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学常识拓展】苏轼
【知识梳理】——苏轼

【知识梳理】——苏轼第四章苏轼第一节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一.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二.以儒学体系为根本,浸染释、道思想是苏轼人生观哲学基础。
三.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结合,人生态度乐观旷达。
四.黄州、惠州、儋州的贬谪生涯使苏轼深刻理解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逆境促成其创作。
第二节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的完美结合辞赋和四六一.自然与雄放。
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推崇韩欧。
独特性:(一)认为文章的艺术具独立价值,并不仅是载道工具,其表现功能是精神活动高级形态:“物固有是理,患不知之,知之患不能达之于口与手。
”(《答虔倅俞括》)(二)苏轼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规律;主张文章应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提倡艺术风格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
二.兼收并蓄的艺术气魄。
苏轼散文多姿多采的艺术风貌:(一)渊源:孟子和战国纵横家雄放气势、庄子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
(二)表现力高,风格随着表现对象不同而变化自如,自然畅达;(三)韩文靠雄辩和布局蓄势等手段取得气势的雄放;苏文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同样目的,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
三.议论文。
(一)早年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如《贾谊论》《范增论》;有许多独到见解,如《留侯论》《平王论》见解新颖深刻,富启发性。
(二)早年政论文也有类似风格特点,之后纵横家习气遂减弱,如元祐后的奏。
(三)杂说、书札、序跋等。
善于翻新出奇,形式活泼,议论生动,往往夹叙夹议,兼带抒情,以艺术感染力加强逻辑说服力,更具美文性质。
如《日喻》《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四.叙事记游之文叙事、抒情、议论功能交融,如《石钟山记》。
五.苏文以“辞达”为准则,当行即行,当止就止,很少有芜词累句,如其笔记小品,如《记承天夜游》。
《苏轼传》知识点归纳(强化版)

《苏轼传》知识点归纳(强化版)苏轼传知识点归纳(强化版)
苏轼的生平和背景
- 苏轼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艺术家。
- 他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家境优越,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
- 苏轼擅长文学创作,尤其以诗词和散文闻名。
- 他还具有政治才能,曾经在不同的官职中任职,但因为他的
意见与当时的权贵相悖,终身多次被贬谪。
苏轼的作品和成就
-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 他的诗词充满了情感和思想,表达了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
的独特见解。
- 他的散文作品也很有深度和独特性,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有力
的观点而闻名。
- 苏轼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也有重要的影响,他提出了"活字印刷"的概念,为后来的印刷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苏轼的思想和影响
- 苏轼的思想独特而独立,他关注人民的疾苦,提倡人性的真
诚和善良。
- 他的政治理念强调公正和廉洁,对腐败和权贵主义持批评态度。
- 苏轼的文学作品对后来的文学家和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后来的文人学者都受到了他的启发。
- 他的作品也被广泛传播和称赞,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
以上是对《苏轼传》的知识点归纳,总结了苏轼的生平和背景、作品和成就以及思想和影响。
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语文文学常识复习 先秦——唐+苏轼

先秦文学1.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它的产生要追溯到人类的上古时代。
2.最初的歌谣是和音乐,舞蹈融合在一起的。
3.上古神话包含神话和传说两个部分。
4.神话《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女娲补天》5.神话成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6.《弹歌》是一首比较原始的猎歌7.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先秦典籍中称为“诗”,“诗三百”,汉代学者奉它为经典,后被称为“诗经”8.今天我们所见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9.诗经分为国风(160),雅(105),颂(40)10.颂:周王室祭祀宗庙的乐歌,宗庙的祭歌11.雅:宫廷朝会宴飨(xiǎng)时的乐歌(大雅),不同程度的表现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小雅)12.国风:1)反应劳动人民的生活处境,表达他们的不平和抗争的诗2)婚姻恋爱为主题的诗3)表现劳动生活场面的农事诗13.《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14.赋:陈述铺叙的意思,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雅和颂)15.比:比喻16.兴:本意是起,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的开头为所咏之内容做铺垫17.为区别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文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散文的产生晚于诗歌18.卜(bǔ)筮(shi4)用的卜辞,这可以被看做是记叙散文的雏形19.历史散文《尚书》《春秋》《左转》《论语》《战国策》20.诸子散文《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21.《尚书》是帝王的文告,贵族的告诫之词和追述古代事迹的作品的汇编22.《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后来仅有鲁国的《春秋》传世,便成为专称,它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23.《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它的主要内容是春秋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各方面的活动及有关言论,其次是天道,鬼神,灾祥,卜筮之事。
24.《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25.《战国策》杂记诸国之事,是汇集而成的著作26.诸子散文:儒家《论语》,《孟子》,《荀子》;墨家:《墨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子》27.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
【推荐下载】高二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知识点:苏轼词两首

[键入文字]
高二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知识点:苏轼词两首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
准备了高二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一、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号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
苏轼的生平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应举时期。
二、从入仕到贬谪。
三、从谪居到再起。
四、远谪惠儋时期。
苏轼的一生三次在朝,时间都很短,三次到外地做官,共十九年;两次谪居,共十二年,
历尽升沉。
他前后两次受到新党打击,中间又受到旧党派斥,耿直敢言使他成了党争的牺牲品。
由于他仕途坎坷,倍尝了人世艰苦,包揽了祖国山川,广泛地接触了人民,因此他创作大量的优秀作品。
今存《东坡七集》,包括诗、词、文共一百一十卷。
苏轼出入儒道,濡染佛禅,思想兼容并包,宏博复杂。
他为人重操守,不以时迁,毁誉不计;一生热爱学问事业,中心乐之,自进不已。
他能做到随缘自适,知足常乐;处逆境而不颓唐,处顺境而不淫逸。
他有治世济民的政治抱负,但在北宋昏暗政治斗争中成了牺牲品。
苏轼的一生,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一幕悲剧。
1。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知识点-苏轼词两首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知识点:苏轼词两首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知识点:苏轼词两首》,供大家学习参考!下面是苏轼的两首词《定风波》和《江城子·密州出猎》都是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中的课文,那么在苏轼的这两首词中,我们应当掌控哪些要点呢,下面为同学们总结了这两首词的重要知识点,同时还有一些练习题供同学们练习。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 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
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潇洒。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挺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结合作品扼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
(4分)(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知道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
谈谈你对此的知道。
(4分)答:⑴所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
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受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
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挺写胸臆”。
(本题3分,答出“任天而动”的意思给1分,结合作品分析曲笔表意给2分。
)⑵(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因而可知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
(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愿意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因而可知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之与苏轼相关的人物素材与阅读练习

苏轼人生纵有千百态东坡一笑全畅开苏轼不仅精通书法、绘画、医药、烹饪等,而且在诗、词、文方面也有超群的文学成就。
苏轼生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快速发展的北宋时期,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省眉山市),出身于书香门第,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为子瞻,号为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65岁病逝常州。
“三苏”曾被后人分解为“老苏”苏洵、“大苏”苏轼、“小苏”苏辙。
在北宋时期,苏轼在文坛上相当于现在的“文坛明星”,像近代的鲁迅等人一样,具有强大的社会效应。
因此苏轼文学作品也被当时及后人所关注。
苏轼在文学方面有如此的成就,与其生活的家庭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历程苏轼21岁那年,其父苏洵亲自带队,与他和其弟一起进京备考应试。
在主考官欧阳修、副主考官梅尧臣主持的那次科举考试中,苏轼和其弟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进士。
(这一点,在17年全国卷1诗歌阅读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的创作背景可看出。
)苏轼一生可谓是颠沛流离、命运多舛。
面对命运的捉弄、人生的思考、生死的离别、生活的坎坷、个人的愤懑和情绪的消沉等,苏轼都展现出一种积极、自信、乐观、冷静、哲思、旷达、狂浪、傲视、超越的思想态度。
这些都可在他的仕途情况和诗词文作品中看出。
当然,面对仕途不顺、壮志难酬时,难免会有所感叹和感伤,但很快就能转变为平静的心态。
其人生的政治抱负仍是希望国家安康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苏轼一生仕途极度失意。
他的一生经历了四任皇帝,在宋徽宗和宋高宗执政期间,苏轼逐渐得以重用,但已步入晚年。
苏轼自中第后,算上为其家母服除的时间,在朝约12年。
之后,苏轼因宰相王安石变法,与其观点不同,遭王安石在神宗面前的诋毁,于是请求出京任职,担任杭州通判。
43岁那年任湖州知州时,又因上书谏议新法不合理之处,被诬陷为讽刺朝政,遭吃乌台诗案的官司(乌台即御史台,因上植柏树,乌鸦长居于此,便称乌台。
),在御史台被捕入狱,随后因其社会效应影响新法的推行和朝廷元老的求情,最终被判决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位低、无实权之职。
《苏轼词二首》语文高考文言知识积累与复习讲解

苏轼词两首一、文学常识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他们不仅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欢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如题,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豪放词境界宏大,气势恢宏,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词作豪放大气。
豪放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词语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
豪放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榜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得人。
俞文豹在《吹剑录》里,记载了一个故事。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这个典故形象地说出了豪放词和婉约词的区别,从此“大江东去”成了豪放词的代表句子。
周瑜周瑜(175-210),男,字公瑾,汉族,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
东汉末年东吴名将,相貌英俊有“周郎”之称。
周瑜精通军事,又善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
作家作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诗人、画家、书法家,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散文方面: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
“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赤壁赋》《石钟山记》《超然台记》等。
诗歌方面:现存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等。
词方面:开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他的词有怀古、咏诗、说理、谈玄、感时、伤事以及对山水田园的描绘、身世友情的抒写等,奔放热情、豪迈旷达。
名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拓展】王安石“三难”苏轼

王安石与苏轼的故事在明末学者冯梦龙编撰的《三言两拍》之《警世通言》中有一篇是《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可以说是演绎北宋著名文人王安石与苏东坡智力大比拼的绝世精彩的经典故事啦。
开篇一首诗说道:“海鳖曾欺井内蛙,大鹏张翅绕天涯。
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这四句诗是奉劝世人“虚已下人,勿得自满”的。
于是有王安石三难苏东坡之故事第一难:菊花究竟何时落?宋神宗时,有一位:吟诗作赋般般会,打诨猜谜件件精。
不是仲尼重出世,定是颜子再投生。
此人就是家喻户晓的苏东坡。
他天资聪明,过目成诵,出口成章,有李太白之风流,曹子建之敏捷。
他一举成名,官拜翰林学士。
苏东坡自恃聪明,常常讥诮宰相王安石。
一日,王安石在书房正写一首《咏菊》诗。
刚写了两句,忽闻家人来说,外任刚回的苏东坡前来拜访。
王安石闻言,知道苏东坡恃傲难改,有意留下后两句嘱咐了家人,就躲进内帐。
苏东坡来到书房,家人告诉他让他在此等候。
家人去给苏东坡倒水。
苏东坡感到自己在书房无聊,就在房里扫了一眼,见书桌上放着未干的墨毫,还有一首未写完的“咏菊”诗。
这两句诗: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暗自说道,写了些什么,胡说八道。
一年四季之花,黄花即菊花,开在深秋,性属火,唯敢和秋霜鏖战,最能耐久,怎么能说吹落黄花满地金?真是错误。
由诗兴所发,不能控制,举笔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东坡也写完了,也懊悔了,上次被放任就是: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巧弄唇。
欲把此稿丢掉吧,又怕宰相前来找。
正在这时,王安石从屏风后边出来。
互相寒暄,互相落座。
王安石见书稿被人续完,唤家人问说是苏东坡所续。
王安石心想不知天高地厚,恃才无忌。
到了明日早朝,王安石奏过皇帝将苏东坡发放黄州团练副使。
苏东坡明知又惹着了宰相王安石,被发放,无奈。
临走时,王安石对苏东坡说:“老夫幼年寒窗灯下日久,染成陈疾。
今觅得一偏方,须用中峡巫峡之水服之。
任满回时,务必给老夫取三峡之中峡之水,用于熬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
故事一:
一天,苏东坡和佛印禅师两人盘腿而坐聊天。
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佛印禅师笑笑,没说什么。
苏东坡以为自己胜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的和妹妹苏小妹说了这事。
妹妹说:“哥哥!你输了。
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象一尊佛。
而你的心态象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象一堆牛屎了”。
苏东坡听后面红耳赤。
从这个故事可以认识到,我们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故事二:
一天,苏东坡到江苏镇江金山禅寺,看见大殿正中端坐的弥勒菩萨总是看着他微笑,苏东坡心生无限欢喜,顿时诗性大发,随口说:“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他认为这首诗很好,回家写好后派书童送给佛印禅师看。
佛印禅师看后提笔在上面写了“放屁”两个字,让书童带回交给苏东坡。
苏东坡看到佛印禅师批的“放屁”两个字,很不高兴,马上乘船过江找佛印禅师辩论。
佛印禅师看到苏东坡气冲冲的样子,微笑着说:“你不是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被打过江来呢?”
从这个故事可以认识到,即使有如苏东坡一样渊博学问的大文豪,若不时常自我反省,同样也缺乏定力智慧!
1、针锋相对
苏轼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
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
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
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
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2、旁敲侧击
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佛印。
佛印正忙着做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东坡居士来访。
佛印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
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
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佛印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
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
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
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
”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就请让我就来大饱口福吧!”
3、反唇相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
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
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
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4、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5、学无止境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
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
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
6、“寺”态炎凉
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
寺中主持和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谈地说:“坐。
”又对小和尚喊:“茶。
”
两人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对方脱口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
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气地说;“请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听,方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主持和尚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连声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苏东坡临走时,主持和尚请他题副对联。
苏东坡胸有成竹,含笑挥毫,顷刻书就: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7、一盏明灯
一天,苏东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游玩,见小路上有个用三块石头垒起的“磊桥”。
苏东坡用脚踢了一下石桥,同声吟出一句上联:
踢破磊桥三块石
他回头看看秦少游,要他对出下联。
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没对出下联,回到家里闷闷不乐。
苏小妹看丈夫一脸不悦之色,只道是出了什么事,一问才知是为了一句对联。
她二话没说,就在一张纸上写了个“出”字,同时用剪刀剪成两段。
秦少游顿时大悟,道出下联:
剪断出字两重山
(注:上篇标题“寺态炎凉”,冷笑一声自以为不坏。
这一篇的标题“一盏明灯”,是指秦少游不点不明,不过点了以后还是很明白的一笑。
)
8、敷衍豪门
据说,苏小妹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选婿。
当时消息一传出,呈文求婚者不计其数。
其中有一豪门公子叫方若虚,他对小妹倾慕已久,闻讯后连忙应选。
他呈上得意诗文若干篇,谁知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笔在上面批了一联: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看到小妹的对联,可急坏了。
方府豪门是得罪不起的,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联语后面各添一个字,把对联改成: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