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师“教育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深度推进的策略

或是 西方式 的 。在 日常生 活中 , 们是 中国人 ; 我 在 从事 研究 工作 时 , 们却 变 成 了 西 方人 。我 们 有 我 意无 意地 抑 制 自己 中 国式 的思 想 观 念 与 哲 学 取 向, 使其 难于表 现在研究 的历 程之 中 , 而只是 不加 批 评地 接受 与 承袭 西 方 的问 题 、 论 与 方法 。在 理 这 种情形 下 , 我们充其 量只 能亦 步亦 趋 , 以赶上 国 外 的学术潮 流 为能 事 。在研 究 的数 量 上 , 们 既 我 无 法 与西方相 比; 在研 究 的性 质 上 , 未能 与众不 也
思 路 , 国情 、 与 区情 、 情结 合 不 紧 密 。主要 体 现 校 在: 学科专 业教 育 与 教 师教 育 相分 离 的体 制 设计 没有从根 本上解 决 “ 学术性 ” “ 与 师范性 ” 的融 合问
的 思路 、 践 的思路 , 乎 是 中 国教育 学 的 通病 。 实 几 “ 们所探 讨的对 象 虽 是 中 国社 会 与 中 国社 会 的 我
Sta e is o e m pr v me to a h r r t g e f De p I o e n fTe c e s’Ed c to f r f No m a u a i n Re o m o r lUni e iis v r te s
LV e yi W n— பைடு நூலகம்g
( rh s No ma i e st La z o 7 0 7 . h n ) No t we t r l Un v r i y, n h u 3 0 0 C i a
Ab ta t Th e p i p o e n ft a h r ’e u a i n r f r lo h o ma nv r i e e d O b i li l u t a src : ed e m r v me t e c e s d c to eo n ft e n r lu i e st s n e s t ul mu tpe c li — o i d v t g s s e ft a h r ’e u a i n a d c n u t h o i e e c e s d c t n s s e a e n s p r t n a d e p o e i y t mso e c e s d c t n o d c ec mb n d t a h r ’e u a i y t msb s d o e a a i n x l r n o t o o t e c lia i g p te n fee n a y e u a i n t a h r n o a i n l e u a i n ta h r n d f r n e e s i r e o h utv tn a t r s o lme tr d c t e c e s a d v c to a d c t e c e s i i e e t lv l n o d r t o o f c n tu ta f c ly o e c i g wih h g e es o sr c a u t fta h n t i h l v l. Ke r s o m a n v r iis ta h r ’e u a in r f r s r t g e y wo d :n r l i e s e e c e s d c t e o m ta e is u t o
高师中学数学教学论课堂教学的困境与改进策略

中 学 数 学 教 学 论 课 程 集 专 业 性 和 工 具 性 于 一 身 , 理 论 性 、 践 性 和 综 合 性 很 强 的 学 科 , 高 等 师 范 是 实 是
院校数 学与 应用数 学专 业 ( 范类 ) 生 走 向 中小 学数 学教 育 实践 , 为 一名 合 格 的数 学 教师 的桥 梁 , 师 学 成 作
李唐 海 陈桂芬 ,
(. 1 大庆 师范学院 数学学院, 黑龙江 大庆 13 1 ;. 67 2 2 大庆 师范学院 教 育科 学学院, 黑龙江 大庆 1 3 1 ) 6 72
摘
要: 中学数学教学论是高 师数学教育专业 的一 门重 要 的专 业基础课 , 学生专业知 识和专 业技能 的培养 和发 对
作者简介 : 李唐海(9 6一) 男 , 16 , 黑龙江大庆 人 , 大庆 师范学院数 学学 院副教授 , 从事 中学数学教 学论研 究。
基 金 项 目 : 龙 江 省 新 世 纪 高 等教 育教 学 改 革 工 程 项 目 : 师 数 学教 学论 课 程 教 学模 式 的探 索。 黑 高
自主 学 习 的 能 力 ; 变 单 一 的 个 体 学 习 状 况 , 养 合 作 交 流 能 力 ; 变 机 械 的 接 受 学 习 状 况 , 养 探 究 能 改 培 改 培
力 。 而 从 中 学 数 学 教 学 论 课 堂 教 学 来 看 , 师 为 了完 成 教 学 任 务 而 不 得 不 加 长 教 学 时 间 , 向传 递 的方 式 教 单 忽 视 了 师 生 之 间 、 生 之 问 的 全 面 的交 流 或 交 往 , 师 生 之 间 、 生 之 间 失 去 了感 情 、 点 、 念 、 想 交 流 生 使 生 观 观 思 碰 撞 的 机 会 , 成 课 堂 氛 围单 调 压 抑 ; 生 被 动 地 接 受 , 成 课 堂 “ 清 ” “ 闷 ”, 得 学 生 学 习 被 动 , 造 学 造 冷 和 沉 使 导 致 主体 意 识 的 丧 失 , 响 积 极 进 取 的人 生 态 度 的 形 成 ; 学 生 失 去 学 习 兴 趣 , 响 学 生 学 习 能 力 和 创 造 能 影 使 影 力 的培养 ; 响学 生集 体观念 和合 作精 神 的培养 、 际交往 能力 的提 高 , 影响学 习效 果 。 影 人 也
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与提升策略

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与提升策略
一、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师队伍也在不断扩大,青年教师的数量逐渐增多。
在教学能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教育背景薄弱:部分青年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论体系方面了解不够深入,缺乏系统的教育学培训。
2.教学经验不足:青年教师在短时间内接受较少的教学实践,无法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缺乏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磨练。
3.学科专业知识不扎实:一些青年教师在中医药学科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扎实,无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科支持和引导。
4.创新意识淡薄:部分青年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上缺乏创新,无法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
二、提升策略
针对青年教师的现状,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
1.加强教育学理论培训:青年教师需要系统学习和掌握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可以组织教育学理论课程,提供专门的培训。
2.开展教学实践活动:通过组织教师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提供教学实践机会,让青年教师能够亲身体验教学过程,并积累教学经验。
5.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组织教师间的教学经验交流和合作,让青年教师能够互相借鉴和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6.引入科技手段支持教学:引入现代教学技术和教育信息化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在线教学平台等,提升教学效果和吸引学生的兴趣。
三、总结
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个人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通过提供系统的教育学培训、加强教学实践、学科知识培养和创新意识培养,可以逐渐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师教育学课堂教学的分析及思考

类: 一类 学 生觉 得 教 育 学 课 程 枯 燥 、 学 , 爱 难 不 学; 另一类 学生 则 认 为 自 己没 有 必 要 学 习 教 育 学课 , 这类 学 生有 的是 把 课程 分 为 主 副 科 目, 主 科认 真 , 副科及 格就行 ; 的 是认 为 自己将来 没 有
如静 F
R缸 H30 1 ) 501
A  ̄ r c : h s t e i n ls s a d e p an o r b e e n n t e c ¥ r o ta h n f P d g g b ta t T i h ss a ay e n x l is s me p o lms b i g i h l s o m e c i o e a o y a g c 1 s r m o1 r e 8 su y i tx sig ta h n ol n ta hn 0 1 e fo f 1 a sa t d e e t . e c ig c l  ̄.e c i g。 u s sa d t a h Ⅱ o ms t e f r r r n n e t D r e n c i g fr , n o e s e h s me s l t n o r s o d t h s r b e . o o u i s c re p n o t o e p o lms o Ke o d : e a n Y Ed c t n l u l is C a s o m e c i g ysr s P d g g . u a o a ai . ls r o t a hn i q t n
学过 程相 应地偏 重知识 灌输 , 视能 力培 养 。 轻
兴趣是 学 生 学 习 的 内在 动 机, 可 以 帮助 它 学 习者克服 学 习中的 困难 。一 切 有 效 的教 学都
高师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师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文章从分析高师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即提高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重视实践基地建设;关注社会需求,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管理一、高师实践教学的问题分析(一)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在高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多年来,在“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理论教学体现学术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等思想观念的指导下,高师的实践教学一直处于弱势状态,未能摆到应有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创新素质不高,动手能力不强,协作能力比较差的局面。
以高师音乐专业为例,实践教学的安排仅体现在第八学期的专业实习中,大部分学生到了大四,精力主要投入在找工作上,无暇顾及其他,很难保证实习的效果和质量。
(二)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在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实践教学体系比较科学,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较强,实践教学的效果非常显著。
例如,伊利诺伊大学实践学分45分、总学分132学分、占学分总比例的34%,斯坦福大学实践学分68学分、总学分189学分、占学分总比例的36%。
目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研究得还不够深刻。
笔者所在的院课程计划中的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为17%,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三)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的素质是实践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校大学生人数激增,各高校都积极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这些大多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缺乏与所教学科相对应的系统的实践和技术应用锻炼,没有科研实践及教学一线工作的经验,对工作的流程规范不够了解,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和水平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实践教学师资中缺乏具备“双师型”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力量。
提高高师教育学课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提高高师教育学课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摘要]要提高高师院校教育学课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应该加强教育实践环节,强化和基层学校的联系;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阅读教育名著,学会和大师“对话”;灵活使用教材,对教科书做必要的调整;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学教学效果目前,担负培养中小学教师任务的学校有三年制的中师、有五年一贯制的高职类的大专(主要在江苏)、还有普通的师专、教育学院、本科院校等。
教育学科在此类学校中属于教育理论专业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事实上,高师学校教育学的课程教学却存在很多困难:在学校的课程建设中地位不高,教材不统一;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师范生对教育理论学科的“智力背景”储备尚显不足。
关于提高高师教育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性,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教育实践环节,强化师范院校和中小学校的联系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要接“地气”,这个“地气”就是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
在过去,加强和中小学校的有机联系是师范院校的优良传统,但是现在,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却给人一种“说起来重要,落实起来不要”的感觉。
为了评职称,老师们在拼课题、写文章,组织学生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识并不强烈。
高校扩招后,大多数高校有了新校区,一般新校区都在离市中心较远的地方,当下学校二三万人的规模司空见惯,因为有规模才可能有效益,带领师范生下到中小学去开展活动不像过去那么方便了。
如何加强教育实践环节,强化和中小学校的联系呢?在教学中,我们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
想方设法带着学生下到基层学校去,尽可能多地去观摩中小学的公开课活动,邀请一线的教师到学校的课堂上给学生传经送宝。
例如,江苏省徐州高等师范学校(培养五年一贯制专科生)前不久曾经举办了一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邀请了该校知名校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以及他的徐州、上海、山东等各地的弟子们同台献艺,于永正老师做了精彩的点评。
活动在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和师范生中产生了较好的影响,我们安排学生去观摩,同学们回校后体会非常强烈,感觉到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促进了他们对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
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首先,教师应该合理选择教材并巧妙运用。
教材选择包括选择教材的综合质量评估和适应学生学习需求的能力。
在评估教材质量时,教师应注重教材与学科内容的对应性,内容是否系统、科学;同时,要重视教材的易读性,确保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有些教材内容可能较为抽象,那么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教学案例、图表或实地考察等手段将其具象化,使学生更易理解掌握。
其次,教师还应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中的多样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例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等,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同一知识点。
同时,教师还应结合现代教具的使用,如多媒体教学、互联网资源等,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
此外,良好的课堂管理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
在课堂管理中,教师应该重视课堂纪律的维护,确保课堂秩序良好。
教师可以制定一些简单明了的规章制度,提醒学生不得随意交头接耳、上课迟到或早退等。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最后,评价反馈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可以通过日常作业、小测验、考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学生相关反馈。
对于优秀的作业或者答案,教师应该肯定给予鼓励,对于存在问题的作业或者答案,教师应该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并与学生进行一对一沟通,确保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清晰的认识。
总之,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教材,并巧妙运用;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知识;保持良好的课堂管理,使课堂秩序井然有序;并及时给予评价反馈,指导学生改正错误。
只有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够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师公共《教育学》案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 2呈现案例。在案例教学 中, 编选好的案 案例教学中教师 的角色有很大的不 同。形象地 教师是这一过程的“ 导航”“ 、导游” 导演” 与“ , 例主要采用 口头描述、 文字叙述 、 幻灯录像展示、 讲 , 真实情境表演等形式呈现给学生 , 通过对案例的 是案例教学的指导者与推动者。 教师作为案例教 其 感知使学生尽快进入特定的教育情境 中。 实践表 学的组织者 , 自身索养的高低与角色意识 直接 明, 教师创设的教育事件情景越丰富、 越真实 , 学 关系到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 生对事件构成诸因索的感受就越充分, 学生对案 积极引导与推动案例教学 的同时, 切勿扮演以下 一是“ 演说者” 从头到尾只顾发表 自己的 , 例材料进行学习研究的兴趣 、动机也就越强烈 。 角色 : 所以 ,在 当前多媒体技术应用 日益广泛 的条件 见解而不注意调动学生讨论于发言的积极性 ; 二 评论员”对学生的发言妄加批评; , 三是“ 裁判 下 ,教师在课堂上呈现案例材料应尽可能利用 是“ 员” 对学生之间的争论武断地做出结论。 , 声、 光色动、 变俱备 的声象手段进行。 在 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 中,学生在 () 3 讨论案例。这是案例教学实现由感性认 是知识 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中介环节,也是案例教学主 空 间上及心理上都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 , 体和中心环节。 讨论案例就是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 的接受者 , 是教师的忠实听众。案例教学要求学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 积极性和创造性 , 让学生 自主 生首先放弃这种想法 , 转变学 习角色, 更新学 习 改变学习习惯。案例教学要求学生首先要 地、 独立地深入案例 , 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与处 观念 , 勤于思考、 乐于争辩、 善于 理案例和案例中的问题 。这一环节的主要 目的是 做一个积极的学 习者, 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的思考、 分析、 讨论, 使学生 分析 ; 其次 , 要做一个协作者 , 强化互助合作意 必须对其他人的学习承担更大的责 在, 学会 对案例有较深刻的认识,初步领会案例所包含的 识 , 从其他学生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第三, 要做一 教育理论, . 进教育理论知识的内化。 进币 { 足 ( )评价案例。在激烈 的案例讨论结束之 个倾听者 , 4 学会成为—个好的听众 , 认真听取、 评 后, 教师和学生都应对案例的讨论作出总结。教 析其他人的观点。 师在作案例讨论总结评价时, 应该充分肯定各种 3 认知活动与非认知活动的关系。 _ 3 案例教 见解的合理性 , 尊重学生的创见。 如有不足之处 , 学的 目的是在学生掌握 了有关基本知识 和分析 可以提 出问题 , 让学生 自己补充纠正 , 切忌简单 技术的基础上 , 通过独立思考和集体协作 , 进一 公布“ 标准答案” 。这样 , 可以帮助学生对案例产 步提高其识别 、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 生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增强他们的反思性学习 力 , 同时培养正确的态度 、 理念 、 工作作风、 沟通 能力。 案例教学的宗 旨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具 能力和协作精神。在案例教学过程 中既有阅读、 有普遍指导意义和广泛实甩陛的知识、 能力和态 分析、 思考等认知活动, 又有情感 、 兴趣、 意志等 学生与学生之 间的交 度, 而且更要使学生借助这此具有广泛概括性的 非认知活动。在师生之间、 讨论中, 好奇兴奋、 愉快以及厌倦 、 焦虑甚至 知识 、 能力和态度 , 从而能举一反三、 旁通地 往 、 触类 争辩中的愤怒等情绪时常伴随着认知过程 , 并促 去解决更多的新问题。 进或制约着案例教学的进程。因此, 教师在维持 3运用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要 案例教学的运作不仅存在着纵 向的序列结 案 例教 学 的认 知 活动 的 同时 , 利用 一 系列 非认 以促进案例教学的 构, 而且其 内部诸要素之问也存在着复杂的网状 知活动调节和控制教学节奏 , 关系。成功地实施案例教学 , 要求我们正确处理 有 效进 行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高师“教育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摘要: 教育学是体现高师师范生专业特征的专业基础课,其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个体的专业发展和未来的职业取向。
目前,高师公共课教育学课堂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要改变现状,就必须探究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公共课教育学;课堂教学;问题;策略教育学作为高等院校师范生的专业基础课,它的开设对于学生确立教育观念、培养教育技能和传播教育新理念意义重大。
课堂教学,作为本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其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到教学目的的实现和课程功能的实现。
但由于种种因素,现阶段高师公共课教育学课堂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大多数呈现出“教师讲课如同嚼蜡,学生听课昏昏沉沉” 的状态。
为此,本文拟通过对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结果的分析,来探讨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原因,寻找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对教育学的课堂教学有所裨益。
一、教育学开设的目的及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其对专业基础课教育学的学习和把握,不仅影响到其毕业后的求职就业,更影响到其未来的专业发展。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和专业自我的形成。
专业理想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
它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教师专业行为的理论支点和专业自我的精神内核。
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展包括三个方面:量的拓展、质的深化和结构的优化。
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方面,是体现师范性的重要标志。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量和本领。
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
教育学的基本内容构成包括教育学基础理论知识、课程论、教学论、班级管理、学生评价及教师教育等部分。
其中教育学基础理论知识(教育与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功能、教育目的)是师范生建立教师专业理想的基本的理论基础。
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师的专业能力的发展更离不开课程论、教学论、班级管理和学生评价及教师教育等方面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专业自我虽然是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但其发展和完善要建立在前三者的基础上,更离不开教育学的理论指导。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谋得一席之地,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并辅之以丰富的心理学和教育教学知识、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相关的学科知识。
其中教育科学知识就需要从教育学这门课程中习得。
而目前,在校的师范生对于开设的教育学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没能认识到对其
自身专业发展的意义,对本课程的学习敷衍了事,得过且过。
上课不注意听讲,听课率不足20%;对老师的提问要么不会答,要么答非所问,致使师生互动难以进行;对待课后作业应付了事,不讲质量。
这种消极的态度一方面直接导致学生的教育科学知识和技能不足,严重影响到其对教学技能的把握,进而影响到其求职面试时的教学表现。
另一方面严重挫伤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并使教师逐渐形成职业倦怠。
二、教育学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展开除了受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基本要素的影响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措施和环境等其他因素也必然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下面,主要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来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原因。
1.学校方面
学校作为教育教学的管理机构,其课程的选择和设计、教学环境和设施的提供、教学过程和结果的管理和控制等方面都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通过调查结果的分析,有90%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过于抽象,理论性太强”、“内容枯燥,激不起学习的动机”;35.6%的学生认为“对教师的教学管理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 对学生的评价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85%的教师认为“理论课过多,实践课和活动课过少” 、“上课班额过大直接影响到师生的双边互动”。
2.教师方面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其教学态度、知识结构、专业能力等方面直接影响着师生的互动,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通过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得知,有些教师由于缺乏专业理想,对自身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缺乏正确认识和理想信念,对所教授的学科对于学生发展的作用和影响理解不深,认识模糊。
所以在教学态度上表现为备课敷衍了事,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介绍给学生,没有将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不能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作为接受和消化新知识的基础。
教学方法陈旧,即使使用多媒体教学,由于运用的不恰当,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扩大信息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反而由于光线灰暗而使学生易于进入昏昏欲睡的状态。
再加上缺乏相应的课堂管理意识和能力,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表现视而不见,听之任之,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效果的差强人意。
3.学生方面
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学习是一个主动内化的过程。
因此,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对象,其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基础等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从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90%以上的学生认为“学习教育学无用”,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只是“拿到学分”,最终得到教师资格证。
认为只要期末突击背诵就能过关,平时学不学习无关紧要。
个别专业,特别是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由于文化课基础差,对于理论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也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提高教育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明确了影响教育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
下面,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1.学校方面
(1)开发校本课程。
在教材的选择方面,要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选择既有完整理论体系又紧密联系实际的教材,最好是由本校教育学教师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自己编写的校本课程。
(2)完善课程设计。
在课程的设计上,在保证理论课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教育实践机会,提供更多的课外活动,像课程设计方案比赛、微格教学竞赛等。
使学生在实践中、在活动中增强对教育教学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其学习教育学的热情和激情,切实提高其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3)控制班额。
班级人数最好控制在60人以下。
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人在一定情境下所注意的范围是有限的。
上课人数过多,班额过大,导致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不能从容地应对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影响了师生和互动。
要提高教育学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尽量控制上课班额。
(4)制定配套措施,加强教师教学管理。
要改变以往只注重检查教师教学材料的做法,加强校本教研,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听课、集体评议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来端正教学态度,明确教学任务,提升教学水平。
改进教师的绩效考评制度,将教师的教学效果与教师的晋职、升级和福利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