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工程岩石力学-绪论(定稿)

石油工程岩石力学-绪论(定稿)
石油工程岩石力学-绪论(定稿)

第一节:绪论

一、教学目的:通过《岩石力学》课程介绍,揭示课程在石油工程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认识岩石力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及其与其它力学课程的联系及差异。

二、基本要求:

1、了解内容:

?《岩石力学》学科的研究意义

?《岩石力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及发展现状

?《岩石力学》学科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掌握内容:

?岩石力学的定义

?岩石的定义及分类

?岩石力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岩石力学与弹性力学等力学学科的差异)

?不连续性

?非均质性

?各向异性

?渗透性

?赋存环境(地应力-初始应力、温度、压力、油气水)

3、介绍课程的学习目的及基本要求

三、课程内容:

1、岩石力学的研究意义

1 首先,来源于生产实践,生产实践也是岩石力学发展的推动力

岩石力学的发生与发展与其它学科一样,是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的。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洞穴中繁衍生息,并利用岩石做工具和武器,出现过“石器时代”。公元前2700年左右,古代埃及的劳动人民修建了金字塔。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人在山区修建了“空中花园”。公元前613-591年我国人民在安徽淠河上修建了历史上第一座拦河坝。公元前256-251年,在四川岷江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公元前254年左右(秦昭王时代)开始出钻探技术。公元前218年在广西开凿了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的灵渠,筑有砌石分水堰。公元前221-206年在北部山区修建了万里长城。在20世纪初,我国

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先生主持建成了北京-张家口铁路上一座长约1公里的八达岭隧道。在修建这些工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运用一些岩石力学方面的基本知识。

2 岩石力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广泛的应用

目前国际上已建和正建的大坝,最大高度超过300m,地下洞室的最大开挖跨度超过50m,矿山开采深度超过4000m,边坡垂直高度达1000m,石油开采深度超过9000m,深部核废料处理需要考虑的时间效应至少为1万年,研究地壳形变涉及的深度达50-60km,温度在1000oC以上,时间效应为几百万年。今后,随着能源、交通、环保、国防等事业的发展,更为复杂、巨大的岩石工程将日益增多。

3 不重视岩石力学研究将造成工程事故

国际上有许多工程由于对岩石力学缺乏足够的研究,而造成工程事故。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马尔帕塞(Malpasset)拱坝垮坝及意大利瓦依昂(Vajont)工程的大滑坡。

马尔帕塞薄拱坝,坝高60m,坝基为片麻岩,1959年左坝肩沿一个倾斜的软弱面滑动,造成溃坝惨剧,400余人丧生。瓦依昂双曲拱坝,坝高261.6米,坝基为断裂十分发育的灰岩。1963年大坝上游左岸山体发生大滑坡,约有2.7-3.0亿立米的岩体突然下塌,水库中有5000万立米的水被挤出,击起250米高的巨大水浪,高150米的洪波溢过坝顶,死亡3000余人。近年来,虽然岩石力学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与岩体失稳有关的大坝崩溃,边坡滑动,矿山瓦斯爆炸,围岩地下水灾害等惨剧仍时有发生。诸如此类的工程实例,都充分说明能否安全经济地进行工程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是否能够运用近代岩石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去解决工程上的问题。当前世界上正建和拟建的一些巨型工程及与地学有关的重大项目都把岩石力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4 岩石力学在石油工程中的重要应用

●井壁稳定性分析

●水力压裂

●出砂预测

●地层可钻性预测钻头优选

●定向射孔

●套管损坏机理

●地面沉降

●……

四岩石力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1、形成历史

●1951年,在奥地利创建了地质力学研究组,并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奥地利学派。

●同年,国际大坝会议设立了岩石力学分会。

●1956年,美国召开了第一次岩石力学讨论会。

●1957年,第一本《岩石力学》专著出版。

●1959年,法国马尔帕塞坝溃决,引起岩体力学工作者的关注和研究。

●1962年,成立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

●1966年,第一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在葡萄牙的里斯本召开。

2、发展前沿

●岩体结构与结构面的仿真模拟、力学表述及其力学机理问题

●裂隙化岩体的强度、破坏机理及破坏判据问题

●岩体与工程结构的相互作用与稳定性评价问题

●软岩的力学特性及其岩体力学问题

●水-岩-应力耦合作用及岩体工程稳定性问题

●高地应力岩体力学问题

●岩体结构整体综合仿真反馈系统与优化技术

●岩体动力学、水力学与热力学问题

●岩体流变与长期强度问题

●岩体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像自动生成处理。

但是,作为一门学科,岩石力学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前后才开始的。当时世界各国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经济恢复时期,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岩石力学的研究与实践。岩石力学逐渐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在世界上,并日益受到重视。

3、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成立前(1962)的概况

在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成立前,尤其是上世纪二战以后,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各国都相继建立了一些机构对岩石力学进行专题研究。当时各国有代表性的研究机构如下:

美国:

1)美国军部工程兵团(ACE, Army Corps of Engineers U.S.A).

2)美国垦务局(Bureau of Reclamation U.S.A).

3)卡罗拉多矿业学院(Colorado School of Mines)

前苏联:

1)全苏水工研究院(ВНИИГ)

2)全苏矿山测量研究院(ВНИИΜИ)

3)列宁格勒矿业学院

4)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ΜИСИ)

德国:

1)卡尔斯鲁大学(University of Karlsruhe)

奥地利:

1)国际岩石力学研究所(Interfels)

2)维也纳工业大学 (Technische Universtat Wien)

瑞士:

1)苏黎世工业大学(ETH,Eidgeno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urich)

英国:

1)国家煤炭局(National Coal Board, Great Britain)

2)伦敦大学帝国科学技术学院(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London)

法国:

1) 法国工业大学固体力学实验室(Ecole Polytechnique, Laboratorire de Mecanique des

Solides)

2) 法国电力局(Electricite de France)

3) 巴黎结构中心研究所(Centre d'Etudes du Batimen Paris)

南非:

1)南非采矿与冶金研究院(South African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 SAIMM)2)南非科学与工业研究委员会(CSIR, South African Council for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zation)

日本:(1)日本地质调查研究所(GSJ, Geological Survey of Japan)(2)土木工程研究院(PWRI, Public Works Research Institute)

上述研究机构中,不少单位具有悠久的历史,如美国卡罗拉多矿业学院(CSM)成立于1874年,南非采矿与冶金研究院(SAIMM)成立于1894年,澳大利亚(CSIRO)成立于1926年等。

这期间,国际上没有统一的岩石力学学术组织,国际学术交流大都是在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ISSMFE)国际工程地质协会(IAEG)、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主办的学术会议上进行的。

4、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成立以后的进展

1962年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的成立标志着岩石力学的发展走向一个新阶段,以下重点加以介绍。

1-沿革

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Rock Mechanics)是一个非政府、非赢利的国际学术组织,其主要目的是推动和促进国际间岩石力学与工程领域的合作和学术交流。

该学会成立于1962年,比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会的成立晚26年。它是在奥地利地质力学学会(Osterrichische Geoellschaft fur Geomechanik,OGG)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奥地利地质力学学会是国际上第一个岩石力学学术团体,由缪勒教授(L.Muller)发起组织于1951年,会址设在萨尔茨堡(Salzburg)。该学会自成立之日起,每年召开一次“奥地利地质力学学术讨论会”(Osterrichische Geomechanik-Kolloguium,OGG)。在1962年10月召开的第13届学术讨论会上,在L.Muller教授倡导下,成立了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上推选L.Muller教授担任第一届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此后于1966年9月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1st ISRM Congress)。大会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世界40个国家或地区的代表共814名,提交论文241篇。反映了当时国际岩石力学的发展水平。此后大约每隔4年召开一次大会(Congress),每年召开区域性会议(Regional Symposium)或年会(Annual Meeting or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ISRM的官方语言为英语、法语和德语。法语名称为 Societer Internationale de Mecanique des Roches,SIMR,德语名称为Internationle Gesellschaft fur Felsmechnik,IGF.

2-组织

1)会员

学会的会员由国家小组、团体会员及通讯会员组成。

国家小组(National Group,简称 NG)是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东南亚地区)的岩石力学学会或委员会参加国际学会的组织。国家小组的成员是国际学会的个人会员 (Individual member),或普通会员(Ordinary member)。

团体会员(Corporate member)是与岩石力学有关的公司、协会或其它团体或组织,通常向国际学会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也称赞助会员 (Supporting member)。

通讯会员(Corresponding member),仅代表个人参加国际学会。

据2002年底统计资料,国际学会共有国家小组47个,普通会员5016个,通讯会员84个,团体会员138个。

——学会秘书处(ISRM Secretariat)的成员为包括:秘书长,《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信息通报》(ISRM NEWS JOURNAL)主编,及行政、管理人员。

——学会秘书长负责处理日常工作,直接向主席负责。

国际学会的秘书处一直设在葡萄牙里斯本国立土木工程研究所(LNEC, Laboratorio Nacional de Engenharia Civil),地址为:101AV.do Brasil P-1799 Lisboa Codex PORTUGAL。

E-mail: ISRM @Inec.pt

网址:http://www.isrm/net

http://www.Inec.pt/ISRM/

3-国际学会历届主席为:

Leopold Muller,奥地利(1962—1966)

本届主席为N.van der Merwe, 南非(2003—2007)

学会第一任秘书长为https://www.360docs.net/doc/228056611.html,lo Mendes教授,现任秘书长为 Luis Lamas 博士(2003—)

3. 主要活动

1)国际学术会议

历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的时间、地点如下:-四年一次的国际岩石力学大学

第1届大会—1966年9月在葡萄牙里斯本

第2届大会—1970年9月在南斯拉夫贝尔格来德

第3届大会—1974年9月在美国丹佛(Denver)

第4届大会—1979年9月在瑞士蒙特诺(Montreux)

第5届大会—1983年4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Melburne)

第6届大会—1987年9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Montreal)

第7届大会—1991年9月在德国阿亨(Aachen)

第8届大会—1995年9月在日本东京(Tokyo)

第9届大会—1999年8月在法国巴黎(Paris)

第10届大会—2003年9月在南非Sandton

2)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和专业组织

在主席团的协助下,学会主席可以批准成立某些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或专业组织从事与学会工作有关的科学、技术及管理方面的专题研究。

①专业委员会及工作委员会

自1967年以来,先后成立的专业委员会及工作委员会(ISRM Commission)有28个,它们是:——隧道及其它永久洞室工况委员会(1972-1980)

——工程实例委员会(1980-1988)

——岩石及岩体分类委员会(1971-1989)

——岩石力学信息委员会(1988-1991)

——计算机程序委员会(1976-1987)

——采矿工程高边坡设计委员会(1980-1983)

——教育工作委员会(1988-)

——水力致裂测量资料分析委员会(1983-1989)

——编译出版委员会(1973-1979)

——现场勘测技术建议方法委员会(1967-1975)

——研究工作委员会(原名为最佳研究技术路线委员会)(1967-1987)

——岩石可凿性(Boreability)、可切割性(Cuttability)及可钻性(Drillability)委员会(1980-1989)

——硬岩地区岩爆委员会(1994-1999)

——地下洞室岩石破坏机理委员会(1981-1991)

——岩石爆破粉碎委员会(1989-1999)

——岩石灌浆委员会(1988-1995)

——岩石节理委员会(1988-1992)

——岩石力学尺寸效应委员会(1988-1995)

——石油工程岩石性质委员会(1989-1995)

——膨胀岩委员会(1978-1999)

——岩石力学教学委员会(1967-1981)

——构造稳定性和场地选择委员会(1988-1991)

——名词、术语、符号及图示方法委员会(1967-1975)

——实验方法委员会(原称试验室及野外试验方法标准化委员会)(1967-)

——挤压岩石中的隧道工程委员会(1987-1999)

——国际岩石力学会章程及有关细则(By-Laws)修改顾问委员会(1984-1987)

——天然石质文物保护委员会(1996-)

——地球物理在岩石工程中的应用委员会(1996-)

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的任期一般为4年,委员会通常由5-15名国际知名专家组成。

②专业组织

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有三个专业组织(Interest Groups),它们是

——采矿组织

——放射性废料处理组织

——石油组织

专业组织向所有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员开放,参加人数不受限制,只要大家感兴趣,工作可以持续进行,没有时间约束。

4. 有关的国际兄弟组织

在比利时比尔(de Beer)教授的倡议下,由比利时政府资助,三个与岩土工程有关的国际学术组织: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会(ISSMFE,1997年更名为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ISSMGE)),及国际工程地质和环境协会(IAEG),于1973年共同建立了长期协作秘书处(Permanent Co-ordinating Secretariat,PCS),协调彼此之间的各项活动。第一任秘书长为de Beer教授。1991年7月他退休之后,由比利时劳兹伯格(E.Lousberg)教授担任。

其它两个国际组织的主席及秘书长均可以观察员身份应邀参加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理事会。2000年,上述三个国际学术组织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共同组织了GeoEng 2000国际大会。

此外,下列国际组织的主席及秘书长也可以观察员身份参加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理事会,它们是:·国际大坝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Large Dams, ICOLD)

·国际地层力学局(International Bureau of Strata Mechanics, IBSM)

·国际隧道协会(International Tunnelling Association ITA)

·石油工程师学会(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 SPE)

·世界采矿大会(World Mining Congress, WMC)

5. 信息通报

国际学会秘书处从1967年3月到1992年9月以季刊形式出版16开本《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信息》(News ISRM),共97期。从1992年9月起《信息》改为不定期出版的8开本《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信息通报》(News Journal ISRM)。不但印刷精美,而且包括了更多的技术内容。

6. 今后由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支持召开的重要国际会议

1)与6届非连续变形分析国际会议(ICADD-6,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nalysis of 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2003年10月6日-8日在挪威Trondheim召开;ISRM区域会议(Regional Symposium)

2)地质系统热力学——流体力学——岩石力学——化学耦合过程:基础研究、模拟分析、试验技术及应用国际会议(Geo Proc 2003),2003年10月13日-15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ISRM区域会议

3)国际岩石力学会议 (SINOROCK-2004),2004年5月18-21日在中国三峡工地召开: ISRM区域会议

4)岩石力学对新世纪的贡献国际会议——第3届亚洲岩石力学大会(3rd ARMS)2004年11月30-12月2日在日本京都召开:ISRM国际年会

5)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国际会议(EUROCK 2005);2005年5月18-20日在捷克Brno召开:ISRM国际年会

6)11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岩石力学发展的第2个半个世纪,2007年7月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技术交流:https://www.360docs.net/doc/228056611.html,/bbs/dispbbs.asp?boardid=16&id=2723

中国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的主要成就

一、简单的发展历程

在解放前的归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岩石力学研究基本上是空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水利、水电、采矿、交通、建筑、冶金,国防等建设工程的发展,提出了大量急待解决的岩石力学问题,从而使这门学科逐步发展壮大起来。上世纪50年代初,一些单位就建立了岩石力学实验室,初步开展了若干研究工作。而系统地、全面地对岩石力学进行研究,是从1958年开始的。当时,为适应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建设的需要,在国家科委领导下成立了三峡岩基研究组,以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及中国科学院为主体,在陈宗基教授指导下,集中了全国水利、水电、建工、矿冶、高等院校等18个单位100余名科技人员,下设大坝地基、地下结构、岩质边坡、动力特性、灌浆加固等5个专业组,在室内外开展了大量试验研究工作,如:岩体流变试验,隧洞压水试验,地应力测试,振动爆坡试验等。根据科研工作的需要,还研制成功一批仪器设备,如岩石三轴仪(垂直总荷载5000kN,侧向压力150Mpa,试件直径9cm,高度20cm),大型电磁振动台,岩石扭转流变仪,液压钢枕等。三峡岩基组的工作,不仅对我国水工建设岩石力学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也为中国岩石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化大革命期间,同全国的情况一样,我国的岩石力学事业遭到极大的破坏。尽管如此,我国的科技人员仍然发挥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若干重点工程,如葛洲坝、刘家峡水利水电工程,金川镍矿工程、成都—昆明铁路工程及国防工程建设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针对葛洲坝水利枢纽进行的岩石力学研究最有代表性。

葛洲坝工程是我国于70年代在长江干流上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第1座巨型水利枢纽,有“万里长江第1坝”之称。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是坝基中广泛分布有原生或构造软弱夹层,总计约80余层。在陈宗基先生指导下,来自水利电力部、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科技人员对此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为全面探索夹层的矿物、物理、力学、化学性质,除进行一系列宏观、微观分析外,着重进行了室内和野外抗剪、蠕变、松驰、振动爆破及抗力体试验。在抗剪蠕变试验中,考虑到浸水、振动、长期渗透、反

复荷载等因素对强度参数的影响。野外抗剪蠕变试验采用的试件尺寸为50cm×60cm,持续时间长达3个月。抗力体试验尺寸分别为11.65m×1.70m×2.30m×及9.54m×1.70m×2.30m(长×宽×高),规模之大,在国内外均属罕见。根据大量试验研究结果,运用流变力学原理,解决了软弱夹层及非连续、层状岩体结构的力学问题,并提出了有关的数学、力学模型及计算方法、为大坝设计和施工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极为复杂的岩基上兴建如此巨大的工程,当时在国内外均无先例可循。通过兴建葛洲坝,不但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坝工技术的全面发展,而且在岩石力学发展史上,也堪称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岩石力学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1978年12月26日,中国科学院、外交部联合向国务院呈送了“关于拟申请参加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和出席该学会第四届大会的请示”报告[(78)科发外字第2041号]。同年12月31日获得国务院方毅等5位副总理的批准。紧接着,我国即正式成立了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小组(National Group China, ISRM),并以团体会员名义加入国际岩石力学学会。1979年9月以陈宗基先生为团长、谷德振先生为副团长的中国10人代表团参加了在瑞士Montreux召开的第4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

陈宗基先生分别在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理事会及学术大会上做了介绍中国岩石力学学科发展的报告,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此外,在陈宗基先生倡导下,1982年成立了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筹备委员会。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1985年成立了全国性一级学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对外为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国家小组)。此外,在水利、水电、煤炭、铁道、建筑,冶金等部门也根据行业特点,建立了各自的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这支队伍为解决国家重大项目:如三峡、葛洲坝、小浪底、二滩、南水北调等水利水电工程,大冶、攀枝花、金川等矿山工程,成昆、南昆、京九、青藏等铁路工程,抚顺、大同、两准、兖州等煤矿工程,大庆、胜利、克拉玛依等石油工程,秦山、大亚湾、岭澳等核电工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铁工程,以及成千上万个中、小型工程建设中所遇到的岩石力学难题,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二、主要成就

2.1 队伍不断扩大、科研成果持续创新

我国于1979年成立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国家小组时,只有10名会员,目前国家小组人数超过100人,增加了10倍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于1985年成立时,只有2000名会员,目前已发展到12000余名会员,为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员总数的2倍多,广泛分布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专业范围涉及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多个分支学科。目前有11个专业委员会或分会,它们是:

①地面岩石工程、②地下与地下空间岩石工程、③岩石动力学、④岩体物理数学模拟、⑤岩石锚固

与注浆技术、⑥岩石破碎工程、⑦岩石力学测试、⑧软岩工程、⑨深层岩石力学、⑩高温高压岩石

力学及⑾环境岩土工程,即将成立的有:隧道掘进机及工程应用分会。

我国已形成世界上最广大的人才市场。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从事教学和科研的高等院校超过50所,约占全球院校总数的1/10,居世界首位。不少年轻学者已经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文化大革命”期间造成的“断层”现象,正以更快的速度消失。

在学科发展方面,继岩石力学界先驱陈宗基先生在岩石流变学[10]~[14],谷德振先生在岩体结构、岩体工程地质力学[15]-[16]之后,近年来,我国学者在关键块体理论、不连续变形分析(DDA),数值流形元方法(NMM),岩石分形分准、智能岩石力学、软岩力学、岩石破坏过程分析(REPA)、卸荷岩石力学、岩石记忆与开挖理论、岩石力学非线性研究、岩石工程位移反分析方法等方面的研究都提出诸多创新的成果。[17]-[36]

研究岩石在外界因素(如荷载、水流、温度变化等)作用下的应力、应变、破坏、稳定性及加固的学科。又称岩体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目的在于解决水利、土木工程等建设中的岩石工程问题。它是一门新兴的,与有关学科相互交叉的工程学科,需要应用数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地质学、土力学、土木工程学等知识,并与这些学科相互渗透。

研究内容岩石力学的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两个方面。

一、岩石力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的特点

1 岩石力学的定义

岩石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卷》中对岩石力学的定义为:“岩石力学是运用力学&物理学的原理研究岩石的力学&物理性质的一门科学,目的在于充分掌握和利用岩石的固有性质,解决和解释生产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美国科学院岩石力学委员会1966年给岩石力学的定义为:“岩石力学是研究岩石力学性能的理论和应用科学,是探讨岩石对周围物理环境中力场的反应的力学分支”。应该指出,第二个定义更加强调岩石材料全部赋存于地质环境中,这些材料的自然特性决定于其形成的方式和后来作用在其上的地质作用。

帖子—作者:傅冰骏文章来源:建筑世界《岩石力学研究的现状和未来》上对岩石力学的定义:岩石力学是运用力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岩石的力学以及与力学有关现象的一门新兴科学。它不仅与国民经济基础建设、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减灾防灾有密切联系,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而且也是力学和地学相结合的一个基础学科。

对这个定义作简单评价: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的意义总结的比较全面。

2 岩石力学的研究对象

1)岩石的定义、分类、组构性质

工程岩石力学的研究对象是岩石。岩石是构成地壳的基本材料,是经过地质作用而天然形成的(一

种或多种)矿物集合体。岩石通常按地质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三种类型。

a、岩浆岩

岩浆岩是岩浆冷凝而形成的岩石,绝大多数岩浆岩是由结晶矿物所组成,由于组成它的各种矿物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较为稳定,它们之间的联结是牢固的,因此岩浆岩通常具有较高的力学强度和均质性。工程中常遇到的岩浆岩有花岗岩、玄武岩等。

b、沉积岩

沉积岩是母岩(岩浆岩、变质岩和早已形成的沉积岩)经风化剥蚀而产生的物质在地表经搬运沉积和硬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组成。

沉积岩的主要物质成分为颗粒和胶结构。颗粒包括各种不同形状及大小的岩屑及某些矿物;胶结物常见的成分有钙质、硅质、铁质以及泥质等。沉积岩的物理力学性质不仅与矿物和岩屑有关,而且也与胶结物性质有关。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这使得它的物理力学性质具有方向性。工程建设中常见的沉积岩有灰岩、砂岩、页岩等。

石油工程的主要活动在沉积岩中进行。

c、变质岩

变质岩是由岩浆岩、沉积岩甚至变质岩在地壳中受到高温、高压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影响下发生变质而形成的岩石。它在矿物成份、结构构造上具有变质过程中产生的特征,也常常残留有原岩的某些特点。因此,变质岩的物理力学性质不仅与原岩的性质有关,而且与变质作用的性质及变质程度有关。工程建设中常见的变质岩类有大理岩、片麻岩、板岩等。

岩石是自然历史的产物,由于它们的生成条件及在生成以后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形成了许多各式各样的结构面(结构面的定义),例如岩浆侵入岩与围岩接触面,不同侵入岩体彼此的接触面、冷凝裂隙,喷出岩和沉积岩的层理、不整合面,变质岩的片理、片麻理,组成各种岩石的矿物晶体的各种优势定向排列面以及由于地质构造运动、风化、重力和卸荷等各种不同动力的作用而产生的断层、节理、裂隙等。它们严重地破坏了岩石的完整性。在这种情况下,对岩体工程的安危起主要控制作用的,通常不再是被各种结构面分割的岩石块体,而主要是岩体中存在的结构面,或者是由岩石和结构面共同控制。在岩石力学中常用到“岩块”、“岩体”、“岩石”等术语,一般地被结构面切割成的岩石块体或从地壳岩层中切取出来的无显著软弱面的岩石块体称为岩块,而把自然埋藏条件下的大范围分布的由岩块和各种结构面(软弱面)网络组成的地质体称为岩体。岩石则是“岩块”和“岩体”的统称。

岩石的结构包括两个基本要素:结构面和结构体。

结构面就是岩体内具有一定方向性、延展性较大、厚度较小的两维面状地质界面,包括物质的异面和不连续面(如层理、断裂面等)

结构体则是被不同层状结构组合切割形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单元岩块。

在不同类型的岩体中,结构面的切割形单元有不同的几何形状,如图1.1.1所示为单元岩块的主要形状。

岩石的组构是指岩石的组织和构造的统称,是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根本因素。所谓组织是指岩石的结晶程度、矿物颗粒大小、形状及颗粒之间的连接特征。

1)岩石的力学特点:

a)岩石的不连续性

岩石中普遍存在的结构面,无论是物质分异面还是物质不连续面,都会使结构面两侧附近的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呈现不连续变化。在这里着重讨论岩石裂隙性的情况,通常采用裂隙率作为定量评价岩石被裂隙切割后破碎程度的指标。

b)岩石的不均匀性

不均匀性是指天然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随空间位置不同而异的特性。

c)岩石的各向异性

岩石各向异性是指天然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随空间方位不同而异的特性,具体表现在它的强度及变形特性等各方面。

在天然岩体条件下,使岩体具有各向异性的基本原因是由于岩石内普遍存在着层理、片理、夹层和定向裂隙(断层)系统所致。目前在实际工程中对于成层岩体往往考虑其平行于层理和垂直于层理方向的差异性。然而对于不具有层理的岩体,则把它视为各自同性体。

d)岩石的渗透性

有压水可以透过岩石的孔隙、裂隙而流动,岩石能透过水的能力称为岩石的渗透性。不同岩石或裂隙性不同的岩石的渗透性不同,渗透性的大小用渗透系数K表示。岩体渗透性试验原理如图1.5.1和图1.5.2所示,假定岩体渗流符合达西定律,则渗透系数可计算如下

三石油工程岩石力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 研究方法

岩石力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科学试验和理论分析。科学试验包括室内试验、现场试验和实地观测。

●室内试验一般分为岩石材料试验和模型试验(如地质力学模型和工程模拟试验)。

●现场试验和实地试验是在天然条件下进行的,研究包括岩体不连续面的性质,是岩石力学研究

的重要手段,也是理论分析的主要依据。

●理论分析是对岩石的变形、强度、破坏准则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等课题的探讨。

在这方面,长期以来沿用弹性理论、塑性理论和松散连续介质力学理论进行研究。由于岩石力学性

质十分复杂,所以这些理论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近年来虽然发展了一些新的理论(如非连续介质理论),但还不够成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数值计算方法和计算机的应用给岩石力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种方法和计算技术可以考虑岩石的非均质性、各向异性、应力-应变关系的非线性和流变性。

2. 石油工程岩石力学的研究内容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大庆、胜利、辽河等油田的开发,岩石力学在石油工程中日益显示出重要性。主要研究范围包括:

1 深部地层工程地质特征研究

2 深层地应力测量技术

3 深部地层环境下岩石的力学性质

4 岩石应力、渗透性的声学相应特性及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地球物理解释

5 构造应力场的数值模拟及其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6 深层岩石中天然裂缝的形态、分布规律和预测理论

7 固液耦合理论及其在油藏工程中的应用

8 井壁围岩稳定性研究

9 岩石破碎机理研究

10 人工裂缝的起裂、扩展及水力压裂工程设计

11 弱固结地层的固相产出

12 地层错动、蠕变与套管损坏问题

13 数值方法在石油工程岩石力学中的应用研究

14 石油工程岩石力学的物理模拟技术研究

学习的目的

了解岩石的组成、结构特点、孔隙弹性理论、变形特征、破坏性质、地应力状态、数值计算方法,掌握深层岩石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求解方法,了解并掌握深层岩石力学理论解决井壁稳定性、出砂预测、套管损坏、水力压裂等石油工程问题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达到工程应用的目的。

基本要求

?了解岩石的组构特征及其对岩石基本力学性质的影响规律;

?掌握深层岩石力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

?能够利用深层岩石力学原理、基本方法分析石油工程中的井壁失稳、油气井出砂、低渗储层压裂等工程问题。

石油工业概论answer精编

一讲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1单选(2分)我国古代哪项发明被称为继我国古代第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 ( D ) A.康盆采气术 B.木制管道 C.猛火油术 D.顿钻 2单选(2分)战争史上第一次利用汽车大规模机动兵力发生在( C ) A.伦敦 B.纽约 C.巴黎 D.莫斯科 3多选(3分)为什么德雷克井成为近代世界石油工业的标志?AC A.这口井迅速带动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 B.是近代世界钻出的第一口油井。 C.是第一口用机器钻成、用机器采油的井。 D.德雷克是第一代的钻井公司经理。 4多选(3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导致石油成为战略物资的原因( AD ) A.飞机的出现 B.机枪大炮的出现 C.火箭的出现 D.坦克的出现 5判断(2分)唐朝时期,我国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炼油车间——“猛火油作”。A A.错 B.对 6判断(2分)坦克是由英国人发明的。A A.对B错 7填空(2分)我国古代在石油科技领域拥有顿钻、康盆采气术、()、猛火油术四大发明。 正确答案:木制管道

1单选(2分)我国古代哪项发明被称为继我国古代第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 B ) A.木制管道 B.顿钻 C.猛火油术 D.康盆采气术 2单选(2分)( D )公司首创通过开办娱乐节目来促进油品销售。 A.英国石油公司 B.埃克森石油公司 C.海湾石油公司 D.德士古石油公司 3多选(3分)石油工业的上游指的是( AB ) A.开发石油部门 B.勘探石油部门 C.石油化工部门 D.炼制石油部分 4多选(3分)为什么德雷克井成为近代世界石油工业的标志?AC A.这口井迅速带动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 B.是近代世界钻出的第一口油井。 C.是第一口用机器钻成、用机器采油的井。 D.德雷克是第一代的钻井公司经理。 5判断(2分)唐朝时期,我国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炼油车间——“猛火油作”。B A.对 B.错 6判断(2分)坦克是由英国人发明的。A

岩石力学作业

岩石力学习题 第一章绪论 1.1 解释岩石与岩体的概念,指出二者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1.2 岩体的力学特征是什么? 1.3 自然界中的岩石按地质成因分类可分为几大类,各有什么特点? 1.4 简述岩石力学的研究任务与研究内容。 1.5 岩石力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第二章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 2.1 名词解释:孔隙比、孔隙率、吸水率、渗透性、抗冻性、扩容、蠕变、松弛、弹性后效、长期强度、岩石的三向抗压强度 2.2 岩石的结构和构造有何区别?岩石颗粒间的联结有哪几种? 2.3 岩石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及其表示方式是什么? 2.4 已知岩样的容重=22.5kN/m3,比重,天然含水量,试计算该岩样的孔隙率n,干容重及饱和容重。 2.5 影响岩石强度的主要试验因素有哪些? 2.6 岩石破坏有哪些形式?对各种破坏的原因作出解释。 2.7 什么是岩石的全应力-应变曲线?什么是刚性试验机?为什么普通材料试 验机不能得出岩石的全应力-应变曲线? 2.8 什么是岩石的弹性模量、变形模量和卸载模量?

2.9 在三轴压力试验中岩石的力学性质会发生哪些变化? 2.10 岩石的抗剪强度与剪切面上正应力有何关系? 2.11 简要叙述库仑、莫尔和格里菲斯岩石强度准则的基本原理及其之间的关系。 2.12 简述岩石在单轴压力试验下的变形特征。 2.13 简述岩石在反复加卸载下的变形特征。 2.14 体积应变曲线是怎样获得的?它在分析岩石的力学特征上有何意义? 2.15 什么叫岩石的流变、蠕变、松弛? 2.16 岩石蠕变一般包括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 2.17 不同受力条件下岩石流变具有哪些特征? 2.18 简要叙述常见的几种岩石流变模型及其特点。 2.19 什么是岩石的长期强度?它与岩石的瞬时强度有什么关系? 2.20 请根据坐标下的库仑准则,推导由主应力、岩石破断角和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给出的在坐标系中的库仑准则表达式,式中。 2.21 将一个岩石试件进行单轴试验,当压应力达到100MPa时即发生破坏,破坏面与大主应力平面的夹角(即破坏所在面与水平面的仰角)为65°,假定抗剪强度随正应力呈线性变化(即遵循莫尔库伦破坏准则),试计算: 1)内摩擦角。 2)在正应力等于零的那个平面上的抗剪强度。

石油工程岩石力学期末考试PPT整理之简答题

石油工程岩石力学PPT整理之简答题 (3*10=30分) 1.岩石力学的发展历史分为哪几个阶段?请简述一下每个阶段的特点。 答:按其发展进程可划分四个阶段: (1)初始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这是岩石力学的萌芽时期,产生了初步理论,以解决岩体开挖的力学计算问题。 (2)经验理论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该阶段出现了根据生产经验提出的地压理论,并开始用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方法分析地下工程的支护问题。(3)经典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这是岩石力学学科形成的重要阶段,弹性力学和塑性力学被引入到岩石力学,确立了一些经典计算公式,形成围岩和支护共同作用的理论。 岩石力学发展到该阶段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经典理论发展阶段,形成了“连续介质理论”和“地质力学理论”两大学派。 (4)现代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现在) 此阶段是岩石力学理论和实践的新进展阶段,其主要特点是,用更为复杂的多种多样的力学模型来分析岩石力学问题,把力学、物理学、系统工程、现代数理科学、现代信息

技术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引入到岩石力学。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流变学、断裂力学、非连续介质力学、数值方法、灰色理论、人工智能、非线性理论等在岩石力学与工程中的应用也提供了可能。 2.简述岩石力学的研究内容。 答:(1)岩石的变形特征;(2)岩体的变形与强度;(3)岩石的强度理论;(4)地应力的测量方法;(5)岩体力学的工程应用. 3.请简述岩石的蠕变及其机理。 答:岩石的蠕变:岩石在保持应力不变的条件下,应变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的现象。 岩石蠕变机理:化学键理论、破裂理论、摩擦理论、晶体缺陷理论 4.岩石蠕变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1)瞬时变形(2)初始蠕变或阻尼蠕变(3)稳态蠕变或等速蠕变(4)加速蠕变。 5.为精确描述岩石复杂的蠕变规律,许多学者定义了一些基本变形单元,这些基本单元有哪些? 答:这些基本单元有弹性元件(弹簧)、粘性元件(阻尼器)和塑形元件(摩擦块)。 6.岩石力学的性质有哪些?请简明阐述一下。 答:根据岩石的应力-应变-时间关系,可将力学性质划分为弹性、塑性、黏性。(弹性是指在一定的应力范围内,物体

《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标准

《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2197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钻井技术授课单位:石油系煤层气教研室 学时: 72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孙建华2012 6学分: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 1 课程性质与作用 《石油工程概论》是钻井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系统介绍石油地质、石油勘探、石油开发、石油钻井、采油方法、油井增产原理、油品储存与运输等内容。 本课程是在学习了基础课程后开设的课程,设置在这个专业二学期,为学生以后学习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课程基本理念 本学习领域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目标的实现为核心,培养学生具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本课程系统学习地质作用的知识,组成地球的三类岩石、油气藏的形成与富集;会识别油气藏的类型,油气勘探的任务、程序与勘探方法;掌握油气开采的方法、设备,油气开发 方案的编制。油气钻探的设备、钻具、钻井液的相关知识,现场应用的钻井技术。明确油田 稳产高产的原理与技术,最低损耗的进行油品输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知油气从勘探到生产直至输送的各个工作过程。 最终目标:提高石油天然气钻井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的需要。 1.3 课程设计思路 1.3.1 教学内容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根据现场职业岗位标准选取教学内容,按照工作任务过程及逻辑关系和学生认 知规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据此,本课程共设计了七个学习情境33 项学习任务,排序符合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得认知规律: 学习情境一石油地质分析 学习情境二石油勘探 学习情境三石油开发 学习情境四石油钻井 学习情境五采油技术 学习情境六油井增产 学习情境七油品保存与运输

石油工程概论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石油是自然界中存在于地下的以气态、液态和固态烃类化合物为主,并含有少量杂质的复 杂化合物。 2.原油是石油的基本类型,存在于地下储集层内,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成液态。 3.石油用途:作为能源,化工原料,其他用途(润滑油,沥青,石蜡) 4.国内外使用形势(论述)①煤油时代②汽油时代③燃料和化工原料时代 第二章石油地质 5.地球内部结构:①内圈:地壳,地幔,地核;②外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6.地质作用 定义:由于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的热能、重力能和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动能所引起。 ②外力地质作用:由地球范围以外的能源引起的,是指由于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引起的温度、风、雨水、河流、地下水、生物德尔活动变化,对地表岩石进行风华剥蚀,继而搬运和沉积, 促使地表不断夷平,改变地表面貌的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0.岩石:①岩浆岩②沉积岩(占地壳总体积的5%但是99%勺石油天然气在此)③变质 0.地质构造:①倾斜岩层②褶曲构造③断层④裂缝 0.油汽生成 ①有机成因说:石油和天然气是在一定条件下由沉积岩中的有机物质转化而来的。 ②无机成因说:石油是在地壳深处高温、高压下,由无机碳和氢经过化学作用而形成。 0.储集层和盖层:具有一定的孔隙度和渗透性,能够储存油气等流体,并可在其中流动的岩层称为储集层。具有两个基本特性:孔隙性和渗透性。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避免其中的油气向上逸散的保护层。具备不渗透性,盖层的好坏直接影响油气在储集 层中的聚集和保存。 0.储集层分类:①碎屑岩储集层②碳酸岩储集层③其他岩石(变质岩,岩浆岩)

完整word版,岩石力学总结,推荐文档

第一章 绪论 岩石力学 是一门研究岩石在外界因素(如荷载、水流、温度变化等)作用下的 应力、应变、破坏、稳定性及加固的学科。又称岩体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目的在于解决水利、土木工程等建设中的岩石工程问题。它是一门新兴的, 与有关学科相互交叉的工程学科,需要应用数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地质学、 土力学、土木工程学等知识,并与这些学科相互渗透。应用: 水利水电 道路 建设 采矿工程 等 煤与瓦斯突出预测及处理理论和技术 铁路隧道设计和施工技术 水库诱发地 震的预报问题 地震预报中的岩石力学问题 岩体力学的研究对象: 岩石 由矿物或岩屑在地质作用下按一定规律聚集而 形成的自然物体 岩体力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以前萌芽阶段 宋应星《天工开物》 古德恩维地表移动范围 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第二阶段 松散介质学派 卡曼型三轴试验机 三下 开采 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现代阶段 弹塑性理论 流变理论 百花齐放 世界各国成立岩石力学学会 论文的发表 数值模拟方法 矿山岩体力学的特点及其研究范围 采深大 计算精度低 位置受限 不断移动 由于大面积开采还会引起采空区上方大量岩层移动和破坏,研究这些岩层的 运动、破坏和平衡规律及其控制方法,是矿山岩石力学的重要课题,这也是区别 于其他应用性岩石力学学科的重要内容。 矿山岩体力学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在安全、经济、高强度、高指标的原则下最大限度地开采地下资源。 矿山岩石力学的研究方法是科学实践和理论分析相结合,二者互相联系,互相 促进。 岩石的物理性质 密度、视密度、孔隙性、碎胀性和压实性、吸水性、透水性、软化性、膨胀性和 崩解性 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岩石(包括空隙)的质量 容重是指单位体积的岩石(包括空隙)的重量 通常,岩石的容重愈大则它的 性质就愈好 孔隙度是岩石中各种孔洞、裂隙体积的总和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故也称为孔隙率 通常根据岩石的密度和干视密度经计算而求得 碎胀性是岩石破碎以后的体积将比整体状态下增大的性质 吸水性是指遇水不崩解的岩石在一定的试验条件下(规定的试样尺寸和试验压力) 吸入水分的能力,通常以岩石的自然吸水率和强制吸水率表示。岩石的自然吸水 率是试件在大气压力作用下吸入水分的质量与试件的干质量之比 透水性是岩石能被水透过的性能。达西定律可知Q=KAI 软化系数是指水饱和岩石试件的单向抗压强度与干燥岩石试件单向抗压强度之 比 33 2.710kg/m ?

石油工程岩石力学-绪论(定稿)

第一节:绪论 一、教学目的:通过《岩石力学》课程介绍,揭示课程在石油工程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认识岩石力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及其与其它力学课程的联系及差异。 二、基本要求: 1、了解内容: ?《岩石力学》学科的研究意义 ?《岩石力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及发展现状 ?《岩石力学》学科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掌握内容: ?岩石力学的定义 ?岩石的定义及分类 ?岩石力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岩石力学与弹性力学等力学学科的差异) ?不连续性 ?非均质性 ?各向异性 ?渗透性 ?赋存环境(地应力-初始应力、温度、压力、油气水) 3、介绍课程的学习目的及基本要求 三、课程内容: 1、岩石力学的研究意义 1 首先,来源于生产实践,生产实践也是岩石力学发展的推动力 岩石力学的发生与发展与其它学科一样,是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的。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洞穴中繁衍生息,并利用岩石做工具和武器,出现过“石器时代”。公元前2700年左右,古代埃及的劳动人民修建了金字塔。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人在山区修建了“空中花园”。公元前613-591年我国人民在安徽淠河上修建了历史上第一座拦河坝。公元前256-251年,在四川岷江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公元前254年左右(秦昭王时代)开始出钻探技术。公元前218年在广西开凿了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的灵渠,筑有砌石分水堰。公元前221-206年在北部山区修建了万里长城。在20世纪初,我国

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先生主持建成了北京-张家口铁路上一座长约1公里的八达岭隧道。在修建这些工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运用一些岩石力学方面的基本知识。 2 岩石力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广泛的应用 目前国际上已建和正建的大坝,最大高度超过300m,地下洞室的最大开挖跨度超过50m,矿山开采深度超过4000m,边坡垂直高度达1000m,石油开采深度超过9000m,深部核废料处理需要考虑的时间效应至少为1万年,研究地壳形变涉及的深度达50-60km,温度在1000oC以上,时间效应为几百万年。今后,随着能源、交通、环保、国防等事业的发展,更为复杂、巨大的岩石工程将日益增多。 3 不重视岩石力学研究将造成工程事故 国际上有许多工程由于对岩石力学缺乏足够的研究,而造成工程事故。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马尔帕塞(Malpasset)拱坝垮坝及意大利瓦依昂(Vajont)工程的大滑坡。 马尔帕塞薄拱坝,坝高60m,坝基为片麻岩,1959年左坝肩沿一个倾斜的软弱面滑动,造成溃坝惨剧,400余人丧生。瓦依昂双曲拱坝,坝高261.6米,坝基为断裂十分发育的灰岩。1963年大坝上游左岸山体发生大滑坡,约有2.7-3.0亿立米的岩体突然下塌,水库中有5000万立米的水被挤出,击起250米高的巨大水浪,高150米的洪波溢过坝顶,死亡3000余人。近年来,虽然岩石力学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与岩体失稳有关的大坝崩溃,边坡滑动,矿山瓦斯爆炸,围岩地下水灾害等惨剧仍时有发生。诸如此类的工程实例,都充分说明能否安全经济地进行工程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是否能够运用近代岩石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去解决工程上的问题。当前世界上正建和拟建的一些巨型工程及与地学有关的重大项目都把岩石力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4 岩石力学在石油工程中的重要应用 ●井壁稳定性分析 ●水力压裂 ●出砂预测 ●地层可钻性预测钻头优选 ●定向射孔 ●套管损坏机理 ●地面沉降 ●…… 四岩石力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1、形成历史 ●1951年,在奥地利创建了地质力学研究组,并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奥地利学派。

石油工程概论心得

石油工程基础学习心得 班级:应化11102班 姓名:张炳杰 班级序号:31

在选课时,当我看到石油工程这几个字时,在想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课程。作为应化的学生,与油田挂钩的专业,这是必不可少的必备知识!在绪论部分老师为我们讲解了目前我国的石油工程的发展情况,分别从钻井和采油两个方面来阐述早期的钻井与采油技术到目前的三采所具备的钻井与采油技术,让我们了解到石油工程的发展历史。此外还联系到我院的与油田合作情况,为我们作了详细阐述,同时作为一名应化的学生,也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现在石油的开采的难度越发的困难,对与其相关的专业的挑战也越发多。顾名思义,石油工程即为主要为开采具有工业储量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提供技术基础。石油工程学本身具有广泛的基础,充分吸收了工程学、地质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经济学和地质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其主要内容是石油工程领域覆盖了油藏工程、钻井工程和采油工程三个独立又相互衔接的工程领域,也就是覆盖了石油开发生产的全过程,并交叉涉及到油气勘探的一些基本内容。 一.石油资源及我国石油现状: 石油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能源物资,对于石油的形成,众说纷纭。主要两种不同的学说即有机与无机生成,大部分专家认同有机生成学说。认为:古代生物的遗骸在浅海、海湾、内陆湖泊等地沉积下来,并被新的沉积物迅速埋藏起来,使这些有机物不被氧化而保存下来。随着上部沉积物的不断增厚,温度和压力的升高,有机物便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和特殊的环境下,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最后转变成石油和天然气。首先接触到的是油藏工程,说到油藏就要谈到油

气藏。油气藏:石油工程的直接对象(或目的层)是油气的储集地,即油气藏。它通常被定义为: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体。油气在具体孔隙(裂缝)性和渗透性,并为同一动力学系统的最简单的岩层中聚集就形成了油气藏。条件是:有一定数量的运移着的油气、有遮挡物(不渗透性岩层)的作用,阻止了它们继续运移,而在具有孔隙性(裂缝性)地层(又叫储集层)聚集起来。油藏主要是液态碳氢化合物,气藏主要是气态碳氢化合物。一个油田可以是一个油、气藏,也可以是包括多个油、气藏。结合作业现场对于身处地层的原油需要了解其处于地层中的原油的物性,地层油处于高温高压状态下,并溶解有大量的天然气,其物性与地面原油有很大的差别,如粘度、密度和压缩系数等。在油藏开采过程中,随压力、温度的降低以及油中溶解气的不断释出,地层油的性质也在不断变化,渗油计算及开采工艺设计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所有的能源类别中,石油一直是全球消费极高的能源。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对石油的需求急剧增多,已成为世界上石油须有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每年需求增长的单一最大推动者,2009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占到全国原油消费的9.7%。在全球能源供应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快速增长的石油消费需求和有限的国内生产,使得我国石油供形势严重依赖进口。 我国石油供求关呈现三个特点,一是石油消费快速增长。我国是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家,保持石油需求年增长约5.8%的趋势。二是国内石油产出有限、增速缓慢。近十年来,国内的石油

《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标准

《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2197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钻井技术授课单位:石油系煤层气教研室 学时:72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建华 2012 6 学分: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 1课程性质与作用 《石油工程概论》是钻井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系统介绍石油地质、石油勘探、石油开发、石油钻井、采油方法、油井增产原理、油品储存与运输等容。 本课程是在学习了基础课程后开设的课程,设置在这个专业二学期,为学生以后学习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1.2课程基本理念 本学习领域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目标的实现为核心,培养学生具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本课程系统学习地质作用的知识,组成地球的三类岩石、油气藏的形成与富集;会识别油气藏的类型,油气勘探的任务、程序与勘探方法;掌握油气开采的方法、设备,油气开发方案的编制。油气钻探的设备、钻具、钻井液的相关知识,现场应用的钻井技术。明确油田稳产高产的原理与技术,最低损耗的进行油品输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知油气从勘探到生产直至输送的各个工作过程。 最终目标:提高石油天然气钻井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1.3课程设计思路 1.3.1教学容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根据现场职业岗位标准选取教学容,按照工作任务过程及逻辑关系和学生认知规律,整合、序化教学容。据此,本课程共设计了七个学习情境33项学习任务,排序符合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得认知规律: 学习情境一石油地质分析 学习情境二石油勘探 学习情境三石油开发 学习情境四石油钻井 学习情境五采油技术 学习情境六油井增产 学习情境七油品保存与运输

石油工程概论

石油工程概论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远程教育学院 期末考核 《石油工程概论》 一、综述题(共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综述题请根据知识点提示结合课件组织答案,每道题目不少于500字。照抄知识点提示不得分。) 1. 阐述井身结构的主要内容,说出各内容所包括的具体知识,并画出基本的井深结构图。(20分) 答:井身结构是指由直径、深度和作用各不相同,且均注水泥封固环形空间而形成的轴心线重合的一组套管与水泥环的组合。包括井中套管的层数及各种套管的直径、下入深度和管外的水泥返深,以及相应各井段钻进所用钻头直径。井身结构是钻井施工设计的基础。 (一)井身结构的组成及作用 井身结构主要由导管、表层套管、技术套管、油层套管和各层套管外的水泥环等组成。 1.导管:井身结构中下入的第一层套管叫导管。其作用是保持井口附近的地表层。 2.表层套管:井身结构中第二层套管叫表层套管,一般为几十至几百米。下入后,用水泥浆固井返至地面。其作用是封隔上部不稳定的松软地层和水层。 3.技术套管:表层套管与油层套管之间的套管叫技术套管。是钻井中途遇到高压油气水层、漏失层和坍塌层等复杂地层时为钻至目的地层而下的套管,其层次由复杂层的多少而定。作用是封隔难以控制的复杂地层,保持钻井工作顺利进行。 4.油层套管:井身结构中最内的一层套管叫油层套管。油层套管的下入深度取决于油井的完钻深度和完井方法。一般要求固井水泥返至最上部油气层顶部 100,150米。其作用封隔油气水层,建立一条供长期开采油气的通道。

5.水泥返高:是指固井时,水泥浆沿套管与井壁之间和环形空间上返面到转盘平面之间的距离 (二)相关名词及术语 1.完钻井深:从转达盘上平面到钻井完成时钻头所钻井的最后位置之间的距离。 2.套管深度:从转盘上平面到套管鞋的深度。 3.人工井底:钻井或试油时,在套管内留下的水泥塞面叫人工井底。其深度是从转盘上平面到人工井底之间的距离。 4.水泥塞:从完钻井底至人工井底的水泥柱。 (三)井身结构图

石油工程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基本概念 1.石油:石油是储藏在地下岩石空隙内的不可再生的天然矿产资源,它主要是以气 相、液相和固相烃类为主的,并且含有少量非烃类物质的混合物,具可燃性。 2.石油基本性质:①主要化学成分:C和H,其中C占84%~87%,H占11%~14%。 烃类化合物有:烷烃、环烷烃、芳香烃。②非烃类化合物有: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氧化合物。③密度:比水轻,相对密度一般在0.75-0.95之间。④颜色颜色浅的原油一般密度小,粘度低,油中含轻烃成分较多;含胶质和沥青质少,密度小。⑤粘度:随温度的增高而减小,随密度的减小而减小。含烷烃多的原油黏度较小;含胶质、沥青质多的原油粘度较大。⑥凝固点:原油含蜡越多,凝点越高。⑦ 自燃点:原油和成品油越轻,其闪点和燃点月底,而自燃点却越高。⑧溶解性:不溶于水,能溶于有机溶剂(如氯仿、四氯化碳、苯、醇等)。⑨原油中的有害物质。 3.天然气的成分:主要是气态烃,以甲烷为主,其中还有少量的C2-C5烷烃成分及 非烃气体。气密度一般在0.5-0.7之间,比空气轻。 4.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是甲烷和水在低温和高压环境下相互作用形成的一 种冰状的水合物。 5.液化天然气(LNG);液化天然气是天然气经经净化处理后,通过低温冷却而成的 液态产物,气体积为原气态题记体积1/600。 6.天然气分类:按照矿藏特点,可分为气藏气、油藏气、凝析气藏气;按烃类的组 成,可分为干气、湿气;按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可分为酸气、净气。 7.石油工业:从事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储存和运输等的生产部门统称为石 油工业。 8.对外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原油净进口量占本国原油消费量的比例,表现一个国 家原油消费数量对国外原油的依赖程度。常用来描述原油安全的程度。 9.储采比:又称回采率或回采比。是指年末剩余储量除以当年产量得出剩余储量, 按当前生产水平尚可开采的年数。 10.油气当量:油气当量就是将天然气产量按热值折算为原油产量的换算系数。 二问答题 1.石油工业的行业特点。 石油是深藏地下的流体矿藏,这就决定了油气勘探、生产过程必然是一个越来越难越来越复杂的过程。油气勘探风险大,周期长,油田形成时间长,生产过程中投入资金大;在整个石油工农业射击200多种专业学科。综上所述石油工业高风险、高投入、周期长和技术密集。 2.请画出石油行业产业链结构图。 石油勘探→钻井与完井→开发与开采上游 ↓ 集输与储运中游 ↓ 油气销售← 炼制与化工下游 3.世界石油工业的迅速兴起是在哪个国家,第一口现代石油井的名称是什么? 美国东部;德雷克井(1859/8/27)美国人德雷克用钻盐井的冲击钻钻的第一口石油井。这是第一口具有商业性质的油井。 4.一般认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开端是指的那个油田?产量最高的油田?行业精神代表和人物? 1939年甘肃玉门老君庙油田的发现和发展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开端;大庆油田;铁人王进

石油工程概论(主观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远程教育学院 期末考试 《石油工程概论》 学习中心:_黑龙江大庆奥鹏学习中心[1]_ 姓名:_李鹤_ 学号:_941646_ 关于课程考试违规作弊的说明 1、提交文件中涉嫌抄袭内容(包括抄袭网上、书籍、报刊杂志及其他已有论文),带有明显外校标记,不符合学院要求或学生本人情况,或存在查明出处的内容或其他可疑字样者,判为抄袭,成绩为“0”。 2、两人或两人以上答题内容或用语有50%以上相同者判为雷同,成绩为“0”。 3、所提交试卷或材料没有对老师题目进行作答或提交内容与该课程要求完全不相干者,认定为“白卷”或“错卷”,成绩为“0”。 一、综述题(共8小题,每小题15分,任选4小题,共60分)(综述题请根据知识点提示结合课件组织答案,每道题目不少于400字。照抄知识点提示不得分。) 选做题号: 1.6.7.8 1. 阐述井身结构的主要内容,说出各内容所包括的具体知识,并画出基本的井深结构图。 知识点提示:井深结构的主要内容包括套管的层次、各层套管下入深度、相应的钻头直径、套管外水泥返高等,请详细列出各内容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并画出简单的井深结构图。 答:井身结构是指由直径、深度和作用各不相同,且均注水泥封固环形空间而形成的轴心线重合的一组套管与水泥环的组合。包括井中套管的层数及各种套管的直径、下入深度和管外的水泥返深,以及相应各井段钻进所用钻头直径。 ⑴井身结构的组成及作用:井身结构主要由导管、表层套管、技术套管、油层套管和各层套管外的水泥环等组成。①.导管:井身结构中下入的第一层套管叫导管。其作用是保持井口附近的地表层。②.表层套管:井身结构中第二层套

石油工程概论复习知识点

石油工程概论复习知识 点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一章绪论 1.石油是自然界中存在于地下的以气态、液态和固态烃类化合物为主,并含有少量杂质的复杂化合物。 2.原油是石油的基本类型,存在于地下储集层内,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成液态。 3.石油用途:作为能源,化工原料,其他用途(润滑油,沥青,石蜡) 4.国内外使用形势(论述)①煤油时代②汽油时代③燃料和化工原料时代 第二章石油地质 5.地球内部结构:①内圈:地壳,地幔,地核;②外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6.地质作用 定义:由于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的热能、重力能和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动能所引起。 ②外力地质作用:由地球范围以外的能源引起的,是指由于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引起的温度、风、雨水、河流、地下水、生物德尔活动变化,对地表岩石进行风华剥蚀,继而搬运和沉积,促使地表不断夷平,改变地表面貌的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0.岩石:①岩浆岩②沉积岩(占地壳总体积的5%,但是99%的石油天然气在此)③变质 0.地质构造:①倾斜岩层②褶曲构造③断层④裂缝 0.油汽生成 ①有机成因说:石油和天然气是在一定条件下由沉积岩中的有机物质转化而来的。 ②无机成因说:石油是在地壳深处高温、高压下,由无机碳和氢经过化学作用而形成。 0.储集层和盖层:具有一定的孔隙度和渗透性,能够储存油气等流体,并可在其中流动的岩层称为储集层。具有两个基本特性:孔隙性和渗透性。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避免其中的油气向上逸散的保护层。具备不渗透性,盖层的好坏直接影响油气在储集层中的聚集和保存。 0.储集层分类:①碎屑岩储集层②碳酸岩储集层③其他岩石(变质岩,岩浆岩) 0.孔隙度:储集层岩石中孔隙的总体积占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0.渗透率:岩石允许流体通过能力的一种量度。 0.含油饱和度:孔隙里含油、气和水,油层空隙里含油体积与空隙体积的比值叫含油饱和度。 0.圈闭:指能够阻止油气继续运移,并储集遮挡油气使其聚集的场所。(储集层盖层遮挡物) 0.圈闭分类:①构造圈闭②地层圈闭③岩性圈闭

石油工程导论试卷2答案

B卷 2006—2007学年第2学期 《石油工业概论》试卷 参考答案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开课系室油气井工程系、采油工程系 考试日期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 阅卷人

一、填空题:(共34分,每个空0.5分) 1、最初的世界石油三大产地为(美国)、(巴库)和(印度尼西亚)。 2、石油七姊妹指(埃克森公司(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皇家荷兰/壳牌石油公司)、(莫比尔公司(纽约标准石油公司))、(德士古公司)、(英国石油公司)、(雪佛龙石油公司(加利福尼亚美孚石油公司))、(海湾石油公司)。 3、根据化学结构,石油中的烃可分为(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三大类。 4、三大合成材料指(合成树脂(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5、石油地质学家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油气田形成要具备(生油层)、(储集层)、(盖层)和(圈闭)4大要素,要经历(运移)、(聚集)、(保存)等过程。 6、油气勘探的程序包括(区域普查)、(区带详查)、(圈闭预探)、(油气藏评价勘探)。 7、油气田开发的程序包括(油气田开发前的准备阶段)、(油气田开发方案的编制)、(油气田开发调整)、(三次采油)。 8、人类钻井的历史可分为(人工挖井方法)、(冲击钻井方法)和(旋转钻井方法)三种钻井方法。按照钻井的顺序,钻井工程工艺可包括(钻前准备)、(钻进)、(固井和完井)等三个主要阶段。 9、油井自喷生产,一般要经过(油层渗流)、(井筒流动)、(油嘴节流)、(地面管线流动)四种流动过程。 10、油气集输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油气计量)、(集油集气)、(油气水分离)、(原油脱水)、(原油稳定)、(原油储存)、(天然气脱水)、(天然气轻烃回收)、(液烃储存)、(输油输气)等。 11、原油的初加工包括(原油的预处理)、(常压蒸馏)和(减压蒸馏);原油的深加工包括(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加氢裂化)、(延迟焦化)、(减粘裂化)、(氧化沥青)等。 12、石油成本包括(矿区取得成本)、(勘探成本)、(开发成本)、(生产成本)等四部分;天然气成本包括(井口成本)、(管道输送成本)、(地方燃气公司的输配成本)和(营销成本)。 二、判断题(共10分,每题1分)(对的打√,错的打×) 1、1957年,石油在世界能源中的消费比重达40.4%,超过煤炭,成为第一大能源。(×) 2、石油和天然气是由C和H两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多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石油工程概论》期末试题(含答案)

1.深井、超深井;深井,是指完钻井深为4500~6000米的井;超深井是指完钻井深为6000米以上的井。深井、超深井技术,是勘探和开发深部油气等资源的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 2.地层孔隙压力;地层孔隙压力:指岩石孔隙中的流体所具有的压力,也称地层压力。 3.地层破裂压力地层破裂压力:地层承受压力的能力是有限的,使地层产生破裂的液体压力,称为地层破裂压力。 4.井斜角;井斜角:井眼轴线的切线与铅垂线之间的夹角。 5.井斜方位角;井斜方位角:井眼轴线上某点切线的水平投影与正北方向的夹角,以正北方向为始边。 6.岩石可钻性岩石可钻性:岩石破碎的难易程度,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钻头规格、类型及钻井工艺条件下岩石抵抗钻头破碎的能力。 7.岩石各向异性;岩石各向异性:岩石性质随方向的不同而不同。 8.机械钻速;机械钻速:单位纯钻时间内的钻头进尺数,以米/小时表示。 9.欠平衡钻井;欠平衡钻井:指钻井液柱压力小于地层孔隙压力的钻井,即p b p p。 10.地层油等温压缩系数;地层油等温压缩系数:温度一定,单位体积地层油随着压力的变化的体积变化率。 11.地层油溶解气油比;地层油溶解气油比:在油藏温度和压力下地层油中溶解的气量,m3/m3。 12.地层油体积系数;地层油体积系数:又称原油地下体积系数,是指原油在地下体积与其在地面脱气后的体积之比。 13.岩石孔隙度;岩石孔隙度:岩石孔隙体积与岩石外表体积之比。 14.岩石有效渗透率岩石有效渗透率:当岩石中有两种以上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某一相流体的通过能力,又称相渗透率。有效渗透率不仅与岩石本身性质有关,而且与流体性质及其数量比例有关。 15.蒸汽吞吐;蒸汽吞吐:在本井完成注蒸汽、焖井、开井生产三个连续过程,从注蒸汽开始到油井不能生产为止,即完成一个过程称为一个周期。 16.蒸汽驱;蒸汽驱:按一定井网,在注汽井连续注汽,周围油井以一定产量生产。 17.采油指数;采油指数:单位生产压差下的油井日采油量。 18.油井流入动态曲线油井流入动态曲线:表示产量与井底流压关系的曲线,简称IPR曲线。 19.气举启动压力气举启动压力:气举过程中当环形空间的液面达到管鞋时,压风机所具有的最大压力。 20.基质酸化;基质酸化:在低于岩石破裂压力下将酸注入地层,依靠酸液的溶蚀作用恢复或提高井筒 21.压裂酸化;压裂酸化:在高于岩石破裂压力下将酸注入地层,在地层内形成裂缝,通过酸液对裂缝壁面物质的不均匀溶蚀形成高导流能力的裂缝。 22.体积波及系数.体积波及系数:与驱替剂接触的部分油藏体积与整个油藏含油体积之比。 二、填空题 1.岩石可以分为三大类,包括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其中,(沉积岩)是钻井中常遇到的岩石。 2.钻机的三大系统包括起升系统、旋转系统、循环系统。 3.牙轮钻头的牙齿分为铣齿和镶齿两大类。 4.目前石油钻井中常用的钻头分为刮刀钻头、牙轮钻头及金刚石钻头三大类。其中牙轮钻 头使用最多。

石油工程概论论文

石油工程概论论文 我对石油工程的一些认识 石油行业日益发展的今天,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来提升行业水平。并且石油工业现在是现代行业的重中之重,钻井技术以及采油方法成为了发展这个行业的关键,固井和完井技术的先进则决定着油水井的增产、增注。现在的石油工作水平在不高的前提下要想提高原油的采收率是很困难的。需要加大对油气层的保护措施,才能让自然资源不被浪费。石油被采出来过后油气的运输也成为关键点、还有石油安全生产也期待解决以及对油处理等的问也都变成了现代石油工业的发展问题。 一、油气田钻井与完井 在钻井工作中有很多的步骤和工具,它具备钻井设备、钻井液、井眼轨道控制、最优化钻井技术等。在钻井设备中有钻机和钻头。钻机可按照钻机作业划分,按照钻井深度划分。钻头大致可分为刮刀钻头、牙轮钻头、金刚石钻头、PDC钻头等,并且了解它们的破岩原理。钻井液在钻井工作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例如:清洗井底、携带和悬浮钻屑,稳定井壁,冷却钻头、润滑钻具,钻井液具有防止井喷、井漏等作用,协助破岩,保护油层等作用。钻井液可大致分为分散型钻井液、聚合物钻井液、不分散低固相钻井液、阳离子聚合物钻井液。钻井液必须具有密度要能平衡井下压力,其流变性要适宜,并且要适当地控制钻井液的滤失量和钻井液的含砂量小于0.5%。井眼轨道控制中,具有防斜打直技术,定向钻井技术。并且在防斜打直、造斜、增斜、稳斜到降斜,井眼轨道控制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油气井可以按照钻井目的分类、深度分类、井眼轨道分类。最优化的钻井技术有:最优化钻井技术把钻井经验与数学计算结合起来,建立若干数学模式来反映钻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这些数学模式可以成为钻井模式;对钻井模式进行数学处理,采用电子计算机求得各个钻井参数的最优值和各钻井参数之间的最优配合;用电子计算机控制钻井,在钻井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采用优选与优配的参数钻井,最有效地发挥设备和技术的作用,更加合理地利用钻井投资。 固井与完井试油气井建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使衔接钻井和采油但又相对独立的一项系统工程。固井和完井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油井投产后的生产能力和寿命。固井得主要目的在于:巩固井壁,隔离复杂地层;安装井口装置,控制高压油、气、水的活动;封隔油、气、水层,创建油气通道。在固井中,一口井内下入的套管,可分为导管、表层套管、技术套管和油层套管。在套管与井壁的环形空间中要注入水泥。固井的质量一方面是保证套管柱有足够的强度,使之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不被破坏,另一方面是保证注水泥质量,注水泥工作必须保证水泥浆充满欲注井段的环形空间,并保证水泥石与套管、地层连接紧密,从而使管外水泥具有足够的密封性。完井是建井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作业内容包括钻开生产层,确定井底完成方法,安装井底、井口装置等。现在国内外最常见的完警方石油套管射孔完井或尾管射孔完井、割缝衬完井、裸眼完井、裸眼或套管砾石充填完井等。采油生产对井底完成方法的要求是:有效地连通井底和油气层,减少油流阻力;妥善地封隔油、气、水层,防止互相窜通;克服井壁坍塌和油层出砂的影响,保证油井长期生产。射孔的方法主要有电缆输送套管枪射孔、油管输送射孔和电缆输送过油管射孔三种。在油气井钻达生产层之后,就要进行试油。通过试油可以确定油气层又没有开采价值。石油工作包括诱导油流和取得试油资料两个步骤,对于射孔完成的井要先射孔,然后再进行试油。

石油工程概论试题及答案

试卷部分 一、名词解释 1.深井、超深井 2.地层孔隙压力 3.地层破裂压力 4.井斜角 5.井斜方位角 6. 岩石可钻性 7.岩石各向异性 8.机械钻速 9.欠平衡钻井 10.地层油等温压缩系数 11.地层油溶解气油比 12.地层油体积系数 13.岩石孔隙度 14.岩石有效渗透率 15.蒸汽吞吐 16.蒸汽驱 17.采油指数 18.油井流入动态曲线 19.气举启动压力 20.基质酸化 21.压裂酸化 22.体积波及系数 二、填空题 1.岩石可以分为三大类,包括、、。其中,是 钻井中常遇到的岩石。 2.钻机的三大系统包括、、。 3.牙轮钻头的牙齿分为和两大类。 4.目前石油钻井中常用的钻头分为钻头、钻头及钻头三大类。其中 钻头使用最多。

5.钻柱包括、、以及各种。 6.钻具连接必须满足的三个基本条件是、、。 7.钻井八大件包括:、、、、、、、。 8.定向井井身剖面的四个基本段为:、、、。 9.井眼轨迹的基本要素为:、和。 10.常用的气体钻井方式包括、、以及充气钻井等。 11.钻井过程中常见的复杂情况有、、、钻具事故等。 12.油气藏形成的必要条件有:、、、。 13.地质储量按控制程度及精确性由低到高分为:、、。 14.油藏流体在井筒垂直管中流动可能存在的流型有、、、和雾流 五种。 15.自喷油井生产中,流体由地层流至地面分离器一般经过、、和 四个基本流动过程。 16.油藏驱油的天然能量主要包括、、、、五种。 17.目前国内外油田所采用的注水方式主要分为、、、四种。 18.根据压裂液在不同施工阶段的任务,可分为、和。 19.按照酸化工艺不同,可分为、和压裂酸化。 20.提高油藏采收率的方法主要有、、和微生物采油法。 三、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 1.钻进过程中,固相含量及其分散性会影响钻速。() 2.定向井与直井的最大区别在于定向井的井眼弯曲度较大。() 3.目前广泛使用的完井方法为射孔完井法。() 4.由于地层自然造斜等原因,实际钻成的油气井没有绝对垂直的。() 5.PDC钻头适用于硬的、不均匀的地层钻进。() 6.原油的体积系数一般大于1。() 7.同一岩石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各相流体相对渗透率之和总小于1。() 8.一般情况下,泡流的滑脱损失最大,而雾流的滑脱损失最小。() 9.水油流度比M越大,波及系数越大。() 10.地层油的粘度随着温度降低而降低。() 四、简答题 1.简述钻井的基本工艺过程 2.简述牙轮钻头的破岩作用 3.简述钻柱的组成和功能 4.钻井液的功用有哪些 5.说明井身结构主要内容并予以图示

《石油工程岩石力学》教学大纲(刘向君)

《石油工程岩石力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英文名称:Rock Mechanics for Petroleum Engineering 2、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 3、课程学时:总学时 32 ,实验学时:4 4、学分:2 5、先修课程:工程力学、地质学、石油工程专业课程 6、适用专业:石油工程 7、大纲执笔:石油工程教研室刘向君 8、大纲审批:石油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 9、制定(修订)时间:2006-11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石油工程岩石力学》课程是石油工程专业的一门应用基础课程,是石油工程专业改革与建设的产物。随着国内外油气田开发难度的加大,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迫切要求石油工程高等教育能够迅速提供大量思想素质高、知识面宽、基本功扎实、适应能力强和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石油工程岩石力学》课程也是应石油工业新形势而诞生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分析及解决石油工程相关方面一般性问题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学生在其今后的工程实践方面,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为了达到该门课程的目的,就需要学生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了解岩石力学的相关基础理论,而且应该具备应用岩石力学解决相关工程技术问题的意识。为此,要求: 1、掌握岩石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方法和原理; 2、岩石力学的基本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对常见工程问题如井壁稳定性等有个基本了解; 4、初步具备综合分析和应用岩石力学分析解决相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 绪论(1学时) 建立岩石力学的概念、岩石力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石油工程岩石力学研究对象的特点,了解岩石力学在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工程意识,激励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 第一章岩石的分类及性质(2学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