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差异的实证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地区间小学教育投入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财政能力和财政需求的视角

中国地区间小学教育投入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财政能力和财政需求的视角


21年 3 00 月
湖北经济学 院学报
第8卷 第 2 期
些影 响 , 这方 面 的研 究 明显 缺 乏 ; 三 , 其 有学 者 已经 提 出 财政 支 出偏 好 是影 响 基 本 公 共 服务 投 入 的重
构 和 各 地 的物 价 水 平 等 因 素 是影 响生 均 教 育 成 本 的重 要 因素 , 钟 晓敏 等人 建 立 的模 型 中生 均教 育 如 成 本 调 整 系 数 考 虑 了人 口密 度 、城 市 化 水 平 等 因 素, 但其 权重 的确定 还 有一定 的主观性 。[ 影 响生 9 1 在 均 教 育成 本 的这 些 因素 中 , 些是 主要 因素 、 些 哪 哪 是 次 要 因 素 , 能 只 凭 研 究 者 的 主 观判 断 , 要 根 不 而
国内 的乔宝 云 等 指 出 , 委 任制 下 地 方政 府 对 在 吸 引流 动性 资本 和 拉 动经 济 增 长有 着异 常 的偏 好 ,
教 育 成 本 的 量 化 不 够科 学 ; 二 , 政 分 权 后 各 种 其 财
财 政 转 移 支 付 形 式 对 小 学 教 育 投 入 分 别 产 生 了 哪


财 政分 权与 基本公 共 服务 投入 : 文献 综述
经 济 增 长 和 义 务 教 育 供 给 水 平 之 间 有着 明显 的替 代 效应 , 以财 政分 权 和义 务 教育 供 给水 平 之 间是 所 负 相关 。[ 依妮 、 5 1 江 张光 等 人 以各 省小 学 教育 为 例 , 发 现 转 移 支付 和 预算 外 财 力 在保 证 农 村 义 务 教 育 投入 上 呈现 此 消 彼涨 的关 系 ; 行 合理 的省 内财 政 实 分权 , 保 障农 村 教 育经 费及 降低 预算 外依 赖 的重 是 要途径 。同 王蓉 、 建芳认 为 财政 收支 的分权 程度 对 杨 财政 教 育支 出 比例 存 在正 面 影 响 , 是 对公 共 教 育 但 投 人 比例存 在很 小 的负 面影 响 。叨 吕炜 、 王伟 同认 为

我国生均教育经费地区差异性综述与策略探讨

我国生均教育经费地区差异性综述与策略探讨

我国生均教育经费地区差异性综述与策略探讨周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本文主要对我国教育研究中的生均教育经费的差异性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述评,并围绕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状况进行分析,对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化财政政策和义务教育生均差异性研究的未来走向进行了一些探讨。

研究认为,目前我国义务教育生均资源占有仍然高度不均等,实现均衡化的任务非常艰巨;同时,我国政府近年的均衡化努力也并非没有显著的效果,尤其是后“普九”时代,义务教育公共资源的配置也是符合纵向公平原则的。

关键词:义务教育;生均经费;财政政策;均衡化;教育公平一、导言:生均教育经费差异性与教育公平生均教育经费差异性分析在教育财政学研究中非常常见。

这是主要是由于生均经费差异(或不均等)与教育公平,特别是公共教育资源分布和占有的公平性有密切关系。

教育财政学的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的原则即为“给予条件相同者相同的待遇”以及“给予条件不同者不同的待遇”,前者称为“横向公平”,后者称为“纵向公平”。

“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的划分使得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性的度量具有了可操作性。

在研究实践中通常要根据不同的“条件”将研究对象划分为不同的群组,区分“弱势群体”和与之相对的“强势”或“正常”群体,不同群组间的生均经费(或其他形态的资源)应该具有差异,所谓“弱势群体”应该得到更多的生均经费拨款,或得到其他形式的资源倾斜(补偿),否则不满足“纵向公平”的要求;而各群组之内,个体的经费或资源占有应该没有差异,否则不满足“横向公平”的要求。

也就是说,考察“纵向公平”要看组间差异,考察横向公平要看组内差异。

下面本文试对我国文献资料中的生均教育经费的差异性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述评,主要揭示近年我国生均教育经费变化起伏与经济社会的关系,从而为后期教育经费拨付提供参考,以求早日实现教育公平。

二、生均教育经费地区差异性现状及表现(一)、城乡、区域、校际间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差距大,城乡之间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生均预算内公用支出均有明显差异2005年义务教育生均拨款经费,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城市1679元,农村1205元,城乡倍率1.4;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支出城市236元,农村142元,城乡倍率为1.7。

关于教育经费使用和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教育经费使用和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教育经费使用和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1. 研究背景教育经费使用和管理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教育发展的背景下,教育经费使用和管理问题亟待解决。

因此,本报告旨在对当前教育经费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调研,为教育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和改进建议。

2. 数据来源与方法本调研报告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部门提供的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统计数据;2.学校提供的教育经费使用和管理情况报告;3.教师和家长的意见反馈。

方法上,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式获取数据。

调查对象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和教育局相关人员,调查主要涉及教育经费的投入和支出情况,以及教育经费的使用效果和管理问题。

3. 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根据教育部门提供的数据,近年来我国教育经费的总体投入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具体数据如下:年份教育经费投入(亿元)2016年50002017年55002018年6000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包括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两个方面。

中央财政的教育经费投入占比逐年增加,从2016年的60%增加到2018年的70%。

而地方财政的教育经费投入占比则相对较低。

4. 教育经费的使用效果根据学校提供的情况报告和调查数据,我们对教育经费的使用效果进行了分析。

4.1 教育设施建设教育经费的一部分被用于教育设施的建设。

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学校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教育设施的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改善。

学生们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学习环境,这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2 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经费的另一部分被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加大了对教师培训和进修的投入,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但是一些农村地区仍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尤其是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的情况。

4.3 学生资助与教育公平教育经费的一部分被用于学生资助,以提高教育公平。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了资助,有助于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中国教育支出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教育支出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教育支出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一、引言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而教育支出的分布对于不同地区的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的国家,其教育支出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

本文将分析中国教育支出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探讨如何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教育公平发展。

二、中国教育支出的区域差异分析1.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教育支出差异中国教育支出的区域差异主要体现在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之间。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东部地区的教育支出普遍较高,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较低。

这一差异主要源于以下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东部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高于西部地区,其财政收入能力较强,从而能够更多地用于教育支出。

(2)城乡差异:中国的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城市地区的教育支出相对较高,而农村地区则存在教育资源短缺和投入不足的问题。

2. 区域内部的教育支出差异除了东西部地区的差异外,中国各地区内部也存在着教育支出的差异。

一方面,一线城市的教育支出较高,这与其经济实力和教育需求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教育支出不足,这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压力有关。

此外,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也导致了区域内部的差异,一些城市和地区的教育资源充足,而一些偏远地区则存在严重的教育资源缺乏问题。

三、影响中国教育支出区域差异的因素1.经济因素(1)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的地区通常能够提供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教育支出,相对财政收入较低的地区则面临教育投入不足的困境。

(2)人口规模与结构:人口数量和结构对教育支出具有影响。

人口多的地区通常需要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

同时,年轻人口比例较高的地区也会面临较高的教育需求。

2.政府政策和财政支持政府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对教育支出分布起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投入的不均衡分布、政策调整和财政拨款的规模也会直接影响到各地区的教育支出。

政府应加强对财政转移支付的监管,确保资金合理分配,提高教育支出的公平性。

影响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因素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

影响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因素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

影响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因素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一、引言早在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

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比例4%的指标,是世界上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一个基础线。

因此,经费投入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文献综述目前国内学者对此课题研究现状,田民政(2013)采用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影响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实证因素。

胡瑞文、王红(2014)进行细致研究,揭示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投入保障条件和经费投入的关系。

徐瑾辉(2009)认为,国家教育发展的好与否在很大长度上取决于我国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是否充足。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进行分析影响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影响因素,更进一步分析各相关因素对教育经费的作用。

三、我国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的描述性分析及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国家统计局权威数据对我国教育经费投入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

因素包括,教育经费、GDP、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总计、人口、居民消费价格以及每十万人口平均在校生数等。

研究问题覆盖面全面,能够清晰的反映出影响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实证影响因素,并得出结论及可行性建议。

(一)近年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增长趋势自2004年开始,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呈现不断增加的态势,增长速度加快。

由2004年的72425989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303647200万元,增幅为319%。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在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教育经费投入逐年上升。

(二)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情况将我国每年的教育经费投入除以GDP,观察其所占GDP的比重是否到达4%。

对于教育经费投入是否达到GDP的4%,还需作进一步考量。

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04-2013年随着我国GDP的快速增长,我国教育经费投入量也随之增加。

由2004年最初始的2.79%增长到2011年的3.93%,直到2012年才达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4%的目标。

统计数据分析中国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均衡现状

统计数据分析中国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均衡现状

统计数据分析中国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均衡现状【摘要】中国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现状,各地区之间差距较大。

本文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情况,探讨了不均衡现象的原因,指出了教育经费分配机制存在的问题。

文章也分析了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包括贫困地区学生受教育机会不足等问题。

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了建议,包括改进教育经费分配机制、促进教育经费投入均衡发展等措施。

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深入探讨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的原因及其影响,以期为教育经费投入的均衡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的现状,并为未来的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现状、统计数据分析、教育经费投入现状、不同地区对比、教育经费投入原因分析、教育经费分配机制问题、教育经费投入影响、建议改进、促进均衡发展、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水平逐步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均衡现象逐渐显现出来。

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教育条件落后,教育质量低下,这种不均衡的现状严重影响着中国教育的整体发展。

中国是一个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在不同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些发达地区教育经费投入相对较高,教育资源充足,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较少,教育条件有限。

这种地区间的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现象,直接影响着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加剧了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状态。

深入分析中国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均衡现状,探讨其原因及影响,对于改善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全面了解并有效解决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2 研究目的教育是国家的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

在中国,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现状的统计数据分析,探讨其原因及影响,并提出建议改进教育经费分配机制,促进教育经费投入的均衡发展。

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引言在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条件下,教育财政支出被广泛投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开始意识到了教育财政支出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探讨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教育经费分配不合理1. 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由于地区经济差异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教育资源在各个地区之间分配不均衡。

发达地区常常能够享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而相对落后地区则面临着资源匮乏和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2. 教师待遇不公平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以及学校之间的教师待遇差距仍然很大。

这种差距既影响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公平性,也导致了高素质教师流失严重。

对策:加大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每个地区都能获得公平合理的教育财政支出。

同时,要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提高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教师待遇,吸引人才流动,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三、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足1. 学校基础设施滞后许多学校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存在着教室拥挤、师生比例不合理以及缺少实验室、图书馆等问题。

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教学质量。

2. 基础教育阶段培养机制不完善当前,我国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机制还没有形成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规划。

这导致了一些地区在发展综合素质教育方面面临困难,并造成大量学生承受过重课业压力的问题。

对策: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优先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办学条件。

同时,加强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改革,在全面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四、科研与技术创新投入不足1. 高校科研经费相对不足高校作为科研和技术创新的重要阵地,其科研经费分配存在一定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校仍然依赖政府拨款,而企业和社会投入相对较少。

2.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缺乏支持虽然当前我国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活动,但是相关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还不够完善。

这导致了学生在实践和创新方面缺乏机会以及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我国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差异的实证研究

我国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差异的实证研究

育经费要做到 “ 三个增长 ” 即“ , 政府 财政 对教育拨款 的增 长高于财政经 常性 收入
的增 长 ,并 使 按 在 校 学 生 人 数 平 均 的 教
性 的研究 包括 沈百福 、 杨颖 秀 、 肖赞 军 、 刘立 峰等的研究 。他们关 注的焦点集 中
于 生 均 教 育 经 费 的 区 域 差 异 和 级 别 差
和多独立样本 的非参数检验 。 研究结果表
明, 国普通高等学校 、 我 普通 中学、 通小 普 学和幼儿 园的生均预算 内教 育经 费分布
有 显 著 性 差异 。然 而 , 种 差 异 正在 逐 年 这
同教育层 次生 均教育 经费情 况 , 成 了 形 些基本 的认识 , 即高等 学校 生均 教育
三 、 究 数 据 与研 究设 计 研
( )研 究 数 据 一
【 文献编码 】 o: . 6 /in0 5 - di 03 9js .40 1 9 .s
9 8 ( . 1 .3 3 8 9 C) 0 0 . 2 2 1 0
均预算 内教 育经 费支 出的差 异 , 一方 面


问题 的提 出
18 90年至 19 9 2年 间我 国公 共教育 经 费
的年 平 均 增 长 率 达 到 76 . %。为 进 一 步 推 动 教 育 的 发 展 ,我 国 政 府 在 19 9 3年 的 《 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 中 中提 出 了教
关 于 生 均 预 算 内教 育 经 费 , 国 内 学 者 研 究 的 成 果 颇 丰 。具 有 典 型 性 和代 表
我 们可 以从 总体 上 了解 各 级 教育 生 均 预算 内教 育经 费支 出的基本情 况 , 另一 方 面也 可 以把 握 政府 教 育 政 策倾 斜 的 重心 , 一步探 讨政 府在 协调各 级教 育 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差异的实证研究【摘要】运用现代统计软件SPSS130,对2000年-2006年的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多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学、普通小学和幼儿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布有显著性差异。

然而,这种差异正在逐年缩小,财政预算内经费对各级教育生均分配的合理性在逐年提高。

【关键词】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差异一、问题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总额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据有关部门统计,1980年至1992年间我国公共教育经费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7.6%。

为进一步推动教育的发展,我国政府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了教育经费要做到“三个增长”,即“政府财政对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切实保证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

在“三个增长中”,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可以作为其他“两个增长”的前提和基础,即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只能反映教育拨款占财政拨款的比例以及教育拨款的绝对值。

教育经费是否真的增长,能否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还要看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增长情况,包括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

总的来说,本研究选择生均教育经费,尤其是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生均教育经费是考察教育经费情况的根本指标,是衡量在校生教育投资量大小的指标,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教育经费提供的程度,也可以通过它考察教育经费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程度。

二是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反映了财政资金对教育的支撑程度,提高财政教育经费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例,是提高教育经费的主渠道。

由于各级教育的教育成本的差异性和国家教育政策的导向性等原因,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是不同的。

通过实证研究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的差异,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总体上了解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握政府教育政策倾斜的重心,进一步探讨政府在协调各级教育均衡发展中的责任。

二、文献回顾关于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国内学者研究的成果颇丰。

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研究包括沈百福、杨颖秀、肖赞军、刘立峰等的研究,,他们关注的焦点集中于生均教育经费的区域差异和级别差异。

具体而言,区域差异既包括生均教育经费的省域间和省域内的差异,也包括城乡之间的差异。

沈百福的研究证实了前者,其研究结论表明:省内各地级市之间的差异明显小于全国各省之间的差异;省内各县市之间的差异明显大于各地级市之间的差异。

吕海鸿则实证研究了生均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2000-2004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增长速度快于城市,但是城乡普通小学和中学在生均经费、生均预算内经费、生均公用经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等指标上差异十分明显,并且在公用经费,特别是预算内公用经费上的差异最为显著。

除此之外,也有学者比较研究了不同教育层次生均教育经费情况,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即高等学校生均教育投入明显高于其他教育形式,而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的初中和小学教育生均投入增长太慢,不但落后于高等教育,而且低于全国教育生均教育投入的增长速度。

已有的研究成果侧重于对生均教育经费的区域差异的研究,对不同教育层次的生均教育经费,尤其是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直接研究不多,这为本研究留下了较大的创新空间。

三、研究数据与研究设计(一)研究数据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自于2001-2007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作者缺乏2002年的《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导致2001年的部分相关数据无法获得。

但这并不影响整个研究的可信度和参考意义。

(二)研究设计1.研究假设。

本研究的零假设Ho为: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学、普通小学和幼儿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中位数无显著性差异,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布无显著性差异。

SPSS将自动给出统计结果和检验结果,并给出相应的相伴概率值。

若相伴概率小于或等于0.05的显著性水平,则应拒绝零假设Ho;如果相伴概率大于0.05的显著性水平,则应接受零假设Ho。

2.研究过程。

(1)描述性统计分析。

使用SPSS13.0计算均值和标准差(见表4)。

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均值将近是普通中学、普通小学和幼儿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均值的5倍。

其原因可能是高等教育需要较高的培养费用,但其中也不排除国家教育政策向高等教育倾斜的缘故。

标准差可以反映一组数据关于均值的平均离散程度。

本研究中普通高等学校的标准差为969.0889,大于普通中学、普通小学和幼儿园的标准差。

反映出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变化的幅度大,这点从表l中也可以看出:由2000年的8625.65元降低到2003年6522.48元,再到2006年的6395.38元。

(2)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

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是推断来自多个独立总体的样本数据是否显著差异的统计分析方法。

在sPss中,通常有两种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方法。

一种是多独立样本的中位数检验,其基本原理是如果多组独立样本的中位数没有显著差异,多组独立样本有共同的中位数,那么这个中位数要处于每组样本的中间位置;另一种是多独立样本的K-W检验,其基本方法是先将多组样本数混合按升序排列,然后求出每个观察值的秩,对多组样本的秩分别求平均值。

由于本研究采用了两种多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方法,因此输出结果中有两种检验方法。

a.多独立样本K-W检验结果。

从表5中可以看出,共有24个样本,各样本组的平均秩分别为21.50、11.50、7.83、9.17:表6中得到卡方统计量为13.787,相伴概率为0.003,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零假设,认为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学、普通小学和幼儿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布有显著性差异。

b.多独立样本中位数检验结果。

表7为Frequencies结果表,从表中可以看出,普通高等学校中大于共同中位数(即将2000年和2002-2006年所有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按照升序排列,求出处于中位数位置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年份有6个,没有小于或等于共同中位数的年份;普通中学中大于共同中位数的年份有3个,小于或等于共同中位数的年份也有3个;普通小学中大于共同中位数的年份有1个,小于或等于共同中位数的年份也有5个;幼儿园中大于共同中位数的年份有2个,小于或等于共同中位数的年份也有4个。

表8为TestStatistics表,该表显示,共同的中位数为1402.105元,计算出的卡方统计量为9.333,相关概率为0.025,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零假设,接受备择假设,认为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学、普通小学和幼儿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中位数有显著性差异,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布有显著性差异。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一)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变化幅度大于普通中学、普通小学和幼儿园在调查的六年里,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时增时减,基本上没有固定在某个水平。

而普通中学、普通小学和幼儿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都呈增长趋势,基本保持20%左右的增长率,反映出国家财政性教育投资在这三级教育中的稳定性和持续增长性。

(二)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学、普通小学和幼儿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布有显著性差异由研究结论,我们可以作如下进一步思考:公共教育经费的有限性和各级教育经费需求的无限性是教育经费分配中的一对基本矛盾,而且1993年就提出的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4%的目标尚未实现(见表2),因此如何更有效、更公平和更持续地分配公共教育投资已成为我国教育投资政策的核心问题。

就效率而言,公共教育资源应当集中于教育收益率最高的地方。

大量研究表明,基础教育的投资回报率最高,因而基础教育应成为公共投资的重点。

就公平而言,政府需要确保每一个合格的学生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在公共教育经费既定的条件下,确定经费在各级教育间的比例,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各级教育的适龄人口,教育结构和教育规模、各级教育的成本情况等。

因此,目前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对各级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标准都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在各级教育中的差异正在逐年缩小,财政预算内经费对各级教育生均分配合理性在逐年提高。

我们仍以表1相关数据为例。

2000年,普通高校、普通中学、普通小学和幼儿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别为8626、812、500、652元;普通中学、普通小学和幼儿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与普通高校的比值分别是0.09.0.06和0.08,各级教育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差异极大。

2000年以来,我国高中及以下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与普通高校的比值持续提高,到2006年普通高校、普通中学、普通小学和幼儿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别为6395、2093、1672和1605元,普通高校、普通中学、普通小学和幼儿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与普通高校的比值分别是0.33,0.26和0.25;分别比2000年提高了24、20和17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虽然我国预算内教育经费总量逐年增加且比例较大,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总体也比较稳定且呈上升趋势(见表3)。

但是我国仍然保持着基础教育公共支出水平偏低,高等教育公共支出水平过高的局面。

为改变这一局面,我国政府应该遵循公共教育经费级类分配的基本原则,即不断缩小普通高中及以下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与普通高校之间的差距。

为实现各级教育均衡发展,充分体现义务教育的民生基础地位和教育公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分配制度,在级类分配结构上,不断提高基础教育经费在教育总投入中的比例,不断缩小各级教育之间在投入上的差距。

在区域分配结构上,鉴于我国区域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发展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滞后,因此,一方面大力发展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提高其自身的教育供给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功能,并将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合理地分配到各级教育中,在此基础上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并使教育经费分配结构得到区域整体优化,逐步实现各地区、各级教育特别是边远山区教育的公平发展。

【参考文献】[1]沈百福.20世纪末我国教育投资变动分析[J].教育科学,2002(1)[2]沈百福.区域层次与中小学生均经费地区差异[J].上海教育科研,2003(12)[3]吕海鸿.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4]刘立峰.我国各类教育投资结构现状及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3(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