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合集下载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诗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诗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诗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全诗的意思是: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
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去忽吞噬,望湖楼下水如天。

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嵩,号东坡居士,史称苏东坡。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
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
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
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
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着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
乐府》等。

六年级上册语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意思

六年级上册语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意思

六年级上册语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意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全诗的意思是: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
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去忽吞噬,望湖楼下水如天。

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嵩,号东坡居士,史称苏东坡。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
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
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
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
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着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
乐府》等。

小学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注释、译文及赏析

小学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注释、译文及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代: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风雨后望湖楼下的西湖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注释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赏析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

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

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

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

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

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

他那时是坐在船上。

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

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

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

船上有人吓慌了,嚷着要靠岸。

可是诗人朝远处一看,却知道这不过是一场过眼云雨,转眼就收场了。

远处的群山依然映着阳光,全无半点雨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及翻译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及翻译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及翻译赏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及翻译赏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及翻译赏析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翻译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放生出去的鱼鳖追赶着人们来,到处都开着不知谁种的荷花。

躺在船里的枕席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地晃动,飘荡在风里的船也知道和月亮徘徊留连不已。

湖里生长的乌菱和白芡不用论钱,水中的雕胡米就像包裹在绿盘里。

忽然回忆起在会灵观尝食新谷之事,如要滞留在江海之上需多进饮食,保重身体啊。

兰舟上的采莲女把湖上的荷花采下来送给游人,在细雨斜风里,她们头上的翠翘被打湿。

芳草丛生的小洲上长满了香草,这些采莲女又如何能一一认识?做不到隐居山林,暂时先做个闲官吧,这样尚可得到长期的悠闲胜过暂时的休闲。

我本来就没有家,不安身在这里又能到哪里去呢?何况就算是故乡,也没有像这里这样优美的湖光山色。

注释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放生鱼鳖:北宋时杭州的官吏曾规定西湖为放生地,不许人打鱼,替皇帝延寿添福。

水枕:等于“载在水面的枕席”。

风船:指的是“飘荡在风里的船”。

裴回:即徘徊。

乌菱:指老菱。

菱角老则壳黑,故名。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古诗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古诗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古诗赏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古诗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古诗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1、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遮:遮盖,遮挡。

5、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6、忽:突然。

7、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8、跳珠:跳动的'珍珠,形容雨大势急。

9、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4]10、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翻译:1、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打入船内。

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2、乌云上涌,就如打翻的墨汁,还未来得及把山给遮住乌云密布,暴雨骤至,雨花四溅,水珠犹如天上倾倒下的无数珍珠,纷纷溅入船中。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和白色的雨点,此时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就像天空一样广阔无边。

赏析:本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

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

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

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

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

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古诗解说及注释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古诗解说及注释
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古诗解说及注释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在杭州西.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注释+赏析+教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注释+赏析+教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注释+赏析+教案篇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古诗今译】夏季的天气瞬息万变,刹那间乌云翻滚,像泼墨一样迅速扩散开来。

远处还没有遮盖整个山顶,眼前却已经是大雨倾盆,又密又大的雨点像无数颗白色的珍珠在船上欢蹦乱跳。

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把黑云吹散了。

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赏析】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被后人合称为“三苏”。

苏轼二十岁进士,官至翰林侍读学士,但曾在官场上几经沉浮。

他在散文、诗、词、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的词感情奔放,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

作品抓住云黑、雨亮、风猛等夏天特有的景象,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杭州西湖夏天雨前雨后的变化情景,流露了诗人对望湖楼下西湖景色的喜悦之情怀。

“黑云翻墨未遮山”。

诗人起笔先从云写起。

“黑云翻墨”,写出了乌云的浓厚,像泼洒的浓墨一样,奔腾,翻滚,迅速地四散开来,头上骤然黑云密布,令人战栗,令人恐慌,大雨就要来了。

“未遮山”,写乌云的范围,是在告诉读者乌云乍起,尚且没有完全遮盖住整个山头。

作品抓住乌云浓黑、蔓延迅速的特点,以泼洒翻腾的墨汁作比,形象,贴切。

“白雨跳珠乱入船”。

“白雨跳珠”,突出了雨点之大,色泽之晶亮,有如千万颗晶莹闪亮的珍珠从天上倾泻下来;“乱入船”,没有规律,也没有次序,天空中落下的,湖水中溅起的,一股脑的窜上船舱,欢蹦乱跳,四处飞溅。

“白雨跳珠”这一形象的比喻,有力地烘托了诗人望湖楼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卷地风来忽吹散”。

“卷地”,突出了风来的突然,来得猛烈,风势又特别的大,呼天扯地地不知从何处席卷而来;“忽吹散”,猛然间,湖面上雨消云散了。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内涵也十分丰富,既突出了风的威力之大,也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古诗翻译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古诗翻译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古诗翻译《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中的一篇古诗,由宋代诗人苏轼所著,以下精心整理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原文、古诗翻译、词语注释、作者简介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学习。

【原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古诗翻译】乌云上涌,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词语注释】1、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遮:遮盖,遮挡。

5、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6、忽:突然。

7、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8、跳珠:跳动的珍珠,形容雨大势急。

9、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又如,韩退之《双鸟》:“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10、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人。

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创作背景】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作者在杭州任通判。

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五首绝句。

【赏析】第一首诗写的是坐船时所见。

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3课
教材分析:
题解:《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七言绝句是宋代诗人苏轼所写。

诗题中的”望湖楼”,又名看经楼、先德楼,五代时吴越王钱俶所建,位于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苏轼遭贬出任杭州通判,第二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望湖楼上饮酒至醉,乘兴写下绝句五首,课文是其中的第一首。

据上所述,这首诗的题意是:六月二十七日,(作者)登上西湖边的望湖楼,欣赏楼外景致,在微醉中乘兴写下了这首诗。

结构分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绘了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表现了诗人的赞赏之意。

全诗共四句,分为两层:1、2句写雨景,“黑云翻墨未遮山”写雨前黑云翻滚,来势迅猛,预示着大雨即至;“白雨跳珠乱入船”写雨中白色雨点,急骤降下,杂乱入船,展现雨点降落时的特点。

3、4两句写晴色,“卷地风来忽吹散”写忽来之风吹散满天乌云,雨止转晴了;“望湖楼下水如天”写风起云散后,湖光水色一派秀丽。

因此这首诗的结构是:雨前——雨中——雨后;黑云——白雨——急风——晴色。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感受六月西湖晴雨之时的
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借助朗读、析词、想象,感悟诗中的优美意境
3、情感目标:在教学中领略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感悟人物的志趣情操
设计思路:
1、强化诵读,初步感知
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畅,充分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

2、自主探究,整体感知
通过自学,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诗文大意,使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3、反复练习,熟读成诵
通过反复想象诗文意境进行练说,熟读成诵,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力。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剖题切入,培植阅读心境
1、师: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词,从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感悟到人物的志趣情操。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词的殿堂,去感受宋朝诗人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板书课题)
2、师:谁能把题目读好?(注意停顿提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师: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4、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让阅读更有兴趣,一起再读课题。

[设计好富有感染力的教学导语,是培植阅读心境的第一步。

在教学中,根据诗文所表达的自然意境来设计导语和情境,使学生很快与诗文所描绘的意境产生一种和谐的共鸣。

有了这个情感体验,一个良好的阅读情感铺垫便形成了。

]
师过渡:你们的描述已经让我陶醉了。

在大诗人苏轼的笔下,又会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图画呢?让我们打开课本,走进诗人所营造的自然世界吧!
二、理解字词,疏通语言,初步感知诗意
1、读书要求: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做到: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2、生自由读诗
3、检查自读情况(字音、节奏、词义等)
●注意读好字音:翻墨、未遮山、乱入船、卷(juǎn)
●看图,图上可以看到什么?(相机理解“黑云”、“翻墨”、“白雨”、“跳珠”)
●联系生活常识理解“未遮山”、“乱入船”,体会雨来得急而乱
师小结:刚才通过联系旧知、观察画面等方法,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

今后,大家在学习古诗文时,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去学习。

[对学生来讲,阅读古诗存在着一定的语言障碍,因此疏通语言更显其必要性。

本环节教学,从语言积累、观察画面来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理解字词以达到疏通语言的目的,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理解字词方法的指导。

]
4、初步感知全诗大意
交流:能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吗?你感觉哪个句子不好理解?
预设:学生对“卷地风来忽吹散”的理解有一定难度。

师指导:古人为了诗句的韵律美,常常会打乱词序,此句可改为“卷地来风
忽吹散(云和雨)”来理解,意思是: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

5、分组说诗意、读诗句
三、整体感知、想象画面,品味诗中情趣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同学们,诗读到这儿为止,你看到了几幅怎样的美丽画面?
生交流:
●“雨前”:看到乌云遮山大雨将至的的《翻墨图》。

引读:这就是——“黑云翻墨未遮山”
●“雨中”:看到了雨珠四溅的《跳珠图》。

引读:这就是——“白雨跳
珠乱入船”
●看到了夏日一阵疾风吹散云雨的《急风图》。

引读:这就是——“卷地
风来忽吹散”
●“雨后”:看到了雨后西湖如天空般广阔、明净的《水天一色图》。

引读:这就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边读边想,说出画面,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又进一步理解了本诗的意思。

]
2、师:“云、雨、风、水,山、船、地、楼”这一切巧妙地组合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诵读全诗吧![阅读教学提倡“强化初读,延迟开讲”,古诗教学更是如此]
四、引导发现,品析词眼,提挈全篇,深化情感
1、师过渡: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再通过自
己的想象,一定理解了很多。

但古诗创作年代毕竟离我们很遥远,所以
有些字词背后蕴涵着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2、师:你读懂了哪些字的内涵?还有什么问题?
品读、交流:
●细读1、2句,品味“未遮山”和“乱入船”的意境
(1)读1、2句
(2)引导从“未”字体会由云变雨过程的迅速
(3)联系生活,想象体会“乱”字体现的夏雨多而杂乱的特点
●细读3、4句
(1)读3、4句
(2)引导体会“风”的突如其来,把云雨吹散
(3)品味雨后天晴,水天一色的意境
[在学生结合画面及已有生活经验读懂诗句含义之后,便引导展开丰富的
想象,仿佛走进这美丽画卷,去亲身感受,并进行语言描述。

这样抛弃
了繁琐古板的分析和对诗意的死记硬背,可以使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体
验中,感受到古诗所特有的意境之美。

]
3、师过渡:多么奇特的美景,多么生动的诗句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瞬息万变的天气下西湖奇特的美景)
●品味“醉”
(1)读题目
(2)“醉”可以组成什么词?(陶醉、沉醉、酒醉……)
师:这里的“醉”仅仅指醉酒吗?(生默读,看图,揣摩)
(诗人因忽雨忽晴的西湖美景而醉,因大自然的奇特而醉)
(3)联系诗人当时的处境,此时他会有怎样的感慨?
(引导从诗人遭贬的心境到看到忽雨忽晴的变化而产生的情感转折……人生也是瞬息万变的)相机引导有关诗句、名言警句。

[在对诗文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体会作者的心境和胸怀,并重视知识积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
五、吟诵积累,引读明意,拓展延伸
1、如此醉人的诗句,大家能不能把它吟诵于心呢?把书合上,试一试。

(自由背,指名背)
2、师生合作齐背整首诗。

师:我苏轼戎马一生,今日来到望湖楼真让我心情格外爽朗。

突然间,乌云滚滚而来——
生:“黑云翻墨未遮山”
师:还没来得及躲避,已是——
生:“白雨跳珠乱入船”
师:刚刚还是大雨倾盆,忽然——
生:“卷地风来忽吹散”
师:原来,雨后的西湖如此美丽!
生:“望湖楼下水如天”
3、指名背
[使学生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自然美的滋养和艺术的熏陶。

]
4、师:今天,我们跟随苏轼来到了西湖,和他一起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

相信在这次旅途中,我们的心灵同样也得到了陶冶,得到了净化。

5、师:学完着首诗,大家还想研究什么?(预设:研究写西湖的诗文,研究写自然景物的诗文,研究苏轼的其它古诗……教师相机推荐部分作品)
6、小结:人们说“学无止境”,那就带着你要研究的问题走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吧!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把这首诗作为一个生长点,引发学生去收集苏轼的诗,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转向课外,体现“大语文”的教学
理念。

]
六、板书设计
23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云雨风水

山船地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