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4第一章测试题

选修4第一章测试题
选修4第一章测试题

选修4第一章训练题

第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各图象的解释或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 .图1表示用0.10 mol·L -

1 NaOH 溶液滴定20.00 mL 0.10 mol·L -1

醋酸溶液的滴定曲线 B .图2表示乙酸溶液中通入氨气至过量过程中溶液导电性I 的变化 C .根据图3所示可知: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D .图4表示反应2SO 2+O 22SO 3,t 1时刻只减小了SO 3的浓度 2.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已知H 2的标准燃烧热ΔH =-285.8 kJ·mol -1

,则用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H 2(g )+1/2O 2(g )===H 2O (g )ΔH =-285.8 kJ·mol -1

B .NaClO 溶液与FeCl 2溶液混合:Fe 2++2ClO -

+2H 2O===Fe (OH )2↓+2HClO C .NH 4HSO 3溶液与足量NaOH 溶液共热:NH 4+

+H +

+2OH

NH 3↑+2H 2O

D .用足量KMnO 4溶液吸收SO 2气体:2MnO 4-+5SO 2+2H 2O===2Mn 2+

+5SO 42-

+4H +

3.黑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其爆炸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S (s )+2KNO 3(s )+3C (s )=K 2S (s )+N 2(g )+3CO 2(g ) ΔH =x kJ·mol -1

已知碳的燃烧热ΔH 1=a kJ·mol -1

S (s )+2K (s )==K 2S (s )ΔH 2=b kJ·mol

-1

2K (s )+N 2(g )+3O 2(g )=2KNO 3(s )ΔH 3=c kJ·mol -1

则x 为

A .3a+b -c

B .c +3a -b

C .a+b -c

D .c -a -b

4.已知:CH 4(g)+2O 2(g)→CO 2(g)+2H 2O(g) ΔH =-Q 1 kJ/mol ; 2H 2(g)+O 2(g)=2H 2O(g) ΔH =-Q 2 kJ/mol ;H 2O(g)=H 2O(l) ΔH =-Q 3 kJ/mol 常温下,取体积比为4:1的甲烷和H 2的混合气体112L(标准状况下),经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常温,则放出的热量为 A .4Q 1+0.5Q 2+ Q 3 B .4Q 1+Q 2+Q 3 C .4Q 1+2Q 2D .4Q 1+0.5Q 2+9Q 3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L 1 mol/L 的盐酸中所含微粒总数约为2×6.02×1023

B .NaHS 溶液中HS -的水解方程式为:HS -+H 2O S 2-+H 3O +

C .A(s)=B(s)+C(g) ΔH =+86 kJ/mol 能自发进行,原因是体系有自发地向混乱度增加的方向转变的倾向

D .由水电离出的c(H +)=10-13mol/L 的溶液中可能含有:Fe 2+、K +、CO 32-、NO 3-

6.某反应2AB(g ) C(g )+3D(g )在高温时能自发进行,其逆反应在低温下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正反应的△H 、△S 应为( ) A .△H <0, △S >0B .ΔH <0,△S <0 C .△H >0,△S >0D .△H >0,△S <0

7.已知3.6g 碳在6.4g 氧气中燃烧,至反应物耗尽,共放出X kJ 的热量。已知单质碳的燃烧热为Y kJ/mol ,则1molC 与O2反应生成CO 的反应热△H 为

A .—Y kJ/mol

B .—(5X —0.5 Y ) kJ/mol

C .—(10X —Y ) kJ/mol

D .+(10X —Y ) kJ/mol 8.反应 A +B→C(ΔH <0)分两步进行:①A+B→X (ΔH >0),②X→C(ΔH <0)。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总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是

9.已知氢气和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①2H 2(g)+O 2(g)=2H 2O(l) △H 1=-akJ·mol -1

②H 2(g)+1/2O 2(g)=H 2O(g) △H 2=-bkJ·mol -1

③C(s)+1/2O 2(g)=CO(g) △H 3=-ckJ·mol -1

④C(s)+O 2(g)=CO 2(g) △H 4=-dkJ·mol -1

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 .氢气的燃烧热为△H=-akJ·mol -1

B .c <d

C .一氧化碳的燃烧热为△H=-(d -c )kJ·mol -1

D .0.5a >b

10.已知常温下,N 2(气)和H 2(气)生成2mol NH 3(气)放出92.4 kJ 热量。现有甲、乙两个容积相同的密闭容器,在常温下:①向密闭容器甲中通入1 molN 2和3 mol H 2,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Q 1kJ 。②向密闭容器乙中通入0.5 mol N 2和1.5 mol H 2,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Q 2kJ 。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 .Q 1=2Q 2=92.4

B .Q l >2Q 2

C .Q 1<2Q 2

D .Q 1=2Q 2≠92.4 11.已知4NH 3(g)+5O 2(g)=4NO(g)+6H 2O(l )△H=﹣xkJ/mol 。蒸发1mol H 2O(l)需要吸收的能量为44kJ ,

A.(x+4a+5b﹣44)/4 B.(x+12a+5b﹣12d﹣264)/4

C.(x+4a+5b﹣6d﹣264)/4 D.(x+12a+5b﹣12d﹣44)/4

12.25℃、101kPa下:①2Na(s)+1/2O2(g)=Na2O(s)△H=﹣414kJ·mol﹣1

②2Na(s)+O2(g)=Na2O2(s) △H=﹣511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和②产物含有阴阳离子个数比不相等

B.①和②生成等物质的量的产物,转移电子数不同

C.常温下Na与足量O2反应生成Na2O,随温度升高生成Na2O的速率越来越快

D.25℃、101kPa下:Na2O2(s)+2Na(s)=2Na2O(S)△H=﹣317kJ·mol﹣1

13.下列说法或表示法正确的是

A.在稀溶液中:H++OH﹣=H2O;△H=﹣57.3kJ/mol,若将含0.5mol H2SO4的浓硫酸与含1mol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等于57.3kJ

B.由4P(s,红磷)===P4(s,白磷):△H>0可知,白磷的热稳定性比红磷大

C.已知2H2(g)+O2(g)==2H2O(g);△H=﹣483.6kJ·mol﹣1,则H2的燃烧热等于241.8 kJ·mol﹣1 D.己知:S(g)+O2(g)===SO2(g);△H1及S(s)+O2(g)===SO2(g):△H2,则△H1<△H2

14.下列叙述不正确

...的是

A.将废弃的含铅、汞电子产品掩埋地下,防止污染环境

B.大力发展氢能源汽车减少碳排放

C.控制卤代烃的使用,减少对臭氧层的破坏

D.大力发展核能,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

15.NO和CO气体均为汽车尾气的成分,这两种气体在催化转换器中发生反应:2CO(g)+

2NO(g)

2(g)+2CO2(g) △H1;已知2NO(g)+O2(g)=2NO2(g) △H2;CO的燃烧热△H3;2NO2(g)+4CO(g)= N2(g)+4CO2(g) △H4;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H4=△H1+△H3-△H2B.△H4=△H1+2△H3-△H2

C.△H4=△H2+△H1+2△H3D.△H4=2(△H2-△H1+2△H3)

16.已知分解1 mol H2O2 放出热量98kJ,在含少量I-的溶液中,H2O2的分解机理为:第一步:

H2O2+I-→ H2O +IO-(慢);第二步:H2O2+IO-→ H2O +O2+ I-(快)

下列有关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I-和IO-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H2O2分解的速率取决于第二步反应的快慢

C.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总能量低98kJ

D.第一步H2O2被还原,第二步H2O2被氧化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

17.工业合成氨与制备硝酸一般可连续生产,流程如图所示:(1)工业生产时,制取氢气的一个反应为:CO+H

2

O(g)CO

2

+H

2

T℃时,往1L密闭容器中充入

0.2mol CO和0.3mol水蒸气。反应建立平衡后,体系中c(H

2

)=0.12mol·L-1。该温度下此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填计算结果)。

(2)合成塔中发生反应N

2

(g)+3H

2

(g)2NH

3

(g);△H<0。下表为不同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

常数。由此可推知,表中T

1

____300℃(填“>”、“<”或“=”)。

(3)N

2

和H

2

以铁作催化剂从145℃就开始反应,不同温度下NH

3

的产率如右图所示。温度高于900℃

时,NH

3

产率下降的原因是。

(4)硝酸厂的尾气直接排放将污染空气,目前科学家探索利用燃料气体中的甲烷等将氮氧化物还原为氮气和水,其反应机理为:

CH

4

(g)+4NO

2

(g)=4NO(g)+CO

2

(g)+2H

2

O(g);△H=-574kJ·mol-1;

CH

4

(g)+4NO(g)=2N

2

(g)+CO

2

(g)+2H

2

O(g);△H=-1160kJ·mol-1

则甲烷直接将NO

2

还原为N

2

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5)氨气在纯氧中燃烧,生成一种单质和水。科学家利用此原理,设计成氨气-氧气燃料电池,则通入氨气的电极碱性条件下发生反应的电极反应式为。

18.开发、使用清洁能源发展“低碳经济”正成为科学家研究的主要课题。氢气、甲醇是优质的清洁燃料,可制作燃料电池。

(1)已知:

①2CH3OH(l)+3O2(g)= 2CO2(g)+4H2O(g)ΔH1=-1275.6 kJ·mol-1

②2CO(g)+O2(g)=2CO2(g)ΔH2=-566.0 kJ·mol-1

③H2O(g)=H2O(l)ΔH3=-44.0 kJ·mol-1

写出甲醇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

(2)生产甲醇的原料CO和H2来源于: CH4(g)+H2

O(g)CO(g)+3H2(g)ΔH>0

①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一定条件下CH4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a。则T1T2(填“<”“>”或“=”下同),A、B、C三点处对应平衡常数(K A、K B、K C)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

②120℃时,将1 mol CH4和2 mol H 2O(g)通入容积为1 L 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不能

..说明该反应

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容器内气体密度恒定

b.混合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恒定

c.容器内的压强恒定

d.3v正(CH4)=v逆(H2)

e.单位时间内消耗0.3 mol CH4同时生成0.9mol H2

(3)某实验小组利用CO(g)、O2(g)、KOH(aq)设计成如图b所示的电池装置,则该电池负极的电极

反应式为。当有4mol电子通过导线时,消耗标准状况下的O2体积为

L ,此时电解质溶液的PH值(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9.氮及氮的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用途,NH3、HNO3等是重要化工产品。

(1)合成氨的原料气N2和H2通常是以焦炭、水和空气为原料来制取的。其主要反应是:

① 2C + O2→ 2CO

② C + H2O(g) → CO + H2

③ CO + H2O(g) → CO2 + H2

某次生产中将焦炭、H2O(g)和空气(设空气中N2和O2的体积比为4:1,下同)混合反应,所得气体

产物经分析,组成如下表:则表中x=m3。

(2

N2(g)+O2(g) 2NO(g) H>0

若1mol空气含有0.8molN2和0.2molO2,1300℃时在密闭容器内反应达到平衡。测得NO为8×10-4mol.

计算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 ;汽车启动后,气缸温度越高,单位时间内NO排放量越大,原因是。

(3)SO2和氮的氧化物都是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已知:

2SO2(g)+O2(g) 2SO3(g) ΔH=-196.6 kJ·mol-1

2NO(g)+O2(g) 2NO2(g) ΔH=-113.0 kJ·mol-1

则反应NO2(g)+SO2(g) SO3(g)+NO(g)的ΔH=________kJ·mol-1。

(4

回答下列问题:

a.常温下,将0.1mol/L的次氯酸溶液与0.1mol/L的碳酸钠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各种离子

浓度关系不正确的是

A.c(Na+) > c(ClO-) >c(HCO3-) >c(OH-)

B.c(Na+) > c(HCO3-) >c(ClO-) > c(H+)

C.c(Na+) == c(HClO) +c(ClO-)+ c(HCO3-) + c(H2CO3)+ c(CO32-)

D.c(Na+) + c(H+)== c(ClO-)+ c(HCO3-) + 2c(CO32-)

E.c(HClO) + c(H+)+ c(H2CO3)== c(OH-) + c(CO32-)

b.常温下,0.1mol/L的酒石酸溶液与pH=13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的pH为6,则

c(HC4H4O6-)+2 c(C4H4O62-)=(列出计算式)。

20.(14分)甲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又可称为燃料。利用合成气(主要成分为CO、CO2和H2)在

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甲醇,发生的主反应如下:

①CO(g)+2H2(g)CH3OH(g)△H1

②CO2(g)+3H2(g)CH3OH(g)+H2O(g)△H2

③CO2(g)+H2(g)CO(g)+H2O(g)△H3

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H1=-99kJ·mol-1 ,△H3=+41kJ·mol-1,则△H2=kJ·mol-1。

(2)反应①的化学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为;图1中能正确反映平衡常数K随温度变化关系的曲线

为(填曲线标记字母),其判断理由是。

(3)若开始各气体的物质的量一定时,体系中的CO平衡转化率(α)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如图2

所示。则α(CO)值随温度升高而(填“增大”或“减小”);图2中的压强由大到小为,其判断理由是。

21.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浙江省在原先推行乙醇汽油的基础上,开始试点甲醇汽油(即

在汽油中添加一定量的甲醇),根据检测的数据分析认为,若宁波全市的140余万辆机动车全部使

用甲醇汽油,一年内能减少有害气体(一氧化碳)排放将近100万吨。甲醇常利用煤气化过程中生

成的CO和H2来制备:CO+2H2CH3OH。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

(1)关于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填字母): A

.△H>0,△S>0 B.△H>0,△S<0 C

.△H<0,△S<0 D.△H<0,△S>0

(2)现进行如下实验,在体积为1L 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CO 和3molH 2,净测得CO 和CH 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1)所示。从反应开始到平衡,CO 的平均反应速率v(CO)=,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

(3)恒容条件下,达到平衡后,下列措施中能使n(CH 3OH)/n(CO)增大的有。 A .升高温度 B .充入He 气

C .再充入1molCO 和3molH 2

D .使用催化剂

(4)若在一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CO 、2molH 2和1molCH 3OH ,达到平衡时测的混合气体的密度是同温同压下起始的1.6倍(此过程三种物质均处于气态),则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_____g/mol 。

(5)根据(图2),写出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22.目前工业上有一种方法是用CO 2生产燃料甲醇。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CO 2+3H 2 CH 3OH+H 2O ,

该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1)甲同学认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他的理由为:。

(2)在体积为2 L 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 2和3 mol H 2,测得CO 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下表所示。从反应开始到5min 末,用CO 2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v(CO 2)=;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此时H 2(3)在相同温度、容积不变的条件下,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填序号)。 a .v 生成(CH 3OH)=v 消耗(CO 2)

b .CO 2、H 2、CH 3OH 、H 2O 的浓度均不再变化

c .n(CO 2)∶n(H 2)∶n(CH 3OH)∶n(H 2O)=1∶1∶1∶1

d .H 2的消耗速率与CH 3OH 的消耗速率之比为3∶1 23.(12分)(1)联氨(N 2H 4)是一种高能燃料。工业上可以利用氮气和氢气制备联氨。

已知:N 2(g )+2H 2(g )=N 2H 4(l )△H= + 50.6kJ·mol -1

; 2H 2(g )+O 2(g )=2H 2O (l )△H=-571.6

kJ·mol -1

则①N 2H 4(l )+O 2(g )=N 2(g )+2H 2O (l )△H=kJ·mol -1

②N 2(g )+2H 2(g )=N 2H 4(l ) 不能自发进行的原因是。

③用次氯酸钠氧化氨,可以得到N 2H 4的稀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在纳米钴的催化作用下,N 2H 4可分解生成两种气体,其中一种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若反应在不同温度下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中各组分的体积分数如图所示,则N 2H 4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N 2H 4与亚硝酸反应可生成氮的另一种氢化物,在标准状况下,该氢化物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3.0,其中氮原子的质量分数为0.977。该氢化物受撞击后可完全分解为两种单质气体。该氢化物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4)氨氧化法制硝酸工业尾气中的NO 、NO 2气体可用氨水吸收,反应方程式为6NO +4NH 3===5N 2十6H 2O ,6NO 2+8NH 3===7N 2+12H 2O 。若尾气中NO 和NO 2共18 mol 被氨水完全吸收后,产生了15.6 mol N 2,则此尾气中NO 与NO 2的体积比为。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A、0.10 mol·L-1醋酸溶液的pH应该大于1,错误,不选A;B、乙酸溶液为弱电解质的溶液,导电性弱,加入氨气后生成醋酸铵,是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增强,错误,不选B;C、石墨比金刚石的能量,所以稳定,正确,选C;D、减少三氧化硫的浓度的时刻,正反应速率不改变,平衡正向移动,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错误,不选D。

考点:弱电解质的电离和溶液的导电性的判断,物质的稳定性和能量的关系,条件对速率和平衡的影响

2.D

【解析】

试题分析:A、气态水不是稳定氧化物,则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H2(g)+1/2O2(g)=H2O(l)△H=-285.8kJ/mol,A错误;B、NaClO溶液与FeCl2溶液混合的离子反应为2Fe2++ClO-+5H2O=2Fe(OH)3↓+Cl-+4H+,B错误;C、NH4HSO3溶液与足量NaOH溶液共热的离子反应为HSO3-+NH4++2OH-NH3↑+2H2O+SO32-,C错误;D、用足量酸性KMnO4(aq)吸收SO2气体的离子反应为2MnO4-+5SO2+2H2O=2Mn2++5SO42-+4H+,D正确。

考点:考查了热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的相关知识。

3.A

【解析】

试题分析:已知碳的燃烧热为ΔH1=a kJ·mol-1,则碳的燃烧热化学方程式为,①C(s)+O2(g)=CO2(g)ΔH1=a kJ·mol-1,②S(s)+2K(s)=K2S(s)ΔH2=b kJ·mol-1,③2K (s)+N2(g)+3O2(g)=2KNO3(s)ΔH3=c kJ·mol-1,根据盖斯定律可知①×3+②-③即可得ΔH=3ΔH1+ΔH2—ΔH3,即x=3a+b-c,答案选A。

考点:考查盖斯定律的应用。

4.D

【解析】

试题分析:体积比为4:1的甲烷和H2的混合气体112L(标准状况下)中CH4的物质的量为4mol,H2为1mol,常温下燃烧产物H2O为液态,混合气体中共生成9mol液态水,故整个过程中共放出4Q1+0.5Q2+9Q3KJ的热量,选项D符合题意。

考点:有关反应热计算

5.C

【解析】

试题分析:A.微粒包括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在盐酸中有大量的水分子,所以无法计算微粒数,错误;B. HS-的水解方程式为HS-+H2O H2S+OH-,HS-+H2O S2-+H3O+是电离方程式,错误;

C.当ΔH-TΔS<0时,反应能自发进行,因为A(s)=B(s)+C(g) ΔH=+86 kJ/mol能自发进行,所以体系自发地向混乱度增加的方向进行,正确;

D. 由水电离出的c(H+)=10-

13mol/L<10-7mol/L,该溶液是酸性或碱性溶液,在酸性溶液中,CO

32-与H+反应生成CO

2气体,在

碱性溶液中Fe2+与OH-反应生成沉淀,不能大量共存,错误;答案选C。

考点:考查离子共存,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判据等知识。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G=△H-T△S<0,A、任何温度下都可行,即室温下也能自发进行,不符合题意,

故错误;B、正反应反应应是△S>0,故错误;C、正反应方向高温下,能自发进行,逆反应方向

低温下,能自发进行,故正确;D、此条件正反应方向任何温度不能进行,逆反应任何温度都可

以进行,故错误。

考点:考查反应进行的方向等知识。

7.B

【解析】

试题分析:碳在氧气中燃烧,氧气不足发生反应

2C+O22CO,氧气足量发生反应C+O2

CO2。3.6g碳的物质的量为3.6g÷12g/mol=0.3mol,6.4g的氧气的物质的量为6.4g÷

32g/mol=0.2mol,n(C):n(O2)=3:2,介于2:1与1:1之间,所以上述反应都发生。令生

成的CO为xmol,CO2为ymol,根据碳元素守恒有x+y=0.3,根据氧元素守恒有x+2y=0.2×2,

联立方程,解得x=0.2,y=0.1。单质碳的燃烧热为Y kJ/mol,所以生成0.1mol二氧化碳放出的热

量为0.1mol×Y kJ/mol=0.1YkJ,生成0.2molCO放出的热量为XkJ—0.1YkJ。由于碳燃烧为放热反

应,所以反应热△H的符号为“—”,故1mol C与O2反应生成CO的反应热△H=—(XkJ—0.1YkJ)

÷0.2mol=—(5X—0.5Y)kJ/mol,答案选B

考点:考查反应热计算

8.D

【解析】

试题分析:①A+B→X (ΔH >0),则X的能量高于A、B的能量和;A、C错误;②X→C(ΔH

<0),则X的能量高于C,排除B选项,因此答案的D。

考点:考查反应热与物质含有的能量高低关系的知识。

9.A

【解析】

试题分析:A、燃烧热是指1mol可燃物燃烧放出的能量,kJ·mol-1,

A不正确;B、③碳不完全燃烧,放热少,c<d,B正确;C、④—③得:CO(g) +1/2O2(g)= CO2(g),

△H=△H4-△H3=-(d-c)kJ·mol-1 ,C正确;D、水由液体变成气体要吸热,所以0.5 a>b,

D正确。

考点:考查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和盖斯定律的相关知识。

10.B

【解析】

点燃

点燃

试卷第5页,总5页

试题分析:①合成氨是可逆反应,向密闭容器甲中通入1mol N2和3mol H2,达到平衡时,氢气和氮气不能完全转化,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Q1小于92.4KJ;②假定0.5mol N2和1.5mol H2完全反应,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Q2 kJ,根据N2(g)+3H2(g)?2NH3(g)△H=-92.4kJ?mol-1可知,放出的热量为:92.4kJ×0.5÷1=46.2kJ,由于合成氨是可逆反应,反应物不能完全反应,所以放出的热量Q2小于46.2kJ;得到Q1>2Q2;综上所述可知:92.4>Q l>2Q2 ;答案选B。

考点:考查反应热,可逆反应的特征等知识

11.B

【解析】

试题分析:反应热就是断裂反应物中化学键吸收的热量与形成生成物的化学键所释放的能量的差。则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可知4z+12d+44×6-12a-5b=x,解得z=(x+12a+5b﹣12d﹣264)/4,故答案是选项B。

考点:考查反应热与键能、物质的存在状态的关系的知识。

12.D

【解析】

试题分析:A.①中Na2O阴阳离子个数比是1:2;②中Na2O2阴阳离子个数比是1:2;相同,错误;B.①和②生成等物质的量的产物,转移电子数相同,错误;C.常温下Na与足量O2反应生成Na2O,随温度反应原理发生改变,在较高温度时发生反应生成Na2O2,错误;D.①×2-②,整理可得: Na2O2(s)+2Na(s)=2Na2O(S) △H=﹣317kJ·mol﹣1,正确。

考点:考查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盖斯定律的应用的知识。

13.D

【解析】

试题分析:A.在稀溶液中:H++OH﹣=H2O;△H=﹣57.3kJ/mol,若将含0.5mol H2SO4的浓硫酸与含1mol NaOH的溶液混合,由于浓硫酸溶于水放出热量,所以放出的热量大于57.3kJ,错误;B.由4P(s,红磷)=P4(s,白磷):△H>0可知,白磷的能量高,能量越高,物质热稳定性越差,因此白磷不如红磷稳定,错误;C.已知2H2(g)+O2(g)=2H2O(g);△H=﹣483.6kJ·mol﹣1,由于燃烧热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产生稳定的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氢气的稳定氧化物是液态水,因此H2的燃烧热大于241.8 kJ·mol﹣1,错误;D.己知:S(g)+O2(g)=SO2(g);△H1及S(s)+O2(g)=SO2(g):△H2,由于生成物的能量相同,反应物的能量S(g)> S(s),所以前者放出的热量多,故△H1<△H2,正确。

考点:考查反应热与燃烧热、物质的稳定性的关系的知识。

14.A

【解析】

试题分析:A.含铅、汞的电子产品若掩埋地下,会造成地下水污染,A项错误;B.开发氢能源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和碳的排放,B项正确;C. 氟氯烃化合物是导致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所以控制卤代烃的使用,减少对臭氧层的破坏,C项正确;D. 清洁能源是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它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所以大力发展核能,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D项正确;答案选A。

考点:考查环境的污染及治理

15.B

【解析】

试题分析:2CO(g)+

2(g)+2CO2(g) △H1①,2NO(g)+O2(g)=2NO2(g) △H2②,CO(g)+1/2O2(g)=CO2(g) △H3③,①-②+2×③得出:2NO2(g)+4CO(g)= N2(g)+4CO2(g) △H4=△H1-△H2+2△H3,故B正确。

考点:考查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16.D

【解析】

试题分析:A、根据反应机理,I-是催化剂,故错误;B、根据反应机理,推出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取决于第一步反应,故错误;C、放热反应是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错误;

D、根据化合价的变化,第一步:I由-1价→+1价,化合价升高,被氧化,过氧化氢作氧化剂,第二步:I由+1→-1,化合价降低,被还原,过氧化氢被氧化,故正确。

考点:考查反应机理、影响反应速率因素、放热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

17.(10分,每空2分)(1)1 ;(2)<;

(3)温度高于>900℃时,平衡向左移动;

(4)CH4(g)+2NO2(g)==CO2(g)+2H2O(g)+N2(g) ⊿H=-867kJ/mol

(5)2NH3-6e-+6OH-=N2+6H2O。

【解析】

试题分析:在反应开始时,c(CO)=0.2mol/L,c(H2O)=0.3mol/L,当反应达到平衡时,

c(H

2

)=0.12mol/L,反应改变浓度是⊿c(H2)=0.18mol/L,则根据物质反应时的转化关系可知产生

c(CO

2

)=c(H

2)=

=0.12mol/L,平衡时c(CO)=0.08mol/L,c(H2O)= 0.3mol/L-0.12mol/L=0.18mol/L

所以根据平衡常数定义式可知该反应的好像平衡常数是K= [c(CO

2

)×c(H

2)]/[c(CO)

×c(H

2)]=[0.12

×0.12]/[0.08×0.18]=1;(2)由于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的逆反应方向移动,化学平衡常数减小。由于在温度是T1时的化学平衡常数大

于300℃的化学平衡常数,所以温度T1<300℃;(3)N

2

和H

2

以铁作催化剂从145℃就开始反应,

根据在不同温度下NH

3

的产率可知在温度高于900℃时,NH

3

产率下降的原因是该反应的正反应

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的逆反应方向移动,因此NH

3

产率下降;(4)将已知的两个热化学方程式叠加,就可以得到相应的热化学方程式:CH4(g)+2NO2(g)==CO2(g)+2H2O(g)+N2(g) ⊿H=-867kJ/mol;(5)氨气在纯氧中燃烧,生成一种单质和水。科学家利用此原理,设计成氨气-氧气燃料电池,则通入氨气的电极为负极,碱性条件下发生反应的电极反应式为2NH3-6e-+6OH-=N2+6H2O。

考点:考查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热化学方程式和电极反应式的

试卷第6页,总5页

书写的知识。

18.(15分)(除注明外,其余每空2分)

(1)CH3OH(1)+O2(g)=CO(g)+2H2O(1)△H=-442.8 kJ?mol-1;

(2)①[CO]?[H2]3)÷[CH4]?[H2O] < K C=K B>K A②ae

(3)CO-2e-+4OH-=CO32-+2H2O 22.4L 变小

【解析】

试题分析:(1)已知:①2CH3OH(1)+3O2(g)=2CO2(g)+4H2O(g)△H1=-1275.6kJ/mol,②2CO (g)+O2(g)=2CO2(g)△H2=-566.0kJ/mol,③H2O(g)=H2O(1)△H3=-44.0kJ/mol,根据盖斯定律,①×1/2-②×1/2+③×2得:CH3OH(1)+O2(g)=CO(g)+2H2O(1)△H=-442.8 kJ?mol-1。(2)①根据化学反应和平衡常数的表达方法,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CO]?[H2]3)÷[CH4]?[H2O];由图开始,压强一定时,温度T2的转化率较大,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甲烷的转化率增大,所以温度T l<T2;平衡常数只受温度影响,B、C处于等温线上,平衡常数相等,由图可知,压强一定时,温度T2条件下,甲烷的转化率更大,则反应进行的程度更大,比温度T1时的平衡常数大,平衡常数K C=K B>K A.

②a.100℃时,反应混合物都是气体,混合气体总质量不变,容器的容积不变,容器内气体密度始终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a项选;b.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根据M=m/n,质量不变,随着反应的进行,n增大,当混合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恒定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项不选;c.随反应进行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增大,容器容积不变,压强增大,当容器的压强恒定时,说明到达平衡,,c项不选;d.3v正(CH4)=v逆(H2),不同物质的正逆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反应到达平衡,d项不选,e.单位时间内消耗0.3 mol CH4同时生成0.9mol H2,反应始终按此比例进行,不能说明到达平衡,e项选;答案选ae。

(3)CO发生氧化反应,在负极失去电子,碱性条件下生成碳酸根与水,负极电极反应式为:CO-2e-+4OH-=CO32-+2H2O;正极反应O2+4e-+2H2O =4OH-,则当有4mol电子通过导线时,消耗标准状况下的O2体积为22.4L;该燃料电池的总反应为2CO+O2+4OH-=2CO32-+2H2O,反应消耗了OH -,碱性变小。

考点:考查盖斯定律的应用,平衡常数表达式及大小比较,反应处于平衡状态的标志,燃料电池。

19.(9分)

(1)44 (2分)

(2)4×10-6(1分)温度越高,反应速率加快,平衡右移(1分)

(3)-41.8 (2分)

(4)a. AD (2分) b.0.05+10-6-10-8(1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空气中N2和O2的体积比为4:1,N2的体积为20 m3,则O2共5mL,反应后还有1.0 m3,则与C反应的O2为4 m3,根据2C + O2→ 2CO,该反应生成的CO为8 m3,因为所得气体中CO2的体积为12m3,根据反应③CO + H2O(g) → CO2 + H2可得,生成H2的体积为12 m3,消耗CO 的体积为12 m3,反应后H2的体积为60 m3,则反应C + H2O(g) → CO + H2生成的H2为60m3—12m3=48 m3,同时生成CO的体积为8 m3

+48 m3—12 m3=44 m3。

(2)根据N2(g)+O2(g) 2NO(g),可得平衡常数K=c2

(NO)/[c(N2)?c(O2)]≈(8×10-4)

2/ (0.8×0.2)= 4×10-6;因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所以温度越高,反应速率加快,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3)根据盖斯定律,所求反应的?H=1/2?H1—1/2?H2,带入已知两反应的数据可得?H=-41.8 kJ·mol-1。

(4)将0.1mol/L的次氯酸溶液与0.1mol/L的碳酸钠溶液等体积混合,生成NaHCO3和NaClO,ClO ̄的水解程度大于HCO3 ̄的水解程度,所以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c(Na+) > c(HCO3-) >c(ClO -) > c(H+),故A项错误、B项正确;根据物料守恒可得:c(Na+) == c(HClO) +c(ClO-)+ c(HCO

3-) + c(H

2CO3)+ c(CO3

2-),故C项正确;根据电荷守恒可得c(Na+) + c(H+)== c(ClO-)+ c(HCO

3-) + 2c(CO

3

2-)+ c(OH-),故D项错误;电荷守恒表达式减去物料守恒表达式可得:c(HClO) + c(H+)+ c(H2CO3)== c(OH-) + c(CO32-),故E项正确;0.1mol/L的酒石酸溶液与pH=13的NaOH 溶液等体积混合,生成NaHC4H4O6,根据电荷守恒可得:c(Na+) + c(H+)== c(HC4H4O6-)+2 c(C4H4O62

-) + c(OH-),则(HC

4H4O6

-)+2 c(C

4H4O6

2-)= c(Na+) + c(H+)—c(OH-)= 0.05+10-6-10-8。

考点:本题考查盖斯定律、化学平衡移动、离子平衡及浓度比较、化学计算。

20.(每空2分,共14分)

(1)-58

(2a;反应①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左移,平衡常数变小;(3)减小;P3>P2>P1;

反应①为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加压,平衡右移,CO的转化率增大;而反应③为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加压,平衡不移动,CO的转化率不变,故增大压强,CO的转化率增大。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盖斯定律:反应②-反应①=反应③,故△H2=△H3+△H1=(+41kJ.mol-1)+(-99kJ.mol-1)=-58kJ.mol-1,

(2)反应①CO(g)+2H2(g)?CH3OH(g)的平衡常数表达式

反应①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平衡常数减小,曲线a正确反映平衡常数K随温度变化关系,

(3)由图可知,压强一定时,随温度的升高,CO的转化率减小,反应①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平衡体系中CO的量增大,反应③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又使平衡体系中CO的增大,总结果,随温度升高,CO的转化率减小;相同温度下,反应③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压强改变不影响其平衡移动,反应①正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O的转化率增大,故增大压强有利于CO的转化率升高,故压强:P1>P2>P3,

考点:考查反应热计算、盖斯定律应用、平衡常数以及外界条件对平衡状态的影响等

试卷第7页,总5页

21.(13分)

(1)C

(2

(3)C

(4)25.6

(5)CO(g)+ 2H2(g) = CH3OH(g) ,△H= -91kJ/mol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图2,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放热,△H<0,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少,熵减小,△S<0,故选C。

(2)CO的平均反应速率v(CO)

10min

0.075mol/(L?min)。

根据反应方程式:CO + 2H2CH 3OH

起始(mol/L) 1 3 0

反应 0.75 1.5 0.75

平衡 0.25 1.5 0.75

反应的平衡常数K

9

(3)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将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将减小,A错误;

恒容条件下,充入He气,平衡不移动,将保持不变,B错误;再充入1molCO和3mol H 2相当于增大了压强,平衡将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将增大,C正确;使用

催化剂,平衡不移动,仍将保持不变,D错误,故选C;

(4)根据达到平衡时测的混合气体的密度是同温同压下起始的1.6倍,可知平衡时混合气体的体积减小,平衡向右移动,且平衡前与平衡后气体的体积比为1.6:1,即物质的量为1.6:1。CO + 2H2CH3OH

起始(mol) 1 2 1

反应 x 2x x

平衡 1—x 2—2x 1+x

x=0.75mol,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故填:25.6

(5)由图2可得:1 mol CO与2 mol H 2反应生成1 mol CH 3 OH气体的反应为放热反应,且反应热为:419—510=-91KJ/mol;即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O(g)+2H 2 (g)=CH 3 OH(g),△H=-91KJ/mol,故填:CO(g)+2H 2 (g)=CH 3 OH(g),△H=-91KJ/mol。

考点:考查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

22.(1)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2)0.05mol/(L·min),75%;(3)b、d。

【解析】

试题分析:(1)依据能量守恒,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说明此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说明此反应是吸热反应,根据能量变化图,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此反应是放热反应;(2)依据化学反应速率的表达式:v(CO2)=(1-0.5)/(2×5)mol/(L·min)=0.05mol/(L·min),10min达到平衡,消耗的CO2的物质的量为(1-0.25)mol=0.75mol,依据反应方程式,此时消耗的H2的物质的量为3×0.75mol=2.25mol,氢气的转化率=消耗量/总量×100%=2.25/3×100%=75%;(3)a、不同种物质的反应速率判断到达平衡的标志要求:反应方向一正一逆,然后速率之比等于系数之比,生成甲醇的方向是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消耗CO2也是向正反应方向进行,不符合上述要求,故错误;b、化学平衡状态: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当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且各组分的浓度不再改变,此时的状态称为平衡状态,各组分的浓度不再改变们能够说明达到平衡,故说法正确;c、物质的量之比不能作为达到平衡的标志,故说法错误;d、依据a选项的分析,消耗氢气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消耗甲醇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且速率之比等于系数之比,能作为达到平衡的标志,故说法正确。

考点:考查能量和反应热的关系、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化学平衡的计算、达到化学平衡的判断等知识。

23.(12分,每空2分)(1)①-622.2 ②△H>0 △S<0 ③NaClO+2NH3=N2H4+NaCl+H2O

(2)3N2H4N2+4NH3(3)2HN3===3N2+H2(4)9∶1

【解析】

试题分析:(1)①第二个式子减去第一个式子可得N2H4(l)+O2(g)=N2(g)+2H2O(l)△H=--622.2 kJ·mol-1;②N2(g)+2H2(g)=N2H4(l)不能自发进行的原因是△H>0 △S<0,体系的自由能△G>0,所以反应不能自发进行;③ 用次氯酸钠氧化氨,可以得到N2H4的稀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ClO+2NH3=N2H4+NaCl+H2O。(2)在纳米钴的催化作用下,N2H4可分解生成两种气体,其中一种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气体是NH3,根据电子守恒及元素守恒,可得反

应的方程式是3N2H4N2+4NH3。(3)N2H4与亚硝酸反应可生成氮的另一种氢化物,在标准

状况下,该氢化物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3.0,其中氮原子的质量分数为0.977,则含有的N 原子的个数是N:(43.0×0.977)÷14=3,则含有的H原子个数是:H=(43.0-14×3)÷1=1,因此该化合物的化学式是HN3,该氢化物受撞击后可完全分解为两种单质气体。该氢化物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HN3===3N2+H2;(4)假设18 mol尾气中含有NO和NO2物质的量分别是x、y,则

试卷第8页,总5页

x+y=18;5x/6+7y/6=15.6 ,解得x=16.2mol,y=1.6mol,所以此尾气中NO与NO2的体积比为

16.2mol:1.6mol=9:1。

考点:考查反应自发性的判断、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的有关知识。

试卷第9页,总5页

高中化学选修3第一章练习题

选三第一章练习题 1.下列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中,由主族元素和副族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 ) A.半导体材料砷化镓 B.吸氢材料镧镍合金 C.透明陶瓷材料硒化锌 D.超导材K3C60 2、某元素原子的核外有四个能层,最外能层有1个电子,该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可能为() A. 24 B. 18 C. 19 D. 29 3.有关核外电子运动规律的描述错误的是() A.核外电子质量很小,在原子核外作高速运动 B.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与普通物体不同,不能用牛顿运动定律来解释 C.在电子云示意图中,通常用小黑点来表示电子绕核作高速圆周运动 D.在电子云示意图中,小黑点密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机会多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因为p轨道是“8”字形的,所以p的电子走“8”字形 B. K能级有3S,3P,3d,3f四个轨道 C. 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故氢原子只有一个轨道 D. 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5、同主族两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的差值可能是() A. 6 B. 12 C. 26 D. 30 6、已知R为ⅡA族元素,L为ⅢA族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分别为m和n,且R、L为同一周期元素,下列关系式错误的是() A. n=m+1 B. n=m+10 C. n=m+11 D. n=m+25 7、X、Y、Z三种元素的原子,其最外层电子排布分别为nS1、3S23P1和2S22P4,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为() A. XYZ2 B. X2YZ3 C. X2YZ2 D. XYZ3 8.气态中性基态原子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发生如下变化,吸收能量最多的是( ) A.1s22s22p63s23p2→1s22s22p63s23p1 B.1s22s22p63s23p3→1s22s22p63s23p2 C.1s22s22p63s23p4→1s22s22p63s23p3 D.1s22s22p63s23p64s24p2→1s22s22p63s23p64s24p1 9.A、B属于短周期中不同主族的元素,A、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中,成对电子和未成对电子占据的轨道数相等,若A元素的原子序数为a,则B元素的原子序数可能为() ①a-4②a-5③a+3 ④a+4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10.下列电子排布图中能正确表示某元素原子的最低能量状态的是(D) 11.下列各组表述中,两个微粒不属于同种元素原子的是() A.3p能级有一个空轨道的基态原子和核外电子的排布为1s22s22p63s23p2的原子 B.2p能级无空轨道,且有一个未成对电子的基态原子和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为2s22p5的原子 C.M层全充满而N层为4s2的原子和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63s23p64s2的原子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一章测试题(经典含解析)

人教版选修4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测试题(A卷) (45分钟,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列措施不能达到节能减排目的的是() A.利用太阳能制氢燃料B.用家用汽车代替公交车 C.利用潮汐能发电D.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 2. 未来氢气将作为新能源的优点的是() ①燃烧时发生氧化反应②充分燃烧的产物不污染环境 ③氢气是一种再生能源④燃烧时放出大量热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下列变化过程,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①液态水变成水蒸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浓H2SO4稀释 ④固体NaOH溶于水⑤ H2在Cl2中燃烧⑥弱酸电离 A、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②⑤ D、①③⑤ 4.下列对化学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 A.一定有化学键的变化B.一定会产生新的物质 C.一定有物质状态的变化D.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5.25℃、101 kPa下,2g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热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2H2(g)+O2(g) == 2H2O(1) △H=―285.8kJ/mol B.2H2(g)+ O2(g) == 2H2O(1) △H=+571.6 kJ/mol C.2H2(g)+O2(g) == 2H2O(g) △H=―571.6 kJ/mol D.H2(g)+1/2O2(g) == H2O(1) △H=―285.8kJ/mol 6.热化学方程式C(s)+H2O(g) ==CO(g)+H2(g);△H =+131.3kJ/mol表示()A.碳和水反应吸收131.3kJ能量 B.1mol碳和1mol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并吸收131.3kJ热量 C.1mol固态碳和1mol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气体和氢气,并吸热131.3kJ D.1个固态碳原子和1分子水蒸气反应吸热131.1kJ 7.已知25℃、101kPa条件下: 4Al (s) + 3O2 (g) == 2Al2O3 (s) △H = -2834.9 kJ·mol-1 4Al (s) +2O3 (g) ==2Al2O3 (s) △H = -3119.91 kJ·mol-1 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等质量的O2比O3能量低,由O2变O3为吸热反应 B.等质量的O2比O3能量低,由O2变O3为放热反应

选修四化学第一章测试卷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电能是二次能源 B . 水力是二次能源 C .天然气是二次能源 D . 水煤气是一次能源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B .任何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变化 C .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D .即使没有物质的变化,也可能有能量的变化 3.未来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且可以再生。下列属于未来新 能源标准的是 ( ) ①天然气 ②煤 ③核能 ④石油 ⑤太阳能 ⑥生物质能 ⑦风能 ⑧氢能 A .①②③④ B .⑤⑥⑦⑧ C .③⑤⑥⑦⑧ D .③④⑤⑥⑦⑧ 4.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H 1>△H 2的是 ( ) ①C(s)+O 2(g)=CO 2(g) △H 1 C(s)+1 2O 2(g)=CO(g) △H 2 ②S(s)+O 2(g)=SO 2(g) △H 1 S(g)+O 2(g)=SO 2(g) △H 2 ③H 2(g)+1 2O 2(g)=H 2O(l) △H 1 2H 2(g)+O 2(g)=2H 2O(l) △H 2 ④CaCO 3(s)=CaO(s)+CO 2(g) △H 1 CaO(s)+H 2O(l)=Ca(OH)2(s) △H 2 A .① B .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5.已知H 2(g)+Cl 2(g)=2HCl(g) △H =―184.6kJ·mol -1, 则反应HCl(g)=12H 2(g)+1 2Cl 2(g)的△H 为 ( ) A .+184.6kJ·mol -1 B .―92.3kJ·mol -1 C .―369.2kJ·mol -1 D . +92.3kJ·mol -1 6.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 ) A .碳酸钙受热分解 B .乙醇燃烧 C .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 D .氧化钙溶于水 7.25℃、101 kPa 下,2g 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 热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 .2H 2(g)+O 2(g)=2H 2O(1) △H =―285.8kJ /mol B .2H 2(g)+O 2(g) =2H 2O(1) △H =+571.6 kJ /mol C .2H 2(g)+O 2(g)=2H 2O(g) △H =―571.6 kJ /mol D .H 2(g)+1/2O 2(g)=H 2O(1) △H =―285.8kJ /mol 8. 已知热化学方程式:SO 2(g)+ 1/2O 2 (g) SO 3(g) △H =―98.32kJ /mol ,在容器中充入2molSO 2 和1molO 2充分反应,最终放出的热量为 ( ) A . 196.64kJ B . 196.64kJ /mol C . <196.64kJ D . >196.64kJ 9.已知:CH 4(g)+2O 2(g)=CO 2(g)+2H 2O(1) △H =―Q 1 kJ/mol 2H 2(g)+O 2(g)=2H 2O(g) △H =―Q 2 kJ/mol 2H 2(g)+O 2(g)=2H 2O(1) △H =―Q 3kJ/mol 常温下,取体积比为4:1的甲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11.2L (已折合成标准状况),经完全燃烧后恢复至常温,则放出的热量为多少kJ ( ) A . 0.4Q 1+0.05Q 3 B . 0.4Q 1+0.05Q 2 C . 0.4Q 1+0.1Q 3 D . 0.4Q 1+0.1Q 2 10.25℃、101 kPa 下,碳、氢气、甲烷和葡萄糖的燃烧热依次是393.5 kJ/mol 、285.8 kJ/mol 890.3 kJ/mol 、2800 kJ/mol ,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 .C(s)+1/2O 2(g)=CO(g) △H =―393.5 kJ/mol B .2H 2(g)+O 2(g)=2H 2O(l) △H = +571.6 kJ/mol C .CH 4(g)+2O 2(g)=CO 2(g)+2H 2O(g) △H =―890.3 kJ/mol D .C 6H 12O 6(s) +6O 2(g)=6CO 2(g)+6H 2O(l) △H =―2800 kJ/mol 11.根据以下3个热化学方程式 2H 2S(g)+3O 2(g)=2SO 2(g)+2H 2O(l) △H =―Q 1 kJ/mol 2H 2S(g)+O 2(g)=2S (s)+2H 2O(l) △H =―Q 2 kJ/mol 2H 2S(g)+O 2(g)=2S (s)+2H 2O(g) △H =―Q 3 kJ/mol 判断Q 1、Q 2、Q 3三者关系正确的是 ( ) A . Q 1>Q 2>Q 3 B . Q 1>Q 3>Q 2 C . Q 3>Q 2>Q 1 D . Q 2>Q 1>Q 3 12.在36 g 碳不完全燃烧所得气体中,CO 占 31体积,CO 2占3 2 体积,且 C(s) + 12O 2(g) = CO(g) △H =-110.5 kJ/mol CO(g) + 1 2O 2(g) = CO 2(g) △H =-283 kJ/mol 与这些碳完全燃烧相比,损失的热量是 ( ) A .172.5 kJ B . 1149 kJ C .283kJ D . 517.5 kJ 13.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H 2O(g)=H 2(g) + 12O 2(g) △H =+241.8kJ /mol ; H 2(g)+ 1 2O 2(g) = H 2O(1) △H =-285.8kJ /mol 当1g 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时,其热量变化是 ( ) A .吸热88kJ B . 吸热2.44kJ C .放热44kJ D . 吸热44kJ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选修4前两章测试2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选修4前两章测试2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选修4前两章测试 一、 选择题(每小题仅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过程中△H <0的是 ( ) A . 氯酸钾分解制氧气 B . 实验室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制氨气 C .煅烧石灰石制生石灰 D .盐酸与NaOH 溶液反应 2.6.已知: ①C(s)+O 2(g)===CO 2(g) ΔH 1=-393.5 kJ/mol ②CO(g)+1 2 O 2(g)===CO 2(g) ΔH 2=-283.0 kJ/mol 对于反应C(s)+1 2 O 2(g)===CO(g),ΔH 3应为( ) A .+110.5 kJ/mol B .-110.5 kJ/mol C .+221.0 kJ/mol D .-221.0 kJ/mol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 . 任何放热反应在常温条件下一定能发生反应 C . 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决定了放热还是吸热 D . 吸热反应只有在加热条件下才能发生反应 4.反应4NH 3(g)+5O 2(g )=4NO (g )+6H 2O (g )在两升密闭容器中进行1分钟后,NH 3减少了0.12 mol ,则平均每秒钟浓度变化正确的是 ( ) A .NO :0.001 mol·L -1 B .H 2O:0.002 mol·L -1 C .NH 3:0.002 mol·L -1 D .O 2 :0.0025 mol·L -1 5.一定条件下将2mol SO 2和2mol SO 3气体混合于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O 2+O 2 2SO 3,平衡时SO 3为n mo l ,在相同温度下,分别按下列配比在上述容器中放入起始物质,平衡时SO 3的物质的量可能大于n 的是 ( ) A .2 mol SO 2 + 1 mol O 2 B .2 mol SO 2 + 1 mol O 2 + 2 SO 3 C .4 mol SO 2 + 1 mol O 2 D .3 mol SO 2 + 0.5 mol O 2 + 1 SO 3 6.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N 2(g)+3H 2(g) 2NH 3 (g) 达到平衡状态标志的是 ( ) A . A 、 B 、 C 的分子数之比为1:3:2 B. 单位时间内生成amol N 2,同时生成amolNH 3 C. 每断裂1molN≡N,同时断裂3molH -H D. 每生成1mol N≡N,同时生成6molN -H 7.已知两个热化学方程式: C(s)+O 2(g)==CO 2(g) △H = -393.5kJ/mol 2H 2(g)+O 2(g)==2H 2O(g) △H = -483.6kJ/mol 现有0.2mol 炭粉和H 2组成悬浮气,使其在O 2中完全燃烧,共放出63.53kJ 的热量,则炭 粉与H 2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A .1:1 B .1:2 C .2:3 D .3:2 8.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如右图所示,测定中和热时,大小两烧杯间填 满碎纸的作用是固定小烧杯 B .若用50mL 0.55mo1·L —1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与50mL 0.50mo1·L —1的盐酸和50mL 0.50mo1·L —1的硫酸充分反应,两反应测定的中和热不相等 C .在中和滴定实验中,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再用标准液润洗,再加进标准液 D .进行中和滴定操作时,左手震荡锥形瓶,右手转动活塞控制液滴流速,眼睛要始终注视滴定管内溶液液面的变化

高中化学选修4第四章单元测试题(含解析)

第四单元测试卷 姓名_______班级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个变化中属于原电池反应的是( ) A .在空气中金属铝表面迅速氧化形成保护层 B .镀锌铁表面有划损时,仍然能阻止铁被氧化 C .红热的铁丝与冷水接触,表面形成蓝黑色保护层 D .锌与稀硫酸反应时,加入少量CuSO4溶液可使反应加快 2.下列关于电解池工作原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电解池是一种将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装置 B . 电解池中发生的反应是非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C . 电解池工作时,阳极发生氧化反应,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D . 与原电池不同,电解池放电时,电极本身不会参加电极反应 3.某电池的总反应为Fe +2Fe 3+===3Fe 2+ ,能实现该反应的原电池是( ) 4.有a 、b 、c 、d 四个金属电极,有关的实验装置及部分实验现象如下: 实验装置 部分实验现象 a 极质量减小,b 极质量增加 b 极有气体产生,c 极无变化 d 极溶解,c 极有气体产生 电流从a 极流向d 极 由此可判断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A.a>b>c>d B.b>c>d>a C.d>a>b>c D.a>b>d>c 5.我国首创的海洋电池以铝板为负极,铂网为正极,海水为电解质溶液,空气中的氧气与铝反应产生电流。电池总反应为4Al +3O 2+6H 2O===4Al(OH)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正极反应式为O 2+2H 2O +4e -===4OH - B . 电池工作时,电流由铝电极沿导线流向铂电极

C.以网状的铂为正极,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D.该电池通常只需更换铝板就可继续使用 6. 2013年3月我国科学家报道了如图所示的水溶液锂离子电池体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为电池的正极 B.电池充电反应为LiMn2O4===Li1-x Mn2O4+x Li C.放电时,a极锂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D.放电时,溶液中Li+从b向a迁移 7.下图是甲醇燃料电池的结构示意图,甲醇在催化剂作用下提供质子(H+)和电子,电子经外电路、质子经内电路到达另一极与氧气反应,电池总反应为2CH3OH+3O2===2CO2+4H2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左电极为电池的负极,a处通入的物质是甲醇 B.正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 C.负极反应式为CH3OH+H2O-6e-===CO2+6H+ D.该电池提供1 mol e-,消耗氧气0.25 mol 8.关于如图所示①、②两个装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装置名称:①是原电池,②是电解池 B.硫酸浓度变化:①增大,②减小 C.电极反应式:①中阳极:4OH--4e-===2H2O+O2↑, ②中正极: Zn-2e-===Zn2+ D.离子移动方向:①中H+向阴极方向移动,②中H+向负极方向 移动 9.用石墨作电极,电解2 mol·L-1CuSO4溶液时,下列变化不可能发生的是() A.阳极附近H+浓度增大 B.阴极质量增加 C.阴极上放出氧气 D.溶液蓝色变浅 10.取一张用饱和NaCl溶液浸湿的pH试纸,两根铅笔芯作电极,接通直流电源,一段时间后,发现a电极与试纸接触处出现一个双色同心圆,内圆为白色,外圈呈浅红色。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b电极是阴极 B. a电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接 C.电解过程中,水是氧化剂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测试题

人教版选修4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测试题 一、选择题(17ⅹ3分=51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在2A+B 3C+4D反应中,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v(A)=mol·L-1·s-1 B.v(B)=mol·L-1·s-1 C.v(C)=mol·L-1·s-1 D.v(D)=1 mol·L-1·s-1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从而使有效碰撞几率增大 B.有气体参加的反应,若增大压强(缩小容积),可增加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使反应速率增大C.升高温度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 D.催化剂不影响反应活化能但能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百分数,从而增大反应速率 3.在2升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以下反应:2A(气)+B(气) 2C(气)+D(气)。若最初加入的A和B 都是4mol,在前10秒钟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mol·L-1·s-1,则10秒钟时,容器中B的物质的量是A. mol B. mol C. mol D. 4.下列变化过程中,ΔH<0的是 A.氯化钠在水中电离 B.NH3(g)和HCl(g)反应生成NH4Cl C.干冰的升华 D.CaCO3(S)分解为CaO(S)和CO2(g) 5.在一定温度不同压强下(P1<P2),可逆反应2X(g) 2Y(g) + Z(g)中,生成物Z在反应混合物中的体积分数(ψ)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有以下图示,正确的是 6.α1和α2分别为A、B在两个恒容容器中平衡体系A(g)2B(g)和2A(g)B(g)的转化率,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均增加A的物质的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α1、α2均减小B.α1、α2均增大 C.α1减小,α2增大D.α1增大,α2减小 7.对可逆反应4NH3(g)+ 5O2(g)4NO(g)+ 6H2O(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达到化学平衡时,4υ正(O2)= 5υ逆(NO) B.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 mol NO的同时,消耗x mol NH3 ,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加容器体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少,逆反应速率增大 D.化学反应速率关系是:2υ正(NH3)= 3υ正(H2O) 8.已知反应A2(g)+2B2(g)2AB2(g)的△H<0,下列说法正确的 A.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B.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速率增大,从而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 C.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D.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或减小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高二化学选修四第一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根据以下3个热化学方程式: 2H 2S(g)+3O 2(g)=2SO 2(g)+2H 2O(l) △H =Q 1 kJ/mol 2H 2S(g)+O 2(g)=2S (s)+2H 2O(l) △H =Q 2 kJ/mol 2H 2S(g)+O 2(g)=2S (s)+2H 2O(g) △H =Q 3 kJ/mol 判断Q 1、Q 2、Q 3三者关系正确的是( ) A . Q 1>Q 2>Q 3 B . Q 1>Q 3>Q 2 C . Q 3>Q 2>Q 1 D . Q 2>Q 1>Q 3 2.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反应的△H 前者大于后者的是 ①C(s)+O 2(g)=CO 2(g);△H 1 C(s)+1/2O 2(g)=CO(g);△H 2 ②S(s)+O 2(g)=SO 2(g);△H 3 S(g)+O 2(g)=SO 2(g);△H 4 ③H 2(g)+1/2O 2(g)=H 2O(l);△H 5 2H 2(g)+O 2(g)=2H 2O(l);△H 6 ④CaCO 3(s)=CaO(s)+CO 2(g);△H 7 CaO(s)+H 2O(l)=Ca(OH)2(s);△H 8 A .① B .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3.已知H 2(g)+Cl 2(g)=2HCl(g) △H = ―·mol -1, 则反应HCl(g)=1/2H 2(g)+1/2Cl 2(g)的△H 为 ( ) A .+·mol -1 B .―·mol -1 C .+ D . +·mol -1 4.已知热化学方程式:①CO (g ) + 2 1 O 2 (g )=CO 2 (g ) ΔH=·mol -1 ②H 2(g ) +2 1 O 2 (g ) =H 2O (g );ΔH= kJ ·mol -1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H 2的燃烧热为·mol -1 B .由反应①、②可知右图所示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O (g )+H 2O (g )=CO 2(g )+H 2(g ) ΔH= kJ ·mol -1 C .H 2(g )转变成H 2O (g )的化学反应一定要释放能量 D .根据②推知反应H 2(g ) + 2 1 O 2 (g ) =H 2O (l ); ΔH > kJ ·mol -1 5.已知:H 2(g)+F 2(g)===2HF(g) △H= -270kJ/mo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L 氟化氢气体分解成1L 的氢气和1L 的氟气吸收270kJ 热量 B .1mol 氢气与1mol 氟气反应生成2mol 液态氟化氢放出的热量小于270kJ C .在相同条件下,1mol 氢气与1mol 氟气的能量总和大于2mol 氟化氢气体的能量 D .1个氢气分子与1个氟气分子反应生成2个氟化氢分子放出270kJ

选修4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测试题

选修4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措施不能达到节能减排目的的是 A .利用太阳能制氢燃料 B .用家用汽车代替公交车 C .利用潮汐能发电 D .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 2.2007年3月,温家宝指出“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保护环境”,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要求。你认为下列行为不符合这个要求的是 A. 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将废弃的秸轩转化为清洁高效的能源 B. 加快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 C. 研制开发以水代替有机溶剂的化工涂料 D. 将煤转化成气体燃料可以有效地减少“温室效应”的气体产生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B .任何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变化 C .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D .即使没有物质的变化,也可能有能量的变化 4.未来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且可以再生。下列属于未来新能源标准的是 ①天然气 ②煤 ③核能 ④石油 ⑤太阳能 ⑥生物质能 ⑦风能 ⑧氢能 A .①②③④ B .⑤⑥⑦⑧ C .③⑤⑥⑦⑧ D .③④⑤⑥⑦⑧ 5.炽热的炉膛内有反应:C(s)+O 2(g)==CO 2(g);△H = -392KJ/mol ,往炉膛内通入水蒸气时,有如下反应:C(s)+H 2O(g)==H 2(g)+CO(g);△H = +131KJ/mol ,CO(g)+1/2O 2(g)==CO 2(g);△H = -282KJ/mol ,H 2(g)+1/2O 2(g)==H 2O(g);△H =-241KJ/mol ,由以上反应推断往炽热的的炉膛内通入水蒸气时 A .不能节省燃料,但能使炉火瞬间更旺 B .虽不能使炉火瞬间更旺,但可以节省燃料 C .既能使炉火瞬间更旺又可以节省燃料D .既不能使炉火瞬间更旺,又不能节省燃料 6.分析右面的能量变化示意图,确定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 2 A (g )+ B(g) 2 C (g );△H <0 B. 2 A (g )+ B(g) 2 C (g ); △H >0 C. 2A + B 2 C ;△H <0 D. 2C 2 A +B ;△H <0 7.根据下列热化学方程式,判断氢化物的稳定性顺序正确的是 21N 2(g)+ 2 3 H 2 (g) =NH 3(g) ;ΔH =-46.19kJ ·mol —1 21H 2(g)+ 21 Cl 2(g)=HCl (g) ;ΔH =-92.36kJ ·mol —1 21I 2(g)+ 2 1 H 2 (g) =HI (g) ;ΔH =+25.96kJ ·mol —1 A. HCl>NH 3>HI B.HI > HCl > NH 3 C.HCl> HI > NH 3 D.NH 3> HI > HCl 8.氢气、一氧化碳、辛烷、甲烷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H 2(g)+1/2O 2(g)=H 2O(l) △H =-285.8kJ/mol CO(g)+1/2O 2(g)=CO 2(g) △H =-283.0kJ/mol C 8H 18(l)+25/2O 2(g)=8CO 2(g)+9H 2O(l) △H =-5518kJ/mol CH 4(g)+2O 2(g)=CO 2(g)+2H 2O(l) △H =-89.3kJ/mol 相同质量的氢气、一氧化碳、辛烷、甲烷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最少的是 A . H 2(g) B . CO(g) C . C 8H 18(l) D . CH 4(g) 9.根据以下3个热化学方程式: 2H 2S(g)+3O 2(g)=2SO 2(g)+2H 2O(l) △H =―Q 1 kJ/mol 2H 2S(g)+O 2(g)=2S (s)+2H 2O(l) △H =―Q 2 kJ/mol 2H 2S(g)+O 2(g)=2S (s)+2H 2O(g) △H =―Q 3 kJ/mol 判断Q 1、Q 2、Q 3三者关系正确的是 A . Q 1>Q 2>Q 3 B . Q 1>Q 3>Q 2 C . Q 3>Q 2>Q 1 D . Q 2>Q 1>Q 3 10.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H 2O(g)=H 2(g) + 1/2O 2(g) △H = +241.8kJ /mol H 2(g)+ 1/2O 2(g) = H 2O(1) △H = -285.8kJ /mol 当1g 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时,其热量变化是 A .吸热88kJ B . 吸热2.44KJ C .放热44kJ D . 吸热44KJ 11.同温同压下,已知下列各反应为放热反应,下列各热化学方程式中热量数值最小的是 A 、2A ( l ) + B ( l ) = 2 C (g ) △H 1 B 、2A ( g ) + B ( g ) = 2C (g ) △H 2 C 、2A ( g ) + B ( g ) = 2C ( l ) △H 3 D 、2A ( l ) + B ( l ) = 2C ( l ) △H 4 12.已知热化学方程式:SO 2(g)+ 1 2 O 2(g) SO 3(g) △H = ―98.32kJ /mol ,在容器中充入2molSO 2 和1molO 2充分反应,最终放出的热量为 低 高 物质所具有的总能量 2 A (g) + B(g) 2 C (g)

化学选修4第二章测试题

人教版选修4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情况下,反应速率相同的是 A.等体积0.1 mol/L HCl和0.1 mol/L H2SO4分别与0.2 mol/L NaOH溶液反应 B.等质量锌粒和锌粉分别与等量1 mol/L HCl反应 C.等体积等浓度HCl和HNO3分别与等质量的Na2CO3粉末反应 D.等体积0.2 mol/L HCl和0.1 mol/L H2SO4与等量等表面积等品质石灰石反应 2.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N2和H2,经测定反应开始后的2s内氢气的平均速率:ν(H2)=0.45mol/ (L·s),则2s末NH3的浓度为 A.0.50mol/L B.0.60mol/L C.0.45mol/L D.0.55mol/L 3.下列各组实验中溶液最先变浑浊的是() A.0.1mol/LNa2S2O3和H2SO4各5mL,加水5mL,反应温度10℃ B.0.1mol/LNa2S2O3和H2SO4各5mL,加水10mL,反应温度10℃ C.0.1mol/LNa2S2O3和H2SO4各5mL,加水5mL,反应温度30℃ D.0.2mol/LNa2S2O3和H2SO4各5mL,加水10mL,反应温度30℃ 4.将氯酸钾加热分解,在0.5min内放出氧气5mL,加入二氧化锰后,在同样温度下0.2 min内放出氧气50 mL, 加入二氧化锰后反应速率是未加二氧化锰时反应速率的多少倍( ) A.10 B.25 C.50 D.250 5.C+CO 22CO;ΔH1>0,反应速率v1,N2+3H22NH3;ΔH2<0,反应速率v2。如升温,v1和v2的 变化是( ) A.同时增大B.同时减少C.v1增大,v2减少D.v1减少,v2增大 6. 四位同学同时进行反应:A(g)+3B(g)=2C(g)+2D(g) 的速率测定实验,分别测得反应速率如下:① v(A)= 0.15mol/(L·s)②v(B)= 0.6mol/(L·s) ③v(C)= 0.4mol/(L·s)④v(D)= 0.45mol/(L·s)。其中,反应进行得最快的 是( ) A.①B.②C.③D.④ 7.仅改变下列一个条件,通过提高活化分子的百分率来提高反应速率的是() A.加热 B.加压 C.加催化剂 D.加大反应物浓度 8.对于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的下列反应:C(s)+ O 2 (g)CO2(g)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将木炭粉碎成粉末状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B.升高温度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C.增加压强不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D.增加木炭的量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9. 100 mL 6 mol·L-1 H 2SO 4 跟过量锌粉反应,一定温度下,为了减缓反应进行的速率,但又不影响生成氢 气的总量,可向反应物中加入适量( ) A.碳酸钠溶液B.水C.硫酸钾溶液D.硝酸钠溶液

化学选修4第一章测试题

选修4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电能是二次能源 B . 水力是二次能源 C .天然气是二次能源 D . 水煤气是一次能源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B .任何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变化 C .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D .即使没有物质的变化,也可能有能量的变化 3.未来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且可以再生。下列属于未来新能源标准的是 ①天然气 ②煤 ③核能 ④石油 ⑤太阳能 ⑥生物质能 ⑦风能 ⑧氢能 A .①②③④B .⑤⑥⑦⑧C .③⑤⑥⑦⑧D .③④⑤⑥⑦⑧ 4.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H 1>△H 2的是 ①C(s)+O 2(g)===CO 2(g) △H 1 C(s)+1 2O 2(g)===CO(g) △H 2 ②S(s)+O 2(g)===SO 2(g) △H 1 S(g)+O 2(g)===SO 2(g) △H 2 ③H 2(g)+1 2O 2(g)===H 2O(l) △H 1 2H 2(g)+O 2(g)===2H 2O(l) △H 2 ④CaCO 3(s)===CaO(s)+CO 2(g) △H 1 CaO(s)+H 2O(l)===Ca(OH)2(s) △H 2 A .① B .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5.已知H 2(g)+Cl 2(g)=2HCl(g) △H =―184.6kJ·mol -1,则反应HCl(g)=12H 2(g)+1 2Cl 2(g)的△H 为 A .+184.6kJ·mol -1 B .―92.3kJ·mol -1 C .―369.2kJ·mol -1 D .+92.3kJ·mol -1 6.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A .碳酸钙受热分解B .乙醇燃烧 C .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 D .氧化钙溶于水 7.25℃、101 kPa 下,2g 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 热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2H 2(g)+O 2(g)==2H 2O(1)△H =―285.8kJ /mol B .2H 2(g)+ O 2(g)==2H 2O(1) △H = +571.6 kJ /mol C .2H 2(g)+O 2(g)==2H 2O(g) △H =―571.6 kJ /mol D .H 2(g)+1 2O 2(g)==H 2O(1) △H =―285.8kJ /mol 8.氢气、一氧化碳、辛烷、甲烷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H 2(g)+1 2O 2(g)=H 2O(l) △H =-285.8kJ/mol

(人教版)化学选修4第一-二章测试题

选修4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电能是二次能源 B . 水力是二次能源 C .天然气是二次能源 D . 水煤气是一次能源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B .任何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变化 C .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D .即使没有物质的变化,也可能有能量的变化 3.未来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且可以再生。下列属于未来新能源标准的是 ①天然气 ②煤 ③核能 ④石油 ⑤太阳能 ⑥生物质能 ⑦风能 ⑧氢能 A .①②③④ B .⑤⑥⑦⑧ C .③⑤⑥⑦⑧ D .③④⑤⑥⑦⑧ 4.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H 1>△H 2的是 ①C(s)+O 2(g)===CO 2(g) △H 1 C(s)+12 O 2(g)===CO(g) △H 2 ②S(s)+O 2(g)===SO 2(g) △H 1 S(g)+O 2(g)===SO 2(g) △H 2 ③H 2(g)+12 O 2(g)===H 2O(l) △H 1 2H 2(g)+O 2(g)===2H 2O(l) △H 2 ④CaCO 3(s)===CaO(s)+CO 2(g) △H 1 CaO(s)+H 2O(l)===Ca(OH)2(s) △H 2 A .① B .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5.已知H 2(g)+Cl 2(g)=2HCl(g) △H =―184.6kJ·mol -1, 则反应HCl(g)=12H 2(g)+12 Cl 2(g)的△H 为 A .+184.6kJ·mol -1 B .―92.3kJ·mol -1 C .―369.2kJ·mol -1 D .+92.3kJ·mol -1 6.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A .碳酸钙受热分解 B .乙醇燃烧 C .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 D .氧化钙溶于水 7.25℃、101 kPa 下,2g 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 热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2H 2(g)+O 2(g) == 2H 2O(1) △H = ―285.8kJ /mol B .2H 2(g)+ O 2(g) == 2H 2O(1) △H = +571.6 kJ /mol C .2H 2(g)+O 2(g) == 2H 2O(g) △H = ―571.6 kJ /mol D .H 2(g)+12 O 2(g) == H 2O(1) △H = ―285.8kJ /mol

人教高二化学(选修4)第二章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化学新人教选修4第二章单元测试题 (时间90分钟共100分) 相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Al 27 S 32 Cl 35.5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 ....选项符合题意。)1.在体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合成氨,已知在时间t内,氨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6 mol,在此时间内,用H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是0.45mol/(L·s),则t是( ) A.0.44s B.1s C.1.33s D.2s 2.一定条件下,在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SO2和一定量的O2,发生反应2 SO2+ O2 2 SO3进行到4min时,测得n(SO2)= 0.4 mol,若反应进行到2min时,容器中n(SO2)为()A.1.6mol B.1.2mol C.大于1.6mol D.小于1.2mol 3.二氧化氮能形成二聚分子:2NO2(g) N2O4(g);△H<0 。现欲测定二氧化氮的式量,应采取的措施是() A.低温、高压B.低温、低压C.高温、低压D.高温、高压4.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改变时,表明反应:A(s)+2B(g) C(g)+D(g)已达平衡的是() A.混合气体的压强B.混合气体的密度C.B物质的分子量D.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5.某反应2C(g) A(g)+2B(g),已知△H<0,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仅常温下反应可以自发进行B.仅高温下反应可以自发进行 C.任何温度下反应均可以自发进行D.任何温度下反应均难以自发进行 6.可逆反应2NO(g) O2(g) + N2(g);ΔH = -180 kJ. mol—1,对此反应的逆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平衡常数K增大B.升高温度平衡常数K减小 C.增大压力则平衡移动D.增大N2浓度,则NO分解率增大 7.在一定条件下,反应CO+NO2CO2+NO 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浅。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正反应为吸热反应B.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C.CO的浓度增大D.各物质的浓度不变 8.设C+CO22CO;△H>0反应速度为V1;N2+3H2 2NH3 ;△H<0反应速度为V2,对于上述反应,当温度升高时,V1和V2的变化情况为() A.同时增大B.同时减小C.增大,减小D.减小,增大 9.100mL浓度为2mol/L的盐酸跟过量的锌片反应,为加快反应速率,又不影响生成的氢气的总量,可采用的方法是()

选修4第一章测试题

选修4第一章训练题 第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各图象的解释或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 .图1表示用0.10 mol·L - 1 NaOH 溶液滴定20.00 mL 0.10 mol·L -1 醋酸溶液的滴定曲线 B .图2表示乙酸溶液中通入氨气至过量过程中溶液导电性I 的变化 C .根据图3所示可知: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D .图4表示反应2SO 2+O 22SO 3,t 1时刻只减小了SO 3的浓度 2.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已知H 2的标准燃烧热ΔH =-285.8 kJ·mol -1 ,则用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H 2(g )+1/2O 2(g )===H 2O (g )ΔH =-285.8 kJ·mol -1 B .NaClO 溶液与FeCl 2溶液混合:Fe 2++2ClO - +2H 2O===Fe (OH )2↓+2HClO C .NH 4HSO 3溶液与足量NaOH 溶液共热:NH 4+ +H + +2OH - NH 3↑+2H 2O D .用足量KMnO 4溶液吸收SO 2气体:2MnO 4-+5SO 2+2H 2O===2Mn 2+ +5SO 42- +4H + 3.黑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其爆炸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S (s )+2KNO 3(s )+3C (s )=K 2S (s )+N 2(g )+3CO 2(g ) ΔH =x kJ·mol -1 已知碳的燃烧热ΔH 1=a kJ·mol -1 S (s )+2K (s )==K 2S (s )ΔH 2=b kJ·mol -1 2K (s )+N 2(g )+3O 2(g )=2KNO 3(s )ΔH 3=c kJ·mol -1 则x 为 A .3a+b -c B .c +3a -b C .a+b -c D .c -a -b 4.已知:CH 4(g)+2O 2(g)→CO 2(g)+2H 2O(g) ΔH =-Q 1 kJ/mol ; 2H 2(g)+O 2(g)=2H 2O(g) ΔH =-Q 2 kJ/mol ;H 2O(g)=H 2O(l) ΔH =-Q 3 kJ/mol 常温下,取体积比为4:1的甲烷和H 2的混合气体112L(标准状况下),经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常温,则放出的热量为 A .4Q 1+0.5Q 2+ Q 3 B .4Q 1+Q 2+Q 3 C .4Q 1+2Q 2D .4Q 1+0.5Q 2+9Q 3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L 1 mol/L 的盐酸中所含微粒总数约为2×6.02×1023 个 B .NaHS 溶液中HS -的水解方程式为:HS -+H 2O S 2-+H 3O + C .A(s)=B(s)+C(g) ΔH =+86 kJ/mol 能自发进行,原因是体系有自发地向混乱度增加的方向转变的倾向 D .由水电离出的c(H +)=10-13mol/L 的溶液中可能含有:Fe 2+、K +、CO 32-、NO 3- 6.某反应2AB(g ) C(g )+3D(g )在高温时能自发进行,其逆反应在低温下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正反应的△H 、△S 应为( ) A .△H <0, △S >0B .ΔH <0,△S <0 C .△H >0,△S >0D .△H >0,△S <0 7.已知3.6g 碳在6.4g 氧气中燃烧,至反应物耗尽,共放出X kJ 的热量。已知单质碳的燃烧热为Y kJ/mol ,则1molC 与O2反应生成CO 的反应热△H 为 A .—Y kJ/mol B .—(5X —0.5 Y ) kJ/mol C .—(10X —Y ) kJ/mol D .+(10X —Y ) kJ/mol 8.反应 A +B→C(ΔH <0)分两步进行:①A+B→X (ΔH >0),②X→C(ΔH <0)。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总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是 9.已知氢气和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①2H 2(g)+O 2(g)=2H 2O(l) △H 1=-akJ·mol -1 ②H 2(g)+1/2O 2(g)=H 2O(g) △H 2=-bkJ·mol -1 ③C(s)+1/2O 2(g)=CO(g) △H 3=-ckJ·mol -1 ④C(s)+O 2(g)=CO 2(g) △H 4=-dkJ·mol -1 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 .氢气的燃烧热为△H=-akJ·mol -1 B .c <d C .一氧化碳的燃烧热为△H=-(d -c )kJ·mol -1 D .0.5a >b 10.已知常温下,N 2(气)和H 2(气)生成2mol NH 3(气)放出92.4 kJ 热量。现有甲、乙两个容积相同的密闭容器,在常温下:①向密闭容器甲中通入1 molN 2和3 mol H 2,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Q 1kJ 。②向密闭容器乙中通入0.5 mol N 2和1.5 mol H 2,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Q 2kJ 。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 .Q 1=2Q 2=92.4 B .Q l >2Q 2 C .Q 1<2Q 2 D .Q 1=2Q 2≠92.4 11.已知4NH 3(g)+5O 2(g)=4NO(g)+6H 2O(l )△H=﹣xkJ/mol 。蒸发1mol H 2O(l)需要吸收的能量为44kJ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