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
(全新整理)10月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0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课程代码:0000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物质资料生产的三个简单要素中,合称做生产资料的是()A.劳动和劳动资料B.劳动和劳动对象C.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D.劳动能力和劳动对象2.下述关于经济规律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有什么样的经济条件,就会产生与其相适应的经济规律B.人们不能消灭废除经济规律,但是能创造制定经济规律C.绝大多数经济规律是长久不变的D.不同阶级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的态度基本上没有区别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中,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是()A.具体劳动B.抽象劳动C.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4.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将会导致()A.生产单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缩短B.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C.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量减少D.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量增加5.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C.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矛盾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6.货币执行某种职能时,可以是想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这种货币职能是()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贮藏手段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称作()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C.剩余劳动时间D.必要劳动时间8.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A.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大小决定的B.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大小决定的C.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具体劳动时间决定的D.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9.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A.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C.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D.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10.在单个资本增大的两条途径中,能够导致社会资本总额增大的是()A.资本积累B.资本积聚C.资本组合D.资本集中11.产业资本循环的决定性阶段是()A.购买阶段B.生产阶段C.流通阶段D.销售阶段12.生产资料已进入直接生产领域,但没有与劳动力结合的时间属于()A.购买时间B.销售时间C.劳动时间D.非劳动时间13.考察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A.社会生产两大部类是如何划分的B.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C.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D.利润是如何被平均化的14.下述关于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导致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B.第一部类为本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慢于为第二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C.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即重工业优先增长D.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比消费资料生产增长得越快越好15.生产成本形成后,商品价值构成公式变成为()A. w = c + v + mB. w = c + v + pC. w = k + mD. w = k + p + h16.资本主义经济中各部门的利润率同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A.按相反方向变化B.按相同方向变化C.按正比例变化D.按反比例变化17.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表现为()A.生产价格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生产价格的转化形式B.价值是生产价格的基础,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C.生产价格与价值完全一致D.生产价格与价值完全不一致18.资本主义社会商业资本执行的是产业资本的()A.流通资本的职能B.货币资本的职能C.生产资本的职能D.商品资本的职能19.下列商品流通费用中不.属于纯粹流通费用的是()A.商店建筑费B.商业设备费C.运输保管费D.广告办公费20.股份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A.股东大会B.董事会C.监事会D.职工代表大会21.绝对地租是()A.农产品价值和个别生产价格的差额B.农产品价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C.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和成本价格的差额D.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和个别生产价格的差额22.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的万能垄断者指的是()A.垄断的工业资本B.垄断的商业资本C.垄断的银行资本D.垄断的国有资本2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A.直接投资建立的垄断资本主义B.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C.掌握全部私人垄断资本的资本主义D.掌握全部社会垄断资本的资本主义24.一般地说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渠道应是()A.国债B.税收C.各种收费D.货币发行25.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大量“过剩资本”的根源是()A.生产社会化B.经济全球化C.垄断统治的形成D.国内已无投资需求26.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主要包括()A.生产全球化、销售全球化、消费全球化B.生产全球化、流通全球化、消费全球化C.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货币全球化D.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27.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中的矛盾与斗争主要体现在()A.贸易、货币、劳务三方面B.资本、技术、劳务三方面C.货币、资本、金融三方面D.贸易、投资、金融三方面28.垄断资产阶级加强和维护垄断统治的两手是指()A.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B.暴力镇压和推行改良主义C.控制国家机器和舆论工具D.实行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是()A.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B.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C.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D.混合经济中的公有制经济30.我国当前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并将其与()A.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B.按需分配结合起来C.平均分配结合起来D.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结合起来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05年10月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1)

05年10月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奶牛和肉牛在畜牧场劳动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是()a.二者都是劳动对象b.二者都是劳动资料c.奶牛是劳动资料,肉牛是劳动对象d.肉牛是劳动资料,奶牛是劳动对象2.下列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论述中,不正确的观点是()a.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状况b.生产力自身具有内在发展的根本动力c.生产力的发展完全依靠新生产关系的推动d.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或最重要的社会条件3.在一切社会里,构成社会财富物质内容的是()a.价值 b.使用价值c.货币 d.变换价值4.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相互关系是()a.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正比b.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c.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提高d.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5.下述关于劳动二重性的论述中不正确的观点是()a.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维持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或两次劳动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d.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实体6.甲国购买乙国的先进技术用黄金支付,这里黄金执行的是()a.流通手段职能 b.价格标准职能c.世界货币职能 d.价值尺度职能7.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的三种不同的经济形式依次是()a.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交换经济b.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c.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和产品交换经济d.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产品交换经济8.在货币和资本的关系上,正确的论断是()a.货币本身就是资本b.任何数量的货币都能成为资本c.凡是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都是资本d.只有增殖自身价值的货币才是资本9.资本主义生产出来的商品价值是由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和()a.剩余价值构成的b.劳动力价值构成的c.劳动力价值与剩余价值构成的d.创造出来的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构成的10.利用工作日变化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时,工作日()a.延长不受任何限制 b.只有最低限,没有最高限c.只有最高限,没有最低限 d.既有最低限,又有最高限11.p…w′— g′•g—w…p表示的是()a.商业资本的循环 b.货币资本的循环c.生产资本的循环 d.商品资本的循环12.按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作用的不同,可以把全部资本划分为()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c.流动资本和流通资本 d.所费资本和垫付资本13.固定资本更新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前提,是因为它能够()a.推动生产资料部门的恢复和发展,增加社会需求b.带动消费资料生产的回升,刺激生产发展c.降低人们的消费水平,缓解供给和需求的矛盾d.促进生产力急剧增长,会加剧生产扩大与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14.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中,通过第一部类的内部交换可以使()a.i (c+v+m)的价值补偿得以实现b.i (c+v+m)的实物替换得以实现c.i (c+△c)的实物替换和价值补偿得以实现d.i (c+△c)+ ⅱ (c+△c)的实物替换和价值补偿得以实现1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a.生产严重不足 b.消费严重不足c.生产相对过剩 d.消费严重超前/16.资本主义企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可表示为()a.c+m b.c+vc.v+m d.c+v+m17.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商品价值构成公式变成了()a.w=c+v+m b.w=k+mc.w=k+p d.w=k+18.平均利润形成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a.大于平均利润 b.小于平均利润c.等于平均利润 d.等于垄断利润19.商业利润是()a.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b.商业资本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c.产业资本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d.产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20.资本主义借贷资本的本质是()a.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b.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相融合的金融资本c.为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服务的职能资本d.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21.银行资本家所获得的银行利润是银行雇员在()a.必要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b.剩余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c.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剩余价值d.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剩余价值22.资本主义农业中的租金是指()a.完全由土地的使用所引起的费用b.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c.农业资本家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超额利润d.农业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全部货币额23.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b.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c.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24.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化属于()a.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b.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结合c.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全面、自觉的调节d.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有经济进行的计划管理25.以下不属于财政收入政策手段的是()a.设置税种 b.调节税率c.发行国债 d.政府采购26.二战后,资本流向的突出变化是()a.发达国家向经济落后国家输出资本b.经济落后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资本c.发达国家相互间投资的大幅度增加d.落后国家相互间投资的大幅度增加27.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是()a.生产、资本、贸易的全球化b.生产、交换、消费的全球化c.资源、要素、资金的全球化d.资金、技术、人才的全球化28.当代的欧洲联盟已发展成为()a.自由贸易区 b.关税同盟c.经济联盟 d.经济政治联合体29.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持有少量企业股票()a.意味着工人掌握了生产资料所有权b.意味着工人改变了雇佣劳动者地位c.从根本上解决了劳资矛盾d.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劳资双方的经济关系30.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中注重效率主要是在()a.初次分配中 b.再分配中c.按劳分配中 d.按要素分配中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简答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b)A、庸俗政治经济学B、古典政治经济学C、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D、重商主义政治经济学2、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是(C)A、商品交换B、产品交换C、物质资料的生产D、物质资料的消费3、物质资料之所以成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因为它是(a)A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B、表示着一定的生产关系C、是人们消费的源泉D、表明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4、生产关系的基础是(B)A、产品分配关系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人们在生产中相互关系D、生产力5、生产资料是指(d)A、劳动对象和劳动力之和B、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之和C、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之和D、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和6、生产力所代表的是(B)A、人与人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B、人与自然界物质之间的关系C、物与物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D、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7、社会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是指(C)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B、物质生产和服务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D、劳动力和劳动关系8、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必须(a)A、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B、联系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C、联系生产、分配。
交换、消费各个环节D、联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9、古典政治经济学集大成者是(b)A、威廉?配第B、亚当?斯密C、大卫?李嘉图D、李斯特10、下列不属于重商主义观点的是(d)A、反对自然经济B、金银货币是财富的第一形态C、对外贸易是财富的唯一源泉D、崇尚宗教伦理观念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 b )A、古典政治经济学B、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C、研究人与物关系的政治经济学D、研究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12、生产力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是(a )A、构成生产力系统诸要素之间的矛盾和矛盾的不断解决B、生产关系C、生产工具D、科学技术13、矿藏和原始森林属于( a )A、劳动对象B、劳动资料C、生产工具D、人们劳动的生产物14、经济规律就是( a )A、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经济活动的客观性C、经济行为中的主观能动性D、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的相互联系15、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及其发展要求的规律是存在于( d )A、某几个社会形态的经济规律B、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C、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D、人类各个社会形态的普遍的经济规律16、生产力( c )A、是人们管理经营企业的能力B、是人们研究科学技术的能力C、是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D、是人们创造新生产工具的能力17、中国古汉语中“经济”一词的涵义是( d )A、节约、精打细算B、经济制度C、农业经济D、治理国家、拯救庶民18、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c )A、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B、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C、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和经济发展规律D、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和社会发展规律多选题1、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包括(ABC)A、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B、科学社会主义C、政治经济学D、德国古典哲学E、古典政治经济学2、生产关系是指(ABCD E)A、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C、人们在生产总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D、社会关系体系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E、最基本的社会关系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ABCD E)A、揭示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B、揭示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C、揭示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D、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E、上述都对4、劳动对象可能是(ACD E)A、自然物B、生产工具C、原材料D、他人的劳动产品E、棉花5、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ABC)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形式C、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D、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E、生产力6、物质资料的生产是(ABD E)A、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B、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C、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D、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E、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7、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的相互关系是(ABC)A、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B、分配、交换、消费三者对生产有反作用C、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D、四个环节相互之间没有什么关系E、分配、交换和消费决定生产8、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acd )A、生产资料B、生产资本C、客观生产要素D、物质资料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E、物质生产必备的主观能动条件9、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为(abcde )A、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B、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基础C、它是人们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D、有利于人们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E、有利于人们认清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10、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表现在(bcd )A、人们对它是无能为力的B、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人们不能创造、改造或取消它D、人们不能违背它的要求来工作E、人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1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表明(abcde )A、生产力是这一矛盾的决定因素B、生产力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之中C、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D、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E、社会生产的变化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开始的1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为(bcd )A、生产关系能决定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C、生产关系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D、生产关系可制约生产力的发展E、生产关系可支配生产力的发展13、政治经济学(de )A、即政治加经济B、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特有的名称C、是指研究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经济管理规律的科学D、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E、包括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14、生产关系(abcde )A、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B、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C、可以指直接生产中结成的人与人关系D、可以指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人与人的关系E 是指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相互关系15、一般认为首次使用“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名词的学者分别(ad )A、色诺芬B、亚里士多德C、亚当?斯密D、蒙克莱田E、迈那尼?蒂凯尔16、在经济规律面前,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abc )A、人们可以认识经济规律B、人们可以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C、人们可以在顺应经济规律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改变经济条件,来限制某些经济规律作用的范围D、人们可以创造和制定经济规律E、人们可以随意改变经济条件、限制某些经济规律的作用17、构成生产力的因素包括(abcde )A、劳动者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C、生产资料D、管理E、科学技术18、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方式( abcd )A、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B、是生产关系的基础C、从根本上制约着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社会性质D、是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E、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首要标志19、“经济”一词可以指(abcde )A、节约、精打细算B、经济部门或其总体C、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D、经济活动或经济行为E、人类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活动第二章1、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是(d)A、货币B、资本C、剥削D、商品2、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是(C)A、劳动力成为商品B、产品具有价值C、社会分工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划分3、货币购买劳动力的行为所以发生是由(a)A、社会上存在着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决定的B、货币本身的性质决定的C、货币具有购买手段的职能决定的D、货币具有支付手段的职能决定的4、在私有制社会里,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既是私人劳动,同时也是社会劳动,其社会性是(d)A、通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出来B、通过商品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表现出来C、通过商品生产者的抽象劳动表现出来的D、首先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通过交换表现为社会劳动5、商品的两个属性(C)A、交换价值与价值B、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C、使用价值与价值D、生产与消费6、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C)A、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的B、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C、商品的价值量决定的D、商品的生产成本决定的7、商品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的制约因素为(C)A、商品的质量B、商品的数量C、商品的价值D、商品的用途8、复杂劳动是(A)A熟练劳动者的劳动 B、简单劳动的加总C、脑力劳动D、体力劳动9、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指(A)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10、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基本矛盾是(D)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B、交换价值与价值的矛盾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11、根据劳动的难易程度,劳动可分为(D)A、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B、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C、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D、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12、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比较(A)A、形式上相同,内容上不同B、内容上相同,形式上不同C、内容和形式上都相同D、内容和形式上都不同13、一般所说的商品的价值是指(b)A、商品的个别价值B、商品的社会价值C、商品的平均价格D、商品的使用价值14、两种商品的使用价值(d)A、是同质的,可以在量上进行比较B、是同质的,不可以在量上进行比较C、是非同质的,可以在量上进行比较D、是非同质的,不可以在量上作比较15、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指(B)A具体劳动B、抽象劳动C、私人劳动D、社会劳动16、创造商品价值的是(B)A、具体劳动B、抽象劳动C、私人劳动D、社会劳动17、商品的价值(A)A、同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成正比,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B、同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成反比,同劳动生产率成正比C、同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及劳动生产率都成正比D、同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及劳动生产率都成反比18、商品是指(c)A有使用价值的东西B、具有价值的东西C、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D、劳动产品19、商品的价值是通过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的(B)A、生产B、交换C、使用D、分配20、不同商品相交换的数量比例,取决于(c)A、它们的使用价值,即效用B、它们在市场上有相同的需求C、它们都有价值D、它们都是商品21、“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的含义是(D)A、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总量越小B、无论劳动生产率如何变比,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耗费在单位商品上的价值量是不变的C、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总量越小D、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中所形成的价值量越小附:以前试题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期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则其创造的价值总量(c)A、越多B、越少C、不变D、自然属性当农业受灾,农业劳动生产率下降时,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a)A.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B.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C.创造的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D.创造的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22、劳动生产率是(b)A、劳动者创造价值的效率B、劳动者创造使用价值的效率C、劳动者创造交换价值的效率D、与每一件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23、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D )A、商品的使用价值B、商品的价格C、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4、公式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价值形式为(a)A、简单的成偶然的价值形式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25、货币具有的支付手段是指(b)A、用来购买商品B、用来清偿债务C、用来贮存财富D、用来衡量价值26、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能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货币职能是(d)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贮藏手段27、价值形式发展所经历的阶段,顺序正确的为(d)①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②货币形式③一般价值形式④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③①④②D、①④③②28、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是(b)A、现实的货币B、想象的或观念中的货币C、金属货币D、纸币29、在货币的职能中,包含了经济危机可能性的两种职能是(a)A、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B、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C、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D、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30、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为(b)A、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D、劳动量与价值量31、《资本论》第一卷指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为(A)A、劳动二重性理论B、价值规律C、剩余价值理论D、平均利润理论32、反映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是(C)A、私人劳动B、社会劳动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3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C)A、是各自独立的两种劳动B、是先后不同的两种劳动C、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D、是既有差别又有矛盾的两种劳动34、具体劳动体现的是(b)A、商品的自然属性B、劳动的自然属性C、商品的社会属性D、劳动的社会属性35、劳动的社会属性是指(d)A、使用价值B、价值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36、物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属性,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b)A、发生变化B、不发生变化C、有条件的发生变化D、不一定37、新技术的研制和在生产过程中的运用以及新工艺在生产过程中的采用,主要都是(A)A、脑力劳动的成果B、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成果C、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D、劳动分工进步的成果38、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始于(C)A、氏族公社时期B、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出现C、原始社会末期D、资本主义时期39、商品经济成为最普通、最一般的经济形式始于(C)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40、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仍然起作用的原因是(c)A、价值规律是任何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B、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C、社会主义仍然存在商品生产D、价值规律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41、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存在的商品经济有(ade )A、简单商品经济B、奴隶制下占统治地位的商品经济C、封建制下占统治地位的商品经济D、资本主义商品经济E 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42、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b )A、货币有使用价值B、货币有价值,是商品C、货币是金银D、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43、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是( b )A、金属货币B、纸币C、价格标准D、价格44、价格标准作为为货币价值尺度职能服务的一种技术上的规定是( c )A、用来计量商品价值的标准B、用来计量商品价格的标准C、用来计量货币自身的固定单位及其等分D、用来计量货币价值和价格的标准45、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 b )A、物的有用性B、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C、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D、商品的自然属性46、通货膨胀是指( c )A、商品供过于求,物价下跌B、商品供不应求而造成的个别商品物价上涨现象C、由于纸币发行过多,而引发的纸币贬值,物价水平上涨D、由于纸币发行量与实际需要相适应,而使物价稳定47、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取决于( b )A、效用B、价值C、交换价值D、供求关系48、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运行方式即( a )A、市场经济B、市场机制C、市场调节D、市场竞争机制49、一个商品价值表现在其他一系列商品上的价值形式为( b )A、简单的价值形式B、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的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50、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生产与需求的平衡和劳动力、生产资料的分配,这是(a)A、在不断的不平衡中实现的一种趋势B、使供需之间的平衡,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分配恰到好处C、使社会生产以及供需之间永远处在不协调状态D、使资本主义不再出现经济危机51、商品不同于一般劳动产品的特点是( b )A、只有价值,没有使用价值B、不仅有使用价值,而且有价值C 是生产者为自己生产的产品D、不仅有使用价值,而且是为他人生产的产品52、在简单价值形式:1只绵羊=2把石斧中( c )A、绵羊处于相对价值形式,是一般等价物B、绵羊处于等价形式,是一般等价物C、绵羊处于相对价值形式,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D、石斧处于等价形式,是一般等价物53、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因此( b )A、价格是价值的基础B、价值是价格的基础C、价格与货币价值成正比D、价格与商品价值成反比54、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 c )A、作为贮藏手段可以自发调节货币的流通量B、一般不会发生通货膨胀C、不能起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D、可以起蓄水池作用55、由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可能出现买卖脱节,这(a )A、包含着经济危机产生的可能性B、使经济危机产生具有了现实性C、是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D、是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直接原因56、货币执行支付手段使(d )A、经济危机可能性消失B、经济危机成为现实C、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减弱D、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进一步加深57、货币作为贮藏手段的作用是( d )A、防止通货膨胀B、促进商品经济发展C、增加社会财富D、自发调节金属货币流通量58、金和银所以能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是因为( b )A、它们天然是货币B、它们的天然特性最适合充当货币的材料C、人们协商的结果D、聪明人的发明创造59、相等体积的黄金和木块,黄金的价值大于木块,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b )A、黄金的使用价值大B、生产黄金的劳动耗费大C、黄金的重量大D、黄金可以充当货币60、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 b )A、可以是观念上的B、必须是现实的C、必须是金属货币D、只能是纸币61、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属性为( a )A、商品的使用价值B、商品的价值C、商品的交换价值D、商品的社会属性62、作为价值形式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产生了( b )A、商品B、货币C、价值D、交换价值63、商品经济是(c )A、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B、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形式C、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D、不存在社会分工的经济形式64、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是( d )A、商品B、货币C、使用价值D、价值65、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与( b )A、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B、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C、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D、商品的价格水平成反比66、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生产资料的价值是( c )A、借助于具体劳动创造出来的B、借助于抽象劳动创造出来的C、借助于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D、借助于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67、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因购销债务相互抵销会使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b )2002年考题A、增加B、减少C、不变D、与到期支付总额相等多选题1、商品价格(ABC)A、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B、与商品价值成正比C、与货币价值成反比D、只与商品价值有关,与货币价值无关E、与商品价值成反比2、商品经济经历过(BCDE)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E、社会主义社会3、商品的价值形式是(ACD)A、商品的社会属性B、商品的自然形式C、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D、商品的交换价值E、与交换价值无关4、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区别表现在(ABCDE)A、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B、自然经济中人们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中人与人关系为物与物之间关系所掩盖C、自然经济排斥社会分工,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前提D、自然经济条件下没有竞争,闭关自守,商品经济条件下,广泛竞争,相互促进E、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者是分散,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者是彼此联系的5、货币产生所经历的历史过程是(ABCD)A、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B、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的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E、金银形式6、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ABCDE)A、商品的有用性B、商品不同质的规定性C、商品的物质属性D、商品的可转让性E、商品的自然属性7、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这是因为(ABCD)A、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普遍和最一般的关系B、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C、商品中孕育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的萌芽D、是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的需要E、商品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8、“物以稀为贵”体现的经济学道理是(CD)A、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商品的价值B、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商品的价格C、商品的供求关系影响商品的价格D、商品的价格决定于商品的价值E、商品的价格与商品的价值无关9、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并非凡是人类劳动的凝结都是价值,这是因为(ABCE)A、价值是劳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所采取的一种社会形式B、价值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C、人类劳动的产品不用于交换,就没有价值D、人类社会中,商品社会关系的存在是永恒的E、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10、商品的价值是(ABCE)A、商品中包含的劳动量B、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C、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基础D、以复杂劳动为计量基础E、决定商品的价格1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决定因素为(ACD)A、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B、个别劳动者的技术水平C、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D、社会平均的劳动强度E、个别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12、如果交换等式为1袋米=2只羊,那么(ABCE)A、生产米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其等式为1袋米=1只羊B、养羊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其等式为1袋米=4只羊C、生产米的劳动生产率和养羊的劳动生产率各提高一倍,其等式为1袋米=2只羊D、生产米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养羊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倍,其等式为1袋米=6只羊E、生产米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养羊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倍,其等式为1袋米=4只羊13、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ABCDE)A、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就越多B、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C、无论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抽象劳动在相同的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D、劳动生产率越高,耗费在每件商品上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就越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政治经济学部分考题及其答案

无1、人们的生产关系归根结底是一种A、物质利益关系B、政治利益关系C、平等交换关系D、自由买卖关系【A】2、支配社会经济形态更替的规律是A、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C、社会劳动在各部门按比例分配的规律D、节约劳动时间的规律【B】3、关于价值和交换价值相互关系的正确论断是A、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C、价值就是交换价值,二者完全一致D、价值由交换价值决定,二者量上没有区别【B】4、劳动二重性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创造使用价值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创造价值C、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D、具体劳动创造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使用价值【C】5、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的货币,执行的是A、价值尺度职能B、支付手段职能C、贮藏手段职能D、流通手段职能【D】6、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A、等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B、大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C、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D、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C】7、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总公式是A、W — G — WB、G — W — GC、G —G′D、G — W —G′【D】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前提是A、资本家集中大量货币B、劳动力成为商品C、生产资料成为商品D、消费资料成为商品【B】9、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价值增殖过程中A、作用不同B、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C、创造价值的方式不同D、、创造剩余价值的方式不同【A】10、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抽象劳动A、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B、转移了劳动力的价值C、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D、创造了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D】11、资本循环所经历的时间包括A、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C、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D、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B】12、既属于流动资本又属于可变资本的是用于购买A、厂房、机器设备的资本B、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的资本C、劳动对象的资本D、劳动力的资本【D】13、固定资本无形磨损是由A、自然力对机器设备腐蚀造成的B、人为破坏机器设备造成的C、机器设备贬值造成的D、机器设备使用过程中磨损造成的【C】14、公式Ⅰ(v+m)>Ⅱc是A、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B、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C、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前提条件D、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D】15、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A、揭露了利润的真正来源B、表明了利润的本质C、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D、完全消除了各企业、各部门在所获利润上的差别【C】16、资本主义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A、商品的个别价值B、商品的社会价值C、商品的生产价格D、商品的垄断价格【C】17、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A、等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B、少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C、多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D、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成正比【B】18、商业资本的出现,在一定限度内能够A、增加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减少流通资本量B、减少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增加流通资本量C、使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和流通资本量同样增加D、使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和流通资本量同样减少【A】19、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店员的剥削体现在A、无偿占有商业店员剩余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B、直接占有商业店员销售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C、直接榨取商业店员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D、无偿占有商业店员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A】20、利息率和平均利润率在量上的关系是A、利息率等于平均利润率B、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C、利息率和平均利润率无关D、利息率和平均利润率成反比【B】答案分析一、单项选择题1、【解析】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考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考试1. 资本是()货币生产资料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正确答案)以物为媒介的生产关系2. 能够反映工人真实收入状况的是()名义工资实际工资(正确答案)计时工资计件工资3. 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正确答案)与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都成正比。
与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都成反比。
4. 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包括使用价值补偿和交换价值补偿。
实物补偿和劳务补偿。
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正确答案)有形补偿和无形补偿。
5.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划分依据是()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
(正确答案)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资本的使用时间长短。
资本不同部分的价格高低。
6.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其使用过程()能转移自身价值。
其价值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而消失。
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正确答案)能保持自身的价值。
7.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能起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作用的货币职能是()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正确答案)支付手段世界货币8. 个别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使用价值属于()剩余价值垄断。
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
(正确答案)9. 商品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格。
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和使用价值。
(正确答案)价值和交换价值。
10. 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是追求()个别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
(正确答案)平均剩余价值。
11.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正确答案)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所有企业提高劳动强度的结果。
全行业先进生产技术带来的。
12. 在资本主义商品价值构成(c+v+m)中()C是新创造的价值,v+m是转移的价值。
c+v是转移的价值,m是新创造的价值c+v是新创造的价值,m是转移的价值c是转移的价值,v+m是新创造的价值(正确答案) 13.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正比成反比(正确答案)不相关有时候相关,有时候不相关14.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在于()货币的积累劳动力成为商品(正确答案)财产所有权生产资料所有制15.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是()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联系这一观点说明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是A.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B.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C.用暴力手段掠夺殖民地财富D.用暴力手段掠夺本国人民财富2.马克思说:“我们不可能从对小麦的品尝当中,来判定它是由封建社会的农奴生产的,还是由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劳动者生产的。
”这句话表明A.使用价值是商品和其他产品的共有属性,它体现人类社会共同的经济关系B.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本身不反映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C.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与价值共同反映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D.使用价值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3.在古代的物物交换中,一只羊能换两袋米。
这两种有用性完全不同的产品之所以能够按一定比例互相交换的原因,在于它们A.对人们有共同的效用B.有不同的使用价值C.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D.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4.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
”这句话应理解为A.商品不可能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B.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C.商品消费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D.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相互排斥,二者不可兼得5.马克思说:“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转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
”这里所说的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是指A.脑力劳动B.体力劳动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6.某厂生产一部笔记本电脑售价5000元,但此类笔记本电脑的大多数厂家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得整个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那么,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单个商品价值量的变化为A.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不变B.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增加C.商品数量不变,价值量增加D.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减少7.当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充当了一般等价物之后,货币就产生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题库(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题库导论一、单选题:1、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史表明,没有抽象的各阶级适用的政治经济学,根本原因在于()A.经济发展过程与经济现象的复杂B.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C.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D.研究对象直接涉及不同阶级的利益2、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生产工具的状况B.劳动者的素质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3、生产力反映的是()A.人与社会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人与人的关系D.分工协作关系4、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D.分工协作关系5、生产关系的基础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产品的消费形式D.生产工具的水平6、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产品的消费形式D.生产工具的水平7、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A.物质资料生产B.社会生产关系C.劳动方式D.商品生产8、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物质资料生产B.社会生产关系C.劳动方式D.生产力9、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经济基础D.上层建筑10、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的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B.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对立统一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对立统一D.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的对立统一11、构成社会形态的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对立统一D.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的对立统一1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A.为无产阶级服务B.揭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C.调整生产关系D.推翻剥削制度13、以下经济规律中属于一切社会所共有的规律是()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B.价值规律C.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D.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1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A.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B.科学抽象法C.唯物辩证法D.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15、判断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根本标准是()A.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B.社会制度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D.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多选题:1、物质资料生产是()A.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B.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C.人类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D.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E.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2、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A.劳动者的劳动B. 经济信息C.劳动手段D.科学技术E.劳动对象3、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包括的环节有()A.生产B.分配C.交换D.消费E.管理4、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是()A.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B.分配决定生产、交换、消费C.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D.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E.消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5、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C. 政治制度D.生产力的发展水平E. 产品的分配形式6、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的矛盾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D.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D.人与社会的矛盾7、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在于( )A.它的存在是客观的B.它的作用是客观的C.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它是永恒不变的E.经济制度是客观的8、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A.唯物辩证法B.科学抽象法C.矛盾分析法D.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E.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三、辨析题:1、评判生产关系先进和落后的根本标准是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
马克思原理 政治经济学练习题

政治经济学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A )1、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A.资本 B. 商品 C.货币 D.劳动产品 E.劳动力商品(C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A.资本积累 B.可变资本 C.剩余价值 D.剩余劳动 E.资本家的节欲(C )3、私人垄断资本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相结合形成。
A.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资本主义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金融资本主义E.自由资本主义(D )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决定。
A.使用价值 B.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E.交换价值(C )5、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是。
A.银行资本家 B.工业资本家 C.金融寡头 D.商业资本家 E. 金融资本家( C )6、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
A.延长工人工作日而获得 B.降低工人的工资而获得C.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 D.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 E. 降低劳动生产率而获得 (B )7、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使用价值和价值 E. 价值和交换价值(C )8、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是追求。
A.商品的有用性 B.人生价值 C.剩余价值 D.利润 E. 共同富裕(A )9、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环节的是。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E. 再分配(D )10、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
A.成正比 B.劳动生产力变化,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C.无关 D.成反比 E.一定比例(B )11、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A.剩余价值规律 B.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E.商品规律(B )1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是以()为前提条件的。
A.货币成为资本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生产力的发展D.上层建筑的变革 E. 商品和货币的产生(D )1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的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1月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2006年1月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 )a.经济关系b.政治关系c.家庭关系d.社会关系2.天然存在的矿藏属于( )a.劳动资料b.劳动对象c.劳动手段d.生产工具3.下列关于商品二因素的表述中,不正确的观点是( )a.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b.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c.商品生产者既占有商品的价值,又占有使用价值d.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互相排斥的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取决于( )a.社会正常生产条件b.社会平均的生产成本c.社会平均的劳动强度d.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5.在总和的价值形式中,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 )a.一种特殊商品上b.一种一般商品上c.一种货币商品上d.其他一系列商品上6.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c.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7.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表现为(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c.在流通领域只有价值形态的变化,不会有使用价值的变化d.在流通领域只有价值形态的变化,但价值量却发生了增殖8.价值形成过程是指( )a.具体劳动转移旧价值和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b.抽象劳动转移旧价值和具体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c.具体劳动创造新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d.抽象劳动转移旧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9.资本集中( )a.是通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b.是通过把现有分散的单个资本集中合并实现的c.会导致社会资本总额增加d.会受到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10.从本质上看,资本主义工资是( )a.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b.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c.工人的全部劳动报酬d.工人创造的全部价值11.在资本总量增大的前提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 )a.不变资本不变,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提高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与总资本按相同比例增长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都增加了,但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提高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都增加了,但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提高12.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生产资本可以划分为( )a.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b.固定资本与流通资本c.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13.考察社会再生产的理论前提是( )a.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b.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价值构成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c.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d.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1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是( )a.生产过程的周期性b.消费过程的周期性c.固定资本更新的周期性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15.平均利润反映的是( )a.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关系b.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c.各部门资本有机构成趋于一致的关系d.各部门资本周转速度趋于一致的关系16.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 )a.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b.与社会总不变资本的比率c.与社会总可变资本的比率d.与个别企业总资本的比率17.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价格的构成是( )a.生产成本+利润b.生产成本+超额利润c.生产成本+平均利润d.生产成本+垄断利润18.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业资本产生于( )a.简单商品流通领域b.封建社会的商人资本c.产业资本中的生产资本职能d.产业资本中的商品资本职能19.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赶上甚至超过工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情况下,绝对地租来自( )a.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b.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c.土地上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和利息d.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或农业工人的一部分工资20.级差地租第二形态 ( )a.是由不同地块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而形成的b.是由不同地块地理位置的差别而形成的c.是由同一块土地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d.是由某种土地的特殊优越性和稀少性而形成的21.下列关于计划与市场的提法中不正确的是( )a.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b.计划和市场反映两种社会制度c.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d.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2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调节和控制的对象( )a.只包括微观经济主体b.只包括宏观经济全局c.既包括微观经济主体,也包括国民经济宏观全局d.既包括国内经济,也包括国际经济23.以下不属于财政支出政策手段的经济行为是( )a.财政税收b.国家投资c.转移支付d.政府购买24.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是( )a.资本积累b.资本积聚c.过剩资本d.资本集中25.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 )a.商业资本国际化b.借贷资本国际化c.产业资本国际化d.资源配置国际化26.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是( )a.世界单极化和经济一体化b.世界单极化和经济全球化c.世界多极化和经济一体化d.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27.垄断资产阶级加强和维持垄断统治的两手是指( )a.实行“参与制”和“个人联合”b.实行议会民主和控制舆论c.暴力镇压和推行改良主义d.收买工人贵族和推行福利政策28.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结束的时间是( )a.1949年b.1956年c.1966年d.1978年29.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 )a.解放生产力b.实现公有制c.发展生产力d.实现共同富裕30.在社会主义社会消灭剥削不可缺少的社会条件是( )a.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d.不断变革生产关系31.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在于无产阶级( )a.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b.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c.能够自觉地创造出经济规律d.能突破剥削阶级私利和偏见如实反映客观真理e.能认识和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3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是( )a.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b.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c.市场经济出现于商品经济发展到普遍化的阶段d.商品经济出现于市场经济发展到普遍化的阶段e.二者有内在的一致性33.价值规律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能促使商品生产者( )a.采用先进技术b.改进生产方法c.改善经营管理d.提高劳动生产率e.自觉保护生态环境34.保持产业资本循环连续性的条件是( )a.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b.企业生产的性质c.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d.产品的销售状况e.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35.决定和影响资本主义利润率的因素有( )a.剩余价值率的高低b.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c.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d.不变资本节省的程度e.原材料价格的高低36.由于商业资本参加利润的平均化使( )a.商品的生产价格分解为生产成本+产业利润+商业利润b.商品的生产价格分解为生产成本+商品出厂价格+商品利润c.社会总资本的平均利润率提高d.社会总资本的平均利润率降低e.社会总资本的平均利润率不变37.股份公司的功能主要是( )a.有利于快速聚集资本b.有利于优化投资结构c.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d.有利于企业财产的稳定和完整e.有利于劳资矛盾的根本解决38.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节,主要是调节( )a.价格水平b.商品总量c.货币流通量d.利息率e.企业利润率39.资本主义的跨国公司( )a.是多国垄断组织组成的经济联盟b.是一国的垄断组织或以一国的垄断组织为主建立的c.是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为目的而建立的d.是为垄断资本主义利益服务的e.是垄断资本对外扩张和掠夺的工具40.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a.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关系b.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c.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d.必须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起来e.必须在全社会统一实行按劳分配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为什么能自发地调节社会资源配置?42.“个别企业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能长期稳定地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43.简述生产资本的构成对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影响。
44.剩余价值与利润在量上的一致是否说明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在量上也一致?为什么?4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
每小题10分,共20分)46.试述资本主义利息率的确定。
47.如何认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它们的矛盾与斗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48.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2006年1月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相关内容:2006年1月全国自考《邓小平理论概论》试题全国2006年1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2006年1月高教自考《毛泽东思想概论》试题2006年1月全国高教自考《大学语文(本)》试题2006年1月自考国国际企业管理试题2006年1月自考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试题全国0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广告学一全国05年4月自学考试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查看更多>> 自学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