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研究新进展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新进展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新进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以来,为防止其灾难性的传播,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执行了程度不等的非药物性干预措施。
NPI在有效防止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同时,也导致了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人偏肺病毒和肺炎支原体等感染的减少。
随着NPI的限制逐步解除,全球多个国家发生不同病原呼吸道感染病例增多现象。
2023年6月我国儿童MP肺炎增多,10至11月骤增,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密切关注。
现探讨NPI后我国2023年MPP的流行状况、临床特征、缘由以及未来的防治要点等热点问题。
一、 NPI放开后儿童MPP流行状况1.流行情况:来自24个国家45个地点的全球首个MP 前瞻性监测项目的数据显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前全球MPP的发生率为8.61%,2020年初由于疫情期间实施严格的NPI后MPP病例逐年减少,2020至2021年为1.69%,2021至2022年为0.70%。
NPI的放松、学校的开放,这些哨点医院观察到自2023年1至3月,儿童MPP病例数开始增加,4至10月的平均发病率已经增加到4.12%。
检出病例数最多的国家是丹麦,丹麦自2023年7月以来,全国MP病例数稳步上升,10月已达到流行水平。
韩国2023年11月第2周住院的236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中,有226例(96%)是MPP患者,较10月第2周增加了1倍多。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对全美50个州的前瞻性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9至12月,美国实验室MP检测阳性率为0.89%,尽管仍低于疫情前水平(1.15%),但较疫情严厉的NPI期间(0.35%)有明显增加。
2023年以来丹麦、瑞典、新加坡、瑞士等国的MPP病例均从8月开始出现快速上升。
2.NPI放开后我国儿童MPP流行现状:2023年6至7月,来自上海市医院医疗质量评估和改进平台的数据显示,上海地区MPP病例开始反弹,10至11月达高峰。
我国东部地区基于30 000多个PCR标本和支气管镜的检查结果,发现自2023年7月以来,MP阳性率高达50%,8月起呼吸道感染患者略有下降,但随着季节更迭和学校开学,9月开始全国各地MP感染患者又开始增多。
支原体肺炎的治疗进展和新药研究

支原体肺炎的治疗进展和新药研究支原体肺炎是一种由人体内寄生的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咳嗽、喉咙痛、咳痰等症状。
虽然支原体肺炎较为常见,但其治疗一直存在着一定的挑战。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科研人员的努力,我们能够看到支原体肺炎的治疗进展以及新药的研究。
一、治疗进展1. 抗生素治疗使用抗生素是支原体肺炎的常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这些药物能够抑制支原体的生长繁殖,缓解患者的症状。
然而,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可能导致抗药性的出现,降低其疗效。
2. 免疫调节治疗近年来,免疫调节治疗成为治疗支原体肺炎的新方向。
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支原体的抵抗能力,可以减少病情的恶化和治疗的时间。
例如,利用干扰素治疗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毒能力,从而有效控制支原体肺炎的发展。
二、新药研究1. 研发新型抗生素针对支原体肺炎的抗生素抗药性问题,科研人员不断努力寻找新的治疗方案。
目前有研究人员发现,新型抗生素大环内酯类药物对支原体感染有良好的效果,且抗药性较低。
这为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2. 推广使用病毒抑制剂病毒抑制剂是近年来治疗呼吸道疾病的新药研究热点。
一些初步研究表明,某些病毒抑制剂对支原体感染也有一定的效果。
这些病毒抑制剂能够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和生长,减轻支原体肺炎的症状,缩短治疗时间。
三、治疗策略除了药物治疗,合理的治疗策略对于支原体肺炎的康复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1. 加强自我防护支原体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因此加强自我防护是预防支原体肺炎的首要措施。
勤洗手、戴口罩、保持良好的室内通风等都能有效减少支原体传播的风险。
2. 改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支原体肺炎的康复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合理的饮食结构、充分的休息、适量的运动等都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对支原体的抵抗能力。
3. 定期复查支原体肺炎容易复发,因此患者在治疗结束后需要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复发情况。
支原体感染的药物研发进展

支原体感染的药物研发进展支原体是一类常见的细菌,可以引发多种感染,包括支气管炎、肺炎、尿路感染等。
由于支原体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逐渐增强,目前药物研发领域对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方案亟待突破。
本文将介绍支原体感染的药物研发进展,以期为未来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现有抗生素的应用局限性目前,支原体感染的标准治疗方案是使用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然而,随着支原体对这些抗生素的抗药性逐渐增强,传统的治疗方法已经面临挑战。
尤其是某些耐药系列的支原体,已经对这些抗生素产生高度抗药性,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二、新型抗生素的研发为了应对支原体感染的治疗困境,科学家们正在不断探索新型抗生素的研发。
一些研究表明,抗感染蛋白质的应用可以有效抑制支原体的生长与传播。
这类蛋白质具有与细菌发生相互作用的特性,可以通过干扰支原体细胞壁的合成、干扰支原体对宿主细胞的侵袭等机制,达到抑制感染的效果。
此外,一些科学家也在寻找新的治疗策略,如利用抗细菌肽、抗感染新剂和基因编辑技术等。
这些创新的研究方法为支原体感染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并有望成为未来的解决之道。
三、药物研发的挑战然而,支原体感染的药物研发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由于支原体的高变异性和多样性,使得选择合适的靶点和药物设计变得困难。
其次,由于支原体属于内细胞寄生菌,其研究和培养相对困难,这也增加了研发新药的难度。
此外,治疗方法的临床前研究和药物筛选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四、未来发展方向为了推动支原体感染的药物研发,我们需要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合作,建立完善的研究平台和研发体系。
同时,加强国际协作,共同分享研究成果和数据,加快新型药物的发现和开发进程。
另外,相关机构和企业应鼓励投入支原体感染药物研发领域,提供资金支持和人才培养,以加速药物的研发进程。
同时,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加强对支原体感染的监测和预防,减少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总结:支原体感染的药物研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新的治疗策略。
支原体肺炎的新发现与研究进展

支原体肺炎的新发现与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支原体肺炎作为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就支原体肺炎的新发现和研究进展展开讨论,以期增进对该疾病的认识和了解。
一、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特征的新认识在过去,支原体被认为是一种细菌,但随着进一步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支原体实际上是一种微生物,属于支原体目,与细菌和病毒有明显的区别。
支原体的特点是其细胞结构与细菌相似,但无细胞壁,同时具有病毒的生物特性,需要宿主细胞进行繁殖。
二、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化,症状轻重不一,常见的表现包括咳嗽、咳痰、胸闷、气促等呼吸道感染症状。
由于支原体病毒的隐匿性和症状相似于其他呼吸道感染,往往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因此诊断支原体肺炎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努力,希望能够提高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准确性。
例如,利用PCR技术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支原体核酸,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支原体肺炎。
同时,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清抗体水平,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支原体。
三、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治疗支原体肺炎一直是一个难题,传统的抗生素对支原体的治疗效果有限。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一些新型的抗生素对支原体肺炎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一些研究表明,免疫调节剂对支原体肺炎的治疗也有一定的作用。
例如,在一些临床试验中,研究者使用免疫调节剂来增强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从而提高对支原体的抵抗力,减轻疾病的症状。
四、支原体肺炎的防控策略和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支原体肺炎的防控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既需要从个体层面,也需要从社会层面进行。
近年来,一些新的防控策略和预防措施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和尝试。
首先,加强对支原体感染的监测和预警。
及时发现感染者和携带者,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支原体肺炎的传播。
其次,加强公共卫生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防护意识,促使大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个人防护措施。
支原体肺炎的新型检测方法和技术进展

支原体肺炎的新型检测方法和技术进展支原体肺炎是一种由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其症状包括咳嗽、喉咙痛、发热等。
支原体是一种细菌样微生物,分为多个亚种,其中支原体肺炎的主要病原体是肺炎支原体。
传统的支原体肺炎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细胞培养和免疫学方法,但这些方法存在检测时间长、敏感性低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型的检测方法和技术被应用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和监测,显著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一、核酸检测技术核酸检测技术是目前支原体肺炎检测的主流方法之一。
该技术利用特异性引物与支原体基因组DNA或RNA结合,通过扩增和检测特定的核酸序列来判断是否存在支原体感染。
核酸检测技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支原体感染,常用的核酸检测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基因芯片技术等。
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基于DNA扩增的技术,通过引物与模板DNA的特异性结合,通过酶的作用进行DNA的扩增,最后通过凝胶电泳等方法检测扩增产物。
实时荧光定量PCR是PCR技术的升级版,可以定量检测PCR反应的过程,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支原体感染情况。
基因芯片技术利用固相法将多个特异性探针固定在芯片上,可以同时检测多个目标序列,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等特点。
二、免疫学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是另一种常用的支原体肺炎检测方法。
该技术利用人体免疫系统对支原体的免疫反应,通过检测体液中的抗原或抗体来判断是否存在支原体感染。
免疫学检测技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常用的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放射免疫测定法等。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通过将支原体的抗原固定在固相载体上,再加入患者血清进行特异性抗体的结合反应,最后通过检测酶标记物的信号来判断是否存在支原体感染。
放射免疫测定法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支原体抗体或抗原,通过检测放射性同位素的辐射信号来确定支原体感染状况。
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诊治现状和进展

探索多种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抗菌和抗炎效果。
提高诊断准确性与及时性
完善诊断标准
通过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不断 完善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诊
断标准。
推广快速诊断技术
引进和研发新的快速诊断技术,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加强实验室合作
加强与国内外实验室的合作,共 享资源和经验,提高诊断水平。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左氧氟沙星
左氧氟沙星是常用的氟喹诺酮类 抗生素之一,对多种革兰氏阳性 和阴性细菌具有抗菌作用。
莫西沙星
莫西沙星是新一代氟喹诺酮类抗 生素,具有更强的抗菌活性,且 副作用较小。
糖皮质激素
地塞米松
地塞米松是常用的糖皮质激素之一, 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咳嗽、咳痰等 症状。
甲泼尼龙
甲泼尼龙是短效糖皮质激素,具有抗 炎、抗过敏、抗休克等多重作用。
详细描述
氧气疗法主要通过给氧设备将氧气输送给患儿,以纠正低氧血症,缓解呼吸困难 。常见的给氧设备包括鼻导管、面罩、头罩等。的辅助治疗手段,能够维持患儿的呼吸 功能,减轻呼吸困难。
详细描述
机械通气通过人工气道或呼吸机来实现,能够为患儿提供呼 吸支持,维持通气和氧合功能。机械通气可分为无创通气和 有创通气两种方式。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建立国际合作机制
01
通过国际学术组织和会议,建立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领域的
国际合作机制。
分享经验和研究成果
02
通过发表论文、参加会议等方式,分享各国在儿童难治性支原
体肺炎领域的经验和研究成果。
加强技术交流与人才培养
03
加强各国间的技术交流与人才培养,推动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
炎领域的共同发展。
儿童支原体肺炎的特点与治疗进展

儿童支原体肺炎的特点与治疗进展儿童支原体肺炎是由支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呼吸道疾病,其特点在于年龄偏小的患儿易感染、病程较长、治疗相对困难等。
在过去的几年里,针对儿童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手段取得了一些进展,包括引入新型药物、发展疫苗等。
本文将从儿童支原体肺炎的特点及其治疗进展进行探讨。
一、儿童支原体肺炎的特点儿童支原体肺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易感染: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因此容易受到支原体的感染。
尤其是6个月至2岁之间的婴幼儿,免疫力相对较弱,更容易患上支原体肺炎。
2.长期病程:相比于其他呼吸道感染疾病,儿童支原体肺炎的病程相对较长。
常见的症状包括咳嗽、流涕、低热等,部分患儿还会出现喘息、胸闷等呼吸困难的表现。
3.易复发:儿童支原体肺炎容易复发,特别是在免疫力较差的情况下。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巩固疗效,加强患儿的抵抗力。
4.传染性强:支原体是一种强烈传染性的病原体,易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因此,在诊治过程中,要注意隔离措施以减少患儿对他人的传染风险。
二、儿童支原体肺炎的治疗进展对于儿童支原体肺炎的治疗,近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下面将从药物治疗和疫苗的发展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药物治疗进展过去,主要采用的是抗生素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然而,随着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使得抗生素的疗效逐渐减弱。
近年来,针对儿童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手段出现了新的进展。
首先,宏观抗炎治疗:通过应用抗炎药物,如布洛芬、扑热息痛等,来缓解炎症反应,从而减轻支原体肺炎引起的症状,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其次,微观抗生素治疗: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以减少对正常生理菌群的影响,并从根本上杜绝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目前,一些新型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对儿童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显示出了很好的效果。
2.疫苗的发展针对支原体的疫苗研发成为预防和控制儿童支原体肺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引入疫苗,预防接种可以提高儿童的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
支原体肺炎的研究和科学进展

支原体肺炎的研究和科学进展支原体肺炎是一种由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其研究和科学进展已经成为医学界的重要研究领域。
首先,需要了解支原体的基础知识。
支原体是一种细菌,其大小仅为0.2至0.3微米,因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科学家们无法直接观察到这种微小的病原体。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名为PCR(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技术,它可以迅速检测支原体的存在。
近年来,支原体肺炎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
首先,诊断技术得到了改进。
传统的支原体检测方法需要进行细菌培养,这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得出结果。
现在,PCR技术已经广泛用于支原体的快速检测,这大大缩短了诊断时间。
并且,随着PCR技术的不断进步,研究人员已经能够对支原体进行亚型鉴定,从而更好地了解不同亚型的传播和致病机制。
其次,支原体肺炎的治疗也有了一些进展。
在过去,抗生素被广泛用于治疗支原体感染。
然而,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已经出现了一些抗药性支原体菌株。
因此,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目前,一些新型抗生素已经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对抗抗药性支原体有效的潜力。
此外,免疫治疗也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力来对抗支原体感染。
此外,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发现。
研究人员发现,支原体感染主要发生在冬季和早春季节,这可能与人们在这个时候更容易被病毒感染有关。
此外,支原体感染主要青少年和儿童群体中较为常见,并且儿童之间的亲密接触是一种主要的传播途径。
这些发现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最后,虽然支原体肺炎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有许多未解之谜。
例如,为何有些人感染支原体后发展为严重病症,而有些人则只表现轻微的症状,这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此外,支原体可能与其他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共同存在,这种复合感染对疾病的发展和预后可能有重要影响,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支原体肺炎的研究和科学进展是一项重要的医学研究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研究新进展
发表时间:2016-09-22T15:01:54.61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7月第13期作者:左佳
[导读] 由于儿童免疫力与抵抗力均相对较差,且曾与传染源有密切接触的经历,因此极其容易患上支原体肺炎[1]。
四川省三台县人民医院儿科 621100
【摘要】小儿支原体肺炎、原发性不典型肺炎以及支气管炎等疾病最常见的病原体为肺炎支原体。
肺炎病原体是一种无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生物,并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
小儿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能够使患儿产生头痛、发热、厌食以及咳嗽等症状。
目前,对小儿支原体肺炎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为药物治疗。
本文主要对小儿支原体肺炎及其临床症状、诊断进展与治疗进展做出分析。
【关键词】小儿支原体肺炎;研究进展
前言
由于儿童免疫力与抵抗力均相对较差,且曾与传染源有密切接触的经历,因此极其容易患上支原体肺炎[1]。
支原体肺炎能够使患儿产生呼吸系统病变,还能导致心肌炎、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脑炎以及肾炎等疾病,甚至还会使患儿死亡。
支原体肺炎主要通过一定传染源将支原体传播至人体呼吸道中。
由于支原体的潜伏期较长,而且支原体肺炎早期产生的症状并不明显,因此极易被患儿家长忽视;若将该疾病放任不管,则患儿会产生消化系统障碍、持续并反复的咽痛、头痛、咳嗽、高热、精神倦怠以及乏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胸腔积液以及咳血等情况,从而使患儿的生命安全受到了严重地威胁。
因此,对小儿支原体肺炎进行研究是极为必要的。
本文主要对小儿支原体肺炎及其临床症状、诊断进展与治疗进展做出分析,为使该病症的认识广度与深度得到扩展。
1 小儿支原体肺炎疾病概述
在临床上,小儿支原体肺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
一旦小儿患有此疾病,则应对其进行及时、有效地治疗,否则会严重影响小儿的成长与身心健康。
肺炎支原体能够不依靠细胞进行生存,且该病原体属于柔膜体纲支原体科,支原体属,是世界上最小并能进行自我复制的微生物之一[2]。
在该病原体结构的透明腔中,能够看到一个浓厚的核状中心,该核状中心即为粘附与呼吸道上皮细胞的结合点。
据报道,肺炎支原体与患儿进行相互作用能够产生尖端结构。
当呼吸道中存在肺炎支原体时,上皮细胞的表面受体上会紧紧地粘着尖端特殊结构,使纤毛与黏膜被清除,并使细胞被吞噬,从而引发细胞的毒性作用。
由于粘附因子为PI蛋白,能够形成P30-P65、HMWI-HMW3与PI-P90-P40等蛋白复合体,进而在肺炎支原体的终端结构上进行定位,并于呼吸道上皮细胞的表面进行粘附,因此,使肺炎支原体获得良好的繁殖条件。
2 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症状与诊断进展
2.1 临床症状
小儿支原体肺炎多发生于年龄为3~14岁的儿童群体,该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呼吸道不适[3]。
然而,患儿的不同年龄段会产生不同的呼吸道不适症状与体征。
具体为:年龄层较低的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呼吸道不适症状通常均为不典型,并常伴有呼吸困难与喘息等症状。
年龄层较高的患儿,夜间多发剧烈阵发性干咳为其早期临床症状表现,其正常睡眠会受到严重影响;痰量较多且粘稠、时有血丝为其后期临床症状表现,严重者甚至还会产生喘息现象。
另外,小儿支原体肺炎会使患儿肺部受到损害,还会损害部分患儿的组织器官与肺外系统并产生相应症状。
2.2 诊断进展
病原学检测为诊断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标准,而主要诊断方法为快速液体培养法[4]。
但是,快速液体培养法由于诸多因素被制约,其诊断价值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对支原体肺炎进行诊断时采用的常规实验室检测技术为血清学检测,该检测方法具有价格低廉、检测时间较短的优点,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为该检测方法中最常用的试验方法。
影像学检测能够诊断支原体肺炎发病早期的患儿,并能够将漏诊的几率进行降低。
荧光定量PCR检测具有检测耗时短、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定量准确以及重复性好等优点,因此能在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方式中准确地诊断小儿支原体肺炎;但是,由于该检测方法的技术要求较高,因此难以在基层医院中进行使用与开展。
基因检测法虽然检测耗时也较短,特异性也相对较高,但是该检测法价格偏高,所以,广泛普及于临床治疗中尚有难度。
3 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治疗进展
目前在临床上关于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①中西医结合干预方案。
该方案能够针对支原体不断上升的耐药发生率进行相应的治疗。
②纤支镜下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
有研究数据证实,该手术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总有效率大于90%,疗效极为显著。
③免疫干预方案。
我国有研究者的相关研究表明,支原体肺炎患儿在实施免疫干预后,其抗生素疗程、病程均有所缩短,且复发率显著降低。
④激素干预治疗法。
短程的激素治疗能够将患儿在进行敏感抗生素治疗基础上的临床症状进行有效地改善,同时还能将其并发生发生率进行降低。
⑤抗生素治疗方案。
该治疗方案对小儿支原体肺炎具有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
目前,在临床上有着较多种类并能够对抗肺炎支原体的抗生素[5]。
在使用抗生素时,医生应将各种抗生素的禁忌症与适应症进行充分地掌握;同时,还应将支原体肺炎患儿所处的年龄层、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有无并发症等具体信息进行结合,从而使患儿的合理用药得到有效地保障。
结语
小儿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原发性非典型肺炎。
一旦自身免疫力较差的儿童在生活环境中与传染源进行接触,其患上支原体肺炎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高。
该疾病不仅使患儿产生相应的肺部症状,而且还会引发其他组织器官产生障碍,进而使患儿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因此,医学界应采取相应的检测方法对该疾病进行准确地诊断,并对其合适的治疗方法进行持续地研究与探索,从而达到使支原体肺炎患儿尽早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丽莎.阿奇霉素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治疗中应用方法的研究进展[J].哈尔滨医药,2015,35(S1):109.
[2]娄兴旺,梁玉巧.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研究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02(08):1435.
[3]杨光伟.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研究进展[J].健康之路,2016,15(01):24.
[4]王月艳,叶代祥.小儿支原体肺炎抗菌治疗的研究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4):3181-3183.
[5]余德钊,徐嘉辉,王利.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及中西医治疗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4,34(08):815-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