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课文言文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下课文言文翻译

原文:孔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子见齐衰者、冕、瘠者、跛者、僮子,见之而皆说之,善视之。
乡人皆好之,鲜有不败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原文翻译:孔子去见南子,子路很不高兴。
孔子发誓说:“如果我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就让上天厌弃我吧!”孔子见到穿着丧服的人、戴着礼帽的人、瘦弱的人、跛脚的人、小孩子,见到他们都很高兴,对待他们都很好。
乡里的人都很喜欢他,但很少有不出事的。
孔子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话题;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话题。
”译文:孔子拜访南子时,子路心中不悦。
孔子发誓道:“若是我有什么不妥之处,愿天厌弃我!”孔子遇见身着丧服之人、头戴礼帽之人、瘦弱之人、跛脚之人、孩童,见到他们皆显喜悦之情,待他们格外关心。
乡里之人皆对其有好感,但鲜少有人能够避免失败。
孔子言:“对于中等水平以上之人,可与之谈论高深之话题;而对于中等水平以下之人,则不宜与之谈论高深之话题。
”孔子拜访南子,子路心中不悦,孔子发誓若有过错愿天厌弃之。
孔子见到各种不同之人,皆显喜悦之情,对待他们格外关心。
乡里之人皆对其有好感,但鲜少有人能够避免失败。
孔子认为,只有中等水平以上之人,才可与之谈论高深之话题;而对于中等水平以下之人,则不宜与之谈论高深之话题。
此篇课文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从孔子拜访南子时子路的不悦,到孔子对待各种不同之人的态度,再到孔子对于谈论话题的选择,无不体现出孔子的高尚品德和深邃智慧。
通过这篇课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的,也可以从中汲取到为人处世的智慧。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力求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得准确、流畅,同时兼顾文言文的特色。
在翻译孔子的话语时,我们尽量保留了其原汁原味的表达方式,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孔子思想的独特魅力。
总之,这篇课文及译文对于我们理解孔子思想、学习为人处世的智慧具有重要意义。
部编九下第六单元文言文翻译及课文分析

部编九下六单元文言文翻译及课文分析(参考书版)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军队讨伐鲁国将要请求接见吃肉的人,指当权者句意: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又参与语助,不译当权者鄙陋,目光短浅深谋远虑就句意: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进宫去见庄公。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凭,靠安身不独自享有句意: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
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把回答遍及,普遍不听从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玉帛: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
句意: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说:“这种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虚报,夸大按照实情使信服赐福,保佑句意:我从来不虚报数目,一定要按照实情。
”曹刿说:“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不会保佑的。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的诉讼事件虽然体察按照诚,诚实,这里指诚心句意: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类凭借就请允许我跟随句意:曹刿说:“(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和代词,代曹刿在击鼓进军音节助词,不译句意: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军队大败驱车追赶句意:齐军擂过三通战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新课堂语文课外阅读(九下)文言文翻译简析

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
其阴逾去,而其身愈湿。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
——《符子》[翻译]有个郑国人怕热,他跑到一棵树荫下去乘凉,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也挪动着自己的卧席随着树荫走。
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
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挪动着卧席随着树影走,因而受到了露水沾湿身子的伤害。
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了。
这个人白天乘凉的办法很巧妙,但晚上用同样办法乘凉就相当笨拙了。
【说明】这则故事讽刺的是墨守成规。
郑人用避暑的办法去对待夜间的露水,当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原因就是郑人没有注意到外界客观条件的变化规律,不知变通,用狭隘的经验去对待变化着的事物,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它告诉人们,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会碰壁受灾。
客观世界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不能墨守成规。
春夜宴桃李园序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开琼筵以坐花(14),飞羽觞而醉月。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翻译] 天地是万物的客舍,时间是古往今来的过客,死生之差异,就好像梦与醒之不同,风云变换,不可究诘,得到的欢乐,能有多少呢!古人夜间执着蜡烛游玩实在是有道理啊,况且春天用艳丽景色召唤我,大自然把各种美好的形象赐予我,相聚在桃花飘香的花园中,畅叙兄弟间快乐的往事。
弟弟们英俊优秀,个个都有谢惠连那样的才情,而我作诗吟咏,却惭愧不如谢灵运。
清雅的赏玩兴致正雅,高谈阔论又转向清言雅语。
摆开筵席来坐赏名花,快速地传递着酒杯醉倒在月光中,没有好诗,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倘若有人作诗不成,就要按照当年石崇在金谷园宴客赋诗的先例,罚酒三斗。
九下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永和九年,即癸丑年,暮春时节的开始,我们在会稽山的兰亭聚会,举行修禊仪式。
众多贤才都来了,年轻人和年长者都聚集在一起。
这里有高耸的山峰,茂密的树林和修长的竹子,还有清澈的溪流和湍急的水流,环绕在周围。
我们用它来举行流觞曲水的活动,大家坐在溪边,虽然没有丝竹管弦的盛况,但是一杯酒一首诗,也足以畅叙幽情。
那天,天空晴朗,空气清新,和风和畅。
抬头看宇宙的广阔,低头观察万物的繁盛,这样游目骋怀,足以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令人愉悦。
人们相互交往,一生的时间短暂,有的人把自己的抱负寄托在内心,与朋友在室内畅谈;有的人则把自己的寄托寄托在某种事物上,放纵自己的身体。
虽然兴趣和追求各不相同,安静和躁动也不一样,当他们对于自己所遇到的事物感到高兴,暂时得到满足时,就会感到快乐和满足,不知道老年的到来。
等到他们对于所追求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而变化,感慨也随之而来。
过去所欣赏的事物,转眼间已经成为了过去,仍然不能不因此引起心中的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随着自然的变化,最终都会走到尽头!古人说:“死生也是大事啊!”难道不令人痛心吗?每当看到古人兴感的原因,都好像是一致的,没有不面对文章感叹和悲伤,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九年级下册 课内文言文原文+译文 2.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原文展示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全文翻译我年幼时就很好学(因为)家里穷无法买到书来看常向藏书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特别冷时砚池中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录抄写完后赶紧快步跑去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把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读遍各类书籍(我)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学说又苦于不能与才学渊博老师和名士交往曾跑到百里之外地方手拿着经书向有德行和学问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房间他从不稍微把言辞说得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倾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节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当我从师求学时候背着书箱拖拉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季节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上皮肤冻裂了却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浸泡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店里店主每天只给我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食物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同学都穿着华丽衣服戴着红缨、宝石装饰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亮如同神仙;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之意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事并不觉得吃穿不如人家我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列入君子行列中受到天子恩宠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人呢?如今各位太学生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送来冬衣夏装没有冻饿忧虑了;坐在宽敞书斋之中诵读经书没有奔波劳顿辛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老师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凡是所应该具备书籍都汇集在这里不必再像我那样用手抄录去向别人借书然后才能阅读要是还有学业不精通、道德没养成如果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是别人过错吗?东阳县马君则到太学来已有两年同辈人很称赞他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一起交流讨论言语温和而神色谦逊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好学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艰难告诉他如果认为我是在勉励同乡努力学习那确是我意愿;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优裕境遇而在同乡前骄傲炫耀那又怎么能知道我用心呢?阅读理解1文中先写自己少年求学艰难与刻苦目何在?目在于激励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鼓励马生刻苦、勤奋地学习成为德才兼备人2本文是写给马生为什么用大量文字写自己求学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感染力和教育作用3本文采用对比写法请举出一例谈谈这样写好处?将同舍生豪华衣饰和自己蕴袍敝衣做对比更加突出作者求学条件之艰苦体现他不慕虚荣、不畏艰难、刻苦读书、勤奋求知精神4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什么精神和品质?对读书有浓厚兴趣为学有所成不畏艰难有克服困难奔向目标坚定决心和毅力以及谦虚有礼美好品质5你从作者读书经历中得到哪些启示?①学习要勤奋;②求师要诚心;③学习中需要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④学习要有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老师;等等。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公输》课文及翻译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公输》课文及翻译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
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译文公输盘替楚国造云梯这种攻城的器械,造好后,将要用(它)攻打宋国。
墨子听到这个消息,从鲁国出发,走了十天十夜,到达郢都,去拜见公输盘。
公输盘问道:“先生有什么请教吗?”墨子说:“北方有个欺辱我的人,(我)希望依靠您(的力量)杀了他。
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梳理

2019学年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梳理一、作者作品。
本文选自,是一部体史学著作,又称。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 年的历史。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也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由西汉编定,共篇。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代表作品、、。
二、写作背景。
战国后期,秦国相继灭掉其他诸侯国,公元前230 年灭掉韩国,公元前225 年,秦国灭掉魏国。
安陵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王想以“易地”的骗局占领安陵,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要求,秦王不悦,由此引出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唐雎与秦王斗智斗勇,最终保全了领土,折服秦王。
三、内容概括。
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
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本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安陵君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
(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故事的发展)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秦王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
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以“士之怒”进行反击,引用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
并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
(故事的高潮)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
秦王“长跪而谢之”,表示屈服。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名校课堂课外文言文翻译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名校课堂课外文言文翻译P74. 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
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
P77. 义阳的朱詹祖祖辈辈住在江陵,后来到了扬都。
喜爱学习,家里贫穷没有钱财,经常连续几天不能生火(煮饭),吃纸来填饱肚子。
天气寒冷没有毯子,抱着狗睡觉来取暖。
狗也苦于饥饿。
经常出去觅食。
呼喊它(狗)也不回来,哀伤的声音经常感动邻居,然而仍然不放弃他的学业,终于成了学士。
P92. 海鸥与住在巷子里的燕子在海岛相遇。
巷燕对海鸥说:“我到你的住所来看你,你却不到我住的地方去,为什么呢?”海鸥回答道:“因为我性情孤傲而且不愿受拘束,不喜欢依附人,因而才这样。
”巷燕说:“我因为依附人居住,所以狂风中有屏障,冷雨里有遮蔽,烈日下有庇护。
由此看来,你的生活是多么困苦不堪啊。
”海鸥回答道:“我看似困苦,却能像没有困苦一样生存,不像你生活在隐藏的困苦之中自己却看不到。
”巷燕说:“我得以依附人,是因为人们不讨厌我而且还怜爱我,你认为我生活困苦不堪,是嫉妒我被人怜爱吧?海鸥说:“你说人们对我是怜爱还是厌恶呢?”巷燕回答道:“都没有。
”海鸥说:“我因为孤傲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所以人们对我的爱憎就无从说起。
站在人的角度看,我因为不被人怜爱,所以也不被人厌恶。
这样看来,被人怜爱是多么危险啊!”巷燕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飞走了。
后来,巷子里的人吃饭时,燕子造窝衔的泥(掉下)弄脏了他们的饭汤。
因而他们发怒赶走了燕子,巷燕此时才想起海鸥说的话。
P94.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九下课文言文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第一篇鱼我所欲也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
不仅仅是贤人才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这样的优厚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一、词语积累1.通假字(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辨”,辨别。
)(2)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躲避。
)(3)所识贫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4)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5)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2.词类活用(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动词作名词,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名词作动词,同“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3.古今异义(1)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古义:能够用来。
今义:能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这,指示代词。
今义:判断动词。
)(3)一箪食,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今义:豆子。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器具。
)(5)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4.重点词语(1)二者不可得兼(得兼:同时得到或占有。
)(2)舍生而取义者也(义:正义或仁义。
)(3)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4)所恶有甚于死者(恶:厌恶。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欲:想要;甚于:比……更重要。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非独:不仅。
)(7)贤者能勿丧耳(贤者:有道德的人。
)(8)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穷乏:贫穷。
)(9)此之谓失其本心(谓:叫;本心:天性,天良。
)二、文言句式1.判断句鱼,我所欲也。
(“也”,表判断)2.省略句(1)舍生而取义者也。
(省略主语“我”)(2)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3.倒装句(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介宾结构后置,应为“是故所欲于生者有甚”)(2)万钟于我何加焉?(宾语前置,应为“万钟于我加何焉”)三、主题思想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四、写作方法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2.善用比喻。
第一段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
3.善用对比。
第二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
作者先以贫者不食嗟来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人人都有“本心”;再以有人“不辩礼义”接受“万钟”为例,从反面论证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
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
五、理解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能概括全篇大意的)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请你举出历史上两个舍生取义的名人的事例:(1)文天祥在敌人的威胁利诱面前宁死不屈。
(2)闻一多面对敌人的枪口没有退却坚持演讲。
(3)刘胡兰在敌人的威胁恐吓面前宁死也不出卖战友。
3.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为之(为宫室之美为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7.《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第2篇唐雎不辱使命原文: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翻译: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加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这再好不过了,虽然是这样,但这是我从先王那继承的封地,我愿意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不高兴。
于是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只想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千里。
”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
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
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
”说完(唐雎)挺剑而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一、文学(文体)常识本文选自《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十二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
二、词语积累1.通假字(1)秦王不说(通“悦”,高兴、愉快。
)(2)故不错意也(通“措”,放置。
)(3)仓鹰击于殿上(通“苍”,青黑色。
)2.词类活用(1)以大易小(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地方,小的地方。
)(2)请广于君(形容词作动词,扩充。
)(3)轻寡人与(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4)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伏,使动用法,使……倒下;流,使动用法,使……流。
)(5)天下缟素(名词作动词,穿丧服。
)3.古今异义(1)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这样。
今义:表转折的关联词,与“但是”合用。
)(2)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
今义:不弯曲。
)(3)以头抢地耳(古义:撞。
今义:抢夺。
)(4)休祲降于天(古义:吉祥。
今义:休息。
)(5)秦王色挠(古义:屈服。
今义:轻轻地抓。
)(6)长跪而谢之曰(古义:一种坐姿。
今义:双膝着地。
)(古义:道歉。
今义:感谢或凋落。
)(7)徒以有先生也(古义:只。
今义:徒弟。
)4.一词多义(1)以: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介词,用。
)②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借。
)③徒以有先生也(介词,因为。
)④以君为长者(介词,把。
)(2)徒:①亦免冠徒跣(动词,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