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 溶解度解题技巧及练习测试题

溶液 溶解度解题技巧及练习测试题
溶液 溶解度解题技巧及练习测试题

溶液溶解度解题技巧及练习测试题

一、溶液选择题

1.实验室有碳酸钾和碳酸钙的固体混合物75g,使之与500g质量分数为14.6%的盐酸充分反应,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干得到82.7g固体。则原混合物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44% B.50% C.55% D.68%

【答案】A

【解析】碳酸钾、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CaCO3+2HCl═CaCl2+H2O+CO2↑、K2CO3+2HCl═2KCl+H2O+CO2↑,由上述化学方程式可知,碳酸钾、碳酸钙与盐酸完全反应后,可看成碳酸根离子被两个氯离子取代,两个氯离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和是71,碳酸根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和是60,差是11,即完全反应后质量增加了11份质量.实际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了82.7g-75g=7.7g,设原混合物中含碳酸根的质量为x,则60:11=x:7.7g,x=42g;则所含金属元素质量为75g-42g=33g,原混合物中

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3

75

g

g

×100%=44%。

点睛:掌握反应前后金属元素的质量不变、看成碳酸根离子被两个氯离子取代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碳酸钾和碳酸钙的固体混合物75g,与500g质量分数为14.6%的盐酸充分反应,充分反应后盐酸可能有剩余,蒸发时剩余的盐酸挥发掉,故不能用稀盐酸中氯元素的质量进行计算;碳酸钾、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CaCO3+2HCl═CaCl2+H2O+CO2↑、K2CO3+2HCl═2KCl+H2O+CO2↑,由上述化学方程式可知,碳酸钾、碳酸钙与盐酸完全反应后,可看成碳酸根离子被两个氯离子取代,由与金属离子结合的酸根离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差,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2.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t2℃时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B.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析出甲的质量大

C.升高温度可将甲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D.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g,其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

【详解】

A、由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2℃时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故A正确;

B、将等质量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析出甲的质量大,故B不正确;

C、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升高温度可以将甲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故C

正确;

D、t1℃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g,其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故D正确。

故选B。

3.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B.由t2℃降温到t1℃,甲饱和溶液比乙饱和溶液析出晶体的质量多

C.t2℃时,将4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为90g

D.t2℃时,用甲、乙配制等质量的饱和溶液,甲所需要水的质量比乙多

【答案】A

【解析】

A、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s

100g s

+

×100%。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

等,甲、乙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正确;B、没有确定溶液的质量无法比较甲、乙饱和溶液析出晶体的质量,错误;C、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50g的甲,40g甲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只能溶解25g,所得的溶液质量为75g,错误;D、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配制等质量饱和溶液,甲所需要水的质量比乙少,错误。故选A。

点睛: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s

100g s

+

×100%。

4.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

B.t2℃时,3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5% C.将相同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D.欲将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故A正确;

B、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30g甲物质加入50g水

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33.3%,故B错误;C、将相同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甲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最大,所以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故C正确;D、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欲将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故D正确。故选B。

【点睛】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5.一定温度下,向盛有100g蔗糖溶液的烧杯中再加入5克蔗糖,充分搅拌后一定不变的是

A.溶质的质量B.溶液的质量C.溶质的质量分数D.蔗糖的溶解度【答案】D

【解析】

【分析】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和,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详解】

在一定温度下,向盛有100克蔗糖溶液的烧杯中再加入5克蔗糖,不确定蔗糖是否溶解,溶质、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能确定是否改变,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温度没有改变,溶解度一定不改变,故选D。

6.某温度下,在100g质量分数为20%的KNO3不饱和溶液甲中加入10gKNO3固体,恰好得到饱和溶液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为30g

B.乙溶液的质量分数为30%

C.降低温度,可以使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D.升高温度,甲、乙两溶液的质量分数都增大

【答案】C

【解析】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

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A.该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为

80g 2020

g g

+

100g x ,x=50g,故A错误;B. 乙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50

10050

g

g g

+

×100%=33.3%,故B错

误;C. 降低温度,可以使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C正确;D. 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升高温度,甲、乙两溶液的质量分数都不变,故D错误。

点睛∶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7.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取等质量℃的 a、b、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水后恢复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a>b="c"

B.恢复至 t2℃时,析出溶质的质量 a>b=c

C.恢复至t2℃时,三种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D.若继续降温至 t1℃,三种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答案】D

【解析】

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a的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的受温度的变化影响不大,c的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由于t2℃时,S a>S b=S c, 故溶质质量分数a>b=c;由于温度没有变,因此S不变,故恢复到t2℃时,析出溶质的质量 a>b="c" ;蒸发后,都有固体析出,因此还

是饱和溶液;降温到 t1℃,c溶液就变为不饱和溶液

8.下图是不含结晶水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1℃时,100g甲的饱和溶液中含有50g甲

B.t1℃时,配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需要相同体积的水

C.t1℃时,将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液质量仍然相等

D.要从含少量乙的甲中提纯甲,通常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答案】C

【解析】

A.由图知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即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甲物质50g,故A错误;

B. 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都是50g,但是不知道所配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是否相等,故需要的水的体积也不一定相等,故此选项错误;

C. 因两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当t1℃时,将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两溶液都变为不饱和溶液,故溶液质量仍然相等,此选项正确。

D.因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所以应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故错误。

答案为C。

9.盐场晒盐后得到的卤水中含有MgCl2、KCl和MgSO4等物质,它们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gSO4的溶解度始终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B.t1℃时,KCl和MgSO4两溶液所含溶质质量一定相等

C.t2℃时,100gMgCl2的饱和溶液中含有agMgCl2

D.将t1℃时的KCl饱和溶液升温到t2℃,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MgSO4的溶解度不是始终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A错误;

B、t1℃时,氯化钾和硫酸镁的溶解度相等,如果两种溶液是饱和溶液,并且溶液质量相等,则溶质质量一定相等,但题目未告知两溶液质量是否相等,故B错误;

C、t2℃时,溶解度的含义是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ag氯化镁,因此100gMgCl2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氯化镁的质量小于ag,故C错误;

D、氯化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将t1℃时的KCl饱和溶液升温到t2℃,溶液由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故D正确。

故选:D。

10.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降低温度能使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B.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C.t1℃时,甲、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将甲、乙、丙的饱和溶液从t2℃降至t1℃,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答案】A

【解析】A.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降低温度能使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A错误;B.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故B正确;C.t1℃时,甲、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C正确;D.t1℃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最大,甲物质的溶解度次之,较大温度,甲、乙物质会析出晶体,丙物质不会析出晶体,应该按照t2℃时的溶解度进行计算,所以将甲、乙、丙的饱和溶液从t2℃降至t1℃,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故D正确;故选A。

点睛: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1.甲、乙两种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且均为30g

B.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C.a1℃时,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7

D.将a2℃150g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a1℃,有20g固体析出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于没有确定温度,甲和乙的溶解度无法确定,错误;

B、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错误;

C、 a1℃时,乙的溶解度为30g,a1℃时,30g的乙与100g的水形成饱和溶液,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30g:100g=3:10,错误;

D、a2℃时,甲的溶解度为50 g,根据溶解度的意义可知,a2℃时,甲的150g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50g,溶剂的质量为100g, a1℃时,甲的溶解度为30 g,根据溶解度的意义可知,a1℃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0g的甲,将a2℃150g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a1℃,溶剂的质量不变,析出晶体的质量=50g-30g=20g,正确。故选D。

【点睛】

溶液在降温过程中,溶剂的量一般保持不变。

12.NH4Cl和Na2SO4的溶解度表及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乙为NH4Cl B.t3应介于40℃﹣50℃

C.55℃时,分别将两饱和溶液蒸发等质量的水,得到固体质量甲>乙 D.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1,析出的晶体质量相等

【答案】C

【解析】

A. 据溶解度表可知,NH4Cl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乙是NH4Cl,正确;B、40℃时,Na2SO4的溶解度是48.4g,50℃时,溶解度变小,是47.5g,且t3℃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t3应介于40℃﹣50℃,正确;C、据溶解度表分析可知,55℃时,NH4Cl的溶解度大于Na2SO4的溶解度,故分别将两饱和溶液蒸发等质量的水,得到固体质量乙>甲,错误;D、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从t3降温到t1时,溶解度变化相同,故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1,析出的晶体质量相等,正确。故选C。

13.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

...的是

A.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2:5

B.t2℃时甲、乙各100g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溶液质量仍相等

C.t1℃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甲中含有少量乙,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 t2℃时,甲的溶解度为40g,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40:100=2:5;

B. t2℃时甲、乙各100g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甲析出晶体较多,剩余溶液质量,甲小于乙;

C. 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 ,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 甲中含有少量乙,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选B

14.KNO3和K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低于40℃时,KNO3的溶解度一定小于KCl的溶解度

B.将等质量的KNO3和KCl的饱和溶液从60℃降温到20℃,析出晶体的质量KNO3大于KCl C.将10℃时KNO3、KCl的饱和溶液升温至60℃,KN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KCl大D.将20℃时100gKCl的饱和溶液升温至60℃,需要再加入11.5gKCl固体才能使溶液恰好饱和

【答案】B

【解析】

A、在30℃-40℃时,两条曲线有交点,此时KNO3的溶解度和KCl的溶解度相等,故错误;

B、将等质量的KNO3和KCl的饱和溶液从60℃降温到20℃,KNO3的溶解度比KCl的溶解度变化大,析出晶体的质量KNO3大于KCl,故正确;

C 、将10℃时KNO 3的溶解度大于KCl 的溶解度,根据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公式

100%100g+ 溶解度溶解度

可知,将10℃时KNO 3、KCl 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KCl 大于KNO 3,升温至60℃,KNO 3、KCl 的溶解度都增大,但溶液的成分都没有变化,KNO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KCl 小,故错误;

D 、20℃时,KCl 的溶解度为34.0g ,60℃时,KCl 的溶解度为45.5g ,如果水为100g 饱和溶液从20℃时升温至60℃,需要再加入11.5gKCl 固体才能使溶液恰好饱和,但是题干中为100g 溶液,故错误。

点睛:

固体溶解度曲线的作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来理解:

1.点: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即饱和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即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对应有相应的温度和溶解度。温度在横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在纵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1)根据已知的温度可以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也可以查出它所对应的温度;(3)可以判断或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2.线: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溶解度曲线也有三个方面的应用:(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一般规律是:大部分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只有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食盐(氯化钠);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熟石灰。(2)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或比较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提纯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即选用蒸发结晶还是降温结晶);并且,还可以判断或比较析出晶体的质量大小(即曲线越陡,析出的晶体就越多)。 3.面: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如果要使不饱和溶液(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适量的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掉过量的溶剂。 4.交点: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是相同的;并且,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

15.盐场晒盐后所得的卤水中含有MgCl 2,KCl 和MgSO 4等物质,它们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KCl和MgSO4两饱和溶液所含溶质质量一定相等

B.t2℃时,MgSO4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和降低温度都能析出晶体

C.t3℃时,100gMgCl2的饱和溶液中含有agMgCl2

D.将t3℃时的KCl溶液降温到t1℃,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答案】B

【解析】A. t1℃时,质量不相等的KCl和MgSO4两饱和溶液所含溶质质量不相等,错误;B. t2℃时,MgSO4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和降低温度溶解度都变小,故都能析出晶体,正确;C. t3℃时,(100+a)gMgCl2的饱和溶液中含有agMgCl2 ,错误;D. 将t3℃时的KCl的饱和溶液溶液降温到t1℃,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错误。故选B。

点睛:考查学生应用溶解度曲线的能力。

16.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的溶解度都大于B的溶解度

B.t2℃时,A、B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t1℃时,用等质量水配制的A、B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A>B

D.A、B两种饱和溶液都从t3℃降温到t2℃,析出的晶体的质量一定是:A>B

【答案】B

【解析】

A、根据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可知,温度低于t2℃时A的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温度高于t2℃时A的溶解度大于于B的溶解度,故A错

B.t2℃时,,A、B两种溶液溶液的溶解度相同,所以它们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等,正

C、t1℃时A的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用等质量水配制的A、B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A

D.A、B两种饱和溶液的质量不确定,析出的晶体的质量也不确定,故错误

故选B

17.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B.t2℃时,把30g甲放入50g水中能得到80g甲的饱和溶液

C.将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甲=乙

D.将t2℃时的乙溶液降温到t1℃时,一定有晶体乙析出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增加而增大,交点表示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详解】

A、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如果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液质量相等,则所含的溶质质量相等,但是如果溶液质量不等,则溶质质量不等,故A不正确;

B、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g,把30g甲放入50g水中能溶解的质量为

100g

,把30g甲放入50g水中能得到50g+25g=75g甲的饱和溶液,故B不正50g=25g

50g

确;

C、将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液仍是饱和溶液,甲、乙的溶解度相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甲=乙,故C正确;

D、t2℃时的乙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不是饱和溶液,如果是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才有晶体乙析出,故D不正确。故选C。

【点睛】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100g溶剂中溶解溶质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故分析有无晶体析出,要看溶液是否饱和。

18.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5℃时,向50g水中加入20g的a,所得溶液质量为加70g

B.升高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b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C.将30℃时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15℃,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D.30℃时将a、b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15℃,a析出的晶体更多

【答案】C

【解析】

A、15℃时,a的溶解度是20g,即15℃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20ga物质,因此向50g水中加入20ga物质,所得溶液的质量=10g+50g=60g,故错误;

B、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升高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b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故错误;

C、将30℃时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15℃,a物质的溶解度增大,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都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正确;

D、30℃时将a、b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15℃,a物质的溶解度增大,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不会有晶体析出,故错误。

点睛: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9.25℃时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则下列图像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不饱和KNO3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溶质硝酸钾,硝酸钾在溶液里的质量不能为零,选项A错误;

B、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时,硝酸钾能够继续溶解,溶液里硝酸钾的质量应增加,直到达到饱和状态,选项B错误;

C、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时,硝酸钾能够继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不再溶解,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先增加,饱和后不变,选项C正确;

D、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硝酸钾不能无限溶解,溶质质量不可能一直增加,饱和后应不变,选项D错误。故选C。

20.下面是四个实验相关的图象其中对应表示正确的是()

A.I是在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的ΚNO3溶液中加ΚNO3固体

B.Ⅱ是向一定量的CuSO4溶液中滴加N a OH溶液

C.Ⅲ是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水稀释

D.Ⅳ是实验室加热一定量的ΚM n O4制取O2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酸碱溶液的稀释;盐的化学性质。

A、原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为0%,即图象的起点不能在0处;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A错误;

B、向一定量的Cu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混合物的总质量应不断的增加,故B错误;

C、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水稀释,随着水的加入,溶液的pH应逐渐增大且无限的接近7,故C错误;

D、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一段时间后开始生成氧气,当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不再生成氧气,故D正确;

故选D。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