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的教学设计
系统解剖学中的“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教案

系统解剖学中的“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教案一、教材分析“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是系统解剖学中关于骨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骨的化学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以及骨的物理特性,如硬度、韧性和弹性等。
对于学生理解骨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医学专业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对于系统解剖学这一新的学科领域仍感陌生。
学生需要掌握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理解其在人体中的功能和作用。
2.能力目标:能够根据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分析其在人体中的功能和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医学专业的热爱,提高其探究人体奥秘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的特点。
2.难点: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在人体中的功能和作用。
五、教学对象医学专业二年级学生。
六、教学任务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准确掌握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理解其在人体中的功能和作用,为后续学习骨骼系统的其他内容奠定基础。
七、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授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的概念及特点。
2.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模型等教具展示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骨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的理解。
八、教学准备1.准备骨的标本或模型。
2.制作PPT课件,包括骨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的图片、图解等。
3.准备相关视频资料,展示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及其功能。
4.布置教学场地,确保教具摆放合理,便于学生观察和讨论。
九、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行为: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出本节课主题——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引导学生思考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与其功能的关系。
学生行为:积极参与回答问题,跟随教师的引导进入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跃度,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的教学设计终审稿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的教学设计终审稿实验名称: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实验目的:1.了解骨的成分和特性;2.学习如何使用实验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实验原理:人的骨骼主要由无机盐和有机物质组成。
无机盐包括磷酸钙、氟化物和碳酸钙等,赋予骨骼硬度和韧性。
有机物质主要是胶原蛋白,给予骨骼强度和柔韧性。
实验材料:1.新鲜的鸡腿骨或牛骨;2.碱性溶液(如氢氧化钠溶液);3.盐酸溶液;4.羧甲基纤维素(CMC)溶液;5.彻底清洗干净的试管和滴管;6.检验盘或试验纸。
实验步骤:1.切割鸡腿骨或牛骨,并清洗干净;2.分别将鸡腿骨或牛骨放入碱性溶液中,加热反应,观察是否有气泡的释放;3.取出骨骼,将其放入少量的盐酸溶液中,观察是否有气泡的释放;4.取出骨骼,用清水彻底清洗干净;5.将清洗干净的骨骼放入CMC溶液中,涂抹在检验盘或试验纸上,观察是否有胶体形成。
数据记录和分析:1.记录反应释放气泡的情况,判断骨骼中是否含有无机盐成分;2.记录CMC溶液涂抹在检验盘或试验纸上的结果,判断骨骼中是否含有有机物质胶原蛋白。
实验结果分析:1.如果碱性溶液中有气泡释放产生,说明骨骼中含有无机盐成分;2.如果盐酸溶液中有气泡释放产生,说明骨骼中同时含有无机盐和有机物质胶原蛋白;3.如果涂抹在检验盘或试验纸上的CMC溶液形成胶体,说明骨骼中含有胶原蛋白。
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伤害;2.小心使用碱性溶液和盐酸溶液,避免溅到皮肤和眼睛;3.在处理骨骼时要注意卫生和清洁。
实验延伸:1.对于生成气泡的反应,可以进一步测定气泡中的气体,以确定无机盐的种类;2.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对骨中的无机盐和有机物质进行进一步的定量分析;3.可以比较不同动物骨骼的成分和特性。
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骨的成分和特性,学习了实验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骨骼中含有无机盐和有机物质胶原蛋白,这两者共同赋予骨骼硬度、强度和柔韧性。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案例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案例肥乡第三中学冯秋芳一、教学思路:《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这节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生物学八年级教科书第15章《动物的运动》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它以学过的骨的结构为知识基础,通过探究实验重点介绍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进一步阐述人的一生中骨成分的动态变化。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增强。
二、教学目标(1)学会鉴定骨的成分,理解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鉴定骨的成分,骨的成分与物理特性的关系。
四、教材处理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现有的材料、资源,这部分内容我采用边观察实物边讲解的方式认识骨的结构,介绍骨的生长。
进而学习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这节课就是通过探究实验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探索,实验和思考,认识问题情景或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找到问题的答案,从中尝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应用讲解法、谈话法、比较法和指导法,引导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参与实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创造性的完成学习任务。
六、教学设计依据现在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是一个帮助者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动参与者,也就是从“带领学生学”转变为“引导学生学”。
七、教学对象分析初二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大,学习进程中的非智力因素起重要作用。
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好表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八、教学过程(一)实验前的准备关于骨的成分,为做好鉴定骨成分的实验,在实验前先将骨处理好,煅烧的骨可以选用细长的小骨(鱼肋骨)。
这样效果较好,还可以节省时间。
在做实验前,必须指出本实验的注意事项,如怎样正确使用酒精灯,不能直接用手摸浸泡在盐酸中的脱钙骨等。
生物教案-鉴定骨的成分

生物教案-鉴定骨的成分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骨的成分及其性质。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生物科学实验的兴趣,激发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骨的成分及其性质。
2.教学难点:实验操作及观察分析。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新鲜动物长骨、烧杯、酒精灯、镊子、滴管、刀片、天平。
2.实验试剂:10%盐酸、蒸馏水。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骨的结构和功能。
2.提问:骨的成分有哪些?它们对骨的性质有什么影响?二、理论学习1.讲解骨的成分:无机物和有机物。
2.介绍无机物的性质:不易燃烧,易溶于酸。
3.介绍有机物的性质:易燃烧,不易溶于酸。
三、实验操作1.实验一:测定骨中无机物的含量(1)称取新鲜动物长骨的质量。
(2)将长骨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10%盐酸,浸泡24小时。
(3)取出长骨,洗净,晾干,称取质量。
(4)计算无机物的含量。
2.实验二:测定骨中有机物的含量(1)将实验一中处理过的长骨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酒精,点燃酒精灯,加热。
(2)观察长骨的变化,直至有机物燃烧完毕。
(3)计算有机物的含量。
四、观察与分析1.让学生对比实验前后的长骨,观察其变化。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骨的成分及其性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实验中我们如何测定骨的成分?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享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针对实验结果,讨论骨的成分对骨的性质的影响。
三、巩固知识1.复习骨的成分及其性质。
2.让学生举例说明骨的成分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拓展延伸1.介绍骨的成分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五、课堂小结2.强调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1.完成实验报告。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骨的成分及其性质,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培养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对生物科学实验产生了兴趣,激发了探究精神。
探究骨的成分与特性实验教案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选自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15章第2节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概述骨的成分和与物理特性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运用化学方法鉴定骨的成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骨的成分。
难点:骨的成分与物理特性的关系。
三、【实验器具】新鲜草鱼的肋骨、碳酸钙粉末、15%的稀盐酸、烧杯(200ml x2)、解剖盘、解剖针、镊子、酒精灯、打火机、一次性杯子(盛有清水)。
四、【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准备好鱼骨5根以上(周一下午)和其他仪器材料(实验室借)。
提前将鱼骨泡入稀盐酸中。
2、导入:同学们来上课都背着书包,大家的书包是不是有点重呀?我们能背起书包,是靠我们身体里面的骨骼来承受书包的重量。
成年人的股骨能承受250~400kg的压力,肱骨能承受174~276kg的压力。
股骨是哪里呀?就是大腿的这个骨头【拍大腿】,肱骨呢?就是手臂这里啦【捏手臂】。
大家想一想,骨能承受这么高的压力,是不是与骨的组成成分有密切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板书:骨的成分与特性】3、实验探究过程:*提出问题:请一位同学上台,从解剖盘中取一根鱼的肋骨,用手轻轻地将肋骨折弯,有什么感觉?(硬度、弹性){谢谢,请回} 下面的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骨为什么既有硬度又有弹性?【板书:一、骨的特性:硬度、弹性】*做出假设: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将动物的骨研磨成骨粉,骨粉的主要成分是钙质。
记不记得之前学过钙质是一种——(无机物)。
骨也可以熬成骨胶,主要成分是骨胶蛋白,骨胶蛋白是一种蛋白质,蛋白质是不是有机物?(是)根据这个我们可以设想一下骨的组成成分有?(无机盐和有机物)【板书:二、骨的成分:假设:无机盐、有机物】*设计实验:那么我们怎么检测骨中是否真的含有无机物和有机物呢?①我们说,有机物一般容易燃烧。
同学们曾经用燃烧法鉴定种子的某种成分,是什么成分呢?{忘记了?有机物燃烧掉,剩下的灰烬是什么?}(无机物)能否借鉴燃烧法鉴定骨中是否含有无机物?(可以)【板书:燃烧法】②那么有机物怎么测定?我们刚刚说骨里面含有钙质,现在老师告诉大家,骨中的钙质等无机物可以与稀盐酸发生反应而溶解。
八年级生物教案-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成年人的股骨能承受250~400kg的压力,肱骨能承受174~276kg的压力。
骨的这种特性与骨的成分有密切关系。
【活动目标】1.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探究骨的成分;2.对探究骨成分实验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实验结论;3.对青少年和老年人的骨质特性作出科学的解释。
【材料器具】羊或鲤鱼的肋骨、碳酸钙粉末、稀盐酸、解剖盘、镊子、酒精灯等。
【方法步骤】1.提出问题从解剖盘中取一根羊或鲤鱼的肋骨,用双手轻轻地将肋骨弯曲,你会感觉到骨既有硬度又有弹性。
骨为什么有这种物理特性呢?本组同学讨论后,提出的探究性问题是:()。
2.作出假设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将各种动物的骨研磨成骨粉,骨粉含有丰富的钙质。
骨也可以熬制骨胶,骨胶的黏合力很强。
依据这些事实你组作出的假设是:骨的成分中可能有:()。
3.制定计划(1)同学们曾经用燃烧法鉴定种子的某种成分,能否借鉴燃烧法鉴定骨中是否含有这种成分?(2)取少许白色的碳酸钙粉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内,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请同学们思考和讨论:若用稀盐酸浸泡鱼骨,将会得到怎样的结果?(3)制定探究骨成分的实验计划时,是否有设置对照的必要性?(4)将本组计划选用的实验材料、实验用具和药品试剂列出清单,并按照清单检查实验台上是否有必要的实验材料和设备?4.执行计划(1)小组内做好明确分工。
(2)参考下列表格,记录本组的实验现象。
注意:(1)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2)用稀盐酸浸泡过的骨,要用镊子夹取,用清水冲洗后再观察。
5.交流与评价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展示实验处理材料。
操作项目实验组对照组实验方法用酒精灯火焰烧鱼骨用稀盐酸浸泡鱼骨不做处理结果鉴别方法用解剖针敲击处理材料将处理材料对折弯曲敲击和弯曲处理材料结果分析及结论【讨论】1.骨中能够燃烧的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2.骨燃烧后的剩余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3.骨浸泡在稀盐酸中,被溶解的成分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4.骨浸泡在稀盐酸中,不能溶解的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思考】1.骨为什么既坚硬又有弹性?2.青少年为什么要注意坐、立、行的正确姿势?应该有哪些正确姿势?3.老年人为什么易骨折?为防止老年人骨折,我们能够做什么?4.为什么说骨是人体最大的钙库?青少年、老年人为什么需要补钙?。
《探究骨的成分》教学设计

《探究骨的成分》教学设计作者:王秀山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0年第21期一、课题名称探究骨的成分二、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新课标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和探究式学习是本节课的指 ;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三、学习目标1、说出骨的成分与骨的物理特性之间的关系;学会科学鉴定骨的成分的基本方法。
2、通过燃烧和溶解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3、通过探究式实验,使学生形成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的激情,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学习重点理解骨的成分是决定骨的物理特性的主要因素五、学习难点鉴定骨的成分,理解骨的成分与物理特性的关系六、实验器具新鲜的鱼的肋骨、碳酸钙粉末、稀盐酸、清水、解剖盘、镊子、酒精灯等。
七、学习过程(一)实验准备1.材料选择及处理对于鉴定骨的成分实验,用来煅烧的骨我选用长而薄的鱼肋骨,脱钙骨我选用细而长的小的鱼肋骨。
这样我认为会效果较好些,还可以节省时间。
骨的脱钙需要较长时间,我在课前预先让每个学习小组的组长提前浸泡鱼骨,以便节省时间。
2.注意事项(1)使用酒精灯要注意规范操作;(2)用稀盐酸浸泡过的骨,要用镊子夹取,用清水冲洗后再观察,以防灼伤皮肤。
3.实验原理有机物:一般容易燃烧的物质;无机物:一般不易燃烧的物质。
补充:有些无机物在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时能被溶解出来。
(二)实验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1)体验感知:请同学们从解剖盘中取一根鲫鱼的肋骨,用手轻轻地将肋骨折弯,你会感觉到骨既有硬度又有弹性。
(2)思考问题:骨为什么具有这种物理特性呢?骨具有什么成分和特性呢?2.做出假设(1)材料:骨是由大量的活细胞组成的,大家知道活细胞的成分中既有有机物又有无机物。
那么我们可以作出的假设是:骨的主要组成成分是钙(无机物)、有机物。
(2)依据这些事实做出假设:3.设计与实施方案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
(1)实验组:取鱼肋骨共2根,并将鱼骨清洗干净;将一块鱼骨放在稀盐酸中浸泡20分钟,将浸泡在稀盐酸中的鱼骨取出,用清水洗净;(2)用酒精灯烧另一根鱼骨,烧2-3分钟,用酒精灯烧的鱼骨用解剖针敲击,用稀盐酸浸泡的鱼骨对折弯曲,另一块敲击且弯曲;(3)对照组:再取鱼骨1块,不做任何处理与实验组进行对比。
鉴定骨的成分生物教案

鉴定骨的成分生物教案
课型:实验课
一、目的要求:
1、知道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
2、学会鉴定骨的成分,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二、材料用具:
大鱼的’肋骨或小动物的一段骨,镊子,酒精灯,试管,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清水,火柴。
三、教学过程():
1、诊断补偿:
1)骨的结构包括那三部分?
2)骨髓填充在和的空隙内。
2、实验步骤:
1)、骨的煅烧:用镊子夹住一段骨,放在酒精灯上煅烧,同时注意观察骨的颜色变化,待骨变得时,将酒精灯移开,轻轻地敲打这根煅烧骨,看结果如何?。
2)、骨的脱钙:将大鱼的一根肋骨浸入试管里质量分数为的盐酸中,过15分钟左右,用镊子夹住,看它是否变得软了,如果已经变柔软,即可取出,用洗去盐酸。
试一试,能否将这根肋骨弯曲或打成结?
讨论:
1)、在骨的煅烧或脱钙过程中,你观察到哪些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2)、煅烧后的骨和脱钙的骨各有什么物理特性?
3)、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3、注意的问题:
1)、酒精灯正确使用
2)、鱼骨从盐酸中取出要用清水冲洗去盐酸,并避免损伤皮肤。
4、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1)、实验结果说明骨是由硬脆的无机物和柔韧的有机物组成。
2)、骨的物理特性主要表现在硬度和弹性两个方面。
5、填写实验报告册,小组讨论矫正。
教后记:本实验操作简单,结果明显解决了学生日后记忆中易混淆的知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
(2)、学会用化学方法鉴定骨的成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测试股成人骨的压力数据理解还将有成分与物理特性有密切关系;
(2)、通过燃烧和溶解实验,使学会鉴定骨的成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探究式实验,使学生形成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的激情,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骨的成分是决定骨的物理特性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鉴定骨的成分,理解骨的成分与物理特性的关系。
【实验器具】
新鲜鲢鱼的肋骨、碳酸钙粉末、稀盐酸、清水、解剖盘、镊子、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
一、实验前的准备:
对于鉴定骨的成分实验,煅烧的骨我选用长而薄的鱼肋骨,脱钙骨我选用细而长的小的鱼肋骨。
这样我认为会效果较好些,还可以节省时间。
骨的脱钙需要较长时间,我在课前预先做好一份,待学生在实验操作完毕后,可以先观察我预先做好的那份实验结果。
在学生做实验前,必须强调指出本实验的注意事项:怎样正确使用酒精灯,不能直接用手摸浸泡在盐酸中的脱钙骨,以防灼伤等。
二、知识介绍:
有机物:一般容易燃烧的物质;
无机物:一般不易燃烧的物质。
补充:有些无机物在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时能被溶解出来。
三、实验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1)、体验感知:请同学们从解剖盘中取一根鲫鱼的肋骨,用手轻轻地将肋骨折弯,你会感觉到骨既有硬度又有弹性。
(2)、思考问题:骨为什么具有这种物理特性呢骨具有什么成分和特性呢
2.做出假设:
(1)、阅读课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将各种动物的骨研磨成骨粉,骨粉含有丰富的钙质。
骨也可以熬制骨胶,骨胶的黏合力很强。
(2)、依据这些事实做出假设:骨的主要组成成分是钙(无机物)、有机物。
3.设计与实施方案: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
(1).实验组:取鲫鱼的相同部位的鱼骨共2块,并将鱼骨清洗干净;将一块鱼骨放在稀盐酸中浸泡20分钟,将浸泡在稀盐酸中的鱼骨取出,用清水洗净;
(2)、用酒精灯烧另一块鱼骨,烧2-3分钟,用酒精灯烧的鱼骨用解剖针敲击,用稀盐酸浸泡的鱼骨对折弯曲,另一块敲击且弯曲;
(3)、对照组:再取鱼骨1块,不做任何处理与实验组进行对比。
4.观察实验现象及记录实验结果。
5.实验结论。
骨的主要组成成分是钙(无机物)、有机物。
主要表现在硬度和弹性两个方面。
6.交流与讨论:
【思考与练习】
1.骨为什么既坚硬又有弹性
答:因为(1).骨燃烧后燃烧掉了有机物,剩余了无机物。
无机物可以使骨骼变得更硬脆,使得无机物含有钙,所以骨的主要成分是钙。
(2).骨在稀盐酸中浸泡后溶解了无机物,剩余了有机物。
有机物可以增加骨的柔韧性,所以骨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
2.青少年为什么要注意坐、立、行的正确姿势应该有哪些正确姿势
答:因为骨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比例随年龄而变化,所以儿童和青少年弹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但易发生变形;成年人既有硬度又有弹性,而且抗压力非常强;老年人弹性小,硬度大,容易发生骨折。
附: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报告
年月日
八年级班姓名
合作者
指导教师
【教师评定】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2.对探究骨成分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实验结论;
【材料器具】
自备鲫鱼的肋骨、碳酸钙粉末、15%的稀盐酸、解剖盘、镊子、酒精灯、试管、试管架等。
【注意事项】
(1)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
(2)用稀盐酸浸泡过的骨,要用镊子夹取,用清水冲洗后再观察,以防灼伤。
【方法步骤】
1.提出问题
从解剖盘中取一根鱼的肋骨,用双手轻轻地将肋骨弯曲,你会感觉到骨既有硬度又有弹性。
骨为什么有这种物理特性呢本组同学讨论后,提出的探究性问题是:()。
2.作出假设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将各种动物的骨研磨成骨粉,骨粉含有丰富的钙质。
骨也可以熬制骨胶,骨胶的黏合力很强。
依据这些事实你组作出的假设是:骨的成分中可能有:()。
3.制定计划
(1)同学们曾经用燃烧法鉴定种子的某种成分(),能否借鉴燃烧法鉴定骨中是否含有这种成分()
(2)取少许白色的碳酸钙粉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内,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请同学们思考和讨论:若用稀盐酸浸泡鱼骨,将会得到怎样的结果()
(3)制定探究骨成分的实验计划时,是否有设置对照的必要性()
(4)将本组计划选用的实验材料、实验用具和药品试剂列出清单,并按照清单检查实验台上是否有必要的实验材料和设备?
4.实施计划(教师展示下列表示格式进行实验指导)
(1)小组内做好明确分工。
(2)参考下列表格,记录本组的实验现象。
6.表达交流与评价
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展示实验处理材料。
【拓展】
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变化。
【讨论】
1.骨中能够燃烧的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
2.骨燃烧后的剩余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
3.骨浸泡在稀盐酸中,被溶解的成分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
4.骨浸泡在稀盐酸中,不能溶解的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
【课后反思】本实验操作简单,但实验结果解决了学生在记忆中易混淆的知识。
为做好鉴定骨成分的实验,煅烧的骨选用细而长的薄片,脱钙的骨也选用细长的鱼肋骨。
这样效果较好;还可以节省时间。
骨的脱钙需要一定的时间,我在课前事先做好一份,待学生在课堂上操作完后。
可以先观察教师事先做好的那份结果,课后再观察自己所做的结果。
在学生做实验前,我还指出了本实验的注意事项如怎样正确使用酒精灯,不能直接用手去触摸浸泡在盐酸中的脱钙骨,以防灼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