。

A、不是政府正式向社会发布的地震预报 B、把地震将要发⽣的时间、地点、震级说得⾮常精确 C、说国外"××专家"、"××报纸"、"××电台"已预报了我国要发⽣地震 D、带有封建迷信⾊彩的地震谣传 7、地震次⽣灾害包括 ( ABD)。

A、⽕灾B、煤⽓泄漏C、房屋倒塌D、⽔灾 8、震后救⼈的原则是( ABC )。

A、先救医务⼈员B、先救容易救的⼈C、先救近后救远 9、下列哪些⼯程属于可能发⽣严重次⽣灾害的建设⼯程( ABCD )。

A、核电站、核反应堆、核供热装置、核废料处理⼯程 B、易燃、易爆、易腐蚀、易污染物质的⼤中型实验、检验和仓储等⼯程 C、研究、中试⽣产和存放剧毒⽣物制品和天然⼈⼯细菌与病毒(如⿏疫、霍乱、⾮典等)建筑 D、⼤中型炼油、化⼯及⽯油化⼯、化纤等⼯程 10、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 ABC )。

防震减灾知识广播稿3篇

防震减灾知识广播稿3篇

防震减灾知识广播稿3篇防震减灾知识广播稿1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内容是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地震是一种使人类文明毁于瞬间的巨大天灾。

它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还不能准确地说出它将要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

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我们有办法减轻地震所造成的损失,这就是“防震减灾”。

为提高全校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掌握自救互救的技能,降低震灾损失。

现将有关地震和减灾的常识介绍如下:一、动物异常:动物行为异常大体有三种:兴奋型异常,如惊恐不安、不进圈、狂吠、如癫如狂,仓皇逃窜、惊飞、群迁等;抑制型异常,如行为变得迟缓、或发呆发痴、不知所措、不肯进食等;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

二、地声与地光:地声多数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但也有出现在震前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声音类似于机器轰鸣声、雷声、狂风呼啸声、石头相互摩擦声等。

地光:一般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也有出现于震前数小时或更早的;形状各异,有带状光、片形光、球状光、火样光、柱状光等;颜色多呈红、白、紫、橙等色。

三、地震来了怎么办?抓住时机,利用预警时间紧急避震。

大地震的发生虽然十分突然,但在大地强烈震动之前,仍能出现一些人们能够感觉到的有关现象。

据统计,预警时间可达十几秒,少数可达20秒以上,在20秒以内的占83%,平均预警时间为13.6秒。

地震时,人们如果能抓住预警时机就会有生的希望。

1、在不同环境下紧急避震的要点:如果你住楼房,地震时不能滞留在床上,不能站在房间中央。

因为这都是身体最暴露、最不安全的地方。

应立即躲在牢固的桌下或床下;低矮、牢固的家具边;开间孝有支撑的房间,如卫生间;内承重墙墙角。

千万不能跳-楼,不要到阳台、外墙边或窗边去,也不要到楼梯去,更不要去乘电梯。

如果你住平房,地震时应立即躲在炕沿下;牢固的桌子或床下;低矮、牢固的家具边。

不要躲在屋顶大梁下、窗户边;不要靠近不结实的墙体;不要破窗而逃,以免被玻璃扎伤或摔伤。

地震前兆及辨别方法

地震前兆及辨别方法

地震前兆及辨别方法地震是一种地球上发生的自然现象,通常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变动引起的。

地震前通常会有一些迹象和兆头,这些迹象和兆头被称为“地震前兆”。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地震前兆和辨别方法。

1. 地震谣言地震谣言是指一些不负责任的人散布虚假的地震信息,例如地震预警、地震演练等等。

这些谣言会导致人们恐慌,甚至引发一些不必要的恐慌和破坏。

因此,我们应该警惕地震谣言,不要随意相信和传播虚假信息。

2. 地壳活动地壳活动指的是地壳出现异常的震动和变形。

常见的地壳活动包括板块碰撞、断层活动等。

这些活动可能会导致地震的发生。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地震带的位置和变化,以及地壳的异常活动来判断是否存在地震前兆。

3. 地下水变化地下水是地震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地下水的变化包括水位变化、喷涌、裂缝等。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地下水的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地震前兆。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地震区域的地下水情况,来判断地震是否可能发生。

4. 气象变化气象变化也是地震前兆之一。

气象变化包括极端天气事件、风暴、暴雨等。

这些气象变化可能会导致地面震动,引发地震的发生。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气象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地震前兆。

5. 建筑物的异常震动建筑物的异常震动也是地震前兆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建筑物的震动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地震前兆。

如果建筑物出现异常震动,应该及时采取行动,避免地震的发生。

综上所述,地震前通常会有一些迹象和兆头,这些迹象和兆头包括地震谣言、地壳活动、地下水变化、气象变化和建筑物的异常震动等。

我们应该警惕地震谣言,观察地震前兆,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避免地震的发生。

地震预报的发布与地震谣言的鉴别——从山西“2·21地震传言事件”说起

地震预报的发布与地震谣言的鉴别——从山西“2·21地震传言事件”说起

与减灾Forum for Disaster Reduction地震预报的发布与地震谣言的鉴别——从山西“221地震传言事件”说起2010年2月21日凌晨3点左右,一则“即将发生地震”的消息在山西省太原、晋中、长治、晋城等地相继传开,造成许多人情绪紧张,甚至从家里跑到街头躲避“灾难”。

在祁县、平遥、左权等地的一些村庄,还出现了通过广播叫醒村民的情形。

针对地震传言引发的社会恐慌情绪,山西省地震局、各市人民政府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和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持续播发澄清信息,迅速平息了事态。

在山西,出现这种一有地震传闻,公众就自发出门避震的情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山西省是地震活动较为频繁的省份。

据史料记载,山西境内及边界附近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120余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1次,7—7.9级5次,6—6.9级14次,5—5.9级百余次。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山西省境内发生过1991年忻州地区的5.1级地震,大同-阳高地区的5.8级地震,1999年大同-阳高地区的5.6级地震,2002年太原地区的4.7级地震,2003年临汾-洪洞地区的4.9级地震,以及2010年1月24日运城的河津市、万荣县交界的4.8级地震。

其次,汶川地震时,山西的部分地区受到一定影响,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没有完全从汶川地震的阴影中走出来。

第三,人们的警惕心理,尤其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心态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许多上街“等地震”的人,正是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采取了“避震”行动。

“21日凌晨有大震”的传言,一传十,十传百,迅速蔓延,上街“避震”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此外就是,地震预报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公众对地震部门的信任度还比较低。

由于地震部门还不能准确无误的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没能给广大群众吃下定心丸,因而,一旦有地震谣传,公众就会心有余悸,产生“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

此类事件,对我们有很多启示:第一,地震谣言的出现,反映出多数人对地震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向公众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依然任重道远。

浅谈地震科普知识宣传

浅谈地震科普知识宣传

浅谈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摘要:地震科普知识宣传的目的在于加强地震安全意识,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降低地震所造成的危害。

平时注重防震减灾知识教育和避震应急演练,才能在地震中做到临危不乱,将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

有无防震减灾知识,效果大不相同。

关键词:地震防震科普知识宣传1加强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工作的必要性1.1加强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工作是我国基本国情的要求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交汇部位,地壳运动强烈而复杂,是世界上地震多发、蒙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

资料显示,我国地震基本烈度Ⅵ度以上需设防的区域占国土面积的80%,其中Ⅶ度以上区域占国土面积的50%,74%的省会城市和62%的地级城市位于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地区[1]。

我国的地震灾害情况可以概括为“一个1/3,两个1/2,一个100%”:一个1/3,即20世纪全球1/3的大陆地震发生在我国;两个1/2,即20世纪我国因地震死亡的人数占全球的一半,新中国成立以来因地震死亡人数占各类自然灾害死亡总人数的一半以上;一个100%,即有历史记载以来,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2]。

由于人们缺乏防震减灾意识和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加上经济较落后、建筑物抗震能力较低,所以强震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

1.2加强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工作是践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工作有利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减少地震灾害发生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通过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工作的不断延伸,构建具有适合本区自身特点的防震减灾体系,可实现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地震安全与健康的前提下,确保区域的经济安全、高效、稳定发展。

1.3加强地震科普工作是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能力、推动经济可继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今后十几年,城市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将继续加快,重大工程建设(特别是生命线工程)、新型建构物和人口密集区不断出现,地震灾害潜在威胁将更加突出,经济建设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谣言有以下几种类型
发布:admin 发布时间:2014-10-14 16:42:00 浏览次数:1006
1.跨国地震预报。

贴有“洋标签”的跨国预报,一定是谣言。

地震预测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我国的地震预报水平处在世界领先地位,在地震预测方面,国外水平不比我国高多少。

国外科学家预测我国地震必须按照我国法律进行。

2.打着某专家的旗号或说成是某地震机构的预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只有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才有权发布地震预报意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报意见及其评审结果。

3.凡是将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都说得非常准确的地震预报都是谣言。

因为,那种时间精确到某天、甚至到某时某分,地点在某个很小的范围,震级也很准确的地震预报超越了目前的科学水平。

4.肇事型地震谣言。

是个别别有用心者唯恐天下不乱,恶意制造出的地震谣言。

5.好事型地震谣言。

个别人的恶作剧,动机或是好玩儿,或是想借此吓唬大家,甚至有的是想提升自己的网络人气或增加吸引力、关注度,于是就散布某地某时要发生某级地震。

6.迷信型地震谣言。

凡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或伴有离奇传说者为谣言。

如:闰月有地震,某地要沉为大海等。

7.对地震后果过分渲染的传言。

有时,特别是强震发生后常会出现“某个地方将要下陷”、“某个地方要遭水淹”等传言,这种耸人听闻的消息也是不可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