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基础知识复习课程

合集下载

古籍基础知识讲座

古籍基础知识讲座

古籍基础知识讲座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古籍这个神秘又有趣的领域。

您知道吗?古籍就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神奇大门。

当您轻轻翻开那泛黄的书页,仿佛能听到古人的低语,感受到岁月的沉淀。

古籍可不是简单的一堆旧书,它里面藏着的是咱们老祖宗的智慧和故事。

比如说,那些儒家经典,像《论语》,不就像是一位智慧的长者,时刻在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句,不就像一个亲切的提醒,告诉咱们要不断学习,还能从中获得快乐?再看看诗词歌赋,那优美的词句,不就像一幅幅绚丽的画卷,把古代的美景、深情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画面感,多强啊!古籍的版本也有好多讲究。

有的是刻本,那刻痕就像是岁月留下的足迹;有的是抄本,那一笔一划里都透着抄写者的用心。

这就好比同样是做一道菜,不同的厨师用不同的手法,味道和感觉可大不一样呢!还有啊,古籍的装帧也各有特色。

线装书,那线就像把历史串联起来;蝴蝶装,多像一只展开翅膀的蝴蝶,美丽又独特。

说到这,您是不是觉得古籍特别有意思?要研究古籍,得有耐心和细心。

就像考古学家挖掘宝藏一样,一点点地去发现其中的奥秘。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批注,可能就是解开一个谜团的关键钥匙。

而且,保护古籍也是至关重要的。

它们经历了那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就像一位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需要我们的呵护和关爱。

要是不好好保护,那可就是我们的损失啦!总之,古籍是咱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

我们应该好好去了解它,传承它,让这些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依然绽放光芒。

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古籍基本知识

古籍基本知识

古籍基本知识什么是古籍?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第一节古籍结构一、古籍版式●古籍的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

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界行、天头、地脚、版心、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等等。

●版框:也称为边栏,指每版内围框文字的四周边线,也叫边栏。

边栏只有一条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在粗线内内侧再加一条细线的叫“双边”或“双栏”。

著录时有“四周单边”、“四周双边”、“左右双边”三种形式。

很少有上下双边和左右单边的。

注意:“左右双边”不得称“上下单边”。

若正文卷内边栏有几种情况,以“间”字连接说明,如著录为:“四周单边间四周双边”。

栏线除直线之外,还有“卍字栏”、“竹节栏”、“博古栏”和“花栏”等。

版框的量法:填写书叶右半叶版框尺寸,量是以版框外沿为起讫,先量框高,后量框宽,以厘米为单位,精确道毫米。

量框宽时,不包括版心。

●界行:也称界格。

版面之内用直线分成的行叫界行。

●行款:有称“行格”,指书中正文的行数和字书。

同一种书,不同时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

行款为鉴别版本的依据之一。

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页计算,叫做“半叶×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释),叫做“小字双行×行×字”。

著录每行字数时,著录正文卷端右半叶的实际字数(不足行者按足行计数)。

著录双行小字字数时,著录卷内正文下双行小字每行实际字数(不足行者按足行计数)。

●天头: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

●地脚: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

●版心:指古籍书页两半页之间、没有正文的一行,即每版两个半版中间的条状空白行。

为折装整齐,版心多刻有鱼尾、口线等,为便检索,也常记有书名、卷数、页码、每卷小题、刻工姓名、字数等文字。

版心也称页心,或简称心。

版心中有时刊有刻工所刻字数,以便计算工钱之用。

版心有字数的古籍较少。

著录时:有字数的填“有”,无字数填“无”。

古代文化常识——梳理教材知识,分类强化记忆PPT精品课件

古代文化常识——梳理教材知识,分类强化记忆PPT精品课件

古代文化常识——梳理教材知识,分 类强化 记忆 课件(41张PPT )
古代文化常识——梳理教材知识,分 类强化 记忆 课件(41张PPT )
⑤游于三.辅.,因入京师(
)
⑥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⑦然后以六.合.为家(
)
答案:⑤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区为三
辅,在今陕西西安附近。⑥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⑦
古代文化常识——梳理教材知识,分 类强化 记忆 课件(41张PPT ) 古代文化常识——梳理教材知识,分 类强化 记忆 课件(41张PPT )
古代文化常识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时代背景、文化习俗、 政治变更、历史变迁等。可以说,一篇文言文背后的整体文化背景, 反映了先人的思想意识和历史形成的惯例。即使是一个正常的官职 升迁,一个平常的姓名字号,其背后盘根错节的信息也是非常复杂 的。
应该是“名”与“字”有关系,陶渊明,字元亮;苏轼,字子

④“天圣”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于纪 年的名号,一个皇帝有且只有一个年号。( × )
满清之前,很多皇帝有多个年号
⑤庙号是指皇帝在位时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死后在太 庙立室供奉时也用这个庙号。 ( × )
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⑥上辈称呼下辈或者平辈之间称呼时一般直接使用第二人称 代词,无尊卑之说,如“尔安敢轻吾射”中的“尔”。 ( √ )
六合:天地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
古代文化常识——梳理教材知识,分 类强化 记忆 课件(41张PPT )
古代文化常识——梳理教材知识,分 类强化 记忆 课件(41张PPT )
⑧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
⑨一去紫台连朔.漠.(

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二)

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二)

2.注明读音。注明读音也是注解中常见的内容
之一,注音的方法有三种: 读若法 用一个同音而较常见的字来比譬另一个 字的读音。例如: 陛下嫚而侮人。(《汉书· 高帝 纪》)颜师古注:嫚,易也,读与慢同。 直音法 直接用一个字来注明另一个字的读音。 例如:角宿未旦,曜灵安藏。(《楚辞· 天问》)洪兴 祖补注:宿,音秀。 反切法。利用双声叠韵的方法,用两个字来拼合 第三个字的读音。一般写作“某某反(翻)”或“某某 切”。例如: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 (《史记· 李斯列传》)司马贞索隐 :重音逐用反。 重者,再也。
4.分析句读。古人行文不使用标点符号,因而
句读往往难定。句读不同,说明对词义句意的理解 不同,其中也必然会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别,所以分 析句读也成了古书注解的一项内容。 例如: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 邶风· 柏舟》) 毛亨传:非我无酒可以遨游忘忧也。
5.阐述语法。在古书注解中,对语法现象也多 有阐述。它们虽然还不成系统,但对理解文意还 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 矣。(《左传· 昭公十九年》)杜预注:言灵王怒吴 子而执其弟,犹人怒于室家而作色于市人。
1.
(1)通过事实的记叙或论述来解说经义。解释
《春秋》的《左氏傅》《公羊传》《谷梁传》。这 类传又有:“内傅”“外传”“大传”“小传”之 分。阐发经义的叫“内傅”,如《春秋三传》。在 经文之外发挥的叫“外传”,如汉韩婴有《韩诗外 传》。《韩诗外传》和《诗经》的本义无关,只是 引用《诗经》来印证它所讲的故事。另外,《国语》 和《左传》所记载的是同一时代的事,但《国语》 主要是记言的,与《春秋》没有直接关系,所以 《国语》有《春秋外传》之称。“大传”就是大义 的意思,汉代伏生作有《尚书大传》(一说为其弟 子张生、欧阳生所作)。“小传”与“大传”相对 而言,是一种谦词,宋代刘敞作有《七经小传》。 “小传”和“裨传”“稗传”义同。

古籍普查培训讲义

古籍普查培训讲义

古籍普查培训讲义(试用本)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编二〇〇八年四月I第一章古籍普查工作概说 (1)第一节古籍普查意义 (1)一、什么是古籍普查 (1)二、古籍普查的必要性 (1)第二节古籍普查概说 (3)一、普查范围和内容 (4)二、工作机构与任务分工 (4)三、工作步骤 (5)四、工作要求 (5)五、《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评审制度 (6)六、“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申报评定制度 (6)第二章古籍基本知识 (8)第一节古籍结构 (8)一、古籍版式 (8)二、古籍的结构 (9)三、古籍的内容 (10)第二节古籍版本 (10)一、版本的定义 (10)二、版本的类型 (11)三、刻本的类型 (13)四、版本的其他概念 (13)五、版本的鉴定 (14)第三节古籍装帧 (17)第四节古籍分类 (18)一、中国古代分类的简要情况 (18)二、目前常用的古籍分类法 (19)第五节图书馆古籍工作所需基本参考书 (21)一、版本及印刷史的通论著作 (21)二、工具书、资料书 (21)第六节古籍阅览、使用中的保护问题 (33)一、阅览、使用古籍时的环境要求 (34)二、阅览、使用古籍时的操作要求 (34)第三章古籍版本登记 (36)第一节古籍版本登记原则 (36)一、著录单位 (36)二、著录来源 (36)三、著录用文字 (36)四、客观著录 (37)第二节古籍版本登记细则 (37)第一表基本情况表 (37)第二表其他书名表 (74)第三表子目表 (75)第四表篇目表 (79)II第五表附件表 (81)第六表刻工表 (82)第七表批校題跋表 (82)第八表钤印表 (85)附古籍登記表 (87)基本情况表 (87)其他書名表 (88)子目表 (88)篇目表 (88)附件表 (88)刻工表 (89)批校题跋表 (89)鈐印表 (89)第四章古籍定级 (90)第一节《古籍定级标准》概述 (90)一、制定《古籍定级标准》的意义 (90)二、制定《古籍定级标准》的依据 (90)三、《古籍定级标准》的对象 (90)四、《古籍定级标准》的适用范围 (90)五、《古籍定级标准》的结构 (90)六、《古籍定级标准》的特点 (91)七、《古籍定级标准》的定级原则 (91)第二节《古籍定级标准》举例 (92)第三节《古籍定级标准》说明 (98)一、中国古籍定级的参照与原则 (98)二、中国古籍级别等次的划分 (100)三、对中国古籍划分级别等次的理解 (101)第五章古籍破损定级与登记 (107)第一节古籍破损定级 (107)一、古籍破损定级的基本问题 (107)二、古籍破损类型及危害 (108)三、破损定级的方法及标准 (111)第二节古籍破损登记 (114)一、有关古籍破损登记表格的内容及其填写 (114)二、登记程序 (116)第六章古籍书影制作 (117)第一节书影制作设备及软件 (117)一、制作书影的主要设备 (117)二、制作书影的主要软件 (119)三、书影制作常用名词术语 (120)第二节版本书影制作 (124)一、制作版本书影要求 (124)二、版本书影制作 (125)第三节破损书影制作 (127)III一、制作破损书影要求 (127)二、破损书影制作 (128)第四节书影保存与递交 (130)一、存档书影登记 (130)二、普查数据中书影登记 (131)三、书影存档 (131)四、书影递交 (142)第七章古籍管理保护情况登记 (144)第一节古籍保护基础知识 (144)一、古籍保护的基本方针和主要方法 (144)二、古籍纸张的损毁原因 (145)三、保存环境与古籍保护的关系 (145)第二节古籍书库标准 (151)一、标准编制的目的 (151)二、标准编制的原则 (152)三、标准的主要内容及依据 (152)第三节古籍管理保护登记 (154)一、登记的原则和方法 (154)二、古籍管理保护情况登记 (154)附圖書館登記表 (157)圖書館檔案 (157)古籍書庫详细信息 (158)古籍閱覽室詳細信息 (158)古籍員工詳細信息 (158)主要藏品信息 (158)古籍目錄出版情况 (159)古籍相關機構信息 (159)保存保護信息 (159)古籍保护详细信息 (159)普查責任人 (160)意見處理 (160)附錄:古籍登記表填寫樣例 (161)例一:一级甲等 (161)基本情況表 (161)其他書名表 (162)子目表 (162)篇目表 (162)附件表 (163)刻工表 (163)批校题跋表 (163)鈐印表 (163)版本書影 (164)定級 (164)裝具 (164)IV破損書影 (164)修復史 (165)普查責任人 (165)意見處理 (165)例二:一级丙等 (165)本情況表 (165)其他書名表 (166)子目表 (167)篇目表 (167)附件表 (167)刻工表 (167)批校题跋表 (167)鈐印表 (168)版本書影 (168)定級 (168)裝具 (168)破損定級 (168)破損書影 (169)修復史 (169)普查責任人 (169)意見處理 (169)例三:二级甲等 (169)基本情况表 (169)其他書名表 (171)子目表 (171)篇目表 (171)附件表 (171)刻工表 (171)批校题跋表 (172)鈐印表 (172)版本書影 (172)定級 (172)裝具 (173)破損定級 (173)破損書影 (173)修復史 (173)普查責任人 (173)意見處理 (173)例四:二级丙等 (174)基本情况表 (174)其他書名表 (175)子目表 (175)篇目表 (175)V刻工表 (176)批校题跋表 (176)鈐印表 (176)版本書影 (176)定級 (177)裝具 (177)破損定級 (177)破損書影 (177)修復史 (177)普查責任人 (178)意見處理 (178)例五:二级丙等 (178)基本情况表 (178)其他書名表 (179)子目表 (179)篇目表 (180)附件表 (180)刻工表 (180)批校题跋表 (180)鈐印表 (180)版本書影 (181)定級 (181)裝具 (181)破損定級 (181)破損書影 (181)修復史 (182)普查責任人 (182)意見處理 (182)例六:二级丙等 (182)基本情况表 (182)其他書名表 (184)子目表 (184)篇目表 (184)附件表 (184)刻工表 (184)批校题跋表 (185)鈐印表 (185)版本書影 (185)定級 (185)裝具 (185)破損定級 (186)破損書影 (186)修復史 (186)VI意見處理 (186)例七:三级丙等 (187)基本情况表 (187)其他書名表 (188)子目表 (188)篇目表 (188)附件表 (189)刻工表 (189)批校题跋表 (189)鈐印表 (189)版本書影 (189)定級 (190)裝具 (190)破損定級 (190)破損書影 (190)修復史 (190)普查責任人 (191)意見處理 (191)例八:四级 (191)基本情况表 (191)其他書名表 (192)子目表 (192)篇目表 (193)附件表 (193)刻工表 (193)批校题跋表 (193)鈐印表 (194)版本書影 (194)定級 (194)裝具 (194)破損定級 (194)破損書影 (195)修復史 (195)普查責任人 (195)意見處理 (195)参考文献 (196)后记 (197)VII第一章古籍普查工作概说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9
4. 注。《说文解字·水部》:“注,灌也。”段玉 裁注:“注之云者,引之有所适也,故释经以明其 义曰注。”唐贾公彦在《仪礼疏》中也曾说:“注 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也。”因此注书也叫 “注”,意即把自己对于原文的理解和体会记载在 原文之下,以便阐明原文的意义。
“注”也写作“註”。用“注”作注书名称的
“笺”和“注”可以连用,称为“笺注”。清
人称注解为“笺注”的很多,如吴兆宜《庾开府集 笺注》《徐孝穆集笺注》、陈熙晋《骆临海集笺 注》、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冯浩《玉 溪生诗笺注》等。
11
6.音义。“音义”就是辨音释义的意思。以音 义为注书名称的,如魏孙炎《尔雅音义》,吴韦 昭《汉书音义》,晋徐广《史记音义》,唐何超 《晋书音义》,宋孙奭《孟子音义》等。 “音义”又称为“音训”“音诂”“音 注”“音释”“音解”等。如汉服虔《汉书音 训》,明杨慎《周官音诂》,元胡三省《资治通 鉴音注》,宋罗复《诗集傅音释》,许翰《太玄 经音解》。
3
(1)通过事实的记叙或论述来解说经义。解释 《春秋》的《左氏傅》《公羊传》《谷梁传》。这 类传又有:“内傅”“外传”“大传”“小传”之 分。阐发经义的叫“内傅”,如《春秋三传》。在 经文之外发挥的叫“外传”,如汉韩婴有《韩诗外 传》。《韩诗外传》和《诗经》的本义无关,只是 引用《诗经》来印证它所讲的故事。另外,《国语》 和《左传》所记载的是同一时代的事,但《国语》 主要是记言的,与《春秋》没有直接关系,所以 《国语》有《春秋外传》之称。“大传”就是大义 的意思,汉代伏生作有《尚书大传》(一说为其弟 子张生、欧阳生所作)。“小传”与“大传”相对 而言,是一种谦词,宋代刘敞作有《七经小传》。 “小传”和“裨传”“稗传”义同。
很多,如汉郑玄《周官注》《仪礼注》《礼记注》、 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魏王弼《老子 注》、吴韦昭《国语注》、晋郭象《庄子注》、张 湛《列子注》、宋裴松之《三国志注》、北魏郦道 元《水经注》、唐尹知章《管子注》、杨倞《荀子 注》、颜师古《汉书注》、李贤《后汉书注》、李 善《文选注》、清仇兆鳌《杜诗详注》等。 10

古籍编目整理课件(2011.4)

古籍编目整理课件(2011.4)

何为中国古籍
• 凡产生在1912年以前,内容是研究中国古 代传统文化、方法是中国古代传统著作方 式、装帧具有中国古代图书馆传统装帧形 式的典籍,就是中国古籍。这是确切概念 上中国古籍的含义。 • 广义的中国古籍,则应是在1912年以前产 生于中国大地而具有传统装帧形式的著作。 它不仅涵盖了中国人的著作,也包括了外 国人在中国所写的著作。
• 殿本校刻精致,纸墨上佳,堪与宋刻本媲美。
• 所刻《明史》《通典》《通志》《文献通 考》等书,一向被列为清刻善本。
对国子监的介绍
• 国子监是古代最高教育机关。从五代起,又一直 肩负起刻书及管理刻书的职责,于是又兼有出版 总社的性质。因此由国子监印刻的书称为监本。 • 历史沿革:据文献记载,从五代开始,国子监印 有九经,北宋时刻印经史。南宋时,旧版不存, 征调地方版片至国子监印书,称旧版为“旧监 本”,称新版为“新监本”。明朝有南北两监, 北京国子监称北监,南京国子监称南监。 • 刻书内容:国子监所刻书籍主要是各种儒家经典、 文史名著。
• 各级普查机构应健全机制、配备普查人员 和设备,建立数据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和 工作细则,对普查工作各个环节实行全过 程的质量控制,严格按标准和程序开展普 查登记工作,提交普查数据。 • 普查登记工作中,各级普查机构须对下级 的普查数据采取随机抽样与重点抽查相结 合的方法进行质量检查。
第二部分
古籍的结构与古籍的内容
古籍编目整理
丛冬梅 2011.4
主要内容
• • • • • • 第一部分:中华古籍保护工作概况 第二部分:古籍的结构与古籍的内容 第三部分:古籍的版本 第四部分:古籍普查规则 第五部分: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知识 第六部分:《四库全书总目》与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 第七部分: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与 《中华再造善本》

古籍基础知识

古籍基础知识

在古籍的全式标点中,专名线(下划线)、书名线(波浪线)的使用最为繁复,与此相关的详细体例,此前尚未见有成文的规定。

此次「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开始之初,在总则体例汇编之标点分段办法举例中,对专名线和书名线的使用曾有过概要的说明,但以其不属于该文件的重点所在,故语焉未详,诸多情况犹未提及,如何正确使用,仍然存在许多疑问。

为进一步完善此次修订的体例细节,也为今后使用全式标点整理古籍,提供有例可循、便于操作的各项基本原则,兹就人名、地名、朝代名、官名、民族名、天文名、书名七大类别,条分缕析,逐项作出简要说明,各项之下再举数例作为具体书证,以备参考。

(壹)人名(本名、字号、别称、谥号)一、人名之姓氏,如「项氏」、「项籍」、「羽」、「乞伏益州」、「铁弗」、「因陁玢李帝婆罗」之类,无论全称或简称,皆标专名线。

二、虽非真实人名,但久已视同一人之私名者,如「南郭先生」、「赤松子」、「西王母」、「河伯」、「阎罗王」、「元始天尊」等传说人物、神仙鬼怪之类,皆标专名线。

三、人名与身份连称而有名无姓者,如「赧王延」、「太公望」、「周公旦」、「越王句践」、「王余祭」、「魏公子无忌」、「公子无忌」之类,皆连标专名线。

四、人名与官名连称而姓名不全者,无论是姓与官名连称,如「王将军」、「曹相国」、「王仆射」、「沈记室」、「张壮武」之类,还是官名与人名连称,如「大夫种」、「太宰嚭」、「韩王信」、「绛侯勃」、「赵王伦」、「史迁」之类,皆连标专名线。

五、人名与官名、封号连称而姓名完具者,无论官名、封号夹杂其中,还是殿后,如「萧相国何」、「李将军广」、「刘真安乡公」、「太原王尒朱荣」、「安道公李彻」之类,中间皆宜断开,分别标专名线。

六、人名与封号、谥号连称而有姓无名者,如「窦太后」、「王美人」、「班婕妤」、「杨贵妃」、「沈隐侯」(沈约)、「欧阳文忠」(欧阳修)之类,皆连标专名线。

七、帝王庙号、谥号连称,如「太祖高皇帝」、「世祖光武皇帝」、「齐高祖神武皇帝」、「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之类,庙号与谥号间皆宜断开,分别标专名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籍基本知识古籍(定义):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定级标准》2。

1、《修复技术规范》2.1)一、古籍版式定义: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按:即指一块书版内所刻出的模式,反映在书中,就是一张书叶中所看到的样式)。

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界行、天头、地脚、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

1.版面:原指按一定行款字数并以边栏、界行、版心、鱼尾等形象为装饰而雕刻或排拣活字形成的平面。

后世即指一版一版印纸。

2.版框:书叶正面图文四边的围栏,一般指印刷的书。

(修复技术规范2.5.1)。

也称边栏,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

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

常见的术语有四周单边(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线)、四周双边(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道细黑线)、左右双边(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

3.界行:也称界格,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

4.行款:又称行格,指正文之行数与字数。

通常以半叶计算,叫做“半叶×行×字”,有的直接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是为大字正文做注解),叫做“小字双行×字”。

同一种书,不同时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

故行款可以作用鉴定版本依据之一。

5.天头:图文或板框上方余幅。

(修复技术规范2.5.4),即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

6.地脚:图文或板框下方余幅。

(修复技术规范2.5.5),即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

也称下角。

7.版心:也称中缝,通常指一版印叶的中心比较窄的一行空白行,是书叶对折时的标准。

唐末五代,书的装订形式由卷轴装向册叶装发展,雕版出现了两个半版,北宋和辽时期,两个半版间出现了两道线,在两线之间的空白处,常常刻上书的题名(通常是简书名)、卷数、叶码、本叶的字数、刻工姓名或者刻书单位的名称。

因为这一行居于两版的中心,所以称为版心。

8.书口:又称版口,就书版(或者书叶)而言,它是版心。

对于以包背装或线装的方式装订起来的书籍而言,这部分为书可以翻阅的开口,故称书口。

(蝴蝶装无书口?)与书背相对,可翻叶展阅的开口。

(修复技术规范2.8。

3)(其含义已经扩大了。

)9.鱼尾:版心中间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

刻于距版心上边大约四分之一处,有时版心上下都有鱼尾。

只有一个鱼尾,称单鱼尾,两个鱼尾称双鱼尾(有对鱼尾、顺鱼尾),个别有三鱼尾。

花鱼尾:鱼尾刻印出花样的。

鱼尾的作用是用来标示中缝线,作为折叶的标准。

10.象鼻:鱼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条线,叫象鼻。

(这只是一种说法。

李致忠先生提出另两种说法,一是我们暂且采取第一种说法,主要说明什么是黑口、白口)象鼻为一条细黑线的叫细黑口(或小黑口),象鼻为一条粗黑线的称为粗黑口(或大黑口),无象鼻(即无黑线)者为白口。

11.书耳: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里面刻有简单的篇名,因为形状象书的耳朵,所以称书耳。

其中的题名叫耳题、耳记。

12.书牌:又称牌记,与现在的版权页类似,常常刻有书名、作者、镌版人、藏版人、刊刻年代、刊刻地点等。

明清时期的书牌作用多为表示特色和所有权,而明清以前(后?)则更多的是刻书题记,讲刻书缘起,选用底本,校本,甚至多少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13.大题:指一种书的题名。

14.小题:指一种书内各篇各卷的题名。

15.墨钉:又称墨等。

指版面上常有文字般大小的黑墨块,形状似钉帽。

出现的原因是文稿雕版时未定的文字,等待校勘后写上去再印。

16.朱丝栏、乌丝栏: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

主要見于唐以前写本。

明清时期,亏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二、古籍的结构单叶装订成册,就成为一部古籍。

而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的名称。

1.书衣:俗称书皮,也称封皮。

(修复技术规范2.9)是为保护书而在书的前后加的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2.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

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

3.书叶:按文稿顺序排列的书写、印制的单张纸叶。

(修复技术规范2.5)4.书名叶:位于护叶(准确的说应该是书衣)之后、所有书叶之前。

常镌刻书名、作者、刊刻时间及地点等项内容.(修复技术规范2.6) 又称封面、封、面叶、内封面。

5.护叶:也称副叶,用以保护书芯或连接书衣。

(修复技术规范2.7) 一般是一张空白纸。

在书名叶或前或后。

6.书芯:指书衣以内或未上书皮以前已订在一起的书册。

(修复技术规范2.8)7.书脑:书芯订捻、缝线以右的部分。

(修复技术规范2.8。

4) 即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

8.书脊:(又称书背),与书口相对,上下封皮相隔或连接的部分,相当于书籍的厚薄度。

(修复技术规范2.8。

5) 即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所以称书脊。

(关于书口,在版式中已提到,是一部书可翻叶展阅的开口)9.书首:书籍上端切口处。

(修复技术规范2.8。

1)又称为书头。

10.书根:(修复技术规范2.8。

2用的术语叫“书脚”,解释为:书籍下端切口处,亦称书根。

)有些古籍在书根上有书名、卷数、册数,但书根上这些题名不一定准确,有些是刻板时印上,有些是藏书者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护而写上去的,多半是简名。

11.书角:天头和地脚右端。

(修复技术规范2.8。

7)三、古籍的内容一部古籍通常由封面题名、序、目录、凡例、正文、跋、卷首、卷末、附录、牌记、笺、注、疏等内容组成。

1.封面题名:(即前面所讲书名叶(也称封面)时所提到的)古籍封面通常题有著作责任人、刻印者、藏版者、刻印时间、版刻次第、附刻等内容。

2.序:是一部书的序言,有的是作者自己写的,也有刻书人、合著者、注释人以及作者的朋友作的。

作者的自序多叙述家世、活动,阐明著作宗旨。

他人作的序主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及书的内容、价值。

刻书人的序则说明书的流传过程、刻印经过、目的等。

一部书刻印的次数越多,序文往往越多。

古代(指早期如卷轴装时)多列于书末,后一般放在书前。

3.目录:一部书正文之前的篇章名目,称为目录,或目次。

它是一书的纲目,反映了一部书的章节体例。

读者可以由此了解这部书的大致轮廓,(分多少卷、多少章、多少节、多少回,各部分各自是什么类别,有哪些篇等等。

古书最多是分卷(juàn)的。

受卷轴装的影响,一篇即一卷轴,后来即一部分完了,就定为一卷。

注意,卷数不等于册数。

一册中可以有一卷,也可能有多卷。

册与装订有关,卷与内容有关。

目录中所题的卷数是我们著录的重要依据之一。

)较早的古籍目录多放在序文后面,一般印在卷首之前。

大部分的书有时除去卷首有总目录外,名部分还有分录。

一些有前后集的古籍,目录多分散在各部分。

4.凡例:说明书的著述内容和编纂体例、编制原则的文字,多列在目录之前。

还一些凡例题有凡例作者的姓名。

5.正文:全书的主要部分,是书的主体。

按照实际内容容和篇幅划分卷次,每卷的开头称做卷端,卷端题有书名(首行)和著者姓名、校注者姓名(在首行后数行,低N字)等内容。

而一部书的正書名(大题)一般按正文首卷卷端所题书名著录。

通常大题在卷端(首行)上端,但由于受到竹木简书的影响,古书也有将小题(即篇名)放在卷端上方(卷端上题),而将大题放在卷端下方(卷端下题),就是所谓“小题在上大题在下”的格局。

这种形式,到北宋仍被沿用,形成北宋雕版书在版式上的特点。

因此在著录书名时,要注意卷端上题是否为正书名。

6.跋:又称后序、后记。

内容多为叙述版本源流或刻印经过。

多放在正文的最后,少数也有放在正文之前(这主要是装订的问题了。

)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跋,是刻印(排印)在书上的,原书的一部分。

跋文中所涉及的刻书情况与版刻年代、刻版主持人、刻版地等等有关,而跋文作者与收藏者的批校题跋著录要有所区别。

7.卷首、卷末、附录:正文以外的内容,如序、跋、作者传记、目录、凡例等。

另做起讫,单独分卷,放在正文前称为卷首,放在正文后称为卷末,也称为附录。

书中有时刻有其它篇章的内容,或者本书内容的附加材料,也称为附录。

8.笺、注、疏:对书正文的解释,一般分列在各句下。

注容易理解,至于笺,《汉语大词典》解释:后世把注释古书,以显明作者之意为笺。

宋洪迈《容斋五笔·经解之名》:“鄭康成作《毛詩箋》,申明傳義,他書無用此字者。

”疏也是如此,指阐释经书及其旧注的文字。

笺注疏者一般要在书名责任者著录,依次排在第一责任人后。

9.著作方式:(附带提及)一般依规定著錄,特殊情况可依原書所题著錄。

撰:著述的著作,如卷端下题:“学”、“述”、“著”等;编:将多种著作整理、编排为一种书(一般指丛书);輯:收集他人的著述或零散文字,汇集为一种书;如修、纂:主要指官修书的著作方式。

主持其事者为“修”,实际编写者为“纂”。

如地方志,主持的官员为修,编写者为纂;注:對一书的内容、文字进行解释;如果卷端下题直接作“××笺”或“××疏”,则著作方式亦直接作笺或疏,等等。

即特殊情况可依原書所题著錄;譯:将一种文字翻譯成另一种文字;繪:插图、画谱的创作;書:指书法作品的创作;篆刻:玺、印的创作。

四、古籍的装帧(1)简策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始自简策。

在纸发明之前,甚至在纸发明以后数百年间,也就是从商周到东晋的数千年中,中国古代书籍主要载体是竹木。

简策意即编简成策,古人将竹木加工处理成狭长的简片,把若干简用绳编连起来即为策。

竹简在制作过程中还要经过“杀青”这一道工序,亦即烤干竹内的水分。

新竹水分大,易腐朽生虫,保存时间短,因此制竹简时要用火烤干竹内水气,竹子随着水分的减少由青而黄,故称之为“杀青”,正如古人所云:“杀青者,以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复不蠹,谓之杀青,亦谓汗简。

”古人为保护正文少受磨损,开头两根常为空白简,称作赘简。

赘简背面上端竖写篇名,便于检索;下端题书名,便于归类保存。

简策一般卷起存放,以最末一简为轴,从左向右卷成一束,这样篇名、书名就露在外面,类似于今天的封面。

把卷起的简策捆扎之后,或装在“帙”、“囊”里,或盛在筐篋中,以免散乱。

简策是中国最早的书籍装帧形式,它所体现的书籍保护理念对后世影响颇大,不断地被继承和发扬。

如,赘简演变成护封、封面和扉页,“帙”、“囊”演变成“函套”等等。

(2)帛书卷子装中国蚕桑丝织业起源很早,王国维认为“至迟亦当在周季”缣帛即作为书籍的载体,与简牍并行。

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帛书是战国中晚期的长沙子弹库“楚缯书”。

帛书与竹木简长期并行,虽然二者质地绝然不同,但帛书的装帧形式却在简策的影响下出现卷子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