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整理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第六章纺织品整理

第六章纺织品整理
其他天然纤维织物也能通过类似的作用达到定幅的目的。
第六章纺织品整理
(三)定幅设备及定幅工艺 定幅机种类及其组成: 种类:布夹拉幅机、针板拉幅机 组成:给湿、拉幅和烘干三部分 棉织物一般采用布夹拉幅机进行定幅加工
第六章纺织品整理
热风布夹拉幅机定幅
第六章纺织品整理
•6.2.1.2 机械预缩整理
•(一)织物缩水及缩水率的概念 •1、织物缩水:棉织物在织造和染整加工之后,形状往往处 于不稳定状态,具有潜在收缩性。织物在松弛状态下落水或 洗涤以后,会发生收缩变形,这种现象称为缩水。 2、缩水率:织物按规定的洗涤方法洗涤前后经向或纬向
第六章纺织品整理
2、织物缩水的主要原因在于纤维吸湿后呈现各 向异性溶胀,引起织缩增大。
织缩的概念:织物中纱线长度与织物长度之差 对织物长度的百分比。(引起织缩原因)
第六章纺织品整理
织缩增大而引起织物缩水的原因分析:
纱线在构成织物组织时的屈 曲起伏是产生织缩的原因。 纱线在织物中的屈曲越多、 屈曲波越大,织物的织缩就 越大。 当织物润湿时,纤维发生各 向异性溶胀,直径的增加程 度远大于长度的增加。
1928年开始; 二次大战后,洗可穿问世;
20世纪60年代:采用N-羟甲基酰胺类化合物-
甲醛问题;80发无甲醛防皱整理剂--热门。
第六章纺织品整理
织物产生折皱的原因: 从宏观上看:织物上折皱的形成是由于受外力时纤维弯曲变 形,放松后弯曲的纤维未能完全复原所造成的。
第六章纺织品整理
二、起毛(拉毛)整理 1、起毛:起毛整理是利用机械作用,将纤维末 端从纱线中均匀地拉出来,使织物表面产生一层 绒毛的加工过程。起毛也称拉毛或起绒。 2、起毛设备:单动式和双动式两种
•20~40 •只针辊

纺织品整理..

纺织品整理..
功能的加工过程。也时常称为后整理。
二、整理的目的
(1)使纺织品幅宽整齐均一,尺寸和形态稳定;防皱和热定型等 (2)增进纺织品外观;如提高色泽、白度,增强或减弱织物表面绒 毛等。 (3)改善纺织品手感;柔软、滑爽、轻薄等等 (4)提高纺织品耐用性能; 防蛀、防霉整理等 (5)赋予纺织品特殊性能; 阻燃、抗菌、防紫外线等
6.2.1 定型整理
• 定形整理包括定幅(拉幅)及机械预缩两种整理,用以消除织 物在前各道工序中积存的应力和应变,使织物内纤维能处于 较适当的自然排列状态,从而减少织物的变形因素。织物中 积存的应变就是造成织物缩水、折皱和手感粗糙的主要原因。
6.2.1.1 定幅整理
(一)定幅整理的目的:克服经向伸长、纬向收缩等缺点, 使织物具有整齐划一、形态稳定的门幅。 (二)定幅整理的原理: 利用棉纤维在潮湿状态下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将织物门 幅缓缓地拉到规定的尺寸,逐渐烘干,并调整经纬纱在织 物中的状态,从而使织物幅宽达到规定尺寸和均匀一致, 并使尺寸、形态稳定,纬斜等疵病得到纠正。 其他天然纤维织物也能通过类似的作用达到定幅的目的。
6.1.3 整理的方法 按整理的加工工艺分类: 1、物理机械整理;2、化学整理;3、物理化学 联合整理 按被加工织物纤维的种类分类: 1、棉织物;2、毛织物;3、丝织物;4、合成纤 维织物等 按整理要求或用途分类: 1、一般整理;2、特种整理等
1、物理机械法: 利用水分、热量、压力、拉力等物理机械作 用达到整理的目的。如拉幅、轧光、起毛、磨 毛、蒸呢、热定形、机械预缩等。
第六章 纺织品整理
6.1 整理概述
6.1.1 整理的概念和目的
一、整理的概念和目的 1、广义:纺织品从离开织机后到成品前所进行 的全部加工过程均属整理范畴。 2、染整工程中整理:指漂、染、印加工过程以 外,纺织品通过物理、化学或物理化学方法,结 合机械的作用,改善纺织品外观和内在品质,提 高服用性能或其他性能,或赋予纺织品某种特殊

织物整理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织物整理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织物整理的名词解释是什么织物整理是纺织工业中的一项重要工艺,旨在提升织物的质量、外观和功能性。

它涉及对织物进行各种加工处理,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织物整理的过程包括染色、印花、整烫、压光、防缩、防皱、防霉等多个环节。

本文将对织物整理的主要名词进行解释,并探讨其在纺织工业中的重要性。

1. 染色染色是织物整理的一项基本工艺,通过将色素渗透到织物纤维中,使其获得所需的颜色。

染色可以使织物变得色彩斑斓,增加其美观性,同时还为纺织品增加了市场竞争力。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浸染、印花和染纱。

2. 整烫整烫是指对织物进行热处理,使织物纤维排列整齐,消除织物在生产中的皱褶和折痕。

这不仅使织物外观更加平整、挺括,还能增加其舒适性和穿着感。

整烫过程中,常使用蒸汽或热压等方式进行。

3. 压光压光是利用加热和压力的方式对织物进行处理,使其表面平整光滑。

压光可以增加织物的光泽度和质感,使其更具触觉上的舒适度。

压光通常是在整烫过程中进行的,通过对织物施加适当的温度和压力来实现。

4. 防缩织物在水洗或热处理中容易发生缩水现象,影响织物的尺寸和质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织物整理中的防缩处理非常关键。

通过对织物进行预缩、后缩等处理,可以减少织物在洗涤和烘干过程中的收缩率,使其保持稳定的尺寸。

5. 防皱防皱是指通过织物整理处理,减少织物在使用中产生的皱褶和皱纹。

防皱处理可以提高织物的平整度和整体外观,使其更易于保持和穿着。

常用的防皱方法包括添加防皱剂、混纺织造和热处理等。

6. 防霉织物在潮湿环境下容易生霉,导致质量下降,甚至变得不可使用。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织物整理中的防霉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防霉处理可以使用防霉剂、调节湿度和增强通风等方式,确保织物的长期保存和使用。

织物整理在纺织工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织物进行染色、整烫、压光、防缩、防皱、防霉等加工处理,可以改善织物的质量和外观,增加织物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织物整理还能满足不同环境和使用要求,提高织物的功能性和耐用性。

纺织品的名词解释

纺织品的名词解释

纺织品的名词解释丝光棉面料以棉为原料,经精纺制成高织纱,再经烧毛、丝光等特殊的加工工序,制成光洁亮丽、柔软抗皱的高品质丝光纱线,以这种原料制成的高品质针织面料叫做丝光棉面料。

丝光棉面料不仅完全保留了原棉优良的天然特性,而且具有丝一般的光泽,织物手感柔软抗皱,吸湿透气,弹性与垂感颇佳;加之花色丰富,穿着起来舒适而随意,充分体现了穿着者的气质与品位。

单丝光棉是经过一次烧碱去毛,这样它既保存了棉制品吸汗透气的优点,穿着的效果又比纯棉服装更加的柔顺。

双丝光棉是经过两次烧碱去毛,使得布面纹路更清晰,花型更新颖,光泽更亮丽,手感更滑爽,比单丝光棉更胜一筹,但由于要进行两次丝光整理,价格稍贵。

服装标牌上的安全级别类别根据《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的相关参数规定,要求衣服中的甲醛含量、PH 值(酸碱度)、色牢度、异味和可分解芳香胺染料共计五项必须达标,根据纺织产品与人体接触的程度和婴幼儿的特殊情况,将纺织产品划分为:A 类:婴幼儿用品;B 类: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C 类:非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

安全级别越高相应的标准数值越严格。

彩棉彩棉是一种天然具有色彩的棉花,与传统白棉不同,它在纺织品加工中无须染色,在其加工的生产全过程采用无毒、低毒的化学助剂和无污染的工艺及设备进行工业生产,真正实现了纺纱、织布、后加工、成衣“无过程污染”的加工。

天然彩棉织成的布手感好,弹性好、柔软舒适,其服装色泽柔和、格式古朴、质地纯正、安全,符合人们返朴归真、色彩天然的心态,它被誉为“人类第二健康肌肤”。

提示:彩棉的品种很单一,颜色只有棕色和绿色,绝对没有大红大紫的颜色,任何其他颜色都不是彩棉。

粘棉,人造棉(人棉)粘棉:通过粘胶纤维与棉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混纺或交织而成的面料,这种面料特点:布面光洁、手感柔软、质地轻薄、色泽鲜艳、吸湿性好、价格低廉,但是缩水率比纯棉要大,但比人造棉缩水率要小。

人造棉:是用粘胶短纤维纱织的平纹棉织物,特点:布面洁净、光滑柔软、吸湿透气、悬垂感强,但它易折皱,不耐水洗,保型性差,缩水率10%左右,超过棉的缩水率。

织物后整理复习

织物后整理复习

织物后整理复习织物后整理复习一、名词解释1、纺织品整理是指通过物理、化学或物理和化学联合的方法,采用一定的机械设备,从而改善纺织品的外观和内在品质,提高其服用性能或赋予其某种特殊功能的加工过程。

2、轧光整理就是利用纤维在湿、热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或热塑性,经轧光后,纱线被压扁,耸立的纤毛被压服在织物的表面上,使织物变得比较平滑,降低了对光线的漫反射程度,从而达到提高织物光泽的目的。

3、电光整理是使织物通过表面刻有密集细平行斜线的加热辊(电光辊)与软辊组成的轧点,经轧压后,织物表面形成与主要纱线捻向一致的平行斜纹,对光线呈规则地反射,使织物表面获得犹如丝绸般柔和的光泽。

4、防皱整理就是利用防皱整理剂来改变纤维及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能,提高织物防缩、防皱性能的加工过程。

由于最初是利用脲醛树脂作为整理剂对纤维素纤维进行防皱整理的,因此该整理又称为树脂整理。

5、阴燃:燃着的物质离开火源后,仍有持续的无焰燃烧。

6、灼烧:可燃性物质接触火源时,固相状态的无焰燃烧过程,伴有燃烧区发光现象。

7、极限氧指数(LOI值):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使材料保持燃烧状态所需氧氮混合气体中氧的最低浓度。

8、仿桃皮绒砂洗是将织物在专用砂洗设备中,于特定条件下,通过机械及化学作用,使织物表面起绒而达到“桃皮”效果,织物的色调和光泽趋于柔和,风格和性能都得到改善。

9、功能整理:又称特种整理,是赋予织物某种特殊性能的整理加工方式。

主要包括防护性功能整理、舒适性功能整理、抗生物功能整理等。

10、拒水拒油整理是在织物上施加一种具有特殊分子结构的整理剂,改变纤维表面层的组成,并牢固地附着于纤维上或与纤维化学结合,使织物不再被水和常用的食用油类所润湿的加工过程。

11、缩呢:羊毛纤维在缩呢剂、温度和压力的作用下会相互交错、毡合,这就是羊毛纤维所特有的缩绒性。

利用这种特性整理粗纺毛织物,可使织物质地紧密,手感丰厚柔软,保暖性增强,这种加工过程称为缩呢,它是粗纺毛织物整理的基础。

纺织品整理

纺织品整理

纺织品整理一、名词解释1.★砂洗整理:是通过化学和物理机械作用,使蚕丝织物表面产生一层均匀纤细绒毛的加工工艺。

2.★缩水率:指经规定方法洗涤和干燥后,洗涤前后经向(或纬向)长度的变化与洗涤前长度之比的百分率。

(前-后/前)×100%。

3.★织缩:指纱线长度(L1)与该长度纱线所织成的织物长度(L2)的相对比值。

(L1-L2/L2)×100%。

4.★水洗尺寸变化率:指经规定方法洗涤和干燥后,洗涤后前经向(或纬向)长度的变化与洗涤前长度之比的百分率。

(后-前/前)×100%5.★氯损:N-羟甲基酰胺类整理剂整理的织物在洗涤过程中,如遇NaOCI或水中的有效氯,大部分整理剂都会产生吸氯现象。

吸氯后的整理织物经高温熨烫后便发生不同程度的脆损,称为氯损。

6.★吸氯泛黄:含氮树脂整理的织物在水洗过程中,如遇NaOCI或水中的有效氯会发生吸氯和泛黄现象。

7.★限氧指数:也称极限氧指数,是指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使材料恰好能保持燃烧状态所需氮氧混合气体中氧的最低浓度。

用LOI表示:LOI=[O2/(O2 +N2)]×100%。

8.★释放甲醛:经N-羟甲基化合物整理的织物,在一定湿度条件下,分解出来的甲醛。

9.★2.游离甲醛:含氮树脂的初缩体整理浴中未与氨基结合的甲醛。

10.★闪点:当物质加热分解所产生足够数量的可燃性气体与明火接触而刚好点燃时的温度。

11.★着火点:如果达到闪光点时可燃性气体能不断地产生,则火燃温度会升高而持续燃烧使物质刚好能达到着火的温度。

12.★轧纹整理:用刻有花纹的轧辊轧压织物,使织物表面产生凹凸花纹的效果。

有轧花和拷花两种类型。

13.★轧光整理:一般分为普通轧光、摩擦轧光、叠层轧光等,都是通过机械压力、温度、湿度的作用,借助于纤维的可塑性,将织物表面压平、纱线压扁,以提高织物表面光泽及光滑平整度。

14.★卫生整理:是通过化学键合、化学粘合、吸附、非极性范德华力结合等作用,使卫生整理剂固着在纤维或织物上,从而使织物获得所需要的抗菌防臭、抑菌、防霉等性能的加工过程。

纺织材料学名词解释要点

纺织材料学名词解释要点

1..纺织纤维: 是指截面呈圆形或各种异型的,横向尺寸较细,长度比细度大好多倍的,具有一定强度和韧性的细长物体。

2.差别化纤维: 通常是指在原来纤维组成的基础上进行物理或化学改性处理,使性状上获得一定程度改善的纤维。

3.复合纤维: 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高聚物或性能不同的同种聚合物通过一个喷丝孔纺成的纤维4.异性纤维:是相对于圆形纤维而言,采用非圆形喷丝板孔加工的非圆形截面形状的纤维。

5.纤维结晶度: 是指纤维中结晶部分占纤维整体的比率.6.取向度: 这种大分子排列方向与纤维轴向符合的程度称作取向度。

7.混纺纱线:两种或多种纺织纤维你用纺纱混合方法制成的纱线。

8.交织织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纯纺纱线织成的织物。

9.特数:公定回潮率下,1000米长的纺织纤维的重量。

10.旦数即旦尼尔数(Denier): 又称纤度。

是指9000m长的纤维在公定回潮率时的质量克数11.公制支数简称支数: 是指在公定回潮率时1g纤维或纱线所具有的长度米(m)数12.主体长度: 是指一批棉样中含量最多的纤维长度.13.品质长度: 是指比主体长度长的那一部分纤维的重量加权平均长度,又称右半部平均长度14.跨距长度:指采用梳子随机夹持取样纤维由夹持点伸出的长度。

15.中空度:实际有效空腔截面占有效外界内截面面积的百分数。

16.品质支数:是表示纤维或纱线粗细程度的单位,是纤维或纱线在公定回潮率下单位重量所具有的长度。

17.纤维成熟度:指纤维细胞壁的加厚程度。

18.工艺纤维:19.缩绒性:毛纤维在温热及化学试剂作用下,经机械外力的反复挤压,纤维集合体逐渐收缩紧密,并互穿插纠结,交编毡毛。

20.定向摩擦效应:滑动方向从毛尖到毛根,为逆鳞片摩擦,摩擦因数大,滑动方向从毛根到毛尖,为顺鳞片摩擦,摩擦因数小。

21.回潮率: 指纤维材料中含水分的重量占纤维干重的百分数。

22.公定回潮率: 业内公认的纤维所含水分质量与干燥纤维质量的百分比.23.断裂长度:单根纤维悬挂重力等于其断裂强力时的长度。

纺织品整理

纺织品整理

纺织品整理一、名词解释1.★砂洗整理:是通过化学和物理机械作用,使蚕丝织物表面产生一层均匀纤细绒毛的加工工艺。

2.★缩水率:指经规定方法洗涤和干燥后,洗涤前后经向(或纬向)长度的变化与洗涤前长度之比的百分率。

(前-后/前)×100%。

3.★织缩:指纱线长度(L1)与该长度纱线所织成的织物长度(L2)的相对比值。

(L1-L2/L2)×100%。

4.★水洗尺寸变化率:指经规定方法洗涤和干燥后,洗涤后前经向(或纬向)长度的变化与洗涤前长度之比的百分率。

(后-前/前)×100%5.★氯损:N-羟甲基酰胺类整理剂整理的织物在洗涤过程中,如遇NaOCI或水中的有效氯,大部分整理剂都会产生吸氯现象。

吸氯后的整理织物经高温熨烫后便发生不同程度的脆损,称为氯损。

6.★吸氯泛黄:含氮树脂整理的织物在水洗过程中,如遇NaOCI或水中的有效氯会发生吸氯和泛黄现象。

7.★限氧指数:也称极限氧指数,是指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使材料恰好能保持燃烧状态所需氮氧混合气体中氧的最低浓度。

用LOI表示:LOI=[O2/(O2 +N2)]×100%。

8.★释放甲醛:经N-羟甲基化合物整理的织物,在一定湿度条件下,分解出来的甲醛。

9.★2.游离甲醛:含氮树脂的初缩体整理浴中未与氨基结合的甲醛。

10.★闪点:当物质加热分解所产生足够数量的可燃性气体与明火接触而刚好点燃时的温度。

11.★着火点:如果达到闪光点时可燃性气体能不断地产生,则火燃温度会升高而持续燃烧使物质刚好能达到着火的温度。

12.★轧纹整理:用刻有花纹的轧辊轧压织物,使织物表面产生凹凸花纹的效果。

有轧花和拷花两种类型。

13.★轧光整理:一般分为普通轧光、摩擦轧光、叠层轧光等,都是通过机械压力、温度、湿度的作用,借助于纤维的可塑性,将织物表面压平、纱线压扁,以提高织物表面光泽及光滑平整度。

14.★卫生整理:是通过化学键合、化学粘合、吸附、非极性范德华力结合等作用,使卫生整理剂固着在纤维或织物上,从而使织物获得所需要的抗菌防臭、抑菌、防霉等性能的加工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染百分率:上染在纤维上的染料量与原染液中所加的染料量之比。

印花原糊:是具有一定黏度的亲水性分散体系,是染料,助剂溶解或分散的介质,并且作为载递剂把染料、化学品等传递到织物上,防止花纹渗化
耐久性整理:纺织品能够较长时间保持整理效果,可耐多次洗涤或较长时间使用
异向溶胀纺织纤维在溶液中吸水,其横向胀大程度远大于纵向胀大程度
防水整理在织物表面涂有一层不透水、不溶于水的连续薄膜,使织物孔隙堵塞,不透水、不透气的整理
蛋白质分子副键构成蛋白质空间构想的分子间非共价键力和二硫键
(共价键),称为蛋白质分子的副键,包括氢键、离子键、二硫键和疏水键。

蛋白质分子空间构象蛋白质分子在空间通过分子键或分子内基团之间的结合力形成特定排列分布和肽链走向,称为空间构象
缨状原纤模型用来表述棉纤维超分子结构的一种模型,纤维素分子在超微结构态的排列就不均匀,有结晶区和无定形区。

该模型也用于说明其他纤维素纤维、蚕丝纤维和一些合成纤维的超微结构。

结晶度是指结晶区纤维分子重量所占纤维总重量的百分比例
取向度:纤维内部无定形区分子链链走向与纤维轴向有一定的平行度
羊毛的双边异构现象羊毛纤维从里到外分为三个部分:髓质层、皮质层和鳞片层。

皮质层的两种细胞分布于羊毛主干两半面,形成双边异构现象
电压常用于精纺毛织物的整理,指借助热、湿、压力,使织物平整而具有适当光泽。

超分子结构在分子结构的基础上,有许多分子聚集在一起的、尺寸在超微观大小的结构,其地位介于纤维形态结构与分子结构之间,描述纤维中长链分子排列状态、排列方向、聚集松紧程度等。

纤维的形态结构在纤维超分子结构基础上形成的纤维分子聚集体结构,尺寸在微米级。

表面活性剂某些物质,当以极低的浓度存在于水溶液中时,能自动吸附在溶液的表面或界面,显著降低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并改变体系的表面或界面状态,从而产生润湿、乳化、分散、增溶、起泡、消泡、洗涤等作用,有种性质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表面张力沿着与表面相切方向垂直作用于表面上任意单位长度的表面紧缩力,单位牛顿/米。

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能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即临界胶束浓度是表面活性剂开始形成胶束、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到最低点的浓度。

乳化液将一种液体以极细小的液滴均匀分散在另一种与其不相溶的液体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称为乳液,这种作用称为乳化作用。

用于乳化稳定液滴的活性剂称为乳化剂
水的硬度水中金属离子的总浓度。

通常由Ca2+、Mg2+含量决定。

染色牢度是指染色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或染色以后的加工过程中,在各种外界因素的作用下,能保持其原色泽不变的能力
染色直接性一定条件下,染料向纤维表面转移的特性。

定性表征染料吸附性能。

饱和系数各种阳离子染料上染能力不一样,即每种染料都有各自的染色饱和值S D。

阳离子染料的染色饱和值S D:能使给定纤维达到饱和吸附所需商品染料的量。

染料饱和系数f =S f / S D
棉织物煮练棉织物在精练设备中用以烧碱为主并加入助练剂的煮练液处理,去除杂质,使棉织物具有一定吸水性,提高染色性能的过程。

漂白织物在一定条件下,用漂白剂处理,破坏色素而不损伤纤维,赋予纤维必要和稳定的白度的过程,主要工艺有氯漂、氧漂、亚漂
退浆织物中浆料的存在不利于后续加工,在前处理过程中,用酸、碱、酶或氧化剂的方法退浆,尽可能除去浆料,为后续加工创造条件。

烧毛将平幅织物迅速通过火焰或擦过炽热的金属表面,布面绒毛很快升温燃烧,布身结构紧密升温较慢,在未升到着火点就已离开火焰或炽热金属表面,从而在不损伤织物的情况下烧去绒毛,布面光洁美观
脱氯去除漂后织物上残余的氯(residual chlorine)。

常用的脱氯剂为还原剂,如硫代硫酸钠、亚硫酸氢钠(sodium bisulfite)等
阳离子染料竞染性:拼色时由于染料对纤维亲和力和扩散性差异,竞争染座,会导致色相随时间变化
染料配伍值是表征阳离子染料之间配伍性能(拼色染色时,各染料上染速率的一致程度)的表示方法之一,用K表示。

配伍值5级制,1级上染最快
腈纶纤维染色饱和值能使给定纤维达到饱和吸附所需商品染料的量。

织物起毛用钢针或刺果从织物表面拉出一层绒毛的加工过程。

热定型利用合成纤维的热塑性,将织物在一定的张力下加热到所需温度,并在此温度下加热一定时间,然后迅速冷却,使织物的尺寸形态达到稳定的加工过程
等电点蛋白质分子在溶液中带静电荷为零时,溶液的PH值
力份在相同染色条件下,与染料标准品(力份定为100%)相比,染料染出颜色浓淡程度一样的效果时,所需用染料的相对量。

半染时间上染百分率达平衡时的一半所需时间
拔白织物先染色再印花消除地色(色浆中含有拔染剂),印花处色浆洗后留白色。

色防织物先印花后染地色,(印花色浆中含有防染剂),印花处洗去色浆后显他色。

脱胶
盐效应染料上染纤维过程中,在染液中加入电解质(盐类),会促进或延缓染料上染纤维的进程,称为盐效应。

转移印花先用印刷的方法将花纹用染料制成的油墨印到纸上制成转印纸,然后将转印纸的正面与被印织物的正面紧贴,进入转移印花机,在一定条件下,将转印纸上的染料转移到织物上。

载体分散染料载体染色法染涤纶时,在染液中加入的能促使涤纶增塑、溶胀、玻璃化温度降低的助剂,称为载体。

交联剂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反应性官能团,自身交联、与纤维交联、与粘合剂交联。

在非交联型和交联型粘合剂色浆配方中都加入。

形成网络,抑制膨化,提高牢度。

防缩整理织物松弛状态下润湿水洗,因内应力松弛和异向溶胀产生缩水现象,采用化学整理和机械预缩的方法降低织物缩水率的过程称为防缩整理。

渗透剂促进渗透过程的助剂,使液体能够迅速扩散到多孔固体内表面,可以润湿固体内外表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