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企业中的色彩管理
画册印刷色彩管理制度

画册印刷色彩管理制度一、色彩管理的重要性1. 提高印刷品质:色彩管理可以确保印刷品的色彩准确度和一致性,提高印刷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2. 节约成本:通过色彩管理,可以避免因为色彩不准确而导致的重印和调整成本,降低印刷成本。
3. 提高效率:有了色彩管理制度,印刷厂可以更加方便地对色彩进行管理和控制,提高印刷效率。
4. 提升品牌形象:色彩管理可以确保品牌的色彩一致性,提升品牌形象和认知度。
二、建立色彩管理制度的步骤1. 制定色彩管理政策:确定色彩管理的目标和策略,明确色彩管理的重要性和作用。
2. 建立色彩管理团队:组建专业的色彩管理团队,负责制定和执行色彩管理计划。
3. 定义色彩标准:明确印刷品的色彩标准,包括色彩空间、颜色模型、色彩数量等。
4. 选择合适的色彩管理工具:选择适合的色彩管理软件和硬件,帮助进行色彩管理和控制。
5. 进行色彩校对和调整:对印刷前的稿件进行色彩校对和调整,确保色彩准确和一致。
6. 实施色彩管理系统:建立完善的色彩管理系统,包括色彩策划、色彩检测、色彩标准等。
7. 进行色彩监控:定期监控印刷品的色彩质量,及时调整色彩管理系统,保持色彩的准确性。
8. 不断改进: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不断改进和完善色彩管理制度,确保其与时俱进。
三、色彩管理的关键技术1. 色彩空间:色彩空间是指色彩的表现能力范围,一般包括RGB、CMYK等色彩空间。
在画册印刷中,需要选择适合的色彩空间,确保色彩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 ICC配置文件:ICC配置文件是描述设备色彩能力和色彩转换规则的文件,可以帮助对色彩进行管理和控制。
3. 色彩校正仪:色彩校正仪是一种可以检测和校正色彩的设备,可以帮助在印刷前对色彩进行调整和校准。
4. 色彩管理软件:色彩管理软件是一种可以帮助进行色彩管理和控制的工具,包括色彩策划、色彩校正、色彩转换等功能。
四、色彩管理的实施1. 规范色彩传递流程:建立明确的色彩传递流程,包括色彩制作、色彩校对、色彩转换等环节,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色彩管理标准。
印刷品行业色彩管理规范

印刷品行业色彩管理规范在当今的印刷品行业中,色彩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不仅影响着印刷品的质量和效果,还直接关系到客户的满意度和企业的声誉。
为了确保印刷品色彩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可重复性,制定一套完善的色彩管理规范是必不可少的。
一、色彩管理的重要性色彩是印刷品吸引读者注意力、传达信息和营造氛围的重要元素。
然而,由于不同的设备(如显示器、扫描仪、打印机等)在色彩显示和处理上存在差异,如果没有有效的色彩管理,就很容易出现颜色偏差、色调不一致等问题。
这不仅会影响印刷品的美观度,还可能导致误解或信息传达不准确。
例如,在产品包装设计中,颜色的偏差可能会使消费者对产品产生错误的认知;在书籍印刷中,色彩不一致可能会影响阅读体验。
因此,准确的色彩管理对于印刷品行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色彩管理的基础原理色彩管理的基础是建立在色彩空间和色彩模型的概念之上。
常见的色彩空间有 RGB(红、绿、蓝)、CMYK(青、品红、黄、黑)等。
RGB 色彩空间主要用于电子设备的显示,如显示器、投影仪等;而CMYK 色彩空间则是印刷行业常用的色彩模式。
色彩模型则用于描述色彩的特性,如 HSV(色相、饱和度、明度)、LAB 等。
在色彩管理中,还需要了解色彩的特性,如色相、饱和度、明度、对比度等。
色相是指色彩的种类,如红色、绿色、蓝色等;饱和度是指色彩的纯度,即色彩的鲜艳程度;明度则是指色彩的明亮程度。
对比度则是指不同色彩之间的差异程度。
三、设备的校准与特性化为了实现准确的色彩管理,首先需要对印刷相关设备进行校准和特性化。
显示器的校准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通过使用专业的校准设备和软件,可以调整显示器的亮度、对比度、色温等参数,使其显示的色彩更加准确。
同时,还需要定期进行校准,以确保显示器的性能稳定。
扫描仪和数码相机也需要进行校准,以确保获取的图像色彩准确。
这包括调整白平衡、色彩平衡等参数。
对于打印机和印刷机,需要进行色彩特性化。
通过打印测试色标,并使用专业的测量设备测量其色彩值,建立打印机或印刷机的色彩特性文件。
印刷色彩管理方法

印刷色彩管理方法印刷色彩管理是指在印刷过程中对色彩的准确控制和管理,以确保印刷品的色彩一致性和准确性。
在印刷行业中,色彩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提高印刷品的质量,提升客户满意度,并且减少印刷过程中的浪费和成本。
印刷色彩管理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色彩标准制定:在印刷过程中,需要制定准确的色彩标准,以确保印刷品的色彩一致性。
色彩标准可以是国际色彩标准,如Pantone色卡,也可以是客户自定义的色彩标准。
制定色彩标准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印刷材料的特性,印刷机器的性能,以及印刷品的使用环境等因素。
2. 色彩校正:在印刷过程中,印刷机器可能会产生色彩偏差,需要通过色彩校正来修正色彩。
色彩校正可以通过调整印刷机器的色彩设置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使用色彩校正仪器来进行。
色彩校正的目标是使印刷品的色彩与色彩标准尽可能接近,以达到一致的色彩效果。
3. 色彩管理软件:色彩管理软件是印刷色彩管理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印刷厂监控和管理色彩的整个过程。
色彩管理软件可以用来创建和管理色彩标准,进行色彩校正和色彩调整,以及进行色彩检测和色彩分析等。
常见的色彩管理软件有Adobe Color Management System (CMS)、ColorBurst等。
4. 色彩测量和控制:在印刷过程中,需要对色彩进行测量和控制,以确保印刷品的色彩准确性。
色彩测量可以通过使用色彩测量仪器来实现,如色彩测量仪、色彩分光仪等。
色彩控制可以通过监控印刷机器的色彩设置和印刷参数,以及对印刷过程进行实时调整来实现。
5. 色彩管理培训和质量控制:色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印刷厂的员工具备相应的色彩管理知识和技能。
因此,印刷厂需要进行色彩管理培训,提高员工的色彩管理能力。
同时,印刷厂还需要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对印刷过程进行监控和检测,以确保印刷品的色彩一致性和质量。
综上所述,印刷色彩管理是印刷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制定准确的色彩标准,进行色彩校正和调整,使用色彩管理软件进行管理,进行色彩测量和控制,以及进行色彩管理培训和质量控制,可以提高印刷品的质量,提升客户满意度,并且减少印刷过程中的浪费和成本。
印刷设计中的色彩管理技术

印刷设计中的色彩管理技术色彩管理是印刷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它涉及到色彩的准确再现和一致性,无论是在印刷品上还是在数字媒体上。
色彩管理技术的运用可以确保图像的色彩在不同媒介上保持一致,同时也能提高印刷品的质量和效果。
色彩管理技术的基础是色彩空间的理解和管理。
在印刷设计中,常用的色彩空间包括RGB和CMYK。
RGB色彩空间是在计算机和电子设备上显示色彩的标准,它通过红、绿、蓝三种原色的组合来表示不同的色彩。
而在印刷设计中,通常使用的是CMYK色彩空间,它是通过青、品红、黄、黑四种颜色的组合来表示不同的色彩。
为了实现色彩的准确再现和一致性,印刷设计中的色彩管理技术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硬件设备的标准化非常重要。
由于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存在差异,比如显示器的亮度、对比度等参数会影响到色彩的显示效果,因此需要对硬件设备进行校准和标准化。
通过使用色彩校准仪器,可以调整硬件设备的参数,以确保它们在显示色彩时能够准确再现。
色彩管理软件的运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色彩管理软件可以帮助设计师在工作流程中管理和控制色彩。
通过将色彩管理软件与设计软件相结合,可以对色彩进行精确的控制和预测。
设计师可以在软件中选择适合的色彩空间,并对色彩进行校准和转换,以确保最终的印刷品能够准确地再现设计师的意图。
色彩管理技术还需要考虑到输出设备的特性。
不同的印刷机和打印机具有不同的色彩能力和色彩再现范围,因此需要了解和调整输出设备的特性。
设计师可以根据输出设备的色彩能力来制定合适的色彩策略,以确保印刷品能够准确再现设计师的意图。
对色彩进行校验和质量控制也是色彩管理技术的重要环节。
在印刷品制作过程中,设计师需要进行色彩的预览和校验,以确保印刷品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使用色彩校验仪器,设计师可以对印刷品的色彩进行精确的测量和比较,以确保印刷品的色彩准确无误。
总结起来,色彩管理技术在印刷设计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它可以确保印刷品的色彩在不同媒介上保持一致,提高印刷品的质量和效果。
印刷行业印刷色彩管理规范

印刷行业印刷色彩管理规范引言:印刷行业是各个行业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产品形象、信息传递和用户体验。
在印刷过程中,色彩管理的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印刷行业中的色彩管理规范,包括色彩标准化、色彩测量、色彩校准、色彩控制等。
一、色彩标准化要保证印刷品的色彩一致性和准确性,需要建立色彩标准化的体系。
首先,印刷企业应选择合适的国际色彩标准,如PANTONE、CMYK 等,并在印刷过程中统一使用这些标准。
其次,印刷企业应建立专门的色彩标准化文件,包括颜色样板、色彩描述、色彩差异容忍度等,以方便印刷师和客户进行交流和确认。
二、色彩测量色彩测量是色彩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精确测量样品的颜色数值,可以确定印刷品是否符合预期效果。
在色彩测量中,常用的工具是色彩测量仪。
印刷企业应确保测量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根据所选择的色彩标准进行仪器的校准。
三、色彩校准色彩校准是指将输出设备(如打印机、印刷机等)的色彩输出能力与所选色彩标准相匹配。
在色彩校准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设备的色彩特性测试,然后根据测试结果调整设备的色彩输出参数,使其与标准色彩相一致。
这样可以确保输出的印刷品色彩准确且一致。
四、色彩控制色彩控制是在印刷过程中,通过实时监测和调整来控制印刷品的色彩质量。
在色彩控制中,需要对印刷品的色彩进行实时检测和分析,以便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调整。
同时,应对印刷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色彩误差进行预测和调整,以保证印刷品的色彩质量达到最佳效果。
五、色彩管理的挑战和解决方法色彩管理在印刷行业中面临一些挑战,如设备的色彩输出不稳定、打样样品与大批量印刷品的色彩差异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印刷企业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例如,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确保其正常工作和输出准确。
此外,可以使用色彩管理软件,对印刷过程进行监测和控制,及时调整以保持色彩一致性。
结论:印刷行业中的色彩管理规范对于保证印刷品质量、提高印刷效率和客户满意度具有重要作用。
印刷行业中的色彩管理方法与技巧

印刷行业中的色彩管理方法与技巧在印刷行业中,色彩管理是一项关键的技术,它旨在确保印刷品的色彩准确、一致和可重复性。
通过正确的色彩管理方法和技巧,印刷商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印刷品,并满足客户对色彩的要求。
首先,色彩管理的基础是使用标准色彩空间和设备配置文件。
标准色彩空间是一种国际标准的色彩模型,常用的包括RGB和CMYK。
将图像转换到正确的色彩空间可以确保色彩在不同设备上的一致性。
设备配置文件则是对打印设备的校准和描述,它们记录了设备的色彩特性及其与标准色彩空间之间的关系。
通过使用准确的设备配置文件,可以使设备按照预期的方式输出色彩。
其次,色彩校正和色彩配置也是色彩管理中的重要步骤。
色彩校正是通过对显示器、扫描仪和打印设备进行校准,确保其正确显示和输出色彩。
色彩配置是根据特定任务和输出设备的需求,调整色彩设置以达到最佳效果。
通过调整色彩设置,可以改变印刷品的色调、亮度和对比度,从而使其更符合预期的效果。
其次,精确的色彩测量和校准也是实现色彩管理的关键。
在印刷行业中,使用色彩测量仪和色彩校准工具可以准确地测量和校准色彩。
色彩测量仪通过对色彩进行分光分析,可以准确地测量色彩的数值。
色彩校准工具则可以通过调整设备的色彩设置,使其输出的色彩与实际色彩一致。
通过准确的测量和校准,可以确保印刷品的色彩准确和一致。
此外,调色也是印刷行业中实现色彩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调色是通过混合不同的油墨或颜料,以达到所需的色彩。
在调色过程中,需要进行色彩配比和颜色测试,以确保所混合的颜色与预期的色彩一致。
同时,使用特定的调色系统或色彩配方也可以提高调色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最后,由于不同的打印设备和材料对色彩的处理和表现方式不同,因此在印刷过程中需要进行颜色校正和颜色管理。
颜色校正是通过对打印设备进行调整,以消除不同设备之间的色彩差异。
同时,通过颜色管理系统,可以对色彩进行精确控制,确保输出符合预期的色彩要求。
综上所述,印刷行业中的色彩管理方法与技巧是确保印刷品色彩准确、一致和可重复性的重要手段。
印刷行业颜色管理制度

印刷行业颜色管理制度在印刷行业中,颜色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元素。
无论是印刷商、设计师还是客户,都希望印刷品的颜色能够准确地展现出来,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
然而,由于印刷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因素,如不同的印刷设备、油墨和纸张,常常会导致颜色的不稳定和偏差。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印刷行业制定了一套颜色管理制度,以确保印刷品的颜色准确、一致和可重复。
首先,行业内的印刷商和设计师需要统一使用国际通用的颜色标准,如Pantone、CMYK、RGB等。
这些标准是通过实验和研究得出的,能够确保在不同的设备和环境中,颜色能够准确传输和再现。
通过使用这些标准,可以避免因为不同设备的颜色显示差异而导致的色彩变化。
其次,印刷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设备调校和校色制度。
在印刷过程中,设备的性能和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印刷品的颜色表现。
因此,印刷企业需要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确保设备正常工作和精准校色。
此外,印刷企业还需要建立起一支专业的校色团队,确保每一次校色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另外,印刷企业还需要建立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
在印刷过程中,纸张和油墨的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到印刷品的颜色稳定性。
因此,印刷企业需要与优质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确保供货的品质和一致性。
同时,印刷企业还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材料管理制度,确保印刷原料的质量和来源可追溯。
最后,印刷企业还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在印刷过程中,颜色的准确性是印刷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此,印刷企业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从接受订单到生产、交付、售后等全过程的控制和追踪。
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印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印刷品的颜色稳定和准确。
综上所述,印刷行业的颜色管理制度是一套综合性的管理体系,涉及到印刷商、设计师、用户、设备、材料等多个环节。
通过建立这样一套制度,可以确保印刷品的颜色准确、一致和可重复,提升印刷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竞争加剧,印刷行业的颜色管理制度也将不断完善和提升,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挑战。
印刷行业彩色印刷的色彩管理与调整方法

印刷行业彩色印刷的色彩管理与调整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于印刷品质的不断要求提升,彩色印刷成为了印刷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不同设备、软件和材料的使用,以及人为因素的干扰,彩色印刷中的色彩管理和调整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印刷行业彩色印刷的色彩管理与调整方法。
**I. 色彩管理的概念与必要性**色彩管理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控制和管理印刷过程中的色彩,使其能够准确地还原原始图像或设计师的意图。
它是一种保证色彩一致性、提高印刷品质的关键工具。
1.1 色彩管理的概念色彩管理是一套系统的解决方案,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工具和流程,它涉及到设备校准、色彩空间转换、色彩配置文件的创建以及色彩准确性的验证等方面。
1.2 色彩管理的必要性在印刷行业中,不同设备和材料的使用会导致色彩差异,从而影响印刷品的质量和一致性。
而色彩管理可以通过标准化的色彩配置文件和校准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印刷品的色彩准确性和一致性。
**II. 彩色印刷的色彩管理和调整方法**2.1 色彩标准设置首先,彩色印刷的色彩管理离不开色彩标准的设置。
常用的色彩标准包括CIE Lab、CMYK和RGB等。
通过在印刷过程中使用这些标准色彩空间,可以确保色彩的准确性和可预测性。
2.2 设备校准和配置文件创建设备校准是色彩管理中的关键步骤之一。
通过对印刷设备进行校准,可以使其输出的色彩更加准确和一致。
同时,根据设备的特性和输出要求,创建一套适合的色彩配置文件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配置文件可以确保设备在输出时能够准确地映射出标准色彩。
2.3 软件工具和流程优化在彩色印刷中,使用合适的软件工具和优化流程也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Color Management System (CMS) 可以帮助印刷厂精确控制色彩的输入和输出,确保色彩的一致性。
此外,使用色彩校正工具和色彩配置文件管理软件也可以提高印刷效率和色彩准确性。
2.4 色彩调整与验证在印刷过程中,有时候需要对色彩进行微调以满足客户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刷企业中的色彩管理一张包括图文的原稿,往往要经过许多设备的处理,才能得到其复制品。
这些设备包括输入设备、图形及图像处理设备、输出设备等。
由于数字化印前图文信息处理系统是开放型的,并不受限于所使用的设备、材料和工艺过程。
各种品牌、类型和颜色特征的设备的呈色特征的多样性增加了颜色准确再现的难度。
图文信息在这些设备的传递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信息损失,使复制出的图像与原稿无论在色彩、层次及饱和度上均相去甚远,严重的甚至使整幅图像面目全非。
要正确而完善地复制原稿,必须有一种对色彩转换和传递进行控制的机制,这就是色彩管理。
色彩管理简称CMS(Color Mangement System),它首先是一个色彩空间的问题,即基于哪个色彩空间来进行色彩的控制。
显示器、数字相机、扫描仪等都工作在RGB的色彩空间;打印机、打样机、印刷机等都工作在CMYK的色彩空间中,同一幅图像在这些设备上输出时,最后的颜色效果完全有可能不同。
这就是因为它们处于不同的色彩空间的缘故,出现色彩表达上的差异。
色彩管理需要建立在一个与任何具体的设备、材料、工艺无关的颜色空间的基础上。
目前,在色彩管理技术中,所谓的颜色特征连接空间,是采用CIE 1976 Lab的色度空间,任何设备上的颜色都可以转换到此空间上,形成“通用的”描述方式,然后进行色彩的匹配转换。
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内部,实施色彩匹配转换的任务是由“颜色匹配模块”完成的,它对颜色转换的可靠与否,对颜色是否匹配有重要的意义。
那么,怎样实现色彩在“通用的”色彩空间中传递,实现颜色的无损或尽可能少的损失呢?这就要求每一套设备生成一个profile,即设备的颜色特征文件。
我们知道,在呈现和传递颜色时,各种不同的设备、材料和工艺流程会表现出各不相同的特性。
在色彩管理中,要将一种设备上呈现的颜色高保真地呈现在另一种设备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色彩在各种设备上的颜色呈现特点。
由于已经选定了与设备无关的颜色空间,即CIE 1976 Lab色度空间,设备的颜色特征就表现为:该设备的描述数值与“通用的”颜色空间的色度值的对应关系,这个对应关系即为该设备的颜色描述文件。
色彩管理技术中,最常见的设备颜色特征描述文件有三类。
第一类是扫描仪特征文件,它提供了柯达、爱克发、富士公司的标准原稿及这些原稿的标准数据,利用扫描仪输入这些原稿,扫描数据与标准原稿数据的差值反映了扫描仪的特性;第二类是显示器的特征文件,它提供了一些软件,可测出显示器的色温,然后在屏幕上生成一色块,这些色块信息反映出了显示器的特征;第三类为打印设备的特征文件,它也提供了一套软件,该软件在计算机中生成一个含有数百个色块的图形,然后将图形在输出设备上输出,如果是打印机就直接打样,印刷机就先出胶片、打样再印刷,对这些输出的图像进行测量即反映出打印设备的特征文件信息。
生成的profile,即颜色特征文件,其格式是由文件头、标记表和标记元素数据三大部分构成的。
文件头,它包含了该颜色特征文件的基本信息,如文件大小、色彩管理方法的类型、文件格式的版本、设备类型、设备的颜色空间、特征文件的色度空间、操作系统、设备制造厂商、色彩还原目标、原稿的介质、光源色度数据等,文件头共占128个字节。
标记表,它包含了标记的数量名称、存贮位置、数据大小的信息,而不包含标记的具体内容,标记的数量名称占据4个字节,而标记表的每1项占12个字节。
标记元素数据,它是按照标记表的说明,在规定的位置上存储色彩管理需要的各种信息,根据标记信息的复杂程度、标记的数据量大小各异。
对于印刷企业中的设备的颜色特征文件,图文信息处理的操作员有两种途径获得。
第一种途径就是在购置设备时,生产厂商随设备一起提供的profile,它可以满足该设备一般的色彩管理要求,在安装设备的应用软件时,profile就装入系统了。
第二种途径就是使用专门的profile制作软件,按照现有设备的实际情况,生成适用的色彩特征描述文件,这样生成的文件通常比较准确,也较为符合用户的实际情况。
由于设备、材料和工艺流程的状态会随时间发生变化或产生偏移。
因此,需要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制作profile,以适应当时的颜色响应状况。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色彩怎样在各设备中传递的。
首先,对于一幅有正常色彩的原稿,先用扫描仪对其进行扫描输入,由于扫描仪的profile,提供了从扫描仪上色彩(即红、绿、蓝的三刺激值)向CIE 1976 Lab色度空间的对应关系,因而操作系统可以按照这一转换关系获得原稿颜色的色度值Lab。
扫描后的图像在显示器屏幕上显示。
由于系统已经掌握了Lab色度值与显示器上的红、绿、蓝驱动信号的对应关系,因此,在显示时,并不是直接使用扫描仪的红、绿、蓝的色度值,而是从上一步原稿的Lab色度值中,按照显示器的profile给出的转换关系,得到能在屏幕上正确显示原稿色彩的红、绿、蓝的显示驱动信号,驱动显示器将颜色显示出来。
这样就确保了显示器上显示的色彩与原稿颜色的匹配。
操作员观察到准确的图像色彩显示后,可根据客户要求,依照屏幕色进行图像调节处理,又由于含有印刷设备的profile,在图像分色以后,可以在显示器上观察到印刷以后的正确颜色。
当操作员对图像的颜色满意后,对图像进行分色并存储。
分色时,按照印刷设备的profile携带的颜色转换关系,得到正确的网点百分比。
经过RIP(栅格图像处理器)、记录打印、晒版、打样、印刷之后,即可得到原稿的印刷复制品,从而完成整个过程。
印前资料-8网点线数的演变一种色彩油墨如用百分之百的量,印刷在被印物上只能显示一种深浅,这是众所周知的规律。
但如果用各种手段在印版上分解成疏密不同的网点,则就能在被印物上形成不同浓淡,而达到多种深浅的要求。
回溯20年代最初的石印制版,是用特制的小钢笔尖,蘸以黑色油墨,用手工在印石上点绘成不同深浅的点子以达到要求,时称绘石制版。
随后进步为用不同疏密、有凹凸网点压制成的胶片,四周棚上木框(时称“胶版”)作为工具,在此上涂布黑油墨,后根据不同深浅的要求,压印在印石上使大块面积处的工效大大提高,其时如以线数计约为每英寸60线。
30年代照相制版兴起,采用日本进口的玻璃网屏,在照相时对底片加缀网点,从初期的100线、120线、133线直至150线。
1965年始将玻璃网屏改为品红色接触网屏,可使用黄色滤色片调节它的宽容度,以适应连续调分色阴片的密度反差。
遂后又改进为不同调性的灰色接触网屏,由北京印刷技术研究所、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制作供应全国,其用作胶印的多以150线为主。
1973年北京新华厂、上海市印一厂首先引进德制海尔DC-300A电子分色机,仍采用网屏缀网。
待引进DC-300B时则网点线数略有不同,即C、M、Y版用150线,K版则用225线和Y版同角度。
直至80年代初电子分色机由模拟式改进为数字式,其网点线数也进展为175线,近20年来基本上未变。
业中人都知道网点线数的疏密也称粗细,对分辨及层次还原能力有关、对印品的精致程度有关,但也要针对印刷的相应条件。
记得1959年为参展东德莱比锡国际书刊博览会,上海市领导对《上海博物馆藏画集》的制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而破例采用200网线,这是在克服当时很多困难条件的情形下进行。
由此也获得全会唯一的金质复制奖。
但随之而来搞所谓“大跃进”,全国印刷制版界也刮起了一股不顾客观现实条件的“高网线”之风。
那时竞相制作打出小样,从300线、500线乃至800线,称为印刷界的“放卫星”,敲锣打鼓向上级报喜。
其制作过程是将对150线网屏先拍摄成30英寸高的阳网,用它缩小至7.5英寸阴网,再拷贝成阳网,遂成600线网点的原版。
但其时锌皮印版用最细的金钢砂尚不够细而掺以浮石粉作研磨,勉强打出粗糙的小样而根本无法上机印刷应用,完全违背客观现实的科学规律。
我也曾参与其事,既是无知,又是盲从,仅是自欺欺人!时至今日进入电脑制版时期,绝大多数虽仍用175线,但扫描分色仪(或电分机扫描系统)结合3 600 dpi及以上的内鼓式激光照排机,可以发排200线乃至300线,也可以发排调频网(也称砂目网点即单个网点相同于300线的最细点,依靠密集或疏散形成浓淡,因无角度,所以不会产生龟纹)。
因现下高性能的感光胶片、分辨力极高的PS印版、高适性的油墨、优越表现性的纸张、进口的精密打样机及四色印刷机等,所能接受的网点线数,已超过175线所需。
近时也见到一些深圳印制的精细画册都已采用200线,而且近期用新闻纸印刷的《参考消息》中外来黑白照片也用了175线,因此我们更不要固步自封,应可以提高网点线数。
反顾上海虽亦偶而有之但不普及。
窃思制版工艺应视主观要求和宏观可能相结合。
为此,我们在遇有精致产品的制作且原稿又较理想时,目前看来用300线似尚无此必要,而拓开思路采用200线,这样既不冒进,也不保守,使印品更臻精美。
如果今后推广CTP工艺时更可以适应。
印前资料-9凹印知识1.凹印金银墨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凹版印刷金银墨常见故障有以下几种,排除方法列在每种故障原因之后。
①粘背、粘结。
塑料薄膜上印金银墨后背面粘脏,严重时薄膜之间撕揭不开,或将底色图文粘掉。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连结料干性慢,或底墨中的连结料与金银墨连结料性质不一;环境温度过高,印刷速度过快,压力过大,远红外光照不够;还有时是PE树脂薄膜本身发粘。
排除的方法是换调金油配方,可使用聚酰胺调金油配方:聚酰胺树脂40%~50%,异丙醇25%~27%,二甲苯25%~28%,并加入等量的金粉。
同时降低操作环境温度,放慢印刷速度,调整压力,加强风量和远红外光照。
如因树脂本身发粘可更换树脂。
②脱落。
墨层牢度极差,金银粉颗粒极易脱落。
原因是采用单一溶剂直接调和金银粉,缺少必要的粘度。
可通过改变连结料来解决。
③毛边、斑点。
现象是大面积部分产生斑点花纹,光泽极差;部分印墨是图文边缘向外扩散。
造成的原因是,印刷过淡,溶剂过多,流平性差,版纹过深,塑料薄膜静电积累。
排除的方法是,控制溶剂用量,对塑料薄膜进行抗静是处理,在制版时版纹不宜过深。
④逃色。
细线条部分印色不清或印不出来,造成的原因是,连结料干燥过快,印刷速度过慢,大面积金银墨色块与细线条金色并存,印时顾此失彼。
排除的方法是,可加丁醇调节,调整印刷速度,将大面积色块与细线条分成两块版。
⑤色灰。
金银墨色灰暗无光,造成的原因是调和时间过长,受氧化作用或受酸、碱、硫等化学物质的侵蚀而变色,与其它墨色串色。
排除的方法是,金墨随调随用,按时清洗墨泵、管道、墨槽及印版,防止串色,一旦串色,立即更换。
⑥糊版。
金银墨尚未转移到薄膜表面之前,已干燥在印版网纹中。
造成的原因是印版未及时清洗,使残墨固化在版纹中并逐渐积累,以至填满版纹,灰砂等掺入墨中。
排除的方法是,随时清洗印版,注意操作环境的卫生。