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百年史》读书总结
硅谷传奇读后感

硅谷传奇读后感
这部电影里的乔布斯和盖茨那可都是传奇中的传奇啊。
乔布斯就像个充满激情的艺术家,一头扎进苹果的世界,满脑子都是那些超级酷炫、充满未来感的点子。
他那种对完美的执着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在他眼里,苹果的产品就像是一件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必须得惊艳全世界。
就好比他设计苹果电脑的外观时,那可不仅仅是做个机器,简直是在塑造一个全新的科技美学标准。
看着电影里的他,一会儿在那激情澎湃地给团队讲自己的想法,一会儿又对着产品原型各种挑剔,我都能感受到他身上那股子热血沸腾的劲儿。
再说说盖茨,他就像是个超级冷静的谋略家。
电影里他总是戴着那副眼镜,眼睛后面仿佛藏着无数的代码和商业机密。
他看到机会就紧紧抓住,一步一步地构建起微软的庞大帝国。
他的那种智慧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多的是对商业趋势的敏锐洞察力。
当他意识到操作系统会是未来计算机的核心时,就果断地全力以赴,哪怕面对各种竞争和挑战,他都能冷静应对,就像个下棋高手,每一步都算得精准无比。
电影里把这两个人的竞争表现得特别精彩。
他们就像两个武林高手,在科技的江湖里过招。
一会儿乔布斯这边推出个超厉害的苹果产品,让全世界都为之疯狂;盖茨那边呢,就立马想出对策,让微软的产品也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他们互相较劲,又互相启发,这种竞争关系反而推动了整个科技行业的飞速发展。
而且这部电影也让我看到了硅谷的那种独特氛围。
那里就像是一个充满魔法的科技乐园,到处都是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他们都想成为下一个乔布斯或者盖茨。
在硅谷,创新就像是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大家都不怕失败,失败了就重新再来,这种精神可太牛了。
观电影《硅谷》有感(2)

观电影《硅谷》有感(2)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个优秀的人就如一个精密仪器的关键部件,但是光有部件,无论他多么优秀也只是一个部件。
一个成功的团队就如同一台功能强大的机器,组成机器的每一个部件都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各部分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大效率,实现预期目标。
这就是团队的成功。
下面说一下领导者具有准确的预见性和判断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总是会在第一时间掌握到第一手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做出判断,对于一个公司来讲掌握自己的竞争对手的信息和市场信息十分关键,这样公司未来的方向才会明确。
就像影片里有一段当开发小组把鼠标展现给IBM董事会的时候,立刻就把这项伟大的发明给否掉了,但是乔布斯就抓住了这个机会,准确预见了鼠标在未来的重要作用,并且当机立断地拿到了鼠标的产权。
现在鼠标成为了现在电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同样比尔盖茨也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硅谷传奇》中比尔·盖茨被描述成一个能够敏锐观察到历史前进方向、并不惜任何代价争取站在潮头的商业模式大师。
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比尔就能对历史发展方向做出非常准确的判断,20多年前就提出每个人的桌面上都要有一台计算机,这是非常令人惊叹的。
另一个方面是当比尔盖茨发现乔布斯的图形界面的时候,自己以一个小人物的身份去学习,为苹果打工,为了就是能看到图形界面。
在那之后微软的山寨版的windows诞生了。
当乔布斯发现比尔盖茨抄袭的时候比尔盖茨说了一句话:“就好象咱们都去偷一样东西,当你来到房间的时候,发现我已经先到了,是我先偷盗的,所以它属于我。
你只不过是第一个想去偷他的人罢了。
”从中不得不佩服比尔的预见性和判断能力。
总的来说,要管理好一个企业,领导者要具备很多能力和素质。
同样是两个伟大公司的创始者,而对公司的掌控却截然不同。
乔布斯个性突出,外向,张扬,比尔盖茨个性内敛,深沉。
前者勇于创新、容易树敌,后者低调、踏实做事。
乔布斯容易因感情因素而影响自己的工作,而比尔盖茨却能从容淡定。
《硅谷传奇读后感》

《硅谷传奇读后感》第一篇:《硅谷传奇读后感》《硅谷传奇》观后感好的艺术家复制,伟大的艺术家盗窃。
电影里面这句台词是引用自毕加索。
并且被年轻气盛,意气风发的乔布斯和表面斯文,实际腹黑的盖茨同时引用。
富士施乐的电脑技术被乔布斯借用,比尔盖茨也“研制”出相似的技术和IBM交易,并且大举成功。
导演似乎是想借这一台词强调这两家如今叱咤风云的公司其实并不光彩的公司起点。
这部电影没有给我们展示任何的实施步骤,也没有一个连贯的故事发展过程供我们参摹,但是看完以后,我真的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也许在给我们灌输一种理念:激情、理智、手段、概念、机遇、信仰、团队;一种思想:博弈。
苹果的总裁,斯蒂夫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家伙,他对人极度苛刻,我不认为他的苛刻是一种成功的理念。
因为他丧失了人心,迫使别人对他阳奉阴违,打击了员工的积极性。
假若苹果的诞生时间是当代,当然现实中任何事情都没有假若这一说法,我们暂且就当是从我们现代人出发,从我们即将成为时代的主人的这一代人出发来考虑那件事给我们的启示的话,他所赋予苹果人的那种他所信仰的文化是行不通的,当今青年是复杂人他们的需求是尊重,平等,一定的自由空间,他们需要的是为他们所信仰的价值奋斗,而这种价值获得绝不是苹果总裁的那种方式所能行得通的。
文化理念这种无形的确实极其重要的管理形式,已经成为了新生行业,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份软制约,可以起到的作用不容置疑的,其实他应该是来源于宗教的启示,或者探求更为根本的就是对人性的符合,对人的管理的根本简而言之,使之服从,激发其创造性,为组织服务。
为何工作要充满激情,因为工作会遇到挫折,没有激情便没有了驱动力,挫折感与激情应该是两种相反作用的精神激素,挫折感是有外界消极因素诱发,激情是内在的精神作用主动激发的,要不断的从内在给自己激发这样的激情才可以抵挡住挫折感对心理的影响,进而对行动进行影响。
所以面对一次次的失败,除了你是一个不懂得什么叫成功什么叫失败的世外之人,否则就无法避免这样的挫折感的产生。
硅谷传奇读后感

硅谷传奇读后感
《硅谷传奇》是一部以硅谷创业故事为背景的美剧,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硅谷创业的故事。
这部剧以其鲜明的个性和精彩的情节吸引了无数观众,成为了一部备受瞩目的作品。
通过观看这部剧,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硅谷精神的魅力,也对创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这部剧展现了硅谷创业者的勇气和决心。
在剧中,主人公们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却始终不放弃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和奋斗。
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不断追求创新和突破,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也让我对创业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其次,这部剧也展现了硅谷创业者的智慧和创新。
在剧中,主人公们不断地寻找机会和突破,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创意产品。
他们敢于冒险,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挑战传统,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创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这部剧也展现了硅谷创业者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在
剧中,主人公们不断地团结一致,共同面对挑战,共同努力奋斗,最终取得了成功。
他们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鼓励,最终成为了一个不可战胜的团队。
这种团队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创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综上所述,通过观看《硅谷传奇》,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硅谷精神的魅力,也对创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相信,在未来的创业道路上,我会不断地努力和奋斗,不断地寻找机会和突破,不断地团结一致,共同面对挑战,最终取得成功。
我会继承和发扬硅谷精神,勇往直前,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
硅谷百年史读后感

硅谷百年史读后感今天,我认真读完了《硅谷百年史》。
这本书向我们展现了美国硅谷的成长历程和这一代创业者、企业家的风采。
书中介绍了早期硅谷人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坚定不移地追求他们的理想;如何探索并形成属于自己的创业模式和独特的经营哲学;如何将企业发展成一个行业的领导者……让我们从中领略到硅谷人对事业的执着和他们的“硅谷”精神。
读了这本书,我才真正明白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美国人喜欢往加利福尼亚州、尤其是旧金山跑。
因为这里集中了大量高科技公司和初创公司,比起西海岸的华盛顿州,这里更有利于公司进行研究和开发,所以有更多的公司来此安家。
而且在这样的创业环境下,创业者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抱负,从而孕育出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企业。
读到这里,我觉得中国的IT业要想发展壮大,也应该有这样良好的政策和环境。
所以我下定决心:长大后要做一名优秀的软件工程师,把中国的信息产业搞上去!与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加利福尼亚州地势平坦,地广人稀,并没有绵延起伏的山峦和郁郁葱葱的森林,没有河流、沼泽和湖泊。
当初,硅谷之所以选择这里,主要是看中这里的无限空间,适合发展电子产品制造业。
因为空间狭小,在旧金山湾区不能再扩建了,所以只好搬迁。
虽然距离旧金山较远,但是这里位置好,它东临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南面一望无际,气候温和,土壤肥沃,便于农作物生长。
我觉得有了这些有利条件,加利福尼亚州应该发展得更快。
当然,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离旧金山不远的地方就有世界著名的硅谷,吸引着一大批高科技公司入驻。
这也是美国各州之间在竞争时,人们选择居住地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在这种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政治文化背景下,诞生了像比尔·盖茨、乔布斯、马克·扎克伯格等一大批电脑奇才和IT巨头,孕育了一批像雅虎、思科、英特尔等伟大的公司,使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例如我们学校的少先队员,平时虽然学习不算特别努力,但是却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
硅谷传奇读后感

硅谷传奇读后感电影里那两个科技巨头的早期故事,苹果和微软,真的是让人大开眼界。
先说乔布斯那家伙,从电影里看,他就像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科技艺术家。
他有着那种对完美近乎疯狂的追求,觉得电脑就不应该只是个冰冷的机器,得是个超酷的、能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玩意儿。
他在车库里捣鼓那些电路板的时候,就像是一个在探寻宝藏的探险家,眼睛里都闪着光。
而且他特别有自己的想法,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就一门心思地想把自己脑海里那个充满创意的电脑世界给变成现实。
这种执着和创造力,简直就像一把火,把整个硅谷都给点燃了。
再看看比尔·盖茨,他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个超级聪明的策略大师。
他能看到计算机行业巨大的潜力,然后就像下棋一样,一步一步精心布局。
他不像乔布斯那样充满艺术气质,但他有着超强的商业头脑。
他知道怎么和大公司打交道,怎么利用各种机会让微软的软件占领市场。
他和他的小伙伴们在那个小小的办公室里敲代码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一种紧张又兴奋的气氛,就好像他们正在编织一个能席卷全球的大网。
电影里这两个公司的竞争也特别有意思。
就像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各有各的绝招。
乔布斯的苹果有那种独特的设计理念,让产品看起来超级酷炫,一拿出来就像是来自未来的东西。
而盖茨的微软呢,凭借着操作系统这个大杀器,把软件的天下逐渐收入囊中。
他们之间的竞争不是那种简单的互相使绊子,而是都在拼命地创新、进步,就像两个赛跑的选手,你追我赶,结果把整个科技行业都带动得飞速发展。
看完这部电影,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创新和梦想真的是太有力量了。
这两个公司在硅谷的崛起,就像两颗超级耀眼的星星,吸引着无数的年轻人奔赴那里,想要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
而且啊,它也让我明白,在科技这个大舞台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只要你有足够的勇气、创造力和对自己梦想的执着,哪怕是从一个小小的车库或者简陋的办公室起步,也能改变世界。
这电影就像是给我打了一针超级兴奋剂,让我也想去捣鼓点什么,说不定哪天我也能弄出个超级酷的东西来呢!哈哈。
《硅谷》读后感1000字

《硅谷》读后感1000字近日刚刚结束,这一场美剧的追索,,从开始的迷茫无知,到后来的彻头大悟,如梦方醒,总而言之,都是那一片片的网络密码的痴迷向往。
硅谷电视剧今晚结局。
已经收尾,内心感慨万分,六季五十多集的美剧。
在我饭点就这样播放完了。
大概也就不到10天的时间。
主要讲述了一位天才程序员理查德和他的铁杆团队硅谷创业的故事。
可惜结果太过悲壮,令人看完久久不能释怀。
我不知道我改写写什么,我其实看这剧的初衷纯粹为了打发时间,说实在的我也想看一些职场故事。
但是我发现这里更多讲述的是个人主义的理想化。
没有目的的写文章确实很痛苦,但是我还是要坚持去写。
每看完一部剧的我都会写一篇,心得,以记录下我看过这部剧,也算是给自己这么多天追剧的一个了结。
首先,整部剧看似有些稀奇古怪,满屏胡言,但其实内容十分纯真。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创业不容易,需要很多精神品质去支撑,坚毅,勇敢,无畏,果断,能吃苦,肯钻研,天资聪颖。
这些理查德只占了后两个,尤其是最后一个,我可以很大方的承认,他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甚至是不可一世的天才在互联网编程开发领域。
压缩文件,发散算法。
帷幔评分高达5.0。
这在硅谷编程开发领域,堪称神一样的存在,并且从这其中发现了很大的商机存在,说商机有点大题小做,因为这可以改变整个互联网的原始生态。
即去中心化互联网的建立,但是在他创业的道路上却充满着满是心酸的坎坷经历,大公司的收购,竞争对手的威胁,风投的撤资,资金链的时常崩断,等等,但是从中可以看到的一点是他们却可以在每次危机时总能从细节找到突破口并以此化险为夷,而且,这个跌宕起伏的情节,已经成为了整部剧的主线,贯穿全文。
因为几乎每次都是这样,直到最终结尾时,却没能如愿。
我知道从一开始,理查德的理想就是一条康庄大道,他深信不疑,内心坚信可以创造奇迹,他用了青年时期的整整六年时间,读后感人的一生能有多少个六年。
他也从未放弃过。
但是最终却因为,机器自动算法学习智能化厉害到了让所有秘密都将公诸于世的时候,恰巧也正是该新型互联网与美国电话公司合作上线运营的前一天晚上。
硅谷禁书读后感

硅谷禁书读后感《硅谷禁书》是一部由美国作家马丁·福勒撰写的小说,它以硅谷这个科技产业的发源地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这个充满激烈竞争和无尽机遇的地方追求梦想的故事。
这部小说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在阅读完《硅谷禁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生的追求和科技产业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小说中描绘的硅谷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个地方,人们为了追逐自己的梦想,不惜一切代价,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家庭和健康。
他们每天都在加班加点,为了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他们不断地奋斗着,不断地挑战着自己。
这种拼搏精神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于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其次,小说中对于科技产业的描写也让我深有感触。
硅谷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地方,它吸引了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也孕育了无数的科技创新和商业奇迹。
在这个地方,人们不断地探索着未知的领域,不断地挑战着自己的极限,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改变着世界。
正是这种创新精神和敢于冒险的精神,让硅谷成为了全球科技产业的中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他们的精神,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不断地创新和突破,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小说中对于人性的思考也让我深有感触。
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地方,人们往往会失去自己的初心,被金钱和权力所蒙蔽,最终迷失了自己。
小说中的主人公们也曾经历了这样的困惑和挣扎,但是最终他们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挑战,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我们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清晰。
总之,《硅谷禁书》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力量的作品,它不仅让我对于硅谷这个地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于人生的追求和科技产业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
它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不断地创新和突破,才能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硅谷百年史》(Arun Rao & Piero Scaruffi)读书总结一、硅谷为何成为硅谷1、推荐序(吴军的分析)硅谷的诞生和发展在早期依靠三个契机。
第一个是在20世纪50年代,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院长特曼提出将斯坦福广袤的土地租给工业界并因此成立了斯坦福科技园。
第二个是IBM公司于1952年在硅谷南部建立了著名的阿尔马登研究中心,这为硅谷带来了世界顶级的工程师和科学家。
第三个,可能也是最重要的,20世纪60年代初,肖克利晶体管公司的“八个叛徒”创办了仙童半导体公司,仙童半导体公司是大部分半导体公司之母,从它分离、衍生出来的公司包括英特尓公司和AMD公司。
因此,硅谷成功的第一条就是它把握住了时代赋予的发展契机。
但是,如果仅仅靠一两次的产业机会,硅谷可能会随着半导体行业发展的减速,变成像底特律或者匹兹堡一样的地区——一度十分辉煌,最终却随着核心产业的衰退而衰败。
但是硅谷一直长盛不衰,虽然它的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它依然是全球最具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有人将硅谷成功的原因总结为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因此很多地区的科技园试图学习这一点,着力高薪引进人才,但是事实上硅谷(当地政府)本身没有为人才引进出过一分钱,相反,它还要征各种税。
有人说硅谷的成功是靠风险投资,因此很多科技园也成立了创业基金,但是这些投资的回报却做不到硅谷这么高,很多甚至一直在亏损。
还有人认为硅谷的成功是靠斯坦福大学,因此在一个大学城边上建科技园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斯坦福大学在20世纪50年代还只是美国一所二流偏上的大学,它能成为今天的世界一流大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硅谷成功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波士顿地区的大学比硅谷的更好、更密集(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但并没有诞生很多伟大的公司。
同样,人才的涌入和资金的涌入也更多的是硅谷成功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从个人的亲身感受和观察来看,我认为硅谷成功的真正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1)先进的生产关系人类的活动可以创造出比投入大得多的价值,但是这些剩余价值如何分配却是一个问题。
传统的资本主义社会是由资方获得大部分剩余价值,硅谷却创造出了一种相对公平的利润再分配方式,就是通过股份和期权让每个人获得他所应得的那份财富,也正是这个原因,硅谷成为了创造百万富翁最快的地方,这吸引着全世界的英才来到这里。
2)宽松的创业环境在硅谷,对创造和发明的尊重高于一切。
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职务发明的所有权毫无例外地属于公司或者单位,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是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硅谷所在的州),实际上没有人计较是否有人拿了职务发明去自己办公司挣钱,虽然很多企业的聘用合同上都规定了员工不得用公司的资源做自己的事情,但是这一条在执行上是非常宽容的。
原来的公司甚至有些成为了其员工新创公司的投资方,正是这种对发明和创业的极度鼓励和宽容,使得在硅谷创业相对容易。
甲骨文、思科、英特尔、雅虎和谷歌等公司都是靠“前东家”的宽容才得以创立并且成功的。
3)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一般认为,美国人是世界上最富有创新精神的群体之一。
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几乎没有一项重要的发明来自于地域广袤的美国的传统地区。
最富创造力的地方一定是那些文化多元的地区。
美国人的发明创造,很多不是来自于出生在美国的美国人,而是来自于移民。
远到19世纪发明电话的亚历山大·贝尔,近到互联网时代的杨致远和布林,以及被称为钢铁侠原型的马斯克,都是第一代移民。
红杉资本等风险投资机?也非常愿意将钱投给第一代移民,因为这群人最富于冒险精神并且有最强烈的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的意愿。
多元的文化使得硅谷的公司从很小开始就是一个国际化的公司。
这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公司有很大的差别,后者常常在自己的国家很成功,但是国际化却非常艰难,因为公司里没有多元文化。
因此,在很多场合我常讲,中国要想有更多原创,除了鼓励和培养自己的人创新,还需要将世界上最有冒险精神的年轻人吸引过来。
2、P9 硅谷成功背后的秘密(本书作者的分析)1)为硅谷发动机的大公司新技术的诞生来自大公司的“溢出”效应。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大公司的科研工作产生了多余的技术而没有得到足够的开发。
IBM发明了硬盘和磁盘技术,它们被硅谷的新创公司所采用,由此出现了舒加特(Shugart)、希捷(Seagate)、昆腾(Quantum)、迈拓(Maxtor)。
IBM还发明了关系型数据库技术,这给一些公司(甲骨文、Sybase、Informix)带来了机会。
与此相仿,施乐硅谷研发中心(PARC)为个人电脑、图形用户界面(GUI)、局域网(苹果、微软、3COM)做出了同样的贡献有关硅谷的一些重要动向,可在其2012年的“引擎”公司中明显看到:最大的产业是电脑软件与硬件,然后是生物科技,再就是工商服务业。
硅谷的大多数初创公司最后都卖给了“引擎”公司,它们没有保持独立和私有,也没有上市。
所以多数创业者都在认真研究和揣摩这些“引擎”公司要收购和处理哪些公司。
2)为硅谷输送智力资本(聪明人)的大学硅谷建立在一个世界上最好的大学网络中。
其中有四家大学最为知名: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圣何塞州立大学。
它们培养了大批工程和科学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很高),它们是聪明的、富有创造力的人力资本的供应者,这对硅谷的大“引擎”公司和初创公司十分必要3)风险资本、天使投资和法律服务对硅谷来说,还有两个体制性的因素非常关键。
第一(这也是广为人知的)是风险资本与天使投资架构;第二(不太为人所知)是法律架构,包括律师事务所以及加州独特的法律和规章。
风险投资机构和天使投资网络深植于硅谷,它们在硅谷比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要更加深入和富有。
除资金外,硅谷的法律服务令人印象深刻。
今天,诸如WSGRWSGR是硅谷最有影响的律师事务所之一,可以为初创公司提供一系列免费服务,包括新公司注册、起草投资条件书、法律表格提供等。
一个没有什么信用记录的初创公司团队(无论是经验丰富的企业家还是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或圣何塞州立大学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得到这些免费服务。
律师事务所希望能廉价地获取客户,因为它们很可能会变成明天的谷歌或Facebook。
4)明媚的阳光和温暖的气候硅谷的发展过程中,一个经常被提及但却被低估的事实是其晴朗的地中海式气候。
这吸引了一个重要群体:来自印度、中国、俄罗斯和东欧各国的具有科学和工程教育背景的移民。
5)大批发奋图强的创业移民的涌入硅谷是一个吸引人才的磁石。
它吸引人才的范围,不仅是加州的3700万人,也不仅是美国的3.1亿人,而是全球的68亿人(尤其是总共拥有20多亿人口的中国和印度)。
更重要的是,硅谷是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中吸引人才6)创业与容忍失败的文化以及梦想改变世界的人们的灵感硅谷能成功,是因为它鼓励明智的失败。
一句耳熟能详的忠告是:“失败是常事,但要失败得快些。
”正如《麻省理工学院创业评论》(MIT Entrepreneurship Review)的共同创办人在访问硅谷之后所发现的,在硅谷存在着“试错法”,或者是“失败可以创造机会和更好的创新”这种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理念。
再就是,失败者受到的是“鼓励而很少是惩罚”。
3、其他的分析1)p286 整体的经济模式起了很大的作用。
德国的经济模式鼓励逐步创造和长期规划(举例来说,这种思维模式在冶金产业方面确实很有用)。
相反,美国的经济模式则鼓励实时的毁灭性创新。
硅谷就是美国这种理念的最终体现。
2)P283 微软的崛起以及传统IT巨头的衰落是要付出代价的。
研究机构日益萎缩了。
当IT和电信界由IBM和AT&T这类公司主宰时,他们的研究机构规模庞大、雄心勃勃。
这些研究所发明了晶体管、互联网、编程语言、操作系统、硬盘、关系型数据库和Unix。
微软研究所什么都没有发明。
IBM和AT&T没必要收购其他公司,因为它们的产品是自己的研究所研发的。
微软和后来的谷歌的一些最著名的产品都是从初创的公司买来的。
他们花钱买来的不是伟大的研究团队,而是杰出的知识产权律师,为其产品的无数并非重要的功能申请专利以此策略来组织竞争对手进军同一领域进行开发。
尤其在硅谷,公司创建和毁灭的过程很快,这是老式研究所变得每况愈下的现实原因之一。
对于硅谷这种疯狂的增长模式来说,基本可以肯定没有一家公司能复旦一项长期研发计划,尤其是不专注于某一产品的计划。
人才对所有公司的寿命预期都不高,延长寿命的唯一方法就是过一天算一天。
二、失败的教训1、P219 早期的失败:操之过急的好创意(1980-1994)1)准将电脑公司的Amiga电脑1983年雅达利公司借给当时濒临破产的Amiaga公司50万美元,以便它完成Lorraine 的主板设计,并指望这笔贷款不会偿还,而他们可以得到Lorraine的技术,以极为便宜的代价得到它。
这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一个初创公司以太少的资金去解决太大的问题-虽然技术很有希望,但是早期投资者将无法得到回报。
当准将电脑的Amiga推出了带调制解调器、多任务和带有图形用户界面的PC时,技术虽然先进,但不是通用型的微处理器和操作系统,孤军奋斗。
当英特尔赢得了CPU的战争,微软赢得了操作系统的战争,准将公司本身未能适应20世纪90年代Wintel技术的大举进攻,最后让康柏、惠普、戴尔和捷威等竞争对手赢得了市场。
2)苹果牛顿个人数字助理失败的原因A、苹果公司过早地预告了牛顿个人数字助理产品,差不多在推出之前两年就预告了,这就造成了市场对一个转型产品不现实的期望,而该产品面世又过于匆忙。
B、牛顿个人数字助理体型太大,操作太慢,一些功能用起来需要太多时间,譬如在笔记本中滚动翻页、C、冒险进入手写输入时一个错误,尤其是需要分辨手写字体,这耗去了开发人员很多的时间,而又未能得到最终用户的满意。
3)Go公司的penpoint操作系统的失败A、选择错误了合作伙伴,给微软的比尔盖茨作了演示,微软自己开发了笔计算机pen windows,后来还处处对Go打压,如不其他编程人员为penpoint编写程序,强迫获得微软授权的硬件公司向微软支付pen windows的许可权费用,即便人家用的是penpoint的产品。
与IBM合作,而不是与惠普合作来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IBM在贷款的条件和后来的投资带有惩罚性,后来还推出了与penpoint竞争的thinkpad。
B、产品项目对于一个初创公司来说可能太大。
这对即使想苹果这样的大公司来说都很难,而且对于一个新市场上的新技术来说,等待进入市场的时间太长。
C、公司创始人对于成本控制不是很敏感,花钱太随便,不得不花很多时间进行融资,还吸引了一些缺乏吸引力的企业合作伙伴,如英特尔(后来对Go公司没有起好作用)2、p303 DotCom之殇科技热潮中破灭的初创公司(1991-2000)1)Webvan3年内消耗掉了3.75亿美元,主营互联网销售食品杂货,问题是杂货业务林润微薄,而且Webvan从来没有吸引足够多的客户来支撑它毫无节制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